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日,港股纸业股板块自上周五起已连续4个交易日上涨,本周至今3日累涨超过10%。 其中,理文造纸领涨板块,截至发稿涨幅达8.57%,本周累涨超过18%。玖龙纸业本周累涨9.13%,阳光纸业本周累涨6.67%。 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近期不断升值或是纸业普涨的背后原因。因为我国造纸业原材料主要依赖外国采购,受益于人民币升值影响,造纸成本将降低。 原料纸浆价格在进入8月后突破了维持近3个月的底位震荡区间,开始上行,9月的前两天一度突破6000元大关,后回落至4000元左右。 但考虑到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纸浆涨价的程度被大幅缩减。同时,部分业内人士对纸浆后市持看空态度,认为即便需求大幅回暖,但仍不足以支撑这么大幅度的上涨,因此原料成本仍将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同时,进入9月以后,纸板涨价风潮逐步蔓延。山鹰纸业、玖龙纸业等造纸企业连续发出涨价函,带动了期货、股票市场的连锁上涨。上周,铜版纸、白卡纸、箱板纸、瓦楞纸等都有0.5%-1.5%的价格上涨。 除短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下降以外,“史上最严”限塑令是纸业需求迅速回暖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9部委发布的通知,明年1月1日起,将对零售、线下餐饮、外卖、电商等各大领域全面禁用塑料袋、塑料餐具及塑料吸管等。因此市场对传统塑料替代品的关注迅速增强,许多上市公司正在积极扩产,以解决可降解塑料或纸包装成本高企、产能不足的问题。 禁用一次性吸管后,纸吸管是目前主要的替代品,不过由于使用体验不佳,纸吸管还不足以接手塑料吸管市场。可降解塑料吸管可能是塑料吸管的最优替代品,不过目前亟需解决的是可降解塑料吸管存储期较短、难以贮藏的问题。 同时,国内可降解塑料产能水平短期内难以填补塑料制品退出后需求的巨大空白,而纸包装供应端有30%左右的产能可以在短期内快速进入一次性塑料替代品市场。因此限塑令出台后对纸业的刺激最为明显。 纸包装的原材料以瓦楞箱板、白卡白板等包装原纸为主。因此,在“限塑令”的出台给予了国内纸制品需求良好的增长预期。 以理文造纸为代表的主营纸包装的企业受需求回暖影响积极扩产,产量提升的同时成本下降,在2021年的收益可能会有明显的提振。因此麦格里发布研报,重申了理文造纸“跑赢大市”的评级,目标价为7港元(当前最新价为5.32港元)。 另外,玖龙纸业将在下周二发布2020年度业绩,麦格里预测其表现将超过预期10%左右,体现了机构对造纸企业今年和明年业绩的普遍看好。
汇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都很大,难道我们就可以一放了之,完全“清洁浮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番起伏,截至9月初,过去三个月时间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4%。随着近期人民币的持续走强,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强的背后成因、人民币变化趋势对于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等相关一系列问题均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对此,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9月13日举办了主题为“当前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与机制完善”的研讨会。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原司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特邀学术成员盛松成出席会议并就我国汇率制度、资本流入等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发言全文 一、我国已基本退出对汇率的常态化干预 从汇率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从2005年开始进行“汇改”。第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是2005年7月21日,提出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另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是2014年3月17日,我国开始允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日波幅由±1%扩大到±2%。 影响最大的是2015年的“8.11”汇改,是我国汇改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即: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这实际上可给报价的商业银行作为参考。在次日上午9点,共有13家报价行进行报价,去掉一个最高价,去掉一个最低价,加权平均得出中间价,然后在9点15分宣布当日中间价, 9点30分开始交易。 “8.11”汇改还将人民币一次性贬值约2%。这是因为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8.11”汇改,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中,人民币一直在承受贬值压力,央行想借此次汇改将压力一次性释放。 为了应对“8.11”汇改后资本大量的流出和汇率的波动,2017年5月我国央行又引入了逆周期调节因子。逆周期调节因子作为一种手段,可以缓解汇率超调。如下图所示,蓝色是中间价,红色是前一天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从两条线的拟合度可以看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条线拟合度较高,说明逆周期调节因子运用得相对较少,如果两条线拟合度较低,说明逆周期调节因子运用得比较多。 当然,也不能就此一概而论。