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财富管理中,资产配置的核心地位已逐步得到认可。很多家庭过去的投资习惯是重仓单一资产,比如将大部分投资集中到房产、股市或银行理财产品等某一类资产中。资产配置指的是投资者在分析、平衡自身收益预期与风险偏好的基础上,将投资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中,如股+债+现金。这种理念转变的背后,是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和投资者对不确定性认知的增强。过去的2020年也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全面破除信仰、打破刚兑转折之年,未来市场中不再有超高收益预期的房地产和约定收益零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在A股市场的教育中意识到,“掷飞镖”式的投资方式难能持续“撞大运”。 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到2020年的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已成为市场常态,在这种市场中,任何的单一策略或单一资产获得理想收益的难度增加。收益的肥尾效应被强化,即极端行情出现的概率增加,由此偏离正常区间的收益率更频繁地出现。合理的资产配置能通过多种策略和资产的有效结合,分散风险、降低波动、增加长期收益,使投资者在应对高波动市场和单一资产极端行情之时更加从容。 整体原则:有效分散+信赖专业机构+长期投资 有效分散。关于资产配置有一句经典说法,“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要实现“成功”配置,首先要做到“有效”分散。资产配置组合并不是资产的简单机械拼凑,组合中的资产必须具有较低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当某种市场因素导致一种资产收益出现波动和下跌时,其他资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免疫”,不受相同市场因素的影响和波及。 信赖专业机构。A股市场至今仅走过30年时间,在发展早期呈现了较为明显的“散户化”特征,根据中金公司的统计数据,在2003年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95%;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这一比例在2020年下降到52%,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开始信赖并接受专业机构的投资服务。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还远高于我国水平,这是由于市场越成熟越接近于完全有效,投资者——尤其是专业能力相对较低的个人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增加,而未来的A股市场也将更加明显地呈现这一趋势。 长期投资。长期投资和短期择时已经是投资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了,William Sharpe(夏普比率的提出者)提出,想要通过择时产生正收益,准确率至少要达到74%,也就是说平均4次择时中至少要正确3次,如此高概率的要求意味着,仅基于市场短期行情波动的频繁择时交易,极易增加投资的负收益。任何一种市场的趋势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任何一种配置策略的效果也难在短时间内充分体现。 2021年资产配置怎么做? 展望步入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经济复苏成为关键词,中国经济与中国资产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具有相对吸引力,资本市场也仍将是当下与未来中国极具风险与收益性价比的投资领域。但具体到资产配置策略层面,要充分考虑202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资本市场核心由“估值驱动”转为“复苏深化”和“盈利提升”,震荡行情下的收益更多会来自结构性行情和确定性个股。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资本市场投资增厚收益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分散投资以降低波动风险。 2020年A股市场行情创造了公募基金“大年”,但其实在公募基金之外,私募基金也是合格投资者可考虑的投资标的。与此同时,除底层资产以股票为主的基金,也有大量覆盖债券、大宗商品期货、金融期权等资产的私募基金。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FOF(基金组合)可以成为进行资产配置的最佳方式。对于流动性需求强、信息透明度要求高的投资者,可以优先考虑公募基金FOF。而对于资产规模较大、存在部分定制需求的投资者,则可以选择私募基金FOF,牺牲一定的流动性,换取与自身风险偏好匹配度更高的配置策略和相应收益。 公募基金FOF,注重配置①优质权益类基金中股票仓位调整灵活度较高的类别(包括混合型基金中的偏股混合/灵活配置/股债平衡)和②“固收+”类基金(包括偏债混合基金/二级债基/一级债基),选择经历过牛熊检验的基金经理,避免频繁择时。相比于股票仓位至少要保持在80%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对最低股票仓位的要求更为宽松,基金经理在震荡的结构性行情中能灵活调整仓位,减少回撤,优化收益;另一方面,“固收+”类基金能够通过债券为主(通常60%-80%)的投资,提供较稳定的收益安全垫,满足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在基金经理选择上,震荡市更加考验管理能力,管理时间较久(建议7年以上)、经历了市场牛熊检验的基金经理无疑是更优选择。最后,震荡行情会大大增强投资者择时的欲望,更需要坚持“反人性”的投资行为习惯;当前市场中被普遍认可的确定性龙头股已具备相对较高的估值水平,在经济新常态的当下,龙头股实现盈利兑现、维持并进一步推升股价也会需要更长的周期,需要投资者保持更多的耐心。 私募基金FOF,在适当配置①股票多头策略产品的基础上,增配②股票市场中性和③管理期货(CTA)产品,发挥私募基金的独特管理优势。股票多头即通常所理解的股票市场价值投资,只做多不做空,投资决策依赖于主观分析和判断;与之相比,市场中性产品依赖于数量化模型决策和程序化交易,将做多个股与做空指数相结合,目的是尽可能获取独立于市场整体涨跌的超额收益(α),实现相对更低波动、低回撤(通常希望控制在5%以内)的收益效果。通过股票多头与股票市场中性策略的结合,在市场震荡时能够降低收益波动,而在市场上涨时也能够跟上市场趋势增厚收益。管理期货(CTA)策略产品以黄金、白银、铜、原油、大豆等大宗商品为主要投资品种,2021年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补库存带来的需求增长和通胀预期回升,大宗商品存在较强的价格上涨预期,且其涨跌与股债市场相关性弱,是实现资产配置有效分散的理想工具。相比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在股票量化投资和管理期货(CTA)投资领域更为灵活,覆盖的策略和投资品种均更为广泛,形成了独特优势。 2021将至,财富管理也逐渐从“蛮荒时代”走向成熟,在时代和市场改变的大背景下,个人和家庭更需要打破以往的限制性理财观念,掌握科学的资产配置姿势,在浪奔浪流中拥抱确定性与新趋势。
怡球资源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metalico将以1320万美元购买Liberty Iron & metal旗下位于俄亥俄州的吉拉德处理厂的固定资产、土地以及存货。Liberty Iron & metal主要业务是买卖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废金属。此次购买资产实现了公司上游产业的开拓和优化。
