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日召开的创业板第58次审议会议上,来自陕西西安高新区的硬科技企业中熔电气顺利过会,即将登陆创业板。 中熔电气多年来聚焦电力熔断器中高端市场,陆续布局通信、新能源光伏等新兴工业领域,以及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中熔电气已成为国内电力熔断器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用熔断器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随着日前《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的发布,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铁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像中熔电气这样的新能源相关领域和相关链条上的头部企业来说,将受益于行业的发展,“而在资本的助力下,公司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这次中熔电气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657万股,拟募资3.62亿元,将用于智能电气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国内电力熔断器行业领军企业 招股书显示,中熔电气成立于2007年4月,现位于西安高新区创业研发园,曾在2016年10月挂牌新三板,2019年10月摘牌。公司主营熔断器及相关配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力熔断器、电子类熔断器和激励熔断器,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风光发电及储能、通信、轨道交通等中高端市场领域。 随着公司在领域内持续深耕,以及下游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风光发电及储能、通信等市场发展对熔断器的需求抬升,公司现已成为国内电力熔断器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尤其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用熔断器市场份额中排名第1。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巴斯曼公司、法国美尔森公司和日本太平洋精工,即熔断器器件领域“前三甲”。 在业绩方面,中熔电气近3年营收分别取得1.35亿元、1.58亿元和1.91亿元,逐年上升,同期,归母净利润也在持续攀升,分别为0.16亿元、0.32亿元和0.38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中熔电气实现营收约1.49亿元,同比增长24.47%,净利润3935万元,同比增长86.05%。 根据招股书,此次中熔电气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657万股,拟募资3.62亿元,主要用于智能电气产业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2.24亿元用于智能电气产业基地建设项目,3785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具体来看,智能电气产业基地建设项目,选址于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二路与亚迪路十字西北角,主要包括新建生产厂房、智能仓库、综合办公楼、生活配套楼及相应附属设施,合计新建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此外,公司还将购置中生产设备、检测设备、智能仓储设备等共计1955台(套)。 招股书披露,该项目达产后,可实现新增圆管熔断器、方体熔断器、激励熔断器、电子类熔断器、底座及其他产品产能6686万只/年。 本项目预计(正常年)年营收3.89亿元,年利润总额9346万元,年税后利润7944万元。项目建设期2年,预计投产后近三年分别达到正常产能的30%、60%、100%。 迎政策机遇 目前,中熔电气主营业务收入中,以电力熔断器为主,占比在90%以上。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风光发电及储能项目,合计占比60%以上。公司目前采用“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经销商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东地区。 作为一家硬科技企业,中熔电气在电力熔断器行业研发实力较为雄厚,已经拥有100项国家专利,包括1项发明专利、9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 此外,中熔电气现为全国熔断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等,参与起草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而凭借技术创新等方面优势,中熔电气已经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资源,其中不乏宁德时代、华为、阳光电源和比亚迪等国内巨头公司。 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该公司熔断器产品主要通过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普莱德、比亚迪供应链等,进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主要终端用户有特斯拉、戴姆勒、比亚迪汽车等国内外主流新能源整车厂商;在新能源风光发电及储能市场,公司主要客户有阳光电源、华为、上能电气、禾望电气、维谛、宁德时代等;通信市场主要客户有华为、维谛、中恒电气等;轨道交通市场主要客户有中国中车、GETransportation等。 “目前,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期,这对相关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发展时期。”王铁山表示,《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多次提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进,包括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新型用能方式、部署开展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研究、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等。