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5月19日公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38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减税降费2.3万亿元超预期,多项民生指标超额达标。专家认为,这一“对账单”彰显201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也为2020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经济总体平稳 2019年,6.1%的经济增速,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实现了6%至6.5%的预期目标。全国CPI指数同比上涨2.9%,符合3%左右的预期目标。 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可圈可点。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高出1100万人以上预期目标近20%;全年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至5.3%之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也优于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预期目标。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指出,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推进援企稳岗、创业带动就业、鼓励灵活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各项就业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抓手。2019年,中国铁路固定投资完成8029亿元,超过8000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完成公路水运投资23451亿元,超过1.8万亿元的预期目标;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150万亩,实现了8000万亩以上的预期目标。 专家指出,增长、就业、物价等量化指标完成情况显示,中国经济总体稳健。在巨大的风险挑战和下行压力下,中国经济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能够经受风险、承受压力,具有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全年减税降费超2.3万亿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的减税政策力度规模更大、惠及范围更广,助力2019年经济指标达成。 从减税降费相关指标来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实际上,去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 此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省份均已降至16%;全国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低10%,全国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36.7%。 值得关注的是,为企业减负不仅包括真金白银的减免税费,还包括营商环境优化等“软环境”的提升。 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已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6647亿元,台账清偿进度70%以上,中央企业率先实现无分歧欠款基本“清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年底前清偿一半以上的目标任务。 “提质增效的减税降费政策为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据测算,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系列减负举措不但稳定了企业的信心,而且为应对疫情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优化调整的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为2020年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从根本上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动力。减税降费的后期效果会在今年持续显现,而且伴随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预计还将推出更大力度为企业减负的相关举措。