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气候或自然条件异常导致粮食价格超预期上涨 当前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预计将持续到2021年,干旱或低温气候可能造成粮食供给收缩,加大粮价上涨压力。目前来看,拉尼娜事件造成全球粮食大幅减产概率较小,但若叠加蝗灾、草地贪夜蛾灾等自然灾害,或者原油价格大幅提振导致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上行,粮食价格可能出现持续上涨态势。 原油供给收缩超预期引发输入型通胀 油价长期低迷使得全球原油市场的博弈日趋复杂,若出现超预期事件导致原油供给收缩,油价有可能大幅度上涨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输入型通胀。我们认为,拜登上台以后伊核协议存在较大可能重返,2021年中东大规模军事冲突再现推升油价导致通胀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小。 美国印度基建投资落地带来需求超预期 印度未来5年1.4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计划和拜登上任之后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若能顺利落地,则将大幅度提振大宗商品需求,从而促成一次从原材料国到消费国的全球经济复苏共振,成为再通胀超预期的一大需求端因素。整体来看,2021年印度基建存在的资金问题将使得基建推进速度慢于计划,拜登的基建计划同样在2021年实际落地的概率较低,两者对经济及大宗商品的拉动作用有限。 疫苗兑现不及预期导致供需缺口持续存在 我们认为,目前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由供需缺口导致:疫情蔓延导致海外生产能力受阻,但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放水”的逆周期刺激作用下,海外需求端保持韧性。一旦疫苗大规模应用,全球的供给能力将快速修复,供需缺口弥合,通胀上行压力因而减轻。但是,如果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苗失效或者疫苗接种率较低等原因使得疫苗兑现不及预期,那么全球复工复产将继续受到拖累,供需缺口迟迟难以弥合,加大通胀持续上行压力。 风险提示 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二次爆发;中美摩擦超预期变化 目 / 录 正 文 气候或自然条件异常导致粮食价格超预期上涨 气候或自然条件异常可能造成粮食生产收缩,加大粮价上涨压力。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判断,当前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预计将持续到2021年。在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我国的寒潮冷空气活动频繁,中东部地区气温易较常年同期偏低,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降水易较常年同期偏少。从全球角度看,拉尼娜事件往往导致东北亚地区和非洲西岸异常寒冷,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地区降水增多。拉尼娜事件可能造成导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单产下降,影响南美部分地区大豆生长,另外东北亚冻害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若叠加蝗灾等自然灾害,粮价上涨超预期有可能引发全球通胀持续更长时间。 分品种来看,大豆在低温和干旱气候下会延迟成熟,株矮叶小,结荚数量减少,最终影响大豆单产,2007年8月~2008年5月和2010年6月~2011年5月两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均造成全球大豆减产,巴西和阿根廷均受到显著影响。相应地,大豆价格在2008年和2011年出现了显著上行。 玉米产量和价格受气候条件影响同样较为显著。2007年8月~2008年5月的拉尼娜现象造成全球玉米主产地巴西和阿根廷玉米的减产;2010年6月~2011年5月的拉尼娜现象时期,阿根廷玉米产量又一次显著下行。因此,玉米价格在2008年和2011年均出现大幅度增长。 上一次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发生在2007~2008年,当时除了拉尼娜事件等自然条件异常导致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的产量有所收缩之外,原油价格高企使得许多国家投入大量农产品发展生物燃料,供需失衡导致全球粮食库存走低、价格飞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各国农业生产防范自然灾害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主要粮食品种产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2013年之后库存消费比维持在相对健康水平,因此2013年之后全球粮食价格也保持相对稳定。 整体上来看,拉尼娜事件造成全球粮食大幅减产的概率较小,由此引发的全球通胀超预期可能性也较小。但若叠加蝗灾、草地贪夜蛾灾等自然灾害,或原油价格大幅提振导致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上行,粮食价格可能出现持续上涨态势。 从我国的经验来看,拉尼娜事件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较小。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几年中,我国粮食供给并未受到显著影响,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保持连续上涨态势,因此供给端压力较小,不过冷冬期间的“屯粮”需求可能小幅拉动粮价上涨。实际上,2004年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进之后,CPI粮食项仅在“猪油共振”时期出现大幅上行,其他时期粮价基本保持温和上涨。 原油供给收缩超预期引发输入型通胀 关于原油价格的博弈日趋复杂,若出现超预期事件(如中东局部战争)导致原油供给收缩,那么原油价格有可能大幅度上涨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输入型通胀。 2020年全年原油市场处于低价、低产的状态,原油大国的经济状况受到较大冲击,俄罗斯、沙特等中东国家的GDP大幅收缩。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预期较强,疫苗广泛应用之后原油消费有望迅速提振,产油国俄罗斯、伊拉克、尼日利亚先后表达了在2021年增产的意愿,阿联酋也曾表示目前减产协议下的配额有失公允。