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湘依) 7日,央行官网显示,2020年12月末,中国外汇储备报32165.22亿美元,环比增加380.32亿美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视会议上介绍,2020年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左右。 温彬指出,“整体来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了相对稳定。从月度变动情况上看,2020年有4个月环比回落,有8个月环比上升,全年外汇储备规模增加1086亿美元,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具有较为坚实的稳定基础。” 资料图 中新经纬摄 温彬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分析,估值变动是导致2020年12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的主要原因。从主要汇率变动上看,12月美元汇率指数下跌2.1%收于89.9;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整体上涨,欧元上涨2.4%,英镑上涨2.6%,日元上涨1%。从资产价格变动上看,主要国家资产价格整体上涨,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上涨0.3%;标普500指数上涨3.7%,欧元区斯托克50指数上涨1.7%,日经225指数上涨3.8%。综合考虑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效应,本月外汇储备形成估值增加。 另外,真实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对2020年12月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形成贡献。海外主要经济体整体呈现复苏态势,12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PMI指数升至60.7%,创下2018年9月以来的新高;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达到55.2%,环比上升1.4个百分点;日本制造业PMI指数达到50%,继20个月以来重新升至荣枯线。海外经济景气的回升,有助于带动外需增加,对我国出口形成利好。资本市场整体向好,跨境资金呈流入态势。1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572.4亿元。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入预计对12月外汇储备规模形成贡献。 温彬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 一方面,我国经济复苏形势持续向好,2020年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宏观调控、外汇管理等政策审时度势,2020年以来通过淡出使用“逆周期调节因子”、调整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参数、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引导市场预期,预计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合理水平双向波动,维护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与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为外汇储备规模的保持稳定提供保障。
行业动态: 据同花顺显示,上周,沪指累计涨2.79%,深成指累计涨5.86%,创业板指累计涨6.22%。 上周,板块上,高位抱团板块及个股出现松动,光伏、锂电、军工等主线调整,不过午后资金回流前期滞涨的诺德股份、格林美、中环股份等个股,千亿市值个股亦出现分化。 盘面上,云游戏、数字货币、软件等板块涨幅居前,养殖业、军工、乳业等板块跌幅居前。 截至1月8日收盘,沪指跌0.17%,报收3570点;深成指跌0.24%,报收15319点;创业板指跌0.37%,报收3150点。 本周新基发行情况: 据Wind显示,上周,共27只基金发布成立公告,总规模达810.54亿元; 本周内,共发行62只基金发布发行公告,44只基金首发。 上周发行产品中,共3只产品发行规模突破100亿元,分别为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鹏华汇智优选A和富国均衡优选。 (图片来源:Wind数据端) 本周净值排行TOP10 股票型基金净值排行 (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 混合型基金净值排行 (搜狐财经根据Wind数据端整理) 企业聚焦 汇纳科技董事长遭刑拘,遭49家公募基金减持 1月5日晚间,因董事长行贿被刑拘股价“腰斩”的汇纳科技发布公告,同意以自有资金人民币6000万元-1.2亿元采取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普通股A股。 值得关注的是,在汇纳科技股价“闪崩”期间,仍有公募基金产品重仓该股票。据Wind数据显示,自去年二季度至三季度间,汇纳科技陆续遭49家公募基金公司减持股票,累计市值达2.97亿元。而去年三季度末仍持有汇纳科技股票的4只工银瑞信产品也均已完成清仓减持。 