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两年多以后,“逆周期因子”再次淡出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10月27日晚间,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近期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 10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贬206个基点,报6.7195。当天,在岸人民币对美元16:30收盘报6.7138,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9个基点。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境内确实出现了一些人民币升值情况下的顺周期“羊群效应”,这是要避免的。所以,有关部门释放了一系列政策信号,来引导市场预期。 谨防单边升值预期 今年5月底以来,美元持续走弱,中国国内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后迎来复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了持续升值,6月初至10月中旬,短短3个多月升值幅度接近6%。 10月12日,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降低企业远期售汇成本,对冲人民币升值预期。 10月21日,外汇局宣布近期将QD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新增约100亿美元。这一扩大境内金融市场开放的举措,也是为了引入更多资金流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此次宣布逆周期因子淡出同样是为了引导汇率预期,防止出现单边升值的预期。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始于2017年5月26日,目的是为了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它通常在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的时候用,防止出现单边贬值预期。 2018年初,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一波强势上涨,1月9日“逆周期因子”暂停使用。8个月后,随着市场出现一定顺周期性,“逆周期因子”重启。 对比上一次“逆周期因子”暂停使用,此次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在措辞方面略有不同。2018年1月9日晚,秘书处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而此次则是,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将陆续淡出使用。 这是否意味着,这一回“逆周期因子”将永远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中剔除?对此,管涛认为,不必过分解读字面的意义。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27日晚上的声明,描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即近期部分中间价报价行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该声明并不涉及未来“逆周期因子”是否使用。 勿赌单边走势 回顾过往“逆周期因子”出现和退出的时机,它往往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时出现,在升值时淡出。央行在此时出手,是否意味眼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水平已经到了“心理价位”?未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 “人民币汇改一直强调机制比水平更重要。因此,我个人理解,央行调控的不会是具体的点位,而可能是更加关心汇率水平变化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一些过度或异常的波动。比如,在升值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单边预期,有可能会造成外汇市场的供求失衡,进而影响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扭曲汇率价格信号。”管涛说。 2020年10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反复强调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在发布会上表示,近期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受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是相对温和的。 王春英说,未来人民币汇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和基本稳定。既充分认可国内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同时也高度关注各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使人民币保持有涨有跌、双向波动。 管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回顾2015年8月11日汇改以来这些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大开大合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从2017年年初到2018年3月底,历时15个月累计上涨了10%。而从2018年4月到10月,短短7个月又跌去10%,一度下跌至7附近。 外汇局有关数据显示,人民币的波动率在过去长期低于2%,现在是5%。今年以来,境内期权市场1年期隐含波动率平均水平在5%,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波幅是7.5%。 管涛认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基本面好就会支持人民币汇率走强,这是基本逻辑。而这些利好因素逐渐兑现后,如果没有新的利好支持,甚至出现新的利空,汇率回调的压力就有可能重新占上风,但我们很难去预测这个拐点什么时候出现。未来,人民币汇率是在均衡水平基础上,跌多了会涨、涨多了会跌,有涨有跌、大开大合的双向震荡走势。