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于14日发布2020年对外贸易数据,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从2020年6月份起,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中国网财经1月15日讯(记者 李春晖)2020年全年经济数据正在陆续公布,其中外贸进出口数据开了个好头。昨日(14日),海关总署公布,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国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赵晋平对中国网财经表示,2020年在全球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遭受严重冲击、主要经济体经济大幅下降、国际市场需求受到巨大影响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外贸进出口能够实现这样的增幅,实属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复工复产全面推进。 展望2021年,赵晋平表示,如果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外贸进出口有望实现较大幅度恢复性增长,存在达到10%左右增幅的可能性。 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其中,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我国外贸经历了一季度大幅震荡后快速回稳,从2020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1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中表示,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快速回稳、持续向好,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 赵晋平表示,2020年在全球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遭受严重冲击、主要经济体经济大幅下降、国际市场需求受到巨大影响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外贸进出口能够实现这样的增幅,实属来之不易。这也是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复工复产的努力下得以实现的。 去年10月份时,世界贸易组织发布了更新版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预计全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缩水9.2%。 赵晋平认为,在全球货贸易量可能整体下降超9%的背景下,中国实现了这样一个增长,说明中国对稳定全球贸易和全球经济、为其他经济体创造更好的贸易和经济增长机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 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稳步推动复工复产,我国为全球其他经济体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合计增长了31%;出口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合计增长了22.1%。其中最受关注的口罩,2020年我国出口了2242亿只,价值3400亿元,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个口罩。 “这些出口商品既保障了全球防疫物资的需要,也满足了世界人民在疫情期间的居家工作和消费需求。”李魁文表示。 今年外贸有望实现更大幅度增长 10%增幅可期 今年世界经济有望复苏并带动贸易增长。“2021年如果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全球经济也包括全球贸易,存在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可能性。”赵晋平表示。 此前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1年全球贸易增长幅度约为7.2%。赵晋平认为,这有2020年基数较低的原因,但也说明了恢复性增长的幅度有可能相对较大。 他认为,202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会明显好于2020年。 “中国对外贸易在2020年已经取得这样一个成绩的基础上,2021年将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有可能实现相对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赵晋平表示,“从这个角度来讲,2020年的推进对外贸易,在一定意义上为下一个阶段积累了经验,尤其是在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这将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和贸易稳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今年的外贸增速,赵晋平表示:“虽然我们在2020年实现了正增长,但是这个幅度较小。从年均增长潜力来看,按照年均5%、6%这样一个幅度来测算的话,2021年实现10%左右增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过赵晋平也强调了目前全球贸易形势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一是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在蔓延,考虑到疫苗的生产和供给能力问题,疫情能否在2021年前半年得到有效、全面的控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二是贸易保护主义,这是导致全球贸易出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国普遍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经济开始出现恢复的时候,一些国家较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可能成为制约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不利因素。
