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3日讯 消息人士称,原工银金融租赁党委书记、总裁赵桂才已正式任命为工银瑞信基金党委书记并主持工作。待走完股东、监管等相关流程后,赵桂才将正式担任工银瑞信基金董事长,在此期间,根据公司治理及监管相关规定,工银瑞信或将指派人员暂时代为履行董事长及总经理职责。记者联系工银瑞信基金,相关人士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公开信息显示,赵桂才早年曾在工行总行营业部任副总经理,2013年起担任工银巴西总经理。早在2007年,赵桂才就参与领导了工银租赁的筹建,2016年开始,赵桂才开始担任工银租赁总裁。工行对他的评价是“具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对国际金融市场有着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力”。工银租赁是目前国内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领导力均处于领先地位的租赁企业,是中国工商银行综合化、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平台;在飞机、船舶、大型装备、能源、医疗等领域形成了雄厚的业务基础与核心竞争力,业务遍及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得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等国际主流评级机构的较高评级,多次荣获欧洲货币、海事金融和中国财经风云榜等多家国内外权威机构颁发的奖项。 工银瑞信基金成立于2005年6月,是国内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是业内从业资格最全面的基金公司之一,拥有国内公募和专户投资管理全资格、三大支柱养老金投资管理业务全资质及丰富的境外牌照,涵盖公募与私募证券投资、境内与跨境投资。截至2020年11月底,公司总资产管理规模逾1.3万亿,公募、养老金、专户以及专项业务规模均居同业前列,其中养老金管理规模自2018年2季度末以来持续位居行业首位,目前规模已突破5000亿大关,公司非货币规模亦已突破3000亿,是行业内业务发展最为均衡的公司之一。根据银河基金研究中心统计,自成立以来至2019年底,工银瑞信旗下公募产品已累计为投资者创造了1214亿元的利润,居银行系公司第1、行业领先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完善的投研体系及多年的实践,十五年来工银瑞信已形成了“行业基金为衔接,促进投研深度融合”的投研特色,通过加强投研互动,提升投研一体化水平,公司投资能力不断提升。据银河证券《基金管理人股票投资主动管理能力评价汇总表(算术平均)》,截至2020年12月18日,今年以来、近两年工银瑞信股票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均位列大型基金公司第一,近三年位列大型基金公司前五。成立十五年来,工银瑞信始终践行“稳健创造持久财富”的品牌经营理念,努力为广大投资者创造稳定持续的回报,公司旗下已有多达49只基金实现收益翻番,其中主动偏股基金37只、QDII基金2只、债券基金7只,旗下首只基金工银核心价值,已为投资者带来逾10倍的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十五年的深厚积淀,工银瑞信基金的公司治理、投资运作、风险控制、人才队伍等各方面都已十分成熟,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高管的变更预计不会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影响。而来自金融租赁的新领导就任,其丰富的金融从业和管理经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力,或许会为这家银行系旗舰公司再引一泓活水。
为彰显长期投资信心,2020年以来近100家公募机构进行了基金自购(指基金公司购买自家基金,不包括员工自购和基金经理个人自购),累计自购规模达37.14亿元,创下公募基金行业发展以来的历史新高。分析人士指出,基金自购是“真金白银”的投资行为。若从基金自购名单里选对品种,依然要着重考察历史收益稳定性。公募机构踊跃自购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今年以来共有99家公募机构(包括基金公司、券商、券商资管)累计进行了283次(只)基金自购,总规模达37.14亿元,创下自1998年来的新高。具体看,从1998年至2020年,公募整体自购规模前三位分别是2020年、2018年、2016年。中国证券报记者跟踪梳理相关信息后发现,早在年初疫情爆发之时,公募机构就踊跃展开基金自购。在春节假期后的首个交易日(2月3日),兴证全球基金就发布公告称,运用自有资金购买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3700万元,并于2月4日追加购买2300万元,合计购买旗下偏股型基金6000万元。2月5日,又有鹏华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等机构和公司员工展开自购。截至12月23日,在上述99家机构中,年内以来自购次数超过一次的有61家,其中有21家自购次数在5次或以上。从自购规模看,今年以来共有9家机构自购规模超过亿元,其中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3.18亿元的自购规模位居第一,紧跟其后的是建信基金(2.7亿元)、汇添富基金(2.30亿元)、永赢基金(1.38亿元)。从基金自购的结构上看,公募机构基金自购规模最大的是债券型基金,规模为18.34亿元,整体规模占比49.38%。在2020年权益基金大力发展趋势下,公募自购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为4.15亿元和13.25亿元,两者之和在整体自购中的占比为46.85%。