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广东银保监局在披露广东辖区内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情况时透露,2020年广东银保监局通过“有保有压、有升有降”的方法,有序化解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 在整治影子银行方面,广东银保监局部署开展专题调研,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先行先试建立影子银行监测指标体系,压存量、缩通道、限投向,精准打击资金脱实向虚,全年大力压降信托同业通道、同业理财、同业嵌套投资等以监管套利、隐匿风险为目的业务。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法人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同比下降42.07%,信托公司同业通道业务规模较年初下降54.86%,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与此同时,把压降规模精准注入实体经济,引导回归金融本源。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投向实体经济贷款较年初增加14049.75亿元,贷款增量同比增长22.11%。 在事前强化风险缓释方面,广东银保监局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盯防,严格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创建信用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先行指标变动,推进预期信用损失管理。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辖内银行机构拨备覆盖率208.78%,同比提高15.29个百分点。 在事后强化风险处置方面,创新处置方式,扎实做好债委会工作,加快存量风险化解。去年全年辖内组建债委会149家,弱化风险约156亿元,续贷近百亿元。“一行一策”阶段性下调贷款损失准备,督促将释放的资源全部用于处置不良,强化拨备核销作用。2020年12月末,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02%。 另外,在农信社改制化险、整治股东股权乱象方面, 广东农信社改制跑出“广东速度”——2018年全年组建58家农商银行,单年组建数量为近五年全国之最;至2020年末,全省全面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处置风险包袱超1000亿元,补充资本金超160亿元,农合机构主要监管指标由落后全国跃升为全面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1月8日,银保监会一口气开出21张罚单,对7家金融机构共计处罚1.995亿元。 新年伊始,银保监会就开出一批大罚单,严监管重处罚成为常态。 1月8日,银保监会一口气开出21张罚单,对7家金融机构共计处罚1.995亿元。 这7家机构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下简称国开行)、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银租赁(港股01606))、中国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港股01398)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邮储银行(行情601658,诊股)(港股01658))、中国长城(行情000066,诊股)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公司)、长城新盛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新盛信托)、长城华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华西银行)。 同时,按照机构与相关责任人“双罚”的原则,除机构受罚外,本次银保监会还对14名相关责任人处以警告和5-10万元不等的罚款。从被罚的案由看,贷款业务、不良资产违规转让、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依然是违规和受罚的重灾区。相较于往期银保监会公布的大罚单,此批罚单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多家被罚机构系母公司和子公司因业务往来不合规,致使子公司连带被罚。 银保监会表示,将继续大力整治各种金融乱象,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环境,强化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屡查屡犯、提供虚假整改材料 国开行两名责任人被罚 国开行因24项违规问题此次总共被罚4880万元。从被罚的违规业务案由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存贷款业务和同业业务,其中,存贷款业务的违规问题集中在国开行特有棚改业务,以及扶贫贷款等。 例如,国开行存在项目资本金管理不到位,棚改贷款项目存在资本金违规抽回情况;向棚改业务代理结算行强制搭售低收益理财产品;扶贫贷款存贷挂钩;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三查”不尽职,部分贷款资金未真正用于扶贫搬迁等问题。 在同业业务方面,国开行存在未落实同业业务交易对手名单制监管要求;以贷款方式向金融租赁公司提供同业融资,未纳入同业借款业务管理;以协定存款方式吸收同业存款,未纳入同业存款业务管理等问题。 此外,国开行还有两名相关责任人被罚。公告显示,时任国开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副行长因对逾期未整改、屡查屡犯、违规新增业务,以及向检查组提供虚假整改说明材料行为负有责任,均被处以警告处分。 