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继续披荆斩棘,新一轮市场化降息周期已然开启。回望2019不平静的一年,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 市场跌宕起伏,踏错一步就有可能失败,但中海有足够的筹码吗? 观点地产网“未来,大的改变是不会有的,传统都会继承。” 2017年3月业绩会上,从龙湖归来不久的颜建国以中海行政总裁身份出现在会场,面对台下媒体追问,他说:“我们的血液、基因都属于中海。” 寥寥数语,就此为人事巨变后的中海设下了发展方向。 在颜建国来看,2020年销售要达到4000亿、毛利率30%、规模与效益的平衡都是需要坚持的,但环境已经变化,规模竞赛、融资收紧、调控趋严,也让中海如履薄冰。 为了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中海开始调整组织结构、管控方式以及投资节奏,最为直观的是加大了拿地的力度——2017年及2018年,中海均斥资近1000亿港元拿地;2019年,中海定下了1350亿元的土地投资额,前11月已经达到了1046.98亿元。 但硬币是有两面的,2017年骤然加大土地支出,使得中海当年在手现金由2016年末的1571.6亿港元下滑至1040.5亿港元,并导致净借贷比率由7.5%上涨至27.9%;此后又因有息负债持续增加,至2019年三季度,这个指标已经上涨至39%。 在财务安全与高速增长之间,这三年来中海一直试图寻找某种平衡。从2017年开始,中海将每年销售增长控制在20%-30%之间——2018年和2019年前11月,同比增长29.8%和25.79%,这也是一直被市场质疑“保守”的原因。 资金运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融资流入加上销售回款,扣除土地支出、建安成本、经营费用、到期债务及利息支出等,近三年来中海在手资金始终保持在1000亿港元左右。2019年上半年,这个数额为1120.4亿港元。 这是一个安全的资金轮回,是中海确保财务稳健的重要筹码,但也是一个桎梏。 一线法则 中海此前设定了新的规模需求,即2020年实现销售4000亿港元。要实现规模,增加土储最为关键。因此,颜建国回归之后,给城市公司制定了更严格的拿地考核。 数据显示,2017年中海拿下了76宗地块,耗资951.16亿元,新增总楼面面积1741万平方米,超过前两年在公开市场土地收购的总和;2018年,又拿下了63宗地块,涉及资金913.53亿元。 快速开发,快速销售,颜建国并没有妄图在短时间内实现土地储备的大幅增长,他的期望是当年买地货值能覆盖当年销售额,然后通过三年的滚动开发,实现规模增长。 “对中海而言,买地货值要超过当年的销售额,这是底线。”2019年初的业绩会上,颜建国这样说道。 因此,尽管积极纳储近三年,中海每年应占土地面积并没有出现太大波动。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实际权益土地储备分别为5378万平方米、5697万平方米以及5540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但周转效率已然在加快,2017年中海竣工项目总面积约1135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达1954万平方米,较2016年增长183.2%;2018年竣工1364万平方米,新开工1275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21.5%。 2019年,中海计划新开工面积2585万平方米,同比上升8.8%;计划竣工面积1600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7.3%。不过,中海一如既往将大部分项目竣工放在下半年,上半年仅完成685.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反映在销售上,截至2019年11月,中海实现销售3432.12亿港元,同比增长27.84%。按照年初3500亿港元的目标,完成度达98%。若以全年3500亿港元销售来计算,中海2020年销售增长只需达到11.3%就能达到4000亿目标。 规模是要的,利润当然也要。颜建国每一次业绩会都不厌其烦地重复中海要“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平衡”。然而事实是,过去两年间,中海核心净利润增速已经放缓至9.21%、8.3%,至2019年上半年,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9.5%,告别两位数时代已有一段时间。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面对盈利增长的质疑,颜建国归因于过去几年中海销售增速较慢,导致营收、利润增幅放缓。不过他也对外界多次表示,中海对利润的要求是毛利率不低于30%。 然而,正如年报所言:“持续扩大规模,控制好风险,必须快速开发,快速销售。这样会改善资金回流,资产流转和股东资金回报,但项目的毛利率难免受到抑压。” 如何实现规模与毛利“鱼与熊掌兼得”,中海将更多筹码放在北上广和香港五座一线城市。2019年初的业绩会上,颜建国就毫不讳言地指出,近年来中海土地投资集中在一二线,尤其是一线城市,是投资的重点。 