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中国金融网讯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就2020年4月份外汇储备规模变动情况答记者问。 问:国家外汇管理局刚刚公布了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请问造成2020年4月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原因是什么?今后的外汇储备规模趋势是怎样的? 答:截至2020年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915亿美元,较3月末上升308亿美元,升幅为1%。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我国采取了强有力应对措施,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市场主体行为理性有序。4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主要国家加大了货币及财政刺激政策力度,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受此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指数震荡微跌,主要国家资产价格有所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上升。 目前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阶段,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境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工作转为常态化,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继续为外汇储备规模总体稳定提供支撑。
银行2020年将继续多渠道融资 Wind数据显示,上市银行2019年全年融资规模超过9000亿元,创近年来的新高,融资工具也更加丰富。银行业人士表示,2019年是上市银行融资大年,预计2020年银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银行融资仍处在进行时。 两大原因推动 分析人士指出,新会计准则下对不良贷款认定更加严格和银行补充资本金需求不断增长,是2019年上市银行融资规模大幅攀升的重要原因。 邮储银行战略发展部副研究员娄飞鹏博士认为,新的会计准则下,银行资产计提减值范围将被扩大,信用风险损失的确认时点也有可能提前,不良资产认定标准更加严格,以前隐藏的不良逐步暴露,并进一步通过拨备和当期损益拉低资本充足率,需要银行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增加、表内非标补提风险权重、表外非标回表内这些都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资产,占用更多的资本金,需要银行补充资本金应对。 展望2020年,市场人士指出,在面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银行仅通过利润补充资本的空间缩小,而非标回表仍在持续推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仍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预计2020年全年融资规模仍将处于高位。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预计2020年银行补充资本将呈常态需要。一方面,银行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投放贷款对资本将产生消耗,银行较大规模的拨备和核销也将不同程度地消耗资本,因此多种资本补充工具,尤其是创新性资本补充工具将对银行“补血”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相关文件正在征求意见中,预计将会有约30家银行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这将对入围银行提出额外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这一批银行仍需补充资本。 温彬指出,目前也有一些减缓对银行资本冲击的规定提出,比如以往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为75%,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享受风险资本优惠权重的单户贷款额度上限由500万元提至1000万元。 目前,银行自身要进行战略转型,应重视发展轻资产业务,降低资本消耗,实现内生式增长。温彬认为,银行可以考虑发展零售、投行、财富管理等业务,积极转型,以减少对资本的消耗,实现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多项指标创新高 2019年有8家银行实现A股IPO,与2016年并列成为银行IPO数量最高的年份。此外,2019年永续债开闸和优先股发行规模大增,成为2019年银行融资规模增长的两大推手。 从具体融资方式来看,2019年上市银行多个渠道融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IPO方面,2019年,共有紫金银行、青农商行等8家银行实现IPO,共计募集资金达653.83亿元。IPO银行数量与2016年相当,但融资规模高居历史之最。其中浙商银行和邮储银行的募资规模均超过了100亿元,邮储银行更是以超过327亿元的募资额成为2019年度最大的A股IPO案例。 2019年开闸的永续债是2019年上市银行融资的最大增量。2019年1月,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商业银行首单永续债,发行总额达400亿元。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共有10家上市银行合计发行了4900亿元永续债。其中农业银行合计发行金额达1200亿元,规模最大。 2019年优先股发行规模同比增幅明显,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上市银行合计发行优先股募集资金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幅接近翻倍。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发行规模居前,分别为1000亿元和700亿元。前述两项工具融资规模大幅增长的背后是银行尤其是系统性重要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迫切需求。 2019年有4家上市银行合计发行了1360亿元可转债,也较2018年同比大幅增长。 与前述四项融资工具规模大增相对比的是,2019年上市银行定向增发降温明显,2019年仅华夏银行在年初实现292.36亿元定增股份的上市。预案方面,2019年有郑州银行、杭州银行和南京银行发布定增预案,共计计划募资近250亿元,均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上述三家的方案已获银监会批准。
