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实控人进驻并顺利为上市公司补充流动资金后,中核钛白(002145)产能扩张日益加速。8月19日,中核钛白亚洲钛业生产基地落地白银签约仪式举行,标志着该公司50万吨清洁生产工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启动,将形成全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 目标百万吨生产能力 8月19日晚间,中核钛白公告称,公司计划在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采用分阶段建设的模式建成50万吨清洁生产工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60亿元(以中核钛白最终审批的投资额为准),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全部投资(具体以中核钛白的最终审批和项目实施进度为准)。其中,第一阶段10万吨建成投产后形成资产规模约20亿元;第二阶段40万吨钛白粉粗品项目计划2020年9月开工,计划投资30亿元;第三阶段20万吨钛白粉成品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据披露,当日中核钛白与白银市人民政府签署了《项目建设业务合作协议》,将由市政府牵头组建项目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充分做好项目落地推进工作,解决前期手续办理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中核钛白还与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方位合作框架协议》,着重在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生产生活用水供应等业务领域开展合作,充分保障项目投产后连续生产所需,有效降低项目运行成本,提升主要原材料的供应效率。中核钛白还与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浙商银行兰州分行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银行甘肃分行、浙商银行兰州分行将分别向中核钛白提供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40亿元、30亿元,为中核钛白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中核钛白主要从事金红石型钛白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全套金红石型钛白粉生产技术的企业。 在白银项目之前,公司全资孙公司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下称“东方钛业”)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的全国重要的的钛白粉生产基地。东方钛业年生产钛白粉10万吨,年消耗硫酸40万吨、水400万立方米、石灰石20万吨;该生产基地正在进行产能扩建项目,项目完成后,年可生产钛白粉30万吨,年消耗硫酸120万吨、水1200万立方米、石灰石60万吨。 据悉,中核钛白50万吨清洁生产工艺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标志着全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在白银市诞生。公司目标经过未来三至五年的努力,连同已经在省外形成的生产能力,形成100万吨以上的年产能,成为世界最大的钛产业高端制造技术型企业,力争实现营业收入过百亿、利税贡献过40亿元。 不过公告中中核钛白也提示风险称,本次与白银市政府协议为双方合作基本原则的框架性、意向性约定,协议的具体事项付诸实施存在不确定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变动的可能性。 实控人顺利补流 产品价格上调 作为国内钛白粉产能规模第二大企业,中核钛白此前由于前任大股东质押率高企等问题,产业拓展一度受到阻碍。2020年,公司新任实控人王泽龙正式进驻后,公司资金紧张情况得到显著缓解。 7月28日,中核钛白公告公司非公开发行事项终获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标志着实控人为上市公司补流将顺利推进。 此前公告显示,王泽龙拟以3.47元/股全部认购中核钛白非公开发行的总数不超过4.61亿股(含)。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6亿元,除2.3亿元用于公司20万吨/年钛白粉后处理项目外,其余13.7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满足公司业务不断发展对营运资金的需求,进而促进公司主营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除实控人支持外,2020年5月,中核钛白还公告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信达”)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在产业布局、并购重组、资源整合、产融结合等领域,结合中核钛白在资源、资金、资产等方面的需求加强合作,相互帮助支持,共谋发展。 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同时,钛白粉行业近期也迎来旺季行情。 今年7月以来,受旺季临近等因素影响,国内钛白粉产品掀起涨价潮。8月7日,中核钛白近期二度公告称,将在现有钛白粉销售价格基础上,全面上调公司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其中,国内客户销售价格上调500元/吨,国际客户出口价格上调80美元/吨。 今年以来,虽然受到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核钛白仍实现整体营收,净利增长。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1.02%;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增长50.12%;2020年3月份,公司更是实现销售超过3万吨,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在19日举行的签约仪式上,中核钛白实际控制人,金星钛白董事长王泽龙表示,目前公司已形成甘肃白银、甘肃嘉峪关、安徽马鞍山三大生产基地,是钛白粉行业全球第六、亚洲第二的生产和技术服务型企业。白银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钛产业高端制造服务型企业。预计百万吨的钛白粉销售将为企业带来每年近20亿的现金流。