因此,在原油需求复苏的大背景下,各产油国有偏离协议增加产能的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页岩油生产成本较高,美国不希望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原油虽称不上美国的支柱行业,但整个石化产业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拜登上任后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位于历史高位的失业率和持续走低的劳动参与率,如何使得石油工人走回工作岗位是下一任美国总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综上所述,原油市场格局的博弈日趋复杂,目前原油大国之间并未发生较大分歧,但若因利益纠纷发生冲突,甚至出现局部战争等超预期事件,那么原油价格上涨存在较大可能性。 历史上,暴恐袭击、地缘冲突,政局不稳等因素都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推动国际油价上涨,市场尤其关心全球原油重要输出地区——中东的地缘局势。上世纪70年代以来,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伊朗核问题、利比亚战争等中东地缘政治事件经常成为油价上涨的重要触发点。以2011年利比亚战争为例,2月17日战争爆发之时布伦特原油价格为103美元/桶,短短53天后布油价格上涨至127美元/桶,上涨幅度超过20%,当年同比涨幅约为40%。 目前来看,2021年中东大规模军事冲突再现的可能性较小。拜登上台以后的外交政策将致力于恢复国际协议并加强与盟友的关系。新的国务卿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人选——布林肯和沙利文都曾参与过当年伊核协议的谈判,是该协议的坚定支持者,伊核协议存在较大可能重返。总而言之,中东局势恶化导致原油价格上涨进而使通胀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小。 美国印度基建投资落地带来需求超预期 若美国和印度基建投资落地,将大幅度提振大宗商品需求,促成一次从原材料国到消费国的全球经济复苏共振,全球通胀将持续更长周期。 印度未来5年1.4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计划和拜登上任之后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若能顺利落地,两国基建超预期推进并产生共振,则从需求侧拉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拉美、俄罗斯等资源禀赋型国家经济复苏。此类国家大多产业链单一,国内收入上升后将提振进口需求,继而带动中国、越南等加工制造型经济体出口规模增长。这一场景的实质是美国加金砖国家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叠加新冠疫情期间宽松货币政策尚未退出,从需求侧拉动通胀水平上升。 印度总理莫迪在2019年宣布在2020-2025年施行总额100万亿印度卢比(折1.4万亿美元)的国家基础设施管网(National Infrastructure Pipeline,以下简称NIP)基建计划,以实现到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万亿美元的目标。对比2008~2017年的10年间,印度在基建方面的总投资只有1.1万亿美元,因此这一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如能落地,将大幅拉动需求。 整体来看,2021年印度基建将持续推进,但资金问题使得推进速度慢于计划,对经济及大宗商品的拉动作用有限。其一,私人资本近年来参与基建项目建设的热情逐步减弱。基建项目周期长、收益回报慢,最近6年印度PPP参与基建项目建设的项目总规模迅速下降,2019-2020年参与基建项目的PPP数仅4个,项目总规模仅501亿卢比,两项数据均已降至历史冰点。其二,近年来印度政府财政赤字控制基本稳定但水平较高(且有部分隐性债务),2019年为5.9%,受疫情影响印度央行预计今年赤字率将升至6.1%,整体债务及赤字水平在中等收入群体国家中偏高。印度疫情当前仍未平复,明年可能受持续影响,政府税收可能难有起色(今年税收收入预计萎缩-14%),在此情况下2021年地方政府大兴基建的难度较高,NIP推进速度难以保证。 美国方面,拜登在竞选演讲中曾主张“大规模基建投资+加税”的组合方案。一方面发展传统基建,建造现代道路、桥梁、高速公路、宽带、港口和机场,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电池板和与风力涡轮机的建设,普及新能源汽车。胜选后拜登承诺,在控制疫情之后将大力发展经济,有意颁布名为“重建美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的经济刺激方案,除向地方提供援助避免更多工人被解雇、增设失业保险外,他提议在10年内投入7.3万亿美元新开支,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保和公平经济等方面。 总体而言,拜登的基建计划在2021年实际落地的概率较低。其一,虽然其政策理念有利于基建落地,但大概率将受阻于国会两党分立格局导致无法推进。一是拜登主打加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的组合拳,其加税带来的财政收入可以有效改善政府财政状况并为基建提供切实的资金来源。但当前国会两党分立,共和党主张减税,拜登的加税方案落地概率较小无法为基建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二,基建推进的核心仍然是资金来源问题,因此需要加税作为前置方案,而将企业税率由21%提升至28%是拜登税改方案中的核心措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在本次疫情中受到重创,2021年立刻开展加税并不现实。其三,美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只有25%的资金出自联邦政府,联邦政府和通过PPP撬动的私人资本是主要的出资方。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私人资本参与基建投资的热情同样大幅下降,联邦拨款及投资始终未能有显著增加。其四,美国基建项目面临严格的环保核查,导致“铁公基”等大兴土木的项目在落地建设过程中面临层层阻碍。 疫苗兑现不及预期导致供需缺口持续存在 疫苗兑现不及预期使得供给修复较慢,供需缺口持续存在导致通胀周期持续更久。 我们认为,目前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由供需缺口导致。疫情蔓延导致海外生产能力受阻,供给收缩严重;但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放水”的逆周期刺激作用下,海外需求端保持韧性,以美国为例,政府直接向居民发放现金,居民收入不降反升,消费能力反而增强。供给收缩而需求保持稳定,海外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缺口。我们收集了一些供需缺口显著存在的证据:其一,海外订单修复情况优于生产,如美国耐用品订单修复速度显著快于生产,德国企业未交付订单指数连续数月上升;其二,工业生产能力较弱使得全球工业品库存数据走低,主要经济体的库存指数均位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其三,全球供需缺口需要中国的供给能力来填补,中国出口不断走强,出口集装箱指数CCFI一路飙升。 