2019年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 国际收支呈现基本平衡格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1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079亿美元,较去年11月上升123亿美元,升幅0.4%;较去年年初上升352亿美元,升幅1.1%。从全年环比来看,有8个月回升,4个月回落,整体呈现稳中上升态势。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解释了2019年12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的原因:“去年12月,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延续基本平衡格局。受全球贸易局势、主要国家央行货币政策立场、英国大选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指数、主要国家债券价格有所下跌。还有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上升。”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估值变动对去年12月外汇储备规模回升起到一定作用。 从主要汇率变动上看,美元指数贬值,从去年11月末的98.3贬至去年12月末的96.4,贬值幅度达1.9%。我国外汇储备中以非美元货币计价部分折算成美元计价后形成估值增加。 从债券收益率和价格上看,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去年11月末的1.78%升至1.92%,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小幅下跌0.2%,导致我国持有的主要债券价格下降,外汇储备账面价值减少,抵消掉一部分估值增加后,预计估值因素整体对2019年12月外汇储备规模起到正向影响。 温彬认为,贸易对去年12月外汇储备规模回升形成了贡献。12月我国领先指标新出口订单PMI和进口PMI环比都有所回升,新出口订单PMI从48.8%回升至50.3%,18个月之后重回荣枯线以上;进口PMI回升0.1个百分点至49.9%,达到2019年最高水平,已接近荣枯线,说明贸易有所好转。 王春英表示,2019年全年,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保持韧性,增长动力持续转换。在此基础上,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呈现基本平衡格局,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2020年我国外储规模仍将有所增长,增长原因可能主要来自汇率折算,“预计欧美货币宽松政策将告一段落。如果今年经济增长好于去年,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债券价格预计维持稳定。而今年美元汇率有可能出现回落,欧元、日元等非美货币有望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 王春英强调,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可能加大。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并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将为外汇储备规模总体稳定提供支撑。
聚焦长租公寓爆雷|如何打破“规模不经济”的魔咒? 近期,长租公寓“爆雷”事件,正在持续发酵。继乐伽“爆雷”后,悦如公寓、南京君创公司、喔客公寓、杭州德寓科技、国畅公寓等多家长租公寓又被曝拖欠房东租金,资金链出现问题。 这些企业之所以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盲目扩张房源。问题在于,长租公寓如何打破“规模不经济”的魔咒?又该如何实现盈利? 现象: 长租公寓规模化,但不一定有效率 与之前盲目扩张不同,目前不少长租公寓企业对于规模扩大持谨慎态度。除了资金面偏紧之外,长租公寓还容易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魔咒。 赋能资本创始人胡振寅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产制造类企业在规模扩大后,单个产品的成本可实现明显下降,然而,现在大多数分散式公寓由于管理效率较低,不足以做到规模扩大后,其管理效率保持或提升,最终实现单间管理成本的下降。实际情况是,不少长租公寓企业在规模扩大后,普遍面临各种困难,甚至出现了效率反而下降的状况,“这正是长租公寓行业不够成熟的一个表现。” 胡振寅认为,在理论上,分散式公寓一旦能做到有质量的扩大规模,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才会明显显现。 胡振寅解释称,一旦某个品牌在租客间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加上该品牌房源网络基础覆盖较广,租客就比较容易去选择这家品牌,“租客换房最大的原因是工作变迁,如果这家品牌网络覆盖够广,那租客换到其他城市或其他区域,可能还会继续租这家品牌的房子。这意味着,租客可能在一套房里租住时长不长,但对品牌而言,租住时长会较大幅度延长,由此实现租客端的规模效应。” “业主端方面也不例外,一旦品牌形成一定影响力,业主会优先倾向于将其房源委托给这家品牌,未来这一品牌在业主端的房源获取上会更有优势,发展也会更为成熟,由此形成业主端的规模效应。”胡振寅说。 因此,在胡振寅看来,体系化管理后,如何在规模化后还能保持效率,甚至提升效率,最终使单间的边际成本下降,这正是目前长租公寓企业需要探讨的地方。 