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8日讯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日公布的问询函(上证公函【2020】2754号)显示,中电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电能”,600877.SH)2020年12月12日披露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以及《重大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上交所对其本次资产置出是否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等情况提出了疑问,并要求公司进行详细说明。 公司发布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显示,公司拟向北京益丰润、重庆微泰、吉泰科源、电科国元、中电西微、中金科元以及范麟等35名自然人发行股份购买其合计持有的西南设计54.61%的股权,拟向中微股份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芯亿达49%的股权,拟向戚瑞斌、陈振强、林萌、何友爱等4名自然人发行股份购买其合计持有的瑞晶实业51%的股权。此外,公司拟以定价发行的方式向重庆声光电、电科投资、电科研投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价格的100%。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完成后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0%。鉴于标的资产的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完成,本次交易预估值及拟定价尚未确定,也暂未签订业绩补偿协议。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且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构成重组上市,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票种类为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00元。 公司控股股东由兵装集团变更为中电力神。上市公司上述控股股东变动前,国务院国资委持有兵装集团100%股权,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上述控股股东变动后,上市公司股东变更为中电力神,中电力神为中国电科的全资子公司,国务院国资委持有中国电科100%股权,仍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该次重大资产重组实施完成后,重庆声光电通过无偿划转预计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中国电科为重庆声光电的控股股东,仍为上市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持有中国电科100%股权,仍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此外,公司发布的《重大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显示,公司以其持有的空间电源100%的股权和力神特电85%的股份作为拟置出资产,与重庆声光电、中国电科九所、中国电科二十四所以及电科投资所持有的西南设计45.39%的股权、芯亿达51%的股权以及瑞晶实业49%的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置入资产交易价格超过置出资产交易价格的差额部分由公司以现金形式支付。其中,重庆声光电持有西南设计32.37%股权、芯亿达51%股权以及瑞晶实业34%股权;电科投资持有西南设计8.03%股权;中国电科二十四所持有西南设计5%股权;中国电科九所持有瑞晶实业15%股权。中电力神拟将其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无偿划转给重庆声光电,无偿划转股份数为2.62亿股,占公司本次交易前总股本的31.87%。 上交所发现,ST电能本次置出标的系2019年7月实施发行股份购买的资产,本次交易与前次交易间隔时间较短,要求公司补充披露:(1)结合两次交易信息披露文件,说明本次资产置出的原因及必要性,说明是否存在信息披露不一致,筹划重组交易是否审慎;(2)结合两次交易估值情况及期间公司向置出标的提供的资助或投资等,说明资产本次资产置出是否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请财务顾问发表意见。 公司于2019年1月19日发布的《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修订稿)》显示,公司拟向中电力神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空间电源100%股权,向力神股份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力神特电85%股权。空间电源的净资产截至评估基准日的账面价值为1.24亿元,以收益法评估的评估值为5.95亿元,评估增值4.71亿元,增值率为380.64%;力神特电截至评估基准日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为5059.43万元,以收益法评估的评估值为1.74亿元,评估增值1.23亿元,增值率为243.00%。空间电源和力神特电以资产基础法评估的评估值分别为2.91亿元和1.21亿元,评估增值率分别为134.68%和138.68%。经协商,空间电源100%股权作价确定6.05亿元、力神特电85%股权作价确定为1.48亿元,拟置入资产作价合计为7.53亿元。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为5.58元/股。上市公司本次购买标的资产发行的股票数量总计为1.35亿股。 中电力神承诺,空间电源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将分别实现5338.51万元、5923.07万元、6506.04万元的净利润;如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未能在2018年度实施完毕,则中电力神承诺,空间电源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将分别实现5923.07万元、6506.04万元、7096.83万元的净利润;力神股份承诺,力神特电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将分别实现1188.57万元、1658.84万元、2229.19万元的净利润;如本次交易未能在2018年度实施完毕,则力神股份承诺,力神特电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将分别实现1658.84万元、2229.19万元、3290.62万元的净利润。 此外,上交所还注意到,对于上述业绩承诺,2019年公司已达成相关承诺方所作出的业绩承诺。同时据公开披露信息,2020年前三季度空间电源净利润仅1574万元、力神特电净利润仅1273万元。按约定,前次重组业绩承诺是由原股东向上市公司以股份形式进行补偿。