时代周报记者 杨玲玲 发自武汉 8月的武汉正值酷暑时节,28日正午,武汉市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阳光毒辣、热浪逼人。 负责看守弘芯半导体项目工地的保安刘明(化名)正在躺椅上小憩,不远处两栋10多层高的建筑,一栋外立面已刷成白色,另一栋仍披着绿色防护网,不过目前都已停工一段时间。 高楼旁的空地荒草丛生,木材、沙石、钢材等建筑材料散落地面,还有一小块地被开垦成菜园,丝瓜、辣椒、空心菜等长势喜人。 退出工地沿网安大道往前走,可以看到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弘芯”)临时搭建的办公区,以及已经停工的厂房建筑。空旷的道路少有行人,因此,站岗的保安也对外来人员保持着较高的警惕,公司员工出入则需佩戴胸牌。 武汉弘芯是一家成立不足3年的年轻企业,却拥有投资额超过千亿元的在建项目。 在今年4月武汉市发改委发布的《武汉市2020年市级重大在建项目计划》中,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以1280亿元的总投资额位列第一,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投资153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87亿元。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获悉的一份武汉市《上半年东西湖区投资建设领域经济运行分析》(目前官网已删除)显示,虽然国内唯一能生产7纳米的核心设备ASML高端光刻机已入厂。但项目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滞的风险。 同时,其二期项目一直未完成土地调规和出让。因项目缺少土地、环评等支撑材料,无法上报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导致国家半导体大基金、其他股权基金无法导入。 连日来,时代周报记者多方尝试联系武汉弘芯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这个重点扶持的千亿元芯片项目,何以走到停摆地步? 实探项目 由于项目停滞传闻,被当地重点扶持的明星项目陷入了舆论风暴中心,“烂尾”质疑声甚嚣尘上。 “从一开始,弘芯在商业模式、客户等不太清晰的情况下,大规模采购设备,高薪招聘人才,其他公司不太看得明白。”8月29日,一位武汉大型半导体厂商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看不懂武汉弘芯背后在下什么棋。 8月28日,时代周报记者从武汉市区驱车近1个小时到达武汉弘芯项目,看到项目占地面积较大,步行环绕一圈大约需要30分钟。 在现场看到,靠近临空港大道一侧的厂房和主楼建设等均已停工,仅在靠近创谷路一侧,有一台挖掘机在施工作业,数名工人在一旁打桩。 项目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们刚从重庆过来,开工也是无奈之举,材料已经运到现场,不安装可能会损耗或丢失。 位于网安大道和创谷路交会处的两栋高层建筑,据说目前已停工约大半年。 看守工地的刘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里原计划建成员工宿舍楼,他从去年7月开始就没有拿到钱,但又不能走,这里还有机器设备。” 随后,时代周报记者来到武汉弘芯的办公地点,临时搭建的简易板房上红色的“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字样格外惹眼。 现场保安在得知时代周报记者来意后,以“领导不在”为由拒绝让记者进入,其他公司员工也对工作内容、项目进度等讳莫如深。 在武汉弘芯附近的小卖部里,陆续有武汉弘芯员工过来买水、抽烟,谈论薪资待遇、工作内容和企业当前境况。有员工称,已在招聘平台投递简历,也有员工提到所在部门的人已走了大半。 远大目标 武汉弘芯官网显示,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约200亿美元,主要投资项目为14纳米逻辑工艺生产线,总产能规划为每月3万片;7纳米以下逻辑工艺生产线,总产能规划为每月3万片;以及晶圆级先进封装生产线。 该公司更为远大的目标是:从14nm、7nm、5nm到3nm积极追赶先进半导体制程工艺;率先布局后摩尔时代工艺需求,取得3nm以后“集成系统”的先进技术等。 根据工商信息,该公司有两个股东,北京光量蓝图科技有限公司持股90%,穿透后股东为两名自然人李雪艳、莫森。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投资集团持股10%,穿透之后股东为东西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从公开资料来看,上述股东均没有半导体从业经验。 2019年7月,武汉弘芯引入台积电前CTO蒋尚义出任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在业界引起不小轰动。 8月29日,一位不具名的武汉大型半导体厂商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武汉弘芯的很多营运方针是蒋尚义加入之后才真正定锚。 上述人士透露,单靠CEO蒋尚义,也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武汉弘芯从长江存储、武汉新芯都有挖人,主要挖的是台湾籍员工。 由此,延揽蒋尚义等人的武汉弘芯,一跃而成为国内不可忽视的晶圆代工新势力,2019年12月,武汉弘芯还高调举办了ASML光刻机设备进场仪式。 资金缺口 外界鲜少关注的是,彼时武汉弘芯已经官司缠身。 2019年11月,因主承包商火炬集团未向分包商环宇公司足额支付工程款,武汉弘芯也被环宇公司诉至法院,300多亩土地使用权被查封。随后双方多次对簿公堂,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天眼查显示,今年1月,武汉弘芯以5.82亿元将刚购入的ASML光刻机抵押给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东西湖支行,这台光刻机的状态为“全新尚未启用”。 事实上,有网友曾在网上发文质疑此事,网友称,通过查询资料发现,2018年长江存储进厂的首台光刻机与武汉弘芯此前进厂的这台光刻机型号都是ASML的193nm浸润式光刻机NXT1980Di,而长江存储当时购买这台光刻机价格为7200万美元(约4.9亿元人民币)。 根据规划,2019年3月,武汉弘芯14纳米研发项目启动技术研发计划,拟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首次测试片流片及首次SRAM母盘功能测试。同时,2020年开始进行7纳米的自主技术研发,2021年第三季开始首次测试片流片及首次SRAM母盘功能测试。 如今,项目以近6亿元抵押光刻机后仍未解资金之渴。 近日,有武汉市民在武汉市网上群众工作部官方互联网平台“武汉市城市留言板”询问项目近况,武汉市东西湖区商务局投资协调管理科调查后回复:“经查,弘芯半导体项目因为资金链问题,项目暂停了。” 建设进度停滞的同时,该公司在研发上也少有成果。 天眼查显示,武汉弘芯成立3年来,在知识产权方面,没有任何专利信息、软件著作权和作品著作权。 日前,市场传出蒋尚义萌生退意的消息,有媒体求证蒋尚义,其回应称不愿意多谈此事,仅表示现在公司有些问题待解决。 武汉弘芯披露的最新公司动态要追溯到今年7月8日,弘芯半导体董事长李雪艳、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蒋尚义现身武汉,在临时搭建的一期2号楼1号会议室为坚守岗位的11名员工颁奖。 8月28日傍晚时分,夏日的阳光仍然炙烤着大地,结束一天工作的弘芯员工陆续从办公室走出来,在阴凉处等待公司大巴车。也许在他们看来,为什么会产生资金缺口?以及资金问题如何解决?都是未知谜团。