出路: 打破单一模式,提高运营和盈利能力 实际上,作为一种新兴业态,长租公寓的痛点在于“地贵、钱贵、周转慢”,虽行业前景可期,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企业能给出清晰的盈利模式。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长租公寓市场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二房东“包租”模式,即拿房、装修、租赁,赚取差价。这一模式下,盈利最大的问题在于,相比房价,房租投资回报率偏低,而房租跟收入水平相比又不低,导致租客在房租承受力上有天花板,所以造成长租公寓运营型现金流无法扩张,回报周期太长。 在“二房东”模式下,不同企业在设施、装修、服务、社群、软件等方面,陷入了同质化竞争。 此前一度井喷的长租公寓正在逐步显现问题。基于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长租公寓之所以出现问题,其罪魁祸首在于“二房东”模式本身。 借鉴国际经验,长租公寓基本采用的是轻重资产两大模式。第一种是轻资产品牌输出模式,帮助客户获得资金回报,从而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目前国内很多创业公司也在尝试轻资产模式;另一种是REITs模式,即通过资金收购来改造、运营管理,再做REITs,从而形成资产管理的闭环。 不过,目前不少长租公寓企业纷纷转型,走向托管模式。然而,轻资产托管模式也并非易事,目前轻资产模式还无法很快形成规模效应。其中,长租公寓的运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也需要时间。 “从行业层面来看,盈利困难、模式单一,是目前长租公寓机构面临的整体困境。”贝壳找房高级副总裁李文杰总结称。 实际上,与集中式公寓不同,分散式公寓有分散非标等特点。集中式公寓的竞争核心其实在于资源,而分散式公寓的运营则更为复杂。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其中,收房、租房是房产,设计生产是装修,保洁水电是物业,系统开发是IT,租房分期、房东保险理财是金融,还涉及智能硬件的研发。 巴乐兔联合创始人高萌表示,长租公寓行业本身就属于成本高、利润率低的行业,正因为如此,要求企业具有更高地精细化运营,注重成本控制,“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只是市场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企业长远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运营能力。” 高萌强调,为了盲目扩张房源,高价拿房并不可取。而收房价格的确定,也应当有一个科学的商业模型,即根据房屋本身质量和市场供需情况科学估价,同时保证健康的周转,合理的空置率,才能保障企业的良性运转。
苏粤浙领跑 全年社融增量有望破20万亿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7月29日,央行发布2019年上半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江苏、广东、浙江三省社融规模增量均超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江苏省社融规模增量为16016亿元,全国排名第一;广东省14570亿元、浙江省11222亿元,分列第二、三位。此后依次是山东(8410亿元)、河南、北京、四川、上海等。从区域分布看,社融规模增量前四名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增量合计占总额的38.7%。社融规模较小的省区是西藏(-13亿元)、宁夏(416亿元)、海南(447亿元)和内蒙古(661亿元)。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融资的区域性差异未有明显变化,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马太效应”。从区域融资结构看,西部地区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较高,东部地区的直接融资(企业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股票融资)比例较高,各地区表外融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有所回升。 “今年提前的地方债发行进度进一步提振了各地区社融表现,凸显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总体上也反映出经济的活跃程度,说明经济结构和投融资结构都在改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部副主任、研究员卞永祖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道。 全年社融增量有望破20万亿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增速相匹配,以更好满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 今年上半年,全国社融规模增量累计为13.2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18万亿元。其中,6月末社融规模存量为21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创下2018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高于今年上半年6.3%的GDP增速及8.5%的M2增速。“10.9%的社融增速偏快,预计全年社融增速在10%—10.5%之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8月1日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2.25%,这也是美联储自2008年12月16日以来首次实施降息。 温彬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面对美联储加息,在保持整体平稳增长的基调下,央行应继续优化社融结构:“一方面,加强对制造业、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银行近期的票据放得比较多,票据市场利率持续下滑,名义上总的贷款在增长,但结构上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了,不利于投资增长;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意味着要带动经济,也需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 多位专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均表示,今年全国社融增量累计有望超过20万亿元,去年同期的这一数据为19.26万亿元,2011—2017年的同期数据则在12.83万亿—19.44万亿元之间波动。 