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不要去赌汇率的单边走势,要树立风险中性的意识。 “运用避险工具主动管理汇率风险,不是让你去赚钱或者让你少亏钱,而是借此用合适的工具和成本,把汇率波动给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然后按照已经锁定的成本和收益来安排企业的主业经营。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先抑后扬、大起大落的震荡走势,对企业是生动的汇率风险教育。”管涛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9日讯今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调65个基点,报6.7260。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0年10月2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7260元,1欧元对人民币7.9000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4457元,1港元对人民币0.86778元,1英镑对人民币8.7310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7411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4677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9260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7.3837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0502元,人民币1元对0.61910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1.7612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4355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68.48韩元,人民币1元对0.54628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5781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6.6216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8607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9424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3157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923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1.22997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1605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6482泰铢。
6月份以来,人民币大幅升值,当前已经达到了去年贸易关系复杂之前的水平。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会一直维持强势吗?我们认为国内外疫情的错位是核心因素,例如我国出口的“供给”优势或在30%以上,经济也好于其他国家。但如果未来海内外疫情控制状况逐渐收敛,这种短期的优势或许逐渐减弱,汇率也难以维持强势,会趋于贬值。此外,尽管经济偏强、汇率升值,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幅度并不大,这一点值得关注。 摘要 1、人民币大幅走强。如果从年初开始算的话,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4%,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已经提高了3.1%。从币种来看,人民币对其它新兴货币升值幅度更大,对发达货币升值幅度要相对小一些,但是对美元、加元、英镑的升值幅度都在4%以上。 2、主因在于疫情错位。在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我国在全球率先开启了经济上的复产复工,而海外疫情迟迟未能得到有效防控。所以二三季度,我国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的。汇率本来衡量的就是经济之间的相对表现,因为疫情错位,我国经济、贸易的表现都好于其它经济体,为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提供了重要的基本面支撑。 3、海外疫情是反转的关键。往前看,影响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疫情。我们认为,如果疫苗、药物逐步投入使用,海内外之间的疫情控制差距逐渐缩小,人民币汇率也会逐渐转向贬值趋势。例如根据我们的测算,由于疫情错位、海外供应链未恢复,使得我国出口的“供给”优势或在30%以上。而后续即使海外疫情控制住、需求逐渐恢复,但我国出口增速反而会逐渐趋于下降。如果国内外经济状况差距逐渐缩小,人民币汇率也会逐渐趋于贬值。 4、资本仍在流出值得关注。尽管今年汇率有明显升值,但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明显。根据我们的测算,今年我国仍然处于资本净流出的状态。这个趋势其实从2014年就已经开始,2017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恢复有所改善,但当前仍是延续之前的流出趋势。经济的向好、汇率的升值,并没有带来资本的大量净流入,这背后或许有长期的考虑,也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或许难以一直维持当前的强势状态。 1 人民币大幅走强 从6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当前已经升值到了6.7以内,达到了去年3月份的水平。如果从年初开始算的话,人民币已经升值了4%。而且不仅仅是对美元,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也是升值的,年初以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已经提高了3.1%。 从币种来看,人民币对其它新兴货币升值幅度更大,例如对俄罗斯卢布升值31%,对墨西哥比索升值16%,对泰铢升值8%,对印度卢比升值7%;对发达货币升值幅度要相对小一些,例如对欧元相对贬值了0.8%,对日元升值0.3%,但是对美元、加元、英镑的升值幅度都在4%以上。 