“这将带动中熔电气这样相关产业链的头部企业。” 《白皮书》指出,加快智能光伏创新升级,推动光伏发电与农业、渔业、牧业、建筑等融合发展,拓展光伏发电互补应用新空间,形成广泛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新模式。 “对于整个光伏产业来说,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都是一个好的机遇发展期。”开源证券资深投资顾问刘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提出的目标是,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相对于目前,至少两倍的增量空间。而且,国外市场在未来也会有非常大的市场增量,这对于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来讲,都将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隆基机械公告,公司于近期分别收到比亚迪汽车全资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和长城汽车的通知,公司被确定为比亚迪汽车新能源车型“汉”的高配版前制动盘供应商和长城汽车新能源品牌“沙龙智行”C30-C01 车型前制动盘独家供应商,5年生命周期内,预计销售额分别累积约7000万元和4000 万元,相关车型预计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量产。 【公司报道】 隆基机械:拟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展开投资布局 并主导设立“新能源基金” 隆基机械23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技术的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速度不断加快,公司结合行业发展状况,拟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展开投资布局,并主导设立“新能源基金”,通过投资南氏锂电,目前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隆基机械半年报拟10派4元 隆基机械披露半年报。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64,987,807.41元,同比下降11.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070,868.09元,同比下降19.58%;基本每股收益0.090元/股。公司2020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以416,100,301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00元(含税)。
编者按:企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当下,商业模式从未如此错综复杂,也从未如此孕育生机。 新业务、新经济、新模式令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家优秀的企业,必然是价值充盈的。她不仅要有一定的规模当量和盈利能力,还必须有着积极的价值观,能够改善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能够扎根过去和现在,指向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 记录、探寻、发现,我们的每一次表扬和批评,都为抵达那个最具价值的核心。 为此,搜狐财经以专业的财务分析,对国内大型企业做一次全面的审视,亦将以独特的媒体视角,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 搜狐财经将以每周两篇的频率,独家发布企业报告,并以此系列报告建立企业数据库,汇聚成搜狐财经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筛选出有独特价值的企业。 本文为“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报道第四十七篇。 【价值评析】 手机电池起家跨界造车,深度布局汽车垂直产业链。王传福凭借低价策略在手机电池市场站稳脚跟,顺势切入手机代工业务,而后跨界造车,再次凭借高性价比车型打响名号。比亚迪前瞻性地围绕汽车模具等零部件、动力电池、车规级半导体等汽车垂直领域展开布局。 战略失误身陷危局,聚焦新能源汽车开启二次腾飞。因车市低迷和盲目扩张后的一地鸡毛,加之手机板块业务收缩、新领域光伏板块陷入危机,比亚迪2010-2012年净利润连年下滑。王传福公开承认战略失误,重新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业务。 汽车板块贡献主要营收和毛利,政策收紧再陷低迷期。汽车板块近年收入占比均在50%左右,其毛利率为所有业务中最高,近年毛利率总体超20%,贡献近7成毛利。受汽车行业下行、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比亚迪业绩再度恶化。 政府补助持续输血,应收账款高企资金流动不足。2013-2019年,比亚迪所获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累计达76亿,约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44%。截至2019年末,比亚迪应收账款规模达439.34亿元,公司有息负债为709.96亿元,其账面货币资金仅有126.5亿元。 加码研发开启新产品周期,产业链由垂直整合走向单飞。2013-2019年,比亚迪研发投入由28.72亿元增至84.21亿元,7年累计研发投入379.73亿元。2020年,比亚迪相继推出“刀片电池”、“汉”系列车型,助力业绩触底反弹。比亚迪半导体业务、动力电池业务等将逐一走向单飞。 近日,汽车芯片供应短缺问题持续发酵,大众汽车等主流汽车厂商面临停产风险。比亚迪曾对媒体回应,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不仅可以充分自给,还有余量外供。比亚迪半导体业务进入公众视野。在此之前,比亚迪曾因代工苹果新iPad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一家非典型车企,比亚迪由手机电池起家,顺势延展至手机代工业务,同步跨界新能源造车,并就动力电池、半导体、光伏等板块展开全产业链布局,形成多元化业务格局。 看似繁杂的跨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无一不是踩准了风口,实现阶段性成长。经历2018-2019年的车市漫长寒冬后,比亚迪实现触底反弹。 今年以来,受益于各板块多重利好刺激,比亚迪股价屡创新高。9月以来,比亚迪A股的股价由9月初的86.99元/股最高攀升至198.85元/股,涨幅达128.6%,市值站上5400亿元。年初至今,比亚迪股价涨幅已近260%。 “电池大王”跨界造车,布局汽车垂直产业链 今年7月,比亚迪总市值首次超越上汽,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而在25年前,比亚迪还只是一家做镍铬电池的初创企业。 20世纪90年代,王传福预见手机电池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耗资百万从日本引进镍镉电池生产线,用廉价的人力代替昂贵的机器生产线,使得电池生产成本较同类企业降低一半,销售价格自然也便宜近一半。 低价策略打动了彼时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电子,获得宝贵的第一单;又让其在1997年金融风暴中超过日系电池公司站稳脚跟。此后,比亚迪涉足锂电池领域,依旧凭借高性价比赢得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关键客户。 至2002年底,比亚迪营收已达到22.91亿。比亚迪于同年登陆港交所,发行价在当时54只H股中位列第一,达10.95港元,募集资金16.5亿港元。 由于手机电池市场趋于饱和,比亚迪顺势切入手机零部件产业,陆续推出屏幕、镜头模块、键盘机壳模具、软性电路板等产品,而后开展手机组装业务。 2007年10月,比亚迪将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分拆在香港主板单独上市,即“比亚迪电子”。 如果说手机代工业务算是顺势而为,跨界造车则是王传福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王传福想找一个玩家少一点的、门槛高一点的、竞争程度相对低一点的行业进入。“想来想去,只有汽车。” 2003年1月22日,比亚迪正式入主西安秦川汽车公司,成为吉利汽车之后第二家民营轿车企业。王传福实际瞄准的是未来汽车电池市场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 恰逢中国车市蓬勃发展期,政府大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车,比亚迪如鱼得水。凭借售价7万元的燃油车F3打响名号后,2006年,比亚迪第一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F3e电动车研发成功。2008年12月,比亚迪首款混合动力车F3 DM正式上市。 为了更好地造车,比亚迪早早围绕汽车产业链进行布局,从汽车模具等零部件到汽车动力电池,再到2亿收购中纬积体电路宁波有限公司(现为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拿下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主要由驱动芯片与电源管理器件组成)的研发生产能力,为十年后比亚迪IGBT芯片的诞生埋下伏笔。 2009年,我国在北京等13个城市启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随后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开始对其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并推行一系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造车的比亚迪迎来了新时代。 汽车贡献近7成毛利,曾陷危机净利下降近一倍 出乎意料的是,本应顺势而上的比亚迪遭遇成立以来的最大危局。 此前,从造电池到造汽车,王传福几乎踩准了每一个节点。尝到甜头后,王传福将目光转向新能源领域,加码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这次王传福失算了。 新能源项目亟需大量投入,比亚迪的传统汽车业务和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却自顾不暇。国内汽车市场进入低迷期,比亚迪汽车业务经历过度扩张,面临销量下滑、经销商大量退网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手机端业务由于主要客户市场份额下降,销售收入明显下滑。 2011年,比亚迪整体回归A股,募资约22亿。当年比亚迪实现营收488.27亿,同比微增0.78%,归母净利润腰斩为13.85亿。 回归A股第二年,中国光伏产业全行业陷入危机,这让比亚迪的业绩雪上加霜。2012年比亚迪营收同比下滑4.05%至469.04亿,归母净利润仅有0.81亿,同比降幅达94.12%。 王传福公开承认战略失误,重新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业务,从重视发展速度改为加强品质和提升技术水平,以此实现二次腾飞。 2013-2019年,比亚迪营收规模由528.63亿扩大至1277.39亿,营收复合增速为15.84%。 比亚迪在近年年报中将主营业务划分为三大板块:汽车及相关产品、手机部件及组装、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 汽车及相关产品覆盖传统燃油车、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包括电池、手机玻璃、充电头、金属后盖及边框等全产业链业务体系。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板块则包括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等动力电池业务和光伏业务。 三大业务板块中,汽车板块近年收入占比均在50%左右,手机板块营收占比约4成,电池板块收入占比仅不到一成。 2014-2016年,比亚迪汽车板块收入比重逐年加大,2015年和2016年收入增速分别达50.1%和40.2%。 汽车板块收入在2017年小幅下滑,2019年降幅达16.8%,其在整体营收中的比重也由58.4%降至49.5%。而手机板块收入占比在2014-2016年间逐年下降,至2019年收入比重由32.5%上升至41.8%。 毛利方面,汽车板块的毛利率为所有业务中最高,近年毛利率总体超20%,贡献近7成毛利。2019年汽车板块毛利率为21.88%,毛利占比达66.5%。尽管手机板块贡献了4成营收,其2019年毛利率为9.35%,毛利贡献占比仅为24%。 从净利润占比来看,2019年汽车板块净利润占比达到56%,手机板块占比为36%。 无论是营收、毛利还是净利贡献,汽车板块无疑在比亚迪盈利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因而2017年后,受汽车行业下行、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比亚迪整体营收、净利润情况趋于恶化。 2017年比亚迪营收增速由上年度的29.32%放缓至2.36%,2019年营收同比下滑1.78%。2017-2019年,比亚迪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且降幅不断扩大,2019年比亚迪仅实现净利润16.14亿,同比下降41.93%。 政府补助占净利润超4成,应收账款高企 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依靠政府扶持和政策滋养蓬勃发展,比亚迪也不例外。 