那么,未来供需缺口弥合的时点也就是通胀出现拐点的重要时间窗口。我们在再通胀系列研究报告《疫苗广泛应用是推动还是抑制全球通胀?—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五》中提到,疫苗广泛应用对供给的改善作用强于需求,因此疫苗落地之后供需缺口将快速弥合,通胀上行压力因而减轻。 但是,如果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苗失效或者疫苗接种率较低等原因使得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全球复工复产将继续受到拖累。一方面,疫情大规模复发有可能导致各国反复“封城”,从而影响企业正常开工。欧洲国家自入冬以来疫情再度爆发,各国屡屡实施二次封锁,复工进度受到显著影响。若疫苗兑现不及预期,各国面临疫情数据抬头之时不得不再次实施“居家令”进行封锁。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强大的工会体系也会在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之时,阻碍复工复产的进行。例如,德国工会曾在11月因工作条件呼吁亚马逊德国物流中心停工;美国工会10月向联合国劳工组织提交申诉,反对特朗普政府激进推进复工。因此,若疫苗不能顺利兑现,全球供给的修复速度将再次被拖累,供需缺口迟迟难以弥合,加大通胀持续上行压力。 目前来看,疫苗推进速度符合预期,医学权威专家也表示目前研发的疫苗不会因为现有的病毒变异而失效,疫苗大概率可以在2021年二季度广泛应用。现阶段,疫苗的普及工作正在积极开展,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全球各国“预购”的新冠疫苗已达到77亿剂,另外39亿剂目前正在谈判中;世界卫生组织同时发起了一项名为新冠疫苗供应计划(COVAX)的全球倡议,保证中低收入国家也能公平地获得疫苗。另外,疫情防控好的国家,经济正在快速地复苏,疫苗作为防止疫情蔓延的重要“解药”,将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预计疫苗订单会继续增多,疫苗普及工作也将顺利开展。 风险提示 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二次爆发;中美摩擦超预期变化
(原标题:大宗商品牛市仍在途中?几大板块交易逻辑大盘点) 近期大宗商品市场正强势回归。随着疫苗利好推动风险偏好提升,作为全球经济风向标的铜已经大涨数月,铁矿石更是“破千”,突破历史纪录,原油也站上50美元/桶大关。展望后市,多数机构认为大宗商品的涨势可能还没有结束。从文华商品指数谷物、油脂、软商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煤炭七大分类指数来看,11月至今这七个板块悉数收涨,其中建材板块涨幅达12.4%,煤炭板块涨幅近14%,有色板块涨幅近9%,谷物、油脂、化工板块涨幅超4%。黑色系:既交易强现实,又交易强预期事实上,从大的逻辑上看,近期整个工业品市场都在交易明年全球经济复苏引发对原料端补库的逻辑,预期工业品的需求将逐步回升至疫情之前的水平,甚至更高。“在该预期驱动下,不光是黑色系,近期有色系中铜、铝价格累计涨幅也较为明显。随着近期疫苗方面再度传来利好,更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明年全球经济活动的复苏预期,作为‘商品之王’的原油价格开始受益,进而带动燃料油、沥青价格同步走强,整个能化板块的市场情绪得到提振。”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梁海宽表示。但对于黑色系来说,梁海宽表示,除了有明年终端需求进一步转好的预期外,其当前自身的供需结构的持续改善以及原料端价格的强势使得整个建材和钢铁指数涨幅更为明显。即便已经进入12月中旬,但当前成材下游消费仍较为旺盛,去库速度不降反升,部分地区螺纹已经开始出现缺格的现象。“终端需求的淡季不淡、超预期坚挺是近期建材价格上涨的主要驱动。”他说。另一驱动来自原料端。“铁矿和焦炭由于今年自身矛盾较为突出,价格涨幅明显。今年多数时间内整个黑色系是由原料端定价,成材价格受原料端价格上涨的推升而被动走强。这也是在库存总量明显高于往年同期的情况下成材价格年内仍可维持相对坚挺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由于淡水河谷下调今年和明年的目标产量,加之海外高炉生铁和粗钢产量出现明显恢复,市场对明年我国的铁矿供需再度产生了一致性的偏紧预期。铁矿自身矛盾再度凸显,期现价格持续刷新历史高值,带动整个钢铁板块的估值进一步提升。”梁海宽说。此外,梁海宽还表示,近期钢铁板块价格的上涨还受益于我国出口方面的强劲,海外需求的转好是近期热卷价格创出新高的重要推动因素,短期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速将好于地产端,板材价格的表现仍将强于建材。“当前黑色系既在交易强现实,又在交易强预期。”梁海宽分析说,成材方面,当前去库仍在继续,终端消费超预期坚挺。市场之前对地产新开工下降的担忧正在逐步减弱。明年国内地产和基建继续维持韧性,海外需求逐步恢复的预期暂难被证伪。加之当前原料端价格仍旧强势,铁水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建材和钢铁板块价格仍将维持坚挺。但近期整个黑色系盘面对未来乐观预期的反映已较为充分,这从合约间近期较为明显的近弱远强走势可以看出。尤其是原料端铁矿价格近期累计涨幅已较大,05合约当前盘面钢厂利润已被压缩明显,螺矿比后续有向上修复的预期,铁矿主力合约短期存在技术性回调的风险。他建议,操作上当前黑色系不宜继续追高,前期多单可尝试逐步止盈离场。品种间主力合约上可尝试做多螺矿比,合约间可尝试多远月空近月的反套操作。煤炭:国内产量偏低,进口量处于低位动力煤近期的持续上涨同样引发市场关注。在一德期货分析师曾翔看来,近期动力煤价格不断上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今年供应上受倒查25年的影响,产量前期一直处于偏低的状态,同时进口在下半年受额度限制,进口量较少。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进口补充上,供应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补充。中下游库存一直处于偏低的状态,且区域差异也很大,其中内陆终端的库存较高,而进口需求较大的沿海港口及终端,库存在迎峰度冬之前仍处于偏低的状态。二是进入11月之后,随着疫苗的利好,多数大宗商品都出现“牛市”行情,带动了整个工业品用电量的提升,同时11月下旬开始全国快速性的降温,进一步加剧了终端电厂的日耗需求。这让本就库存并不高的沿海电厂,加速了采购需求的释放。供应不足、库存偏低、需求快速增长叠加引发了这一波行情。曾翔介绍说,动力煤目前交易的主逻辑就是短期之内供应达到了一个瓶颈,国内产量由于临近年底,煤矿进一步增产意愿不强。而进口煤方面,澳煤暂时无法通关,已到港且能通关的大部分为低卡煤,且由于前期进口发货数量一直处于历史低位,导致近期进口煤到港量也偏低。而需求正进入最旺的时刻,供应无法阻止库存的快速下降,且部分区域电厂库存已到达警戒线附近。“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供需局势预计会逐步缓解。”