上交所要求公司补充披露:(1)空间电源与力神特电是否存在未实现业绩承诺的风险,交易对方中电力神及力神股份是否继续履行前次重组业绩承诺;(2)另据披露,中电力神及力神股份将以无偿划转的形式转让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若交易对方继续履行业绩承诺,请说明具体履行方式,以及是否有利于保护上市公司利益。请财务顾问发表意见。 除上述内容外,上交所还要求ST电能对通过资产置换、现金购买的部分股权是否为控股权、标的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变动的原因和合理性、三项标的之间是否存在业务协同等情况做详细说明,在5个交易日内针对上述问题书面回复,并对重大资产重组草案作相应修改。 以下为原文: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证公函【2020】2754号 关于对中电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的信息披露问询函 中电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经审阅你公司披露的《重大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7.1条等有关规定,请公司就以下事项进一步补充披露。 一、公司本次置出标的系2019年7月实施发行股份购买的资产,本次交易与前次交易间隔时间较短。请公司补充披露:(1)结合两次交易信息披露文件,说明本次资产置出的原因及必要性,说明是否存在信息披露不一致,筹划重组交易是否审慎;(2)结合两次交易估值情况及期间公司向置出标的提供的资助或投资等,说明资产本次资产置出是否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请财务顾问发表意见。 二、预案披露,公司拟以其持有的力神特电100%的股权和空间电源85%的股份作为置出资产,与西南设计45.39%的股权、芯亿达51%的股权、瑞晶实业49%的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公司现金补足。公司同时披露拟发行股份购买西南设计、芯亿达、瑞晶实业剩余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资产置换成功实施为前提。请公司补充披露:(1)通过资产置换、现金购买的部分股权是否为控股权,是否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2)资产置换、现金购买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两步购买股权比例的划分依据及主要原因。请财务顾问发表意见。 三、预案披露,2019年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对方中电力神及力神股份承诺空间电源在2019至2021年度实现5,923.07万元、6,506.04万元、7,096.83万元的净利润,承诺力神特电在2019至2021年度实现1,658.84万元、2,229.19万元、3,290.62万元的净利润。2019年公司已达成相关承诺方所作出的业绩承诺。同时据公开披露信息,2020年前三季度空间电源净利润仅1,574万元、力神特电净利润仅1,273万元。按约定,前次重组业绩承诺是由原股东向上市公司以股份形式进行补偿。请公司补充披露:(1)空间电源与力神特电是否存在未实现业绩承诺的风险,交易对方中电力神及力神股份是否继续履行前次重组业绩承诺;(2)另据披露,中电力神及力神股份将以无偿划转的形式转让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若交易对方继续履行业绩承诺,请说明具体履行方式,以及是否有利于保护上市公司利益。请财务顾问发表意见。 四、预案披露,报告期内西南设计净利润为4483.23万元、5453.41万元、5565.71万元;芯亿达净利润为1617.34万元、1424.98万元、1040.99万元;瑞晶实业净利润为1300.37万元、3362.63万元、2000.90万元。标的资产财务指标出现下滑或波动较大。请公司:(1)结合标的资产的行业、经营和盈利模式,逐项说明相关标的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变动的原因和合理性,(2)补充披露近三年毛利率情况,并与同行业公司进行对比,说明标的资产的核心竞争力。请财务顾问发表意见。 五、预案披露,本次收购的标的资产为硅基模拟半导体芯片及相应产品。其中,西南设计主要应用于工业级芯片等高端市场,芯亿达应用于消费电子类芯片,瑞晶实业应用于电源类产品。请公司补充披露:(1)结合三项标的资产的的业务领域、下游客户等情况,说明三项标的之间是否存在业务协同;(2)标的资产各自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两年一期销售收入前五大客户及销售占比的情况,并特别说明变化情况及原因;(3)结合行业特征,补充说明标的资产各自处于的行业阶段,相关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及其市场占有率;(4)标的资产每年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研发人员比例、研发团队是否对大股东存在较强依赖性及相关技术及产品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5)标的资产在技术方面的实际投入和技术研发成果储备情况;(6)标的资产的供应商的结构,分析说明是否存在依赖海外供应商的风险;(7)结合上述各项,分析其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并提示相关风险。请财务顾问发表意见。 六、预案披露,截至2020年10月30日西南设计所有者权益7.38亿元,较2019年底余额2.95亿元大幅增长。请公司补充披露:(1)结合行业、公司经营模式和财务状况,说明西南设计所有者权益出现显著增加的原因,西南设计说明财务结构是否具有稳定性;(2)西南设计近期是否存在增资,如存在,补充说明增资金额、资金用途、增资价格与公司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是否存在差异、相关款项是否已落实到位。请财务顾问发表意见。 请你公司收到本问询韩立即披露,在5个交易日内针对上述问题书面回复我部,并对重大资产重组草案作相应修改。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二部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原标题:机构争相抱团核心资产 负面效应或在路上) 证券时报记者 黄小鹏今年的A股市场上,热门的核心资产大放异彩,白酒、科技、医药、消费、新能源车、光伏等板块成为贯穿全年的热点,这些板块中部分个股涨幅惊人。但统计显示,大多数个股的上涨原因中,业绩增长只是次要因素,很多个股涨幅2/3以上靠估值推动,公募等机构资金抱团扎堆则是其估值拔高的主因。与大肆炒作垃圾股、题材概念股相比,抱团核心资产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机构抱团背后存在一个“正反馈机制”,即:发现核心资产价值带来投资收益,赚钱效应刺激基金申购,新增资金再次流入核心资产,股价上涨带来更多赚钱效应和资金,股价和估值被推高,媒体和市场为高估值寻找合理理由,资金继续流入热门板块和个股……由于机构买入名单较短,投资最后甚至变成小部分板块和个股越买越涨、越涨越买的简单粗暴循环。这种显著的正反馈机制在2006~2007年牛市就出现过。