值得注意的是,国开行还因存在利用集团内部交易进行子公司间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致使该行的子公司也被罚。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就因此被罚100万元。 工行理财业务被全面检查 监管列出多项违规行为 工商银行此次因存在23项违规行为被处以5470万元。从被罚案由看,理财业务的违规问题占绝大多数,主要包括如下: 1、理财产品通过申购/赎回净值型理财产品调节收益 2、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限额测算不准确 3、理财资金通过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优先级的方式变相放大劣后级受益人的杠杆比例 4、理财资金违规用于缴纳或置换土地款 5、理财资金投资本行不良资产或不良资产收益权 6、面向一般个人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投资权益性资产 7、理财资金投资他行信贷资产收益权或非标资产收益权、全权委托业务不规范 8、全权委托业务不规范 9、自营贷款承接本行理财融资、贷款用途管理不尽职 10、理财资金承接本行自营贷款 11、封闭式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 12、滚动发行产品承接风险资产,且按原价交易调节收益 13、高净值客户认定不审慎 14、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到位 15、部分理财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未登记或超时限登记 可以看出,银保监会此次对工行理财业务合规性的检查较为细致,除理财业务外,此次被罚的其它违规事项还包括部分重点领域业务未向监管部门真实反映、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隐性担保、为违规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供融资、关键岗位未进行实质性轮岗、法人账户日间透支业务存在资金用途管理的风险漏洞等。 此外,不同于此次被罚的其它多家机构实施“双罚”,从银保监会目前公布的罚单看,工行目前未有相关责任人受罚的情况。 邮储银行因理财、 同业等多项违规被罚4550万 邮储银行则因存在26项违规行为共计被罚4550万元,被罚的违规业务仍主要集中在贷款业务、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 在理财业务方面,邮储银行存在理财投资收益未及时确认为收入、部分分行为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保本承诺、出具与事实不符的理财投资清单、投资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违规面向一般个人客户销售、理财投资接受第三方银行信用担保、代客理财资金用于本行自营业务,未实现风险隔离、理财产品相互交易,未实现风险隔离、通过基础资产在理财产品之间的非公允交易人为调节收益、理财风险准备金用于期限错配引发的应收未收利息垫款、使用非代客资金为理财产品垫款、未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披露非标资产风险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信息等问题。 在同业业务方面,邮储银行存在同业投资业务接受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同业投资按照穿透原则对应至最终债务人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个别产业基金同业投资业务违规投向股权、同业投资资金(通过置换方式)违规投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等问题。 邮储银行此次还有两名相关责任人连带被罚。时任邮储银行扬州市分行行长、副行长因为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保本承诺、出具与事实不符的理财投资清单行为负有责任,分别被处以警告并罚款5万、警告并罚款10万的处罚。 长城公司两家附属机构亦遭罚 针对长城公司的处罚,银保监会透露,本次行政处罚主要基于我会前期对长城公司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从被罚案由看,长城公司因存在违规对外提供担保、虚增账面利润、考核利润并超发绩效奖励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资产业务多处违规等问题共计被罚4690万元。 长城公司还有两家附属机构此次亦被罚。长城新盛信托因存在违规设立子公司、抵押物评估严重不审慎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罚款150万元。长城华西银行因存在违规接受本行股权作为质物向股东提供融资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罚款50万元。 在相关责任人的处罚方面,长城公司此次有10名责任人被处以警告处罚,其中还有9名均被处以5万元罚款,被罚原因集中在违反财务制度超支管理费行为、虚增账面利润和考核利润,超发绩效奖励行为、三查”严重不审慎,个别项目出现重大风险行为三方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被罚的相关责任人中,也包括时任长城公司总裁助理、投资投行事业部总经理桑自国,银保监会对其处以警告并罚款5万。此前桑自国因涉嫌受贿罪、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被提起公诉。