此轮人民币升值反映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微观主体应抓住短期资金流入的机会,扩大进口,开展与这些短期资金期限相匹配的贸易融资,扩大消费、生产、贸易规模,与此同时,应在金融市场做好套期保期和风险对冲,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 2021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达6.48,与2020年1月3日的6.9681相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与2020年5月29日汇率年度最高值7.1316相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9.1%。一年之中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绝对值超过11%。 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中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基本面快速恢复,贸易顺差扩大及美元资本流入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即美国总统选举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国际投资者对美国政局担忧,推动部分避险资金流出。作为SDR货币篮子中币值最稳定、无风险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人民币,受到这些投资者的青睐,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需求。 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近期的人民币升值,并非都是实体经济外汇供求的反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短期避险情绪作用的结果。由于避险资金来去匆匆,而且规模较大,羊群效应明显,容易引发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所以,需高度重视其对货币、债券、股市等金融市场的价格传导和连锁反应,提前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对策,避免误判、操作不当而蒙受较大的资产损失。 2021年,全球经济将依然处于低增长、低贸易、低利率、低通胀时期,而且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高债务,风险不断积累,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仍旧严峻。今年是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十四五”规划开门红的关键之年,需要很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持人民币在国际收支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稳定外贸、稳定投资的关键。目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不到2%,属于国际公认的均衡水平,因此现阶段的人民币汇率是适度的,无论升降都不利于内外均衡发展,当然不宜过快升值或大幅波动。 对于人民币汇率而言,不应过多关注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变化,而应盯住CFETS(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货币篮子汇率的变化。实际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我国贸易伙伴、贸易格局变化,已经三次调整CFETS货币篮子的权重,及时反映东盟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我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等重大变化,在中美贸易额萎缩情况下降低美元的权重,保持一篮子货币衡量的人民币对外综合汇率CFETS汇率基本稳定,这样无疑能为市场提供准确评估人民币对外币值的基准。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时注重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管理体制,在控制、调节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方面有许多实用的工具,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企业、机构的行为。1月5日,央行和外汇局联合发文,将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由0.3上调至0.5,向市场发出了鼓励资本流出、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信号,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避免重大投机冲击和市场价格过度波动,进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总之,此轮人民币升值反映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微观主体应抓住短期资金流入的机会,扩大进口,开展与这些短期资金期限相匹配的贸易融资,扩大消费、生产、贸易规模,与此同时,应在金融市场做好套期保期和风险对冲,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1月4日,央行发布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资委、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银发﹝2020﹞330号,下称《通知》),自2021年2月4日起实施。 《通知》包括五个部分,共十五条,涵盖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便利个人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便利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使用等五个方面内容。 “2020年,中国可能是全球唯一一个GDP正增长的经济体,其中外贸作出了较大贡献。即便如此,换汇结算等环节仍相对‘刻板’”,昆仑健康保险公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通知》明确要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可以理解为“需求侧”打通“堵点”的实际运用。《通知》中的一些细节,如“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便利个人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都意在尽量减少企业和居民社会生产活动的“阻力”,让跨境贸易、投资更为便利。 具体来看,在紧紧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面,《通知》提出,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二是支持贸易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三是根据商事制度改革,及时调整对业务办理及审核的要求。 在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方面,主要包括四条,分别是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重点监管名单形成机制,支持单证电子化审核,优化跨国企业集团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安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类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化试点。 