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0年,保险资管业开足马力支持实体经济,登记注册的资管产品——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私募基金合计规模近万亿,创下历年最高。 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IAMAC)数据显示,2020年,保险资管业共登记注册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461只,同比增加77.3%;登记注册规模9758.44亿元, 同比增长71.6%。 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私募基金都是保险资管机构发行的资管类产品,募资主要来自保险机构,这些产品设立后,募集资金都投向了实体项目。 从三类保险资管产品看,去年债权计划的登记数量和规模都大增,并且绝大多数为基础设施类产品,不动产类骤减;股权计划登记注册量同比有所增长,但整体规模仍不大;私募基金的注册数量也提升明显。 债权计划注册改登记,注册量大增 2020年,保险资管机构的债权计划登记注册数量434只、规模8193.18亿,规模和数量都有大幅增长。 券商中国记者从几位保险资管业人士了解到,基础设施类的债权计划注册量大增,既与政策引导有关,也与近年来该业务的改革有关。 去年的一个明显变化是,资管新规下的保险细则落地后,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发布保险资管产品登记管理规则,将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的设立程序由“注册”改为“登记”,大幅精简了申报材料、简化登记流程、提升登记效率。 据悉,登记程序与此前的注册相比,取消了材料受理、补充材料、外部专家会、退回材料、暂缓注册等流程,取消了发行前重大事项暂停发行环节,要素变更改为事后报告。同时精简申报材料,备查性材料可在产品登记后提交。在此基础上,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将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产品登记程序。 同时,债权计划投资的行业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保等五大行业,可发起债权计划的行业和领域变得更多。比如,近年来不少债权计划投向芯片、新能源电池等项目的新基建,以及新经济、新型城镇化等的“两新一重”领域。 此外,为满足央企等大型企业新的需求,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市场上新出现了永续债类的产品,包括永续债权计划。这也是保险资金债权计划增加的一个因素。 不过,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债权计划登记注册的规模并不代表最终投向项目的规模,实际投资的多少,首先取决于融资方提款的需求,其次也与险资对债权计划的认可程度以及认购资金情况有关。 不动产债权计划规模骤减 从债权计划的业务结构上看,也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动产类债权计划骤减。 过去,债权计划一半是基础设施类、一半是不动产类。现在的债权计划业务中,基础设施类占了大比例,2020年基础设施类债权计划产品的注册量382只、7664亿元,占全部债权计划注册量的88%、注册规模的93%。 不动产类产品持续着近年的大幅缩水趋势。2020年不动产类债权计划产品仅注册56只、规模不足700亿,这也是2016年以来不动产债权计划注册规模首次降至千亿以下。 不动产类债权计划年度注册规模最高时有2000多亿,如今不到700亿,背后原因是什么?一家保险资管机构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向券商中国记者分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监管鼓励投向基础设施类项目,对不动产类债权计划的注册要求提高,无论是对资金用途还是交易结构都有更严格的合规条件。 其次,从产品创设来说,符合条件的不动产项目资质强劲的担保人也变少了。 第三,从资金上来说,险资整体对于不动产类产品的投资也变得更加谨慎。 股权计划注册规模与数量双双大增 除债权计划外,股权计划是另一类主要的保险资管产品。 2020年股权计划登记注册数量12个、规模226亿元,相较2019年的注册量(4个、52亿),实现大幅增长。业内认为,股权计划改为登记程序后,登记效率提升,是2020年注册数量同比增加的一个原因。 不过,从历年注册情况看,2020年并非股权计划注册最多的一年,相较过去股权计划注册热潮时还有一定距离。2016-2017年是股权计划注册的高峰。其中,2016年股权计划注册了18个、规模695亿元;2017年的注册量12个、规模495亿元。 有保险资管人士表示,股权计划的注册登记要求远高于债权计划,同时以往注册高峰时不少股权计划是“明股实债”,但这两年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 保险私募基金注册量增长了2倍 作为近年新兴起来的一类保险系的资管产品,保险私募基金2020年共有10家保险私募基金管理人注册,注册基金数量15只,规模1339.15亿元。 其中,注册数量相较2019年的5只,增长了2倍;注册规模同比增幅27.54%。 数据显示,2019年,5家保险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共注册5只保险私募基金,合计注册规模1050亿元。 业界表示,保险私募基金注册数量大增、规模稳步增长,反映出险资对于私募股权基金这一支持实体经济方式的逐步认可,以及对私募基金投资的试水力度加大。近年来无风险利率下行,给主要配置固收资产的保险资金带来了长期投资压力,权益投资更加受到险资的重视。 从注册频率看,相较2019年偶尔出现一两只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的情况,2020年除2月份和11月份外,其余10个月每月可见保险私募基金的注册。每月注册量都在1-2只,单只基金的注册规模从12亿到380亿。
