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晚间,信阳毛尖发布公告,建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MaojianGroupLimited”更改为“ChinaDragonMoutaiGroupLimited”,并采纳“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公告中提到,更改公司名称将更能反映集团业务发展的现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化工业务的公司,信阳毛尖此次更名引发热议,尤其是名称中的“茅台集团”与贵州茅台母公司茅台集团相同。 搜狐财经盘点发现,信阳毛尖已连续三年亏损,2020年下半年亏损7842万港元。 受更名影响,截止2月17日午间收盘,信阳毛尖暴涨17.24%,不过股价仅为0.510港元/股,市值仅为7.6亿港元。 搜狐财经就此询问贵州茅台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酒类业务去年下半年收益400万港币 信阳毛尖曾于2月2日发布公告披露,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牡丹江龙晋酒业向独立第三方收购内地酒类业务——北京耀莱龙微酒业(简称“北京耀莱”)100%股权,代价8000万港元,包括现金500万港元,及7500万港元一年期零息承兑票据。 北京耀莱拥有成龙、橡金成龙等多个酒类商标,同时与上海高诚创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高诚”)分别持有上海曜石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曜石”)35%和65%的股份。 上海曜石主要从事国台成龙酒的市场推广及销售,需每年向北京耀莱提供价值人民币4000万元的国台成龙酒。 而国台成龙酒由贵州国台文化创意酒有限公司供应,该公司由贵州国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间接持股53%。 根据收购协议披露,截至2020年年底,北京耀莱资产净值约为1.3亿元,税后亏损6.9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信阳毛尖已连续三年亏损。收购这样一家亏损的酒业公司,信阳毛尖能否扭亏为盈? 其2月5日最新披露的的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的6个月,公司营业额2.23亿港元,同比增长49%;期间亏损7842万港元,亏损同比扩大52%。 其中,热能供应业务营收为1.33亿元,占比六成左右;酒类销售6897万港元,已经成为公司第二大业务,占比30%。 信阳毛尖在财报中提到,集团于2020年末投过销售酒类开展饮料部,收益为400万港币,由于该业务经营期短,但市场需求充足。管理层认为,这项新业务将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收购北京耀莱正是为了加速酒业业务的发展。 搜狐财经搜索发现,京东、天猫并无国台成龙酒相关产品在销售,搜索关键词出现的多为国台龙酒、国台龙耀年份酒等产品,同时贵州茅台曾和成龙打造过一款产品为“茅台成龙酒”。 曾跨界茶叶市场并多次更名 这不是信阳毛尖第一次更名并跨界谋求自救。 资料显示,信阳毛尖原名中国天化工,2001年5月2日登陆港交所,主要从事石油和煤化工业务,2018年其收购信阳毛尖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信阳国际,即负责信阳毛尖电商和海外业务板块,并更名为“信阳毛尖”,跨界转型进军茶市场。 彼时更名就曾引起过争议,不仅是因为化工企业跨界茶叶比较罕见,更因为涉及了“信阳毛尖”这一区域公用品牌。 中国天化工负责人曾表示,董事会认为中国茶业务将成为集团未来主要收入及利润来源之一,因此建议将该公司现有名称更改为“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以匹配集团未来发展。 不过,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年度,信阳国际亏损416.4万元,未能达到补充协议的业绩保证,即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年度实现盈利850万港元。 随之,中国天化工终止收购协议,出售了收购的信阳毛尖国际,不再持有其任何股份。 已经更名为“信阳毛尖”的中国天化工也未逃出亏损的命运,2017年至2019年分别亏损1.99亿港元、6.67亿港元、3.73亿港元。 2020年3月,信阳毛尖曾计划将公司第二名称更改为“新中国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称新名称将为公司提供更佳识别度及认知度,数月之后更名计划流产。 根据披露,最新更名仍需提供股东特别大会通过,并由百慕达公司注册处处长批准。