2013-2019年,比亚迪所获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累计达76亿,约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44%,其中主要是与汽车有关的政府补助。 2017-2019年,比亚迪所获政府补助在当期净利润中占比分别达31.38%、74.56%、91.92%。 这当中还不包括通常所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作为汽车销售对价计入营业收入中,因而直接影响汽车单价和销量。 2016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出恶性骗补事故,涉及骗补资金近100亿,主要方式有汽车未销售就提前进行申报补贴或领取补贴之后不使用、增加汽车公里的公交车空跑而不载客等。 骗补事件后,国家提高补贴的技术门槛,并调整了补贴方式,由事前拨付变更为事后清算方式,加长了补贴周期。据悉,一家新能源企业从申请到拿到补贴,至少需要一年半时间。 补贴周期变长部分反映在了应收账款上。根据比亚迪销售政策,对于传统燃油车的整车销售,通常要求客户以应收票据的形式提前支付款项。对于新能源车的整车销售,提供给主要客户的信用期通常为30天至360天,或为客户提供1至2年的分期付款方式。 因此,比亚迪的应收账款主要来源于新能源车的整车销售,这其中又包括新能源补贴款。2016年,比亚迪营收同比增长29.32%至1034.7亿元,增速较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其应收账款规模却翻了一番,由2015年末215.19亿元增至417.68亿元。 大量的应收款并未能及时转化为资金。截至2017年底,比亚迪应收账款高达518.81亿元,约占当期总资产的29.13%;账面货币资金为99亿元。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下调。2019年3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的通知》,2019年6月26日过渡期结束后,新能源国家补贴降低50%,同时地方补贴取消,综合补贴降幅超过60%。 虽然比亚迪适时推出保价计划,但退补政策在销量端已有反应。比亚迪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减少11.8%至1.66万辆,8月同比下滑23.4%至1.67万辆。 2019年全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22.95万辆,同比降低7.39%;而上年同期新能源车销量增速达到108%。 新能源车销量下滑、补贴退坡,比亚迪应收账款规模2019年底缩至439.34亿元。 现金流方面,2017年至今,比亚迪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情况逐年改善,继2017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负转正,2019年增至147.4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9年,比亚迪资产负债率由61.81%逐年提升至68%。负债总额由896.61亿元增至1330.4亿。截至2019年末,公司有息负债为709.96亿元,而其账面货币资金仅有126.5亿元。 七年累计研发投入380亿,第三季度净利暴增1363% 为应对政策收紧带来的盈利危机,比亚迪选择加大研发力度、开拓新产品线;另一方面,围绕汽车产业链垂直布局的各细分板块也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化,并将逐一单飞。 2013-2019年,比亚迪研发投入由28.72亿元增至84.21亿元,7年累计研发投入379.73亿元。 2016年以来,比亚迪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由4.37%逐年上升至6.59%;研发人员数量也由2.38万人增加到3.58万人,占员工总数比例由12.29%升至15.62%。 在动力电池领域,错失三元电池发展先机后,比亚迪于今年3月发布新一代电池产品“刀片电池”。“刀片电池”仍以磷酸铁锂为原材料,相比三元电池成本更低、更稳定,而对比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则有着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续航能力。 据悉,今年刀片电池第一代产品能量密度可达到14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230Wh/L,预计2025年能量密度可达到大于18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300Wh/L。刀片电池预计能够带来30%左右的成本下降。 与此同时,比亚迪加快分拆动力电池业务上市的进程。 今年4月,比亚迪半导体业务先行一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比亚迪半导体拟以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寻求于适当时机独立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后,比亚迪半导体将仍为比亚迪控股子公司。据中金公司预计,比亚迪半导体拆分上市后可达300亿市值。 在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在今年二季度开启新一轮车型周期。2020年7月,比亚迪推出全新车型“汉”,定位高端市场。其中汉EV定价22.98-27.95万元,汉DM定价21.98-23.98万元。“汉”也是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车。 比亚迪此前曾公告表示,全新旗舰车型“汉”一上市就成为国内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销车型,订单数量持续攀升,销量持续增长,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强劲增长。 数据显示,比亚迪汉在7月份、8月份、9月份、10月份的销量分别为1205辆、4000辆、5612辆、7545辆,累计销量超18362辆。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反弹和手机板块业务规模扩大,比亚迪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45.2亿元,同比增长40.72%;归母净利润为17.5亿元,同比暴增1362.66%。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1050.23亿元,同比增长11.94%;实现归母净利润34.14亿元,同比增长116.83%。 