商业银行不一定完全根据前一交易日的价格向中央银行报价,因为每家机构持有的币种和头寸的情况不同。但是从趋势上看得出来,比如说,在去年的8月至10月,中间价和前一天的收盘价相差较大,说明这两个月中逆周期调节因子的运用可能是比较频繁的。接下来虽然有时可能也会运用逆周期调节因子,但总体看用得比较少。尤其是最近大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退出对汇率的常态化干预。 我的一个观点是,没有必要对目前的汇率制度做比较大的改动。可能在这个方面我会是少数派,所以我今天是抛砖引玉,向大家学习。 为什么我认为没有必要对目前的汇率制度做比较大的改动?因为如果要做比较大的改动,无非是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汇率的日波动幅度,超过2%,二是取消中间价,实现汇率完全清洁浮动。 人民币汇率日波动幅度从2014年开始就提高到2%了,而在此后的时间里,汇率日波动基本上都没有超过2%。日2%已经是一个较大的幅度了。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将其提高至超过2%,比如宣布将人民币汇率日波幅上限提高到3%、4%等。 企业往往希望汇率基本稳定,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干扰,企业可专注于生产和经营,而不需要过多地判断汇率的变化趋势。如果汇率大起大落,企业反而会利用汇率去套利,也就离开它的本行了。所以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是比较理性的,我长期以来都持有这种观点。 近期还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我觉得这样说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实际上不是很恰当。因为人民币的汇率是否弹性大,实际上也就是它的波动幅度大不大,这应该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而不是我们去增强的。这样讲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中央银行在主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事实上,我们现在已基本退出常态干预,让市场来决定汇率,而且实际上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幅并不高,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日汇率波幅并没有达到2%。 如果现在宣布汇率波幅扩大,可能会扰乱市场预期,鼓励汇率投机,对原本比较平稳的外汇市场造成市场预期的紊乱,所以我觉得目前不宜宣布扩大汇率波幅。 二、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中间状态的汇率制度 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完全的“清洁浮动”汇率制度,还是保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实行完全的“清洁浮动”汇率制度。我最近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宣布汇率自由浮动的国家本身也会干预市场,而不是完全遵循汇率“清洁浮动”。 这在国际上有很多例子,比如说,日本在2003年为了避免日元升值,一次性买入了1500亿美元,而此前日元已经完成了汇率市场化。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以后,避险资金大量流入瑞士,使瑞士法郎大幅高估,导致通货紧缩。于是,瑞士央行于2011年9月设定瑞士法郎兑美元汇率上限,以缓解通缩压力。也就是说,哪怕是宣布了实行“清洁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在必要的时候,也会进行干预。所以,我们保留干预的手段,保留逆周期调节因子是完全必要的。当然,逆周期调节因子运用不运用是另外一回事。 如下图所示,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中实行不同汇率制度的国家占比,该数据每年都会公布一次,目前最新的数据是2019年的。公布的各个成员国的汇率制度有很多,大致可归类为三种:(1)固定汇率制度,(2)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3)清洁浮动汇率制度。 2009~2019年,在这10年中,实行硬盯住汇率制度,也就是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占比在提高,从12.2%提高到12.5%。而实行软盯住汇率制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类似我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占比从2009年的34.6%,提高到了2019年的46.4%,提升了接近12个百分点,说明采取类似我国的汇率制度的国家已越来越多,也表明“清洁浮动”不一定优于非“清洁浮动”。 2016年8月,IMF将我国的汇率制度归类为“软盯住汇率制度”当中的“稳定化安排”。因为软盯住汇率制度也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就叫做“稳定化安排”。在2009年的时候,“稳定化安排”的占比只有6.9%,现在已经达到13%,几乎翻了一番。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实行“清洁浮动”汇率制度并不是各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趋势。 三、目前应关注短期资金大量流入和人民币过快升值 我认为未来资本流入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在1999-2014年和2017-2019年期间,我国持续“双顺差”,后来顺差减少了,资本项目逆差的情况也有。 现在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流入我国的资金开始增多。今年7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32.12亿美元,外资通过陆股通净增持A股104亿元,将中债登和上清所的数据加总的境外机构单月增持债券1649亿元。