逾8成基金实现正收益基金投资分析人士韩蕾(化名)指出,2020年是基金大年,公募机构的基金自购规模飙升并不意外。一方面,在疫情之下,公募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势力,以自购行为释放出投资信心;另一方面,自购基金中也聚集了新能源、消费、医药等热门品种,与今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有着高度契合性,体现出了明显的超额收益效应。截至12月23日,公募机构自购的283只基金中,今年以来共有229只实现正收益,占比超过80%。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联接A以87.80%的净值增长率位居第一,汇添富旗下的三只主题基金汇添富创新医药、汇添富消费行业、汇添富消费升级,分别占据第二名至第四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76.77%、67.79%、67.61%。但中国证券报记者也发现,在公募机构自购的基金中,依然有近50只今年以来出现负收益,最高亏损幅度甚至超过了10%。对此,某基金研究人士唐浩(化名)表示,基金自购的确是“真金白银”的投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自购就一定赚钱。不排除部分基金自购是出于维护规模以避免清盘,或使得冷门基金顺利达到成立条件等目的。此外,不同公司的自购基金收益率大相径庭,背后还有着不同公司之间的投研能力差异。因此,投资者若要从中选择品种,依然要遵循“基本面”原则,重点考察基金经理的风格稳定性和历史收益稳定性,更要避开规模长期徘徊在清盘边缘的迷你基金。跟随绩优基金经理选基韩蕾指出,除了要观察公募机构层面的自购,还要关注基金经理个人对自身管理基金的自购(但这部分自购数据没有列入Wind统计之中)。相比之下,基金经理个人自购行为释放出的信号,更具备参考价值。实际上,在2020年公募基金自购规模创下新高背后,有着不少绩优基金经理的身影。比如,华南某公募在三季度末时发行了一只爆款基金,该基金的首募规模超过100亿元,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出资认购100万元。11月中旬,国联安核心资产混合基金成立,该基金的基金经理魏东出资500万元认购。魏东认为,后疫情时代,全球将陷入优质资产荒,业绩持续增长的中国核心资产属于全球稀缺的优质资产。此外,天弘基金于12月初成立的天弘医药创新基金,基金经理郭相博也自购了100万元。郭相博表示,随着具有科技属性创新企业的不断加入,医药板块的平均估值持续走高,但板块内部的估值分化也有所加大。与笼统关注整体市盈率相比,准确挖掘其中的优质企业更加重要。(余世鹏)
□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信用债发行规模超过11万亿元,净融资额在两类口径下都实现了“多增万亿”目标。此外,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债市互联互通取得诸多进展。近日,监管人士再度表态,将继续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发行规模超过11万亿元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2月21日,信用债(通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发行规模为11.7万亿元,超过历史各年度;同期有8.4万亿元信用债到期,由此净融资额为3.3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的目标。若按上述口径,去年信用债净融资不到2万亿元,目前已经“达标”。 此外,据央行披露,2019年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为3.24万亿元。若按此口径,2020年需达成约4.2万亿元的企业债券净融资。考虑到这一口径还包括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以及可交换债,按此测算,今年以来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约为4.4万亿元,也已完成目标。 今年信用债发行规模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3月和4月的月度发行规模分别超过1.5万亿元、1.6万亿元;但在5月至7月,单月发行规模几乎“腰斩”;8月显著回升后有所走低,11月发行规模刚刚超过9000亿元。 今年2月,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增加流动性投放并调低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大幅走低,企业发债成本显著下降。但随着监管打击资金空转,逐渐回笼流动性,市场利率在5月下旬开始回升,8月至9月已基本回到1月末水平。 10月下旬,华晨集团未能按时兑付“17华汽05”;11月10日,永煤控股未能按期足额兑付“20永煤SCP003”。上述高评级信用债违约引发二级市场震动,对债券发行造成影响。 Wind数据显示,11月共有130多只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金额约940亿元。 互联互通步伐加快 分市场来看,今年以来截至12月21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信用债规模约8.3万亿元,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信用债规模约3.6万亿元,远超以往各年度。 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取得显著进展。