中基协副会长钟蓉萨离职,高天红接任党委委员、副会长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更新信息,高天红为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 1月7日下午,媒体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处证实,目前高天红副会长已经上任数周,并陆续开展相关工作。不过,对于原副会长钟蓉萨的去处,协会方面表示“不便透露”。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她下一步可能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一番事业,领域可能与养老金相关。 从中国证监会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钟蓉萨在证监系统工作了整整28年。而获得媒体广泛关注的一个时期,恰恰也是她担任协会副会长七八年时间。在担任副会长期间,钟蓉萨一直积极推动养老金FOF。 江信基金成立7年规模仅20.10亿元 2020年新基金发行数量及首募份额均创下历史最高。然而,在公募基金的发行大年,江信基金却“一基未发”,已3年无新基金成立。 据天天基金网,截至2020年9月30日,江信基金管理规模为20.10亿元,基金数量共14只,经理人数为7人。 从规模上看,江信基金在2017年3月31日达到高点39.19亿元后开始下降。数据显示,2016年3月31日到2017年3月31日,江信基金管理规模从19.40亿元增至39.19亿元。随后一路下滑,到2020年9月30日跌至20.10亿元,较最高点下降48.71%。 中基协暂停成都万华源等、机构私募基金募集业务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对一批基金销售机构做出了暂停私募基金募集业务的决定,成都万华源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深圳盈信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等机构名列其中。 与此同时,从去年起,不少基金公司陆续宣布终止与违规或暴露风险、存量规模较小的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合作。此前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对第三方销售机构也有保有量要求,这也推动基金公司加速清理的“脚步”。在被当地证监局出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之后,多家基金销售公司陆续接到来自基金业协会的罚单。 朱雀基金两年换三任董事长 1月4日,朱雀基金发布公告称,王欢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由史雅茹接任。而这已经是朱雀基金成立两年多时间内换上的第三任董事长。 当然,值得被关注的不仅是朱雀基金走马灯似的换人,这家注册于西安经开区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近些年在陕西本土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才是其受到本土资本圈关注的原因。 先是帮陕西煤业投资隆基股份,赚了个盆满钵满,此后举牌铂力特,更是成为科创板市场的大事件。新董事长史雅茹本人也曾有供职于经开区的经历,公告显示,其曾就职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安经开区建设公司)、西安经开区管委会等。 机构观点 博时基金牟星海:2021年港股顺周期板块估值将进一步提升 博时基金牟星海认为,港股市场在过去两年明显落后于A股市场后,今年会引来一波更广范围的估值修复和吸引全球资金的机会。首先,今年流动性向好,南下资金将会持续流入布局港股,海外流动性偏松,港股作为全球主要国际市场在估值和标的质量上有很大吸引力,有机会成为全球流动性受益者。 “其次从投资标的的角度看,港股市场中优质标的和稀缺标的在过去五年中已大幅增加,覆盖科技,消费,医疗,教育,新能源等各个领域,包括新上市公司及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回归潮,很大程度提升港股市场吸引力。”牟星海称。 牟星海认为,第三,我们觉得港股将提供更多元化机会,特别是新经济领域中的港股特色板块,比如连锁餐饮,物业管理,互联网社交娱乐,教育培训,运动纺服,啤酒饮料,社区零售,线上医疗,等等,为国内投资者的权益投资补充更多的机会。 牟星海称,综合来讲,港股可以提供多个行业的机会。不管是成长板块还是顺周期的价值板块,都有不错的可能性机会。从估值角度看,中小公司和强周期的航运,有色,化工,基建,机械,航空等板块有被低估及拐点向上的迹象。 中信证券:云数据库和国产替代双重驱动中国数据库市场增长提速 中信证券表示,美联储3月再度提前紧急降息100bp,并宣布7000亿美元的QE规模,目前其已再度回归到危机时的“零利率”状态,也在此前“有机扩表”基础上重回QE,多国央行也进行了协同跟进宽松。资本市场对此的解读偏负面,短期来看海外资本市场的高波动状态仍未结束,此外还需要关注疫情对于我国外需的负面冲击。 此外,中信证券称,国内股市方面,尽管外围市场上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历史性一周,但A股走势仍然体现出一定的韧性。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短期市场波动可能仍然较大。对于国内债券市场而言,宏观经济承压以及宽货币持续导致长端利率债仍有一定空间,但预计短期市场波动加大。 