8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北向资金虽然小幅净流出20.3亿元,但是境外机构继续增持人民币债券合计1370.7亿元。由此可见,大家对人民币的资产还是很看好的。8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6万亿元,比上个月增加102亿元,已经连续5个月上升。 我们现在应该警惕短期资金的大量流入,因为短期资金大量流入可能提高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压力、推高国内资产价格。 我们应该对资金的流入做一个分析。保持开放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也不能一开了之、什么资金都可以进入。目前我国对资本流入的态度是宽进严出,不管是短期资金,还是长期资金,都欢迎进来。预计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内,资金都会大量流入。大家知道,第一,我国的经济恢复得比西方国家好;第二,国内外利差比较大,近期我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在3%左右,有时甚至超过3%,而美国只有在0.7%左右,低的时候只有0.6%左右。此外,汇率升值趋势也比较明显。7月上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破了7的关口。8月以来,无论是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还是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都明显升值。8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在岸、离岸汇率双双突破了6.85。 以下左图是美元兑人民币在岸、离岸即期汇率。最近一段时间,美元贬值较多,人民币升值较快,这一变化和美元指数本身有关系。而人民币最近的升值不单单是对美元的升值,因为人民币汇率指数本身也在上升,汇率指数是通过一篮子货币计算出来的,说明人民币对全球的主要货币都处于一个升值趋势。 所以,正如我刚才所说,国内利率比国外高2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人民币汇率又在升值的过程中,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短期资金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不能一放了之。很可能大量进入的资金恰恰是短期资金,甚至是投机的资金,而不是直接投资到我国的实体经济当中。如果直接投资到我们的实体经济当中,我们当然是欢迎的,但是如果是短期资金的流动,就容易造成金融市场波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升。 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是大量的短期资金流入我国。现在全球主要央行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美联储的总资产已经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从3.7万亿美元增加到7万亿美元左右,预计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张。这个时候,美国很希望资金流出去。所以此时,如果我们敞开大门使得外部资金可以无条件流进来,而又严格限制国内资金流出去,这实际上对我们是不利的。 我最近发表了几篇关于资本账户双向开放的文章。我认为不仅应该开放,让外资可以进来,同时我国资金也可以出去。我这里主要指的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购、并购高新技术企业,购买能源资源。当然这些方面的难度是越来越大的,因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我们的限制很厉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自己更不应该给自己设限,而应鼓励企业去投资国外的实体经济。相反,我们如果限制住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而让大量资金流进来,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几个月后短期资金大量流出,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被剪了“羊毛”。当然,我主张企业资金走出去并不是说可以去投机炒房地产、买艺术品等等。但是对于直接投资,我认为我们应该鼓励。 如果认为资金流入越多越好,流出越少越好,这就是犯了300年前重商主义的错误。如果只能进来,不能出去,那么人家的资本也不会进来,而且实际上也确实做不到。 对于短期资金的流入,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曾经采取过的一系列手段。比如,冰岛曾经在2016年对部分流入外资收取高达75%的无息准备金,在储蓄一年以后降至40%。目的是要把钱留住,使它们真正地投入实体经济中,或者在金融市场中也可以,但是不能进行短期炒作。韩国从2011年开始对银行非存款外汇负债收取“宏观审慎税”,负债期限越长税率越低。负债不到6个月的税率高达1%。这些都是预防短期资金对一国经济和金融冲击的有效方法。 总结一下,我认为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并不需要在根本上做大的变动,目前的汇率制度是基本适合我国国情和国内外形势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汇率制度不需要改革了,它当然需要改革,但是我认为,如果要改成完全清洁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在短期内完成改革,这是不现实的。这是我国和别的国家一个很大的区别。汇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都很大,难道我们就可以一放了之,完全“清洁浮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9月16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在6.78附近波动,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波动上行逾20点。