曾翔分析说,一是目前发运利润已经达到历史罕见的高位,贸易商发运非常积极,已从之前的铁路计划宽松到需要排队请车的情况。二是一些终端在十月初订了大量的哥伦比亚煤及南非煤,这些高卡煤会在12月中旬开始陆续到港,同时在11月进口煤松动之后,终端也订了大量的印尼高卡煤,也会在12月中旬开始陆续到港,这部分进口量也能起到平抑煤价、缓解保供压力的作用。三是疫情影响犹在,今年预计会有部分企事业单位提前放假,比如学校等。这也会导致日耗需求提前回落,进入传统春节淡季期。有色金属:决定趋势的力量仍在于宏观预期有色金属方面,沪铜、沪铝、沪锌等品种近期表现强势,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对明年通胀抬升预期较强,叠加弱美元周期,有色金融属性较强,从而获得了更强的支撑。而从基本面角度来看,铜、铝、锌等品种显性库存整体偏低,库存消费比处于历史同期低位,且需求现阶段恢复的节奏整体仍然快于供给。“目前有色金属板块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宏观预期与资金流向,宏观角度短期预期发酵有过度之嫌,需要关注各国政府对于宽松政策的表态,需要警惕货币或财政刺激不及预期带来的影响。资金角度短期快速上涨带来了获利盘流出的压力,近期市场情绪的起伏也比较大,需要关注年底资金流向。” 东证期货有色资深分析师曹洋介绍说,分品种看,铜、铝、锌均需要关注年底库存的短期变动,现在看来累库的压力并不小。此外,铜、锌海外矿供给的情况也是市场交易的焦点,镍近期快速上涨后,需要关注下游的反馈,包括不锈钢厂对原料的态度,以及新能源电池企业对原料的态度,这种涨价是否能自上而下顺利传导并被终端接受是关键。总体上看,我们认为需要警惕这几个品种短期价格冲高回落的风险。曹洋认为,对于有色板块而言,决定趋势的力量仍在于宏观预期,明年一季度最关键的仍然是市场对政策边际变动、通胀周期、弱美元周期的看法,需要警惕政策边际变化带来的市场预期修正。从基本面角度看,春节前后国内有色各品种库存变动是关键,按照季节性规律,春节前后会有累库,但幅度与历史同期比较是什么水平较为关键。超预期累库带来的价格回调风险也是现阶段市场需要考量的点。此外,明年一季度外需的恢复对应的海外库存的变化也是关注焦点之一。农产品:需警惕冲高回落风险农产品方面,随着近期玉米、大豆收割工作进入尾声,其价格也出现冲高回落的迹象,供应偏紧的格局有所缓解。“9月份东北地区连续三场台风,玉米倒伏非常严重,令市场对东北产区玉米产量非常悲观,提振价格走势。由于降水充裕,新作大豆水分含量较高,也无法直接用于加工,推迟了新作大豆上市周期,导致贸易商看涨惜售。尤其是11月份,新冠疫苗的利好消息也推动了大宗商品的整体涨势,国际上热钱的涌入也提振了谷物整体价格。”东证期货分析师王晓慧表示,不过,近期随着收割工作的相继落幕,东北地区大豆、玉米基本定产,台风仅是增加了收割成本,并没有造成大范围减产,同时农民卖粮节奏也在加速,市场供给量增加对价格形成较大压力。另外,针对谷物价格上涨,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进行调控,中储粮在东北局部地区停止轮换大豆轮换,12月份在吉林地区投放临储玉米拍卖,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导致谷物价格冲高回落。展望后市,王晓慧表示,随着新作的集中上市,未来玉米和大豆价格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回落,囤货量较大的贸易商,应在期货盘面进行一定比例的套期保值来规避价格出现大幅回落的风险。“玉米方面,农民售粮节奏快于往年同期,同时我国玉米进口量也超越往年同期,南北倒挂非常明显,新作玉米大量囤积在贸易商手中。未来一个月,随着春节的临近,农民售粮会迎来一个小高峰,阶段性供给的增加会给价格带来较大压力。一旦玉米价格出现回落,也会给贸易商心态造成压力,贸易商集中出售很可能会引发价格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密切关注产区农民售粮节奏和贸易商心态。”她说。油脂板块方面,11月以来市场多头氛围浓厚,不过近期有高位盘整的迹象出现。“11月以来,油脂板块走强主要受美豆出口偏好和南美大豆种植期天气偏干导致美豆上涨、国内豆油消费偏好导致豆油库存下降以及马来棕榈油产量不佳导致库存偏低等因素提振。其中,美豆和豆油偏强是近期油脂上涨的主要驱动,从近期豆棕价差走势扩大也可以印证。另外,原油走势偏强对油脂市场氛围也有提振。”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刘佳伟说。她表示,近两周油脂横盘振荡主要因驱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边际有所转弱影响。据了解,近期美豆出口有所下降、南美天气有所改善导致美豆出现高位回落,而国内豆油收储可能延后、豆油高基差导致贸易商买货谨慎等因素也对油脂的提振效果减弱。棕榈油方面,马来棕榈油出口较差导致库存降幅不及预期。此外,近几日国内出现散发的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对油脂消费也有隐忧。上周因国内一季度棕榈油进口利润较差,棕榈油盘面补涨,导致棕榈油02合约创新高,但豆油和菜油走势依旧相对疲弱,随着棕榈油盘面进口利润有所改善,上周五夜盘棕榈油期价快速回落。“目前豆油主要的交易逻辑在美豆、国内消费、收抛储等因素;棕榈油的主要交易逻辑在产地,产地库存的变化对于盘面的影响较大;菜油处于有价无市状态,供需双弱,因盘面较轻,菜油主要跟随其他油脂,对于菜油自身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交割方面,卖方的交割意愿以及买方的接货意愿对菜油在油脂中的相对强弱影响较大。”刘佳伟说。 在她看来,春节前油脂资金可能会较为谨慎,一方面油脂价格已经涨至7年来的高位,资金获利了结的意向可能较强;另一方面油脂的龙头棕榈油下一年度大概率增产,从过去几轮油脂上涨周期看,一般转折点在12月或1月。目前马来棕榈油库存处于历史同期偏低水平,南美天气市的时间窗口也未关闭,对油脂价格也可能也有支撑,但目前时间点和位置来看,油脂继续追涨的风险收益比不合算。后期重点关注南美天气情况、马来棕榈油库存情况以及国内油脂消费情况。“年关将至,近期商品市场波动较大,近期商品市场持续上涨后多头获利了结意愿可能增强,建议投资者注意仓位管理,轻仓操作为主,除基本面变化以外,也需重点关注市场情绪的变化。”刘佳伟提醒说。
近十年来,全球“宽货币”与“低通胀”并存的现象,正在动摇通胀目标制定的理论基础。近期,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的文章《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引起关注。周小川在文章中指出,传统的通胀度量面临不足和挑战,货币政策肯定应考虑通胀指标背后的体验,并认为资产价格需要纳入通胀考虑。 当前低通胀率本身是否存在概念上和度量上的疑问?是否需要从更综合、更丰富的角度进行测度,并考虑将资产价格和居民福利等因素纳入广义通胀?面对这些问题,通胀度量以及货币政策框架又有哪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为求解上述问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近期举办“金思汇”,主题为“货币政策与通胀新度量”。与会专家认为,现行通胀测度存在缺陷,无法全面准确反映实际通胀水平,统计指标和居民实际感受存在明显差距。造成通胀测度失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调查样本存在偏差导致权重不能反映实际支出结构,二是核算理念滞后无法反映实际的成本变化,三是部分服务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造成价格失真。 