据国金证券固收周岳、肖雨团队估算,2019年全年社融规模增量将达21.02万亿元,社融增速10.47%。“下半年社融规模的增长不会比上半年高,毕竟地方债发行高峰已过,下半年的余量将远低于去年同期。下半年对民营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会加大,但总体上而言,银行的款还是比较谨慎的。”卞永祖认为。 抢跑与长跑 2014年2月20日,央行首次正式发布2013年地区社融规模统计数据。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社融规模分别占同期地区社融规模总额的52.2%、19.6%和21.9%。此后,融资的区域不平衡虽有所改善,但差异始终存在。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今年上半年,东、中、西部的社融增量分别为76244亿元、29883亿元、23598亿元,占同期地区社融规模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8.8%、23%、18.2%。具体到东部地区,今年上半年,江苏新增社融16016亿元,居全国首位,远超过第二名的广东1446亿元。而去年江苏新增社融17699亿元—今年上半年,江苏新增社融实现了去年全年额度的90.5%。 江苏新增社融领跑背后,提前融资现象凸显。其一是信贷,上半年江苏人民币贷款增长10469亿元,同比增加2796亿元;其二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上半年江苏未贴现银票增长2337亿元,同比增加1057亿元,成了拉开江苏与广东新增社融差距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上半年广东新增人民币贷款(12835亿元)超过江苏,但广东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均继续呈压缩状态。以信托贷款为例:上半年江苏信托贷款增长225亿元,广东则收缩611亿元。“信托贷款有通道费,融资成本较高,一般实体经济很少使用这种融资方式。这其中,大部分贷款都流入了房地产相关行业,包括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这属于短期融资,已成为很多中小规模房企的融资方式。”卞永祖解释道。 时代周报记者进一步梳理近五年地区社融规模增量数据发现,广东的新增社融规模通常居于全国首位。2014—2018年的5年里,广东有3年排名第一,江苏仅2014年排名第一,其余年份均排名在第二、三、四位之间。但如果以上半年为范畴,2014—2018年的5年里,除了2018年,江苏每年上半年的社融规模增量都居全国首位。 对此,招商证券睿哲固收研究团队如此评价:江苏融资倾向于“抢跑”,而广东更像一个“长跑冠军”。卞永祖亦对时代周报记者表达了相同看法:虽然两省GDP和融资规模总体上相差不多,但存在一个明显差别: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进而造成投融资结构差异,“从产业角度而言,广东更活跃,高科技企业更多,而江苏的房地产增速快于广东,近几年来,扬州、镇江等三线城市的房产增长较快,而广东除了深圳之外,其他地区的房价增幅并不大。”卞永祖说道。
原标题:274家地产商宣告破产,行业洗牌从中小房企开始 即便是盛夏酷暑,很多中国地产商在2019年夏天还是感受到丝丝寒意。 7月末的一个周日晚上,内地四线小城的地产商张明(化名)约了一群银行、政府朋友吃饭,虽然他内心也知道银行融资几乎不可能,还是需要时不时联络感情。 “几年前我们能轻松从银行获得几个亿贷款,但现在公司贷款余额只剩下几千万。银行这几年将贷款收回后便不再放出来,即使质押公司资产也无法获得银行的资金。”张明在饭局中无奈地对着这群老朋友诉苦。张明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地产项目过少,基本没办法进入银行融资的名单。 放在一年前,张明还可以通过其他通道获得一些银行非标业务资金,不过,现在的监管政策,几乎让张明无法“喘气”。 摆在张明面前的选择只有几个,要么试图做大规模,要么选择和大房企合作,进而项目优势互补,渡过难关。 在全国中小地产商大军中,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和张明有同样命运的中小地产商的故事,正在中国众多三四线城市上演。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是将他们推向末路的根源。 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2019年7月24日,今年全国共有274家地产商宣告破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97938个。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微型地产商的死亡,实际上是悄无声息的。 中小地产商末路 行业洗牌的第一步,是淘汰很多市场的小玩家。 今年以来,已经有接近300家地产商破产,意味着市场给小地产商空间已经不足。这些破产的地产商基本分布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资产规模普遍是5亿到30亿之间,破产原因主要在于负债高企、融资困难等原因。 小地产商生存究竟有多困难? 由于融资困难,张明就一直在想办法寻找一些主流地产商合作来维持公司的运营。 “我们在很多三线城市都会和当地的地产商合作开发,实际上我们依靠自己的规模优势,正在逐渐蚕食这些小地产商的市场。”一位上市房企副总裁说。 作为资金密集行业,中国大部分地产商均是依靠资金驱动,融资环境降至冰点之后,居高不下的融资成本,吞噬了行业利润。 “目前百强以外的地产商前端杠杆融资成本最高要到30%,我们也只愿意帮长三角的小地产商对接资金,如果是太远地方的地产商,我们担心市场不好,最后项目断掉。”一位资金中介告诉记者。 主流房企融资难 不过,即便是主流地产商,由于此前较高的负债,导致如今融资也成为难题。 7月11日,泰禾集团(000732.SZ)公告,境外全资子公司已完成4亿美元债券发行,票面利率15%,几乎创下中国地产商公开融资利率新高。而这家闽系房企在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率为13.37%,虽然这个净利润率水平已经较高,依然难以覆盖高昂的融资成本。 