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9年,通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在脱贫攻坚方面,2019年预期目标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9万人;预期目标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实际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此外,预期两年提高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问题,实际一年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投资553.7亿元,提升了548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此外,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筹集资金1138亿元,2019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77.1万人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1056亿元;高职院校全年扩招116.45万人。 在社会保障领域,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新增的15元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均实现预期目标。 降低网络资费也是一大民生红利。2019年,全国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较上年降低41%,远远超过“再降低20%以上”的让利幅度。 专家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为经济增长找到持久动力。(班娟娟 孙韶华 北京报道)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梁中华 李俊 美国的负利率是怎么回事?未来美联储会不会采取负利率政策?我们认为,短期内美联储选择负利率这一工具的概率几乎为0,甚至在可以预期的1-2年内,美联储采取负利率政策的概率也极其低。 摘要 1、美国的负利率是怎么回事?负利率其实来自市场预期,近期美国多个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价格突破100,即市场预期联邦基金利率为负。据CME数据显示,截止5月12日,市场预期美国最早将在明年3月份实行负利率。 2、负利率预期从何而来?当前形成负利率预期的两个关键因素是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空间。一方面,疫情冲击带来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悲观预期;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下,短端利率似乎已经到了降无可降的底部,所以投资者开始预期美联储会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负利率。 3、美国会实施负利率吗?我们认为短期内,美联储选择负利率这一工具的概率几乎为0。一方面,从日本和欧洲的经验来看,负利率对经济并没有太大提振作用;另一方面,负利率的正面作用不大,而负面影响却不小。此外,如果经济持续低迷,除了负利率这种争议比较大的工具外,美联储依然有很多其它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采用,比如加大QE规模以及收益率曲线控制等。 1 美国的负利率是怎么回事? 受新冠疫情影响,美联储曾在3月2次紧急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累计降息150BP,重回零利率时代,并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那么负利率是怎么回事呢? 负利率其实来自市场预期。芝加哥交易所有一款联邦基金期货产品,它是以30天期500万美元的联邦基金为标的物的利率期货合约,该合约的价格=100-合约当月联邦基金有效利率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如果某月联邦基金有效利率平均值为0.5%,则该合约执行价格为99.5;反之,如果市场预期的合约价格为99.8,即市场预期隐含联邦基金利率为0.2%。 近日,美国多个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的价格突破100,这就意味着市场预期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降至负值。据CME数据显示,截止5月12日,市场预期美国最早将在明年3月份实行负利率,美国21年3月期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价格为100.01,也就是说市场预期21年3月联邦基金利率将下降至0.01%。 2 负利率预期从何而来? 近期已有多位联储主席和相关人员发言认为美联储不会实行负利率,但是市场负利率预期依然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当前形成负利率预期的关键因素: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空间。 一方面,疫情冲击带来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悲观预期。美国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为-4.8%,创08年4季度以来新低,同比也为09年4季度以来新低,同时,一季度GDP并未完全反映疫情影响。据谷歌大数据统计,截止5月2日,美国零售活动、交通运输活动以及办公活动仍较基期下滑30%左右,预计美国二季度负增长程度将更大。 美国4月核心CPI环比下降0.4%,为1957年有数据以来最大跌幅,且美国10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一直在1%附近波动,尽管较3月份有所回升,但通缩预期一直未变。 