在颜建国看来,如果市场处于波动期,一线城市会更稳当一些,而这些城市的高房价和强购买力,可以让中海在做大单个城市销售势能的同时,保持着高毛利。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一线城市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土地成本高企,拿地难度大,中海也走得颇为艰辛。最初的2017年,依靠联合体在北上广及香港累计拿下9宗地块,耗资151.28亿元,占总土地金额15.9%,新增楼面面积91.44万平方米,但大本营深圳依然没有突破。 2018年,中海在一线城市拿地17宗,土地金额384.33亿元,占比达42.07%。其中包括以12.54亿元拿下深圳坪山一宗1.91万平方米的迷你地块,这是中海时隔三年在大本营拿到的第一宗地块。 2019年,中海继续加大在一线城市的投入,前11月共斥资548.2亿元,占总拿地金额比例超过50%,新增15宗地块,应占楼面面积208.1万平方米,土地权益也从2017年的52.67%上升至占84.57%,显示出中海渐渐倾向于独立开发。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大手笔拓展一线城市的同时,土地均价走高也是一个日益凸显的现象,目前中海一线拿地均价已经从2017年的1.65万/平方米米上升至2.63万/平方米,总拿地均价从2017年的6501元/平米上涨至1.09万/平方米。 “我们拿地前都会做财务测算,算得过账才会拿。”类似的话语,颜建国已经说了无数遍。 低息筹码 市场跌宕起伏,踏错一步就有可能失败,但中海有足够的筹码吗? 2019年以来,房地产融资渠道步步收紧,信托、海外债、银行贷款、开发贷、ABS等新政频出,房企融资成本一路上涨,利率超过10%以上的美元债已经司空见惯。 融资高压之下,部分房企频频出让项目回流现金。2019年最后几个月,有几家知名房企甚至陷入破产或者被收购传闻中,然而这一切都与中海无关。 从寒冬过渡到暖春,2019年初,中海就以300亿港元大额银团贷款向外界展示了新一年在资本市场上继续进取的态势。 这种对借贷对象的经营能力、资金实力有着极高要求的融资方式,最为中海青睐。 2017年12月,中海便曾与15家国内外银行组成的银团签订一笔180亿港元五年期定期贷款,利率低至1.38%。不过,最新的300亿港元贷款,中海并没有公布利率。 40年前从香港起家,因急于扩张,中海曾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经受考验,“10年辛苦挣的钱,一夜工夫打回原形。”前中海掌门人孔庆平后来回忆称。 以史为鉴,刻骨铭心的教训也成就了中海,注重财务安全、重视利润成为这家房企往后数十年发展的主基调。2019年中期报告显示,中海依然保持着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给出的行业最高投资评级:惠誉A-/稳定;穆廸Baa1/稳定;标准普尔BBB+/稳定。 一般而言,信用评级越高可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过往几年,中海加权平均借贷成本始终保持在5%以下,颜建国掌舵这三年,这个数字大约在4.3%左右,低于其他头部房企,这给了中海更大的空间。 2019年,中海融资时间节点是在上半年。除了上述300亿港元融资外,1月份还发行了35亿元公司债,其中品种一发行总额为20亿元,票面利率为3.47%;品种二发行总额为15亿元,票面利率为3.75%。 数据显示,1-6月份,中海新取得银行及其他借贷425.92亿港元,发行票据募得40.05亿港元,累计境内外债务资金流入共达466.0亿港元,同比增长约30.24%,已经与2018年全年466.9亿港元贷款相持平。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下半年融资管道步步收紧,中海仅在7月份公开发行了5.5年期20亿港元及10年期4.5亿美元的双币种固息高级债券,其中美元债券利率3.45%,港元债券利率2.90%。 资金轮回 融资只是补充钱袋子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全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海销售额与自有资金之比为1.01,远低于5.73的行业均值,显示出这是一家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来驱动增长的房企。 事实上,在负债与增长之间,中海一直在寻找某种平衡:既想要规模增长,但也不想打破长久以来建立的财务安全底线。确保一定量的资金在手,成为中海大手笔融资、拿地同时,保持低负债比率的重要筹码。 前任郝建民给颜建国留下了不错的底牌,两年重组期间,中海鲜少出现在公开土地市场,资本支出大幅减少,到颜建国正式接任的2017年初,中海在手现金达到1571.6亿港元,净借贷比率仅为7.5%。 重组完成后,中海将补充土储的方向转向公开市场。根据年报,2017年支付地价达到1346.2亿港元。因土地购买的资本性开支增加,在手现金下降至1040.5亿港元,净借贷比率也随之上升至27.9%。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此后,中海一直将在手现金控制1000亿港元。粗略来看,每年有息负债流入大约保持在450-500亿港元之间,加上销售回款,总现金流入与现金支出基本持平。通过这样的一个资金轮回,中海在手资金始终保持在1000亿港元左右。 