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交优先,推广定制巴士,优化停车系统……记者从上海市交通委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交通保障精细化水平和观众出行感受,第三届进博会交通保障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包括设施保障、需求调控、运行服务、整合提升等方面共33项重点工作。 据介绍,第三届进博会的交通保障工作将继续坚持集约出行和公交优先。数据显示,首届和第二届进博会的集约化出行占比分别为83%和78.5%,极大地疏解了道路交通压力。在此基础上,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停车管理、公交组织等配套方案。 以停车管理为例,今年有关部门计划挖掘进博会场馆内部停车场地资源,补充小车停车位缺口,研究制定更为科学的即停即走场地设计方案和管理模式,优化停车预约规则及预约系统,同时利用好虹桥商务区共享车位。 上海市交通委表示,根据以往经验,进博会客流交通保障呈现出租车需求大、服务时间提前、即停即走停车场利用效率高、场馆西侧客流入场压力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今年的保障工作将优化细化保障措施,提升参展参观人员的交通感受。 此外,有关部门将制定进博会交通保障疫情防控预案,开展实战演练,重点强化主动检测、人员限流、通风消毒、个人防护等措施,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强化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出行安全。
上半年交通投资1.45万亿 基本补齐疫情缺口 记者从23日的交通运输部7月份例行发布会上了解到,交通投资基本补齐疫情造成的缺口,上半年完成投资1.45万亿元,同比增长6.0%。截至目前,监测的625个重点项目已100%全面复工,并完成新开工公路水路项目430个,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牵引作用正在逐步有效、有力地发挥作用。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表示,下半年将继续着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首先继续“稳在建”“促新开”,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项目建设,指导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加快推进规划内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包括京雄高速北京段、太原西北二环等在内的计划新开工项目。同时,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交通脱贫攻坚等重点任务,聚焦交通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交通重大项目,包括川藏铁路、深中通道等,也包括拉萨至日喀则机场、宜宾新市至攀枝花高速公路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交通重大项目,重大项目的完成对助力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日,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孙文剑表示,将通过简化办事流程、强化执法监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不合理限制条件和隐性壁垒。破除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玻璃门、旋转门,让民营企业能够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将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鼓励具备专业经验的民营企业参与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活动。还将配合推动铁路企业股份制改革、邮政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交通建设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在孙文剑看来,与传统交通基建项目相比,新基建项目资金体量相对较小、科技含量高、商业化应用开发潜力巨大,更加有利于民营企业参与,更加符合民营企业参与的特点。“对此,我们积极鼓励支持。大家感兴趣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新业态,很多都是民营企业主导的。” 孙文剑透露,交通运输部将加强力量,在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制定实施中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加强向社会推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拓宽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渠道。将开展精准帮扶市场主体调研,研究进一步帮扶的政策意见建议。
要闻精选 □ 国办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 银保监会近日召开2020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安排下半年重点任务,要求提早谋划应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大幅增长,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其他重点任务还包括金融领域反腐败、落实落细各项金融纾困政策、完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等。 □ 周四,A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上证指数全天低位震荡,3300点失而复得;创业板指则探底回升,上涨逾1%。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第十六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 □ 科创50指数实时行情正式发布,首日冲高回落微跌0.21%。 □ 7月23日晚间,中微公司“试水”科创板首单询价转让,9名股东拟通过询价方式转让公司2.66%股份。