“我国资管产品风险隐患一度非常严重。在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资管业务风险不断聚集,乱象丛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制度处副处长张璇撰文认为,经过两年多的治理,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来自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持续增加。整体上看,风险明显收敛,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逐渐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配置结构。 文章认为,在获得明显转型成效的同时,资管产品发展仍然面临挑战:一是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其中,信托产品净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层资产投向非标债权,转型压力较大,若投资风格比较激进,流动性紧张,一旦遭遇外部冲击,兑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二是金融市场容量和深度有限——债券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不足,股票市场容量有待扩大,投资者结构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制约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 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风险防控重点,文章提出,当前我国资管产品已从“抓防范、防风险”进入“促转型、归本源”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文章建议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为资管产品转型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二是在稳妥做好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健康的金融市场,为资管产品提供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稳健的资产配置渠道。四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资管产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金融业态的扩展和跨行业、跨市场经营的扩张,以银行理财、资金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体量逐渐增大;2012年以后,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证券业资管产品也加入快速增长的行列,逐渐形成了由银行理财、信托公司资管产品、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产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产品、保险资管产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资管产品和公募基金八大类产品组成的资管产品市场。 以资管新规为分界,我国资管产品经历了一个从野蛮生长到转型发展的过程。2020年9月末,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89.2万亿元,接近金融业表内[1]总资产的三成,仅次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管产品实现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整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仍需密切关注。 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提高资管产品监管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资管产品规范发展提供条件。 我国资管产品风险隐患一度非常严重 2016年末,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规模约达到8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约为同期我国金融业总资产增速的2倍。2017年,资管增速虽然比2016年有所放缓,但到年末规模继续扩张至94万亿。在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资管业务风险不断聚集,乱象丛生。 一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以银行理财为代表,存在事实上的刚性兑付,成为银行业除M2之外为社会提供流动性的渠道,表内资金投资资管产品对贷款也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影响对流动性和传统货币传导机制的判断。2016年银行理财增速最快的时期,如果将理财募集资金与M2相加衡量社会流动性,比同期M2的增速高4个百分点左右。从价格上看,也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扭曲了资金价格。 二是利用资金池进行期限错配。资管产品普遍存在资金池运作,资产和负债两端期限错配比较严重,一旦难以募集到后续资金,又无法通过市场解决流动性问题,可能发生兑付风险,并通过嵌套产品链条向其他机构传导。 三是资管产品演化为银行表内资金的资金通道。为了绕道规避监管,以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等模式迅速发展通道业务,最终投资“非标”资产,这类业务与银行信贷本质近似,但不受严格的银行信贷监管,是最典型的“影子银行”业务。2016年末,银行通过拆借、回购等方式为资管产品提供流动资金同比增长32%;银行直接购买资管产品同比增长93%。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产品中,超过60%为银行“通道”业务。 四是层层嵌套,杠杆叠加。2016年前后,资管产品之间嵌套的规模很大,层级复杂,甚至出现过嵌套层级超过七级的产品。同时,部分资管产品负债运作,借助信用债质押回购等方式在嵌套过程中循环放大杠杆。导致2015年股灾的场外配资的资金来源中,许多就是银行理财资金。理财资金本身无法直接进入股市,但可以通过对接伞形信托-私募基金-配资公司的嵌套路径,最终进入股市,路径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加杠杆,一旦市场波动,影响将成倍放大。 五是底层信用资产质量堪忧。以信托产品为例,2015年-2016年,信托公司的延期兑付和违约事件频频发生。截至2016年末,信托风险项目共545个,比2014年末增加185个;涉及信托资产1175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394亿元。 资管产品转型的效果和特点 针对资管产品野蛮生长的乱象,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资管新规为核心,制定并推进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建立了覆盖银、证、保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统计,基本摸清资管产品底数。