数据显示,历年1月均为房企债券融资高峰期,今年也不例外,但总体发债规模低于市场预期。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1月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630亿元,同比下降5.3%。专家表示,“三道红线”威力开始显现,房地产债券今年到期规模增多,对资金链带来考验。 ● 发力美元债市场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房地产企业发行的债券中,境外债券占54%。贝壳研究院称,2021年房企融资新规与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均处于实施前过渡期。监管更趋严格,房企对金融环境预期偏紧。境内融资承压,房企开年继续发力美元债市场。 1月房地产企业境内发债平均票面利率为4.75%,环比下降0.28个百分点;境外发债平均票面利率为7.11%,较上月下降0.68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称,2020年末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将加剧房企金融集中度,预计2021年房企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将加速分化。 “2021年房企面临大规模的债券到期,借新还旧压力较大,故年初不少房企抓住融资成本较低的窗口期加紧发债。”中国指数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副总监刘水说。 境内融资方面,刘水认为,2021年房地产融资仍然处于收紧状态,在“三道红线”试点范围可能扩大的背景下,房企境内债券融资规模将呈现小幅增长,融资成本将大致保持稳定。 境外融资方面,目前房企海外发债只能用来借新还旧,预计2021年该政策仍将延续,因此全年海外债券发行规模将受限于到期规模。受疫情影响,欧美等国家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海外流动性较为充裕,2021年房企境外融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监管部门此前明确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为: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上限为70%、净负债与股本之比上限为100%、现金与短期债务比上限为1。 偿债压力上升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1月境内外房地产企业债券到期规模约1447亿元,较上月增加43.4%,同比增加118.9%。2021年房企偿债规模将继续增加,全年偿债压力上升。 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将创出近年来新高,而全年到期规模将同比增加16.94%至8888.83亿元。由于借新偿旧仍为债务偿还的主要方式,因此房企纷纷加快债券融资步伐以应对偿债高峰的到来。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已有9家境内发债房企发生债券实质违约,虽然大型房企违约案例不多,但重大负面信用事件正频繁发生。 “未来房地产金融政策将维持偏紧态势,同时‘三道红线’有可能扩围,房企应重视现金流管理,积极调整杠杆水平,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刘水建议。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3日,2021年以来共有143只基金成立,发行规模达到5332.79亿元,其中一月份的权益基金发行规模超过4500亿元,创下了权益类基金单月发行规模的新纪录。2月以来,新发基金降温苗头悄然显露,部分基金认购情况都不及预期,“二八现象”较为明显。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投资者通过基金入市、新发基金为市场注入增量资金,应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新发基金维持在适当节奏,对中长期投资和行业发展,会起到“细水长流”的效果。 ● 权益类基金发行受捧 Wind数据显示,仅1月份就有122只基金成立,发行规模为4901.40亿元,是仅次于2020年7月的历史第二高单月发行规模。而在1月份成立的122只基金中,有105只权益类基金(32只股票型基金和73只混合型基金),发行规模为4502.76亿元,是权益类基金单月发行规模的最高水平。 从单只基金来看,在春季行情助推下,1月新成立的基金当中,出现了12只发行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爆款基金。其中,广发均衡优选A、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A、博时汇兴回报一年持有、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这四只基金的发行规模更是超过130亿元。 