截至9点34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7768、67771。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397个基点,报6.7825,升至去年5月以来最高。 国金证券表示,若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则中美利差可能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甚至进一步走阔。此时,资金将随着套利活动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我国资产将吸引外资大幅流入。 国债方面,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比较稳定,中国国债收益率稳定在3%左右,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在流动性和收益率较好的背景下,叠加汇率升值溢价后,我国国债对外资吸引力将进一步上升。
尽管有这些可能性,但相对于美国分裂的政治局面和内部矛盾重重的经济关系,我们更加看好中国的宏观政策执行力和在外部压力下的凝聚力,欧盟在设立复兴基金上展现出的团结以及推进财政一体化的成果。如果中国和欧盟达成双边投资协议,美元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加明显。 5月底至今,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均升值超3500点,由当时约7.2的水平升值到目前约6.8的水平。特别是在昨天,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中升值400多点,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同样强势,盘中升破6.78,创近16个月的新高。以换汇10万美元为例,今日与5月底相比就可省近3万元人民币。 这样的结果既让人意外又不意外。诺亚研究在2019年底发表的2020年上半年投资策略展望时指出,美元大概率将进入到贬值周期。虽然美元在今年2-3月的市场危机中成为极少数升值的避险资产,但是4月开始,随着美联储和全球央行一致的流动性供应,美元就再次进入到贬值趋势。 诺亚研究在7月初发布的202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展望时,再一次强调除非资本市场再一次进入到危机模式,帮助美元发挥避险功能,否则的话,美元的贬值将是所有资产里面走势最为确定的。我们认为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大概率将回升到6.8,甚至不排除在中国经济复苏好于市场预期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回升到6.7。 实际上,5月底以来,市场上最为拥挤的交易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做多科技龙头股和做空美元。而意外之处,是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都比预想的要更快。 影响美元走势的六大因素 我们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六个主要原因,认为美元下跌的趋势将比科技股回调的可能性更加确定。 (1)疫情和应对失误对美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不利于美元的走势,而6月以来美国的疫情再次升温,推动美元下行。美元通常在其他国家经济表现更好时走软,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2017年全球差不多所有可交易资产都因为经济回暖而上涨,但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却在这一年显著贬值。 (2)美联储实现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和规模都超过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我们和市场都提前预期到美联储会容忍核心通胀率超过2%一段时间才考虑加息,在8月28日美联储正式宣布的“平均通胀目标”的政策新框架下获得确认。因此,美联储下一次加息时间将不太可能是之前估计的2023年,很可能要等到2025年,甚至更晚。 而全球的低利率和低通胀的根子在于越来越严重,也极难解决的“贫富差距”,这导致了富人和利润丰厚的大企业的过度储蓄行为。理论上,名义利率应该降到负数才能够平衡储蓄与投资。美联储不愿意执行名义负利率,就只能够刺激通胀,以压低实际利率,降低过度储蓄行为。但无论是直接采取名义负利率,还是拖延加息,都会导致美元贬值。 (3)美国的财政和贸易赤字占GDP比重今年都将创下战后的新纪录,而且未来几年将维持在高位,这对美元当然是很不利的。历史上,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占比变化与美元走势高度正相关。 (4)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明显高估,其中就包括了人民币。按照历史上美元牛短熊长的周期来看,美元走完此前9年的牛市后,现在的贬值才刚刚开始。在美联储宣布了“平均通胀目标”新政之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无一靠拢,也无一采取措施抑制本国货币的升值,美元的持续走软也就不意外了; (5)较少有人注意到的是,美国的债券,股票,美元等资产主要受到美国国内资金流向的影响,但国际资金的影响也不能低估。从2010年开始,国际资金的大体趋势是从美国国债和公司债券市场流出,同时流入到美国股市和房地产抵押债券市场,支撑了美国房地产的复苏。但两相抵扣之后,这些年净流入美国的资金维持下降趋势,并且在最近一年,由正转负,变成了净流出850亿美元。 (6) 从近期市场的反应来看,资本市场明显认为拜登当选美国总统的可能性要大于特朗普。而拜登的政策将更加重视财富的公平分配,主张加大财政赤字来应对经济放缓,这些都不利于美元。