另有8家科创板公司股东选择常规减持路径。 □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工信部制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目前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下一步将加快发布。 □ 据交通运输部介绍,上半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45万亿元,同比增长6%。第二季度恢复较快,增速达21.8%。交通运输部表示,下一步将行业北斗系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战略的重要落脚点。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 第19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以网络大会形式在线召开,工信部部长苗圩通过视频方式为大会开幕式致辞时指出,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提升IPv6网络服务能力。 □ 国家能源局:2020年煤电行业计划淘汰落后产能733万千瓦。 □ 农业农村部召开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视频会,要求加快完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煤企新一轮重组酝酿,加速催生“巨无霸”,未来或将推动跨省区更高层次整合。 □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密集调研重点企业,锁定资金等痛点对症施策,多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加强版”举措。 □ 蚂蚁区块链23日正式升级为蚂蚁链,并发布首款区块链领域的自研软硬件一体机。目前每天“上链量”超过1亿次。 □ 半导体产业下半年景气度可期,国产替代仍是主线。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江苏、湖北、贵州、黑龙江、山西、广东、北京等省市发布“原油宝”诉讼案件集中管辖公告。 □ 世界卫生组织2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确诊病例达到15012731例;死亡病例达到619150例。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23日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400万例。 详情请扫二维码↓
继港口、机场、汽车等板块国资实现重组整合后,山东国企整合再度官宣在能源、交通领域的新动作。 7月13日,山东有关省属企业改革工作推进暨干部大会在济南召开,正式宣布山东高速集团与齐鲁交通集团联合重组方案、山东能源集团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方案,并宣布了联合重组后的企业领导班子。记者从会上获悉,此次重组的4户企业均为山东省属重要骨干企业,山东能源集团与兖矿集团、山东高速集团与齐鲁交通集团均主业相近,通过强强联合,进行同类产业整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转型升级,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着力打造山东能源“巨无霸” 此次山东四大省属国企的联合重组,聚焦的目标领域为能源、交通两大领域。 首先在能源领域,此次宣布重组的兖矿集团和山东能源集团均为山东省国资委实际控制的企业,其中山东能源集团成立于2011年,由新汶矿业集团、淄博矿业集团等6家企业重组而成;兖矿集团历史更久一些,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目前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境内外四地上市平台的特大型煤炭企业。 2019年,山东能源集团和兖矿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位列山东省属国企的第一和第二位。按照2019年财务数据测算,重组后的山东能源集团资产总额将达到6379亿元、营业收入可达6371亿元。 此次合并将是山东能源板块国有资产的深度整合。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19年我国煤炭产量1亿吨以上的煤炭企业共7家,首位为国家能源集团5.08亿吨、第二位为中煤集团2.1亿吨。此次兖矿集团和山东能源集团重组后,煤炭产量合计可达到2.91亿吨,将超越中煤集团,成为仅次于国家能源集团的第二大煤企,也将是我国第三个年产量超过2亿吨的煤企。 记者从7月13日的会议上了解到,整合重组后的新山东能源集团,被定位为山东省能源产业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重组后将在巩固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贸易三大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打造全球清洁能源供应商和世界一流能源企业。重组后的新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将由现任兖矿集团董事长李希勇出任。 省属国企新龙头诞生 此次山东高速集团和齐鲁交通集团正式官宣整合,是继去年组建山东港口集团和山东机场集团后,山东省再次对交通板块国有资产的大手笔整合。 截至2019年底,山东高速集团是山东省资产规模最大的省属企业。 齐鲁交通集团成立于2015年,虽然组建至今才5年时间,但该集团资产总额已由1088亿元增至2335亿元,运营管理高速公路3580公里,占全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57%。 按2019年财务数据测算,重组后的山东高速集团资产总额将达到9452亿元,营业收入将达到1237亿元。两者合并后的资产总额将遥遥领先山东其他省属国企。 重组整合后的新山东高速集团定位为山东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将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核心业务,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服务商和行业龙头企业。重组后的新的山东高速集团将由现任山东高速集团董事长邹庆忠出任。 此外,记者还从会上获悉,在此次四大集团整合之后,近期山东省文旅、康养等产业的“合并同类项”工作,也将有所突破。