进入2月,新发基金的势头依然强劲。2月1日和2日,资金继续追逐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混合基金、嘉实品质回报混合型基金等热门产品。Wind数据显示,自2月3日之后,已排上档期的待发基金还有55只,募集起始日排到3月22日,募集截止日更是排到5月4日。上述55只待发基金中有27只公布了募集上限,有15只基金的募集上限定在了80亿元以上,其中有3只基金(易方达悦弘一年持有、国富兴海回报、易方达远见成长)的上限规模定在了100亿元以上。 汇成基金表示,2020年以来,公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得到了各方认可。从中长期来看,权益类基金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国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与制度逐步夯实下,未来权益市场投资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 德邦基金也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居民理财为首的增量资金有望大量入市,将成为主要投资力量,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将持续处于高位。 降温苗头出现 2月以来新发基金依然维持火热态势,但降温苗头已悄然显露。Wind数据显示,本周(2月1日至5日)的新发基金数量为30只,其中有15只集中在了本周一(2月1日),但从当天情况来看,除了上文提及的寥寥几款热门产品外,其余大部分被寄予高预期的产品(如拟由杨锐文管理的景顺长城成长龙头混合基金、由李巍管理的广发聚鸿六个月持有混合基金等),认购情况都不及预期,“二八现象”较为明显。 “新基金发行的热度确实出现了降温,无论是单只基金认购的规模、‘日光基’的数量还是营销热度,均所有减少。”天相投顾资深基金研究员杨佳星表示,降温现象或许与基金公司对市场的判断、对新基金建仓节奏考量等因素有关。1月以来新成立的大型基金,不少都面临着在市场相对高位建仓的挑战。汇成基金表示,当前权益市场上涨动力不足,权益类基金发行火爆的现象短期可能难以延续。 南方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史博指出,从收益率角度看,2021年投资者需要降低预期收益率。从历史上来看,长期的权益基金年化平均收益率大概在15%左右。2020年公募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中位数大约是58%,2019年大约是40%,连续两年累计下来,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00%的回报率。 但史博也认为,降低收益预期并不代表不看好未来市场。他表示,优秀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会有一定的超额收益,长期看基金的收益水平依然非常可观,而且有望跑赢其他大类资产。 警惕“大干快上” “历经2020年的基金大年后,公募基金正迅速崛起,有望持续满足居民储蓄往资本市场转移的投资需求。但是,这一趋势将会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没必要也不可能通过短时间发行新基金达到‘毕其功于一役’。”深圳某市场分析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1年开年以来,在春季行情节节攀升背景下,基金公司趁机密集发行新基金,“甚至有些公司表示,争取春节前完成全年新基金发行计划。”但是,基金发行只是运作环节之一,发行过快并不利于后续建仓,也会对市场行情预期产生一定影响。国内公募基金发展只有20多年历史,与“大干快上”相比,“细水长流”或许更为重要。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胡立峰认为,2019年、2020年股民收益率明显低于基民,大量存量股民转为基民。预计2021年股票方向基金发行募集会达到2万亿元,持续销售会达到1万亿元,投资者认识到公募基金长期投资的价值后,预计有更多资金通过公募基金流入股市。 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长杨媛春表示,基民追逐业绩出色的明星基金经理无可厚非,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五年以上的时间维度里,去看待基金经理在不同市场风格下的真实表现。业绩出色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冠军,更应该关注长期排名能在同类型基金经理中占前三分之一位置的选手。
90吉瓦 “十四五”期间,年均新增装机规模预计可达70吉瓦到90吉瓦。 ● 在2月3日举行的光伏行业2020年发展回顾及2021年形势展望线上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勃华预计,今年全球光伏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大,总计新增装机在150吉瓦到170吉瓦,海外规模将创新高。国内今年新增装机规模将达55吉瓦到65吉瓦,整个“十四五”期间,年均新增装机规模预计可达70吉瓦到90吉瓦。 去年国内新增装机超预期 “2020年,我国累计装机、新增装机规模继续保持全球首位,这一成绩是在全球疫情严重、经济倒退的情况下取得的,可以说是逆流而上,预计今年还会继续往上走。”王勃华说。 王勃华表示,去年国内新增装机规模同比增幅达到60%,装机量会这么高,业内都没料到。