而基于金融稳定和管理通胀预期两个层面的考虑,央行应关注资产价格,同时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加强跟市场和公众的沟通以稳定通胀预期。 完善通胀测度指标 加强市场沟通稳定通胀预期 现行通胀测度存在缺陷 通胀指标与居民实际感受有明显差距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央行是否应关注并干预资产价格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疫情爆发以来,各国央行都采取了宽松的量化宽松政策,资产价格表现与经济基本面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美国三大股指创下历史新高,国内个别城市房价出现显著上涨。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CPI、GDP缩减指数反映出的通胀水平普遍较低,没有表现出通胀压力。这与居民实际感受存在明显差距。 与会专家经过讨论并一致认为,现行通胀测度存在多方面缺陷,无法全面准确反映实际通胀水平。 第一,反映居民生活成本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取样层面有偏,通胀指标的权重分配没有真实反映实际的支出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户保护隐私的的意识日益增强,部分中高收入住户拒绝接受调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导致住户调查样本对中高收入户代表性不够,部分支出项目对应的权重往往偏低,如汽车和通讯类产品,化妆品和服务类消费等。 第二,部分指标核算理念相对滞后,不能反映实际的成本变化。核算理念决定了如何理解并度量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实际价格。以CPI中的居住价格为例,如果从实际成本角度考虑,那么住房支出涉及的费用主要是自有住房维护修理费、物业管理费和固定资产折旧。在经济不发达阶段,这种核算方法可以较好反映居民的实际居住成本。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的居住支出逐渐变为以房租为主的支出,这背后还蕴含了房价变化对房租的影响。因此,如果再从成本法去核算居民的居住支出及变化,就会低估其在CPI中的权重,同时也会低估CPI的变化幅度。 第三,部分服务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场管制导致价格失真。目前,我国部分服务行业仍存在各类管制,服务的价格尚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这会导致实际感受到的生活成本和统计结果出现偏差。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价格并不是市场化形成的公允价格,而是经过医保系统、医院、医药厂商和居民之间反复多次再分配后形成的价格,且受到管制。所以,虽然居民对医疗服务整体感觉是供不应求的,但在实际统计中并没有反映出来这部分成本。 重视资产价格变化对通胀预期造成的影响 与会专家经过讨论并一致认为,央行有必要关注资产价格。 其一,央行承担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需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并在必要时作出适当反应。资产价格具有广泛的金融联系,如果资产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持续、快速的上涨,可能会带来风险偏好上升、金融杠杆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加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影响到金融稳定。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遏制投资者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此时央行有必要对资产价格作出适当反应。 其二,资产价格有可能会对通胀造成影响。例如,房价上涨可能会带来房租上涨,而利用成本法核算出的居住支出无法体现这部分影响。养老服务的实际价格也会受到资产价格的影响。养老金是个人收入的跨期配置,当下较高的资产价格就对应了更低的预期收益率,这就意味着居民部门为养老服务提供的当期支出变“贵”了。但是,这种养老服务价格上涨是通过贴现方法体现到当期支出的,没有计入现行的通胀测度指标。此外,资产价格还可能会影响到通胀预期,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可能会提高居民的通胀预期。此时,央行应加强市场沟通来稳定通胀预期,避免预期自我实现甚至自我强化的情况发生。 央行可以通过宏观审慎框架 应对资产价格波动 当前,中国央行应充分发挥双支柱监管的制度优势,在宏观审慎框架下采取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政策措施。同时,央行应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优化市场沟通的机制和渠道,向市场释放明确的监管信号,提高央行透明度并增强市场对央行的信心。 宏观审慎框架是央行关注资产价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央行关注资产价格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金融稳定。虽然央行无法判断资产价格的波动是否合理,但央行可以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综合评估资产价格波动可能给金融系统造成的潜在风险,并以此作为是否政策干预的主要依据。在工具选择方面,央行应在宏观审慎框架下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组合,这些政策工具可能既包括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也包括微观审慎政策。尽量避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典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对资产价格做出反应。 同时,央行应密切关注通胀预期的变化,加强市场沟通,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市场释放明确的政策信号,以稳定通胀预期。具体实践中,各国央行普遍关注一些更具粘性的价格指数,如工资指数或服务价格指数,来判断通胀预期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管理通胀预期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市场沟通,向公众解释央行对该问题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明确监管立场和决心,强化公众对央行的信心并稳定通胀预期。 