随着疫情防控平稳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一些上市公司产品销售回暖,主要产品甚至供不应求,纷纷通过定增扩充产能。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梳理,下半年以来,医疗设备、半导体、智能制造、农业、新基建等领域的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加码主业,其主要诉求就是目前产能满负荷运转,需要定增扩产以解决产能瓶颈。 医疗设备商扩产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医疗产业链公司下半年纷纷定增扩产,以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华大基因作为国内基因检测龙头,因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需求大幅增长,上半年整体经营业绩实现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8.08%,净利润同比增长734.19%。为更好地满足市场对基因测序试剂盒和服务以及DNA合成产品的需求,解决市场需求旺盛与公司产能不足的矛盾,华大基因于7月2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定增募资20.12亿元,投向“青岛华大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等项目。 大立科技同样因抗疫需要,旗下产品红外测温仪及传感器供不应求。上半年,大立科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9.63%,净利润同比增长399.55%。疫情防控期间,公司一直持续“零库存”满负荷生产。为解决产能瓶颈,大立科技7月1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9.7亿元,投入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扩建、年产30万只红外温度成像传感器产业化建设项目等。 公司称,由于红外温度成像传感器是红外热像仪、红外监控系统、巡检机器人等产品的核心部件,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检疫测温类红外产品的市场需求剧增,公司红外热像仪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均已实现供货超万台。 半导体产业拓能 为了抢抓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机遇,从半导体材料到电子工业设备等产业链公司争相加大投资力度,7月份以来已有长川科技、长电科技等公司推出定增方案扩产拓能。 得益于电子工业设备业务的发展,长川科技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211.76%;净利润2638万元,同比增长2351.61%,主要因测试机、分选机等半导体设备业务销售规模扩大。8月28日,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定增募资6亿元,投入“探针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 长川科技表示,上述募投项目是公司在原有集成电路设备产品线之外的扩建。在目前我国本土集成电路设备核心技术升级和迭代能力仍然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背景下,该项目成功实施后,一方面将填补国内的技术空白,另一方面将拓宽公司产品线,开拓新的市场,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 长电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因为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重点客户订单需求强劲。8月21日,长电科技发布50亿元定增预案,拟投向“年产36亿颗高密度集成电路及系统级封装模块项目”及“年产100亿块通信用高密度混合集成电路及模块封装项目”。 公司表示,集成电路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此次产能扩建将进一步满足5G商用时代下封装测试市场需求,加快提升公司在全球封测业的市场份额。 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度也让半导体公司产生了扩产需求。例如上机数控,其7月14日发布30亿元定增预案,以加速拓展光伏单晶硅业务。因公司“5GW单晶硅拉晶生产项目”的实际产能水平超过预期,上机数控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69.78%,净利润同比增长57.44%。因此,公司决定进一步投建“年产8GW单晶硅拉晶生产项目”,提高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智能制造企业加码核心技术 受益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及进口替代的需求旺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已进入业绩加速兑现期。龙头企业继续定增扩产,旨在攻关关键零部件,补齐国内产品短板。 埃斯顿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08%,其中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6.32%。