国泰君安:历数春季躁动中的券商行情 国泰君安表示,春季躁动行情启动,券商板块不会缺席。上证指数放量突破震荡上沿,军工、新能源成为两大上涨主攻手,春季躁动行情启动,券商板块不会缺席。在过去10年春季躁动行情中券商股有7次较万得全A指数跑出超额收益(胜率70%),平均超额收益率达4.46%,在行业指数中胜率和超额收益率双高。 “经历近半年的盘整后板块估值性价比显露,增量资金仍在途、市场交投和赚钱效应放大、融资买入比提升,多因素共振有望形成正反馈,进一步放大券商超额收益。”国泰君安认为。 广发证券:保险开门红进入正式阶段 广发证券指出,保险开门红进入正式阶段,建议持续关注保险股。负债端方面,保险公司开门红进入正式销售阶段,预售转承保的规模相较于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主因环境的变化(居民对低风险的储蓄类产品需求)及保险公司重视程度的提升(节奏提前叠加产品竞争力提高)。 广发证券表示,展望后续,我们认为负债端改善的将有望持续,开门红预售的规模增长有望提升代理人士气及收入,形成业务和队伍的正向循环,因此队伍规模有望企稳回暖利好后续保障型产品的销售;1月份健康险旧产品的退市;居民收入的回暖提升保障型产品消费能力,社零增速已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且增速持续扩大。 中泰证券:当前是A股头部游戏股较好买入时机 中泰证券指出,短期维度看,A股头部游戏公司处于利空释放+低估值区间+产品周期向上的时期,既有赚取业绩增长收益的预期,亦有估值向上波动修复的弹性。 “中长期视角看,预计以移动游戏为突破点的全球3端发行将是国内头部游戏厂商快速增长的新引擎,2020年根据Newzoo统计,全球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749亿美元,同比增长15%,扣除国内市场后规模为1309亿美元,这部分市场中国游戏公司仅占了1/10的规模,潜在提升空间较大,2020年国内自研游戏出海收入154.5亿美元,同比增长33%。”中泰证券称。 大成基金:流动性边际收紧,关注顺周期行业景气修复 大成基金认为:本周在基金发行量持续爆发背景下,资金成为市场涨跌主导,基金重仓股表现最为突出。其中,本周涨幅前五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农林牧渔、电气设备、国防军工和食品饮料,跌幅前五的行业为纺织服装、房地产、公用事业、计算机和通信。主题概念方面,锂矿、化学纤维和稀有金属主题表现较佳。 大成基金表示,海外疫情反复虽对短期经济复苏带来波动,但疫苗研发超预期下,全球盈利复苏路径仍较为确定,经济持续复苏背景下,下阶段分子端盈利部分或将继续成为股市主导因素。 “A股估值在连续两年扩张后大概率转向收缩,盈利驱动增强+金融条件收敛的组合下,建议继续关注“高低估值收敛”主线,建议配置顺周期中的阿尔法以及相对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景气修复接力的可选消费及服务行业,创新药政策风向改变后创新药、医疗服务的趋势性机会,同时关注景气触底企稳的大金融。”大成基金称。 (搜狐财经综合财联社、21世纪、金融界等整理;编辑/徐佳雯)
2021年第一个工作周,央行持续开展逆回购操作,但规模都较小。周五(1月8日),央行逆回购操作规模仅50亿元,是时隔四年后央行再次开展单笔50亿元规模的逆回购操作。分析人士认为,在资金面较为宽松的背景下,央行开展“地量”逆回购操作更多是释放“保持操作”的信号。 ● 释放“保持操作”信号 1月8日,央行开展了50亿元逆回购操作。这是自2016年12月23日后,央行首次开展单笔50亿元规模的逆回购操作,也是自2012年12月27日后,央行首次开展单笔50亿元规模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 近四年来,央行单日逆回购操作规模最低为100亿元,此次50亿元的操作规模堪称“地量”。年初以来,央行逆回购操作规模都较小,1月4日至8日分别为2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和50亿元。 业内人士称,当前资金面宽松,央行没有必要投放流动性,50亿元的逆回购更多是释放“保持操作”的信号。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8日央行小幅投放50亿元逆回购,一定程度表明货币并没有主动收紧,仍会根据机构需要提供支持,但不宜过度解读。从历史经验来看,50亿元逆回购出现的情况并不一致,例如2016年12月出现过28天逆回购50亿元,同时也投放1400亿元7天和14天逆回购,主要是为了平抑跨期资金。 资金面有所收敛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资金面宽松,央行在2020年4月至5月的操作情况则有所不同。彼时资金利率位于逾十年低位,流动性充裕,“空转套利”出现苗头。当年4月至5月末,央行逆回购操作持续停摆。 而在今年初的资金面宽松情形下,央行还是选择持续开展逆回购操作。不过,这次资金面的“宽松”是在利率已经回升至央行合意区间的“宽松”,不同于7个月前货币调控需要退出疫情状态从而收回流动性的情况。 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分析人士认为,“地量”逆回购重出江湖,以及近几个交易日的连续小额投放逆回购,央行既留下了操作窗口,又表明了维稳资金面的意图,同时也杜绝了“大水漫灌”。 1月8日的逆回购操作虽是“地量”,但由于当日公开市场上并无到期资金,比起前四日净回笼逾千亿元资金的情形,央行实际上实现了净投放50亿元。不过,资金面还是有所收敛。1月8日,Shibor短端品种多数上行,7天期品种上行29基点报2.14%,但仍低于同期限央行逆回购利率。 光大证券张旭团队表示,年初以来,资金利率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是年初效应所致,并不反映央行的主观调控意图。投资者切不可对流动性抱有过于宽松的幻想。 数据显示,1月4日至8日,央行共计开展550亿元逆回购操作,而同期有5600亿元逆回购到期。新年第一周,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实现净回笼5050亿元。
