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2020年8月26日下午,人民银行召开跨境人民币便利企业贸易投资工作座谈会。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主持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上,参会企业认为,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人民银行快速反应,果断应对,及时出台了支持防疫保供和企业复工复产的跨境人民币政策措施,有力支持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控制汇率风险、避免汇兑损失、锁定财务成本,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呈逆势上扬态势,便利企业贸易投资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同时,参会企业围绕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等方面,对跨境人民币使用提出了意见建议。 会议强调,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委紧紧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进一步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对更好完成“六稳”、“六保”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跨境及离岸清算效率,助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 相关部委有关负责同志,及部分企业、银行负责人参加会议。(完)
前序报告: 专题之一:全球贸易的晴雨表(1801-1850) 投资要点 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煤钢革命改变了英国股市行业格局,在贸易相关的企业外,重工业企业进入股市融资,形成了“贸易+重工业”双支撑的局面。 这是个黄金大发现的时代,50年代加州和澳大利亚黄金大量开采,黄金矿区对英国商品需求增加,扭转了长期的通货紧缩并稳定了股市。60年代初英国有限责任制的落地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同时英国铁制品、贸易企业受益于美国南北战争,推动了第一个牛市。 70年代初钢铁技术革新,对美国、德国的出口繁荣引领了第二个牛市。74年经济危机之后,英国股市陷入了二十年的停滞,关税政策、航运格局和工业力量的世界性变化,成为压在英国股市身上的“三座大山”。1894年南非兰德金矿成为世界第一大金矿,英国凭借黄金开采重新步入繁荣,第三个牛市随之出现。 二十世纪初英国股市呈现新旧交替的格局,金融、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淘汰退出,工业股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消费类股票越来越多。一战爆发后,英国投资者对于国家实力和战争胜利充满信心,然而实际上英国在战争中的伤亡与开销巨大,英国企业人力亏空,预期落空下股市加速走熊。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工人与复员军人在一战中的储蓄化为巨大的商品购买力,形成了一个消费股牛市。二战初期,英国人对战争心生恐惧,股市信心极低,然而随着战争局势逐渐明朗,企业股价不断回升,走势与一战期间完全相反。战后英国殖民体系开始瓦解,英国商品进一步退出世界市场,股市再度回调。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风险。 《全球资本市场历史》专题之二 一、引言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已经先后有多个国家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如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然而若要论最早发展出成熟资本市场的国家,则非英国莫属。 看英国股市两百年的风风雨雨,不仅仅是观察英国经济、国运的历史沉浮,更能一窥世界大势的山河变迁。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资本市场发扬光大的国家,其对后世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影响几多。一旦了解了英国,我们就能扫清资本的历史迷雾,把握资本的发展主线,看到资本的未来道路。 为此我们撰写了《全球资本市场历史》系列报告。本篇报告为系列第二篇,回顾了英国股市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1851-1950)的历史。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殖民贸易体系达到巅峰,英女王座下的领土面积和子民占到了世界陆地和人口总量的1/4。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开采出来的黄金给予了英帝国充足的养分。这是帝国最辉煌的时期,伦敦股市则一同见证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传奇。 然而,没有哪一天的太阳不会落下,20世纪初“日不落帝国”的国力开始衰退,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击垮了英国赖以生存的殖民体系。在英国国运风雨飘摇的时期,英国股市会经历什么?关于英国衰退的原因和历史,英国股市又会告诉今人哪些至关重要的教训? 二、1851-1900 钢铁时代的先行者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股市出现了新一轮的行业格局变化,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继续向深层次、向中上游发展,重工业蓄势待发。凭借着发达的运河与铁路交通网络,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工厂已经初步聚集起来并发挥规模效应 。此时的英国不仅是贸易中枢,更是被称为“世界工厂”。下游制造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中上游机器设备等产品需求也水涨船高,最终催生出煤炭采掘与钢铁冶炼技术的革新。 与纺织业革命不同的是,煤钢革命深深地影响到了英国股市的产业结构。由于钢铁制造、矿石采掘行业天然具有投资周期长、重资产的特点,股份制公司代替家族式作坊,成为了钢厂、煤矿的主要组织形式。从1850年到1875年,有接近150家采掘业公司、70家工业企业选择上市融资。英国股市由过去50年的贸易业“一条腿”发力,转变为贸易业、工业“两条腿”走路。 2.1、黄金大发现 以1850年为起点,英国股市指数摆脱了过去20余年不断下跌的阴影,进入了长达50年的牛市区间,牛市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货币供给快速增长与外贸形势好转。 随着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发现大型金矿(如19世纪50年代的加州“淘金热”),世界黄金产量跨越式增长。大量的金块被运至铸币厂铸造成金币,并化作当地矿山经营者的利润和矿工们的工资。因为黄金而暴富的金矿主、矿工又拿刚赚得的金币购买英国商品,提振了海外对英国商品的需求,最终一举扭转了英国企业面临的通货紧缩的窘境,股市终于止跌企稳。 除了美国之外,50年代初英国殖民地也传出发现金矿的好消息。1851年,英属哥伦比亚地区西部的海达瓜依岛上发现了金矿,成为该地区后续一系列金矿开采的前奏,不过同一时间最振奋人心的事件,还是属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地区的淘金热。 殖民地开采出黄金对于英国的好处是多方位的。除了与美国相似的商品出口增加与投资收益上升以外,英国还限制了殖民地当地金融机构的黄金储备额度。多余黄金储备必须运送到伦敦保管,长期来看有效的降低了英国本土资金利率水平,间接的提振了股市。