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两年多的治理,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来自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持续增加,整体上看,风险明显收敛,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逐渐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配置结构;分产品看,各类资管产品的运行特点和转型效果存在差异。 (一)总量上经历了从下降到稳定增长的过程,来源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资金持续增加。 资管新规后,资管产品总体资产规模最初经历了一个逐渐收缩的阶段,2019年末比新规前(2017年末)减少约8万亿元。今年以来,资管产品资产规模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到9月末,金融机构存续资管产品共13.5万只,直接汇总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89.2万亿元,同比增长4.4%;比年初增加3.1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如果剔除资管产品相互之间的交易,增加更为明显,9月末资管剔除交叉后资产合计72.7万亿元,同比增长8.6%,比年初增加4.5万亿元。从募集方看,9月末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82.2万亿元,同比增长3.6%,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 从资金来源的构成看,资管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资金的增加。一是资管来源于住户的资金放量增长。9月末,来源于住户的资金余额为34.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增量的九成。二是来源于非金融企业的资金也有所增长,9月末余额为7.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604亿元。 (二)主要风险指标明显改善,整体风险呈收敛状态。 一是净值型资管产品占比稳步上升。9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的64.2%,比年初提高8.7个百分点。 二是去通道进程加快,同业交叉持有明显下降。9月末,资管产品来源于同业的资金规模[2]为42.4万亿元,同比下降5.3%,比年初减少1.6万亿元;同业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为47.5%,比年初下降3.5个百分点。 三是杠杆率冲高后回落,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一季度,资管产品平均负债杠杆率(总资产/募集资金)短暂冲高,此后有所回落。到9月末,资管产品平均负债杠杆率为108.6%,与年初持平,其中,理财产品杠杆率比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 四是非标债权资产持续减少。9月末,资管产品投资贷款、资产收益权和票据等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同比下降8.2%,占资管产品净资产的比重比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和占净资产比重均已降至新低。 (三)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资管产品较过往发挥了更有效的作用。 一方面是总量扩大。9月末,资管产品底层资产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产余额合计39.4万亿元,同比增长6.3%,比年初增加2.3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占资管产品规模的44.2%,比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是资产结构改善。从资产类别看,非标资产不断减少,企业债券和股票等标准化资产占比不断提升。9月末,资管产品配置于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资产余额合计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标准化资产占投向实体经济的比重比年初提高6.4个百分点。从行业上看,新增资金以投向基建行业[3]为主,投向房地产业资金持续减少。9月末,投向基建行业的资金余额为15.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投向房地产业的资金为4.1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920亿元。 (四)资管产品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非标资产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资管资金的主要运用渠道已经转向标准化资产和金融机构表内,分别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发挥作用。 直接融资方面,住户和企业通过资管产品投资金融市场上的标准化金融资产,促进了直接融资发展。对于客户,可以依靠资管机构专业的金融服务,获得市场投资收益。对于资管产品本身,是回归代客理财本源的表现,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一是持有债券规模快速增加。9月末,资管产品持有的各类债券(不含票据)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年初增加3.8万亿元。资管持有公司类信用债规模市场占比在五成左右,其中,银行理财持有占比约为两成。二是加大对股票资产配置。9月末,资管产品持有的股票资产余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50.2%,比年初增加1.6万亿元。资管持有的股票资产约占同期A股总市值的8%,占流通市值的10%。 间接融资方面,资管产品吸收住户和企业资金,并以金融债、同业存款和存单等形式配置到银行表内,通过表内资金运用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融资。9月末,资管产品投向同业存款、存单和金融债的余额合计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回表资金最终通过表内信贷和债券投资等投向实体经济,9月末银行表内贷款同比增长12.8%,债券投资同比增长17.2%,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不同品种的资管产品运行特点和转型效果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一是公募基金规模快速攀升。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在所有资管产品中发展最为亮眼,9月末公募基金资产余额19.4万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增长3.3万亿元,规模在八大类资管中已跃居第二,仅次于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传统投资领域是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加上净值化程度高,信息披露比较充分透明,在八大类资管产品中转型压力最小。