实际上,拜登和民主党的经济智囊认为只要没有高通胀,就可以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来解决这些年积累的财政赤字,只要最大可能实现就业,那么美元贬值完全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即使特朗普连任,他也愿意看到美元在中长期缓慢地贬值来促进美国出口和恢复经济增长。他忌讳的只是美元在短期内迅速贬值,使得其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受到冲击。 截止到9月14日的民调,拜登的支持率依然领先特朗普7.1个百分点。即使在博彩市场,9月15日的数据显示,拜登的赢率要高出特朗普5.8个百分点。 股票市场上同样隐藏了美国大选可能结果的信息,在6月15日拜登获得民主党正式提名,如果把受益于他的施政纲领的股票做成一个投资组合,与受益于特朗普的施政纲领的投资组合进行对比。截止到9月11日,拜登的投资组合跑赢了特朗普的12.3个百分点,说明投资者更加相信拜登将成为新总统。 换一个角度来看,特朗普对中国公司,特别是科技公司的连番施压,理论上应该同时影响到美国科技股的表现。但科技股不跌反升,一种可能就是投资者认为特朗普无法连任,他的中国政策难以持续。 除了这6个主要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包括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总统严重干扰,历史上,这样的情况曾经出现过,美元同样开启了贬值之旅。在过去50年里,美元曾经出现过三次贬值幅度接近或者超过30%的情况,而这一次美元面临的压力只是更多,而不是更少。 人民币处在升值周期的什么阶段?三大焦点,三种可能 对照上面六点,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人民币近期的走势受到中国经济表现优于市场预期,政策稳定而且有所收紧,人民币计价资产表现更好更稳定,资金持续流入等利好因素影响。我们之前关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半年将回升到6.8的判断提前实现,目前来看,年底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到6.7的概率非常大。 最近,国内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围绕人民币汇率走势展开了一些争论。焦点之一是人民币过快升值可能不利于中国出口与经济复苏,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央行有必要进行适度干预。但是,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影响到出口表现。中国在疫情冲击下提前修复生产能力,相对于市场预期,各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和进口不减反增。 焦点之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在多大程度上是资本管制的功劳。一些观点认为如果中国在美国压力下放开资本管制,那么人民币将因为资本外流而明显贬值。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夸大了资本管制的影响。事实上,资本管制在16年后就持续存在,在今年并未格外收紧,对人民币在最近半年内的表现不构成主要的影响因素。 焦点之三是人民币在未来1-2年时间的走势将以单边升值,还是双向波动为主。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在5月底进行讨论还比较有意思,现在再争论的意义并不大。从中国经济基本面来看,在未来1-2年时间即使人民币单边升值,也很难回到6.4左右的水平。我们认为,人民币已经进入到升值周期的中后段,未来双向波动的频率较大。 影响汇率的因素太多,短期走势几乎无法预测,人民币在过去几个月的表现已经大大好于预期。此时,也许我们更加需要思考的是,未来在什么情形下,美元会逆势走强?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三种可能。 第一是美国经济超预期强力复苏并且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历史上,美元走强通常与美国经济表现优于其他国家有关,这也是过去十年美元牛市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在疫苗研发上取得突破,虽然这并非不可能。但目前来看,市场更担心的是随着冬季来临,病毒再一次扩散; 第二是美国经济超预期地衰退,引发资本市场担忧,再次出现2-3月份“火线抛售”(fire sale)的情形,那么美元的避险功能将再一次发挥作用。目前来看,美国经济数据依然明显好于分析师的预期,资本市场的适度回调并不会导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美元即使反弹也只是熊市中的技术性回调而已; 第三是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或者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理想,这样即使美国经济中规中矩,美元的表现仍然会相对更好。例如近期英镑的走势就因为脱欧进程节外生枝和疫情重新升温而逆转,欧洲近期的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理想,对美元汇率也从单边升值进入到双向波动。中国也可能在未来推动“内循环”转型上遇到阻碍,中美关系也可能进一步恶化。 尽管有这些可能性,但相对于美国分裂的政治局面和内部矛盾重重的经济关系,我们更加看好中国的宏观政策执行力和在外部压力下的凝聚力,欧盟在设立复兴基金上展现出的团结以及推进财政一体化的成果。如果中国和欧盟达成双边投资协议,美元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加明显。