在之后的多次经济危机之中,从澳大利亚与加拿大运来黄金都有力的缓解了英国本土流动性紧缩的状况,保证了国内的金融稳定。 2.2、南北战争 1861年至1865年,英国股市迎来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第一个牛市,本轮牛市由英国国内、国外因素共同推动。在国内,英国公司法刚刚落地,有限责任制成为企业投资的主流,投资者无需再担心公司破产导致个人背负债务,因而提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热情;在海外,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保持中立,通过向南北双方销售战争物资,英国商人发了一笔战争财。 一个刺激投资者神经的事件则是大西洋(行情600558,诊股)对岸的美国南北战争,战争期间英国钢铁企业与贸易企业收入均明显上涨,带动了股价的攀升。美国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供应方,南方是棉花供应方,英国在南北方均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战争中倾向保持中立,并继续与南、北方的贸易往来。 除此之外,南北战争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美国南方棉花供应短缺。由于棉花种植园的人力被抽调至战场,战争后期北方又对南方进行贸易封锁,英国纺织业企业的棉花供应开始短缺。此时印度棉花成为美国棉花的替代品,对英国的出口增加。因为英国与印度的贸易距离要比美国远得多,贸易企业远洋运输收入增加,考虑到贸易行业在股市中的比重大得多,英印贸易的繁荣总体来讲对股市是利好的。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英国的原材料供应恢复,战争对于钢铁企业与贸易企业利润的刺激效果消失。英国经济陷入了短暂的衰退期,股市也随之下行,1866年一年时间内股指跌去了22.4%。然而不过2年后,股市很快的又重回繁荣。 2.3、钢铁革命 英国股市于1867年见底,从1868年开始重新回到牛市的上涨通道当中。到1873年牛市顶峰为止,6年内股指上涨超过60%。推动股市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钢铁产业革命、低利率与国际贸易繁荣等。 钢铁技术革命对于英国工业企业利润的影响,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因为已经有了较多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应用,英国再次领先全球。钢铁投资同时带动了上游煤炭、铁矿石开采行业的投资和利润,最终均反映到了股市当中。 美国、德国虽然较英国稍有落后,工业化也开始起步。但是由于缺少工业基础,美、德钢铁工业的设备和原材料均需要从英国进口。英国对美国、德国工业品出口上升,进一步增厚了英国钢铁、设备制造与采掘企业利润。 同一时期,英格兰银行不断调降基准利率也有利于提振投资与股市热情。英格兰银行为了充分利用储备资金、扩大资金投放,从1865年开始进入降息通道,1867年1年内就降息400个基点,短期利率多年时间内维持在2%-4%之间。低利率一方面降低融资成本,加快了英国产业投资速度,另一方便降低了储蓄回报,更多的资金由银行转移至股市,为这一轮的牛市锦上添花。 钢铁革命中钢铁产业从无到有,也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业务项目。在旧有的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纺织品贸易的基础上,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国际运输成为英国贸易企业的增量业务。1865-1873年,英国对外贸易额上升了40%,贸易企业利润上涨也提高了其股票的吸引力。 2.4、1874年经济危机与20年停滞 1874年开始,美国、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19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持续时间长达6年,期间英国股指从1874年的32点下跌至1879年最低点21点,下跌幅度约为35%。 1874年经济危机致使美国、德国工业投资遭受打击,进而影响到英国的工业品出口市场。虽然在英国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支撑下,英国经济的衰退起初没有美国、德国那么剧烈,但是新兴工业部门和贸易部门直接受到打击,股市的“两条腿”受困,最终导致股指的表现要比总体经济更差。 从1874年起,英国股市经历了长达20年的下跌和低迷期,原因不只有一场经济危机这么简单,其背后有更深层的结构性因素。这些因素不但导致了股市的低迷,更导致英国与美国、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首先是全球贸易保护思潮的兴起。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作为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高额关税被加到了大多数进口商品上。战后政治上占有优势的北方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将工业品关税保留了下来。在德国,俾斯麦采取了国家干预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于1879年对进口农产品、生铁、钢铁半成品和制成品征收高额关税,产品越往下游税率越高。 贸易保护之风几乎在同一时间刮遍欧美,让煤钢革命中英国工业的先发优势丧失殆尽,海外市场尽失。同时全球贸易景气度每况愈下,作为最大的贸易商,英国损失惨重。 其次是全球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转变,英国的市场份额被法国蚕食。促成这一转变的是1869年通航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经运河由印度前往欧洲的距离减少一半以上。1882年英国以镇压当地起义为借口入侵苏伊士运河区,尽管英国重新获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运河通行的经济收入依然被法国瓜分,并且英国企业从贸易船运、中转所获得的收入由于路程缩短而进一步降低。 最后,英国重新回到了发展轻工业的老路,导致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重工业部门丢失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英、法依仗着拥有广大殖民统治地区作为专属市场,加大对殖民统治地区的商品倾销和剥削,而美、德基本没有殖民统治地区可以盘剥,只能加大对新兴工业的投资,加快技术革新,从而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英、法与美、德不同的发展路径,不但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速,也缓慢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力量格局。从短期来看,依靠利润丰厚的轻工业和殖民地市场,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较少的受到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新兴工业相对不受重视,在煤钢革命中建立起技术优势的英国逐渐在科技竞赛中落后。 轻工业和殖民地市场看似是英国在危机时为自己留下的“后路”,最终却断了英国工业的“前路”。1894年英国向美国交出了GDP世界第一的宝座,它也不再是“世界工厂”,因为此时在本国市场上都充斥着美国货。 2.5、黄金之国 1886年,一个叫乔治·哈里森的澳大利亚人在南非兰德山区农场发现了金矿,揭开了19世纪最后的淘金潮。兰德金矿对英国股市的利好,主要有三个方向: 首先是英国在南非的矿业公司。黄金开采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英国在南非的矿业公司把握住了较好的矿源,黄金产出后公司利润节节攀升。其次是经营南非业务的商品出口企业。