近二十年来,银行报表呈现负债同业化、资产表外化特征,尤其是中小银行 近二十年来,银行负债结构显著变化,传统负债贡献减弱,同业负债和央行货币投放影响增强。2005年至2016年,银行负债中企业和居民存款占比持续回落,而对银行、非银和央行负债占比抬升近8.3个百分点至2016年最高17.3%;其中,央行货币投放和同业存单贡献,2013年底以来尤为突出。银行负债变化,与银行和银行、非银等同业往来增多、基础货币供给变化,及存款“搬家”等有关。 从负债到资产,同业业务扩张带动银行规模显著增长,部分中小银行得以“弯道超车”。银行资产结构来看,贷款占比多在50-55%附近变化,而同业资产占比从2005年的12.2%抬升至2016年最高25.2%,尤其在2013年、2016年前后增长较快,主要缘于银行通过买入返售、应收账款等腾挪资金出表。其中,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扩张明显快于大行,使得中小银行规模从大行的一半增长至两者相当。 从表内到表外,银行资金出表和表外理财等规模,从迅速扩张到同业收缩 银行资金出表和表外理财等的持续扩张、尤其是2014年至2016年的快速“膨胀”,带动同业、非标融资等扩张。2010年信贷收紧后,银行资金出表增多,推动股权及其他投资项规模,从2011年初不到1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初超23万亿元;同时,理财规模也大幅增长,从2010年底2.8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超30万亿元。银行表内外资金,流向券商资管等渠道,带动信用债、非标融资等扩张。 随着空转套利等监管趋严,银行表外业务的无序扩张得以遏制,同业空转现象2017年开始明显减少。表外业务扩张过程中,资金逃避监管、违规流向房地产、多层嵌套、刚性兑付等行为,导致金融风险快速累积。相关的监管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升级,尤其是2017年以来,“三三四十”、资管新规等监管措施密集落地实施;随后,资金出表业务、同业理财等大幅收缩,表外理财规模增长基本停滞。 告别同业快速扩张后,金融机构流动性分层、实体信用分层现象逐步凸显 随着银行同业和表外业务等明显收缩,银行与银行、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分层现象逐渐凸显。2017年之前,银行同业业务、表外理财等扩张,淡化了银行对传统存款依赖,尤其是中小银行;银行与非银往来增多,也带来非银规模“膨胀”。2017年以来的监管加强,加大了部分前期同业扩张较快的银行负债端压力,进而导致大行与中小行流动性分层逐渐凸显,银行与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分化也随之加剧。 从银行到实体,表外融资多元化,但风险大多留在表内;打破刚兑下,信用分层凸显,要靠风险分散下的多元融资来弥合。银行资金出表和表外业务等扩张,加速债券、非标等扩张,带动实体融资多元化;但普遍存在的刚兑等,使得大部分风险依然停留在银行,有些风险甚至没有被充分监管和定价。随着刚兑打破,实体信用分层在2018年后加速显现,构建多元融资、实现风险分散或是破局之道。 风险提示:金融风险暴露,及监管政策变化。 报告正文 1、近二十年银行大变迁,负债同业化、资产表外化 1.1、告别传统、拥抱同业负债,银行负债“快速膨胀 近二十年来,银行负债结构显著变化,传统负债贡献减弱,同业负债和央行货币投放影响增强。2005年以来,银行负债中企业和居民存款占比持续回落,从2005年的77.5%下降至2017年最低62.7%;同时,对银行、非银和央行的负债合计占比抬升近8.3个百分点至2016年最高17.3%。其中,对银行负债和非银负债扩张,使其占银行总负债比重在2012年和2015年达到高点、分别为8.3%和9.3%;2013年底以来,央行和同业存单成为银行重要负债来源。 [1] 对央行负债:向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负债:从其他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拆入资金等。 对非银负债:从非银机构吸收存款和拆入款项等,主要包括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券商资管和基金公司存款等。 债券发行(除同业存单):商业银行发行的各类债券,包括商业银行普通债、次级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等。 银行负债端变化,与银行和银行、非银等同业往来增多、基础货币供给变化,及存款“搬家”等有关。2005年以来,对银行负债持续增长、尤其是在2012年加速增长,与银行间市场扩容带来的同业拆借等交易增多有关。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吸引银行“存款搬家”,然后又通过同业拆借、协议存款等方式,使资金回流到银行体系,带动对非银负债快速增长;类似地,券商、信托等资管业务扩容,也成为银行负债来源。2014年以来,基础货币供应由外汇占款转向由央行主动提供,逆回购、MLF等投放表现为对央行负债增加。 相较于大行,中小银行同业负债扩张较快、对同业资金依赖度上升,更容易受到流动性冲击。2012年至2016年,中小银行同业负债扩张速度,显著快于大行,表现在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增速中枢维持在50%以上,而大型银行同业负债增速一度转负;基础货币供应方式的变化,也使得中小银行需要更多通过同业市场获得资金,导致中小银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变化较为敏感。例如,包商银行被托管后,城商行同业存单发行难度加大、成本上升,与大行利差显著扩大。 1.2、从负债同业化到资产表外化,中小行“弯道超车” 类似负债端,银行资产结构也经历显著变化,同业资产明显扩张、银行持有政府债券增多。银行资产端主要包括,企业和居民贷款、对政府债权,及拆借回购、同业存单等同业资产。其中,企业和居民贷款合计占比多在50-55%附近变化,而同业资产增速从2005年的12.2%抬升至2016年最高25.2%,尤其在2013年、2016年前后增长较快。此外,银行对政府债权,2015年以来显著增长。 [2]储备资产:包括准备金存款和库存现金 对政府债权:指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 同业资产:包含对银行同业债权和对非银同业债权,其中,对银行同业债权包含同业存款、拆解回归、同业存单、债券等;对非银债权包含存放和拆放给非银机构的款项以及持有的非银机构发行的债券。 同业资产的扩张,与同业负债和资金出表增多等紧密相关,而银行持有政府债券增多缘于地方债供给增加。相较于一般存款,同业负债的高成本、短期限,决定了银行贷款可能较难满足成本收益匹配,使得银行有动力将资金出表、或者投资一些高收益刚兑型金融产品,2013年前后买入返售模式居多、2016年以来主要腾挪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和地方债,2015年以来地方债供给持续、大幅增长,是银行对政府债权增长的主要原因。 借助同业业务,中小银行加快扩张、规模已与大行相当,部分中小行实现“弯道超车”。相较于大行,中小银行资金出表、开展同业业务的积极性较高,股权及其他投资项增长明显快于大行,规模从2011年初的0.1万亿元扩张至2018年初最高的18.5万亿元,而大行最高只有4.6万亿元。相应地,中小行资产规模增长明显快于大行,截至2021年11月,中小银行总资产规模与大行相当。其中,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资产规模10年间增长10倍以上,而同期国有大行资产规模仅增长2.5倍。 2、从表内到表外、从快速增长到同业收缩 2.1、表外业务快速扩张,带动非标和同业迅速增长 资金出表和表外理财是银行进行表外业务的两种模式,2010年开始先后经历大幅扩张、尤其在2014年至2016年规模明显“膨胀”。2010年信贷收紧后,银行资金出表明显增多,推动股权及其他投资项规模,从2011年初不到1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初超22万亿元;从上市银行报表来看,买入返售、应收账款等规模先后扩张。同时,银行理财规模也持续大幅增长,从2010年底2.8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最高超30万亿元;其中,同业理财扩张尤为突出,规模在2014年至2016年增长了近11倍。 [3]2018年后,银行理财规模未有连续数据公布。 不同业务模式,投向也存在差异;资金出表大多流向非标资产,理财资金以配置债券等标准资产为主。银行资金出表,除买入未贴现承兑汇票等外,还借助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以收益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形式,间接向实体提供融资。例如,2016年基金子公司专户63%的资金来自银行,而近57%的资金投向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债权投资等非标资产。相较之下,理财以债券和存款配置为主、合计达61%,而非标类资产占比只有17%。 表外业务扩张过程中,资金出表逃避监管、违规流向、多层嵌套等行为,导致金融风险快速累积。买入返售等模式的创新,为银行节省资本消耗、规避信贷约束等提供了便利,使得相关业务规模快速“膨胀”,但风险缺乏合理有效的管控。同时,表外理财,与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合作,经过多层嵌套等,带动资管产品规模大幅扩张,但刚兑、期限错配等问题,使得潜在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持续累积。 2.2、随着监管趋严,资金回表和表外独立发展趋势已定 2017年以来,银行同业业务、理财等的监管措施不断完善,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统一监管政策加大了监管套利难度。针对银行资金通过信托和票据出表等行为,当局加强相关业务后,机构又创新业务模式来绕过监管。例如,2014年127号[4]文限制买入返售出表行为后,资金借助应收款项类投资出表。但分业监管模式下,跨机构行为的监管缺乏穿透监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017年围绕银行同业业务专项治理、2018年资管新规的推出,从内外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尤其是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打破分业监管的局限,以统一框架来约束表外理财等资管业务。 [4]2014年4月,银发[2014]127号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 随着监管趋严,银行资金出表明显收缩,理财规模增长放缓、甚至收缩,尤其是同业理财大幅下降。2011年以来,资金出表规模增长,与监管加强、机构创新绕开监管紧密相关,监管加强时增长有所放缓,通过创新绕开监管后继续扩张,股权及其他投资增速变化即为例证。随着统一监管加强,银行表外业务显著减少、资金出表规模从增长显著放缓到大幅收缩,表外理财也一度收缩,尤其是金融同业理财规模,2017年至2018年下降5.4万亿元、降幅超过80%。 银行发行ABS等盘活存量资产、缓解资金压力,同时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推动表内外业务独立。资金出表等监管趋严,使得资产回表压力较大,进而加大银行表内资金压力上升,银行通过补充资本金等提升表内资产扩张能力;同时,银行积极发行ABS、盘活存量资产,来缓解资金压力。监管推动下,银行进一步明确表内、表外业务边界,积极筹建设立理财子公司、推动理财业务转型,净值化理财明显增多、占全部理财占比从2016年的1.3%抬升至2020年10月的30%。 3、从金融到实体,流动性格局重塑下的分层与弥合 3.1、从同业扩张到收缩,银行流动性分层已加速显现 同业、表外业务扩张过程中,资金在银行与银行、非银之间流转增多,重塑流动性格局。2005年之前,银行与银行资金往来较少,大多是银行与实体、央行的资金往来。随着银行间市场等的发展,银行与银行同业拆借等增多;基础货币供应方式的变化,也推动银行与银行资金往来增多;而以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为代表的非银机构的发展,带来银行与非银资金往来明显增多。