按照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斌在今年山东省“两会”期间透露的信息,这一整合将努力解决山东省在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缺少龙头企业的问题。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生活各领域都受到了强烈冲击,城市交通可谓首当其冲。阻断病毒传播的最好方式就是切断非必要的交通以最大化阻止人员流动,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相当于对交通出行做了一次破坏性的社会实验。 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并好转,中国的城市交通展现出强大能力和恢复韧性。一方面作为保障复工复产的排头兵,交通大动脉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其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交通领域自身的恢复与修正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后疫情阶段,城市交通在疫情应对中的经验、教训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值得我们积极复盘与思考。 一、新冠疫情从五个方面改变城市交通 作为一个突发外部变量,新冠疫情从用户偏好、技术水平、行业生态等多个维度改变着城市交通。有些改变是应急之举,但其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并将形成长期趋势;有些改变在疫情前就已呈现出萌芽之势,受疫情影响则进一步得到肯定与强化。 (一)管控措施的改变:防控常态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向好态势的进一步巩固,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2020年5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5月8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做好交通运输行业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上两份文件指明未来出行环境改变的若干方向:如强化防护意识,多管齐下让“手卫生”、“一米线”、减少非必要聚集性活动、科学佩戴口罩等防护理念深入人心;细化防护措施,公共交通工具和出租汽车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要佩戴口罩,减少近距离接触;加强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办公楼、物流园区、车辆维修场站环境卫生维护,落实室内通风、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分区分级做好消毒通风、客座率控制、车内留观区设置等工作。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出行的环境可以归纳为“不接触、少接触、慎接触”。 (二)用户偏好的改变:“健康出行”成为重要诉求 在“不接触”的出行大环境下,大众对于出行工具的偏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对于效率、成本等因素,“健康出行”成为选择的最重要出发点。用户偏好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行方式的供需平衡:一是绿色出行与共享出行出现短期逆趋势。疫情下对私家车的使用呈现强偏好,而对公共交通和以“拼车”为代表的“互联网+”出行方式需求明显下降。二是轻出行工具受到青睐。能够保持社交距离的单车、电单车等轻出行工具的使用量增长明显,且使用时长和距离都明显增加,不再局限于“最后一公里”。三是“点对点”的定制化公交服务需求增加。自从复工以来,各地根据客流情况和企业用车情况,相继推出了定制公交线路的服务措施,并对车厢满载率、驾驶员资质、车辆消毒、规划路线、站点、乘车时间等相关因素严格控制,最大程度避免了交叉感染。 (三)技术应用的改变:数字技术与出行加速融合 与2003年非典应对相比,此次疫情防控更突显了技术力量,科技公司也成为重要参与者。“不接触”的原则倒逼交通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加速,集中体现在:一是智能技术大规模落地并得到精进。如适用于出行人的健康码、适用于出行工具的防疫码车贴及乘车场景中上线的AI口罩佩戴智能识别技术等都解决了特殊时期出行的身份验证、轨迹追踪等新痛点。二是大数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高效管理的海量数据,可以明显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危机应对水平和决策能力。三是无人技术展现巨大商用空间。封闭区域中无人车通行及特殊物品无人配送的可行性已在疫情中得到有效验证。 (四)组织调度的改变:平台运营优势凸显 疫情期间,行政手段与市场力量协同、优势互补,特别是出行平台的高效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有效保障了城市交通的运营管理,既打通“大动脉”,又畅通“微循环”,为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当好先行官。 一方面,行政化、中心化的调配方式有力统筹了整体需求。交通运输部实施“一断三不断”(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不断)和“三不一优先”(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原则,牵头成立了物流保障办公室,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主体作用,全力做好重要物资运输保障。 另一方面,市场力量有效弥补了供给的空白,头部平台的动员及协调能力凸显。大型数字化出行平台正在从经济型平台向社会运营基础的设施能力平台转变。在前期足够的技术积累和数据沉淀的基础上,出行平台能够在危急时刻快速响应,展现出强大的数据预测能力和运力协调能力。 (五)行业生态的改变:以出行为基础的开放融合 从纵向来看,出行垂直领域的开放赋能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以出行平台为代表在垂直领域进一步开放产业能力,顺应了互联网下半场的趋势。 从横向来看,在疫情倒逼下,以出行为基础的城市交通领域正与多元化产业加速融合。