三季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比亚迪有息负债为595.22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为131.82亿元。 比亚迪业绩回暖也与政策松绑有关。2020年4月23日,四部委发布《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补贴延长至2022年,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其中,2020年乘用车补贴整体下降10%,商用车保持不变,而2021-2022年补贴退坡原则为乘用车较上一年下降20%30%,商用车较上一年下降10%、20%。 新规出台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回暖,带动比亚迪等头部车企盈利回升。新能源车企自我造血、独立发展的路仍然道阻且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疫情期间,比亚迪发挥其跨界能力,转做口罩,其口罩产线和消毒凝胶产线日产能分别实现了500万只和30万瓶,解燃眉之急。此外,比亚迪为防控疫情捐款1000万元,并捐赠100多万元紧急医疗物资。
2021年首个交易日,A股开门红,其中动力电池股成为耀眼的明星,宁德时代(300750.SZ)股价创新高突破400元大关,收盘报404.10元/股,大涨15.09%,市值超过9400亿元,成为沪深两市第九名。在更早的1月1日,据特斯拉中国官网消息,特斯拉ModelY长续航版起售价为33.99万元,此前为48.8万元人民币,下调14.81万元;特斯拉ModelYPerformance高性能版起售价为36.99万元人民币,此前为53.5万元人民币,下跌16.51万元。方正证券分析师申建国分析认为,“此次降价基于已实现的国产化成本控制,或将吸引更多潜在购车者,形成良好规模效应循环,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带动电池需求量,利好特斯拉相关产业链。”股价飙涨扩产依旧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0年爆发,在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新能源车走出疫情阴霾发展快进,带动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向前。在过去的2020年,宁德时代的股价就已经飙进。从2020年1月2日以106.99元/股开盘,到12月31日以351.11元/股收盘,股价大涨228.17%。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2020年2月,宁德时代与 Tesla, Inc.以及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签 订《Production Pricing Agreement (China)》。协议中约定,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供货有效期限: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2018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仅用了7年时间,就曾以54.62亿元的募资额打破了创业板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宁德时代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为315亿元,同比下降4.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6亿元,同比下降3.1%,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4.24%。这是宁德时代2020年以来首次实现单一季度净利正增长。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下滑,动力电池产业也因此下滑严重。不过,自7月以来,国内动力电池的装车量已经恢复正增长,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除了股价大涨,扩张也在持续。2020年12月29日宁德时代发布3条公告,拟在四川省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扩建动力电池宜宾制造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00亿元;拟在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投资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70亿元;拟在江苏省溧阳市中关村高新区内,投资建设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四期),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20亿元,共计不超过390亿元。中金公司报告称,宁德时代拟投不超过390亿元建设锂电产能,测算将在未来2-4年内合计新增产能约120-150GWH。考虑到短期行业景气度提速,中长期预期全面提升,上调宁德时代目标价50%至450元。在2020年8月,宁德时代宣布,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推动业务发展、巩固市场地位,公司控股子公司时代吉利拟在四川省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动力电池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超过80亿元。新能源概念股大涨与宁德时代一样,2021年首个交易日特斯拉概念股全线大涨;亿纬锂能(300014.SZ)大涨14.71%至93.49元/股,恩捷股份(002812.SZ)上涨9.32%至155元/股;当升科技上涨6.31%至68.94%;赣锋锂业(002460.SZ;1772.HK)上涨10%至111.32元/股。除了特斯拉降价带来的利好外,2021年新能车补贴政策落地也成为重大利好。2020年最后一个工作日(12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知》指出,2021年坚持平缓补贴退坡力度,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2020年初,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下滑。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财政部等四部委于2020年4月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86号),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并提前明确2021年、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退坡幅度,稳定市场预期。