彼时,机构规模快速增长,2007年9月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到A股流通总市值的28%,完全主导了市场走向。这种正反馈机制几乎是一种固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但也蕴含着风险,有时是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因为,当正反馈内在能量耗竭后,很可能走向负反馈,并且正反馈时间越久力量越大,负反馈持续时间也可能越久,或者破坏性越大。2015年急促的牛市虽与公募基金关系不大,但从场内资金加杠杆形成快牛行情到去杠杆导致踩踏效应,本质也是从正反馈向负反馈的剧烈转换。 这样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很难完全消除,若想保持市场长期稳定,就应着力削减其强度。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各种类型投资机构都应发展,不能集中发展某一类型。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行为模式存在差异,其相互博弈的过程有利于削弱正、负反馈的强度。同时,当前A股市场做多与做空的便利度不对称,应该考虑让基金也可通过做空赚钱。因为,市场真正合理的估值,是博弈和交易出来的,但在多空体系不平衡下,博弈出的价格容易失真。对于具体估值,不同投资者预期差别很大,向来见仁见智。但是,如果市场上很多人认为投资不需要看估值只需无脑跟风买入,或者发明一些时髦词汇来摆脱估值束缚,风险就会上升。真正的估值,从来不是“人云亦云”出来的。当前机构抱团的核心资产未来会不会瓦解,还是要回到常识上来,不应该演变成一个笑话。
原标题:您想知道的数据资产、数字账户与要素市场如何发展,全在这里了…… 12月2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银行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 数据资产、账户与要素交易流转机制研讨会,并发布《数据资产、账户与要素交易流转机制研究——基于银行保险机构的实践》报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银行专委会主任委员、百信银行行长李如东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金融主管部门和网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有关领导应邀出席会议并指导点评,与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百信银行,京东数科、微众银行、《银行家》杂志、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数据资产、数字账户与数据要素交易流转展开深入讨论。 1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 数据资源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引擎。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在致辞中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的地位日益凸显。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和科技驱动型行业, 如何高效配置数据要素,充分发挥金融业数据要素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已经成为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和广大金融消费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银行专委会主任委员、百信银行行长李如东表示,当前数据已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被纳入国家战略,未来将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一起融入到经济价值创造之中,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今天发布的报告在互联网银行专委会的组织指导下, 聚焦数据资产界定、数字账户实现和数据要素估值流转三个关键环节,充分体现了参与单位的集体智慧,相信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秘书长、《银行家》杂志主编、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执行站长王力表示,数字资产是指经济主体在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获得、积累、交易的具有明确产权权属关系且能为拥有者带来预期经济利益,并以数字形态存在的经济资源。数字资产具备三大基本要素,一是产生于生产经营活动中,二是有明确的权属关系,三是以数字化的形态存在。 平安银行平台金融中心负责人陈松勇介绍,平安银行构建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通过打造天地一体化的星云物联网计划,帮助企业与其资产连接,为企业提供有效和可视化的资产监控与控制服务,同时通过构建统一的数字账户等举措,归集和管理相关数据,实现数据流转并产生价值,最终承载万亿级供应链及数字金融资产。平安银行致力于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微众银行金融科技资深研究员徐磊认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要发挥生产力需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产权清晰,二是价值稳定且能存储,三是价值可评估,四是价值可流通。 2 数据资产仍处发展初期尚待大量破题 目前, 广大机构尤其金融机构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挖掘数据价值方面走在了前列,但仍存在诸多障碍。 李如东表示,当前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等都在加紧开展数字化转型,但如何高效配置数据要素、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 还存在着战略路径不清晰、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供给不足等现实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特聘专家靳晖指出,数据交易目前仍未根本性破题,难点在于数据本身具备可无限复制的特性。同时,在以欧洲个人信息保护标准GDPR为代表的各国监管之下,数据的跨境流动也仍面临成本、渠道等方面的诸多限制。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正在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验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通过“数字贸易港”探索数字领域开拓创新。其中,探索制定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是一个重点任务。 