在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方面有五条,分别是放宽对部分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使用限制,便利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取消对外商直接投资业务相关专户管理要求,优化对境内企业境外人民币借款业务的管理,简化对境内企业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的管理。 在便利个人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方面,一是支持个人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二是便利个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接收港澳同名汇款。 在便利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使用方面,提出便利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接收境外资金。扩大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收入范围,可接收从境外同名账户汇入的人民币资金。除另有规定外,从境外汇入的人民币资金不得购汇。 央行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通知》落地实施工作,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指导,持续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切实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 “从全球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去年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未来仍旧存在继续升值的空间。这意味着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资产的关注度会继续攀升。此次《通知》所提供的跨境结算便利,在经常账户的基础上,也会带来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净流入”,张玮进一步表示,当前需要抓住关键时点,通过“需求侧改革”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一旦人民币区域化成功铺开,将成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而“区域化”也不仅限于传统东亚的地域范围,更是要与未来的全球“区域化经贸”相结合,不久前达成的RCEP、中欧协议,以及未来可能成功参与的CPTPP,都将作为人民币区域化的“试炼场”。
主要观点 (一)全球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有多少? 截止2020年年底,全球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RTA)一共是305个。但,近几年,每年新增的贸易协定数量在明显回落中。以覆盖商品贸易的区域贸易协定为例,2018-2020年,平均每年新增协定数量仅4个,此前2000-2016年,平均每年新增13个,2006-2009年,平均每年新增16个。 (二)中国已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有哪些? 截止2020年年底,根据WTO数据,中国已经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一共是15个。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目前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主要集中在东亚(韩国)、东南亚(东盟10国)、南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大洋洲(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其他区域较少。 (三)与日韩美德的比较 截止到2020年年底,目前已经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议中,中国加入的是15个,美国加入的是14个。日本17个、韩国18个、德国45个。中国加入的区域贸易协议数据不如日本、德国、以及韩国。 从区域贸易协议涉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来看,与中国有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是24.4万亿美元(含本国,2018年数据,仅考虑30个主要的经济体,下同)。低于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有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日本这一数据是35.2万亿美元,德国是32.6万亿美元,美国是28.1万亿美元,韩国是71.5万亿美元。 (四)其他涉及中国的贸易协定目前进展如何? 1)RCEP: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尚未生效。根据RCEP的规定,协定生效需要15个成员中至少9个成员批准,其中要至少包括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至少3个国家。(注:RCEP协定是中国首次跟日本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同时也是日本和韩国首次达成FTA。) 2)中欧投资协定:2020年12月30日,历时7年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终于如期完成。协议尚未签署。根据商务部12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下一步,双方将开展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此后,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 3)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11月启动,迄今已举行16轮。 4)中国和毛里求斯自贸协定:2019年10月签署协议,2021年1月1日生效。这是我国和非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每周经济观察,见正文。 风险提示:物价大幅上行。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简要梳理 (一)全球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有多少? 截止2020年年底,全球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RTA)一共是305个。但,近几年,每年新增的贸易协定数量在明显回落中。以覆盖商品贸易的区域贸易协定为例,2018-2020年,平均每年新增协定数量仅4个,此前2000-2016年,平均每年新增13个,2006-2009年,平均每年新增16个。(注:单个区域贸易协定可能仅包括商品贸易或服务贸易,也可能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服务贸易)。 (二)中国已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有哪些? 