下半年以来,地方推进新基建的热度持续升温。多地加码布局新基建,一批投资规模数千亿元级别的项目清单随之出炉。分析人士认为,新基建将成为下半年看点,并带动整体基建投资增长。 近期部委相关负责人密集发声将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预计未来仍会有系列支持政策出台。 多地发布新基建项目清单 从制定有关新基建的实施方案,到发布新基建项目清单,地方正在加快推进新基建项目的落地。 日前,湖南发布“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名单(2020年),总投资563.78亿元,包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四大领域。深圳表示,已经梳理出了首批新基建项目总计95个,总投资4119亿元,其中有六成投资来自社会资本。 云南发力新基建的动作频频。在8月初出台《云南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之后不到一周的时间,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立即跟进发布云南省新基建项目表(2020—2022年),共涉及704个项目,涵盖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总投资规模超过3700亿元。 本周初,安徽合肥出台推进新基建的三年实施方案,计划实施不低于200个新基建重点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实现5G网络全覆盖。 湖北加足马力提振经济,新基建成重要引擎。8月11日,该省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其中提出,未来三年建成6万个5G基站,高铁里程突破2000公里,新型基础设施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截至目前,湖北“十大工程”滚动项目库项目中,新基建项目有595个,估算总投资7731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记者表示:“稳投资最重要是提振基建投资,新基建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动有效投资需求,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推动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将是下半年经济亮点和关注点。”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记者分析称,今年新基建投资增长或会超万亿元,对基建投资增速的拉动约5.5个百分点。 央地政策持续发力“两新一重” 新基建项目加快落地,离不开部委及地方一系列政策的护航。 近期相关部委密集发声,“两新一重”将是政策聚焦的重点。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加快补齐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短板,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指出,要有效扩大投资需求,重点是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资金,推进“两新一重”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在“两新一重”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8月初,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是关于新基建首个部委文件。据悉,接下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还将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下半年预期更加细化的财政政策将会陆续出台,以确保财政资金落地见效。财政资金将会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支持新基建、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并力争与产业政策形成合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
“顺周期”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的一个热词,周期类上市公司受到资本热捧,相关企业纷纷抓住机遇扩张产能。 化工龙头争上项目 相比以往弱周期下产业资本无序扩张,化工行业这一轮的扩产更为理智,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领域。 德美化工8月11日推出定增预案,拟募资7亿元,用于德荣化工乙烯裂解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围绕碳五、碳九产业,实现石油精细化学品业务板块的可持续发展。 德美化工此番加码石油精细化学品业务,主要是对浙石化的副产资源的深加工。据公司公告,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将产出裂解碳五、裂解碳九副产资源,募投项目将对以上副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同样是在8月11日,中国化学公布定增预案的修订版,公司拟募资不超过100亿元,加码尼龙新材料等项目。 中国化学此次定增募投项目重点在于“卡脖子”产品,其中以尼龙新材料为代表。长期以来,我国尼龙66生产所需主材料依赖国外进口,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尼龙66适用于军工领域,是军工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材料。中国化学定增募投项目主要将释放己二腈的产能,而己二腈是用来生产尼龙66的主要材料。公司表示,项目的实施将突破己二腈技术壁垒,形成完整的尼龙66切片产业链,打破国外对尼龙66产业的垄断。 近几年深度布局高端化工产业的鲁西化工,也在7月发布定增预案,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2.96亿元,由中化集团旗下中化投资全额认购。公司表示,所募集资金可以更好地满足鲁西化工生产、运营的日常资金周转需要,有利于鲁西化工继续扩大规模,保持和巩固鲁西化工在化工新材料市场的市场领先地位。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环保稽查、强化安全生产的背景下,化工企业淘汰出清了大部分落后产能,龙头企业具备了较强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凭借其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烫平周期波动,其在高壁垒、高附加值的领域扩产,不会造成产能拥挤,出现过剩的情况。 光伏企业相继扩产 光伏产业也是今年资本市场最为亮眼的投资赛道之一,光伏产业链产能建设在8月份延续火热的状态。 8月14日,晶澳科技公告,拟投资58亿元在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20GW单晶拉棒及切片项目。紧接着,公司又于8月18日公告,将对公司一体化产能进行扩建,其中包括硅片、电池、组件三部分产能,预计投资总额16.44亿元。 8月13日,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拟在盐城经开区投资建设10GW高效210mm大尺寸太阳能电池项目(新建7.6GW、改升级2.4GW),新建部分投资不超过30亿元。 同时,公司还在公告中披露了今年的产能扩张计划,目前公司太阳能电池产能为12GW,计划在2021年底合计达到26GW左右规模,其中210mm大尺寸电池产能在2021年底占比达到70%左右。 爱旭股份则计划在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年产36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其中项目一期是投资40亿元在浙江爱旭厂区建设义乌第四、第五期共计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公司表示,此举主要是因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对高效太阳能电池的追求,不断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对高效太阳能电池需求日益增加。 