在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带动下和有关政策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去年二季度起触底反弹,1-11月共销售110.9万辆,同比增长3.9%。根据中汽协的预测,2020-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130、180万辆。有券商分析师分析认为,“2021年新能车补贴政策落地,新能车补贴的技术指标保持要求不变,单车金额下滑20%,续航里程300≤R<400的纯电乘用车补贴为1.30万元,R≥400的纯电乘用车补贴为1.80万元,插混乘用车(含增程式)为0.68万元,符合市场预期,利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期发展。”新时代证券分析师开文明也认为,新能源车底部拐点已过,快速进入上行通道。根据预测,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434万辆,同比上涨57%。“增长的动能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内私人需求爆发,2020年私人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比例提升16%至71%。2021年,2020年热销车型如Model 3、汉和宏光mini热度有望延续,同时新款车型特斯拉Model Y、大众ID系列和比亚迪DM-i版秦/宋Plus等有望进一步提供优质供给;二是欧洲碳排放政策要求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170万辆;同时,欧洲主流整车厂如大众、宝马等加快布局,并制定了较高的目标销量;三是美国,拜登上台,新能源车政策向好,补贴有望全额恢复。而特斯拉Fremont和Austin工厂将贡献增量产能,保障2021年销售增长。”开文明说。
“守得云开见月明。前几年我们就看好新能源汽车,即便一单量很小,也会顶住压力开模生产。如今,新能源汽车大爆发,销量排名靠前的新能源车企都是由我们供货,产品供不应求。”面对汹涌而来的新能源汽车浪潮,海联金汇董事长刘国平感叹坚持有了回报,“机会给了有准备的人。” “敢闯敢干”是刘国平的一贯作风。23年前,刘国平放弃了银行管理岗位转而投身实业,创立了海立公司(海联金汇曾用名)。2015年,在制造业闯出一片天的刘国平,又一头扎进金融创新浪潮,为公司勾画了第二成长曲线——金融科技。 在刘国平看来,多年的不懈努力到了迸发的临界点:公司预计全年盈利2.5亿至3.5亿元,同比增长110.18%至114.25%。“新能源汽车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在先手优势上将进一步发力。同时,数字人民币逐渐铺开,我们也准备好了。”刘国平说。 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 2020年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是哪家?不是特斯拉,也不是蔚来、小鹏这样的国内造车新势力,而是神奇的五菱宏光。11月份官方数据显示,五菱宏光MINI EV当月销售33094台,单月销量破3万,远超特斯拉。知乎上甚至有人提问:“五菱宏光MINI EV会不会成为一代神车?” 是否真的能成为国民神车还不好说,但以超低价格进入市场的五菱宏光MINI EV的确让消费者意识到,新能源代步车“真香”。作为五菱宏光MINI EV相关配件的核心供应商,海联金汇已经感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情。 “我们已经给五菱宏光MINI EV供应相应配件,还有长城汽车的欧拉。”刘国平向记者确认了这一情况,“五菱宏光MINI EV销售情况真的好,听说订单都排到半年后了,我们也在加紧生产,甚至上新产能保障供应。” 能给爆款新能源车供货,刘国平并没有表现得很激动。她告诉记者,为了这一刻,她熬了3年。 据悉,海联金汇从3年前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帮助车企做开发。但是,由于当时市场尚待开发,一些车企只开发不规模生产,导致公司成本骤增,员工甚至都有意见。公司在今年终于得到了回报。今年上半年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一下就上来了,公司早早地给车企做了配套开发,成为各大车企的核心供应商。 “当初如果放弃了,那现在肯定抓不住机会,更不敢想现在销量靠前的新能源车企基本是用我们的产品。”刘国平说。 在她看来,前期持续押注,带来的不仅是押中了五菱宏光MINI EV这个爆款,而是跟上了新能源汽车整个潮流。 据介绍,正是由于看到了海联金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很多车企甚至跨国车企都与海联金汇合作,而这种订单量要远超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现象不难理解,新能源汽车时代已经来临,大众、奔驰、宝马等车企都在快速推出新能源车型,从定价来看,几乎都是走量车型。考虑到这些车企动辄数百万的年产销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有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 订单拿到“手软”,自然少不了技术支持。刘国平坦言,做汽车零部件不能只拼价格,而要通过技术与对手拉开差距。“这些年汽车产业不景气,我们逆势扩展,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研发实力大为增强。”刘国平说,面对新能源汽车潮流,大型车企都希望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这恰是公司的机会。 抢占先机后,海联金汇还将进一步扩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影响力。公司在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时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公司前期研发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订单激增。 发力金融科技领域 “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已经步入正轨,未来三五年有保障。我现在更关注的是另一个重要板块——金融科技。”刘国平告诉记者。 之所以在2015年进入金融科技领域,刘国平坦言,自己在银行系统工作了15年,对金融科技非常熟悉,深知金融信息化是未来大趋势。“看准了机会,就果断跟上。” “敢闯敢干”并不代表一帆风顺。2019年,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受政策影响,对业绩产生较大的拖累。刘国平告诉记者,当时确实压力巨大,但做了系统分析后,公司上下认为金融科技是大趋势,短期政策变化,不会改变公司业务发展方向。 