公司于7月24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9.99亿元,用于扩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定增,公司将引入通用技术集团、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和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三大战略投资者。 埃斯顿称,本次募投项目系公司对主营业务的拓展与完善。目前,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3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核心部件的自主化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短板,相应领域潜力较大。 此外,昊志机电拟定增募资4.5亿元,加码禾丰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等项目。公司表示,我国机床行业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中高档数控机床需求旺盛。转台、减速器、伺服电机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的核心功能部件,通过本次发行,公司将进一步提升转台、减速器的产能,并推进伺服电机在国内的产业化。 养猪育种扩产忙不停 国内生猪产能缺口不断扩大,令养殖类上市公司持续上马养殖项目。 龙大肉食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0%,净利润同比增长218%。8月6日,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15亿元投向“山东新建年出栏生猪66万头养殖项目”等。公司表示,2020年7月完成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9.5亿元,主要投资于安丘市石埠子镇新建年出栏50万头商品猪项目,但生猪养殖规模相比于公司屠宰能力仍然具有一定差距,本次定增有利于进一步壮大公司的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 同样,粮食育种企业也在不断扩大规模。荃银高科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61.35%,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因种子销量及订单粮食业务收入增加。8月27日,荃银高科发布定增预案,拟定增募资6亿元,投入“农作物种子海外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青贮玉米品种产业化及种养结合项目”等,以进一步提高在海内外市场的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面对疫情、原材料价格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民营石化类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出现了分化,既有东方盛虹、桐昆股份等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也有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恒力石化等公司业绩大增,其中多家公司业绩创出历史新高。记者梳理发现,业绩表现不俗的公司,大多具有全产业链优势,前期布局的大炼化项目逐步投产也是重要因素。 多家公司业绩大爆发 得益于炼化板块盈利的增加,荣盛石化上半年业绩爆发。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502.82亿元,同比增长27.32%;净利润32.08亿元,同比大增206.55%。基于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后,各装置生产进展顺利,公司预计,前三季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亿元至60亿元,同比增长197.94%至225.03%。 净利大幅增长的还有恒逸石化和恒力石化。恒逸石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4.14亿元,同比下降5.55% ,但受益于文莱炼化项目持续高负荷运行,实现净利润19.02亿元,同比增长48.99%。恒力石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73.58亿元,同比增长59.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17亿元,同比增长37.2%,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克服疫情等因素影响,卫星石化二季度单季盈利创出上市以来新高。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7.7亿元、净利润4.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52%和14.79%。其中,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21.5%;实现净利润为4.3亿元,同比增长28.8%。 有喜亦有忧。在疫情、原材料价格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东方盛虹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4.85亿元,同比下降22.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03.67万元,同比下降92.08%。桐昆股份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13.4亿元,同比下降13.4%;实现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27.2%。 盈利企业多具有全产业链优势 从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看,中小型石化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头部企业特别是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企业维持着较大的盈利空间。 恒力石化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上中下游产能持续释放,进一步锁定全产业链利润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基本上保持着装置负荷高位、产品库存合理和经营效益稳定的良好运行态势,进一步完善了从“原油-芳烃、烯烃-PTA、乙二醇-聚酯-民用丝、工业丝、聚酯薄膜、工程塑料”的产业链业务体系,头部效应显著。