2019年上半年,中海销售回款录得1041.2亿港元,因年初300亿银团贷款,上半年融资流入达到466亿港元,共计流入资金约为1507.2亿港元。 与此同时,中海上半年须归还到期债务243.4亿港元,支付地价为637.6亿港元,建安相关支出为274亿港元;除此之外,税务费用、分销费用、行政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支付则为233.2亿港元,累计总支出为1388.2亿港元,与流入资金总额相差不多。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更早前的2018年,中海债务资金加上销售回款,全年共计流入资金约2251.8亿港元,而归还到期债务,支付地价,建安相关支出以及税务费用、分销费用、行政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支付,累计约为2222亿港元,与流入资金总额大致持平。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年融资流入并非全部用于归还到期债务,中海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新增借贷分别为231亿港元、222.6亿港元,有息负债处于增长状态,净借贷比率分别上升至33.70%、35.00%。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观点指数整理 2019年6月底,中海未付土地费用为145.1亿港元,下半年到期归还银行及其他借贷和应付票据合共为194.2亿港元,加上拿地力度加大,在手现金第三季度下滑至999.8亿港元,借贷比率则为39.1%,逼近2001年制定的净负债率不超过40%的管理红线。 用充裕现金流筑起一道厚实的防火墙,中海正在企业高速增长和财务安全之间寻找平衡,融资、拿地都要讲究恰好好处,多了负债就要攀升,少了规模就停滞不前。 这几年来,中海销售增速在20%左右,2018年和2019年前11月,同比增长29.8%和25.79%。按照这样的资金循环流动,指望销售增长百分之四五十,在目前来看似乎也是不太现实。 明日边缘 除了地产,2019年中海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2019年3月份,颜建国接过中海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正式主导整个中海系。 中海集团目前拥有五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海外发展即中海地产、中建国际、中海物业、中海宏洋、远东环球。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中海地产——2019年上半年,这家房企实现营收933.8亿港元,核心净利润209.9亿港元,超过其他四个平台的总和。 对于这次人事安排,官方的解释是:“从有利于中海改革发展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出发,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做出的。”一种观点认为,颜建国主导中海系,加深了与母公司中国建筑的联系,也更容易为地产平台争取资源。 在经济波动的当下,变化发生在各行各业,地产行业亦然。数据显示,受限于市场和政策,住宅销售增速已经开始放缓,2019年上半年,行业前30房企销售同比增长均速从上年同期的53%下降至15%,房企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寻找新利润增长点,这种举动在过去几年早已发生。 作为一家主要以自有资金驱动销售增长的房企,销售回款在中海资金流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过往三十多年短平快住宅开发所带来的高利润,也让这家房企在转型路上走得比别人慢。 2014年,万科提出内部转型的时候,中海正忙着重组整合。 直至2017年,回归后的颜建国在那年3月份的业绩会上,首次提出要将90%资源投入到住宅开发中,6-8%资源投入到商业地产,另外1-2%则投入到诸如养老地产、教育产业、长租公寓等新业态中去。 后来,颜建国将这三种给业务概括为“今天、明天、后天”。 但对中海而言,发展其他业务最初只是一种被动的举措,颜建国提及:“现在出让土地规划过程中都会要求配建一些配套设施,包括商业也好,养老也好,教育也好,有很多物业是配建的。”这种认知,也是中海过去多元化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 迈进2019年,中海有了新的谋划。10月23日,中海发布公告称,因公司发展需要,公司名称由“中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海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这种“去地产化”式的更名似乎意味着,中海已经将多元化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而不是再是曾经的被动行为。 