9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升397个基点,报6.7825,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8222。 同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在6.78附近波动,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波动上行逾20点。截至9点34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7768、6.7771。 今年5月末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开启升值趋势。而本轮升值中,人民币汇率涨势明显强于此前几轮。5月27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自盘中低点至今,已升值逾430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近4000点。 对本轮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原因,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认为,人民币汇率的由弱转强,5月底以来美元指数的大幅下行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而美元指数的下行一方面受到美国经济复苏预期持续强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也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人民币资产获境外投资者频频加仓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人民币上涨动力足。 国金证券表示,若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则中美利差可能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甚至进一步走阔。此时,资金将随着套利活动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我国资产将吸引外资大幅流入。 展望后续走势,机构普遍预计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将继续处于升值通道。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技术总监曹源源表示,尽管短期内美元指数仍有阶段性走强的可能,但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人民币资产配置价值的改善将进一步保障人民币的持稳运行。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升带来的市场积极预期使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将进一步支撑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双向波动的运行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人民币走强趋势愈发显著,包括高盛、瑞士联合私立银行、西太平洋银行、荷兰国际集团等外资机构均修正了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汇丰银行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达到6.7,高于此前预测的6.95。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21年底,人民币可能会升值至6.6。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发表机构观点认为,随着中国及亚洲经济持续复苏,预计人民币在年末前进一步升值至6.8,明年前9月保持在6.7左右。
人民币又升值了。截止发稿,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升破6.80关口,报6.7823点,离岸人民币报6.7789点。数据来源:英为财情继8月初重回“6时代”,人民币进入上行通道,并且不局限于对美元。参考一篮子货币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也在走高,截止到9月11日,这一指数已经回到3月初的水平,报93.6点。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今年受疫情影响,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全球资产都受到极大的冲击,纷纷贬值。美元作为第一位的世界货币,尽管国内疫情十分严重,但在普跌的大环境中依然还是全球资金避险的最佳选择,人民币受此影响,5月份的时候“破7”,一度跌至7.18。随着形势企稳,人民币也逐渐反弹,至今已上涨5.5%。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三:美元走弱、中国经济复苏、中美利差持续走高。数据来源:IFind3月份的时候,海外闹了一波“美元荒”,美元指数大涨至103点,比4年前特朗普当选时只低了0.8个点。但随着美联储大量释放流动性,美元逐渐走弱。截止到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达到70090亿美元。此外,11日的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已高达3万亿美元,远超金融危机阴影下2009财年同期水平。数据来源:IFind同时,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猜测,联邦政府2020财年财政赤字将高达3.3万亿美元,是2019财年的三倍多占GDP比重将达16%,为1945年以来最高;2021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水平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因此,美元指数持续下跌,截止目前,报92.87点。数据来源:英为财情另一边,中国经济复苏速度喜人。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实现了今年来的首次正增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此外,8月的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5%,比7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均连续6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以上两点都是宏观层面的影响,微观层面上,主要是因为中美利差还在持续扩大。