浦发银行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万化认为,目前金融业的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架构等仍处于信息化向数字化演进的阶段,银行的数据分析也大多处于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服务“产品加工”阶段,从“数据产品”化,到“数据资产”化,进而实现有序的“数据资产”市场,需要用系统工程方法思维,注重顶层设计的体系规划,从成熟领域着手实现路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徐磊表示, 当前数据使用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产权难界定;二是数据割裂在不同的人和机构手中,形成数据孤岛;三是数据易泄露、难追踪。 会上专家还以保险行业为例介绍称,保险销售线上化的趋势带来一系列需要多重核验的问题——首先是服务对象的真实性,其次是信息是否充分、准确、完整,再者是传输渠道是否安全、交互信息是否准确、所缴纳费用及退保资金是否安全、个人信息传递是否安全,等等。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数据资产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机构普遍感到方向明确、使命艰巨、资金充足,但抓手不够。专家提出,受成本、能力等限制,部分中小银行的基础数字化能力仍相对落后,需要低成本、高效的第三方平台来推动整个产业的数字化改造,真正提升产业的数字化水平。 与会专家表示,由于发展创新迅猛、法律法规要求相对宽泛、部分从业机构法律意识不足,目前互联网大数据行业边界不清且存在诸多灰色地带。从业者应对相关法律及合规要求高度重视, 不仅是“不违法”,更是“别犯罪”。 3 多措并举平衡数据安全与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连接金融业及其他产业的核心纽带之一, 只有把数据安全、风险防范、价值挖掘做好做实,才能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万化建议,从数据秩序的建立和供给侧角度来看,应进行整体设计并形成完备的基础设施,对数据采集的安全性、参与者合规性进行有效度量,才有可能构建数字资产的健康生态。 针对如何提升数据资产的价值,王力建议,一是完善要素市场的维度,二是加大数字货币试点的维度,三是强化数字治理的维度,四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维度。 数据安全方面,专家建议,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格外注意数据采集的安全合规性,另一方面监管应协同各方在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等领域进行创新和探索,形成相对全面、安全的解决方案,还应协同推进形成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业及国家标准。 徐磊建议,要打造新型的数据基础设施,通过“数据新基建”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可信传输和协同生产。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艺表示,应在理论及立法方面重视对数据资产的界定,及其在账户中的流转问题、权属问题。 会上专家们表示,随着新技术应用及模式的推陈出新, 监管需同步统筹风险评估、评判、分析等安全措施,做到安全与发展并行。应鼓励容错试错,通过迭代创新来把握规律,鼓励行业通过团体标准先行先试,可考虑通过监管沙箱引领创新规范发展,把握好发展与安全的平衡。 (结束)
12月28日,央行官网刊登题为《资产透明度、监管套利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工作论文,文中谈到,近期的包商银行被接管、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等事件表明市场资金存在违规使用和信用下沉问题,设定更高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标准、提高银行投资透明度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 以下为论文摘要: 引言与文献综述 银行资产透明度指的是银行外部人(特别是存款人和监管者)从银行财务报表中获得的银行资产风险等重要信息的容易程度,银行资产透明度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组合选择和风险水平。一方面,银行资产透明度越高,存款人就越容易基于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确定要求的存款利率,随着银行资产组合风险的上升,存款人要求的风险溢价上升,银行吸收存款的融资成本上升,存款人的监督将会约束银行的资产组合选择和银行的风险水平。另一方面,银行资产透明度越高,越有利于银行监管,约束银行通过监管套利承担更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不少学者认为银行资产缺乏透明度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套利是导致 2008 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银行资产不透明和同业关联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批发型融资形成的不透明债务网络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与以往危机的不同之处(Brunnermeir, 2009)。监管套利一般指银行利用政府监管差异,通过将资金从监管完善的市场流向监管薄弱的市场以规避监管限制实现获利和过度风险承担(Houston et al., 2012),其形式多样如跨国银行并购(Karolyi and Taboada, 2015)、影子银行(Demyanyk and Loutskina, 2016; Buchaket al., 2018)等。本文关注批发型融资与零售型存款在存款人市场监督上的差异(Granja, 2018)以及批发型融资存在的监管套利问题。银行批发型投融资不同于贷款等传统资产,批发型融资绕开了投资者和存款人监督,监管难度更大,使得银行资产透明度下降,银行更有动机承担更大风险。为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的发生,2008 年金融危机后监管部门更加担忧银行过高的系统性风险(Hanson et al., 2011;Acharya and Ryan, 2016)。 与美国银行业不同,我国银行批发型融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我们认为我国的同业市场所起到的作用与美国银行批发型融资相类似。大型商业银行因为存款来源广、资金稳定等原因,往往担任同业市场的资金提供者,中小银行利用同业资金进行利差套利、非标投资期限套利等套利行为导致其对自身风险水平的低估(Houston et al., 2012)。包商银行被接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包商银行在 2019 年 6 月被接管前的不良贷款率仅 1.68%,资产透明度低,同时包商银行过度依赖同业募集资金,其负债端存款占比持续下降而同业资金占比飙升。 