金银矿企出海收购 金、银这两种贵金属的表现,无疑是今年以来最吸引眼球的,相关上市公司也是动作频频。 山东黄金今年多次出手进行产能扩张,足迹遍布加拿大、澳大利亚。6月18日,山东黄金以场外要约收购方式洽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CardinalResourcesLimited。随后在7月30日,山东黄金进一步提高收购报价,将要约价格由0.60澳元/股调升为0.70澳元/股。目标公司核心资产是位于加纳的3个黄金项目,拥有探明加控制资源量(M+I)653万盎司黄金(约203.1吨)。 此前,公司还在5月份以现金方式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特麦克资源公司,后者拥有证实+可信储量354.5万盎司(110.3吨)黄金。 山东黄金也不甘示弱。8月13日,公司董事长陈玉民在山东黄金集团与中国银行战略合作签署仪式上公开表示,山东黄金集团“十四五”期间将努力跻身世界前五。这一表态留给市场一个悬念:山东黄金未来还会买多少矿? 兴业矿业今年来虽未进行扩产,但公司旗下因安全事故停产一年之久的银漫矿业终于在8月份恢复出矿,立即吸引了多家机构奔赴一线调研。根据公司披露的调研报告,银漫矿业复产并满负荷运行后,可年生产白银180吨、锌金属3万吨、铅金属1万吨、锡金属7500吨、铜金属5000吨。
中国人民银行贵安数据中心项目投资协议8月18日在北京签署。据了解,项目的落地和建设是人民银行与贵州省携手响应和落实中央新基建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在致辞中指出,数据中心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贵安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有利于人民银行建设高安全的数据中心,有助于提升金融业务系统安全水平,支撑分布式架构转型与资源布局优化。 “希望人民银行和贵安新区共同探索适合金融业、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基建’之路,充分发挥贵安新区及贵州大数据产业优势,高质量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国家金融基础设施集聚地,探索央地合作新模式,增强贵州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范一飞称。 据介绍,人民银行贵安数据中心项目定位为高安全等级、全功能数据中心,是人民银行数据中心布局的重要节点,更是人民银行金融数字化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该项目为人民银行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环境支撑和保护,为人民银行技术架构转型和IT资源建设提供基础资源,将成为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阵地。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赵德明表示,贵阳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全力打造数据中心聚集区、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三个千亿级新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贵阳贵安将全力推进、全程服务,争取项目早建成、早投用。 贵州省副省长谭炯表示,当前,贵州省正在扎实推进金融“一体两翼”战略布局落地落实,深入实施“引金入黔”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积极构建更加紧密的政金企“命运共同体”。希望各方共同努力,推动项目顺利落地、加快建设、早日见效,携手创造央地合作共赢的典范标杆。
随着亚洲钛业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中核钛白钛白粉产能进入加速扩张期。 中核钛白8月19日晚公告称,公司与甘肃省白银市政府于当日签署关于建设“中核钛白亚洲钛业生产基地”项目的合作协议,标志着中核钛白年产50万吨钛白粉项目正式启动,公司距年产百万吨钛白粉的目标更进一步。 公告显示,中核钛白拟在现有东方钛业10万吨/年的钛白粉产能基础上,在白银高新区银东工业园分三期累计投资60亿元,建成50万吨清洁生产工艺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采用硫酸法工艺,预计2025年底全部建成,建成后将形成50万吨/年钛白粉粗品产能、20万吨钛白粉成品产能,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80.4亿元。 建设进度方面,该项目一期10万吨已建成投产,形成20亿元的资产规模;二期项目计划于今年9月开工,计划投资30亿元,新建1条年产40万吨全自动化、绿色清洁钛白粉粗品生产线,并配套渣场及公用附属工程;三期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钛白粉成品。 为做好项目落地推进工作,双方约定由白银市政府牵头组建项目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解决前期手续办理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中核钛白拥有金星钛白、和诚钛业和东方钛业三大钛白粉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年产33万吨粗品、40万吨成品的规模,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二。“项目建成投产后,我们将逐步实现集团公司钛白粉年产量100万吨的目标,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钛产业高端制造服务型企业。”中核钛白实控人、金星钛业董事长王泽龙在签约仪式上表示,预计百万吨的钛白粉销售将为企业带来每年近20亿元的现金流。 当日的签约仪式上,中核钛白还与白银有色、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等达成合作意向。 具体来看,白银有色与公司为分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公司的产能扩建项目完成后,对硫酸的需求规模与白银有色在白银市的供应规模基本相当。基于此,双方将着重在硫酸供用、物流运输、生产生活用水供用等业务领域开展合作。其中,双方约定,白银有色为东方钛业供应的硫酸价格,原则上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下浮一定比例。公司表示,此举将有效降低新项目运行成本,提升主要原材料的供应效率。 为使公司未来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中核钛白与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浙商银行兰州分行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银行甘肃分行、浙商银行兰州分行将分别向中核钛白提供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40亿元和30亿元,并为公司提供投、融资等全方位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