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交通运输部正组织制定2021年春运疫情防控方案。30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透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们正在组织制定《2021年春运期间交通运输疫情防控方案》。” 王绣春称,近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而一年一度的春运也即将到来,期间人口大规模集中迁移,给春运组织和疫情防控带来双重的压力和挑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们正在组织制定《2021年春运期间交通运输疫情防控方案》,在总结今年春运返程、复工复产、“五一”、“十一”运输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对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环节和重点人群的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进行全面部署,并将在现行第四版《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的基础上,专门制定2021年春运期间分区分级防控指南,全面提高道路客运、城市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出租汽车、水路客运、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汽车租赁等7个领域防控标准。其中在客运方面主要是: 一是减少旅客聚集度。指导各地结合本地客流特点和疫情防控要求,完善运输组织方案,优化运力调配,科学安排班次计划,强化客运场站、旅游景区景点、农村地区等运力投放和应急调度,切实强化运输供给,提高疏运能力,减少旅客聚集度。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监测和防护。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公共交通、口岸装卸、搬运、运输等一线从业人员增加测温频次,严格执行核酸检测要求,全面落实佩戴口罩、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品要求。另外,我们也指导各地按照属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上,优先为这些一线从业人员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三是严格落实客运服务防疫措施。全面严格落实乘客测温、查验健康码、全程佩戴口罩、“一米线”等防控措施。积极推进人脸识别、刷证核验、电子客票等“无接触”服务,减少人员聚集和交叉接触。提高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通风消毒频次,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餐饮、如厕等重点场所环境管理和疫情防控措施,对高速公路通行介质(CPC卡)定期消毒处理。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据交通运输部12月30日消息,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要突破;出台一批自动驾驶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 《意见》提出以下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 1.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融合感知、车路信息交互、高精度时空服务、智能路侧系统、智能计算平台、网络安全等自动驾驶和基础设施智能化关键技术及装备,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组织开展科研攻关。 2.完善测试评价方法和测试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测试理论研究,完善相关测试评价方法和管理制度。鼓励构建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库,研究智能设备测试技术,推动检测设备、数据分析软件、虚拟仿真系统等测试工具链的自主研发与制造,健全包括封闭场地、半开放区域、开放道路等场景的综合测试评价体系。 3.研究混行交通监测和管控方法。鼓励研究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混行情况下的交通特性及影响机理,支撑建立可靠高效的运行监测体系。推动研究混合交通场景下出行需求管理、动态交通控制、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等方法,提升交通时空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安全应急能力。 4.持续推进行业科研能力建设。以行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持续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夯实创新能力。围绕自动驾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成立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行业协同创新联盟。 (二)提升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5.加强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规划研究。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感知网络、通信系统、云控平台等智能化要素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结合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等,先行先试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及时总结经验,科学推进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 6.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鼓励结合载运工具应用水平和应用场景实际需求,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统筹数字化交通工程设施、路侧感知系统、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定位和导航设施、路侧计算设施、交通云控平台等部署建设,推动道路基础设施、载运工具、运输管理和服务、交通管控系统等互联互通。 (三)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试点和示范应用。 7.支持开展自动驾驶载货运输服务。鼓励在港口、机场、物流场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工地等环境相对封闭的区域及邮政快递末端配送等场景,结合生产作业需求,开展自动驾驶载货示范应用,并在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前提下,视情推广至公路货运、城市配送等场景,打造安全、高效、智能的物流运输服务。 8.稳步推动自动驾驶客运出行服务。稳步推进辅助驾驶技术在城市公交、道路客运中的应用。支持在封闭式快速公交系统、产业园区等区域探索开展自动驾驶公交通勤出行示范应用,并根据技术演进情况和示范进展,在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前提下,视情推广至其他客运场景。研究制定自动驾驶客运出行发展行动方案,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客运出行服务。 9.鼓励自动驾驶新业态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自动驾驶车辆共享、摆渡接驳、智能泊车等试运行及商业运营服务。支持开展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自动驾驶出行模式开发与应用,促进“出行即服务”产业综合发展。 (四)健全适应自动驾驶的支撑体系。 10.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对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衍生的运行和管理风险开展预评估研究。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及数据保护相关法律问题及规范研究。强化自动驾驶车辆网络安全防护,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按规定做好自动驾驶路侧信息网络系统定级备案和测评工作。加强混行交通流下交通云控平台、营运车辆监管系统的安全防护。 11.加快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完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规范,鼓励探索自动驾驶车辆载人载物测试和试点示范。研究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支持保障政策。研究自动驾驶车辆营运条件及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自动驾驶营运车辆运行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部省协同联动,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探索制定自动驾驶新业态管理办法,适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12.持续推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研究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标准体系架构,加快制定关键性、基础性标准,支撑产业有序发展。围绕面向自动驾驶的智慧道路及其新型附属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养护等,开展标准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联盟等组织围绕生产制造、测试评价、人机控制转换、车路交互、事件记录、数据共享等制定团体标准,构建多元化标准工作机制。