截止2020年年底,根据WTO数据,中国已经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一共是15个。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包括:格鲁吉亚(2018年开始执行)、韩国(2015年开始执行)、澳大利亚(2015年开始执行)、冰岛(2014年开始执行)、瑞士(2014年开始执行)、哥斯达黎加(2011年开始执行)、秘鲁(2010年开始执行)、新西兰(2008年开始执行)、新加坡(2009年开始执行)、巴基斯坦(2007年商品贸易开始执行,2009年服务贸易开始执行)、智利(2006年商品贸易开始执行,2010年服务贸易开始执行)、东盟(2005年商品贸易开始执行,2007年服务贸易开始执行)、APTA(前身为曼谷协定,中国于2000年4月加入该协定,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协议。现有成员包括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中国、印度、韩国、老挝)。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目前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主要集中在东亚(韩国)、东南亚(东盟10国)、南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大洋洲(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其他区域较少。比如欧洲,仅与冰岛、瑞士(注:都不是欧盟成员国)签署了区域贸易协定。美洲,仅与哥斯达黎加、秘鲁、智利签署了区域贸易协定。西亚仅与格鲁吉亚签署了区域贸易协定。非洲,尚未与任何国家签署区域贸易协定。 (三)与日韩德美的比较 截止到2020年年底,目前已经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议中,中国加入的是15个,美国加入的是14个。日本17个、韩国18个、德国45个。中国加入的区域贸易协议数据不如日本、德国、以及韩国。 从区域贸易协议涉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来看,与中国有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是24.4万亿美元(含本国,2018年数据,仅考虑30个主要的经济体,下同)。低于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有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日本这一数据是35.2万亿美元,德国是32.6万亿美元,美国是28.1万亿美元,韩国是71.5万亿美元。 (四)其他涉及中国的贸易协定目前进展如何? 根据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的“十三五”时期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关情况:“十三五”时期,我们在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加快自贸区建设,新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毛里求斯、柬埔寨等5个自贸协定,结束与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等3个自贸协定升级谈判,与巴基斯坦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积极推动中日韩、中国—海合会、中国—挪威等10个自贸谈判。截至目前,我们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中,今年11月刚刚签署的RCEP是当前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区,涵盖我国每年1.4万亿美元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额,约占我国外贸总额三分之一。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与高标准自贸区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表示,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行情601099,诊股)伙伴关系协定》(CPTPP)。 部分自贸协定进展如下: 1)RCEP: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尚未生效。根据RCEP的规定,协定生效需要15个成员中至少9个成员批准,其中要至少包括6个东盟成员国合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合新西兰中至少3个国家。(注:RCEP协定是中国首次跟日本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同时也是日本和韩国首次达成FTA。) 2)中欧投资协定:2020年12月30日,历时7年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终于如期完成。协议尚未签署。根据商务部12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下一步,双方将开展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此后,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 3)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11月启动,迄今已举行16轮。 4)中国和毛里求斯自贸协定:2019年10月签署协议,2021年1月1日生效。这是我国和非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二 每周经济观察 (一)需求:元旦假期地产成交较弱 需求端,汽车截止至12月27日,当月销售同比为9.5%,11月为5.1%,10月为11.2%,9月为13.2%,8月为9.5%。12月27日当周,日均零售同比为-12%。地产成交方面,元旦假期成交较弱,2021年1月1日-1月2日,三十大中城市合计成交面积为49.85万平米,2020年同期为76.21万平米,2019年同期为58万平米。土地供应偏弱,11月100大中城市住宅类土地供应面积为同比为-12.6%。12月前四周,供应面积为1464万平,去年同期为2558万平。土地溢价率偏弱,12月27日为8.8%,12月20日为11.15%,12月13日为15.57%,12月06日为8.55%。螺纹表观消费进入淡季,本周数据尚未更新。 (二)生产:汽车批发数据明显走弱 生产端,水泥价格本周继续下行。12月31日当周,全国水泥价格指数下跌0.3%,华东区域下跌0.2%,中南、西南区域分别下跌0.2%、0.7%。螺纹产量、库存本周尚未更新。价格方面,本周维持高位,HRB400 20mm上海12月31日价格为4480元/吨,12月24日为4490元/吨,12月17日为4260元/吨。汽车批发数据,本周明显走弱。12月27日当周同比为-14%,12月20日当周为3%,以周度数据计算的月度同比看,12月截止至27日为-1.1%,11月为8.8%,10月为8.5%,9月为9.2%,8月为5.9%。 (三)通胀:猪肉、蔬菜价格继续上涨,水果价格下降 寒潮来袭,叠加双节消费需求旺盛,猪肉、蔬菜价格继续上涨,水果价格下降。截至12月31日,菜篮子价格200指数收于134.35,较上周环比上涨2.21%。受今冬寒潮影响,蔬菜延续上涨趋势,本周环比上涨4.75%,已连续六周上涨;水果价格在上周小幅回调后继续下降,环比下跌2.11%。