随着淘金潮中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到矿区,无论是如火如荼的矿区建设,还是矿工的日常生活,都大量依赖英国进口商品。在这10年间,南非一跃成为英国的第五大出口国。 最后兰德黄金显著的压低了英国利率,进而促进了英国的经济繁荣。兰德黄金通过贸易或投资收益回流英国,最终流入英国的银行系统。1894-1899年,“南非经济”让英国多年处于繁荣区间,似乎一举摆脱了前二十年经济停滞的困扰。 兰德金矿带给英国繁荣的同时,也为其埋下了巨大隐患。围绕金矿利益,英国与当地由布尔人组建的德兰士瓦政府矛盾激化,最终双方围绕金矿的控制权爆发了战争。此时英国人应该不会想到,这场世纪之交的战争竟会成为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也成为了英国股市由牛转熊的分界线。 三、1901-1950帝国的黄昏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世界尚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汽车等重大发明的应用推广刚刚展开,拥有高科技专利的新兴企业在欧美各地崭露头角。但是对于英国来说,她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工业化,许多传统行业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因此“新老交替”成为了这一阶段英国股市行业发展的主线。这一主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金融、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兼并淘汰加速。这些传统行业在过去高速扩张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国际贸易兴盛,英国一直牢牢把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为英国的贸易金融与国际性运输行业带来了繁荣;二是城市居民增长,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镇化,100年内英国的城镇化率从34%上升到了78%,因此专为城市居民服务的金融、道路、公用事业公司层出不穷。 然而在1900年前后,这两大动力逐渐熄火。贸易方面,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英国与殖民地的贸易联系也在下降,贸易份额不断丢失;对于城市服务来说,英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上升至自然极限。增量市场消失后,三个行业进入了存量博弈的阶段,开始了大规模兼并与淘汰。 二、工业、原材料企业接棒成为市场主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工业部门出现的同时,传统工业部门进一步细分,许多细分市场的优秀企业进入股市,为工业股注入了新鲜血液。原材料与能源行业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19世纪末,铝、铜等有色金属被大量生产并广泛应用。在能源行业,石油的重要性也逐渐比肩煤。 在不断取得突破的工业革命中,英国股市中的重工业行业由传统的钢铁、煤炭二元制演变为钢铁、机械、石油、电力等多元化发展,初步奠定了现代工业的行业格局。 三、新生的消费、服务上市公司逐渐增多。初步富裕起来的英国民众开始消费升级,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无论是一般消费品还是耐用品,品牌化成为大趋势。消费品品牌化从价格低廉的食品饮料开始。紧接着,耐用品、奢侈品公司也迎来了上市的浪潮。 3.1、工业的溃败 从1900年至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股市经历了长期的下跌,不同的是,本次股市下跌并不是由世界需求不足和长期通货紧缩引发的,从根本上来说,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商品竞争力不足,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逐渐丢失,才是股市长期疲软的主要原因。 以往英国对殖民统治地区市场进行垄断,但是20世纪初民族主义觉醒和殖民统治地区频繁起义,让英国工业品的殖民统治地区专营市场不断丢失。继1867年加拿大升格为自治领后,1901年澳大利亚、1910年南非成为自治领。自治领不再受英国政府的控制,英国企业过去通过非市场化政策维持的竞争优势消失。 然而在市场化竞争中,英国又难以抵御新兴国家的冲击,其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19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商品竞争力逐渐降低。竞争力的缺失集中反映到钢材生产上:下游需求缺乏,导致英国与德国钢铁产量的差距越拉越大,映衬着日不落帝国的落寞。 此时英国工业企业已经成长为股市的主力军,不过在国际竞争压力下,企业业绩增长缓慢,盈利下滑,让股市投资者越来越失望。相比较而言,大洋对岸的美国企业竞争力更强、增长前景明朗。众多英国投资者纷纷进入美国股市,带动了美国股市指数的上涨。 3.2、惨烈的一战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虽然根据防御协定,英国加入了与同盟国的战争中,但是奉行平衡主义的英国最初并不想过多的深入欧洲大陆的战事。然而结果却远超英国的预料,英国这一次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 同样是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战争,战火也没有烧到英国本土,拿破仑战争和一战究竟有哪些不同,使得两场战争中股市中的表现天差地别?我们认为一战期间股市走熊的因素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企业生产层面,一战期间英国广泛征兵,抽调人力资源,削弱了英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一战初期,英国的主要盟友法国由于动员与军事指挥失当,一个月内就阵亡了20万人。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同盟国方面倾斜,迫使英国加大了对欧洲大陆战事的参与度,大面积征兵并派遣更多军队进入战场。 大规模的征兵,基本抽空了英国生产企业的剩余人力资源,制约了产能扩张的步伐。由于人力缺乏,钢铁制造等主要军工部门增产有限,棉纺织、食品生产等次要部门产量更是出现了严重下滑。 从企业利润层面,由于面临他国供应商竞争与高额战争税,英国企业难以在战争中盈利。一战,美国、日本因为远离主要战场,工业基础完整保存,军需品供应潜力巨大,对英国商品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更勿论其商品在战前本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得英国企业难以获得欧洲盟友的军需订单。除此之外,英国在一战中消耗巨大,政府债台高筑,不得已对企业征收高额战争税。 从市场预期的层面,惨烈的一战打破了民众对于英国实力的浪漫幻想,速胜的预期不断落空后股市走低。 1918年底,一战终于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胜利的情绪带动股市在1918年底与1919年出现小幅反弹。但是很快英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股市再度大幅下跌——1920年英格兰银行为了治理通胀,大幅提高利率引发了这次危机。 经济危机持续了大约2年,在此期间英国的物价出现了明显的下降。1922年底,英国政府认为通货膨胀的治理基本完成,物价已经恢复到了合理水平,因此结束了货币紧缩周期。英国的利率重新调降,经济再度复苏。 3.3、咆哮的二十年代 从1922年至1929年,美国、欧洲诸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战后复苏和繁荣,史称“咆哮的二十年代”。各国在复苏期间经济增长较快,英国在这8年间的年均实际GDP增幅高达3%。