尽管美国各州陆续开始复工,但经济暂停容易、启动难,失业增加、收入减少、企业破产倒闭都会有乘数效应,影响不仅仅在于短期。所以美国失业率往往具有上得快、降得慢的特征,美国1948年以来的11轮周期中,失业率平均在11个月内快速达到顶峰,而再回到低点则平均花费58个月,最长的一次是在1991年3月失业率达到峰值后,用时120个月才完全恢复,美国本次危机可能也很难例外。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空间产生担忧。从历史上来看,每当出现经济衰退时,通常会进行大幅降息以提振经济。但自从08经济危机以来,美联储一直维持了近10年的低利率环境,即使到18年底美联储基准利率也未突破3%,留下的降息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在日央行和欧央行陆续实行负利率之后,市场就不乏关于美联储实行负利率的讨论。 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降息节奏远超历史,除19年下半年陆续3次25BP的预防性降息外,今年3月2次紧急降息共150BP,利率降至0值总共只用了227天。而08年经济危机时期,利率降至0总共经历了455天,美联储此次的降息节奏可谓历史最快。 在传统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下,短端利率似乎已经到了降无可降的底部,所以投资者开始预期美联储会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负利率。 3 美国会实施负利率吗? 我们认为短期内,美联储选择负利率这一工具的概率几乎为0,甚至在可以预期的1-2年内,美联储采取负利率政策的概率也极其低。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首先,从日本和欧洲的经验来看,负利率对经济并没有太大提振作用。经济增长最终是由生产要素端决定的,人口、技术进步才是关键。日本、欧洲面临老龄化压力,技术进步放缓,所以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货币政策是无法影响经济潜在增速的,因为如果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很低,即使融资成本降得再低,企业投资的动机也不会太强。所以日本、欧洲实行负利率、QE政策后,大量的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内部,经济还是长期低迷。 其次,负利率的正面作用不大,而负面影响却不小。一般来说,储户能够承受的负利率水平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如果银行向储户收取过高的“保管费”,储户就会选择自己持有现金,或者持有其它货币资产。这决定了金融机构的负债端成本很难下降,而资产端的利率为负,即存在央行的资金要缴纳较高的“保管费”。金融机构面临的部分利差是倒挂的,严重侵蚀金融机构的利润。 在负利率的情况下如果再实行QE,金融机构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因为QE放出来的钱多数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在,银行不仅赚不了钱,还需要支付利息。 最后,如果经济持续低迷,除了负利率这种争议比较大的工具外,美联储依然有很多其它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采用。例如可以增大QE的规模,或者直接进行收益率曲线控制,在调控短端利率的同时,控制长端利率维持在低位,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所以美联储还有很多工具可以采用,远远还没到“山穷水尽”去采用负利率的时候。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奇霖、钟林楠 3月份以来,中短期限的债券收益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持续下行,但10年期及30年期的长期限与超长期限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反而有所上行。 在3月9日至4月30日期间,1-5年的国债到期收益率下行了至少50BP,而10年与30年的国债到期收益率却分别上行了3BP与18BP。 收益率曲线在不对称的走势影响下,持续变陡,10-1年和10-5年的国债期限利差在4月底已经升至139BP和75BP,均超过了历史75%分位数水平。 市场对此讨论较多,很多人认为这种过于陡峭的曲线很难持续,在均值回复的作用下将重新转向牛平。 我们对此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这种陡峭的状态还将持续,长端利率近期的调整也会继续,收益率曲线转向牛平需要时间和催化剂。 因为从现在的形势看,让收益率曲线不断变陡的核心因素依然存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无法证伪或消除。 一方面,今年利率债的供给总量和结构要和往年不同,给长端带来的压力在5月份将继续强化。 由于稳增长的需要,今年的地方债供给明显前置,加上政金债与国债,1-4月份利率债净融资达到了2.3万亿,要比过去三年同期均值多了近1万亿。 在如此高的天量供给中,10年及以上的期限比例超过了90%,要比过往年份更高大约40%。 这无疑给银行、保险等长期限利率品种的配置盘带去了更多的选择,长端的利率也因此承接了比以往更大的供给压力。 而根据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5月底前,地方政府可以再发行近1万亿的专项债。 按照今年这种拉长发行期限的做法,我们有理由相信,5月份的这一波专项债将会带来更多的长期限债券供给。长端利率所面对的供给压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增强。 