港股强势反弹,2月迎来开门红。继1日恒指收盘大涨2.15%,报28892.86点,截至2日收盘,恒指涨1.24%,报29250.29点,科技股更是大幅攀升。当日,南向资金净流入172.77亿港元。 此前受到美股逼空行情影响,恒指一度接连下挫,但这并未阻止内地资金继续南下的势头,上周南向资金继续大举流入2981亿港元。花旗在最近一份研报中称,受内地公募基金的驱动,今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的规模将达3万亿港元。 在全球市场尚未完全企稳时,面对港股的火热行情,机构如何布局? 3万亿够呛,但放量是必然 开年至今,截至2月1日,南向资金总计净流入已达3270.58亿港元,仅仅1个月的时间就已逼近2020年净流入总量的1/2,势头之猛可见一斑。2015到2019年南向资金的年均净流入也仅为2090亿港元。 全球市场巨震后,在资金的强势流入下,港股的反弹力度也远强于A股。 花旗认为,全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或达3万亿港元。其中,如果未来内地公募基金的新发行规模能够延续1月的强势,那么基于50%的最高配置比例,全年通过公募基金渠道流入港股的资金可达2.2万亿港元(其他南向资金包括私募、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等),即单日净流入大约在90亿港元。花旗也因此上调了其对港交所的目标价至575港元。 Wind数据显示,去年港股通的净流入规模为6721亿港元,这意味着按照花旗的上述估算,今年南向资金的净流入规模将增长超3倍。以全年约250个交易日计算,平均单日浄流入规模为120亿港元。记者统计发现,从今年1月初到2月1日的21个交易日里,南向资金的日均净流入额为155.74亿港元,只有1月22日低于100亿港元,且有8个交易日高于200亿港元。 不过,从总体量级上看,3万亿港元非常高。根据晨星统计,受市场走强和公募基金赚钱效应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内地公募全年共成立1435只基金,合计募集资金约3.16万亿元,数量和规模较2019年分别增长38%和122%。也就是说,花旗所预测的3万亿港元的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几乎逼近去年新发行基金的募资总额。 那么,今年公募基金的募资规模又会否大幅增加并提升港股配置?根据长江证券统计,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港股的配置规模大幅上升,总持仓规模达到2598亿港元,占公募基金股票总持仓的比重环比抬升1.8个百分点至74%。但即使基金提升港股配置比例或新发基金的建仓,都很难保证南向资金持续强势。据国君策略测算,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平均港股持仓占股票市值比例为21.05%,若按50%持股上限计算,港股投资市值增至4829亿元,增量为3305亿元。而从今年新发行的基金来看,截至1月28日,今年共发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3709亿份,其中也有不少新发基金注明可投资港股。据东北证券估算,其中可用于投资港股的份额约为400亿份。即使满打满算,目前公募基金对于南向资金的贡献也不超过万亿元。 因此,如果要实现花旗的预测,未来公募基金的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需要和1月一样强劲,这需要全球市场流动性充足且经济复苏势头良好,让市场的热度足以支撑另一个“基金大年”,否则增量资金很难达到如此大的量级。但可以确定的是,南向资金涌入的势头远未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机构继续看好港股机会 尽管经历了上周的巨震,机构仍然普遍看好港股。 “一方面,新发行的基金能够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比例一般限定在50%。另一方面,港股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具备独特的投资价值。对于低估值行业,港股往往比A股更便宜,分红收益率更高。近年来,港股科技色彩越来越浓厚,阿里、京东等科技股在香港二次上市,也是境内资金投资标的。”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记者。 法国巴黎银行(下称“法巴”)亚洲股票策略师曼尼西·雷乔杜里(Manishi Raychaudhuri)对记者称,最近南向资金都集中在一些像腾讯、建行、美团、工行等“旧爱”上,也有一些新的非必选消费公司获得青睐,例如思摩尔(电子烟)、颐海国际(火锅调味品)、中国飞鹤(奶制品)等。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香港敞口”获得增配,例如汇丰和港交所。