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拟全资发起设立子公司,名称拟为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邮惠万家银行”),注册资本拟为50亿元,注册地拟为上海市,邮储银行持股比例为100%。 邮储银行在公告中表示,设立邮惠万家银行是邮储银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符合监管政策导向,符合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趋势,也符合邮储银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将有利于提升邮储银行服务水平及服务效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践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邮惠万家银行将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等规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根据监管要求及业务特点,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及风险隔离机制。”邮储银行称。 记者了解到,“邮惠万家银行”中的“邮”代表与邮政和邮储银行一脉相承,体现了品牌基因;“惠”体现直销银行的普惠责任;“万家”是“普惠万家、服务万家”之意。邮储银行将把邮惠万家银行作为改革创新试验田,与邮惠万家银行共同探索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盘活和赋能线下网络,加快数字化、敏捷化、场景化转型,打造邮储银行转型发展的“第二曲线”。 在组织与人才、风控与技术等方面,记者了解到,邮惠万家银行将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银行运营体系,同时将着力打造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灵活体制机制。 12月11日,招商银行也发布公告称,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获准筹建。根据该批复,招商银行获准在上海市与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筹建招商拓扑银行,招商银行与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入股比例分别为70%、30%。网银在线为京东数科全资子公司。 早在2017年11月,中国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开业,注册资本20亿元,中信银行持股70%,百度持股30%,这也是首家由互联网公司与传统银行联合发起的直销银行。2018年3月,百信银行注册资本增至40亿元,中信银行、百度的持股比例不变。今年11月23日,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百信银行发行不超过16.34亿股股份的增资扩股方案,其中中信银行认购百信银行9.01亿股股份,增资扩股后合计持有37.01亿股股份,占比65.70%;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认购4.66亿股股份,占总股本比例为8.27%。
7月24日,国内领先的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达达集团与华润万家宣布双方升级为战略合作关系,达达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蒯佳祺与华润万家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辉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全渠道履约、商品管理、用户、营销等多个领域全方面加深合作。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在门店全渠道履约配送上,达达集团旗下京东到家平台将为华润万家提供全仓、半仓、全卖场3种履约解决方案的技术输出,助力进一步优化到家服务履约时效。目前全仓(线上商品100%入店内拣货仓)履约方案已在华润万家多个城市的门店推进部署,半仓(部分商品入拣货仓)履约方案已覆盖15个城市的35家门店,有效降低了缺货率、提升履约时效。此外,达达集团旗下达达快送平台也将积极参与华润万家即时达、全城配等全渠道配送服务。 在商品管理上,京东到家为华润万家提供智能商品管理工具、持续输出品类拓品建议。未来将依托系统工具,进一步提高其商品管理效率,实现界面可视化、选品自动化、一键上下架及定制化服务等功能升级。 在用户运营上,今年4月,华润万家会员项目上线京东到家,这是华润万家首次在三方平台开通会员服务。2个月来会员数量增长了14.6倍。未来京东到家将为华润万家提供会员管理系统工具,扩大会员规模。另外,基于达达集团与京东物竞天择项目合作,华润万家在京东到家平台上的门店将接入京东,从而为华润万家拓展更多优质用户。在营销上,双方将共同打造华润万家年度全渠道购物节,探索商家、平台与品牌三方全渠道营销打通。 达达集团将发挥“零售+物流”合力优势、零售赋能经验与优势,从履约、商品、用户、营销等多方面提供数字化工具和解决方案,助力战略合作伙伴华润万家线上线下一体化、数字化升级和全渠道发展,实现线上销售额持续增长。 2018年4月,华润万家与达达集团宣布达成全面合作。目前华润万家旗下华润万家、苏果、万家MART、Olé、blt、万家LIFE、乐购express全业态超过1600家门店已上线京东到家,完整覆盖从大卖场、标超、便利店到高端精品超市的各个业态。合作2年来,华润万家在京东到家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的销售额较2018年增长7倍,近3个月(4-6月)销售额月均环比增长13.5%,今年718华润万家周年庆更创下在京东到家平台单日销售额历史新高。
全球新冠疫苗研制步伐正在加快,玻璃瓶需求给国产医用玻璃企业带来了机会。目前,我国共有近250家经营范围含“低硼硅、中硼硅、高硼硅、钠钙玻璃瓶”的企业,此外,今年4月1日至6月30日,我国共新增成立了4.8万家玻璃制品相关企业。 目前国内大量的仿制药注射剂使用低硼硅或钠钙玻璃瓶,而原研药大部分使用中硼硅(或高硼硅)玻璃瓶。政策推动下,大量国内注射剂玻璃瓶正在向中硼硅(一类)玻璃瓶进行升级替代。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共有近250家经营范围含“低硼硅、中硼硅、高硼硅、钠钙玻璃瓶”,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而45.31%的此类企业都注册于江苏省。 公开信息显示,山东药玻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六家掌握中性硼硅玻璃模制瓶生产技术的企业,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作为国内药用玻璃瓶领域的头部企业,一类模制瓶占据国内90%以上市场,一类拉管工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业内认为,虽然行业门槛较高,但随着医药包装行业逐渐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医药包装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有望不断做强做大。 此外,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约有近2500家经营范围含“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玻璃生产专用设备、玻璃包装容器”,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其中广东省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1,300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52.68%。目前我国有超过64万家经营范围含“玻璃瓶、玻璃制品”,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省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8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12.83%。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1日至6月30日,我国共新增成立4.8万家玻璃制品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较去年同比增长22.08%。