2 主因在于疫情错位 我国疫情防控相对较好,是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走强的重要因素。我国新冠疫情爆发于1月份,但在2月中旬以后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就开始大幅下降。在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我国在全球率先开启了经济上的复产复工。 而海外疫情虽然爆发的晚,大规模爆发开始于3月份,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不断攀升,当前已经达到了每天40万以上。疫情迟迟没有防控住,也影响海外经济上的复产复工。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海外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了疫情的二次爆发。例如,美国是主要经济体中最早二次爆发的,从6月中旬开始,每天新增新冠病例数就开始由降转升。而且二次爆发比一次爆发更凶猛,最高时每天新增病例将近8万,是一次爆发时高点的两倍还多。虽然美国疫情在8月份有所改善,但9月以来再度抬升。 7月下旬以来,欧洲主要经济体的疫情也开始二次爆发。比如最严重的是法国和西班牙,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也远远高于一次爆发时的水平。9月以来,英国每日确诊也直线飙升,当前维持在15000以上。 所以从今年以来经济上的表现来看,我国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时候是一季度,当时GDP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最低。而开启复产复工后,我国经济恢复非常快,成为了二季度唯一一个GDP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从三季度以来疫情防控情况和经济高频指标来看,我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或许仍是主要经济体中领先的。 外贸上的表现也是类似的。疫情不仅仅影响需求,其实对供给端影响也很大,所以在海外疫情迟迟未能防控住、全球贸易总量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出口还能保持较高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海外供应链受到疫情影响,短期内难以恢复,所以我们在之前专题中就发现,中国在美国、欧洲等进口中的占比大幅上升。另外我们统计了73个经济体的出口情况,发现我国在其中的出口份额从二季度就开始大幅上升,最高达到18%以上的历史最高点。 汇率本来衡量的就是经济之间的相对表现,因为疫情错位,我国经济、贸易的表现都好于其它经济体,为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提供了重要的基本面支撑。 3 海外疫情是反转的关键 往前看,影响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疫情。我们认为,如果疫苗、药物逐步投入使用,海内外之间的疫情控制差距逐渐缩小,人民币汇率也会逐渐转向贬值趋势。 例如根据我们的测算,由于疫情错位、海外供应链未恢复,使得我国出口的“供给”优势或在30%以上。因为贸易格局是根据长期比较优势、进行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短期内很难发生突变,所以各国贸易占比一般是比较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速的走势高度相关,我们用历史数据拿美国、日本、韩国的出口增速模拟中国的出口增速,解释力在80%以上。 我们可以假设一种情形,如果我们的疫情防控情况和海外一样,没有供应端的优势,那我们的出口应该也像其它主要经济体一样,跌幅在20%以上。而现实来看,我们的出口还能有接近10%的正增长,这30%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供应链比其它经济体恢复得快带来的。 而如果未来海外疫情控制住,由供应端带来的短期出口优势会逐渐减小,尽管海外需求会逐渐恢复,但我国出口增速反而会逐渐趋于下降。根据WTO的最新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量将萎缩9.2%,我们不妨相对乐观的去假设:如果海外疫情控制住以后,明年全球贸易需求先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我国的贸易份额也回到相对正常的水平。 即使按照这种乐观估计的话,我国明年出口增速再提升的空间也相对有限。预计明年2月份由于低基数冲顶后,会出现明显的回落,明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不排除出现明显负增长的可能。所以明年的出口改善可能更多是结构性的,今年相对高增的领域明年可能会走弱,今年相对较弱的领域明年可能会有改善,但总量上的改善幅度不会很大。 当然这一切假设的前提是海外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如果依然是当前这种情况延续的话,我国的出口仍然会有明显的增长。 对应到经济其它领域也有些类似,我国经济率先复产复工,远远好于其它经济体。但后续经济恢复的速度也逐渐放缓,再加上政策上有所收紧,我国经济可能会出现先上后下的局面。而如果海外疫情控住后,经济会逐渐恢复,海内外经济状况的差距会趋于收敛。相对基本面的变化是影响汇率走势的关键,人民币汇率也会逐渐趋于贬值。 4 资本仍在流出值得关注 尽管今年汇率有明显升值,但我国国际收支的改善并不是很明显,仍然处于净流出的状态。 从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来看,今年受益于出口高增长,我国货物贸易带来资金净流入量达到18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还有增加,尤其是二季度达到了历史最高值。服务贸易虽然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但今年由于疫情影响,运输、旅游相关的逆差明显收窄,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27亿。所以无论是货物贸易顺差的扩大,还是服务逆差的收窄,都是有利于国际资金净流入我国的。 但是我们发现,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虽然有所增加,但和经常账户的顺差体量相比,并不是特别明显。如果我们用储备资产净变化减去经常账户净流入,来测算资本净流入我国的情况的话,我们发现,今年仍然处于净流出的状态。这个趋势其实从2014年就已经开始,2017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恢复有所改善,但当前仍是延续之前的流出趋势。 