此外,5月22日即将召开两会,在两会上,财政赤字、国债供给等具体的信息将进一步明确。 虽然这对市场并不一定会是实质性的利空,但在今年这样更需要财政出手稳经济保民生的环境下,市场总会对财政赤字和(特别)国债供给超预期赋予更高的权重。 因此长端利率除了显性的专项债供给压力外,实际也还面对着预期的“隐性”供给压力。 另一方面,按照传统的期限利差理论,长端利率更受投资者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影响。 在3月份,虽然海外疫情爆发对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内需正在逐步摆脱封锁和隔离带来的影响,经济最差的时期已经过去,投资者对3月份乃至二季度经济反弹基本是一致预期。 在这种预期下,已经处于历史极低分位数水平的长端利率显然会受到压制。 与其去做多受经济回升压制,走势具有不确定性的长端债券,不如选择受益于货币宽而具有确定性下行机会的中短端债券。这是3月9日至4月末债券市场走势的内在逻辑。 现在我们看5月,这一逻辑依然没有发生逆转。 1、两会即将召开的消息,带来的不仅是债券供给的压力,还有投资者对增长目标的制定、更加宽松的财政与产业政策的担忧。 如果政府对经济增长的要求更高,那么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力度可能会大超预期;而相反,如果低于预期,那么财政和产业政策力度会偏低。 这两种结果对长端利率的影响截然不同。在两会真正落地前,市场只能猜测会是哪一种结果,每个人的预期既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投资者做多长端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不会轻易押注。 2、海外主流发达国家的疫情已经能够看到峰值和初步的拐点,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开始逐步解除封锁,重启经济。 我们暂且不说这一行为的后续演变与长期影响,但至少目前,其带来的直接效果是风险偏好回升,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恢复,消费边际改善,对国内出口外需形成边际上的利好。 3、内需修复带来的经济回升动力还没有完全释放,这意味着现在即使没有政策上的刺激,经济也能在回归常态的力量下继续反弹,直至经济完全恢复常态。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数据上得到间接的印证。 一是根据商务部和工信部的统计,全国中小企业在4月中旬的复工率是84%,全国生活服务企业的复工率在5月初也在80%-90%左右,均未恢复常态。 二是mysteel统计的234家建材贸易商的日均建材成交数据,在4月份,达到了23.45万吨,是近四年来的新高。受国内疫情防控影响的项目建设进度,在疫情趋于结束后开始加快赶工。 对长端来说,现在为数不多的利好可能是依然处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了。 但在4月3日央行宣布调降IOER后,市场一直期待的,隔夜利率向0.35%靠拢的趋势一直没有出现。 为了继续扩张信用、稳经济与保就业,货币政策现在退出宽松不太可能,由于后面国债与地方债要继续大规模发行,货币政策配合是大概率事件。 但在国内企业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经营、存量债务风险已经减弱的背景下,央行是否会愿意让资金利率进一步向0.35%靠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利率互换在4月8日后一直在低位徘徊,下行趋势减缓来看,市场对未来资金利率的走势也开始变得谨慎。 如果随着经济现在自然的反弹,央行让资金利率波动加大,重新恢复2019年“相机抉择”的政策模式,那么本就依靠宽松预期维持震荡的长端利率将加速上行,这一轮长债调整的幅度将更大。 而如果为配合国债与地方债的发行,央行继续降准降息,那么投资者更好的选择依然会是做多更具确定性的中短端债券。 长端在经过前期的调整后,会有所下行,但会继续因为财政刺激的加码,以及随之带来的经济回升预期,而制约其下行的幅度。收益率曲线依然会变陡。 曲线要转向牛平,首先需要让现在的长端利率充分预期财政刺激的力度和经济回升的幅度,然后还要非货币宽松的因素来催化。 潜在的演变路径可能有: 1、两会结束后,财政刺激的因子落地,不及市场隐含的预期; 2、经济从防疫封锁和隔离的深坑中脱离,完全恢复常态,自然修复形成的经济反弹力量结束,经济开始进入政策效果验证期,在外需的作用下,重新停滞或下滑; 3、海外在疫情未结束前便重启经济产生了恶果,海外疫情出现二次爆发,风险偏好重新回落。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张瑜 经历疫情大动荡,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波动剧增,纷繁复杂的数据指标使得宏观的判断容易陷入“盲”海,在波涌大海中什么是相对值得关注的灯塔信号?笔者认为金融、基本面、跨境资本流动三大领域中分别有一个细节需要投资者关注——脱实向虚的重燃(决定了货币政策所处的金融环境发生了变化)、基建投资的统计核减(意味着一定的基建增量投资可能带来更高的同比增速)以及出境游政策的变化(出境游政策已经不仅是一个行业政策,其对跨境资本流动会有显著影响)。 一 金融领域:需要关注脱实向虚的重燃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目前脱实向虚和金融杠杆的个别衡量指标已经突破历史极值位: 脱实向虚而言,三月下旬AA一年期中短期票据利率(3.2%)相对一年期理财收益率(3.8%)出现倒挂且仍在加剧中,倒挂幅度已堪比2015年最深处。也就是说企业发债买理财(同期限,根本没有期限错配风险)已经有了确定性的套利空间,且套利空间仍在扩大中。 金融杠杆而言,三月下旬以来,随着超低短端资金利率的出现(低到1%以下),通过隔夜回购交易量占全部回购交易量比例所衡量的债市加杠杆行为已经创了历史新高。