今年以来,央行数字人民币方面的好消息不断,并进入日常生活场景。目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与多家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包括京东数科、滴滴出行、国网雄安金融科技集团以及拉卡拉、银联商务等,共同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生态体系建设。 对此,海联金汇早已准备好了。据公告,截至6月30日,公司累计申请44项区块链发明专利,获得授权7项。公司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底层框架优链系统(英文名:UChains)连续4年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可信区块链功能测试。基于优链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的“海联金汇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和“跨境保理融资授信管理平台”均已上线,其中“海联金汇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成为第一批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完成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 “我们在技术研发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场景落地,不排除与相关方进行合作的可能。”刘国平告诉记者,数字人民币市场巨大,公司愿意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望金融科技业务的未来,刘国平直言,仍需要持续投入。在她看来,现在正是持续投入的关键时期,一旦基础设施做好,系统搭建完毕,金融科技板块将和新能源汽车板块一样,分享行业爆发的红利。
2020不平凡,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怎么干,如何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成为了市场持续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坚持稳中求进,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一个求字,体现的是积极主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加需求侧改革,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一对供给和需求,实现的是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经济运转闭环。稳中求进,从供给侧改革,到需求侧改革,看似突然,其实并不突然,刘鹤副总理11月2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5000字长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对需求和供给关系给予了深刻的阐述,并且提出了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中国经济是一个大国经济,“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如果把话说透了,巨大国内市场和最稀缺的资源,其实就是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这个巨大,不仅是现实规模的巨大,更是潜力的巨大,这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而从供给能力看,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有供给,有需求,双方的结合,才会得到内部大循环、内外双循环的结果。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都是应有之意。而需求侧改革,最根本的还是扩大内需,把巨大的市场潜力变成市场现实需求。而今天的扩大内需和之前的扩大内需,有没有不同?有专家就认为,着力点应该和之前不一样,应该是从投资转向了消费。而扩大消费的一个内在要求,是减少贫富差距,所以房价还是要求平稳,房价的暴涨,本质是一种财富的转移,拉大有房无房者的贫富差距,会在总量上减少全社会消费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如此,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也是如此,因为垄断的产生和资本无序扩张,结果依然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减少贫富差距,促进消费,这是其一,而找到新的消费升级产品,这是其二,而最大的消费新增长点,可举一例,就是新能源车市场,新能源车的发展,将会是一个产业升级,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完美结合。所以我们看到,各个地方政府对新能源车的关注和投入有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就在12月14日,上海市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原则同意《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并指出,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上海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要鼓励不同技术路线竞争发展,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充电桩的设施布局,全力打响上海新能源汽车品牌。一部电动车,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我们可以关注到特斯拉上海工厂,从2019年1月7日奠基到2019年10月23日正式落成投产,仅用了10个月不到的时间,而第一台中国制造的特斯拉下线之后,美国特斯拉公司的股价已经从1500美元每股涨到了最高2700美元每股。因此,千方百计扩大需求,把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需求发掘出来,这才是双循环的关键所在,是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对接。既然2021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那么,产业升级,扩大内需,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