同时公募基金还拥有募集方面的优势,资金来源中四成以上为住户部门资金。今年大部分时间,股市、债市收益较好,一方面吸引公募基金加大投资,另一方面也支持了净值的增长。 二是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净值化转型效果明显。9月末,银行理财资产余额为2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占比为59.4%,比年初提高14.2个百分点,在全部资管产品中提高最为明显。但银行理财目前在有些时点上仍然是银行调节表内外流动性的方式,募集资金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三是保险资管持续增长,重点配置协议存款。保险资管总量不大,9月末为3.5万亿元,仅占全部资管的4%,但今年开始快速增长,下半年各月同比增速均超过30%,远高于资管产品整体的增长速度。保险资管新增的资金重点用于配置协议存款,前三季度配置的银行协议存款增量占保险资管全部资产增量的64%。 四是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和信托产品规模持续收缩。这三类产品通常位于资金链下游,随着去通道、去嵌套的推进,规模收缩比较明显。9月末,券商资管资产余额为9.8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4万亿元;基金专户资产余额为9.2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294亿元;信托产品资产余额为18万亿元,比年初减少8878亿元。 当前资管产品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资管产品野蛮生长已经得到控制,在获得明显转型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从整体上看,资管产品各项风险持续收敛,特别是产品之间、产品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复杂嵌套明显减少,与新规前相比,风险的传染性得到控制,由个体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降低。但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其中,信托产品净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层资产投向非标债权,转型压力较大,若投资风格比较激进,流动性紧张,一旦遭遇外部冲击,兑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是金融市场容量和深度有限,制约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资管产品是债券和股票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从近两年资管产品转型的成效和长远目标来看,资管产品转型发展需要依托成熟健康的债券和股票市场,通过加大标准化金融资产的配置,实现净值化、控制非标、减少错配等目标,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消化和对冲金融风险。 但是,我国目前债券和股票市场存在容量和深度不足的问题。一是债券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不足,债券市场交易量、平均换手率等与成熟市场还有差距,活跃程度也有待提高。二是股票市场容量有待扩大,投资者结构有待完善。2019年末,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为59.3万亿元,而美国同期约为我国的5-6倍。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占比不到20%,而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超过90%。金融市场承载能力的不足,对资管产品按资管新规要求选择资金来源和开展资产配置都会形成制约,不利于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风险防控重点 当前我国资管产品已从“抓防范、防风险”进入“促转型、归本源”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实现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和长远健康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为资管产品转型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资管产品体量庞大,目前风险防范虽然已见成效,但要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实现稳定发展,仍依赖于稳定的流动性环境。合理适度的流动性还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公众对资管产品的信心,进而维护资管产品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是在稳妥做好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资管新规的纲领性基础性作用,压缩监管套利空间;针对各类资管产品不同的专长和特点,提高各类产品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密切关注资管转型中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健康的金融市场,为资管产品提供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稳健的资产配置渠道。金融市场是资管产品转型以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依托。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夯实信用基础,增强债券市场流动性;扩大股票市场容量,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加强长期资金供给,为资管产品发展提供多元资金支持和有效投资渠道。 四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资管产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净值化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资管产品风险定价能力,使净值真正反映风险和收益,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我国资管产品风险隐患一度非常严重。在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资管业务风险不断聚集,乱象丛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制度处副处长张璇撰文认为,经过两年多的治理,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来自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持续增加。整体上看,风险明显收敛,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逐渐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配置结构。 