他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在55吉瓦到65吉瓦,预计整个“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可达70吉瓦到90吉瓦。 从全球角度看,王勃华分析指出,去年全球光伏市场继续保持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光伏市场的恢复性增长,体现了行业发展韧劲。2020年,全球新增装机规模达130吉瓦,同比增长13%。美国保持全球第二大装机市场,越南跃居第三大市场,印度、西班牙市场则受疫情影响回落较大。 王勃华预计,今年全球光伏市场规模还将加速扩大,总计新增装机将达150吉瓦到170吉瓦。其中,海外光伏装机规模预计在100吉瓦左右,有望恢复增长并创历史新高。 “对行业来说,现在变化最大的是光伏行业的社会关注度迅速提高,一夜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包括金融市场的支持也前所未有。去年,整个光伏板块的融资规模空前高涨,有两只光伏基金陆续发行。”王勃华说。 据王勃华透露,现在各大银行纷纷表态要大力支持光伏发展。前不久,人民银行专门组织了一次会议,在会上,各大银行都表态要大力支持光伏行业发展,“可以说,金融市场已完全变过来了,光伏行业成为了‘香饽饽’。” 王勃华指出,随着技术推动,国内光伏电站投资成本继续下降,2020年系统价格同比下降12.3%,组件价格同比下降10.3%。 产业链矛盾仍突出 王勃华还指出了产业链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王勃华指出,不止表现在一个环节,包括硅料、玻璃、背板胶膜均紧缺,各大企业开始纷纷签订长订单,以保障产品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2月2日晚,保利协鑫就签订多晶硅采购协议的业务发展最新情况发布了两份公告。其中,公司旗下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隆基股份的7家附属公司、中环股份附属公司天津环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多晶硅采购协议,共计涉及44.14万吨多晶硅产品。 在对2021年光伏市场展望方面,王勃华表示,从全球市场来看,根据IEA预测结果,2021年光伏将占据可再生能源增量市场的半壁江山。2020年,全球电力需求同比下降2%,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近7%,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20%。2021年,IEA预测全球电力需求将同比增长3%;可再生能源装机同比增长超10%,光伏新增装机占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一半以上。 在此背景下,全球光伏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大。王勃华预计,随着我国能源转型加速驱动,2021年国内电站大基地开发将成为趋势。产品方面,大尺寸、高功率产品将进入快速放量阶段。210、182等大尺寸硅片占比将加速提升至50%。这其中,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此外,王勃华还提到,尽管目前各地政府开始纷纷要求新能源配置储能,但储能盈利模式仍然单一,市场身份仍不明确,经济性仍有待改善。
记者获悉,2月2日,北京银保监局以视频形式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称,2020年大力推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处置不良贷款规模比前两年平均水平增长80%,年末不良率0.55%,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区间。 “我们加大查处惩治力度和监管震慑力度,2020年累计对47家机构、57名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罚没款项1.11亿元,为上年的2.2倍。出台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文件17份,整治结构性存款、信托贷款、押品管理、兼业代理、保险销售等业务领域突出问题。信托通道类业务规模同比下降40.6%,影子银行规模持续收缩。房地产贷款增速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44个百分点,房地产信托规模同比下降16.7%。”北京银保监局称。 北京银保监局披露的另外一则数据显示,2020年末,北京银行业各项贷款规模达到11.4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08万亿元,年度增量创2013年以来新高。其中中长期贷款规模6.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贷款规模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9%。企业纾困、民生保障等领域新增融资4796亿元、存量叙作3369亿元等。 在小微企业金融上,北京银保监局称,2020年北京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续贷6.8万笔、金额1510.1亿元,首贷新增20.5万户、金额2564.3亿元,融资可得性持续提升。