例如,货币基金持有同业存单比重已超过银行、间接为银行提供流动性,而货币基金资金很大比例是来自银行,使得非银成为银行与银行资金往来的重要中介。 随着监管趋严,同业无序扩张、资金空转等行为减少,银行加大从实体获取稳定性负债。2013年年中“钱荒”后,银行与银行同业往来明显减少,银行同业负债增速一度大幅回落近70个百分点至0附近,随后一直处于相对低的增速水平;同时,同业存单、资管计划等成为银行与银行、非银之间资金往来的重要载体。2016年以来,表外理财、同业存单等纳入MPA考核,及资管新规等落地,有效遏制了同业无序扩张、打击资金空转等;银行通过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扩张负债来源。 告别同业快速扩张后,银行与银行、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分层现象逐渐凸显。相较于大行,中小银行揽储能力相对较弱、一般存款占比低于大行,同时负债成本也相对较高;在同业快速扩张的典型时期,如2014年至2016年,中小银行较为容易的获得稳定同业负债,使得同业负债占比上升、一般存款下降。2017年以来的监管加强下,部分前期同业负债扩张较快的中小银行负债压力上升,容易受到流动性冲击而出现明显分层,银行与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分化也随之加剧。例如,2019年包商银行被托管后、2020年结构性存款压降过程中,流动性分层现象凸显。 3.2、从金融到实体,信用分层要靠多元化融资来弥合 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与非银往来增多,带动实体融资多元化。2010年之前,实体融资相对单一、以贷款为主。2010年后,银行资金出表、表外业务扩张,带动信托、券商资管等非银机构扩容,进而推动信托贷款等非标融资增长,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表外票据合计规模占新增社融比重一度超过28%;同时,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扩容,债券和股票融资也明显增多、占新增社融比重一度超过10%。 尽管表外融资增多,表外资产并非由银行直接持有,但刚兑等存在,使得风险大多仍留在银行体系内。易纲在《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文章中指出,金融资产并不是由谁持有,就由谁承担风险。例如,规范之前的很多理财产品,原本应该是“受托理财,风险自担”,但由于存在刚性兑付,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上承担了投资者的风险。风险向金融机构集中的趋势明显,2018年末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占比较2007年末提高了14.3个百分点至54.5%。 打破刚兑下,实体信用分层的加速显现,要靠风险分散下的多元融资来弥合。表内外业务纳入统一监管下,表内资金回归本源、支持实体融资;表外理财以理财子公司形式独立运作,遵循“有多少本钱,做多大生意”原则。随着打破刚兑,资金向一些“安全”资产集中,导致信用分层在2018年开始加速显性化。为此,当局通过民企融资支持工具、普惠金融降准等措施,引导机构加大对民企和小微企业支持;同时,推动股票、债券注册制等,构建多层次融资,推动风险分散下的融资多元化。 研究结论 (1)近二十年来,银行负债结构显著变化,传统负债贡献减弱,同业负债和央行货币投放影响增强。2005年至2016年,银行负债中企业和居民存款占比持续回落,而对银行、非银和央行负债占比抬升近8.3个百分点至2016年最高17.3%;其中,央行货币投放和同业存单贡献,2013年底以来尤为突出。银行负债变化,与银行和银行、非银等同业往来增多、基础货币供给变化,及存款“搬家”等有关。 (2)从负债到资产,同业业务扩张带动银行规模显著增长,部分中小银行得以“弯道超车”。银行资产结构来看,贷款占比多在50-55%附近变化,而同业资产占比从2005年的12.2%抬升至2016年最高25.2%,尤其在2013年、2016年前后增长较快,主要缘于银行通过买入返售、应收账款等腾挪资金出表。其中,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扩张明显快于大行,使得中小银行规模从大行的一半增长至两者相当。 (3)银行资金出表和表外理财等的持续扩张、尤其是2014年至2016年的快速“膨胀”,带动同业、非标融资等扩张。2010年信贷收紧后,银行资金出表增多,推动股权及其他投资项规模,从2011年初不到1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初超23万亿元;同时,理财规模也大幅增长,从2010年底2.8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超30万亿元。银行表内外资金,流向券商资管等渠道,带动信用债、非标融资等扩张。 (4)随着空转套利等监管趋严,银行表外业务的无序扩张得以遏制,同业空转现象2017年开始明显减少。表外业务扩张过程中,资金逃避监管、违规流向房地产、多层嵌套、刚性兑付等行为,导致金融风险快速累积。相关的监管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升级,尤其是2017年以来,“三三四十”、资管新规等监管措施密集落地实施;随后,资金出表业务、同业理财等大幅收缩,表外理财规模增长基本停滞。 (5)随着银行同业和表外业务等明显收缩,银行与银行、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分层现象逐渐凸显。2017年之前,银行同业业务、表外理财等扩张,淡化了银行对传统存款依赖,尤其是中小银行;银行与非银往来增多,也带来非银规模“膨胀”。2017年以来的监管加强,加大了部分前期同业扩张较快的银行负债端压力,进而导致大行与中小行流动性分层逐渐凸显,银行与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分化也随之加剧。 (6)从银行到实体,表外融资多元化,但风险大多留在表内;打破刚兑下,信用分层凸显,要靠风险分散下的多元融资来弥合。银行资金出表和表外业务等扩张,加速债券、非标等扩张,带动实体融资多元化;但普遍存在的刚兑等,使得大部分风险依然停留在银行,有些风险甚至没有被充分监管和定价。随着刚兑打破,实体信用分层在2018年后加速显现,构建多元融资、实现风险分散或是破局之道。 风险提示 金融风险暴露,及监管政策变化。