受济复苏前景黯淡影响,美国国债继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0.667%。而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则不断上涨,现报3.16%。数据来源:英为财情中美利差持续扩大,9月初为235个基点,如今已达到249个基点,较年初扩大了122个基点。数据来源:英为财情持续扩大的套利空间能够吸引众多国际投资者进场,尤其是在全球投资环境萎靡的背景下,海外资金看好中国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逐渐扩大,因此刺激人民币升值。这周,市场关注的焦点是美联储的议息会议。但考虑到此前美联储官宣的“平均通胀目标制”,机构大多预计,美联储不大可能对货币政策做出重大改变,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国金证券认为,短期来看,中美利差可能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中美经济增速的差异有望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形成支撑;长期来看,鉴于“双循环”战略和国际化加速,人民币对美元存在一定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正在以超预期的速度升值。昨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离岸和在岸市场强势升破6.78关口,刷新逾16个月以来新高。其中,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涨幅超过400点。截至当日19时发稿,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报6.7720、6.7692。 近期,人民币升值气势如虹。9月以来,离岸人民币已连破7道关口。8月份,人民币汇率累计上涨1.84%,曾创下19个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升值速度比想象中快。”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这一现象意味着,汇率机制灵活性提高,人民币弹性在进一步增强。 虽然升值速度超预期,但在消息面和基本面支撑下,人民币的走强也完全在市场预期之内。“交易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升破6.80关口较为笃定。”一位外资银行交易员称,即便当日早间有客盘趁机购汇,也无法挡住人民币汇率的上涨“大势”。 美元指数下跌是当日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关键推动力。昨日,美元指数重拾跌势,跌破93关键支撑位,人民币看多情绪高涨,推动人民币汇价突破6.80关口后继续上升。 此外,基本面因素的支撑作用依然坚实。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对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人民币资产获境外投资者频频加仓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人民币上涨动力足。 人民币加速升值背景下,市场对其后续走势的观点有所分化。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人民币将会进入较长的升值过程。其逻辑主要在于,中国出口份额开始逆势上升,而美元汇率处在贬值趋势之中。 国际投行高盛也在近期发表看好人民币的观点。高盛表示,即使在大涨之下,近期人民银行的逆周期调节因子幅度也很小,显示出央行并无干预人民币走强的意图。同时,中国出口复苏强劲,并未明显受到人民币升值影响。 但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看来,人民币升值趋势尚未确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当前并非典型的人民币升值,而是多空交织状态下正常的双向波动。 汇率市场的切身参与者也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升值预期。 上述外资银行交易员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破6.80关口之后,短时间内将选择观望“不交易”。而野村认为,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可能在年底前升破6.65,并表示已经提高美元空头的现金头寸,并将通过期权继续持有中期美元空头。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预期,也已经影响企业的汇率风险对冲操作。 “企业的外汇套保策略正在改变。”大华银行中国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林念说,企业在套保对冲的方向、方式与时点方面,目前呈现出较为多元化的局面。 “自昨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升破6.80整数关口后,客户远期结汇套保的对冲意愿明显增强。”林念表示,部分客户选择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避免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结汇损失扩大。另一方面,在上周美元低位反弹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看跌人民币的深度虚值期权成交,以规避人民币下跌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目前进出口企业套期保值、实现风险偏好中性的意识和意愿正在不断上升。因此,已有不少银行开始研发新型外汇套保工具,以引导企业逐步树立风险中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