文章认为,在获得明显转型成效的同时,资管产品发展仍然面临挑战:一是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其中,信托产品净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层资产投向非标债权,转型压力较大,若投资风格比较激进,流动性紧张,一旦遭遇外部冲击,兑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二是金融市场容量和深度有限——债券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不足,股票市场容量有待扩大,投资者结构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制约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 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风险防控重点,文章提出,当前我国资管产品已从“抓防范、防风险”进入“促转型、归本源”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文章建议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为资管产品转型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二是在稳妥做好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健康的金融市场,为资管产品提供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稳健的资产配置渠道。四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资管产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金融业态的扩展和跨行业、跨市场经营的扩张,以银行理财、资金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体量逐渐增大;2012年以后,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证券业资管产品也加入快速增长的行列,逐渐形成了由银行理财、信托公司资管产品、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产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产品、保险资管产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资管产品和公募基金八大类产品组成的资管产品市场。 以资管新规为分界,我国资管产品经历了一个从野蛮生长到转型发展的过程。2020年9月末,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89.2万亿元,接近金融业表内[1]总资产的三成,仅次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管产品实现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整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仍需密切关注。 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提高资管产品监管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资管产品规范发展提供条件。 我国资管产品风险隐患一度非常严重 2016年末,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规模约达到8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约为同期我国金融业总资产增速的2倍。2017年,资管增速虽然比2016年有所放缓,但到年末规模继续扩张至94万亿。在规模大幅扩张的同时,资管业务风险不断聚集,乱象丛生。 一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以银行理财为代表,存在事实上的刚性兑付,成为银行业除M2之外为社会提供流动性的渠道,表内资金投资资管产品对贷款也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影响对流动性和传统货币传导机制的判断。2016年银行理财增速最快的时期,如果将理财募集资金与M2相加衡量社会流动性,比同期M2的增速高4个百分点左右。从价格上看,也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扭曲了资金价格。 二是利用资金池进行期限错配。资管产品普遍存在资金池运作,资产和负债两端期限错配比较严重,一旦难以募集到后续资金,又无法通过市场解决流动性问题,可能发生兑付风险,并通过嵌套产品链条向其他机构传导。 三是资管产品演化为银行表内资金的资金通道。为了绕道规避监管,以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等模式迅速发展通道业务,最终投资“非标”资产,这类业务与银行信贷本质近似,但不受严格的银行信贷监管,是最典型的“影子银行”业务。2016年末,银行通过拆借、回购等方式为资管产品提供流动资金同比增长32%;银行直接购买资管产品同比增长93%。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产品中,超过60%为银行“通道”业务。 四是层层嵌套,杠杆叠加。2016年前后,资管产品之间嵌套的规模很大,层级复杂,甚至出现过嵌套层级超过七级的产品。同时,部分资管产品负债运作,借助信用债质押回购等方式在嵌套过程中循环放大杠杆。导致2015年股灾的场外配资的资金来源中,许多就是银行理财资金。理财资金本身无法直接进入股市,但可以通过对接伞形信托-私募基金-配资公司的嵌套路径,最终进入股市,路径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加杠杆,一旦市场波动,影响将成倍放大。 五是底层信用资产质量堪忧。以信托产品为例,2015年-2016年,信托公司的延期兑付和违约事件频频发生。截至2016年末,信托风险项目共545个,比2014年末增加185个;涉及信托资产1175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394亿元。 资管产品转型的效果和特点 针对资管产品野蛮生长的乱象,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资管新规为核心,制定并推进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建立了覆盖银、证、保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统计,基本摸清资管产品底数。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两年多的治理,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来自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持续增加,整体上看,风险明显收敛,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逐渐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配置结构;分产品看,各类资管产品的运行特点和转型效果存在差异。 (一)总量上经历了从下降到稳定增长的过程,来源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资金持续增加。 资管新规后,资管产品总体资产规模最初经历了一个逐渐收缩的阶段,2019年末比新规前(2017年末)减少约8万亿元。