表明债市加杠杆成为了其主要的交易策略,而非资质下沉与加久期。 以上二者都表明,货币政策需面对的金融环境已经复杂化。三月中旬之前,货币政策的任务是“救死扶伤”,避免经济出现休克、流动性危机甚至金融危机,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的“宽松”。但是当下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货币政策需要在控制脱实向虚、继续降低融资成本以及系统性杠杆的稳健性之间取得平衡。2015-2016脱实向虚的后果直到今日仍未完全处理好,当年的一些疯狂行为仍历历在目,因此,央行需要做好全社会的宽松预期的管理和引导。 二 投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核减可能造成基建增速超预期 基建投资2020年的同比增速=2020年基建增量投资/2019年基建投资规模。在这个公式中,分子是明确加码的,预计2020年新增基建投资资金有望达到2-4万亿(专项债3.5万亿左右,70%用于基建;特别国债5000-8000亿用于基建),分子虽有分歧,但至少的清晰的,目前的关键在于分母的不清晰。目前整个资本市场都在用18万亿这个数据来代表2019年基建投资规模,但是2018、2019年连续两年统计局都停止公布了行业投资规模细项,只公布同比增速,这个数据是根据2017年最后一次公布的投资规模乘以两年同比推算出来的。 但是2018、2019年连续两年最大的统计环境就是挤水分(即核减)。按2017年固定资产规模63万亿,2018年5.9%的增速,2019年5.4%的增速,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应该为70.5万亿,但是实际公布仅为55.1万亿,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总计核减掉了15万亿,那么基建核减掉了多少?这一点我们并不清楚。 这个细节有什么影响?其实对2019年基建投资规模核减了(它占GDP权重就低了),同比增速必然要高(一样的增量资金分子,分母变小了),但是二者相乘才是对于经济的拉动,这一点可能变化不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社会和舆论对此并不会了解这么详细,如果因为分母核减,而出现了一个超预期比如20%左右的基建增速,这可能对社会预期的引导有偏差,相关部门和学者应该提早吹风和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舆论波动和资本市场波动。 三 跨境资本领域:当下跨境资本平稳的重要缓冲池是禁止出境游带来的 疫情发生后,跨境资本流动方面获得了一个“意外”的缓冲池——由于暂停出境游所带来的旅行逆差缩窄达600亿美金/季。 中国的服务逆差每个季度近800亿美金,其中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旅行逆差600亿美金,(即中国人出去旅游所花在国外的钱,本质是资本流出),出境游的暂停等于每个季度额外多了一个资本缓冲池(600亿*7约等于4000亿人民币左右),这是疫情严重但是我国一季度整体跨境资本、结售汇以及外储大体平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三月上旬全球离岸美元流动性危机的时候人民币相对贬的幅度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时期,外汇储备的季度波动大概就是200-400亿美金;2019年外资史诗级大幅增持中国资本市场,平均一个季度流入600亿美金左右;因此可知600亿美金体量不小)。 因此,对于出境游的放开或停止,这并不单单是一个文旅部的事情,这对金融市场也有重要影响,有两种考虑。 1、求稳。在海内外经济和资本市场动荡完全消退之前,虽然所有的疫情管控措施都将随着疫情缓和而逐步放开,但最稳健的做法是最后放开出境游,这样为国内争取跨境资本平稳的时间稍长一些。 2、尊重规律。另外一个视角,如果疫情早已消退但最后很迟才放开出境游,很可能造成出境游的报复性反弹,从而加大的前后一个季度的资本波动,可能达到千亿美金幅度,因此出境游的放开不应太迟。 政策到底选择哪一种,需要综合评估当时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但无论如何,出境游放开已经不是简单旅游行业的事了,需要纳入金融考量。 四 未来一个月,两大关注点 第一,5月22日的两会定调以及重要的逆周期参数的确定。目前的市场预期比较清晰的是赤字率3.3%-3.5%左右、专项债3.5-3.6万亿左右,特别国债的预期分歧较大。赤字率和专项债的数字如跳出预期区间将会产生预期差效应,特别国债主要是预期落地; 第二,6月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review释放的中美关系信号,如能展期和结构变化(两年增加2000亿美元进口总量不变,但今年少买一些,明年多买一些)都算是非常难得的情绪利好;如不然,恐有表态上的情绪利空。基于今年美国大选+疫情冲击经济的交织背景下,特朗普可能的做法是在贸易协议上积极推进(做的好的需要成绩单——稳定经济外需同时获得中美两年谈判的阶段成果来助力大选),同时疫情问题上对华施压不断(做的不好的需要撇责——民粹主义下的政治泄压和撇责动能增强),弱市之中更关注利空,因此下半年仍有风险偏好受中美关系压制的担忧。