总之,内地投资者对非必需消费品和科技行业的迷恋似乎有增无减。 根据法巴的数据,2020年以来,获得南向资金净买入额最高的公司(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腾讯、建行、美团、小米、工行、汇丰、港交所、思摩尔、华润啤酒、中国飞鹤、药明生物等。 A股“抱团”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港股,但这无可厚非,因为这些公司部分是景气行业中具备长期增长前景的公司,部分是拥有稳定回报的公司,还有的则是相较于A股有较大估值折价的公司。雷乔杜里对记者表示,在MSCI中国指数的股票中,24只股票占了机构投资的50%——9只来自金融行业,6只来自非必需消费品,3只来自能源,2只来自通讯、消费品和医疗。 三大风险逐步消化 除了机会,港股并非没有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反垄断压力、地产和银行的监管调控等,无疑是悬在港股头上的三把剑。 有观点认为,地产调控、银行资产端监管指标趋严等将打击金融板块的表现,但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这种影响更多集中在A股,资金对于港股金融股的配置逻辑可能不同,或更看重低估值、高分红的优势。 就反垄断风险而言,目前冲击已经逐渐被市场消化。煜德投资合伙人、佳和基金经理蔡建军对记者称:“我仍非常看好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前景。反垄断只是为了不让巨头用垄断优势去破坏公平竞争、创新的环境,这是积极的且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尤其是有利于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当前行业发展仍处在成长期,电商渗透率仅为25%,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行业格局也没有固化,私域电商、带货直播等新的商业模式还在不断涌现,短视频、云计算、企业级服务等赛道还不断有新的企业在崛起,因此,互联网仍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方向之一,优质公司更多集中在港股。” 地缘政治风险方面,尽管此前部分中国公司被国际指数剔除,股价出现了大幅回调,但是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对记者称,一些内地资金进场抄底,部分美国以外的外资机构客户也对这些企业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的估值跌到了低位,与过往平均水平出现较大背离,同时在红利收益方面也非常有吸引力。 在机构看来,估值相对更低只是资金南下的一个理由,更重要的是港股市场有A股没有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标的。后续还会有很多独特的新公司在港股IPO,这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地方。不过,需要警惕的风险则包括流动性边际转向、美元反扑、疫苗注射进度慢于预期等。
图片来源:恒大汽车 1月25日早间收盘,恒大汽车(HK:00708)每股报47.9港元,涨60.20%,总市值约4223亿港元(约人民币3529.46亿元),首度突破四千亿港元。 图片来源:雪球 搜狐财经搜索问财数据显示,在24支汽车类股票中,截止1月25日早间收盘,恒大汽车4223亿港元(约人民币3529亿元)的总市值,已超越上汽集团(约2708亿元)、长城汽车(约3269亿元),仅次于蔚来汽车(美股上市,总市值约6271亿元)、比亚迪(约6645亿元)。 图片来源:问财 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收1050.23亿元,同比增长11.94%;净利34.14亿元,同比增长116.83%。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净利17.51亿元,同比增长1362.66%。 9月单月,比亚迪乘用车全系实现销量40905辆,同比增长2%,环比增长15.2%;其中,新能源实现销量18603辆,同比增长42.6%,环比增长32.8%。 1-9月,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268975辆,同比下降19.9%。具体到新能源车,比亚迪前9月累计销售110941辆,同比下降42.4%。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共销售12212辆,同比增长65.95%,环比增长29.72%。 比亚迪预计,2020年全年净利润为42-46亿元,同比增长160.15%-184.93%。 