该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股市大幅上涨,在美国出现了著名的二十年代泡沫,在英国同样出现了上涨70%的历史性大牛市。 20年代是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英国消费股撬动了整个牛市。有两股力量推动了消费牛市,其中一股来自复员军人,手中持有的当兵时的工资化为巨大的消费力。另一股则来自工厂工人,在战后通货膨胀期间,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力,尽力满足工人对于工资上涨的要求在1920-1922年的物价调整和紧缩周期中,英国的物价整体又下行了30%,士兵和工人手中储蓄的购买力更强了。 战后消费旺盛时期,英国股市主要消费品企业利润增加,股票大涨。与动辄上涨超过200%的消费股相比,英国的工业股走势则略显疲软。一战中英国工业部门忙于战争生产而无暇顾及世界市场,导致美国、日本趁机瓜分了英国的市场份额。战后英国商业秩序恢复,出口部门却发现再也难以恢复战前的市场优势。 雪上加霜的是,英国回归金本位时高估了英镑价值,进一步削弱了出口部门的优势。战后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恢复金本位,认为恢复金本位就是恢复大英帝国时期的荣光,因此进行了包括通胀治理在内的一系列货币政策。然而英国的通胀治理周期结束的过早,物价没有下降到位,导致英镑被高估了。高估的英镑鼓励了进口消费,并削弱了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英国工业部门进一步受到冲击。 金本位恢复1年后,英国出现了自1851年以来的第一次和平时期的经常项目赤字,英国工业为国家赚取大额盈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4、大萧条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的消息传来,恐慌席卷了英国市场。大萧条中美国经济崩溃,世界贸易遇冷,作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的英国也未能幸免衰退。为了拯救英国经济,英国政府先后做出四点举措,率先将英国拉出了大萧条的泥潭。 首先,英国取消了金本位,让英镑贬值,为出口部门创造汇率优势。在1931年底,英镑兑美元价格就从金本位时期的1英镑兑4.86美元,下降至4.54美元。到1932年更是下降到3.51美元,贬值了28%。英镑贬值有力的提高了英国商品的价格优势。 与此同时,英国同殖民统治地区订立英镑同盟,稳定了英国商品的原材料成本。英国与其殖民地(除加拿大)订立英镑同盟——殖民地货币与黄金脱钩,而与英镑挂钩。由于英国商品原材料主要从其殖民地进口,在英镑贬值期间英镑与殖民地货币汇率的稳定,有效避免了进口材料价格上涨的现象,维护了英国商品的成本优势。 第三,英国大幅降低利率,促进了投资与消费。由于没有了黄金储备的制约,英格兰开始大幅度降低利率,提高货币供给。自1895年以来又一次降至1%以下。急需资金进行技术革新的汽车、电子等新兴工业部门受益于廉价贷款,投资率先恢复。当其他部门失业率还在10%以上时,汽车、电子工人的失业率已经下降至5%以下。 第四,英国建立关税同盟,保护本国与殖民地市场。1932年,英国通过了《进口关税法》,为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加上了10%关税。同时,英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自治地区和殖民统治地区订立关税同盟,同盟内商品贸易关税可以豁免。关税同盟保护了英国工业在本国和殖民统治地区的市场免受美国和日本商品的冲击。 得益于英国政府有效的货币、贸易政策,英国经济的复苏较美国早了2年,1931年-1937年股市股指上涨了80%,一举超过了1929年的点位。到1938年底,英国经济从本轮小型衰退中恢复。然而英国股市下跌的势头并没有因此终止,因为战争的阴云此时重新笼罩了欧洲大陆…… 3.5、二战及战后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 1939年9月德国出兵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股市表现迥异——一战中英国的股市持续下跌,二战中的大多数时间英国的股市却是在直线上涨。同样是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二战中英国本土还遭到了德国空军的轰炸,为什么股市表现的却要比一战要好多? 首先投资者在两次战争中的预期不同,这决定了战争时期股市的走势。一战前,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投资者对胜利的信心很高,然而事实是英国虽然获取了胜利,损失却巨大;二战中,经历过一战的英国投资者充分认识到了德国战争机器的恐怖,因此战争初期信心极低。 1940年7月,德国准备进攻英国本土,并派空军空袭英国,不列颠空战打响。这是英国最黑暗的时刻,然而英国的股市此时却奇迹般的反弹了!随着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空军逐渐占据优势,英国投资者对于英国能够守住不列颠岛的信心逐渐增强。1942年至1945年,随着战局逐渐向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方向发展,投资者的预期改善,带动了英国股市不断上涨。 在预期之外,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股市的不同走势也存在经济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在战略上被动防御,进攻时主要配合美国作战,客观上降低了英国士兵的伤亡,为工业生产企业较好的保留了人力资源。 美国的援助也降低了英国政府和企业的税收负担,更多的利润留存给投资者。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 ,向同盟国援助武器、粮食。英国前后接受了价值314亿美元的物资援助,相当于1942年GDP的84%。 当1945年英国胜利之时,英国股市的股指已经超过了1937年的最高位,那些由经济衰退和战争带来的股市压力已经一扫而空。而且时隔四十多年,英国股指终于超过了1900年的点位。 然而在战后首先等待着英国的,不是经济繁荣,而是殖民体系的崩塌。在甘地的领导下,战后印度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此时的刚刚经历战争的英国已无力镇压印度独立运动,被迫允许印度独立。这颗英王冠上最亮的宝石,最终被英国人亲手摘下。继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1948年缅甸、斯里兰卡独立,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崩塌。 英国老旧的经济结构已经不适应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英国传统的工业强项是船舶制造、煤炭与纺织品。然而战后商品运输的主要方式已经由船运转变为汽运,世界贸易的中心商品也变为汽车、石油与钢铁——这三项都不是英国工业的强项。在过去,英国尚有殖民地市场可以支撑老旧的工业体系。如果战后殖民统治地区一个个的独立,英国工业即将失去世界市场。 1950年,英国股市股指又回到了1900年的起点,仿佛一个轮回。在这50年间,英国商品逐渐退出世界市场,是英国从世界霸主退化为二流国家的根本原因。英国商品的失势大体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源自19世纪70年代,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进步缓慢,导致新兴工业在较发达国家市场中丧失了技术和成本优势;另一条主线则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英国对殖民统治地区的控制逐渐减弱,传统商品在殖民地市场的份额也丢失殆尽。 二战后英国从殖民帝国转型为一个现代国家,对于那些怀念维多利亚时代光辉的人来说是痛苦的,然而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却未必。当英国重新定位自己并且融入战后世界经济的时候,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即将到来! 四、风险提示 市场波动风险。