2020年1月1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并估算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市场对本次降准并非没有预期。鉴于到节前季节性流动性缺口及1月起地方债发行均需要适量的资金支持,春节前降准符合我们预期。往前看,我们认为,2020年仍有降准的空间,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宽松、尤其是考虑到对冲中小银行去杠杆及“非标”资产回表紧缩效果的政策需要。 2020年1月1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并估算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官网上宣布,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1]。 市场对本次降准并非没有预期,尤其在李克强总理近期讲话后。春节前降准符合我们预期——鉴于到节前季节性流动性缺口及1月起地方债发行均需要适量的资金支持。 2019年12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成都考察时表示,国家将进一步研究采取降准和定向降准、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多种措施,降低实际利率和综合融资成本,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明显缓解[2]。市场对于近期降准已经有一定的预期。 鉴于春节长假前通常会面临1万亿元以上流动性缺口(而今年春节较早)、并且1月2日起大规模地方债发行将启动,且发行安排仍可能遵循2019年“前高后低”的走势,2020年初银行体系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对冲。我们在2019年11月初发布的2020年年度展望报告中就已经预测[3],2020年春节前有一次降准的可能。 往前看,我们认为,2020年仍有降准的空间,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宽松、尤其是考虑到对冲中小银行去杠杆及“非标”资产回表紧缩效果的政策需要。 正如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所阐释的[4],“非标”资产的回表导致需缴准的银行负债比例上升,削弱了降准释放流动性的有效性。因此,在监管收紧的背景下,可能有必要将名义准备金率下调至“常态化”水平以下,以冲抵“非标”回表对信贷周期的紧缩压力、支持货币派发。 从节奏上而言,2020年地方债发行工作可能将于1月2日启动,而2019年1月社融基数较高[5],为了维持调整后社融增速大体平稳,2020年初需要较大规模的信贷和地方债(一般债或专项债)投放,此次降准在季节性方面也符合“规律”。 往前看,我们认为,如果增长在近期降准后出现更为明确的企稳回升迹象,则短期内降准的节奏可能暂缓。此外,为配合地方债的发行、并且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2020年1月LPR报价小幅下调的概率也比较高。 央行降准对行业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银行 我们测算降准将提高上市银行净息差1.0bp,正面影响利润+0.8%。按照3Q19存款数据测算,假设释放资金用于贷款投放,我们测算得降准提升上市银行净息差1.0bp,其中,平安、南京、光大、宁波、贵阳、招行等由于贷款定价因素净息差提升幅度较大,在1.2-1.5bp;对应提升上市银行净利润0.8%,其中,对平安、光大等银行正面影响幅度更大。 信用条件环境改善,有利于中资银行资产负债表修复。目前市场经济企稳预期升温,信用条件也有望继续改善,我们认为以上因素有望继续推动银行重估,再次重申重估核心逻辑在于资产负债表修复,而非净息差扩张。我们预计上市银行盈利增长稳定,投资者对于PPOP增速的要求有望降低。目前中资银行正处于一轮结构性不良出清周期,我们认为优质公司业绩增长有望持续,而部分银行业绩可能受信用成本拖累,个股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中资银行估值/仓位处于历史低位,我们认为经济企稳预期有望推动资产负债表修复逻辑兑现。 有色金属、建材 央行再迎全面降准,进一步释放积极政策信号。2019年9月以来,我们观察到多重积极政策信号的释放,积极政策下建材板块和有色板块需求预期和估值亦得到明显修复。我们认为此次降准有望缓释节前流动性缺口,同时有利于1月起地方债顺利发行,也意味着稳增长信号的进一步强化。 市场盈利预期及风险偏好有所改善,降准有望进一步提振估值。4Q19旺季以来,受益于暖冬赶工和竣工改善,水泥、玻璃等板块下游需求及价格涨幅显超市场和我们预期,叠加2020年供给端格局有望偏紧,我们观察到市场对建材、有色品类的盈利预期和风险偏好有所改善,预期降准有望进一步提振板块估值: ► 1)水泥板块:从历史复盘来看,我们认为积极政策信号对水泥板块估值提振较为明显;同时,我们预期2020年水泥需求受稳健的地产建安和区域战略带动的重点项目支撑,仍有2%左右同比增幅,行业均价、吨毛利仍将维持高位水平,优质区域龙头业绩仍有超预期空间。 ► 2)玻璃及消费建材:我们认为,流动性改善有利于强化市场对竣工提速的预期,看好2020年有望受益竣工回暖的后周期建材龙头(主要受益品类:玻璃、消费建材)。同时,随着精装房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我们预期建材采购流量有望持续向头部地产商集采市场集中,主要受益品类包括防水、建筑涂料、管材等,我们看好享受B端集采红利的消费建材龙头中期成长性。 ► 3)铜:我们预期铜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有望受益于全球宏观预期整体改善;此外地产竣工改善,亦有望明显提振房地产、家电相关铜需求,叠加全球矿产铜供应增长空间有限(我们预期2020年全球铜矿产量增长仅2%),我们看好2020年铜价中枢提升,利好板块估值。