以金融科技为例,大量应用在疫情期间落地出行领域,如非接触出行掀起了数字支付的又一波热潮;此外,与疫情相关的肺炎出行险应运而生,并通过数字化方式深度嵌入到各类出行场景中,成为原有平台业务的自然延伸。 二、疫情应对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交通存在四块短板 安全、点对点的有效供给不足是疫情中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交通领域治理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短板以及行业韧性较弱等需长期攻关的难题。 数字化公共治理能力薄弱。虽然数字化技术在疫情倒逼下加速落地,但数字化的公共治理能力仍显薄弱,多数地方还是依靠隔离、排查等传统方式进行疫情防控。疫情爆发后,更有不少地方为了防控疫情,实施简单粗暴的挖断道路、限行设卡、关闭高速等硬核治理措施。此外,当前的信息传导机制仍以单向为主,细颗粒的自下而上信息报送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管控与服务的精准度。同时,多数城市交通服务仍是单点突破的解决方案,缺乏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平台,进而导致数据孤岛问题严重,出行数据资源及交通配套设施数据难以有效融合和统筹利用。 智能化建设滞后。城市交通数字化治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直接导致交通体系智能化建设滞后。首先,数据割裂导致数据分析对疫情预判、预警能力不足,致使大数据技术在前瞻预测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此外,软件与硬件的智能化水平发展缓慢,一方面当前车辆控制系统、辅助系统、人工智能集成系统等智能化软件的渗透率很低;另一方面交通装备、设施智能化适应程度和条件也不充分。例如,自动驾驶实现真正意义的商用需要通过载运工具、道路设施与运行管控有机融合,从而完成信息交互和智能决策,而类似的硬件与基建联动与协同尚未形成规模。 物流专业化程度欠缺。“限客通货”是城市在应对疫情时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限制病毒传播的同时保障了生产生活物资的供给。然而在非常态的环境下,作为城市交通中重要一环的物资运输,暴露出明显的质量和效率短板。首先,从事物流运输的人员、车辆及运输服务,缺乏标准化操作和生物安全管控体系;其次,物流体系较为松散,集约化、规模化不足,应急响应缺乏统筹布局,导致在疫情应对中出现联运水平低、换装时间长等问题。 共享化出行韧性不足。共享出行是城市交通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目前共享出行的市场渗透率仅3%左右,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作为一种新业态,共享出行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由共享出行带动的新就业形态对于社会就业已具备系统性的影响力。新冠疫情的爆发恶化了网约车司机群体生存环境,加剧了共享出行行业的脆弱性。疫情中全国曾有超过210个城市关停网约车服务,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短时期内,大众对私家车的强偏好也对网约车需求造成严重挤压,这些都使得网约车司机群体的收入压力骤增。 三、补短板、强韧性是后疫情阶段城市交通的发展重点 突发疫情一方面冲击着原有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推动变革。后疫情阶段,应抓住这一改革的时间窗口,结合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和疫情应对中暴露的短板,立足促进城市的系统性、生长性,提高有效供给,增强行业韧性。 尽快打通多方数据壁垒,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必须尽快打通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民航、铁路等所有出行数据,并扩大社会参与,实现政府、交通企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公众的多方数据融合及各主体的协同共建,构建全国统一的数字追踪溯源平台。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各种交通工具的有效协同和数据的可控可溯可预测,确保安全复工复产和疫情精准防控“双战双赢”。 积极布局智慧科技,创新城市交通服务形式。疫情爆发为无人技术的落地提供了新场景,下一步应进一步鼓励无人驾驶、无人配送、车联网等更加智能化的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技术精进和试点运行,占领技术高点并加快商用步伐。同时,应借力智慧科技,整合平台企业优势,迭代、升级“点对点”智能出行新业态,调配最优资源协同发展MaaS(出行即服务)、定制公交等服务创新,做到精准规划、无缝衔接及统一结算。 协同新老基建,升级设施设备和运营方式。夯实城市交通的新基建,强化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等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技术研究,并推动新基建与城市交通设施深度融合,实现技术与车站、车辆的链接,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针对城市交通中的货物运输,需进一步提升物流车辆、集散中心的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并参考平台企业模式加强数字化运营,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 培育多样化生态,增强城市交通系统韧性。从行业供给看,针对当前私家车需求大幅提升增加城市承载压力的结构变化,可以在保障卫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数字化出行方式承担更重要角色,在智慧公交、拥堵治理、车辆调度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重点发展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低密度、共享出行方式,提升供给韧性。从行业生态看,对出行企业扶优限劣,并支持头部出行平台开放能力,为行业内中小企业赋能;促进行业开放、融合,将智慧交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抓手,与数字金融、智能制造等形成良性生态。