(记者 岳品瑜 实习记者 廖蒙)1月7日,央行官网披露,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报32165.22亿美元,环比增加380.32亿美元,升幅为1.2%,创下自2016年5月以来新高。 2020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从月度变动情况上看,2020年有4个月环比回落,有8个月环比上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全年外汇储备规模增加1086亿美元,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具有较为坚实的稳定基础。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环比增加505.08亿美元,当前已经连续两个月上涨。2020年12月末我国黄金储备报6264万盎司,自2019年9月以来,连续16个月未发生变化。 对于2020年12月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指出,2020年12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稳定,市场交易理性有序。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苗进展、主要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影响,美元指数下跌,非美元货币及主要国家资产价格均有上涨。外汇储备以美元为计价货币,非美元货币折算成美元后金额增加,加上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在温彬看来,除了估值变动导致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外,真实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预计对12月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也有贡献。温彬指出,当前美国、欧元区、日本等海外主要经济体整体呈现复苏态势,有助于带动外需增加,对我国出口形成利好。资本市场整体向好,跨境资金呈流入态势,北向资金2020年12月净流入572.4亿元,对外储增长形成贡献。 1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总结了2020年外汇管理工作,并部署了2021年工作重点。其中提到,2020年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左右。国家外汇管理局方面提出,2021年工作重点包括完善中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坚持市场化原则,前瞻性地做好战略配置,动态优化投资组合。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展望未来,王春英强调,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疫情冲击导致的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但我国外汇市场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均衡运行,外汇储备规模也将总体稳定。 温彬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一方面,我国经济复苏形势持续向好,2020年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宏观调控、外汇管理等政策审时度势,2020年以来通过淡出使用“逆周期调节因子”、调整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参数、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引导市场预期,预计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合理水平双向波动,维护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与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提供保障。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央行近日来在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方面动作频频。1月7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发布了关于调整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决定将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就在两天前,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还曾公布决定将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由0.3上调至0.5。