本周,猪肉价格环比上涨2.9%,连续五周上涨,消费旺季对需求端仍表现出很强支撑;供给方面,近期超强寒潮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触发“寒潮橙色预警”,雨雪冰冻天气增加运输成本,推升物价。 (四)资金:跨年资金面宽松,利率继续下行 截至本周四DR007收于2.4565%,DR001收于1.1003%,环比分别变化+30.02bps、+33.94bps。1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报2.4739%、2.9512%、3.1429%,较上周五分别变化-13.57bps、-5.18bps、-4.49bps。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900亿资金,隔夜利率在2020年最后一天回到1%以上,但在央行连续净投放下,跨年资金面仍然相当宽松,短期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通稿中,在“不急转弯”前面提及“稳字当头”,且重新加入“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升债市情绪,同时,在海外疫情仍不乐观的条件下,国内多地疫情抬头,一定程度上压制风险偏好,且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增速放缓,长端利率继续小幅回落。后续来看,跨年时点顺利度过后,资金面仍需谨慎;同时基本面看,特朗普已正式签署财政刺激法案,疫苗接种逐步推进,经济复苏趋势不改,我们对长端利率依然持谨慎态度。 (五)地方债:再融资债发行超限,或用于隐性债务化解 12月再融资债发行1836亿,使2020年全年再融资债累计发行达18913亿,超过了今年18358亿的上限。此外,包括河北、天津在内9地、规模共计949亿的募集资金用途标为“偿还政府存量债务”,而非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用途细节未进一步披露。 12月多地超量发行再融资债、偿还存量政府债务的行为,可能和2019年底开始的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有关。如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12月23日发布通知称:“该区紧紧抓住财政部在建制县区试点发行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的机会,经过积极争取,成功通过全国竞争性评审,成为许昌市唯一一个建制县(区)入选申报试点…首批债券拟于今年12月发行。”“该区通过置换,一定程度上将减少隐性债务总量,降低还款利率,增加还款期限,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通过再融资债置换隐性债务和发行置换债有何区别?按现行规定,置换债无法置换隐性债务,仅能用于置换2014年清理甄别锁定的存量政府债务,以及截至2014年底为政府公益性项目举借且确需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截至2020年11月底,这部分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共1915亿元;本批再融资债或可置换隐性债务,试点地区发行后或可减少隐性债务总量,有效降低成本、拉长偿债周期。 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的再融资债发完了吗?还没有。12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新一批再融资债券额度预下达部分省份,该批债券将陆续于近期发行,额度也可结转到明年发行”。12月31日,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大连将于1月8日发行225亿再融资债,全部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 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的再融资债,最多能发多少?不可超过各地地方债限额-余额的空间。就2019年末各地地方债限额-余额的空间看,目前已发行的9地均在该限制之内。 (六)12月韩国、越南出口高增 本周CRB现货指数同比+10.18%,工业原料价格指数同比+12.95%,增速继续维持高位;但本周上海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较上周有所回落,同比增速降幅走阔至-3.38%。 12月韩国、越南出口增速大幅走高,分别录得+12.6%、+21.6%;产品层面看,越南出口电子零件、电脑、手机等电子类产品增速大幅提升。12月中国PMI新出口订单指数51.3%,前值51.5%,预计12月我国出口仍有望维持高位。 (七)风险偏好走高,美元指数再度跌破90 2020年最后一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创新高至6.5236、美元指数再度跌破90。本周美国参议院通过将每人600美元的支票补贴额度提升至2000美元,中欧投资协议谈判完成,欧盟正式批准英国脱欧协议,带来市场风险偏好有所走高,英镑显著走高;同时美国疫情发展依旧严峻,本周公布初请失业金人数再度弱于预期,共同带来美元指数跌破90。 (八)国际油价小幅上涨 本周国际油价小幅上涨。12月31日,IPE布油期货结算价收于51.72美元/桶,上涨0.82%;WTI原油期货结算价收于48.52美元/桶,上涨0.6%。值得注意的是,下周一(1月4日)OPEC+会议将决定2月份是否继续增产50万桶/日的产量,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在12月25日曾透露出支持OPEC+增产的意愿。 上周,全美商业原油库存环比大幅减少,圣诞期间,美国汽油表观需求回升。12月25日当周,全美商业原油库存环比减少约606.5万桶,环比下降1.2%;美国汽油表观需求回升至约936.13万桶/周,同比跌幅从-10%收窄至-3.6%。 本周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跌,12月中旬主要石化制品价格回调。国内成品油方面,汽油价格收于6119元/吨,与上周基本持平;柴油价格收于5564元/吨,本周下跌0.6%。其他石化制品方面,12月中旬,苯乙烯、聚丙烯、石油苯价格分别下跌9.4%、1.3%和0.7%,聚氯乙烯价格小幅上涨0.2%。
据央视新闻,近年来,中欧双向投资拓宽度、谋深度,迈向“深耕细作”新阶段。目前,欧盟是我国第三大投资来源地。欧盟仅次于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跃升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欧贸易“含金量”不断提升。 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了解协定有关情况,针对各界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谈判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 平衡主要体现在,一是双方作出开放承诺的同时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监管权;二是双方既注重促进双边投资合作,也强调投资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双方致力于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达成了高水平的谈判成果。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 互利共赢主要体现在,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是双向适用的,将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问:请您介绍一下协定对双方企业将带来哪些利好? 