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2日讯昨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南省分局网站公布行政处罚决定书(湘汇检罚字[2020]第2号)显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凯利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长沙凯利达新材料”)存在未按规定履行贸易信贷报告义务的违法事实。 上述行为违反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2]38号)附件2《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第(四)项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2号印发)第四十八条第五项及第四十九条,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南省分局对长沙凯利达新材料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罚款5万元人民币、并责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长沙凯利达新材料于2000年03月31日在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0万人民币。公司的大股东为法定代表人肖方,持股比例为93.00%。 相关规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附件2《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业务,企业应当在货物进出口或收付汇业务实际发生之日起30天内,通过监测系统向所在地外汇局报送对应的预计收付汇或进出口日期等信息: 30天以上(不含)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 90天以上(不含)的延期收款、延期付款; 90天以上(不含)的远期信用证(含展期)、海外代付等进口贸易融资; B、C类企业在分类监管有效期内发生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以及30天以上(不含)的延期收款、延期付款; 同一合同项下转口贸易收支日期间隔超过90天(不含)且先收后支项下收汇金额或先支后收项下付汇金额超过等值50万美元(不含)的业务; 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 对于第(一)、(二)、(四)项,企业还需报送关联企业交易信息。 对已报告且未到预计进出口或收付汇日期的上述业务,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报告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机构可以处3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 (二)未按照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提交有效单证或者提交的单证不真实的; (四)违反外汇账户管理规定的; (五)违反外汇登记管理规定的; (六)拒绝、阻碍外汇管理机关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或者调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境内机构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除依照本条例给予处罚外,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给予处分;对金融机构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下为原文: (责任编辑:马欣)
最近,有网友提问,美国在与各国的贸易中,尤其是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和某些小国家的贸易可能有顺差,但是整体上,与几个贸易大国之间,却一直存在着逆差,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此,我们认为,美国对外整体贸易出现逆差是很正常的,如果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出现顺差那才是不正常的呢?当然,我是指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而像一些微小国家,也不排除美国与其贸易过程中产生顺差的可能性,但这是极少数。 那么,美国为什么在与多数国家进行贸易中,都不会产生顺差,而是逆差呢? 首先,自从中国加入到WTO之后,世界开始出现大分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厂,而美国把中低端制造业分离出去,主攻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 这就意味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要源源不断的向美国输送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无法从美国那里换回同等价值的商品,美国对外贸易长期出现逆差,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再者,美国人口虽然只有3.4亿,却是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因为美国人不仅是热爱消费,而且还要透支消费。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要消费,就要大量进口商品,满足市场需求,而美国社会的商品主要是靠进口,才能达到物美价廉,如果中低端商品都是在美国自产自销的话,恐怕美国现在日用品的物价比现在昂贵很多。 虽然,历届美国总统都在喊制造业回归,但由于美国的人工成本太高,中低端制造不可能回去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在日用商品上严重依赖于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口,所以,美国的对外贸易是不可能出现顺差的。 再次,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可以缩小,但绝不可能到顺差的程度。之前,美国一直在叫嚷着中美要缩小贸易顺差。但是中国人把大量廉价商品供应美国,却无法换来美国的高科技、高端制造的商品。实际上,在很多高科技领域,美国是不会出售技术和商品的。 无奈之下,中美双方只能签下收购美国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协议,中国答应进口美国猪肉、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即使是这样,也只能缩小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美国与几个贸易伙伴之间的逆差形势很难改变,因为美国无法向贸易伙伴提供等值的,别人需要的商品。 最后,美元是世界结算货币,美联储可以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人能拿着花花绿绿的美钞,到全球去购买商品。相对来说,美国人花美元是较为容易,而其他的国家的人是要用商品出口来交换美国钞票。现在不仅是结算领域主要使用的是美钞,就在国际大宗商品计价上面,也要用美元来计价。 这意味着,美元指数起伏可以控制着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美国人能拿印出来的钞票,直接到国际市场上去消费,购进大量所需商品。美国的对外贸易当然不可能是出现顺差,而是长期逆差才对。 美国与其几个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确存在着长期贸易大幅逆差的关系,而且这种情况只能改善,不可能终结。这主要是国际间分工造成的,中国为代表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加工厂,要向美国提供大量的廉价商品。同时,美国又是第一大消费国,消费势头强势,只有大量进口商品。 更关键的是,别的国家拿了美钞,不知道买点什么回去才好,美国可供购买的商品并不多。此外,还有美元印刷出来后,可以直接到世界各地去消费,正因为美元全球通用,美国人可以拿钞票购买大量商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外贸易要想出现顺差几乎是不可能的。