1月,沪深交易所发布通知,扩大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的银行范围;3月,交易所公司债注册制开始实行,公司债发行规模由前两月不足2000亿元增长至4000多亿元;7月,央行、证监会同意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 9月,债市互联互通机制在对外开放的维度中进一步完善。当月,央行、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拟允许已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方式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此外,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统一规范直接入市和在岸托管模式下的资金账户、汇兑及外汇风险管理。 近日,监管人士再度表态,将继续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分析人士认为,经过近30年发展,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市均已成为企业发债融资的重要场所。债市互联互通发展将进一步便利境内外投资者入市,有利于提高债券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形成更能反映市场真实状况的利率曲线。
原标题 养老FOF数量规模双增 助力养老金长期资产配置 : 经过两年的投资运作,养老FOF目前总规模已突破500亿元。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17日,四季度以来新增7只养老FOF,新增规模68亿元。至此,全市场养老FOF数量已达102只,总规模达527亿元。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看来,养老FOF开启了基金业服务个人养老金的大时代。 具体来看,102只养老FOF中,有47只为目标日期养老基金,规模为120亿元,较去年末的61亿元增长近50%;55只目标风险养老基金规模为416亿元,较去年末的189亿元增长超120%。 就保值增值效果来看,截至2020年12月17日,全市场已经开展投资运作一年以上的64只养老目标基金中,近一年平均收益率超20%,八成以上跑赢基准。其中,华夏养老2045三年持有混合A近一年收益率超40%,紧随其后的是工银养老2050五年持有混合和汇添富养老2040五年持有混合,近一年收益率也均超35%。 就回撤幅度来看,投资运作满一年的养老FOF,近一年平均最大回撤7.9%,相较全市场混合基金平均最大回撤幅度14.29%,表现相对稳健。 在钟蓉萨看来,养老FOF具备四个核心特征,决定了它能够精准匹配老百姓的养老需求,是适合大众的养老理财工具:一是长期性,鼓励长期持有、长期投资、长期考核;二是以资产配置为核心,通过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降低组合波动;三是重视发挥权益投资对资产增值的作用;四是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年龄、预期寿命、风险承受能力等适当性因素,将合适的产品设计给适合的投资者。 就养老FOF和普通FOF的区别,北京某养老FOF基金经理表示,两者投资范围区别不大,主要区别是在成立年限、规模等方面设置不同的基金池。养老FOF更多承接居民养老资金、长期理财资金投资需求,定位明确;普通FOF尚处于摸索期,到底是追求相对排名还是绝对收益,目前未有定论。 钟蓉萨表示,对于养老FOF来讲,母基金层面要注重资产配置结构的稳定、投资纪律的执行和风险管理的控制水平,子基金层面要保证底层资产的优质和稳定性。销售机构也要不断积累经验,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据美国证监会(SEC)网站,联合办公第一股“优客工场”(纳斯达克股票代码:UK)将于近日完成上市后第一次股票增发。本次公开募集资金将达2000万美元,主要用于轻资产管理的大力拓展和Saas服务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研发等。 另据报道,美国联合办公巨头WEWORK拟于2021年重启上市计划,并可能使用SPAC模式完成该次上市,估值或达100亿美元。 由此可见,全球资本市场对联合办公行业逐步看好,对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会进一步关注和加大投入。 同时,据中研普华研究咨询报告《2020-2025年中国智慧办公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中国正在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联合办公市场,预计到2022年,中国联合办公市场规模将达到4092.18亿元,面积规模也将达到1.17亿平方米。另外,“智能”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和助推也促进了联合办公市场的快速发展。
2020年收官在即,公募基金新募集产品合计规模已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达3.04万亿元。这是中国基金业22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年新基金成立规模超过3万亿元。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2020年新成立基金1355只,合计募集规模3.04万亿。这不仅刷新了2019年新基金发行规模保持的历史最高纪录1.42万亿元,更是超过了前三年(2017年至2019年)基金成立总规模之和,前三年总和为2.99万亿元。2010年到2019年这10年间,平均每年发行新基金527只,平均首发规模为6889.23亿元。其间,年度首发规模顶峰出现在2015年和2019年,这两年新基金合计募资分别为14250.71亿元、13210.14亿元,对应的上证综指全年涨幅分别为9.41%、22.3%。