不过,除了商业地产外,中海其他非住宅业务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海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为21.2亿港元,同比上升20.5%,占总收入比例今为2.27%;其他业务收入为4.4亿港元,其中酒店和其他商业物业收入合共为2.3亿港元。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中海多元化创新业务以教育、养老、物流为主要拓展方向。其中,康养品牌中海锦年在2019年末发布,首项目落子天津,2019年4月和11月,青岛和济南的养老项目先后开业。按照计划,到2025年,中海计划新建或运营100多个养老项目。 教育方面,目前中海拥有两个实验学校,四个幼儿园,四个中海学堂、两个户外营地,一个国际学校;物流方面,在天津滨海新区管理运营拥有两个物流基地。 与庞大的住宅体量相比,这些多元业务犹如“寄蜉蝣于天地”。对于中海来说,建立在低负债之下的规模增长,高周转、快速回流现金滚动开发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发展之道。 住宅是中海的今天,至于明天和后天什么时候到来,犹未可知。
恒生指数开盘涨153.27点或0.55%,报28024.62点。国企指数涨0.31%,报11064.86点。红筹指数涨0.24%,报4454.36点。大市盘前成交21.72亿港元。 上周五(12月20日)美股三大指数再创新高。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脱欧协议在议会赢得首次表决。 蓝筹方面,创科实业(00669)早盘涨2.39%,报64.2港元。友邦保险(01299)涨2.19%,中石油(00857)涨1.3%,港铁(00066)涨1.08%,工商银行(01398)跌0.67%,中海外发展(00688)跌0.34%。 板块方面,涨幅前三的为公共运输、环保及保险股,分别涨1.05%、0.98%及0.89%。跌幅前三的为家电股、珠宝钟表及香港零售股,分别跌0.75%、0.51%及0.45%。 热门股方面,协鑫新能源(00451)早盘高开2.61%,报0.157港元。消息面,协鑫新能源及保利协鑫能源(03800)于上周五发布联合公告称,就有关协鑫新能源与中国华能订立一份合作框架协议,以出售协鑫新能源位于中国的若干光伏电站;或协鑫新能源集团的若干负责经营该等电站的项目公司。 魏桥纺织(02698)发盈警,预计下半年净利同比降幅较上半年净利同比降幅扩大,早盘低开3.39%,报2.28港元。公告显示,受棉花价格不断下降的影响,下游客户普遍采取观望态度,棉纺织产品需求持续低迷,导致棉纺织产品销售价格进一步承压,从而使得该集团棉纺织产品的毛利及毛利率进一步减少。 圆通速递(06123)11月快递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3.64%至31.86亿元,业务完成量同比增长32.05%至10.80亿票。截止发稿,涨3.98%,报1.83港元。
阿里“回家”,港交所收获利好 即将于26日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公开股票发售部分20日中午截止招股。香港《星岛日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称,阿里每股定价将会介于175至176港元之间。据测算,阿里将超越美国网约车企业优步成为年内全球最大新股。 此次阿里招股采用全无纸化方式认购,截至18日已获得超过5倍认购,涉及金额约125亿港元,加上19日统计的9家券商,累计共借出约227亿港元保证金,相当于公开招股超额认购约8.6倍,由于尚未计算早前的现金认购,因此实际认购倍数可能突破10倍。《明报》20日称,两大国有内地银行股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2006年招股时曾掀起热潮,先后获得逾70倍认购,阿里巴巴虽然难以比肩,但将超越小米成为港股市场历年来集资规模第三大的新股。 阿里巴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5年来,为投资者带来5年175%的总回报,日均交易额约合200亿港元而港股市场日均交易额为700亿港元。而目前港股“股王”腾讯市值在3.2万亿港元左右,今年至今腾讯日均成交约60亿港元。有分析认为,在香港上市后,阿里与腾讯将“短兵相接”,在竞争的同时也会带动投资者参与港股,对港交所而言是一大利好。 香港修例风波爆发以来,许多人担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保。日本经济新闻网称,阿里巴巴选择赴港上市显示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没有动摇。《纽约时报》也解读称,阿里此时宣布在港股上市,不啻是对香港一次意义非凡的“信任投票”。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香港卓悦半年亏损近3000万港币,发展电商想留住内地客人 香港卓悦美容产品零售商卓悦控股有限公司日前发布了半年报,延续2018年财报的颓势,其销售业绩依旧疲软。 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卓悦控股完成营收8.2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9.32亿美元下滑11.5%;报告期内亏损2950万港元,去年同期则盈利740万港元。