同时,公司继续实施年产150万吨乙烯等大项目战略,进一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荣盛石化具备“原油-燃料油、石脑油-芳烃-PTA-聚酯-纺丝-加弹”产业链一体化的竞争优势。公司在半年报中称,通过产业链延伸,上下游相互配套,有助于降低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在保障原料供应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可靠稳定,也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样具有全产业链的还有恒逸石化,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PX-涤纶”和“苯-锦纶”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并通过海外建设上游炼厂、国内扩建中下游、实施并购重组等差异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大炼化到PX、PTA、聚酯(PET)产能匹配的全产业链均衡协调发展,国内外联动运营,增强抵御经营波动风险的能力。 卫星石化多年聚焦于C3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建成丙烷为原料到聚丙烯、丙烯酸及酯,以及下游高分子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公司年产18万吨丙烯酸及30万吨丙烯酸酯项目预计今年三季度完成建设,将进一步打造成综合竞争力领先的C3产业链。 大炼化项目投产助力 千万吨级大炼化项目投产也是多家公司业绩大增的重要原因。 荣盛石化上半年盈利的大头由控股子公司浙石化贡献。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上半年达产,实现净利润44.88亿元。荣盛石化持有浙石化51%股权,因此上半年享有该项目贡献的盈利22.89亿元。据悉,该项目二期有望在2020年底建成,2021年上半年全面投产。 2019年5月17日,恒力石化在大连长兴岛举行了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仪式,由此在上游具备了年产450万吨PX设计产能,基本能够满足下游660万吨PTA产能的PX原材料需求。公司表示,该一体化项目上半年贡献净利润46.2亿元。 恒逸石化业绩大增受益于文莱炼化项目持续高负荷运行。据悉,恒逸文莱炼化项目一期2019年11月投产,目前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开工负荷维持在110%至130%。公司表示,正在同步推进文莱炼化项目二期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定,该项目计划建设14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等。 7月底,东方盛虹公告拟非公开发行可转债,计划募资不超过50亿元用于盛虹炼化(连云港)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偿还银行贷款。据了解,目前在建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规模为1600万吨/年炼油、280万吨/年对二甲苯、11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衍生物、配套30万吨原油码头、4个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等,预计项目将于2021年底投产。 天风证券认为,2020年是民营企业进军炼化领域的关键一年。随着民营炼化项目产能释放,民营炼化公司将从单产品竞争转向产业链一体化的竞争新格局,龙头公司依托纵向一体化优势逐步扩张,把握未来市场需求的新增份额,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
面对疫情、原材料价格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民营石化类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出现了分化,既有东方盛虹、桐昆股份等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也有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恒力石化等公司业绩大增,其中多家公司业绩创出历史新高。记者梳理发现,业绩表现不俗的公司,大多具有全产业链优势,前期布局的大炼化项目逐步投产也是重要因素。 多家公司业绩大爆发 得益于炼化板块盈利的增加,荣盛石化上半年业绩爆发。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502.82亿元,同比增长27.32%;净利润32.08亿元,同比大增206.55%。基于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后,各装置生产进展顺利,公司预计,前三季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亿元至60亿元,同比增长197.94%至225.03%。 净利大幅增长的还有恒逸石化和恒力石化。恒逸石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4.14亿元,同比下降5.55%,但受益于文莱炼化项目持续高负荷运行,实现净利润19.02亿元,同比增长48.99%。恒力石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73.58亿元,同比增长59.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17亿元,同比增长37.2%,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克服疫情等因素影响,卫星石化二季度单季盈利创出上市以来新高。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7.7亿元、净利润4.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52%和14.79%。其中,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21.5%;实现净利润为4.3亿元,同比增长28.8%。 有喜亦有忧。在疫情、原材料价格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东方盛虹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4.85亿元,同比下降22.