2020年东盟已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产业链自华外迁引发的直接投资和资本品、中间品出口是推动中国—东盟贸易的长期主导力量。疫后发达国家产业引导产业回流,可能对中国产业链外迁造成更大冲击。应对产业链外迁风险,应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西部内部承接产业转移、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入手。 ■文 |沈建光 朱太辉徐天辰 近年中国—东盟贸易逆势发展,2020年东盟已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涌现的转口贸易曾短暂推动双边贸易上升,但原产地监管趋严导致这一模式逐渐退出。相比之下,产业链自华外迁引发的直接投资和资本品、中间品出口是推动中国—东盟贸易的长期主导力量。制造业占中国GDP比重已在单边下降,疫后发达国家产业引导产业回流,可能对中国产业链外迁造成更大冲击,应对不当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对此,下一步应当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研发支出,促进产业向高附加值升级;鼓励产业向中国中西部转移,而非一味外迁;继续改善营商环境,以积极开放和配套优势对抗产业链外迁压力。 一、转口贸易仅短暂推动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增长 中美贸易摩擦曾经促使大量中国货物“绕道”越南出口美国。2018年贸易摩擦爆发以来,美国先后对华加征四批关税,中国予以反击,双方关税壁垒不断升高。相比之下,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仍享有美国贸易最惠国的低关税待遇,同时海关监管较为宽松,推动东盟转口贸易快速上升。越南等国进口商从中国进口半成品或制成品,稍经加工或不经加工,附上越南原产地证明,再出口至美国。越南对美出口和自华进口2018年下半年分别增加39亿美元和36亿美元,2019年上半年分别增加54亿美元和58亿美元,数量上高度接近,并且远超越南对其他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变化。在此之前,二者变化并未像这样高度同步过。 越南原产地监管加强导致转口贸易大幅收缩。因转口贸易导致越南对美国贸易顺差剧增,2019年5月美国财政部将越南列入汇率操纵国观察名单,特朗普也曾专门指责施压。在美国压力下,2019年下半年越南官方加大原产地监管,当年10月越南海关查获约43亿美元从中国出口、到越南中转、最终销往美国的铝制半成品。这背后是因为美国对越南出口铝制品仅适用15%的关税,远低于对中国适用的374%。严监管下转口贸易大幅收缩,2019年下半年越南对美出口增量79亿美元,自华进口增量46亿美元,二者差距拉大。到2020年上半年,越南自华进口较上一年同期更是下降7亿美元,对美出口则增加40亿美元,二者基本脱钩。 东盟未来发展自华转口贸易的可能性极低。东盟其他国家2019年的进出口数据显示,只有柬埔寨出现过类似越南的转口贸易特征,但柬埔寨占东盟整体出口仅有1%,份额可以忽略不计。东盟其他较大的经济体,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均没有参与上述转口贸易的迹象,且这些国家均已表态加强对转口贸易的监查。 二、产业链外迁推动中国—东盟贸易逆势发展 成本上升和中美贸易战加速中资企业布局东南亚。2017年之前,中国人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环保监管趋严,促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迁。2017年后,中美经贸摩擦层层加码,为避免美国高额关税和分散产业链风险,外迁进一步加速。其中,越南、印尼、菲律宾、柬埔寨除拥有东盟成员享受的低关税外(越南还与欧盟单独签署了自贸协定),还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为外商投资提供税收优惠等优势,对中资企业生产外迁具有很强吸引力。相应的是,中国在美国进口箱包中的份额从贸易战前2017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42%,同期东盟的份额则从20%上升到33%。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显著上升。与中资企业加速布局东南亚相适应的是,2019年中国(含香港,下同)对越南投资的注册资本达到5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对印尼投资达到85.6亿美元,同比增长95%;对菲律宾投资达到17.32亿美元,同比增长74%;对柬埔寨投资2017年已经开始高速上升,2019年达到22.4亿美元。 东盟国家自华机械设备和中间品进口大幅增长。东南亚国家大部分工业基础和配套薄弱,外商投资带动厂房建造和机器采购上升,对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大增。2018、2019年,印尼、越南、菲律宾和柬埔寨自中国机械进口大幅上升,印尼、越南已经超过传统机械进口大国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成为中国机械出口在东盟的前两大目的地。同时,东盟国家自华中间品进口需求也显著上升。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2019年越南对华出口41亿美元,其中57%是棉花等天然纤维,31%是服装;自华进口115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化纤、服装面料、纺织机械。从产业链角度看,越南向中国出口棉花等初级产品,从中国进口技术密集的化纤、面料和资本密集的纺织机械,再将劳动密集的服装出口给中国和其他国家。 三、警惕产业链外迁引发“空心化”风险 中国产业链外迁与日、韩、台的历史非常相似。日本1970年代、韩国1980年代和中国台湾地区1990年代先后开始出现产业链外迁,外迁过程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承接国大量进口机械和中间品。这些也正是中国—东盟贸易快速发展背后的情形。结构上看,外迁发生在失去比较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这通常包括服装、鞋类等制造业以及电子产品的最终装配环节。例如,以2001年为基准,到2018年中国台湾地区产值下降最多的行业是成衣、皮革、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生产主要迁往中国大陆。目前中国对东南亚的产业链外迁也集中在这些行业。 发达经济体疫后引导产业回流,加大中国产业链外迁压力。与日、韩、台当时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外迁有所不同的是,当前中国还面临发达经济体产业回流的政治压力。新冠疫情暴露出全球产业链过长引发的脆弱性,发达经济体将生产回迁或转移至邻国的政策导向与日俱增。例如,近期生效的《美墨加协定》提高了对汽车等商品的原产地成分要求,实际上鼓励将大部分生产限定在北美三国;日本在经济刺激方案中拨出22亿美元补贴制造商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迁往东南亚或日本,第一批迁回日本共57家企业,主要集中在与防疫相关的纺织、医疗机械和医药行业;欧盟在政策和舆论上鼓励产业回迁,在与越南签署的自贸协定中规定了较高的原产地比例要求,也隐含将产业链多元化的考虑。 中国制造业比重已持续下降,“产业空心化”风险不应忽视。