预计,香港整个零售市场将持续受不稳定因素影响,业绩在未来仍将呈现跌势。 截止今年上半年,卓悦控股位于香港、澳门和广州的店铺合计39间。这一数字与2018年财报公开的店铺数一致。 早前在7月15日,卓悦控股就曾在官网发布盈利警告,预期集团半年业绩将由盈转亏,主要原因是业绩受近期的全球性及地方性经济状况影响。此外,于年初实施的电子商务法打击“代购”,对集团营业额在短期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半年报进一步补充了亏损原因。一方面,从大环境来看,由于报告期内全球以及本地经济不稳定,香港零售市场将面临一段困难时期。 根据政府统计数据,2019年6月的香港零售销售总额约为35.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7%;上半年整体零售额较去年同期下跌2.6%。香港政府统计局评论,近几个月来零售业延续疲软态势。 另一方面,报告称政治及经济动荡仍笼罩香港,影响旅游业和零售市场。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访港旅客约为3500人次,同期增长14%;然而2019年第一季度过夜旅客人均消费6010港元,同期下滑13.6%,这一现象在内地客群中尤为显著,高达18.5%。公司也认为,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内地游客消费量下降。旅客倾向于在香港进行短期访问。对此,公司与银行合作推出促销活动提振销售。 从三地的店铺销售额来看,上半年,香港本土收益为7.4亿港元,去年同期8.3亿港元;澳门店铺营收803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9586万港元;广州店铺为278.7万港元,去年同期为547.1万港元,营业额近乎腰斩。 卓悦集团仍想尽力留住消费者,尤其是内地消费者。为此,它入驻了天猫国际、网易考拉和小红书。近期还跟阿里巴巴旅游服务平台飞猪订立协议,将在“飞猪购”购物平台提供其产品,旅客可在网上购物,到香港后直接领取已购的产品。手机支付服务方面,支付宝香港也推出了“卓悦迎新奖赏”。 卓悦认为网上平台大数据是集团的额外优势,有助于集团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喜好,从而接触到潜在客户和提供目标产品。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闪崩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今天,又有两只港股出现断崖式闪崩: 一个是冠轈控股,跌超60%;而上周五,该股刚暴跌近80%。更魔幻的是,在下跌之前的前5天,公司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20%。 一个是优源控股,早盘股价暴跌86.32%,随后公司紧急停牌,股价定格在0.26港元。 究竟发生啥事儿了? 5天翻倍2天回到原点 冠轈控股上演超级过山车 今日早盘,冠轈控股再度跳水大跌逾60%,而上周五,该股刚暴跌近80%,两日累跌超90%,截至记者发稿,股价不过0.4港元,市值仅剩3.5亿港元,市值蒸发超40亿港元。 而在下跌之前的前5天,公司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20%。 港股闪崩的个股并不鲜见,而在闪崩前暴涨的股却并不多。而资料显示,该公司是于今年2月2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次新股。彼时公司发行2.25亿股,每股发行价0.43港元,每手5000股。上市两日涨幅就达260%,随后4个月基本在1.5港元附近震荡。 随后在8月9日至15日,短短5个交易日里,该股暴涨超120%,最高股价达5港元,相较于发行价涨幅超10倍。 不料近2个交易日却轻松回到原点:上周五,该股刚暴跌近80%;今日,该股再度大跌超60%,股价仅剩0.39港元,相较于0.43港元的发行价而言,已破发。 对此,股吧的朋友吐槽太恐怖。 汽车销售公司 上半年净利预减超60% 据公司介绍,公司是位于新加坡的汽车集团,销售新平行进口汽车及二手车,于业绩记录期,主要业务为销售全新平行进口汽车。除汽车销售外,公司亦提供相关服务及产品,如(i)提供汽车融资服务;(ii)提供汽车保险代理服务;及(iii)销售汽车备件及配件。此外,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一部分,公司亦提供汽车租赁服务。 而就在暴涨前的8月6日,冠轈控股刚发布公告,预期集团2019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将同比减少不少于60%,是由于汽车销售额减少导致毛利下滑等所致。 从公司最近几年的业绩看,公司17年业绩爆发,营收涨幅超40%,业绩涨幅超60%;而18年则下跌。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该次新股近日的从一路暴涨到一路狂泻,也许仅仅是资金炒作而已。优源控股:市值蒸发20亿港元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优源控股。 今天早盘,优源控股股价一度暴跌88%,随后公司紧急停牌。