中国车联网市场情况及预测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华泰证券研究所 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国的交通运输迎来更加宝贵的“黄金时期”。这是12月22日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对于中国交通的未来展望。 “智慧”是关键词之一。白皮书指出,以智慧交通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共享型经济产业发展,推动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将进一步增多,相关建设将掀起更大热潮,车联网等相关产业链机遇倍增。 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 进入新时代,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货物运输更加高效,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白皮书指出,推进“互联网+”交通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充分运用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领域智能化不断取得突破。出台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和封闭测试场地建设指南,颁布智能船舶规范,建立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推动无人机在快递等领域示范应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229个机场和主要航空公司实现“无纸化”出行,全国ETC客户累计超过2亿。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全领域广泛应用,全国已有760万道路营运车辆、3.33万邮政快递干线车辆、1369艘部系统公务船舶、10863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52架通用航空器应用北斗系统,并在3架运输航空器上应用北斗系统,京张高铁成为世界首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高铁。智慧公路应用逐步深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等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投递设施遍布全国主要城市,自动化分拣覆盖主要快递企业骨干分拨中心。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围绕这些目标,智慧交通建设将进一步提速。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下一步将促进技术创新赋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支持运输产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 产业链多环节迎新机遇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无人驾驶概念板块累计涨幅超20%,车联网概念板块累计涨幅超10%。 这背后是业内对产业链未来前景的看好。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国立认为,智慧交通市场庞大,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交通、航海、航空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今年以来,作为智慧交通建设的重点之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相关政策推动不断,行业加速发展确定性强。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显示,到2025年,预计我国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50%,C-V2X(以蜂窝通信为基础的移动车联网)终端新车装配率达50%;到2030年,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超过70%,L4级车辆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各类网联汽车式高速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 华创证券预测,今明两年将有多家车企相继实现L3、L4级别的智能驾驶量产,L3、L4级别渗透率有望在2025年达到10%和2%,2030年进一步攀升至18%和9%。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在科技赋能下,汽车电动智能化或成大趋势,ADAS、智能座舱、新能源热管理、轻量化等领域迎国产化机遇。电动智能化浪潮中,国内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企业和通信企业相互合作,中国有望凭借广阔的市场以及先进的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引领电动智能化。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测算,2016年至2019年我国车联网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14%,2019年我国车联网的规模达574亿元。中国车联网市场在2020-2025年将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空间将达2190亿元。 与此同时,在交通强国和新基建政策加持下,智慧高速、智慧港口等建设将掀起更大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30日,交通运输部已公开34家交通强国试点单位中23家的工作方案。其中智慧高速项目明显增多,应用更加丰富,基础设施数字化比例增加,对应的信息化投入显著增加。 申港证券认为,新一轮交通信息化建设浪潮已然开启,以交通强国和新基建为代表的政策组合将推动行业迅速发展,高速信息化行业景气度高企,有望持续向好,龙头受益更加明显。
去年网约车日均使用量超2000万人次。12月22日,国新办发表《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有关情况。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介绍称,2019年,网约车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平台日均使用量超过2000万人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交通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可持续交通发展之路。交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刘小明表示。 刘小明另从基础设施、运输服务、交通科技三个维度介绍称,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整体看,我国综合交通网络规模和质量实现跃升,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断提升。具体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网络化。此外,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进一步打通了国家运输大动脉。与此同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45.9万公里。交通、物流、信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优化国家经济空间布局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运输服务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中国是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面对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持续优化运输结构,不断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出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19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176亿人次,完成货运量462亿吨,平均每天有4822万人次和1.27亿吨货物处于交通运输中。网约车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平台日均使用量超过2000万人次。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大约是4500万人次。快递业务量完成635亿件,近10年年均增长39.1%,业务量跃居世界第一,相当于每天有约1.74亿件快递。“我国运输服务的通达性和保障性正在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注入了强大动能。”
智慧交通建设掀热潮 产业链机遇倍增 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国的交通运输迎来更加宝贵的“黄金时期”。这是12月22日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对于中国交通的未来展望。 “智慧”是关键词之一。白皮书指出,以智慧交通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共享型经济产业发展,推动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将进一步增多,相关建设将掀起更大热潮,车联网等相关产业链机遇倍增。 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 进入新时代,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货物运输更加高效,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白皮书指出,推进“互联网+”交通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充分运用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领域智能化不断取得突破。出台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和封闭测试场地建设指南,颁布智能船舶规范,建立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推动无人机在快递等领域示范应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229个机场和主要航空公司实现“无纸化”出行,全国ETC客户累计超过2亿。