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美股上周五全线上涨,截至收盘,道指涨248.74点,或0.83%,报30218.26点;纳指涨87.05点,或0.70%,报12464.23点;标普500指数涨32.40点,或0.88%,报3699.12点。 据新浪美股,美国劳工部的11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美国11月季调后新增非农就业人口录得24.5万,为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市场预期为46.9万。10月非农就业数据修正为63.8万。 美国11月非农就业数据远远逊色于市场预期,显示新冠疫情及缺乏刺激措施等不利因素令美国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复苏受到威胁,使美联储与美国国会迅速采取更多刺激措施的理由增大。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美联储在今年最后一次利率会议上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零至0.25%之间不变,维持资产购买计划不变,并上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至萎缩2.4%。 市场对美联储一系列表态已有预期,金融市场总体反应较为平静,美元小幅下跌,市场关注点聚焦财政刺激政策谈判进展。 美联储重申宽松政策立场 疫情仍是美联储最为担心的问题。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称,疫情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未来经济发展势头取决于疫情形势,疫情在中期对经济前景构成相当大的风险。 考虑到经济形势,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7名成员一致认为,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2020年和2021年将维持在零至0.25%的超低水平,多数官员预测,这一利率区间将保持到2023年不变。 资产购买计划方面,美联储称将继续以每月至少800亿美元的速度增持美国国债,并以每月不低于400亿美元的速度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直至其两大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删除了“在未来几个月内”继续购买资产的相关措辞。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说,美联储有关资产购买的新措辞是“强有力的”,美国经济距离触发改变资产计划的条件还需时日。 资产管理公司Marketfield Asset Management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绍乌尔(Michael Shaoul)说,美联储致力于继续推行其资产购买计划,经济反弹强于预期或疫苗积极消息都没有“诱惑”他们改变购买热情。 美联储对经济预期较此前更加乐观。美联储当日将2020年GDP增速上调为萎缩2.4%,9月份这一预期为萎缩3.7%,并将2021年GDP增速预期从4.0%上调至4.2%。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失业率将达到6.7%,较此前预测下调0.9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和2022年美国失业率将分别为5%和4.2%,均低于此前预测。 鲍威尔称,美国经济自第二季度衰退中持续复苏,但近月来改善步伐有所放缓,经济仍远低于疫情前水平,未来发展存在高度不确定。 物价方面,今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或仅为1.2%,与此前预测持平且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通胀目标。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通胀率为1.4%,较此前预测低了0.1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表态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贝莱德(BlackRock)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里克.里德(Rick Rieder)表示,市场正进入一个新时代,即财政部将推出更多财政刺激措施,美联储也将保持宽松政策力度。 业内:美联储不会关上宽松大门 如美联储多次所说,美联储的系列宽松政策在提振美国经济方面功不可没。 今年3月,在美股数次触发熔断后,美联储紧急出手“救市”。3月3日,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由此开启了2020年的首次降息。随后又在3月16日一举降息100个基点至零利率附近,还一并祭出多个大手笔“刺激包”。此后,美联储按兵不动至今年年底。 期间,美联储多位官员表态称不会采取负利率政策,但随时准备好在美国经济需要之时出手。西部证券(002673)全球宏观分析师张育浩预计,在明年通胀真正起来之前,美联储的宽松阀门都不会停下来。 FXTM富拓市场分析师陈忠汉预计,美联储到2023年之前都会把利率水平维持在低位,未来美联储能提供多大规模的政策支持、以何种形式支持以及退出时间等应是投资者关注重点。 经济刺激计划仍是关注焦点 在美联储公布利率决定后,金融市场总体较为平静,美股一度走强。收盘时,美三大股指涨跌互现,纳指创下收盘新高,美元指数微跌,金价小幅上涨。 截至收盘,道指收跌44.77点,跌幅为0.15%,报30154.54点。纳指收涨63.13点,涨幅为0.5%,报12658.19点;标普500指数收涨6.55点,涨幅0.18%,报3701.17点。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抑制了市场乐观情绪。美国商务部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美国零售销售额环比下降1.1%,为连续第二个月下滑,该降幅远超市场预期,且高于10月份时0.1%的环比降幅,显示在疫情肆虐和家庭收入下滑等因素拖累下,美国经济复苏遭遇阻力。 目前,美国国会两党领袖正抓紧敲定纾困法案,以便与政府支出法案合并到一起,在周末前通过。 有知情人士透露称,预计纾困法案规模不到9000亿美元。磋商中的纾困法案包含给个人发补贴和补充失业保险,但不包含企业免责条款和向州及地方政府直接提供援助。先前也有知情人士透露,国会两党领袖接近就纾困法案达成协议。 美国国会急于在立法上达成共识,以挽救疫情下的医疗体系和经济崩溃。用于为每周申请失业救济的失业者提供额外失业福利的政策早已于7月底到期,为更广泛人群提供失业救济的政策也将在12月26日截止,数百万美国人因此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政府救济。 投资公司Ally Invest首席投资策略师林(Lindsey Bell)表示,经济刺激计划仍然是市场的一个关键关注点,鉴于近期经济数据放缓的预期,市场参与者希望尽早达成协议,在没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市场动荡形势可能会加剧。 ▼