停牌前跌86.32%,报0.26港元,成交3741万港元,最新总市值仅剩3.23亿港元,蒸发20亿港元。 据悉,优源控股为中国领先的薄页包装纸制造商,主要产品包括双面及单面拷贝纸,两者均为定量小于每平方米40克的薄页包装纸,常用作服装、鞋类、鲜果及其它消费品的包装材料。同时还生产打印纸。公司以‘优兰发’品牌营销薄页包装纸,打印纸则以‘小秀才秀’、‘小神童神’、‘大学士学’等品牌营销。近年来,公司被中国造纸协会评为国纸浆造纸30强企业,更是产量最大的机制薄页包装纸制造商。 公司于1994年由蔡清江和总裁柯吉熊创立“福建优兰发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前身为福建省晋江县西滨南兴再生造纸厂、福建省晋江西滨南兴福利造纸厂及晋江优南造纸有限公司)。 2010年5月27日于港交所主板上市。招股价为3.38港元,全球发售为2.5亿股,集资额为8.45亿港元。 与其他暴跌仙股相比,优源控股业绩比较稳定。虽然2018年,公司业绩走弱,营收增长超50%,净利仅增长10%。但这么多年,公司业绩整体稳定向好。 优源控股股权高度集中 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公司实控人为柯文托夫妇,夫妇持股公司55.85%股份。 而此次暴跌,有分析认为或许是因中原证券斩仓。 据悉,公司目前成交1.22亿股,而中州国际证券持有9.49%(1.18亿股)的质押股份。故不排除公司股价暴跌是因为质押股份爆仓,而导致中原证券旗下的中州国际斩仓。 此外,优源控股此前公告称,将于2019年8月28日(星期三)举行董事会会议,藉以(其中包括)考虑及批准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业绩,及考虑派发中期股息(如有)。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8月19日,冠轈控股早盘再度跳水大跌逾60%,两日累跌超过90%,而在下跌之前的前5天,公司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00%。 8月19日,冠轈控股再度跳水大跌63.64%,而在前一交易日8月16日,已经下跌78.89%,两日累计跌幅超过90%。以最高价计算,公司总市值一度超过40亿港元,而当前仅剩3亿多港元。 港股闪崩的个股并不鲜见,而在闪崩前暴涨的股却并不多。从公司于今年2月2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公司发行2.25亿股,每股发行价0.43港元,每手5000股。上市两日涨幅就达260%,随后4个月基本在1.5港元附近震荡。 8与9日-8月15日,公司连续5天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20%,8月15日收盘价达4.69港元/股,短短半年时间,较发行价涨幅已经超过10倍。 资料显示,公司是位于新加坡的汽车集团,销售新平行进口汽车及二手车,于业绩记录期,主要业务为销售全新平行进口汽车。除汽车销售外,公司亦提供相关服务及产品,如(i)提供汽车融资服务;(ii)提供汽车保险代理服务;及(iii)销售汽车备件及配件。此外,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一部分,公司亦提供汽车租赁服务。 公司从事的只是传统的汽车销量行业,并非高科技或者生物医药领域。而就在此前的8月6日,冠轈控股发布公告,预期集团2019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将同比减少不少于60%,是由于汽车销售额减少导致毛利下滑等所致。 从公司最近几年的业绩看,亦无明显异常。可见,公司近期股价的暴涨暴跌,并非业绩所致,也许仅仅是资金炒作而已。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花旗:中国人寿重申买入评级 目标价25.5港元 花旗发表研究报告表示,中国人寿(20.6, 0.45, 2.23%)(02628)上半年利润劲升,为2019年度每股盈利及企业价值增长打好基础。基于该行对公司2019年度每股内涵价值0.54倍预测,估值吸引,重申其“买入”评级,目标价25.5港元。 该行指出,国寿发盈喜称,预计上半年纯利年增长介于115-135%至350-386亿元人民币之间,不计非经常性损益后年增长85-105%,比该行上半年预测高23%。该行预计公司不计非常性损益后的第二季纯利,年增长42-155%至人民币93-126亿元。 大和:料乳业股业绩表现较好 蒙牛乳业仍为行业首选 大和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业绩期将至,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之中,乳业公司收入及盈利有较快速增长,但包装食品及家居用品公司的收入持平或倒退。蒙牛(02319)仍为该行行业首选,主要由于其产品组合优化、收入增长势头强劲及经营利润率扩张,但行业面对风险也包括食品安全的忧虑,以及商品成本的激增或下降。 交银国际:新华保险预告上半年盈利增速超预期 新华保险(39.75, 1.25, 3.25%)预计19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0%,扣非盈利同比增45%。公司将手续费支出税前抵扣比例上调带来的2018年利润调增,一次性作为非经常性损益计入19年上半年盈利。 