1月6日,当天发售的兴全合兴两年封闭混合型基金和前海开源优质企业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基金均吸引来超200亿元的大资金认购,新基金火爆盛况仍延续。 开年短短三个交易日以来,爆款基金的吸金量已超过1000亿元。无疑,这将为股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爆款产品的拟任基金经理纷纷表示,2021年市场存结构性机会,科技、消费、医药等高景气成长赛道,有望涌现超额收益机会。 ● “百亿”爆款频吸睛 1月6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渠道处获悉,当天发售的兴全合兴混合基金和前海开源优质企业混合基金均获得了逾200亿元的资金追逐。其中,兴全合兴混合基金的申购资金大约230亿元;截至6日上午11点,前海开源优质企业混合基金的申购金额就突破100亿元,半日就已售罄。 兴全合兴混合基金由兴证全球基金的陈宇掌舵。前海开源基金公司员工持股委员会主席、联席投资总监、基金经理曲扬负责管理前海开源优质企业混合基金。兴全合兴仅发行1月6日当天,首募上限为80亿元;前海开源优质企业首募规模上限为100亿元。 这意味着,2021年仅仅3个交易日,爆款基金已经吸金超过1000亿元。具体来看,1月5日发行的由五届金牛基金经理、银华基金李晓星管理的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基金认购规模超百亿元;同样是在1月5日,广发基金发布公告称,广发兴诚混合基金截至1月4日的累计有效认购金额已超过募集规模上限人民币120亿元。该基金有效认购申请确认比例为78.455551%。根据测算,该基金1月4日认购规模约为153亿元。 此外,景顺长城基金1月6日公告称,景顺长城核心招景1月4日的有效认购申请确认比例为33.184111%,由此计算,该基金1月4日一天吸金就超过了240亿元;1月5日,富国基金发布公告称,富国均衡优选的累计有效认购申请金额已超过募集规模上限100亿元,该基金最终确认的配售比例为93.226220%。 Wind数据显示,1月共有87只新基金发行,仅计算公布了募集目标的基金发行份额,1月拟新发基金规模就达2755亿元。易方达基金、兴证全球基金、银华基金、博时基金等基金公司将陆续推出多只新基金。 增量资金持续入场 自2020年以来,频频吸睛的“百亿”爆款产品,正成为A股市场最大的资金增量之一。 国盛证券最新研报指出,2020年公募基金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机构增量资金,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共发行基金3.18万亿元,其中偏股基金占比达到50.7%,偏股基金发行规模达到1.61万亿元,远高于2019年的4255.7亿元。从基金类型分布看,偏股混合型基金贡献居首,新发规模达到1.24万亿元,占比达到76.8%;普通股票型、被动指数型和增强指数型基金规模分别达到2378.9亿元、1242.7亿元和108.5亿元,占比分别为14.8%、7.7%和0.7%。 从偏股基金的发行节奏来看,2020年上半年,除4月份发行规模有较大下滑外,其余各月的发行量均稳定在1000亿元左右;下半年整体发行规模中枢小幅上行,除7月份发行规模爆发式增长外,其余各月的发行规模稳定在1500亿元左右。整体来看,偏股基金的发行节奏较为平稳,尽管7月之后市场出现调整,但对基金发行节奏影响有限。 国盛证券指出,未来在居民加配股票资产且入场方式从直接持股转为间接持股的大趋势下,基金高速发行的节奏有望延续,2021年公募基金仍将成为市场的最主要增量。 以2021年宣布提前结束募集的新发基金来看,按募集上限来计算(实际成立的规模),新基金已达到800多亿元的规模,按照70%股票仓位计算,给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约在550亿元以上。 布局高景气度赛道 谈及新基金投资时,曲扬表示,2021年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他将秉持“寻找朝阳行业的好公司、与优质企业共同成长”的投资理念,重点布局科技、消费、医药、高端制造四大投资方向。“目前全球流动性比较充裕,中国以外的各大经济体疫情仍在不断发酵,对经济有负面影响,这些经济体的政策支持方面比较积极。我国疫情防控较好,经济活动恢复相对较快,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有所提升。2021年估值很难再经历整体扩张,但市场仍会存在一些结构性机会,继续看好受宏观因素影响小、有内生增长潜力的朝阳行业龙头公司,以企业经营的健康程度、成长持续性、发展空间等维度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力争实现长期稳健增值。”曲扬说。 陈宇说,当前的货币环境仍处于“友好”阶段,并且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新能源车、军工、有色这些行业基本是处于“供需两旺”态势中,基本面情况较为强劲。并且,这类高成长行业的盈利变化是非线性的,在投资中仅看其静态估值,其实意义并不大。当前的组合中,底仓品种依然是医疗服务、教育和化妆品等行业,新能源车、军工、计算机、有色、汽车则是组合中的增强型品种。 李晓星认为,股市总体风险可控,系统性投资机会不大,市场仍将以结构性机会为主。从投资机会来看,在消费和科技领域,中国相对其他国家有着很强的比较优势,也是要聚焦的重点方向。科技赛道中看好电动车、光伏、智能终端、软件应用和传媒内容。消费赛道中,看好可选消费、乳制品和医药领域。