制造业附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高点32.9%下降至2019年的27.2%,2019年更是加速滑坡,必须引起重视。日、韩、台经验表明,如果结构调整得当,产业链外迁不必然导致制造业空心化。但如果像美国、巴西那样产业过快流出、经济脱实向虚,则制造业空心化的种种后果需要警惕,例如美国生产率停滞不前,就业质量下降,贫富差距扩大;巴西则经济快速服务业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沦为大宗商品出口国。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中资企业投资布局东南亚,带动了中国—东盟贸易的快速增长,但背后产业链外迁的风险不容忽视。产业链外迁通常意味着企业搬离、就业流失、税收下降,特别是在疫情已经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以服装为代表的比较优势弱、规模以下企业众多的行业可能进一步受到破坏,被动加速产业转移,由此引发的居民收入下降和农民工失业风险需要积极应对。更长期地看,如果中国陷入产业空心化,则可能面临经济活力下滑,收入增长停滞,失去国际竞争力。 应对产业链外迁风险,应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西部内部承接产业转移、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入手。一是借鉴韩、日、台经验教训,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研发支持,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产业向高附加值升级,拥有自己的“护城河”。二是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让中西部地区梯队承接,而非一味外迁,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三是继续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以更积极的开放和更优越的配套,对抗发达经济体引导产业链回流的压力。
不少中西部地区城市入围 3.0版本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即将出台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海南、大连、河北雄安新区等28个省、市(区域)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试点期限为3年。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早在2016年启动,第一批试点城市为北京、天津等15个。2018年6月,试点进入深化阶段,范围扩大到17个省、市(区域)。此次获批复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28个省、市(区域),大连、合肥、乌鲁木齐、贵阳、昆明、西安等11个城市新晋入围,其中包括不少中西部地区城市。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增的中西部城市大多是区域中心城市,具备服务产业基础和一定的开放条件。此外,这些城市的入围也是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记者了解到,商务部即将出台新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这将是第三个版本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相比于前两版注重服务贸易本身的发展,3.0版本的亮点是国内服务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面很广,开放措施也很多,值得期待。”李俊说。 关于服务业的开放新举措,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发展跨境商业医疗保险、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扩大技术进出口经营者资格范围、加强旅游和体育国际合作等,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次疫情给跨境电商、信息技术等数字服务带来了走出去的新机遇。目前海外数字化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优势,未来相关领域的服务贸易潜力很大。”李俊表示。
投资要点 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的股票市场与英国的贸易利益深度捆绑。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海军击败法国舰队,帮助英国垄断了欧洲贸易。受益于战争时期的军需贸易,英国股市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繁荣。 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欧洲军需贸易遇冷,股市也陷入了短时间的低迷。不过很快,英国顺利开发了印度与拉美市场,英国商品需求高增长带动贸易活动重新繁荣了起来。英国的银行业无序发展与货币超发,在背后推波助澜,导致了英国股市于1825年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1825年后,确立了金本位的英国面临全世界黄金产出与商品需求不足的问题,贸易利润受到挤压。与此同时,铁路股票大量上市抑制了股价表现。为了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和扭转股市的颓势,英国加强殖民侵略,进一步打开了世界市场,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牛市打下了基础。 风险提示 市场波动风险。 《全球资本市场历史》专题之一 一、引言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已经先后有多个国家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如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然而若要论最早发展出成熟资本市场的国家,则非英国莫属。 看英国股市两百年的风风雨雨,不仅仅是观察英国经济、国运的历史沉浮,更能一窥世界大势的山河变迁。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资本市场发扬光大的国家,其对后世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影响几多。一旦了解了英国,我们就能扫清资本的历史迷雾,把握资本的发展主线,看到资本的未来道路。 为此我们撰写了《全球资本市场历史》系列报告。本篇报告为系列第一篇,回顾了英国股市在19世纪上半叶(1801-1850)的历史。 19世纪初期,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行至中途,虽然国力日渐昌盛,但外有强敌环伺之时,伦敦资本市场就已经和英国的贸易活动、乃至国家命运一同呼吸,并助力了英国的军事胜利和经济腾飞。随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并将殖民触角伸向五大洲的各个角落,伦敦资本市场已经俨然成为世界金融的“心脏”。它以贸易航路为血管,以黄金作血液,是当时世界市场上独一无二的资本集散地。 二、1801-1850 全球贸易的晴雨表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股票市场的国家之一,当今伦敦证券交易所最早的前身之一“皇家交易所”(Royal Exchange)早在1571年就在英国王室的特许下开业经营。两百年后,直到1801年,规范交易行为且专为证券经纪商提供服务的会员制交易所成立,一个现代化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就此诞生。 