上半年盈利显著好于我们和市场预期。2季度盈利显著好于我们预期,预计主要由于投资收益好于预期,以及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低于预期。 野村:奥园首予买入评级 目标价14.4港元为行业首选 野村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首予中国奥园(10.52, 0.12, 1.15%)(03883)“买入”评级及目标价14.4港元,反映公司销售情况及每股盈利增长优于同业。该行认为奥园与华润置地(34.55, 0.60, 1.77%)(01109)、世茂房地产(22.2, 0.25, 1.14%)(00813)及旭辉(00884)同为行业首选。 该行表示,奥园的资产周转率是行业最高之一,也有足够的土地储备,当中49%位于大湾区,公司在2015年改组及设立专业管理团队后,大幅改善了执行力。 大和:华润燃气重申优于大市评级 升目标价至43港元 大和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华润燃气(39.35, 0.60, 1.55%)(01193)已进入收成期,预计公司派息比率由去年的38%增加至2024年起的50%,每年增加每股派息10%,可被视为类似企业债的投资。该行重申其“优于大市”评级,目标价则由42港元调升至43港元。 该行表示,公司股价自7月15日起的股价下调了6%,反映上半年盈利增长受行业活动放缓的影响。该行相信,公司2018年至2021年的每股盈利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3%,而每股派息则可达到21%的年复合增长率,2021年的派息比率可增至47%,到2030年以现时股价计的股息收益率可达8%。 花旗:申洲国际予买入评级 目标价121港元为行业首选 花旗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申洲国际(113.2, 1.50, 1.34%)(02313)仍是行业首选,预计公司扩建项目有助于扩大产能及支持全球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该行予申洲“买入”评级,目标价121港元。 该行表示,申洲与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订立框架协议,将协调和管理18个项目的建设,并且不需要承担所有投资成本(72亿元人民币)。申洲称其2019至2020年的总资本支出仅增加5亿元人民币至20亿元人民币,该行预期申洲能够通过内部现金流支撑相关项目。 高盛:招行给予买入评级 目标价54.2港元 高盛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看好基本面强劲及较优质的内银,招行(03968)有较好的零售业务,资产质量稳定,资产负债表透明,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54.2港元。 该行表示,预计内地流动性下半年有机会放松,并将推出更多有效的政策工具,同时贷款利率改革,降低了大规模减息和降准的可能性,风险定价能力较弱或定价能力较弱的银行可能会被淘汰。另外,随着最近一轮对信托公司的收紧,该行认为清理影子银行的最差情况已经过去。 麦格理:内险股前景正面 行业首选中国平安 麦格理发表报告指出,中国人寿(20.45, 0.30, 1.49%)(02628) 及新华保险(39.65, 1.15, 2.99%)(01336)公布盈喜,除去一次性税务调整后,核心盈利表现仍好于该行预测。虽然内地保险业的首年保费收入(FYP)在今年次季表现疲弱,在市况波动的情况下,内险仍录得强劲盈利表现。该行认为内险板块目前仍被低估,前景正面,依然首选中国平安(95.1, 0.10, 0.11%)(02318)。 小摩:恒隆地产维持增持评级 目标价20.5港元 小摩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预计恒隆地产(18.62, 0.16, 0.87%)(00101)明年开始,与盈利同步增加派息,公司还是持续受惠于内地零售市场的地产公司之一。该行维持其“增持”投资评级,目标价20.5港元。 该行表示,恒隆地产中期基本纯利略优于预期,扣除物业公平值之净变动后,股东应占基本纯利约23亿港元,达到全年盈测42.5亿元的54%,主因是超出预期的资产处置,以及租金收入符合预期。另外,恒隆还将维持每股派中期息17港仙。该行指出内地业务持续是公司的增长动力,更相信到2020年会进一步加快。 小摩:土地延迟供应支持香港楼价上升 首选会德丰 小摩发表研究报告表示,相信土地延迟供应将继续支持香港楼价上升的预期及需求,且7月份100%销售率印证了上述说法。在香港地产行业中,该行首选会德丰(50.8, -0.50, -0.98%)(00020)和新世界(00017),均给予“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分别为62.7港元及14.4港元。 该行指出,相信领展(00823)股价近期大幅回调,投资者正等候低吸机会,由于领展盈利具有能见度及回购执行力出色,预期市场将继续给予该股溢价估值,故给予其“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108.6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