今年以来,资管产品资产规模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到9月末,金融机构存续资管产品共13.5万只,直接汇总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89.2万亿元,同比增长4.4%;比年初增加3.1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如果剔除资管产品相互之间的交易,增加更为明显,9月末资管剔除交叉后资产合计72.7万亿元,同比增长8.6%,比年初增加4.5万亿元。从募集方看,9月末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82.2万亿元,同比增长3.6%,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 从资金来源的构成看,资管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住户和非金融企业资金的增加。一是资管来源于住户的资金放量增长。9月末,来源于住户的资金余额为34.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增量的九成。二是来源于非金融企业的资金也有所增长,9月末余额为7.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604亿元。 (二)主要风险指标明显改善,整体风险呈收敛状态。 一是净值型资管产品占比稳步上升。9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的64.2%,比年初提高8.7个百分点。 二是去通道进程加快,同业交叉持有明显下降。9月末,资管产品来源于同业的资金规模[2]为42.4万亿元,同比下降5.3%,比年初减少1.6万亿元;同业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为47.5%,比年初下降3.5个百分点。 三是杠杆率冲高后回落,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一季度,资管产品平均负债杠杆率(总资产/募集资金)短暂冲高,此后有所回落。到9月末,资管产品平均负债杠杆率为108.6%,与年初持平,其中,理财产品杠杆率比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 四是非标债权资产持续减少。9月末,资管产品投资贷款、资产收益权和票据等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同比下降8.2%,占资管产品净资产的比重比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和占净资产比重均已降至新低。 (三)服务实体经济的总量扩大、方式优化。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资管产品较过往发挥了更有效的作用。 一方面是总量扩大。9月末,资管产品底层资产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产余额合计39.4万亿元,同比增长6.3%,比年初增加2.3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占资管产品规模的44.2%,比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是资产结构改善。从资产类别看,非标资产不断减少,企业债券和股票等标准化资产占比不断提升。9月末,资管产品配置于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资产余额合计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标准化资产占投向实体经济的比重比年初提高6.4个百分点。从行业上看,新增资金以投向基建行业[3]为主,投向房地产业资金持续减少。9月末,投向基建行业的资金余额为15.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投向房地产业的资金为4.1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920亿元。 (四)资管产品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非标资产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资管资金的主要运用渠道已经转向标准化资产和金融机构表内,分别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方面发挥作用。 直接融资方面,住户和企业通过资管产品投资金融市场上的标准化金融资产,促进了直接融资发展。对于客户,可以依靠资管机构专业的金融服务,获得市场投资收益。对于资管产品本身,是回归代客理财本源的表现,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一是持有债券规模快速增加。9月末,资管产品持有的各类债券(不含票据)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年初增加3.8万亿元。资管持有公司类信用债规模市场占比在五成左右,其中,银行理财持有占比约为两成。二是加大对股票资产配置。9月末,资管产品持有的股票资产余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50.2%,比年初增加1.6万亿元。资管持有的股票资产约占同期A股总市值的8%,占流通市值的10%。 间接融资方面,资管产品吸收住户和企业资金,并以金融债、同业存款和存单等形式配置到银行表内,通过表内资金运用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融资。9月末,资管产品投向同业存款、存单和金融债的余额合计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回表资金最终通过表内信贷和债券投资等投向实体经济,9月末银行表内贷款同比增长12.8%,债券投资同比增长17.2%,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不同品种的资管产品运行特点和转型效果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一是公募基金规模快速攀升。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在所有资管产品中发展最为亮眼,9月末公募基金资产余额19.4万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增长3.3万亿元,规模在八大类资管中已跃居第二,仅次于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传统投资领域是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加上净值化程度高,信息披露比较充分透明,在八大类资管产品中转型压力最小。同时公募基金还拥有募集方面的优势,资金来源中四成以上为住户部门资金。今年大部分时间,股市、债市收益较好,一方面吸引公募基金加大投资,另一方面也支持了净值的增长。 二是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净值化转型效果明显。9月末,银行理财资产余额为2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占比为59.4%,比年初提高14.2个百分点,在全部资管产品中提高最为明显。但银行理财目前在有些时点上仍然是银行调节表内外流动性的方式,募集资金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三是保险资管持续增长,重点配置协议存款。保险资管总量不大,9月末为3.5万亿元,仅占全部资管的4%,但今年开始快速增长,下半年各月同比增速均超过30%,远高于资管产品整体的增长速度。