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皇家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绝大多数都是商业银行(如英格兰银行)、保险公司、殖民统治地区的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最后还有非常多的运河股票(图2)。上市公司最大的客户都是贸易商人,同时殖民统治地区的公司本身就是贸易商。在贸易繁荣的时期,上市公司自然能够赚取更多利润,英国股市则成为了全球贸易的晴雨表。 英国以贸易立国,英国资本家们的目标就是在国际上拿到更多的贸易运输订单。具体来说有两条路径:一是提高市场占有比例。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品前往欧洲的路途中,保证本国船队的安全,甚至骚扰别国商船,则能使客户在选择贸易商时更倾向使用英国船队;二是扩大市场空间。海外需求越多,出口贸易量越大,那么贸易商和上市公司越受益。 2.1、击败法国,垄断欧洲贸易 站在1800年这个时点,英国工业革命进入中程,国家实力和国际贸易地位虽然有优势,但并不稳固。二十年前,北美十三殖民地在法国的支持下独立,英国失去了重要的农业品供应市场;十年前,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乾隆皇帝准备了丰厚寿礼,试图借此机会独占对清朝的贸易,却被无情回绝。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浪潮震荡着整个欧洲大陆,法国频频向英国发起挑战,威胁英国的根本利益。1805年,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相遇。特拉法尔加海战最终以法国所有战舰被俘,英国舰队大获全胜结束。此役之后再也没有国家敢于挑战英国海军的地位,英国最终得以垄断了欧洲贸易市场。 英国的军事胜利,受益者自然是贸易商和上市公司。凭借海军优势,英国成为了世界其他地区通向欧洲大陆的贸易中转站。在欧洲大陆上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各国家只能寄希望于英国的物资运输,订单纷至沓来,英国贸易商大发战争财,而服务贸易商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也节节攀升。 在整个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股市表现优秀,战事密集的1800年、1806年、1809年,股市大盘均录得了10%-20%的上涨。 2.2、开拓殖民地与新兴国家市场 1800至1820年,通过应用动力机械设备,英国的工业产量增长了50%,而农业经济比重被压缩至1/3以下(见图3、4)。但尽管供给能力大幅增长,却因为战争的结束,导致以往可以制作成军服的英国棉布在欧洲大陆的需求下降,商品贸易活动遇冷,英国股市陷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1814-1816年,英国股市回调了大约20%。 为了进一步寻找销售市场,英国人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加紧殖民侵略人口众多的未开化国家。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加速对印度的殖民和贸易,并在1817年终结了马拉塔帝国150年的国祚,瓦解了印度最后的抵抗。 另一方面,英国将目光投向了刚刚独立的拉美国家。拉美解放打破了以往西班牙、葡萄牙对拉美的贸易垄断,大量的英国商品和投资涌入其中。 受印度与拉美市场需求的提振,1816年起英国商品贸易活动重新恢复繁荣,至1820年股市强劲反弹了30%。市场开发初期的高增长引发投资者的无限想象,在这种美好的憧憬下,英国股市于1825年出现了自南海公司泡沫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泡沫。 2.3、1825年:泡沫的兴起和破灭 财政政策方面1825年泡沫成为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股市的分水岭。从1824年起,英国股市股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涨225%,由1823年最后一天的23.88点,飙升至1825年最高峰77.76点,随后在一年内又跌回23.88点 1825年英国股市出现巨大泡沫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拉美市场在开发初期的高增长,提振了英国投资者对于贸易企业盈利和股票表现的信心;二是当时英国银行业缺少监管,在没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背书的情况下,部分银行货币发行过多。 反法战争期间,由于英格兰银行暂停了银行券兑换金币,官方信用遭到质疑,缺少监管的乡村银行在英国兴起。乡村银行依靠自身信用发行超额银行券,使得金融体系内的资金一时非常充裕。1824年,政府债券和存款利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过低的利率促使人们寻找高收益证券。这时候高增长、高预期的拉美国家债券和股票就成为最好的投资标的。在低利率的环境下,拉美股票上涨使得投机情绪蔓延开来,一时间银行股、运河股也都受到股市热情的感染,大幅上扬。 而事实上,那一时期刚独立的拉美政权反复更迭,国家混乱不堪,投资风险极大,最终人们在拉美证券上蒙受了巨大损失。而英格兰银行此时又提高利率回笼黄金储备,最终戳破了股市泡沫,引发了全面经济危机。 1825年的经济危机,成为了第一个和平时期、在不受外部战争等事件的干扰下,完全由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因素导致的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不仅股市投资者血本无归,6家伦敦大银行、60家乡村银行也因为危机破产,成为了泡沫的牺牲品。 以1825年为分水岭,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股市由此步入了熊市区间,1821年刚刚确立金本位的英国,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将会面临黄金短缺的困境。 2.4、货币不足与通货紧缩 当时英国是世界上唯一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正如一颗初升的朝阳,国运不可谓不昌盛。但是为什么股市表现的这么差?答案还是要从金融体系中寻找。 第一个答案是这一时期全世界的货币供应严重不足,导致了世界需求的疲软和严重的通货紧缩,英国的贸易利润逐渐下降,贸易活动萧条。1821年金本位确立,但全世界的黄金开采量却远远不够。而另一边,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却在不断攀升。世界其他地区缺少购买英国商品所使用的黄金,供过于求的情况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这必然会影响到贸易商及其关联的英国上市公司。 第二个答案是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浪潮导致了股市大扩容,资金紧张对股价上行造成了不小压力。铁路融资极大的挤占了股市和银行体系资金,即使在通货紧缩的大背景下,英国融资利率依然坚挺,成为抑制股价表现、推动市场走熊的重要因素(见图6)。 2.5、扭转全世界贸易与货币走向 相对于技术革新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方法,英国获取利润和黄金的另一条道路则显得更加血腥。1837年,维多利亚登上了英国王位。此时英国即将进入全盛时期。但此时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导致英国产出的棉布在中国不受欢迎,然而英国又需要从中国进口茶叶、瓷器。于是,英国人通过向中国输出鸦片平衡贸易。 1840年,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英国的贸易打开了最后一扇大门。从此英国和全世界建立了贸易联系,黄金流入与贸易额上涨,奠定了未来五十年英国牛市的基础。对于英国股市来说,一个真正的维多利亚时代即将来临。 三、风险提示 市场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