泰禾的融资成本高企只是行业的缩影,包括中国恒大(03333.HK)、景瑞控股(01862.HK)、正荣地产(06158.HK)等地产商均进行了超过10%利率的境外融资。 融资难背后,让很多主流地产商也不得不选择“断臂求生”。 今年以来,华侨城(000069.SZ)、阳光100中国(02608.HK)、上置集团(01207.HK)、粤泰股份(600393.SH)、泰禾集团等地产商均选择出售项目股权,进而实现回血。 东方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竺劲认为,中型房企有较大规模扩张诉求、拿地动力强,又相对缺乏自有资金,受融资整顿冲击将面临较大挑战。而很多小型房企原本就难以获得融资资源,随着市场下行,几乎难以跨越周期。 行业排位之争 中小地产商生存危机背后,实际上是行业集中度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 根据行业咨询机构克而瑞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销售数据看,TOP100各梯队房企之间规模分化持续,行业竞争加剧。 其中,TOP3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达10.5%,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龙头房企继续保持稳健高质量发展。TOP4-10、TOP11-20、TOP21-30各梯队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较去年也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规模房企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而随着多数城市成交回落,销售难度加大,TOP31-50强之后的房企竞争优势开始放缓,权益金额集中度为8%,下降0.2个百分点。 “规模不是万能,没有规模万万不能。”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总裁林峰对外表示。 可以与之对应的,是融资能力的显著差别。 7月8日,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在公开市场进行债券融资,利率最低达2.9%。 7月9日,旭辉控股集团公告,拟发行于2024年到期本金总额为3亿美元的6.55%额外优先票据。 7月10日,龙光地产(03380.HK)公告,公司拟发行4亿美元2023年到期年息6.5%的优先票据。 如此巨大的融资成本差异,凸显了房企冰火两重天的生存现状。那些拿到较低成本融资的地产商均拥有了千亿规模,因而受到银行、金融机构的偏爱,在流动性收紧的地产行业,谁拥有资金,就可以说是拥有了话语权。 “TOP30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无奈,但是只有在有规模的前提下,才可以拿到融资和土地谈判权,也就是有了行业竞争的基本筹码。”一位TOP20房企CFO告诉记者。 “我们的白名单基本上是在TOP30里面选择房企,如果没有达到规模边界,将影响到我们的授信规模。”一位银行融资人士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对于地产商最重要的是钱,其次是土地,再者是人。规模优势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在很多土地谈判上也会占据优势,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地产商的竞争力。 比如绿地控股(600606.SH),就因为较大的规模和产业优势,在2018年拿地平均楼面价1890元/平方米,创下头部房企的拿地价格新低。 纵观过去几年,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地产商,才有机会拿到一级开发和一些政府战略项目,继而成为自己补充货值的重要手段。 增速放缓 面对严厉的政策环境,很多地产商都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发展预期,继而让之前的很多泡沫慢慢破灭。 “我们上半年拿地非常少,老板也在不断观察市场。”一位闽系房企高管告诉记者。 与之对应的,是上半年市场交易的降温。 “我觉得6月份的数据真的不容乐观,6月份的土地交易同比、环比均有下降。主要城市二手房交易同环比都下降,5月份有些城市的二手房已经开始调头。”易居企业控股(02048.HK)CEO丁祖昱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6月,销售面积为2026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为18925亿元。其中,2019年1月~6月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下降1.8%,这主要是由于上半年全国各线城市在购买力缺位下新房销售乏力。此外6月单月来看,销售面积相比2018年同期也下降了2.2%。 “我们的销售情况就是不太理想,客户观望气氛严重,成交乏力。”一位华东地产营销人士告诉记者。 另外一名TOP20地产高管则透露,自己公司上半年销售不错的项目均在一二线城市,而此前布局在三四线城市的项目销售异常困难。 此前,一直发展凶猛的闽系地产商在这一轮发展中,销售逐渐放缓。 融信中国(03301.HK)的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前6个月,融信中国连同其附属公司及其联合营公司总合约销售额约566.8亿元,同比增长4%。而去年中期,融信的销售增速同比增加约75.7%。 从单月数据看,融信中国的销售和市场环境的降温几乎如出一辙。2019年6月,融信中国总合约销售额约100.3亿元,同比下降9.54%;2019年5月,融信中国总合约销售额约110.88亿元,同比下降9.18%。 同样增速乏力的还有正荣地产,截至2019年前6个月,正荣地产连同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约586.07亿元,同比增长0.82%。而去年中期,正荣销售增速同比增加170%。 显然,曾经的100%增长率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对于不少地产企业来说,将面临降低负债和保持增长的双重难题。 “地产销售上要有规模,要冲规模就要投资,如果靠自身滚动资金发展,维持20%到40%的增长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要超过这个增长幅度,就必须要加杠杆,但是未来几年整个行业在去杠杆是趋势。”旭辉控股集团董事长林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