● 2021年春季行情已然启动。1月6日,有“牛市旗手”之称的券商板块部分个股跃跃欲试。在机构人士看来,短期市场存在走强预期,市场流动性良好,券商板块向好。 由于近两年A股券商上市及定增数量增长明显,2021年券商股解禁规模也迎来阶段性高峰。Wind数据显示,A股券商板块2021年解禁总市值将超过4000亿元,较2020年增逾六成。有机构指出,对此无须过于忧虑。 多只券商股异动 1月6日,A股三大股指高位震荡,沪指迎来日线五连阳,两市成交额连续第三日突破万亿元大关。当日午后,中信建投股价直线拉升,盘中一度涨逾5%;近期持续上涨的招商证券盘中股价一度创下近半年来新高,截至收盘上涨近4%。 尽管券商指数1月6日整体收跌,但成分股中仍有东方财富、中信证券、红塔证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多只券商股上涨。 从近期券商板块整体走势看,自2020年6月中下旬迅速冲高后,便进入震荡回落区间。2020年12月25日起,券商指数再度震荡上行,截至2021年1月6日收盘,指数期间累计反弹8.95%。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非银行业高级分析师张经纬表示,站在当前时间窗口,券商股的基本面与估值的背离已经十分明显,短期有望迎来修复性行情。从基本面来看,2020年三季度券商净利润同比增长43%,已实现连续五个季度持续上升,2020年四季度有望进一步延续高增长势头。在交易量、投行业务、自营业务均呈现边际改善趋势的背景之下,券商整体估值仍然较低,此外年初资金相对充裕、市场做多情绪提升也是做多券商的合适窗口期。从政策催化方面看,资本市场改革仍然是贯穿今年全年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中注册制的全面推行、“T+0”交易制度引入、券商并购重组加速有望成为重要关注点。 兴业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许盈盈认为,2020年四季度券商基本面继续向好,资本市场改革仍持续推进,板块本身仍有利好政策释放预期。短期大盘有走强预期,市场流动性良好,当前两市日均成交额拾阶而上,看好券商板块后市。 全年解禁规模增逾六成 值得注意的是,适逢近两年A股券商上市及定增数量增长明显,2021年券商股解禁规模也迎来阶段性高峰。 Wind数据显示,2021年A股上市券商限售股以及定增配售股解禁规模合计达179.21亿股,对应总市值为4050.16亿元,较2020年全年解禁股总市值2521亿元增长60.66%。 从单家券商年内解禁规模看,中信建投在今年6月将分两批解禁合计51.81亿股股份,对应总市值高达2270.17亿元,以最新收盘价计算,其解禁股总市值已占到当前中信建投A股总市值的66.79%。中泰证券、中银证券、中金公司、南京证券、长城证券、天风证券、华西证券年内解禁股份总市值也均在百亿元以上。 巨量解禁是否会对券商股乃至整个A股市场造成冲击?对此,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指出,尽管资金需求可能增加,但是A股资金供给也在同步增多,全球利率下行,权益配置价值凸显,居民、机构、外资形成三大活水,股市资金供需良性平衡格局将会极大助力A股走出长牛,权益时代不必过度悲观。对于解禁,相应更关注解禁对市场运行节奏的影响。 开源证券研究员任浪认为,解禁规模的大幅扩容叠加较高的解禁收益共同推动减持规模持续提升。一般情况下,限售股解禁会使股价短期承压,但更多是情绪上的扰动,市场能够快速消化。借鉴科创板的经验,对于集中解禁规模较大的时点和板块,需提前关注可能面临的解禁压力。
多家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为15220.80亿元,同比微升0.1%;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增速连续两年收窄。 尽管去年房企融资环境经历了从宽松到收紧的变化,但是融资规模仍创历史新高。 多家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为15220.80亿元,同比微升0.1%;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增速连续两年收窄。 开年房企融资继续井喷。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开年6天房企美元融资已经超过45亿美元(约合291亿人民币),而且大部分成本刷新企业历史最低纪录。 业内人士认为,当下融资井喷的主要原因是房企未雨绸缪,加大融资避免可能的政策风险。预计2021年房企偿债规模或破万亿大关,房企偿债压力继续攀升,但在扩大适用融资新规的影响下,更多房企主动“降负”,全年融资规模将保持低位。中小型房企或将率先感受到债市的紧张压力。 去年房企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融资成本下降 回顾去年房企融资情况,中国指数研究院指出,上半年,受疫情因素影响,中央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房企融资出现“小阳春”,如1月海外债融资规模超1200亿元,3月信用债发行规模超千亿元,均为全年最高值。下半年,房地产金融监管不断强化,“三道红线”监管新规流出,行业资金呈现出紧平衡状态,9月及10月房企信用债、海外债融资规模明显下降。 从去年12月同策研究院监测的数据看,40家典型上市房企共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计983.48亿元,环比下降9.86%,其中,股权融资占比进一步加大。 全年来看,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监测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为15220.80亿元,同比微升0.1%。 