答:刚才提到,协定着眼于制度型开放。高水平的市场准入承诺将为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高水平的公平竞争规则将为双边投资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市场准入方面,协定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作出承诺,实现与《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外资负面清单管理体制全面对接。欧方也在协定中对我承诺其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 此外,针对本身不歧视外资、但对企业设立运营造成重大影响的市场准入限制,双方还将承诺在大多数经济领域不对企业数量、产量、营业额、董事高管、当地研发、出口实绩、总部设置等实施限制,并允许与投资有关的外汇转移及人员入境和停居留。 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双方立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就国有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共识。 问:刚才您提到协定还包括可持续发展议题,能否介绍一下有关内容? 答:中方一贯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践行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纳入与经贸有关的环保、劳工议题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经贸协定的重要特征。基于上述考虑,协定对与投资有关的环境、劳工问题作出专门规定,双方将促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处理好吸引投资与保护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的关系,并遵守相关国际承诺。 问:请问协定将于何时生效? 答:下一步,双方将开展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此后,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 中欧双向投资迈向“深耕细作”新阶段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11月,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资1179.8亿美元,累计设立投资项目数量超过3.8万个。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疫情没有动摇欧洲企业对华投资信心,89%的受访欧洲企业愿留在中国,2/3的受访欧企将中国列为前3大投资目的地,德国大众、巴斯夫、宝马、安联保险等欧洲企业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中国对欧盟投资从无到有,年投资额已跃升至近百亿美元规模。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对欧盟27国累计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 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结出丰硕成果,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正在建设中的匈塞铁路成为深化中欧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欧国际交易所等扩展了欧亚资金融通渠道,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等项目引领三方合作新模式。在疫情背景下,“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开出“新速度”,2020年以来开行已突破1万列,成为中欧互联互通的大通道,抗疫物资运输的生命线。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欧贸易“含金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欧务实合作动力足、势头好、成果丰硕。目前,欧盟仅次于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跃升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最新数据显示:面对疫情冲击,今年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额5812.8亿美元,逆势增长3.5%,显示出强大韧性。欧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在英国2020年1月31日脱欧之前,欧盟曾连续16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地。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欧货物贸易从766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7051亿美元,现在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过100万美元。 中欧贸易“含金量”不断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中国对欧出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51%和19%上升至2019年的61%和28%。同时,中欧服务贸易蓬勃发展,2019年达140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进博会、广交会和服贸会等重要展会成为欧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有力平台。以进博会为例,欧洲在参展面积、500强和龙头企业、签约金额占比方面均在1/3以上,成为进博会的亮点。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
欧盟批准英欧贸易协议暂时生效。据悉,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外长马斯日前表示,欧盟27个成员国政府全数批准英国“脱欧”后的贸易协议,自2021年1月1日临时生效。欧盟方面领导人预计将于当地时间2020年12月30日签署这份协议。 报道称,相关官员表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将在当地时间12月30日上午签署这项协议,然后送至伦敦让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签署。 据报道,英国国会下议院也将在12月30日表决协议。 据此前报道,欧盟与英国谈判代表12月24日就包括贸易在内的一系列合作细节达成一致,为英国按照原计划在2020年结束“脱欧”过渡期扫清障碍。该协议尚需双方议会批准才能正式生效。 由于过渡期所剩时间无几,欧盟采取变通程序,要求各成员国先行批准于2021年1月1日至2月28日间临时执行该协议,同时提请欧洲议会2021年初开会审议该协议。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