银行资产透明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约束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许多文献认为银行资产透明度提高了市场纪律,促进了有效清算。高质量信息披露促使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缓冲(汪莉, 2017),缓解监管压力导致的影子银行风险上升(刘莉亚等, 2019)。市场参与者得以倚仗对银行风险定价(Cordellaet al., 2018)或“挤兑”威胁限制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Acharya and Ryan, 2016)。因此,充分的信息披露会降低银行破产几率或系统性风险(Bushman et al., 2015;Granja, 2018),高透明度的银行向外界传达偿付信息的能力更强从而更容易吸引外部再融资,不透明导致偿付能力不确定可能引发银行危机(Ratnovski, 2013)。实际上,新的巴塞尔协议也十分重视银行资产的信息透明度和市场纪律在保证银行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传统银行理论认为银行风险是独立的(Borio and Zhu, 2012; Dell’Ariccia et al.,2014),相关讨论以银行个体风险为主。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风险关联性成为理论模型的焦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新的金融监管背景下迅速增加(Brunnermeir, 2009; Anginer et al.,2014; Dell’Ariccia and Ratnovski, 2019)。系统性风险是个体风险系统化的结果。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只有具备关联或传染性才视为系统性风险。一些研究讨论了银行非利息收入、资产价格泡沫、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等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Engel et al., 2014; Brunnermeir, 2020a;2020b; 郭晔和赵静, 2017b; 陈国进等, 2020)。也有文献对二者进行比较(Bushman et al., 2015; Strobl, 2016)。目前关于资产透明度和监管套利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理论或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传统审慎监管主要是基于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监管,如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产生了将资产负债业务从表内移到表外的动机,从而躲避金融监管,获得监管套利的利润。基于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研究都表明,缺乏监管约束必将加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郭晔和赵静, 2017b; 邱晗等, 2018)。同业市场提供了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共担的机制(Hachem and Song, 2017),可以缓解流动性风险(挤兑风险)导致的金融系统脆弱性,有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Dietrich, 2019)。但从系统性维度看,同业市场可能会加强银行间的过度关联和资产同质,为银行的风险转移提供便利,加剧金融风险的传染(Mistrulli, 2011),特别是在监管缺失或银行不透明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为了进一步分析资产透明度和监管套利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我们首先在经典银行道德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银行透明度以及关联性监管套利,从理论建模的角度,分析了资产透明度、监管套利等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其次,在理论建模的基础上,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利用滚窗估计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透明度进行测度,基于 SRISK、MES 等方法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在充分控制可能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银行层面特征、宏观经济因素的情况下,实证分析了银行资产透明、监管套利等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影响,探讨了资产透明度、监管套利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制。本文可能的贡献有:(1)本文是银行层面的系统性风险研究。大量银行文献从个体风险角度进行研究,Allen et al.(2011)、Dell'Ariccia et al.(2014)是独立投资组合的情形,本文放松了独立性设定,在异质投资组合情形下(允许关联性)引入资产透明度。 Bushman et al.(2015)基于美国商业银行的延迟预计损失(DELR)实证研究了银行会计选择与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银行间风险依赖)的关系。本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资产透明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了监管套利的机制。(2)利用关联性和债权债务银行的设定,我们得以研究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存款市场监督的非对称性反应。这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 Iyer(2019)对“大而不能倒”银行扭曲零售存款市场的研究。(3)相比于零售型存款市场领域(Iyeret al., 2016; Chen, 2019),本文增加了批发型融资市场、银行系统性风险视角的研究,也填补了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Buchak et al., 2018; 郭晔和赵静, 2017b;邱晗等, 2018; 刘莉亚等, 2019)批发型融资相关研究在银行透明度方面的空白。 结论与政策建议 监管套利和资产透明度是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前沿课题。本文在道德风险理论模型中考虑银行风险的关联性特征。