经济的向好、汇率的升值,并没有带来资本的大量净流入,这背后或许更多是有长期的考虑,也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或许难以一直维持当前的强势状态。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10月16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100点,报6.7200,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区间震荡。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7210、6.7142。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42个基点,报6.7332。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条件并不成熟。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不大可能呈现趋势性大幅升值,在区间内双向较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较大。 连平称,中美经济的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差异,为未来一段时期美元进入贬值周期和人民币进入升值周期提供了重要条件,但这种局面的真正形成还需要其他相关条件的配合,目前看后者并不完全具备。
从10月12日18时发放,至10月18日24时收回,全民关注的“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正式收官:超3000家商户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47573名中签个人成功参与充值消费,使用红包交易62788笔。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试点可以说是超预期完成,后续,此模式或将遍地开花。根据政策规划,将率先由深圳、成都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积累经验足够充分后,视情况扩大到其他地区。 数字钱包仍可正常使用 “我收到信息了解到,10月18日是数字人民币红包有效期最后一天,正好回深圳,赶紧查询能够使用的商家,去享受了罗湖区的福利。” 作为中签“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的“锦鲤”之一,消费者罗明(化名)在红包有效期内赶了个“晚集”。 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消费过程来看,与目前第三方支付没有太大体验上的区别,而且签约的商家明显感觉多了很多。在他看来,数字人民币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商户,都新增了一类非常好的支付方式。 “非常感谢深圳市政府通过发行数字人民币拉动内需消费。”北京商报记者另从商户处了解到,试点期间这几日,有非常多的消费者主动提出要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消费,明显感受到了此次试点中,大众对数字人民币的热情满满。 10月19日,深圳发布官方披露,截至2020年10月18日24时,共有47573名中签个人成功领取“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使用红包交易62788笔,交易金额876.4万元。数据显示,部分中签个人还对本人数字钱包进行了充值,充值消费金额90.1万元。 此次活动面向在深个人发放千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既是深圳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开展的创新实践,也是数字人民币研发过程中的一次常规性测试。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尽管试点活动结束,但中签个人的数字钱包仍可正常使用和充值;同时,参加本次活动的3000余家商户已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活动结束后仍可以正常接受数字人民币付款。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从多个数据来看,“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可以说是超预期完成。“尽管试点结束但数字钱包仍可正常使用,或透露了相关部门希望以试代用、以试促用到最终常态化使用起来,因此这一设置也标志着测试的常态化开始。”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指出。 6700多个试点场景落地 事实上,针对数字人民币试点,早在8月14日,商务部便曾印发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指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先由深圳、成都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况扩大到其他地区。 针对试点进展,相关监管人士也透露了最新数据。据媒体报道,10月初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介绍,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打造了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并实现多种安全便利的支付功能。 截至2020年8月底,全国共落地试点场景6700多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1.33万个、对公钱包8859个,交易笔数312多万笔,交易金额超过11亿元,支持条码支付、刷脸支付和碰一碰等多元支付方式。 刘峰评价道:“多方试点成功落地,一方面将推进本地区和行业的常态化测试,另一方面也将加速更多地域和场景的测试,这也意味着,央行对数字人民币技术、运维、风控等各个落地必备要素把握得更全面。” 模式或将“遍地开花” “如今,在充分吸收试点经验,以及进行较为健全的数字人民币改造之后,数字红包就好像数字人民币的一个前哨一样提醒着大众,属于我们自己的数字人民币真的要到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在“4+1”试点积累经验足够充分以后,试点范围的扩大是必然的。 “比如,天津、广州、杭州等地区,我认为都具备数字人民币推行的充分基础设施条件,而且商品贸易较为发达,是可以列入下一步试点城市范围的城市群体。”盘和林称。 刘峰同样认为,深圳试点非常成功,后续这类试点或将扩围到其他热点城市,如上海、北京、成都等地,数字人民币将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率先使用,并通过零售场景不断向外延伸。 “深圳公测目的为促进当地消费、拉动内需,预约者个人信息由当地政府与人行共享,当地政府活动主办方负责客户服务,形式简约。”在国盛证券区块链研究院宋嘉吉团队看来,此模式后续或将遍地开花。 试点加速下,对于后续数字人民币试点进展及落地挑战,宋嘉吉团队进一步谈道,目前主要挑战在于数字人民币不计息,使用还有各类限制(例如期限限制),如果不靠行政力量强制使用或者像此次活动中有政府补贴,那么相比于其他支付方式,数字人民币优势有限,用户使用动机可能不足,这会导致商户也没有动机使用。 展望后续,宋嘉吉团队指出,接下来将更加关注数字人民币对支付产业链的影响。一方面在账户侧,还有哪些商业银行可以有数字人民币开户权限,另一方面在清算侧,数字人民币如何清算,是由深圳试点活动中承担清算角色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还是银联、网联负责。此外,商户侧支付产业链上的企业是否需要向用户让利以推动用户使用、收单服务商又如何参与、ATM/POS/SIM卡如何改造等,都值得关注。