并出台全国首个中小微企业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地方性实施细则,办理延期3.3万户次,涉及本息1110亿元,所惠及企业80%以上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 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北京地区监管对2021年做出什么样的布局?北京银保监局称,2021年持续增强金融普惠性,加快推进首贷、续贷中心建设,配合推动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落地,拓展“金融专网”覆盖面和应用领域,推动大型银行服务重心下沉。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项目融资需求,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 “另外,强化创新核心地位,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先试先行。支持中小法人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夯实机构稳健发展基础。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持续丰富市场主体,实现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供给。另外,持续巩固强监管严监管态势,着力防范化解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重点领域风险。坚持监管全覆盖,切实提升监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穿透性等。”北京银保监局表示。
伴随着物业对生活服务领域的不断渗透,最近几年来,物业管理行业在整个社会服务职能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企业端,一众标杆房企先后拆分旗下物业板块赴港上市,即便是区域性中小房企也在酝酿寻找上市时机;资本市场端,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已有45家物企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千亿市值物企甚至已经达到了三家。 但在规模扩充、市值追高的另一面,有业内人士直言,规模并不是决定市值高低的唯一因素。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上市企业正面临着“市值与规模不匹配”的烦恼。 三家千亿 进入2021年,上市物企阵营持续扩容。据梳理,截至2020年12月底,物企上市阵营成员已由2019年底的24家增至42家企业;2021年开年以来,算上1月15日、1月18日、1月26日在港交所挂牌的荣万家(港股02146)、宋都服务(港股09608)以及星盛商业(港股06668),累计已有45家物企成功对接资本市场,包括港股41家、A股4家。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受多重利好政策影响,物业管理行业已诞生三家千亿市值的上市物业公司,分别为碧桂园服务(港股06098)、恒大物业(港股06666)以及华润万象生活(港股01209),其中华润万象生活于1月8日首次“破线”,当日总市值约1004.3亿港元。 截至1月28日收盘,碧桂园服务总市值为1817亿港元,市盈率为77倍;上市不足两月的恒大物业,总市值为1676亿港元,市盈率为92倍;去年12月登陆港交所的华润万象生活,市值居于第三位,总市值为902亿港元,市盈率为161倍。 经梳理还发现,延续2020年物业股整体的普涨局面,2021年以来,部分港股上市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值在日前创出了历史新高。代表案例为碧桂园服务。 1月20日,碧桂园服务报收每股68.65港元,总市值首度超过了2000亿港元,这也是首家突破2000亿港元市值的物业企业。据了解,市值从千亿级到两千亿级,碧桂园服务仅用了9个月时间。 预期好坏 从市值涨幅角度来看,2021年以来,多只港股物业股市值则呈现震荡上扬之态。据相关统计数据,1月1日-22日,恒大物业总市值涨幅超70%;永升生活服务(港股01995)、合景悠活(港股03913)、中海物业(港股02669)、碧桂园服务等上市物企的总市值涨幅均超30%。 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截至2020年底,市值排名前十的物业服务企业分别为:碧桂园服务(1538亿港元)、恒大物业(966亿港元)、华润万象生活(821亿港元)、融创服务(港股01516)(533亿港元)、雅生活服务(港股03319)(459亿港元)、金科服务(港股09666)(407亿港元)、保利物业(港股06049)(338亿港元)、绿城服务(港股02869)(308亿港元)、永升生活服务(284亿港元)、世茂服务(港股00873)(283亿港元)。 一般而言,从港股上市的物业服务企业来看,管理规模和市值在一定程度上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对整个行业而言,规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业内人士也指出,规模并不是决定市值高低的唯一因素。 “根据我们对港股上市物企的数据分析,上市物业服务企业市值与营业收入规模、在管面积规模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资本市场对规模较大的物业上市企业较为认可。上市物业服务企业市盈率与净利润率呈弱负相关关系。”