7月6日,华铁股份(000976)股票期权激励事项获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本次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拟授予的股票期权数量为5150万份,即公司股本总额的3.23%,其中首次授予4650万份,预留500万份。授予价格为5.54元/股,激励对象为92人,包括公司董事、高管、核心管理人员以及核心业务骨干。 华铁股份表示,此项激励以公司长期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在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发挥高管及核心业务骨干的优势,其业绩考核指标的设置综合考虑了公司经营发展情况,对公司未来发展给予了明确的预期。 高增速业绩考核彰显发展信心 6月18日,华铁股份发布了《2020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该计划设定了“第一个行权期,2020年公司净利润不低于4.5亿元;第二个行权期,2021年公司净利润不低于5.5亿元;第三个行权期,2022年公司净利润不低于6.5亿元”的业绩考核标准,涉及激励对象90%为企业核心业务骨干。 华创证券认为,华铁股份此次股权激励覆盖面广,有助于提升公司中层积极性;业绩考核增速高,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华铁股份副董事长王承卫表示,对未来经营业绩指标、个人业绩目标两方面的设定,既给了激励对象双重约束,也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核心团队的潜能。此次股权激励顺利获批,将进一步推进华铁股份“聚焦核心业务,打造轨交产业大平台”战略的落地,助力华铁股份实现成为“全球轨道交通精良配件领军企业”的目标。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华铁股份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保持稳定,产品市场占有率、渗透率稳步拓展,得益于自主创新与外延式并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华铁股份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此次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成长能力、营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高标准,也是华铁股份向下一阶段发展目标冲击的动力。 聚焦核心业务打造轨交产业大平台 华铁股份表示,2019年至2022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主营业务聚焦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制造的同时推进“后市场”业务,急需资源、技术及市场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对于并购资产的有效整合,发挥协同优势,也需要与之匹配的管理团队。 2019年,华铁股份收购了山东嘉泰交通设备有限公司51%的股权。天眼查显示,山东嘉泰是一家专业从事轨道交通座椅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提供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拥有高铁客室座椅、商务座椅、160公里动力集中车型座椅等全牌照资质的成熟供应商。 华铁股份表示,通过此次收购,公司成功布局高铁座椅行业,完善了公司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产品品类,提高了各产品间协同能力,增强了公司的市场地位。作为中国轨道交通零部件领军企业,随着打造“轨交零部件产业大平台”战略的进一步践行,华铁股份的产品线不断拓宽。今年以来,公司从股权到管理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一届董事会及高管团队亮相,新任管理层拥有多年轨交行业经验,兼顾专业性与产业化。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领域仍有巨大潜力。2019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密集批复,叠加动车组新车型的陆续投放,动车维修市场进入高增长期。2020年,轨交装备制造以及后市场有望步入黄金发展期。 华创证券认为,受益于我国高铁动车组存量庞大,已进入维修更换高峰期,后市场需求强烈的行业契机,华铁股份轨交核心零部件产品也将受益增长。
看过《黑客帝国》的观众都会对电影中的虚拟现实印象深刻。电影中,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对世界的体验,统统可以通过数字来模拟、再现甚至重构,虚拟与现实让人难辨真假。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电影里的许多技术已经走入现实中来。 作为国内虚拟现实市场的较早进入者,捷安高科将VR、AR技术拓展到交通、工业、安监、国防等多个领域,尤其在轨道交通模拟实训方面,更是开创了行业先河。 如今,从新三板虛拟仿真培训教育第一股晋级创业板“新生”,扎根虚拟行业数十载的捷安高科董事长郑乐观,立志要以先进的技术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虚”的技术做成“实”的产业。 教授下海:为了解决教学痛点 郑乐观的创业与中国地铁产业发展颇有渊源。 1991年,郑乐观从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踌躇满志的他,成为郑州铁路机械学校任教的一名教师。 彼时,中国的地铁线路开始迅速增长,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蔓延,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作为一名专门培养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的教师,他渐渐发现了实战教学过程中的痛点。 “原来学校的设备是纯静电式的,一个驾驶台只能模拟一种车型,再加上当时设备比较昂贵,大多是老师带着身边比较近的几个学生比划操作一下,可以说是‘一人干,大家看,后面的想看看不见’。”郑乐观说,学生得到实训实练的机会少之又少。 如何解决教学中的这一痛点?1998年,郑乐观开始琢磨起基于计算机的教学系统,在把各种细节借助计算机技术还原的过程中,“仿真实训”的雏形诞生了。 郑乐观说,互联网技术包括软件、信息技术都在进步,他便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将网络数字化的概念应用于轨道交通实训中去,把机车驾驶平台、操控系统做成一种网络互动。