加入套利投资和透明度设定,探讨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且基于资产透明度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资产不透明、监管套利(以同业为例)均会提高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使用 SRISK 和 MES 不同测度指标和不同资产透明度的计算方法,结论仍然一致。(2)本文对二者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发现监管套利弱化了资产透明度(存款市场监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约束作用。(3)债务银行和债权银行间存在异质性风险传染。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债权银行受到同业套利的影响更显著,而债务方的中小银行受到资产透明度的约束更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到如下启示:首先,在当前利率双轨制背景下,银行存在借同业通道规避监管行为,同业套利不利于系统性风险防范。其次,银行的不透明可能是造成风险累积的重要因素。近期的包商银行被接管、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等事件表明市场资金存在违规使用和信用下沉问题,设定更高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标准、提高银行投资透明度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最后,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复杂的评估体系,不同国家的银行监管情况也存在差异。监管当局应当结合我国金融系统的特点,注意规范银行间市场的投融资行为以及商业银行同业债权类资产认定范围与条件。对信息披露提供 MPA 考核评估激励,增设资产透明度指标,对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持续和穿透性监管。同时,应当讲究不同政策工具间的配合、及时完善评估体系,对不同重要性的银行应当建立更加灵活动态的差异化监管。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效风险监管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东方基金权益研究部副总经理王然(中)与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右)做客新华社快看周末直播间。 临近年末,板块估值分化明显,资金抱团再现松动,2021年A股能否延续第三年牛市行情备受市场关注。 12月27日晚,在中国证券报举办的“新华社快看周末直播间”,东方基金权益研究部副总经理王然、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围绕“年末资金忙调仓,A股2021春季行情如何布局”展开精彩对话,并与投资者进行互动。 两位财经大咖认为,未来A股有望出现长牛行情,“牛不过三”或成过去式。2021年上半年市场行情较乐观,结构性行情值得期待,看好科技、顺周期、新能源等板块机会。 估值分化是正常现象 近期A股市场震荡上行,但此前猛涨的白酒股近一周频频跳水,同时,半导体、光伏、新能源等板块持续走高。对于板块估值分化加剧,不少投资者认为,资金抱团已经出现松动迹象。 在徐高看来,板块估值分化是正常现象。“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不同行业前景不同。例如,消费板块受益于消费转型和升级,高科技板块受益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大方向,市场愿意给这些板块更高估值”。徐高指出,往后看市场风格可能切换,在切换过程中不同板块的估值差异会相对收敛,但不完全一致。 王然认为,板块估值分化主要源于盈利质量确定性和市场交易主体结构优化。“具体来看,与科技成长、周期类行业相比,消费品行业业绩确定性较强,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存在一定估值溢价;同时,公募基金和外资在市场占比持续提升,使得资金向优质资产集中。” 对于上述资金抱团松动的观点,王然认为,主要是交易层面的问题,与基本面无关。就白酒板块而言,目前仍处于景气度上升周期中,整体基本面向好。“看好2021年春节白酒动销持续恢复,以及中长期产品升级、龙头市占率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白酒行业属于‘护城河’非常宽的行业,是大消费板块中最好的赛道。” “牛不过三”或成过去式 从2019年开始,A股迎来了一轮长达两年的牛市。随着2021年渐行渐近,不少投资者开始担忧——明年A股还能延续上涨行情,打破“牛不过三”的“魔咒”吗? 王然表示,未来A股有望出现长牛行情,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空间巨大,企业盈利质量有望提升,叠加当前经济逐季恢复明显,市场投资空间巨大;二是2021年市场增量资金有望维持在2000亿元-3000亿元规模,A股机构化趋势将重塑研究框架和估值体系,优质资产高估值或将持续;三是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将促进A股平稳发展。 对于部分高估值优质资产,不少投资者出于“高处不胜寒”的担忧望而却步,但在王然看来,近几年优质核心标的的估值中枢持续提升,主要是受外资流入与A股机构化趋势日趋明显的影响。在全球进入低利率时代,高盈利的优质资产非常稀缺,该部分资产估值容忍度需要得到提升。 徐高也认为,受益于宏观环境向好,A股在2021年延续第三年牛市概率非常大。“在疫情暴发过程中,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韧性以及宏观政策应对的有效性,折射出整个体制的优越性,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市场跟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并为投资者创造越来越多的收益。此外,投资者愿意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A股市场,这也对行情带来较明显支撑。” 在徐高看来,2021年疫情大概率会因疫苗的推出而出现好转,经济增速大概率更高,因此到2021年上半年A股仍将保持震荡向上态势,“在这一过程中,热点会发生切换,行业板块也会出现轮动,存在不少结构性机会。” 看好2021年走势 展望2021年,徐高表示,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出发,经济复苏阶段购买风险资产,股票好于债券;黄金是避险资产,2021年在大类资产中表现可能不会太好。 就具体行业而言,徐高认为,半导体、芯片等高科技行业受益于政策强力推动、国内市场庞大等因素,应该会有相当不错的投资机会。此外,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有色金属、采掘、银行、非银金融等与经济复苏相关性强的顺周期标的都有相当大机会。医药板块方面,要特别关注创新药中的龙头企业,市值或存在较大上升空间。 王然表示,在低基数影响下,部分行业表观增速较可观,景气度较高的有新能源汽车、光伏和可选消费品等。从估值历史分位数来看,食品、医药已处于高位,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盈利确定性较高的标的或有超预期表现。