保险资管新增的资金重点用于配置协议存款,前三季度配置的银行协议存款增量占保险资管全部资产增量的64%。 四是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和信托产品规模持续收缩。这三类产品通常位于资金链下游,随着去通道、去嵌套的推进,规模收缩比较明显。9月末,券商资管资产余额为9.8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4万亿元;基金专户资产余额为9.2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294亿元;信托产品资产余额为18万亿元,比年初减少8878亿元。 当前资管产品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资管产品野蛮生长已经得到控制,在获得明显转型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资管风险仍未完全消除,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从整体上看,资管产品各项风险持续收敛,特别是产品之间、产品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复杂嵌套明显减少,与新规前相比,风险的传染性得到控制,由个体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降低。但部分产品风险还需密切关注,其中,信托产品净值化程度不高,不少底层资产投向非标债权,转型压力较大,若投资风格比较激进,流动性紧张,一旦遭遇外部冲击,兑付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是金融市场容量和深度有限,制约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资管产品是债券和股票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从近两年资管产品转型的成效和长远目标来看,资管产品转型发展需要依托成熟健康的债券和股票市场,通过加大标准化金融资产的配置,实现净值化、控制非标、减少错配等目标,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消化和对冲金融风险。 但是,我国目前债券和股票市场存在容量和深度不足的问题。一是债券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不足,债券市场交易量、平均换手率等与成熟市场还有差距,活跃程度也有待提高。二是股票市场容量有待扩大,投资者结构有待完善。2019年末,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为59.3万亿元,而美国同期约为我国的5-6倍。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占比不到20%,而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超过90%。金融市场承载能力的不足,对资管产品按资管新规要求选择资金来源和开展资产配置都会形成制约,不利于资管产品长远健康发展。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风险防控重点 当前我国资管产品已从“抓防范、防风险”进入“促转型、归本源”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实现资管产品平稳有序转型和长远健康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为资管产品转型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资管产品体量庞大,目前风险防范虽然已见成效,但要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实现稳定发展,仍依赖于稳定的流动性环境。合理适度的流动性还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公众对资管产品的信心,进而维护资管产品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是在稳妥做好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资管新规的纲领性基础性作用,压缩监管套利空间;针对各类资管产品不同的专长和特点,提高各类产品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密切关注资管转型中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健康的金融市场,为资管产品提供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稳健的资产配置渠道。金融市场是资管产品转型以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依托。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夯实信用基础,增强债券市场流动性;扩大股票市场容量,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加强长期资金供给,为资管产品发展提供多元资金支持和有效投资渠道。 四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资管产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净值化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资管产品风险定价能力,使净值真正反映风险和收益,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12月22日,ST乐凯披露以现金方式收购资产暨关联交易进展。此次收购始于11月19日,ST乐凯发布一系列购买资产公告称,公司拟收购中国乐凯所持有的乐凯化学48.52%股份和乐凯胶片所持有的乐凯化学22.52%股份,转让价格为9404.99万元人民币。 ST乐凯表示,近日,本次收购已完成相关股权的交割及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并取得了由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审批局换发的营业执照。本次交易完成后,ST乐凯持有乐凯化学71.04%股权。 接受记者采访的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表示:“从业务链条来看,乐凯化学主营业务与热敏磁票业务关联度小,将乐凯化学装入上市公司,可以为上市公司带来新的盈利点,较好对冲因热敏磁票业务萎缩带来的盈利能力下降,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有利于ST乐凯摘帽。” 核心大客户停止采购公司股票被“戴帽” 热敏磁票曾是ST乐凯最主要的产品。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热敏磁票销售收入占ST乐凯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0.59%。 2020年6月,由于ST乐凯核心客户上海铁路印刷公司(2019年度采购额占公司热敏磁票全部销售额的97.08%,占ST乐凯营业收入的68.53%)停止采购磁卡票用纸,对ST乐凯营业收入和经营性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受上述核心客户停止采购影响,8月份ST乐凯计提减值损失2557万元后出现亏损,截止到2020年9月底,ST乐凯营业收入为7032万元,净利润为-2553万元。 核心客户停止采购致使“热敏磁票生产线”停止生产,导致ST乐凯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三个月以内不能恢复正常,ST乐凯股票触及其他风险警示情形。