据路透中文网10日报道,路透对经济分析师的调查显示,美国经济增长将在本季度和下一季度失去动能,但之后的增长速度将快于此前的预期。绝大多数分析师现在预计,美国经济将在一年内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在11月30日至12月8日的调查中,分析师下调了对当前季度和下一季度增长前景的预估。有受访者预计美国经济在明年第一季将放缓。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分析师Ellen Zentner指出,“我们预期新冠肺炎疫情威胁升高将削弱2021年前几个月的增长,接着是即将上任的新政府为了应对住院人数增加,料将进一步提供财政支持”。 Ellen Zentner进一步称,“下档风险主要都来自疫情,尤其是在缺乏进一步财政刺激的情况下,冬季出现了比预期还要广泛的封锁措施、以及疫苗进程拖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复苏更加漫长,将导致更长久的失业期与更多正职就业岗位流失。” 据报道,但在回应另一个额外问题时,69位分析师中有43位认为,美国GDP将于一年内回到疫情前水准;有21位分析师预期为两年内,有5位分析师预期两年或更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与8月份的调查结果相差较大,当时没有人预期美国经济会在“不到一年”内恢复,近60%预估将需要两年或更久才能恢复疫情前水准。 报道指出,根据更广泛的调查,料显示第三季美国GDP确认为创纪录增长33.1%;第二季GDP环比年率为萎缩31.4%,为至少73年来最大降幅;第四季GDP料增长4.0%,此前预估为增长3.7%。 2021年第一季GDP增幅预期从上个月的3.0%降至2.5%,近11%的受访者预计第一季经济将萎缩。第二季、第三季和第四季GDP料分别增长3.8%、3.9%和3.4%,上个月调查预估分别为3.5%、3.5%和3.2%。
疫情突如其来期待降息落1、复盘非典:非典期间银行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非典时期“非典”时期主要指首例“非典”病例出现(2002年11月16日)至全球非典患者人数、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长(2003年7月13日)。通过对非典期间银行业的盈利,资产质量和股价表现进行复盘,推演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非典期间,A股仅有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已经上市。盈利能力:大部分银行规模增速和ROE基本不受影响从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来看,4家股份制银行在非典期间(2002.11.16-2003.07.13)同比增速表现不一,但除了平安银行受股权转让事件影响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有所下滑外,其他3家银行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在非典期间保持较高增速且趋势向好,没有明显的受非典影响的情况。从ROE的角度来看,同样,4家股份行并没有呈现出因为非典疫情出现明显的ROE下滑趋势。除浦发银行ROE有所下滑外,其他3家银行ROE反而有所提升,受疫情影响较轻。资产质量:不良率持续降低4家银行在非典期间不良率不升反降,同时不良率也没有出现滞后提升的趋势,在非典结束后的几个季度不良率持续下降,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向好。2、复盘非典:银行业股价表现——防御价值凸显我们把“非典”疫情持续期间分为4个阶段:疫情发生期(2002.11.16-2003.1.3),疫情发酵期(2003.1.4-2003.4.15),疫情爆发期(2003.4.16-2003.5.13),疫情结束期(2003.5.14-2003.7.13)。从股价走势来看,银行股和沪深300走势基本类似,在非典趋势变化最为紧张的发酵期和爆发期,股价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在发酵期的末,股价出现一个显著上升趋势,也反映了银行股在市场震荡期的防御价值,其避险作用在疫情爆发期显现出来。3、当前疫情分析1、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影响主要在ATM业务、资产质量、非息收入上。其一、疫情将减少网点的业务量。尽管按照之前的业务安排,银行网点正常营业,但是预计网点客流将较往常显著减少,日常的存取款业务将减少,但是银行也逐步推出更多线上远程业务类型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替补将减少负面冲击。其二、ATM机的现金支取需求预计将会增加。预计疫情出现后,部分客户处于谨慎上的考虑,将增加现金的持有,ATM取现的需求增加,银行需要及时关注并且提升对ATM的日常管理。其三、中小企业现金流入减少,将冲击银行的资产质量。居民的日常消费减少,势必减少日食住行的需求,中小企业在春节期间的正常流水将显著低于预期,短期内的清偿债务能力下降。尤其是餐饮、交通、百货、零售行业。而这类客户居多的中小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加显著。其四、信用卡和房贷清偿能力下降。批发零售行业的日常流水减少后,这类企业的员工的收入势必减少,背后的信用卡和房贷清偿能力下降。不过,近日银保监会已经出台政策,可以适当放宽确认和延长清偿时间,避免短期内不良的攀升。其五、中间业务收入减少明显。随着疫情蔓延,影院、餐饮、酒店、商场、旅游景点、各类交通客流减少,同此相关支付结算业务将呈现几何级数的减少,银行从日常支付结算中获得收入将实现锐减。正常情况下,“春节经济”达成巨额的零售销售总额和旅游收入,背后是银行支付结算收入,而今,这些都已划整为零。其六、银行业为疫情的捐赠,作为营业外支出,也在减少银行的盈利。银行业敢于担当,承担社会责任。从目前数据来看,大行基本上都是3000万的首次捐赠,股份制银行大多数在2000-5000万捐赠,而城商行都在1000万左右的。但是银行业自己也是疫情的部分受害者,需要在后续的各项优惠政策上给与支持和补贴。2、春节期间的应对政策其一、支付结算。2020年1月28日央行、国家外管局以及证监会决定将小额支付系统业务限额放开时间顺延至2020年2月2日,同时将延长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票据市场以及交易所市场休市时间至2020年2月2日。其二、央行:当然考虑到2020年2月3日开市后到期资金规模较大,央行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投放充足的流动性其三、税务总局: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将2月份纳税申报期限延长至2月24日;对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可视情况再适当延长;对受疫情影响办理申报仍有困难的纳税人可在此基础上依法申请进一步延期。