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03.67万元,同比下降92.08%。桐昆股份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13.4亿元,同比下降13.4%;实现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27.2%。 盈利企业多具有全产业链优势 从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看,中小型石化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头部企业特别是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企业维持着较大的盈利空间。 恒力石化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上中下游产能持续释放,进一步锁定全产业链利润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基本上保持着装置负荷高位、产品库存合理和经营效益稳定的良好运行态势,进一步完善了从“原油-芳烃、烯烃-PTA、乙二醇-聚酯-民用丝、工业丝、聚酯薄膜、工程塑料”的产业链业务体系,头部效应显著。同时,公司继续实施年产150万吨乙烯等大项目战略,进一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荣盛石化具备“原油-燃料油、石脑油-芳烃-PTA-聚酯-纺丝-加弹”产业链一体化的竞争优势。公司在半年报中称,通过产业链延伸,上下游相互配套,有助于降低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在保障原料供应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可靠稳定,也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样具有全产业链的还有恒逸石化,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PX-涤纶”和“苯-锦纶”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并通过海外建设上游炼厂、国内扩建中下游、实施并购重组等差异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大炼化到PX、PTA、聚酯(PET)产能匹配的全产业链均衡协调发展,国内外联动运营,增强抵御经营波动风险的能力。 卫星石化多年聚焦于C3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建成丙烷为原料到聚丙烯、丙烯酸及酯,以及下游高分子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公司年产18万吨丙烯酸及30万吨丙烯酸酯项目预计今年三季度完成建设,将进一步打造成综合竞争力领先的C3产业链。 大炼化项目投产助力 千万吨级大炼化项目投产也是多家公司业绩大增的重要原因。 荣盛石化上半年盈利的大头由控股子公司浙石化贡献。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上半年达产,实现净利润44.88亿元。荣盛石化持有浙石化51%股权,因此上半年享有该项目贡献的盈利22.89亿元。据悉,该项目二期有望在2020年底建成,2021年上半年全面投产。 2019年5月17日,恒力石化在大连长兴岛举行了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仪式,由此在上游具备了年产450万吨PX设计产能,基本能够满足下游660万吨PTA产能的PX原材料需求。公司表示,该一体化项目上半年贡献净利润46.2亿元。 恒逸石化业绩大增受益于文莱炼化项目持续高负荷运行。据悉,恒逸文莱炼化项目一期2019年11月投产,目前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开工负荷维持在110%至130%。公司表示,正在同步推进文莱炼化项目二期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定,该项目计划建设14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等。 7月底,东方盛虹公告拟非公开发行可转债,计划募资不超过50亿元用于盛虹炼化(连云港)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偿还银行贷款。据了解,目前在建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规模为1600万吨/年炼油、280万吨/年对二甲苯、11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衍生物、配套30万吨原油码头、4个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等,预计项目将于2021年底投产。 天风证券认为,2020年是民营企业进军炼化领域的关键一年。随着民营炼化项目产能释放,民营炼化公司将从单产品竞争转向产业链一体化的竞争新格局,龙头公司依托纵向一体化优势逐步扩张,把握未来市场需求的新增份额,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
“‘或跃在渊’这个词,也许最能表达我们现在的状况。”江苏索普董事长胡宗贵如是说。 1993年大学毕业进入公司,从基层员工成长为董事长,胡宗贵见证了江苏索普的发展历程,对公司的认知深入“毛细血管”,公司的经营数据、成本估算、项目进度信手拈来。 在胡宗贵的带领下,江苏索普羽翼渐丰,如今欲借助资本的东风,冲破发展的桎梏。 算好效益环保账 “作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环保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胡宗贵表示,“从几年前开始,我们就花费不少精力抓安全、抓环保。” 对于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保支出,胡宗贵表示,环保账就是效益账,两笔账都要算,不冲突。 “我们近期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利用水煤浆气化炉技术处置有机危废项目,就是将有机危废作为部分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的一氧化碳、甲醇等,每年可利用危废15万吨。”胡宗贵介绍,这类项目,既有污染物处理能力,又有危废处置的高门槛,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从2014年开始,江苏索普的醋酸资产平均每年在环保和安全方面的投入都在1亿元左右,累计投入超6亿元。 