“这样一来,在低成本的计算机设备上安装这样的系统软件便可实现多台复用,每个学生也可在网络教室里得到上手训练的机会,不仅大大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和应用成本,也提升了实践效果。” 2002年,郑乐观组建了一个5人创业团队正式走上了创业道路,成立捷安高科,进入虚拟现实市场,专门研发这样的系统。 “跳出农门考上大学,这不容易;走下讲坛下海创业,更是艰难。但不甘心、爱折腾的性格让我坚持下来,同时,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我经商创造了条件。”回顾10多年前的创业路,郑乐观很是动情,他认为,既然选择了下海,就要有先进的技术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重金研发:让虚拟技术服务实体产业 一直以来,以VR、AR为代表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被认为是“虚”的技术。其原因就在于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通俗而言,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 从行业发展上看,欧美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计算机仿真领域,并凭借先发优势和成熟仿真产品,在全球计算机仿真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国内民用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发和生产起步较晚,行业目前处于技术和市场快速提升的发展阶段。 从产品上看,仿真实训系统产品具有高度专业化、定制化的特点,且需要满足实地应用条件和安全性要求,其技术、经验、人才密集型等特征决定了这个行业的门槛很高。如何啃下这个“硬骨头”,把“虚”的技术变成“实”的产业? 历经多年积累,捷安高科已将VR、AR技术拓展到轨道交通、安全作业、船舶等领域,尤其是在轨道交通模拟实训方面,更是开创了行业的先河。 走进捷安高科轨道交通仿真实训产品展示室,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地铁站。而坐上驾驶位置,钥匙闭合,推动牵引手柄,地铁便徐徐启动。面前的3D影音屏幕上,列车运行在轨道上,当距离下一站越来越近时,单调的光圈被站台内的LED广告牌取代。 “系统内显示的每一个站点、每一栋建筑,都是实景的再现,逼真还原了城市轨道交通各车型驾驶过程中的运行环境、电气逻辑、线路信号模式等内容。”据介绍,捷安高科研发的这一系统将VR技术与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相结合,一同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模拟驾驶仿真培训领域,覆盖所有重要岗位的作业技能教学、练习和考核,开创了全球范围内的先例,是轨道交通仿真实训系统行业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及子公司拥有155项软件著作权,44项软件产品登记证、5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外观设计专利;2017年成功认定为“国家级轨道交通行业研发中心”。 “行业的特殊属性,让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视研发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投入也是不遗余力。”郑乐观介绍,捷安高科近几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高于8%,研发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27%。 科研实力也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6亿元、2.17亿元和2.6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904.26万元、4990.55万元和7285.8万元。 前景广阔:步步为营分羹千亿市场 对于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早在2018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我国VR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动虚拟现实应用创新,培育信息产业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并定下2020年建立比较健全的产业链条、2025年整体实力进入全球前列的目标。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将超2000亿。此外,随着新基建热潮涌起,5G技术加持下的虚拟仿真行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4G网络的时延大概在40毫秒左右,传输速度低、延迟高,对用户来说体验较差,而有着低延迟、高速、高带宽特性的5G,有望进一步拉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为行业打开新的机会之门。”郑乐观说。 面对千亿市场和发展机遇,郑乐观将如何带领捷安高科扬帆起航? “仿真技术应用属于虚拟现实产业中的细分行业,要求极高的专业度和技术投入,未来3年公司仍将专注于主业。”郑乐观介绍,未来公司仍将以轨道交通、安全作业仿真实训业务为核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升级底层平台、丰富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功能和完善售后服务,力争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和强化公司在轨道交通和安全作业仿真实训行业的优势地位。 同时,公司将借鉴和移植轨道交通仿真实训领域积累的研发经验和技术沉淀,大力推进在船舶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尽快实现船舶等板块业绩的大幅增长。 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IPO募资3.4亿元,将用于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技术改造项目、研发中心项目、安全作业仿真产业化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