图片来源:企业公告 前一日(1月24日)晚间,恒大汽车公告称,与六名投资者分别签订认购协议,以每股27.3港元定向增发共约9.5亿股新股,占公司扩大后总股数的9.75%,共筹集260亿港元。 参与认购的六名投资者中有四名投资50亿港元,分别为成宇控股有限公司、上宇有限公司、和益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及翠林全球投资有限公司。 另有两名认购了30亿港元,分别为华人置业创始人刘銮雄之妻陈凯韵和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明辉。 其中,成宇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控股公司,由深圳房企京基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陈华全资持有;上宇有限公司同样是一家成立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控股公司,由中洲集团创始人黄光苗全资持有。 同样拥有地产背景的,还有翠林全球投资有限公司,其由深圳翠林集团董事长王忠明全资持有。和益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背后则是王开国,主要专注大宗贸易及私募股权和公开市场的投资。 华人置业及刘銮雄夫妇一直是恒大积极的投资者。截至2019年底,陈凯韵个人持有恒大3.16亿股股份,同时通过华人置业持有有8.58亿股,合计持有恒大8.87%的股份;去年8月,恒大物业引入战略投资者,陈凯韵以45亿港元成为领投者。 股价信息显示,2020年9月以来,恒大汽车股价整体呈现上涨态势,从2020年9月25日收盘价16.82港元/股上涨至2021年1月22日收盘价29.9港元/股,市值上涨至2636.16亿港元,已超过母公司中国恒大2075.92亿港元的总市值。 恒大汽车公告称,此次投资者的认购价27.3港元/股较公司股票前五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折让8%,各投资方同意锁定认购股份12个月。认购事项完成后,中国恒大持有恒大汽车股份从74.95%下降至67.64%,仍为第一大股东。 恒大汽车表示,此次成功定向增发将极大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早日实现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的战略目标。 2020年上半年,恒大汽车营收45.1亿元,同比增长70%;毛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107%;净利润-24.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4.2%。 具体来看,汽车板块营收0.5亿元,仅为整体营收的0.1%。整体毛利润为12.6亿元,同比增长107%,汽车板块毛利润亏损1.2亿元。 此外,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生收益5300万元,净利润亏损12.7亿元。结合往期数据计算,从2018年至今两年半的时间里,恒大新能源汽车业务累计亏损已经高达近63亿元。 恒大汽车在中报中表示,力争在3–5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另据恒大汽车高层透露,恒驰新车将于今年上半年试生产,下半年实现量产。
深圳星河荣御,图片来源:星河控股集团官方网站 1月26日,星盛商业(HK:06668)挂牌上市,定价3.86港元/股。 早间开盘,星盛商业报4.4港元,较发行价3.86港元涨14%,总市值约44亿港元。此后股价有所回落,截止收盘报4港元/股,涨3.63%,总市值降至40亿港元。 图片来源:雪球 星盛商业是2021年物业行业第三家上市的物业股,此前1月15日荣万家上市破发8%,18日宋都服务上市破发36%。或受益于“纯商业物业管理”的属性,星盛商业并未破发。 从规模来看,星盛商业营收不足5亿,合约面积甚至不到1亿平米,但却坐拥超50%的高毛利。此外,星盛商业还面临着区域局限、母企依赖、债务风险等问题。 上市前腾转挪移,“二代”黄德林成掌舵者 过去一年间,新三板摘牌、股权重组、赴港IPO、首战折戟、迅速二度递表之后,星盛商业才迎来了今日的敲钟时刻。 2016年12月,星盛商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2019年8月,因新三板融资、流动性相对较差等原因,其从新三板退牌转战港股。 半年后的2020年1月17日,星盛商业首次在港提交招股书,但以失败告终。之后于7月20日迅速再递表,最终在2021年1月11日通过聆讯。 星盛商业实控人是星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控股)的黄楚龙家族,星河控股成立于1988年,起家深圳,现有地产、金融、置业、产业四大业务集团,为国内大型综合性投资集团。 