“整体来看,建议坚守具备宽‘护城河’的优质企业,关注中长期企业复利回报。” 对于消费板块,王然认为,在2020年不确定性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消费品存在一定确定性估值溢价,其中食品和医药行业表现最突出。2021年上半年,可选消费板块表现将强于必选消费。随着疫苗推出,出行消费将有较大幅度改善,这将带来酒店旅游、航空机场等板块业绩和估值修复。 □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83.73万亿元人民币。2020年9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81666亿美元,对外负债60128亿美元,对外净资产21538亿美元。2020年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6383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492亿元,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2849亿元,储备资产增加642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1836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5160亿元,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4903亿元,储备资产增加249亿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687亿美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6%,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投融资继续呈现较强的稳定性。 一是货物贸易顺差增长,服务贸易逆差收窄。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34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主要是货物贸易进出口情况好于预期;服务贸易逆差1168亿美元,同比收窄42%,主要是疫情期间跨境旅行减少,旅行逆差同比收窄46%。 二是非储备性质对外投资与外国来华投资双向活跃。当前,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存贷款等各类跨境交易有进有出,境外主体投资持有人民币资产和境内主体配置全球资产均保持活跃。前三季度,我国对外投资增长总体快于外来投资,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资产净增加408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对外负债净增加3376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 总体看,我国是今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预计全年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呈现总体稳定、基本平衡的格局。 此外,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国际投资头寸状况总体稳健,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规模受交易、资产价格变动和汇率折算等综合影响,均呈现增长,储备资产保持基本稳定。 一是对外金融资产总规模增加。2020年9月末,我国对外资产81666亿美元,较6月末增长3.9%。其中,直接投资资产21643亿美元,增长1.9%;证券投资资产7728亿美元,增长10.3%;对外存贷款等其他投资资产19340亿美元,增长8.5%;储备资产32812亿美元,增长1.2%。 二是对外负债总规模增加。2020年9月末,我国对外负债60128亿美元,较6月末增长6.2%。其中,直接投资负债31068亿美元,增长5.4%;证券投资负债15069亿美元,增长9.3%;吸收存贷款等其他投资负债13878亿美元,增长4.8%。
2020年12月以来,比特币持续上攻,单价从突破2万美元关口到涨破2.8万美元仅用了短短的十天。12月27日19:00前后,比特币突破28000美元/枚,24小时涨幅达13%。 即使是币圈的圈内人,也毫不讳言比特币的暴涨已是一场大泡沫,但在全球天量流动性的驱动下,比特币成了“刚性泡沫”。不过,和三年前相比,这次有些不同。 “可能与大家想到的投机或炒作原因不一样,投机和炒作成分确实存在,但非主因。直接原因来自于高净值和机构投资者的入场,自今年下半年以来,诸如美国保险巨头万通人寿保险公司、商业分析公司MicroStrategy等机构纷纷买入比特币;而在线支付巨头PayPal、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也纷纷宣布将推出加密货币支付服务。目前超过69亿美元的比特币由上市公司持有。”OKExResearch首席研究员威廉对记者表示。 只不过,早年比特币等加密资产的溢价来自于“技术信仰”,而在负利率资产扩容、全球流动性放量的今天,各路玩家已将比特币作为“新黄金”,这场“博傻游戏”将持续多久,似乎和流动性更为相关。 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涌入 沉寂近3年,近期加密货币卷土重来。除了比特币,其他加密资产也水涨船高。要知道,美股较今年3月崩盘后的最低点已经大涨近70%,而比特币则从当时的5000美元附近大涨超350%。 在比特币突破2万美元大关时,就报道,高净值个人、华尔街机构的入局是推动此轮行情的主力。如今,机构化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不少华尔街的传统资管机构仍在观望,但对冲基金早就试水。例如,著名的古根海姆合伙人(GuggenheimPartnersLLC)就是关注加密货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该机构最新表示可能会将其53亿美元的宏观机会基金的最多10%投资于一个比特币信托基金;对冲基金巨头都德·琼斯(PaulTudorJones)也加入了比特币投资潮流。此外,不少上市公司也开始入局,比特币持仓统计平台BitcoinTreasuries数据显示,目前超过69亿美元的比特币由上市公司持有,由此带来了比特币市场的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一些挂钩比特币、以太坊的受监管的信托产品。据了解,一些受限于合规要求而无法直接投资加密资产的华尔街机构,开始通过这类信托进行布局。在这类信托中,灰度信托今年风头无两。 例如,灰度比特币信托(GBTC)是灰度旗下规模最大的加密数字资产信托产品,GBTC基金类似于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但没有赎回机制,在二级市场的出手也有6个月的锁定期。GBTC的一级市场申购只面向合格投资者。其三季报显示,80%的客户是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对冲基金),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观测机构资金入场的指标。 GBTC的总持仓量不到半年的时间增长了58.3%,已经接近57万枚比特币,这表明在今年下半年,大量的机构资金开始涌入比特币。 