具体来看,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规模创历史新高,累计同比增长3%,累计增幅较2019年同期收窄10个百分点。自2018年房企债券融资规模连续两年增速收窄,金融调控效果显现。其中,境外债券融资规模约4519亿元,同比减少18.3%,境外规模占比约37%,较2019年下降10个百分点,与2018年占比相近;境内债市表现出较强韧性,融资规模约7613亿元,同比增加21.3%,境内债券规模占比63%。 对于去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的原因,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1-8月,受利率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房企发债规模明显上升,“三道红线政策”使9-12月发债规模同比下降,但从全年看发债规模仍然有一定增长。 从融资成本来看,贝壳研究院指出,2020全年境内外融资票面利率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境内平均票面利率达2015年以来低点。 对于去年融资成本下降的原因,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主要在于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房企的境内外融资成本“普降”。此外,由于历来境外债发行成本高于境内债券,而年内境外债/境内债的值为0.93,较2019年减少0.83,境外债发行量的下降也是导致整体融资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 今年开年房企融资继续井喷。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开年6天房企美元融资已经超过45亿美元(约合291亿人民币),而且大部分成本刷新企业历史最低纪录。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当下房企融资井喷,境外融资爆发,主要原因是房企未雨绸缪,加大融资避免可能的政策风险。另外整体政策看,不论是“三条红线”还是其他政策,目前还未落地,企业抓紧窗口期,加大融资,融资成本也非常低,有利于企业置换过去的高额度融资。 今年偿债规模或破万亿大关,融资规模或保持低位 经过前几年的融资扩张,近年来,房企迎来偿债高峰,业内预计,2021年偿债规模或破万亿大关,房企资金压力不小。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1年,房地产行业包括海外债券在内的债券偿还总规模将达10909亿元,其中,海外债券偿还规模为4083亿元,公司债券需偿还规模为3744亿元;2022年,房地产行业需偿还规模将回落至7856亿元水平;2023年,这一规模将大致维持在8000亿元水平。 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20年房企偿债规模约9154亿,同比增长28.7%;2021年到期债务规模(不含2021年将发行的超短期债券)预计将达12448亿元,同比增长36%,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房企偿债压力继续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后,出现了新增发债规模不能覆盖当期到期债务规模的情况。贝壳研究院指出,2016年下半年证监会对房企融资资金用途进行约束后,房企发债规模与到期债务规模差额在2017-2018年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区间,2019年两者差额有所减小,2020年前10月两者差额区间进一步收窄。从月度数据中体现出房企在融资新规后,9-10月期间出现新增发债规模不能覆盖当期到期债务规模的情况,融资新规对房企在债券融资端的影响逐渐显现,整体发债规模增速将受到短期抑制。 去年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会后网传“三道红线”盛传,对房企的金融监管严厉程度拉升至新高度。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调整房地产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比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将监管升级延续至年末,并向2021年释放出金融监管的决心。 展望未来,贝壳研究院认为,在防风险的背景下,预计房企债券融资难度将不断升级,2021年在扩大适用融资新规的影响下,更多房企主动“降负”,全年融资规模将保持低位。中小型房企或将率先感受到债市的紧张压力。 克而瑞研究中心也认为,一方面,房企财务降杠杆将是主旋律,未来融资主要以借新还旧为主,融资增速或将下降,企业将更多加大经营杠杆和合作杠杆的使用,来实现规模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房企融资渠道或将进一步受到限制,一些如明股实债等融资方式可能受到打击,房企融资转向真股权融资,同时加速分拆旗下子公司上市实现资产增厚,改善负债指标。此外,“三条红线”监管也将倒逼房企提升自身产品力及经营能力,减少对融资依赖,提高项目去化,加快开发周期。房企之间的发展也将出现分化,高杠杆房企发展受限,未来增速放缓,而部分财务能力优秀的房企则得到更多的机会,行业内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