自2020年9月15日起,ST乐凯股票交易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乐凯新材”变更为“ST乐凯”。 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乐凯新材在股票简称变更为ST乐凯后,如果2020年公司收入低于1亿元且当年亏损,根据2020年6月12日深交所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修订)》,ST乐凯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面临退市风险。 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ST乐凯亟待通过购买资产的方式完成优质资产注入。ST乐凯表示,“此次购买乐凯化学,可以有效地提升ST乐凯营收能力,避免退市风险。” 在胡麒牧看来,“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客票电子化是主流,也就是传统的热敏磁票市场可能会逐步消失。当乐凯新材变更为ST乐凯后,如果没有新的盈利点来支撑其业务,后面面临的可能就是加星和退市,因为传统业务的市场已经在消失,未来经营可持续性受到巨大挑战。但实际上从乐凯集团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有能力通过将优质资产装入来增强上市公司‘造血’功能,避免退市的。” 北京正谋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任凤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ST乐凯现金收购关联方资产乐凯化学实为救急之举,至于能否摘帽,要看会计师事务所2020年度最终审计结果。” 对标利安隆乐凯化学核心优势凸显市场竞争力 乐凯化学于2002年成立,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截止到2019年底,乐凯化学总资产13629万元,净资产10592万元,营业收入5530万元,净利润793万元。 乐凯化学的主导产品是光稳定剂UV-1084,2017年至2019年该产品实现的营业收入占乐凯化学营业收入比例均为50%以上,是乐凯化学的主要收入来源。 公告显示,乐凯化学所拥有的添加剂产品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因其特殊性,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并不激烈。目前光稳定剂UV-1084产品的主要市场集中在欧洲、中东、南美等市场。中国是光稳定剂UV-1084的唯一产国,根据2019年海关出口数据显示,乐凯化学该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70%,处于行业领军地位。目前国内该行业的领军者为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整个行业竞争较少。 此外,据公告披露内容显示,目前,全球光稳定剂产品年消费量约为50万吨,抗氧剂年需求量13万吨左右,预计未来几年国际塑料助剂的年均消费增长率将保持在6%~8%之间,增长稳定。目前,乐凯化学已经在沧州新建产业化基地,预计2020年底前建成,投产后,乐凯化学光稳定剂产量将达到1500吨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ST乐凯表示,目前公司转型产品正处于发展阶段,还无法对公司的业绩起到良好的支撑,将乐凯化学整合入ST乐凯,进军精细化学品这个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行业,进行整体战略转型,对于ST乐凯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ST乐凯购买乐凯化学,实际上是注入新的可持续经营资产。从账面上来看,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ST乐凯资产负债率6.28%,流动资产5.01亿元人民币,现金流充足,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ST乐凯出资9000万元左右去收购乐凯化学,对于公司来说,相当把自己现有的现金类资产拿出一部分转换成可持续经营资产,这对保住上市公司地位以及让公司可持续经营下去是必要的一个举动。”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联合主办的2021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格局 新开放 新机遇》。兴业证券首席分析师王德伦在“资本论坛”环节表示,今年经济复苏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梯队式恢复。3、4月份复工复产以后生产端恢复很快,供给很快就起来了,5、6月份需求端慢慢起来,7、8月份外需恢复,迅速增长,达到10%左右。从产业结构来看,地产基建快于制造业和进出口,制造业和进出口的投资又快于消费,消费里商品消费快于服务业消费。就是这样一种结构,给了市场上结构性板块的机会。王德伦认为,从这种梯队式恢复来看,明年需要重视今年跑得慢的板块,整个经济的恢复是一个比较有韧性、有持续性的状态。正是基于此,偏顺周期的、出口链条上的板块在岁末年初还是比较有投资机会的。此外,王德伦补充说,三到四年左右一次库存周期,2016-2017年上半年补库存,2017-2019年去库存,本来今年应该补库存,结果疫情导致它推迟,推迟不代表不来,所以明年库存周期可能会带动整个板块、整个经济再往上走一走,这也是一个力量。在谈到今年中美股市的发展问题时,王德伦表示,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它都是一个资产,跟基本面相关,也跟流动性相关,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讲,今年全球被疫情重伤之后应该都跌才对,结果都没跌,都涨了,是因为流动性放水放多了。往未来看,王德伦认为有一个视角需要重视,即国别配置的视角。整个资金在全球国别之中如何选择?往后看,无论美国的资本市场是继续向上、还是走平、还是慢慢向下,都可能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别资产配置的转换,就是大家要来买中国的资产。从上一轮金融危机2009年之后,全球的钱都是配向美国,美股、美债、美元都是向上的趋势,包括美国的房价,这个走了十几年,走到尾声了,未来大的趋势是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强了,包括人民币,王德伦认为也是走强的趋势。 王德伦解释说,虽然可能从中国自身来看,无非是增长速度从过去的8%现在变成6%,未来可能4-5%,但是其他的经济体是0,是正负,中国经济的相对增速是最好的。第二,从相对的利率来看,美国是零利率政策,欧洲、日本是负利率,中国国债利率3个点,国开债利率将近4个点,所以从利率的角度来看中国是有吸引力的。第三,制造业持续顺差,全球能够有这个能力的只有制造业大国:德国、日本、中国。人家的汇率都很坚挺,从这个角度出发人民币不是贬值,而是升值,这会带来以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向上走,所以未来中国的资产,包括股、债、汇、房可能都是有一个向上的力量去支撑的。王德伦表示,全球最好的资产在中国,中国的大类里面最好的是权益资产,魏博士刚才讲了一点,未来其他的大类资产都已经开始出现风险暴露的时候,无论是以前的理财也好,现在打破净值化,包括看到信用债风险也开始暴露,在这些大类资产里边,可能相对风险收益比能够给大家带来长期持续回报的就是权益。这里面有一个环节要打通,即长期资金的问题,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权益市场是能够建立一个正循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