负利率环境下的“博傻游戏” 传统机构大量买入比特币,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今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一方面,受疫情的影响,未来一年里全球经济复苏减缓;另一方面,欧美央行推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金融市场的通胀预期。 渣打银行此前提及,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已超22万亿美元,我们正在目睹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财政扩张。但这种扩表的态势或许要持续到2022年,因为债务负担过重,利率维持低位才不至于导致政府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疫情也正好促成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机协调。 “为了规避名义本金的受损,以及追求更高收益的需要,投资者囤积现金的需求自然演变成对黄金和比特币的需求,”威廉对表示,“MicroStrategy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机构CEO在今年9月受访时表示,‘未来的年均通胀率将达到20%,极大地削弱购买力,持有比特币比持有现金的风险更小。目前,比特币是唯一能让我们获得正收益的资产’。”不论通胀会否真的抬头,但人们寻求资产保值和收益的冲动正在不断提升。 目前,巴克莱全球负收益率债券美元名义市值已扩大至近17万亿美元,创出今年以来新高,也触及2019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 贝莱德智库(BII)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庞文博(BenPowell)此前对表示,未来五年间主要发达国家长期国债都可能维持负利率(债务压力巨大),这将引发投资格局的巨变,即更多资金将转为配置权益资产等。当然,非生息资产黄金也是其中之一。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比特币也被作为黄金的等价物。分布科技(Onchain)创始人、CEO达鸿飞对称,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比特币已逐渐退出与法币的竞争,更偏向于在价值储备功能上发展,未来比特币更可能作为储备资产的一种形式,类似黄金。但比特币与黄金的区别也非常明显,黄金凝结了数千年人类对价值的共识,而比特币基于密码学和分布式网络、抗审查并极易转移,它在数字化浪潮下成为重要的新生资产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泡沫。 达鸿飞表示,的确比特币具有诸多类似黄金的特点。例如,比特币是一种通缩资产,数量以每年约4%增长,并设计成至2140年增速缓慢下降到零增长。黄金的的生产率变动也很小且稳定,平均每年的开采数量略多于3000吨,约占曾开采黄金总量的1.7%。但加密资产并非只有比特币一种,加密资产军团正持续扩大。 不过,也多次报道,比特币绝非“黄金”,只是在流动性盛宴下,圈内人士认为这场“博傻游戏”或将持续。例如,比特币极高的波动性无法匹敌黄金的稳定储值功能。比特币仅在2017年就涨了13倍,后因监管趋严而从20000美元左右跳水至3000美元附近,近两年来动辄几千美元的波动非常常见。相比之下,今年黄金出现的最大闪崩也只有50~100美元的量级。据统计,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是黄金的10倍左右,是股市的4~5倍,因此比特币的避险属性远不如黄金。 而且,比特币交易价格多次出现过令人咋舌的溢价,比如买卖价差一度高达近9%、交易所价格比其内在价值高40%等,这对于黄金ETF的投资者而言几乎难以想象。 除了央行,银行、其他机构和散户都是黄金的持有者。 “相比起来,比特币的持有结构不够分散,有时可能出现操纵。尽管比特币也能用来支付,但仅是在有限场景。”上述币圈人士对记者表示,因此比特币已经论为流动性盛宴下的“博傻游戏”。 区块链应用却进入“祛魅阶段” 与流动性驱动的加密资产盛宴相比,区块链应用本身却在进入“祛魅阶段”,这也与前几年的“神化阶段”形成鲜明反差。 早前,各界认为,区块链将被用来构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清算和支付。相比中心化的信用保证机制,使用区块链可以降低成本。区块链的技术特点,例如链上数据难以篡改、不可撤销,在供应链、物流、溯源等行业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事实上,业内人士如今的共识也在于,尽管传统金融存在低效的一面,但低效往往为的是合规、风控。此外,例如央行已经作为一个有效的中心化的调控机制,真要转为分布式、去中心化是缺乏意义的。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在10月份表示,“如果金融行业一定要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你要加前提,即在什么样场景和金融痛点的情况下,你需要用区块链;什么样情况下,还是需要用中央管控的数据结构。不可能全是分布式的,同样也不可能全是集中式的,关键要根据监管结构、监管的内容和监管的目标来决定。” 记者经过调研后也发现,即使是在合适的场景下,区块链应用也存在现实挑战。例如,在汽车整车物流供应链领域,各界此前认为区块链优势巨大。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原理在于,汽车整车物流的承运商很多是个体户,货车的过路费、油费、保养费、司机工资等,综合起来是笔不小的开支。而运费往往有较长的账期,资金周转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业务难以持续拓展。此前,银行很难触达这些承运商,一是因为贷款额度太小(几万到几十万元),二是很难对这些贷款申请进行专程调查,承运商同样很难向银行提供应收帐款凭证,提交贷款所需的审计报告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汽车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为例,通过将整车物流业务相关方上链管理,汽车主机厂商和物流总包商可在线发布订单和运单,各级承运商可将作业交接凭证、结算凭证、发票等业务数据记录在线,并实现上下游企业在线对账。金融机构则可以根据链上记录的业务数据,为承运商提供金融服务。 区块链相当于为承运商增信,使得银行敢于为承运商提供金融服务,一般可使得银行贷款利率由此从15%~18%降至7%左右,银行也触及了更多客户。 但是,“尴尬的问题在于,太差的企业我们不太敢让他们上链,好的企业可能以后银行就会直接去给他们放贷,区块链并没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大家现在谈到行业应用也不像起初这么热火朝天。”另一区块链技术企业的业务拓展人士告诉记者。 可见,区块链应用的发展正在不断从“神化阶段”回归现实。而另一方面,加密资产仍在享受着流动性盛宴。 威廉对表示,对于机构投资者,在乎的是利润,而非“比特币信仰”或“区块链革命”这类情怀。需要关注的风险在于,在疫苗上市、疫情得到逐渐缓解后,随着经济复苏,货币政策也将逐渐由宽松转为适度紧缩。届时,机构投资者可能会抛售比特币。威廉认为,在这之前,比特币总体上仍会保持上涨的主趋势,当然随着比特币价格越来越高,市场的波动也会逐渐放大,不建议投资者加过高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