2018年以来,在房地产行业融资受限的背景下,房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分拆体系内物管公司在港上市逐渐形成热潮。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共有23家境内物企选择赴港上市。其中,2014年至2017年期间,共有6家赴港上市;2018年及2019年,分别有5家及9家发行港股上市;2020年以来上市的境内物企已达3家,此外还有9家物企已申请但尚未上市。 伴随赴港上市的热潮,荣盛发展在6月2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子公司荣万家生活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荣万家”)通知,荣万家已于2020年6月24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资料。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房地产行业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非常高,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严格的宏观调控下,各传统融资渠道陆续受限,对于部分房企来说,分拆物业管理部门进行融资就成了最新的一种‘补血’方式。物管公司具有稳定的收入和稳健的成长前景,所以成为很多开发企业打通融资新渠道的首选。另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后,也能在高速增长的高毛利率的增值服务市场获得更大份额。”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境内物企一般选择赴港上市,主要原因是境外上市条件和关联交易相关审核要求较境内更为宽松。鉴于大部分物管企业的业务高度依赖于母公司房企,关联交易对其业绩贡献占比较高,通过A股主板上市的相关审核难度较大。” 净利润 年复合增长率达62.2% 招股书显示,荣万家成立于2000年。在荣万家的股东中,荣盛发展持有83.52%的股权,河北中鸿凯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有8.06%的股权,廊坊市荣盛睿享商务信息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有8.42%的股权。 荣万家主营业务为物业管理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及社区增值服务。2019年,荣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其中,上述三项业务收入分别贡献了6.8亿元、4.29亿元、1.41亿元,占比分别为54.4%、34.3%、11.3%。 招股书还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荣万家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09亿元、8.79亿元和12.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8%;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192万元、7487万元和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2.2%。 收入的连年增长与在管面积有直接关系。根据沙利文公司(Frost&Sullivan)发布的数据,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在管面积由2013年的261亿平方米提升至2018年末的335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5.12%。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荣万家在2020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中排名第19位,同时还是河北省综合实力、在管建筑面积第一的物业服务企业。 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荣万家服务共管理251个物业管理项目,订约管理351个物业管理项目;在管总建筑面积为4840万平方米,总合约建筑面积为7560万平方米。 在管面积 几乎全靠母公司提供 对一家大型物管公司来说,地产母公司既是背后靠山,又是高速增长的驱动力。2018年,荣盛发展实现销售额1015.63亿元,同比增长49.6%;2019年实现销售额1153.56亿元,同比增长13.58%。 与多数房地产企业分拆出的物业公司一样,荣万家的在管面积基本都是靠母公司输送。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9年,荣万家的在管建筑面积中分别有100%、99.98%、99.5%都是来自荣盛发展集团,这些物业所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所得收入分别约为4.36亿元、5.35亿元、6.78亿元,分别占同期物业管理服务所得收入的100%、99.9%及99.8%。 沈萌对记者表示:“绝大多数物管公司都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附属配套的业务承担平台,因此严重依赖母公司这个单一大客户,分拆IPO也是希望以此为母公司的开发业务‘输血’。” 国信证券分析师徐进表示,目前物业管理行业仍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根据统计局数据,2018年末全国物业管理企业仍超过20万家,各地物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尽管物业管理企业数量近年来仍有所增加,但随着相关政策、市场竞争及信息技术的变化,物业管理行业的集中度仍在逐年提升,市场份额不断向优质龙头企业集中,百强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14年至2018年,百强企业的全国市场份额已从22.6%上升至39.7%,预计未来百强企业市场份额仍将持续走高,优质的龙头物管企业将获得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成长。 房产评论人、楼市新说出品人陈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物管公司赴港上市成为热门,并不代表所有的物管公司都适合去上市。头部房企可以依托强大的开发公司作为基础,但中小型物管公司上市则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