当年,公司启动“生态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投资约2.5亿元用于醋酸产业升级、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等六大类项目。3年期满,醋酸产业累计减少排放59.6万吨二氧化碳、4800万标准立方米一氧化碳、2500吨二氧化硫等。随即,公司又在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示范试点等领域追加投入2.6亿元。 在居民最为关注、感知最为明显的“气味扰民”问题上,公司成立专业课题组,投入5000万元引进荷兰荷丰的脱硫和硫回收技术,实施含硫化氢尾气的深化治理。项目建成后,公司的甲醇硫化氢尾气得到高效回收,每年减少排放约5万标准立方米,彻底消除“扰民”气味。 安全生产方面,“警钟长鸣”与“科技赋能”相结合,为江苏索普构建了一张深入生产一线的“防护网”。仅在今年上半年,江苏索普就完成现场处置预案演练12次,近期又组织灌区物料泄漏及废水收集处置、人员疏散和环境监测的大型应急预案演练,并花费2400万元完成厂区7.7公里的全部压力管道检测。公司还投入千万余元建成安全信息化管控平台,用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筑牢安全生产的底线。“目前,我们在各种规格的检查中均被评为合规,效果还算令人满意。”胡宗贵说。 此外,为调动一线员工的积极性,胡宗贵确定了“收入分配向生产一线倾斜”的考核方针。一线员工在保证生产运行、安全环保稳定的基础上,奖金会高于管理人员。“一线员工最接近生产,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打好技改控本牌 谈及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胡宗贵坦言,公司受到了较大压力。“上半年确实遇到一些困难,整个煤化工行业受到很大影响。” 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5.01亿元,同比增长763.33%;净利润850.2万元,扭亏为盈。疫情发生后,物流不畅导致醋酸行业整体库存创历史新高,总量达20万吨。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出口业务又受到海外疫情的冲击。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煤化工产业的成本优势减弱。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醋酸净出口总量同比减少5.35万吨。 “只能考虑减负荷,调整市场供给。”胡宗贵表示,公司这2年都在控制成本。只有把成本降下来,才能在行业周期中保持多盈利、少亏损。 为控制成本,胡宗贵甚至提出“最低成本”的口号,要求持续不断推进降本增效。 原材料采购方面,江苏索普从2019年开始与阿里巴巴合作,仅网上采购一项就可节省3000万元。此外,公司一改传统管理模式,转为以结果为导向的“负面清单”——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供应商均为“合格供方”,一旦出现问题将被列入“负面清单”。采购监管后置的同时,公司将内控体系前置,由事后审计监督变为过程审计、结果监督,并要求工程建设类的合同核减金额5%至20%。 除了向管理要效益,江苏索普始终坚持以技改练“内功”,保证每年开展至少50项技改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当成本降到一定程度时,收益曲线就会平顺。通过滚动性的技改,降低能耗与损耗,每年都会降低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成本。”胡宗贵总结道。 今年,公司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签署协议,在业内率先运用首创性技术对现有反应装置进行升级改造,预期改造后将实现“两高三低”的目标,即提高反应器产率和物料利用率,降低反应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用量。 “如果这个项目能做成,各方面成本会大幅度降低,我们就能走在行业前列。”胡宗贵信心满满。 走好创新发展路 2019年,江苏索普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获得公司控股股东江苏索普集团的醋酸及其衍生品业务,形成一条完整的“煤炭-甲醇-醋酸-醋酸衍生物”煤化工产业链。 在胡宗贵看来,这代表着江苏索普整体能力迈上新台阶。整体能力的提升,让胡宗贵能够放眼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对标华鲁和万华。” 想要真正实现赶超,业务上的创新发展必不可少。怎么做?胡宗贵给出了答案: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彻底打破公司在生产和业务上的“空间枷锁”。 “我们正在考虑建设新生产基地,拓展公司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在进行新项目的规划,希望与现有主业形成互补。”胡宗贵介绍。 简而言之,江苏索普的“空间变局”,就是建设新基地、发展新材料。在胡宗贵看来,建设新基地并不局限在镇江,可能会在别的地方寻找合适的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相较而言,发展新材料更为复杂,胡宗贵直言慎之又慎:“现在要做的,就是定下心来找准发展方向,不能盲目投资、上项目。” 为此,胡宗贵为新的发展项目确定了产业关联、资源共享、先进性和绿色发展4条原则,并明确表示:“有一条不能满足,我们就不会去做。” 具体来看,产业关联就是在做强现有主业的基础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比如前端利用有机危废部分替代煤炭,后端向醋酸下游的酯类、醋酐、氯乙酸等延伸,强化产业链。资源共享,是指最大化利用现有原料、设备、采购渠道、销售渠道等资源,实现新材料项目与现有主业的资源共享,减少在设备投资、原料采购、市场销售等方面的重复投资。先进性,是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寻找首创性技术,保证新材料项目从实施到投产都能在技术上保持一定的先进优势。“一个危化项目,从立项到投产,整个周期为3年左右。若不能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在投产的同时就会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绿色发展,则是胡宗贵的一贯主张,也是开展新材料项目最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