作为星河控股的创始人、董事长,60岁的黄楚龙在《2020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以身家390亿排名第40位。 星盛商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让成立31年的星河控股首次有了主板上市平台。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目前,黄楚龙通过家族信托通过高星持有星盛商业80%股权,另外20%股权由黄楚龙次子黄德林持有。 “地产二代”接任家族企业,以物业为操练场,星河控股也不例外。公开资料显示,黄德林现年37岁是80后海归,2008年8月步入家族企业,并一直在商用物业运营领域深耕。 2019年9月,黄德林获委任为星盛商业的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主要负责整体业务发展、制定及实施业务策略。 此前,黄楚龙曾在聆讯后资料中称,“并无意担任董事或高级管理层以参与集团的日常管理,仅作为投资者及控股股东。” 星盛商业上市后,黄德林获任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成为星盛商业的真正掌舵者。 母公司贡献80%营收,毛利率高达51% 2017-2019年度,星盛商业的营收分别为2.78亿元、3.28亿元、3.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040万元、8510万元、9560万元,一直处于稳增状态。 截止到2019年9月底,星盛商业营收约2.9亿元,同比增长25.1%;净利润8371.1万元,同比增长超36%。 但对比同年上市的商业物管企业,如卓越商企、华润万象生活,星盛商管的营收规模尚有较大差距。 从收入结构上来看,星盛商业极其依赖母公司及其关联方。上述期间,星河控股分别为星盛商业贡献2.51亿元、2.91亿元、3.47亿元及2.65亿元,占收入总额的90.2%、88.4%、89.5%及86.6%。 在未开业的商业物业方面,星盛商业依然过度依赖母公司,20项物业中仅有6项来自独立第三方物业发展商。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规模方面,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总合约面积达299.9万平方米,共计管理45个项目,建筑面积299.9万㎡。其中,27个位于大湾区。 2017年至2020年9月末,星盛商业于大湾区的总合约面积分别占总合约面积的50.9%、41.8%、44.0%及44.4%,来自该地区的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分别占收入总额的90.0%、87.5%、88.9%及80.5%。 中指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按于深圳的运营中购物中心数量、运营面积计算,星盛商业分别排名第一、第二;按于大湾区的运营中购物中心数量、运营面积计算,星盛商业分别排名第四、第七。 而位于大湾区的优质物业,也为星盛商业带来超高毛利率。2017年-2019年,星盛商业整体毛利率分别为49.9%、51.7%、51.8%,远超华润万象生活、宝龙商业同期13%-26%的毛利率。 不过,受制于区域局限加之整体规模较少,星盛商业除大湾区意外,长三角、华中等区域仅有零星分布,西部、东北部则大量空白。 对此,星盛商业管理层在1月13日举行的上市线上记者会上表示,“会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大湾区的地位,并专注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及扩展业务规模。” 资产负债率最高达87%,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财务方面,截止2019年9月底,星盛商业手持现金1.17亿元,较2018年底增长34.5%,账面现金尚为充裕。但事实是,在上市前夜,星盛商业就已被“收割”。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星盛商业派发股息2.01亿元。而当期其净利润为8371.1万元,换言之,派息金额相当于净利润的2.4倍。 在此操作下,星盛商业当期融资现金流出现2.05亿元缺口。随后,星盛商业购买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7.53亿元,之后又赎回9.13亿元金融资产,由此套现1.6亿元,使得当期投资现金流净额增加1.6亿元,变相“填平”了78%的融资现金流缺口。 如此一来,星盛商业截止期末,按公允值计量且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总额下降至1.44亿元。所面临的风险便是随着未来投资收入的减少,对未来净利润的贡献或将下滑。