谈及上市物企的市值,中指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牛晓娟指出,除了上述因素外,企业的成长性、管理业态以及服务内容,也会对企业的资本市场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物管公司获得的高估值,与行业特性和发展预期密切相关。”在克而瑞物管事业部研究总监汤晓晨看来,目前投资者对物业公司的高估值中,叠加了对企业未来规模和增值服务高增长的预期。如果物业公司能够在未来逐步兑现这部分预期,估值就会有一定的支撑,否则也存在一定风险。 预期好坏不止于规模大小,也得到了来自上市物企方面的辅证。 新城悦服务(港股01755)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市盈率及市值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前景的一个看法,不仅要看企业现在规模大小,更要看未来的成长性及长期保持规模的能力;同时,2020年有十几家物管企业上市,且中大型规模企业扎堆,对市场造成“抽血效应”,造成物管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开始产生分化。 “基于一些原因,物管企业要在A股上市具有较大难度。作为物业股主要上市地的联交所2020年刊发有关香港主板上市盈利规定的咨询文件,建议调高企业上市的盈利要求,上市的条件越来越严格。资本市场面对众多选择,上市公司的估值也产生了分化。” 新城悦服务补充说道。 “反面典型” 从物业股整体表现来看,尽管延续2020年物业股整体的普涨局面,2021年以来,部分港股上市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值在日前创出了历史新高。但多个企业案例反映出,部分物企在现实中却存在“市值与规模不匹配”之惑。 有“物业第一股”之称的彩生活(港股01778),在管物业规模在行业内虽排名前列,但截至2020年底,其市盈率仅为9倍。若对比行业内规模量级相近的物管企业,彩生活的市盈率可谓“垫底”。 1月28日,彩生活开盘报价3.42港元/股,收盘于3.41港元/股,相比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3.51港元/股,下跌2.85%,总市值49.6亿港元,市盈率为8.7倍。近一年来,彩生活股价均在历史低位横盘震荡,市盈率不足10倍。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若结合物企市值来看,截至2020年底,总市值排名行业前30的企业中,包括蓝光嘉宝服务(港股02606)、彩生活、佳兆业美好(港股02168)等物企,市盈率在行业处于倒数十名之列,对应的市盈率水平分别为12倍、9倍、14倍。同期,华润万象生活市值821亿港元,市盈率居港交所物业股第一位,为147倍。 中指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牛晓娟分析称,造成彩生活市值与规模的不匹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彩生活虽规模大,但是成长潜力不足,根据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彩生活的营业收入、毛利润、净利润的增速分别约6.4%、5.7%、3.4%,在管面积甚至出现一定的减少,同比减少约1%;第二,彩生活的发展模式与其他物业公司不同,主要基于平台的扩张,这种模式可能有些偏离物业的服务本质,不受资本市场认可;第三,彩生活的开发集团花样年的输血能力较弱,而一般物业公司的开发集团会给物业提供重要支持。 “所以整体看,彩生活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好。” 牛晓娟分析称。 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也指出,彩生活在上市之初确实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估值快速走高。但是之后大肆扩张,举债横向收购第三方物业公司,因所收项目品质并不高,销售毛利率逐年走低。 “显然,资本市场对于这样的发展方式并不是很认可,股价也长期保持在3-5港元/股之间。” 肖云祥指出,通常情况下,在管面积规模影响营收及利润的规模,当然,盈利能力也会影响到利润规模的产生。利润规模会影响到市盈率的表现,市盈率又是资本投资的一个参考指标,投资者结合企业的基本面对股票进行投资,从而会对企业估值产生作用。
7日,央行官网发布数据,2020年12月末,中国外汇储备报32165.22亿美元,环比增加380.32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此解读称,12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稳定,市场交易理性有序。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苗进展、主要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影响,美元指数下跌,非美元货币及主要国家资产价格均有上涨。外汇储备以美元为计价货币,非美元货币折算成美元后金额增加,加上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王春英指出,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疫情冲击导致的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但我国外汇市场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均衡运行,外汇储备规模也将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