其四、银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冲击较大企业,适当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规模,下调贷款利率;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避免因疫情影响导致企业违约形成贷款逾期和不良;其五、银行应对:北京银行推出的“京诚贷”产品专门服务受疫情影响临时停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小微企业,特别是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该行通过续贷、延期等方式,为相关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无缝衔接,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同时,下调受困企业贷款利率,降成本、保生产。北京银行还特别为“京诚贷”设立专属绿色通道,确保实现极速审批、审毕即贷。疫情期间,中信银行武汉分行贷款降息50个bp。3、疫情对银行股估值和股价的影响?其一、经济增长预期改变,银行估值承压。餐饮、旅游行业收入的拦腰折断,电影票房也是。春节经济是1季度经济增长重要引擎,预计减少接近1万亿,对1季度经济增长不利;同时零售销售减少,尽管政府采购在增加,但是政府采购是一次性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有限。1季度经济增长率很大概率低于预期,对于本年后3个季度的预期主要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托底政策的力度,但是市场预期都不会太乐观。在这种预计下,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增加,风险溢价提高,估值承压。其二、ROE的预期也在调整。主要改变的预期。其一、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之前预期在利率下行周期,银行将大力发展中收业务来提高非息收入增速,应对利率风险。但是疫情影响下,中收预期下调。其二、资产质量担忧带来信用成本提升。之前预期存量风险下降超过增量风险,预计不良率将持平或者下降,但是在经济增速预期改变后,新生成不良带来的信用成本率将回升。其三、贷款利率下行压力更大。之前预期零售贷款占比高的银行更能有效应对利率风险,但是在疫情中批发零售行业企业受到冲击更大,零售的中小企业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利率预计下降幅度更大,资产端收益率预期也在下调。其四、盈利增速边际上负面,ROE预期调整,估值的承压。其三、对股价的综合影响。1季度,是全年业绩的高点,因为NIM和信贷规模均是;但是疫情带来的估值预期压力,对股价短期影响负面。未来股价表现取决于政策上的变化,如何通过政策改变经济增长预期,改变行业面的预期。政策踩点到位和力度足够,短期负面预期将有改观,股价表现上就会有体现。4、未来可以预期的政策其一、政策篮子中都有哪些工具?抗击疫情成为主要方向,财政政策上力度预计将减弱,对实体经济的转移支付、税收减免预计也就是维持现状,从而货币政策工具是未来政策篮子中的主要法宝。主要包括: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LPR、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再贴现。其二、我们认为: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概率大。年初已经降准,短期内再次下调概率不大,预计再次降准最早也要到1季度末2季度初。LPR机制下,每月20日公布,但是依据小步慢跑的节奏在下调,力度有限。我们预计1月LPR没有变化,2月和3月LPR必然下调,而且预计幅度在10个bp左右。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再贴现,必然不会少,但是更多的是常规性操作。使用排除法,我们认为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概率大。LPR主要是推进贷款利率并轨,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而存款利率并轨尚未开始,存款基准利率依然在,依然发挥功效。其三、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综合负债成本率将下降。一方面,从3月开始的存量LPR定价基准转换过程中,银行盈利受损不会有。比如:存款基准下降 25个bp,但是LPR下降16个bp,存款基准下调超过LPR下调,从2021年来看,银行存量150亿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后对银行盈利冲击就没有了。另一方面存款基准下调后,银行NIM受到冲击相对小,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同时,银行自身受到的冲击更小。因为一般性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平均在70%-80%,存款基准下调后,综合负债成本率才会全面下降,银行贷款利率下降才更加顺理成章。之前结构性调控措施都有效,但是效果有限,比如:结构性存款监管、降准、现金类产品管理办法等,毕竟其占比有限。4、投资建议短期疫情来袭,经济增长冲击显而易见,系统性风险带来市场短期调整。但是由于银行股估值已经是历史低位,估值优势显著,下行空间有限。再加上后续托底政策预计2月份就会出台,只要政策找对着力点,政策力度到位,银行股回升是趋势。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疫情突如其来,期待降息落地》对外发布时间:【2020】年【02】月【01】日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本报告分析师:【杨荣】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1080003;香港牌照号:BEM206研究助理:陈翔团队介绍杨荣: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银行业首席,金融组组长。专注于将金融学理论和中国具体的市场实践精巧结合,并且借助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市场内在的规律和秩序。持续跟踪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银行新兴业务。准确研判2012年年底以来银行板块的行业性机会和个股行情。2014年获“最佳分析师量化排名”银行业第一名。2017年获得《金融市场研究》杂志五周年十佳“优秀青年作者”荣誉。2018年获得最佳行业 “金牛分析师”奖;2018年获得“wind金牌分析师”银行业第二名;2018年获得“最佳分析师”量化评选银行业第二名,连续5年累计排名银行业第1名。2019年获得“wind金牌分析师”银行业第二名。陈翔:美国波士顿学院金融学硕士,CFA。2019年加入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2019年获得“wind金牌分析师”银行业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