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受上述操作影响,2017-2019年,星盛商业资产负债率大幅波动,由59.6%下降至52.2%,后又大幅跃升至87.9%。 截至2020年9月末,星盛商业流动负债总额为1.97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24亿元,尚无法覆盖其流动负债总额,流动比率也由2018年的2.2一路降至了1.6。 图片来源:星盛商业聆讯后资料 星盛商管迈入资本赛道已成定局,上述前夕,因规模小而不为人知,但其在招股认购阶段却行情火爆。 星盛商业香港发售获756倍认购,中签率只有1.29%,国际发售部分超额认购约9倍。发行定价3.86港元,是招股价3.2港元-3.88港元的极近上限。 本次星盛商业募集资金8.81亿港元,募集资金约55%将用作寻求其他中小型商用物业运营服务供应商的战略收购及投资,以壮大公司的业务及扩大公司的项目组合。 在目前已上市的44家物业股中,星盛商业是唯一一家纯做商业运营与管理的物企,含有商业运营管理业务的为华润万象生活、卓越商企服务、宝龙商业三家。 截止1月26日收盘,星盛商业报4港元/股,涨3.63%,总市值约为40亿港元,市盈率(TTM)为32.74倍, 无论是从总市值,还是TTM来看,星盛商业均远不及前述三家物业公司。
1月15日,荣盛发展旗下物业公司登陆港交所上市,这也是2021年度首支登录港交所上市的物业股。 然而,荣万家上市首日即破发,截至下午收盘,荣万家跌幅超8%,市值蒸发4.1亿港元。 荣万家早盘大幅低开,开盘价为12.8港元,盘中股价持续下挫。截至上午收盘,荣万家报12.4港元,较发行价13.46港元下跌7.88%;下午时段,荣万家继续一路低走,截至收盘,荣万家报12.36港元,跌幅8.17%。 募资11.68亿港元,六成用于收并购 今日上午,随着“虚拟锣声”响起,荣万家成为了2021年港交所物业“第一股”。 因河北疫情原因,荣万家并未举行传统的敲锣仪式,而是代之以“虚拟敲锣”。不过今日敲锣的主角并不是荣万家的实际控制人耿建明,而是其弟、荣万家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耿建富。 据此前公告显示,荣万家全球发售共计9400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发售股份940万股,国际发售股份8460万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 1月14日上午,荣万家公告显示,荣万家厘定发售价格为13.46港元每股。荣万家自全球发售收取的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11.68亿港元。 这也是荣万家此前所列发行价区间13.46-18.36港元的最低端。对于所得款用途,荣万家表示,大部分资金将用于收并购扩张,预计将有约60%。 荣万家成立于2000年,最早由荣盛发展全资持有。2019年,荣万家引进中鸿凯盛进行增资入股,以9896万元转让8.8%股权。 2020年5月,荣万家采用股权激励制度,盛绎德商务由此成立,作为股权激励平台,持有荣万家8.42%股权。 股权激励平台确立后,荣万家的股权架构变为:荣盛发展、盛绎德商务及中鸿凯盛分别拥有83.52%、8.42%及8.06%股权。 此次IPO全球发售后, 荣盛房地产发展持股稀释为62.64%,盛绎德商务6.31%,中鸿凯盛稀释为6.05%。 99.3%物业管理收入来自母公司开发项目 截至2020年6月30日,荣万家共管理272个物业管理项目,总在管建筑面积为5240万平方;订约管理380个物业管理项目,总合约建筑面积为8060万平方米。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与2020年上半年,荣万家的营收分别为7.32亿元、9.02亿元、12.82亿元与7.65亿元;同期,其净利润分别为0.38亿元、0.72亿元、1.13亿元与0.53亿元。 招股书显示,荣万家服务业务包括物业管理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及社区增值服务,2019年度,上述三项业务收入分别贡献了6.8亿元、4.29亿元、1.41亿元,占比54.4%、34.3%、11.3%。 荣万家收入高度依赖母公司。虽然2018年起,荣万家开始管理独立的第三方物业,但截至2020年上半年,无论是管理面积上,还是物业管理收入上,其对荣盛发展仍有极高的依赖度。 招股书显示,荣万家物业管理收入中,由荣盛发展开发的物业收入占比达99.3%。这或也是荣万家将六成发售新股融资所得款用于收并购的原因之一。 毛利率28.6%低于物企平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荣万家毛利率一直处于低位,2017年、2018年、2019年毛利率分别为16.0%、16.7%、18.2%。 相比之下,2020年上半年上市物企平均毛利率为29.27%。 据荣万家聆讯后资料显示,2020年上半年,荣万家毛利率为28.6%,较上年末增长10.04个百分点。