一位基金公司高层表示,公募基金能在2020年实现大发展,主要有几方面因素:第一,监管层大力倡导发展权益类基金,从基金注册改革、优化基金评价制度、开展基金投顾试点、引入中长期资金、倡导长期投资等角度,为权益类基金大发展营造了很好的制度环境。第二,资管新规及配套规则陆续发布后,部分资金需要高收益资产替代,股票市场和权益基金成为较好的承接品种。第三,A股机构化、国际化、市场化提速,市场形势发生明显变化,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难度增加,定价优势明显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转移,年内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提升了基金赚钱效应,得到了投资者广泛认同,引发了投资者认购热情。不过,近年来新基金发行的头部效应也愈发明显,部分小基金公司出现基金募集失败的情况,更有一家三年内成立的、由某明星基金经理领衔的新基金公司在2020年没发一只产品。分类型来看,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成为2020年新基金发行的主力。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2020年已经成立了219只股票型、638只混合型基金,募集规模分别为3610.72亿元、15939.07亿元。两者合计发行规模,达到19549.78亿元,占总规模比达到64.23%。“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基金业绩坚挺,让许多股民都认可了‘炒股不如买基金’这个理念,所以在2019年的基础上,今年新基金发行,尤其是权益类基金发行才会异常火爆。”一位基金业内人士称。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7日,在4069只主动偏股基金(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A/C份额分开计算)中有96%的基金取得正收益,超31%的基金收益超过50%,年内收益率平均值为36.58%,中位值达35.85%。此外,2020年内收益已翻倍的主动偏股基金已达到29只,其中,4只基金年内收益超120%,分别为农银工业4.0、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广发高端制造A和农银汇理研究精选。而在2019年,仅4只基金年内收益翻倍。2019年末,曾有不少机构预判,2020年基金高收益行情难以持续,但2020年偏股基金却又获得超强收益。展望下一年,多数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基金整体收益上涨空间有限,投资者需适度降低收益预期。(记者 葛佳)
2020年,爆款公募基金可谓从年头“红”到年尾,助推基金行业众多数据刷出历史新高。一方面,截至12月16日,年内成立新基金1355只,合计募集规模达到3.04万亿元,这是基金业史上首次出现单年度新基金成立规模超过3万亿;另一方面,今年权益基金唱起主角,整体发行规模逼近2万亿元,占比达64.23%,这也是年度权益新基金合计成立规模的历史最高纪录。 今年公募基金出现“超级大年”,有诸多助推因素。2019年底,证监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2020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持续推动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多方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促进投资端和融资端平衡发展。此外,在低利率、低增长和(港股00001)高负债的全球大环境下,A股成为性价比相对更优的资产类别。公募基金也展示出了不俗的收益率水准。截至12月16日,2020年主动权益基金整体收益率达37.22%,显著跑赢上证指数、沪深300、深证成指,更有超20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收益率翻倍,最牛者收益超130%。2019年的情况也是如此,连续出现大幅跑赢主流指数的情况,激发了投资者入市的热情。 在资本市场演变和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过程中,公募基金的专业投资机构形象逐渐得到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信任。市场预期公募基金依托其强大的管理能力将在未来继续占据优势,基金行业大发展的趋势不改。 确实,在蓬勃发展过程中,公募基金通过深入研究价值发现,已成为基金持有人和优质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另外,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始终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发挥了资本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公募基金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时隔7年重回6%之上。 “激动人心”的3万亿只是结果,规模背后更多体现的是公募基金以完善的内控体系和稳健的业绩赢得了投资者信任,这才是公募基金长期稳健发展的根基所在。肩负着18万亿规模前行的公募基金,需要用稳健、持续、良好的业绩去回报这份信任,才能将路走得更长、更远。展望2021年,目前各大基金经理齐称“降低预期、精选个股”,对公募基金公司来说,专心致志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把该做的事做好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