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全领域广泛应用,全国已有760万道路营运车辆、3.33万邮政快递干线车辆、1369艘部系统公务船舶、10863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52架通用航空器应用北斗系统,并在3架运输航空器上应用北斗系统,京张高铁成为世界首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高铁。智慧公路应用逐步深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等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投递设施遍布全国主要城市,自动化分拣覆盖主要快递企业骨干分拨中心。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围绕这些目标,智慧交通建设将进一步提速。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下一步将促进技术创新赋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支持运输产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 产业链多环节迎新机遇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无人驾驶概念板块累计涨幅超20%,车联网概念板块累计涨幅超10%。 这背后是业内对产业链未来前景的看好。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国立认为,智慧交通市场庞大,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交通、航海、航空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今年以来,作为智慧交通建设的重点之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相关政策推动不断,行业加速发展确定性强。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显示,到2025年,预计我国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50%,C-V2X(以蜂窝通信为基础的移动车联网)终端新车装配率达50%;到2030年,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超过70%,L4级车辆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各类网联汽车式高速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 华创证券预测,今明两年将有多家车企相继实现L3、L4级别的智能驾驶量产,L3、L4级别渗透率有望在2025年达到10%和2%,2030年进一步攀升至18%和9%。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在科技赋能下,汽车电动智能化或成大趋势,ADAS、智能座舱、新能源热管理、轻量化等领域迎国产化机遇。电动智能化浪潮中,国内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企业和通信企业相互合作,中国有望凭借广阔的市场以及先进的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引领电动智能化。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测算,2016年至2019年我国车联网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14%,2019年我国车联网的规模达574亿元。中国车联网市场在2020-2025年将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空间将达2190亿元。 与此同时,在交通强国和新基建政策加持下,智慧高速、智慧港口等建设将掀起更大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30日,交通运输部已公开34家交通强国试点单位中23家的工作方案。其中智慧高速项目明显增多,应用更加丰富,基础设施数字化比例增加,对应的信息化投入显著增加。 申港证券认为,新一轮交通信息化建设浪潮已然开启,以交通强国和新基建为代表的政策组合将推动行业迅速发展,高速信息化行业景气度高企,有望持续向好,龙头受益更加明显。
在12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铁路局总工程师严贺祥透露,按照国家有关工作部署,国家铁路局正组织开展《“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将从推动铁路科技创新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融合发展、提升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持续推动铁路“走出去”、提升铁路治理效能等六个方面,努力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严贺祥表示,将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铁路关键技术、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技术储备等重大科技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同时,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建设,大力推进城际铁路,加快发展市域铁路,完善路网布局,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综合交通协调发展,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完善集疏运系统建设,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其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施铁路“互联互通”项目,鼓励装备和技术出口,推进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优化扩大中欧班列开行,树立中国铁路品牌效应。此外,推动铁路企业股份制改造,优化铁路营商环境,深化投融资改革。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3.9万公里,其中高铁达到3.5万公里;公路里程50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万公里;生产性码头泊位2.3万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2520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万公里。“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称。 今年这一数字仍将继续攀升。严贺祥表示,预计2020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9万公里。铁路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60%和73%。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系列化产品谱系基本形成。智能型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 中国铁路“走出去”也是进展顺利。中欧班列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计开行超过32000列。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取得新进展,铁路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技术装备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其中包括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近期,众合科技(000925)公告披露,公司成功中标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信号系统以及温州市域铁路S2线一期工程信号系统两大招标项目,标的金额分别为1.45亿元和3.92亿元。众合科技在“智慧交通”领域的战略布局再次实现重大推进,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产品的强大竞争力再次被验证。 其中,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采用的是众合科技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无人驾驶(UTO)信号系统。据悉,该信号系统此前已中标宁波5号线、郑州12号线等项目,众合科技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领先性和市场认可度显而易见。同时,随着无人驾驶信号系统在城轨市场的普及,本项目将为公司后续拓展无人驾驶市场提供业绩支持。 随即,众合科技在温州市域铁路S2线一期工程信号系统招标项目中再下一城。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是众合科技继金华一义乌一东阳市域线、杭绍城际铁路、温州市域铁路S1线后中标的又一市域线(城际线)项目,公司智慧交通业务呈多制式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公司层面,众合科技独有且领先的技术在招标中脱颖而出,而信号系统在项目中积累经验,巩固核心竞争力又有利于公司在类似项目中战胜对手,形成良性循环;上升到行业层面,随着众合科技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同源信号系统的覆盖率也必然随之增长。而能够互相兼容的轨道交通信号网络系统势必有利于未来智慧城市的打造以及统筹规划,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除了在信号系统领域的亮眼表现,在AFC系统领域众合科技也没落下脚步。2020年众合科技共完成了包含杭州地铁5号线、16号线等在内的共9个项目的交付工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众合科技采取了新技术研发、加强品牌宣传、提高交付服务质量等措施,使市场占有率大幅回升,并且进军南通,攻克了华东新市场,强化了公司AFC业务市场竞争力。 根据RT轨道交通最新发布的《2020城轨AFC系统市场,谁掌握?》数据统计,2020年,15家AFC厂商分食城轨AFC系统市场20亿元蛋糕。众合科技全资子公司浙江浙大网新众合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全年共计中标6个项目,中标金额达43118.46万元,占据全年中标总金额的20%,中标数量、中标金额和市场占有率三项都位于中标企业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