10月19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小幅上涨,逼近6.69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升破6.69关口。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6916、6.6877。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322个基点,报6.7010。 开源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为敩认为,短期人民币的升幅可能会有所放缓,市场可能会进入一个短时的外围复苏交易阶段,中国资产回报率的优势会出现阶段性减弱。将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中枢调到6.9左右。
郭德纲说如果我跟科学家争论火箭的燃料用汽油好还是煤油好科学家拿正眼瞧我一眼他就算输了。当然这也算科学家的另一种右派式傲慢,科学要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商学兵服务,科学家凭什么瞧不起丝毫不懂物理知识的但是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群众和一些自以为学者的学者?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应该有国界。于是就抢占了爱国的道德高地,好像中国的火箭可以摆脱一般的物理学热力学原理可以按照有特色的动力学理论飞上天一样,任何质疑中国火箭的言论都会冠以不爱国甚至里应外合的“第五纵队”的名号。 社会科学也是一样。但社会科学与火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的门槛比较低,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拿货币经济学来说,读了几本充满臆想性质的畅销书(比如《货币战争》)就自以为掌握了世界货币体系的精髓洞若观火了货币博弈的实质,然后在自己的世界里各种臆想并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具有特色的货币经济学理论,然后拿着这把锤子四处“创造”钉子。更可怕可笑的是大声疾呼让国际结算占比不到3%、储备货币占比不到2%(最高到1.9%,大部分时间在1%左右)的人民币来取代相应占比超过40%、60%(最多到85%)的美元。爱国热情值得表扬,但爱国也要讲客观规律科学原理,最起码的要知己知彼吧。有些大声疾呼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完全替代美元的说得不客气有点当初大师兄刀枪不入的悲怆既视感。 图1 人民币结算份额与贸易份额地位严重不相称 图2 人民币全球储备货币份额占比更小 中国近当代史无数个教训表明,爱国这个事情最好的姿势是低调的实干,等基础搭牢了时机成熟了实力到位了自然水到渠成,不要还没准备好就厉害了我的国的战狼嚎叫暴露目标。真不知道这些人是爱国还是叛国。 当然,上面说的数据是静态的(截至今年上半年),还要看发展的走向和趋势:美元占比和地位相较过去的确一直在衰弱,人民币的地位的确在上升。但即使美元衰落、人民币上升的趋势持续了那么久(至少20年),两者的客观和现实差距依然巨大。认识到这一点——客观、理性的认识到现实差距——才是所谓“科学”的起点,才是所谓的真正的爱国、爱“人民币”,真正的从社会科学、金融学理性的视角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毕竟,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大地位与弱小的人民币地位不成比例(2019年中国贸易份额全球占比超过10%,但用人民币结算的份额不到3%)。 作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我们当然盼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梦,但是正是我们真心想着中国经济好,人民币好,我们才需要正视现实,正确认识到差距,然后找到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一点点克服问题,一点点推进实践。而不是只会大声批评美元霸权,号召人民币应该脱钩美元独立自主,但却没有任何实质可行的方案。毕竟在国际贸易和货币市场上,硬通货才是硬道理。我们拿着人民币在国际结算市场上取代其它货币,对方就是不认我们能怎么办,难道也怨对方不讲政治不爱国? 不可否认,当前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确充满问题,甚至处在危机的边缘,也的确在利用其世界货币地位全球征收铸币税。但是要知道,现代法定信用货币的发行,实质上都是在征收铸币税。中国央行发现的人民币纸币、准备金等基础货币就不是征收“铸币税”吗,就不是用没有价值的纸张换取实在的商品和服务吗?看看货币史,从足值贵金属货币到不足值货币,最后到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铸币税是怎么演化的。但也恰恰是生产成本为零的纸币、法定信用货币,大大的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增长,使得经济摆脱了“贵金属货币供给量约束”下的通货紧缩问题,迈向了更快的经济增长和全球化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事实上扩大了美元的供给,但美元的供给是全球化发展的内生需求拉动的,所以我在上一篇文章里称“美元是全球化的结果”,这里的美元是指世界美元)。 但是,既然信用货币没有成本,央行能随便开动印钞机印吗?当然不能。货币供给是一回事,人家要不要用是另一回事,即货币需求约束。元朝,魏玛共和国,中华民国的经济、货币体系是如何崩溃的?你能随便拿着印钞机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薅羊毛吗?当然不能。对方也可以不用美元啊,为什么还要把美元做为重要的储备货币,以应对未来不时之需?