博时基金魏凤春:对外部不确定性保持警惕 逐渐兑现主题扩散行情的收益 上周,MSCI全球股指小幅上涨。美国对多国发动或威胁发动关税战,投资者对世界贸易前景再度担忧,但美国11月非农数据对情绪略有提振,美股高位小幅震荡。A股因11月PMI数据超预期反弹、消费税温和落地等提振下反弹,以电子为代表的中小创板块涨幅突出。港股跟随A股反弹。国内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银行间资金利率显著下行。尽管稳增长预期提升,但市场对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期待,国内债市收益率持平,银行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报3.17%。结构上信用债略好,可转债涨幅较大。 展望本周,海外经济方面,美国在联储货币政策宽松的刺激下,地产强劲,消费和就业仍然不错,美国经济逐步企稳。国内经济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表达当前政策思路,短期要全面做好“六稳”,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意味着明年要保6%左右的增长目标。 具体来看,A股方面,国内逆周期政策发力,增长预期短期趋于稳定,年底流动性可能面临扰动,但关税加征的窗口临近,交易面中性略偏正面。建议对外部不确定性保持一份警惕,逐渐兑现主题扩散行情的收益。 港股方面,估值吸引力边际上升,资金面维持正面,盈利预期略有扰动,结构性影响为主,外部冲击依然存在,与外部市场的联动等中性略偏正面。对港股行业考虑低估值与受益稳增长的金融、工业、能源及可选消费等。 债券方面,11月猪肉价格下降,但CPI仍将继续上扬至4.2%、4.3%左右,春节前夕肉菜与非食品价格或将共振,12月CPI也有上行压力。在债市估值转空而交易较正面的条件下,结构以短久期的中高等级信用债为主。 原油方面,OPEC减产幅度超预期,但执行过程或生波折,炼厂检修结束进度低于预期,市场对原油需求疲软的担忧仍在,预计短期油价偏震荡。 黄金方面,10月以来海外增长有边际改善,基本面对金价不利。从交易面看,协议达成还面临不确定性,黄金有一定配置价值。 基金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猪肉价格下来了,接下来货币政策怎么走? 北京新发地市场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17日,白条猪(瘦)和白条猪(肥)平均价分别为20.00元/斤和15.25元/斤,相较月初下降超过3元。这对于望“肉”兴叹的消费者来说是个好事情。 从全国情况来看,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上周(2019年11月8日—2019年11月14日)猪肉价格为49.84元/公斤,也较前一周环比下降4.4%。 如今猪肉价格回落,是否意味着通胀预期就此消散? 就在今天上午,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2.50%,为2015年10月以来首次。两周前,央行下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利率5个基点至3.25%,是逾三年来首次下调该利率。分析师认为,央行近期连续下调政策利率,显示降息周期已正式开启。 此外,从央行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可以找到政策趋向放松的蛛丝马迹。比如,和二季度报告相比,三季度报告在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时删除了“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描述,并将“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改为“加强逆周期调节”,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较二季度将会有所边际放松。 平安证券表示,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后续的货币政策大概率为温和宽松。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货币政策强调保持定力,要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其二,未来的通胀仍存在不确定性,要警惕通胀预期发散,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但在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需警惕通胀预期发散。 央行认为,总体来看,猪瘟疫情等造成的供给冲击尚需一定时间平复,短期内消费物价仍面临上行压力,预计CPI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将在2020年下半年后逐步消退。因此,注重预期引导,防止通胀预期发散,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是央行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之一。 “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促进总体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央行表示。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猪肉市场受到非洲猪瘟和环保限养政策的影响,价格持续上涨,并推动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刚刚过去的10月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 海通证券姜超认为,目前CPI上行加速、PPI环比改善,都不支持央行实施大幅宽松的政策。虽然CPI的确呈现食品和非食品的分化,但肉类涨价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容易引发通胀预期的扩散,从而导致通胀预期的自我实现,形成全面通胀、进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