不过,荣万家毛利率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荣万家为何突然毛利率大增? 成本大幅下降是2020年荣万家毛利增长的原因之一。 2020年疫情期间,荣万家采取节约成本的策略,其中物业管理服务的现场人员缩减13.9%;通过增加外包服务,员工福利开支缩减34.4%,约6370万元;以及政府减免政策,豁免社会保险1200万,这些帮助荣万家降低了成本。 招股书显示,荣万家2020上半年物管服务毛利率由19.8%增长至32.5%。 然而,这些疫情期间临时的措施难以持续,这或许将影响荣万家毛利率的稳定性。 母公司负债率高企 除此之外,荣万家母公司荣盛发展财务状况亦不容乐观。 过去一年,荣盛发展频频高息发债。荣盛发展于去年7月和8月分别发行了两次中期票据,金额分别为11.2亿和10亿,利率分别为7.18%和7.22%。 7月20日,荣盛发展发行2.5亿美元高级无抵押定息债券,利率9%。 此外,荣盛发展与实控人耿建明之间存在关联借款,且借款利率经常偏高。 去年5月,荣盛发展公告称,向荣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荣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借款,合计借款5.4亿,借款利率不超过9%。上述公司的实控人均为耿建明。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荣盛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5.26%;现金短债比1.06倍。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1日讯清科创业(01945.HK)今日冲高回落,开盘报11.800港元,最高价12.220港元,最低价11.120港元,截至12:08,清科创业报11.160港元,跌幅3.793%。清科创业上市仅两个交易已逼近破发线。 清科创业12月30日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根据港交所公告,清科创业公开发行定价为每股11.00港元,超额认购约1394倍。据悉,清科创业上市募集资金净额用于改善线下服务供应、升级线上平台及服务、拓展中国二线城市与海外新兴市场投资服务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清科创业旗下业务包括数据服务、营销服务、咨询服务及培训服务,并依托数据库资源及数据收集、分析及研究能力,将大数据与股权投资服务结合。清科创业二十年来构建的线上线下多平台矩阵式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基础设施”。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股权结构显示,倪正东通过其全资持有的离岸控股公司,持有清科创业55.4096%的控股权。随着清科创业的上市,倪正东个人财富有望快速增值,众多清科创业的股东也能从上市盛宴中分一杯羹。清科创业执行董事为倪正东、符星华、张妍妍;非执行董事为龚虹嘉;独立非执行董事徐少春、ZHANGMIN和余滨。
图片来源:网络 12月31日,据港交所披露文件显示,中国恒大在12月28日至12月31日期间,通过交易所买入约1.035亿股恒大物业股份,持股量由59.04%升至60.84%,合计涉资约9.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7.75亿元)。 中国恒大连续四日增持恒大物业,图片来源:港交所 同在上述期间,中国恒大连续四日增持恒大汽车股份,分别以平均价28.92港元、28.57港元、29.71港元及30.19港元,合计购入恒大汽车2053.7万股,共涉资约6.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14亿元)。 至此,通过连续四日约12.89亿元的增持,中国恒大对恒大物业、恒大汽车持股分别增至60.84%、74.95%。 中国恒大连续四日增持恒大汽车,图片来源:港交所 12月30日,房车宝集团(即房车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发布会,许家印等恒大高管为其揭牌。旗下的房车宝全民经纪平台、房车宝平台、房车宝SaaS管理平台等三大科技平台,对外亮相。 房车宝集团由恒大与全国152家中介机构于今年下半年重组成立,旨在构建房产、汽车线上线下全渠道交易服务平台,以打造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互联网科技服务集团。 目前,房车宝集团已拥有全民经纪人会员2162万,线下门店30635家,平台年精准导流实地看房客户超2000万,年交易规模1.2万亿。仅2020年,平台就发放了161亿的巨额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