比如储备三个月的进口额度的美元,以在特殊情况下购买粮食石油等紧缺物资以及还债。这些都是现实,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光喊着用美元外占来作为货币发行基础是帮着美元国际化,要去美元化,要让人民币结算和储备占主导有什么用?我们倒是想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国际市场愿意吗?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可行吗?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货币经济学常识,那就是现代货币体系的主要供给者不是央行,而是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控能力发放贷款,然后在负债端创造广义货币。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是基础货币的3—6倍,即所谓的货币乘数。只要银行放贷行为的背后有真实的实体经济活动,那么广义货币就是内生的、生产性的,非政府性质的商业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也不算是“铸币税”(除非用作财政支出)。这是早在一百多年前真实票据学说的观点。 那么通过经常顺差和资本账户进入中国的美元是美国央行美联储的基础货币,还是美国商业银行的广义货币呢?就这个问题问一下那些给别人扣第五纵队帽子的货币专家们,我保证他们一半人一头雾水,因为他们恐怕没有操作过实务,所以才充满了美国政府印钞全球征铸币税的臆想。事实上,除了美元现金,中国的离岸美元都是通过美国的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流入的(即人民银行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存款在美国的商业银行系统内)。离岸美元体系的“央行”并不是美联储而是美国的商业银行(想一下中银香港、工银香港等商业银行在香港离岸人民币中的“央行”角色)。当然,美国商行也需要美联储发行准备金作为基础,说是美联储印钞全球征收铸币税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是现代货币就是信用货币,既是资产又是债务(这是其类似量子的波粒二重性的复杂性),除了美元现金外其它的并不能完全认作为铸币税,毕竟你也可以拿着换回的外汇到美国、到国际市场上买实打实的商品和服务而畅行无阻。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国际贸易的长期不平衡,中国长期保持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导致大量美元流入。但美元并不是国内流通的法币,加上过去很长时间采用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大量美元现金(银行存款)和低息证券(美国国债)堆积在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人民银行又不得不在负债端发行基础货币,为了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又不得不行使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在20%以上),造成了大量的货币无效率窖藏(低息美元存款和国债,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也一方面费劲拉存款,另一方面又大量缴纳法定存)。这样就造成了很奇特的世界货币景观: 中国世界工厂以牺牲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的外汇,作为债权人以极低的利率(平均大约3%)借给美国政府、大型投行和跨国公司,美国投行和跨国公司又转过头来以FDI等形式享受较高的超国民待遇(地方招商引资对外资的政策优惠)重新将资本投入中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有人全口径估算年平均收益率高达18%),这显然是个“不公平”的投资和交易格局。所以中国长期保持对外净头寸为正但投资收益逆差的扭曲现象。 图3 中国长期对外净头寸为正但投资收益差额为负 这实际上是“经济大国、货币小国”形成的效率漏损。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按照国家自信的精神推进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如同我前面一篇文章《美国能有印钞机买下中国吗》讲到的,无论是2012年以来加快推动的人民币货币互换还是2015年旨在推动汇率自由浮动的811汇改,实际上分别是想从量和价上双管齐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事与愿违,当811汇改打开人民币大幅波动和贬值预期后,无论是货币互换还是香港、台湾的离岸人民币存款,都成了做空人民币的筹码(即拿到人民币头寸后立即在国际市场抛售换成美元)。最后不得不采取紧缩的政策通过海外的国有商业银行银行收回离岸人民币头寸以稳定离岸人民币汇率,导致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大量收缩,人民币国际化严重受阻。 图4 离岸人民币811汇改后大幅下降,人民币国际化受阻 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用人民币取代美元建立自己的内循环系统,并不是某些“学者”们臆想的那么简单。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国际上用人民币支付结算和作为价值贮藏货币职能的基础设施有没有?在这里,我说的基础设施并不是支付结算和记账托管的IT系统,而是一系列的与其它国家货币体系接轨的自由市场机制。因为你要做国际货币、世界货币,当然要建立与世界兼容的普遍货币规则体系。 美元的问题、美元隐含的危机(美元的新特里芬难题,即美元的主权性与国际性之间的矛盾),我一直在强调,那些批判我亲美崇美的“学者”们却视而不见。但问题是,如果美元崩溃,会换成谁来担当世界货币的重任,欧元?日元?它们好像也是危机重重。排到第六位才是人民币。但做世界货币就不需要成本吗?全球性的货币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汇兑的自由化,可以作为基准的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具有国际视野和准则意识的跨国金融机构和人才队伍,等等,这一切我们具备不具备?如果不具备,又如何让别人来心甘情愿用人民币?(用调研时一个海外金融机构的话来说,他们也想储备人民币债券,但是在风控系统内找不到对标的市场化的完整的收益率曲线)那些拿着纳税人钱的学者们,与其四处叫嚣寻找捉拿“第五纵队”,高喊人民币国际化但是没有具体解决方案,不如扎扎实实的研究我上面说的这些中性的技术问题。方为“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