核心观点 行业新闻与监管动态 重点包括:1)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明年一季度继续落实好原定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2)LPR连续8个月按兵不动;3)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市场表现 报告期内(2020/12/14-2020/12/27),银行板块整体下跌。其中,银行(申万)下跌1.33%,跑输沪深300指数4.45%。截至2020/12/25,银行板块PB(整体法、最新)为0.63倍,其中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PB估值分别为0.57倍、0.73倍、0.78倍、0.77倍,其中各类银行的估值水平较上期均有所回落。 报告期内(2020/12/14-2020/12/27),银行转债整体下跌。其中,光大转债(0.09%)、浦发转债(-0.25%)、中信转债(-0.57%)、无锡转债(-1.84%)、张行转债(-2.38%)、苏银转债(-2.72%)、苏农转债(-3.45 %)、江银转债(-3.59%)。转股溢价率方面,除苏农转债和苏银转债外,现存银行转债的转股溢价率较上期有所上升。 同业存单 报告期内,同业存单总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均有所下降。同业存单总发行量为7,608.10亿元,较上期减少4,698.10亿元;净融资额为-2,100.30亿元,较上期减少5,565.80亿元。分评级来看,A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80.1%;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15.7%;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3.3%。 就同业存单发行主体结构而言,报告期内,不同类型银行的实际发行额均有所下降。发行利率方面,不同类型银行的发行利率均有所下降。 就同业存单发行期限结构而言,报告期内,不同期限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均较上期有所下降。发行利率方面,除3M同业存单外,其他期限的存单发行利率均较上周有所下降。 银行理财 报告期内,3-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最多,其次是1-3个月期限产品,然后是6-12个月期限产品,其他期限理财产品数量则较少。预期年收益率方面,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有所分化。目前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限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分别为2.88%、3.78%、3.79%、3.83%、3.89%。 风险提示 权益市场走低的潜在可能性;监管政策发生不利变化。 报告正文 1、行业新闻 1.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明年一季度继续落实好原定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1)在此基础上适当延长政策期限,做到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由银行和企业自主协商确定。对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且期限不少于6个月地方法人银行,继续按贷款本金1%给予激励。 2)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由今年底适当延长。 3)对符合条件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继续按贷款本金40%给予优惠资金支持。 2.近日国有大行开始集体对存量靠档计息存款产品启动调整:六大国有银行在各自官网相继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个人大额存单、定期存款等产品,计息方式由“靠档计息”调整为“按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 3.LPR连续8个月按兵不动: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0年12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两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均连续八个月保持不变。 4.北京银保监局批准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15亿元:增资后,该行注册资本由65亿元增至80亿元。 5.德意志银行成为首家获批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在京法人外资银行。 6.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撰文称,要构建金融标准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聚焦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强化监管科技、合规科技等规范指南类行业标准,以开放和包容方式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 2、监管动态 1.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拟明确,除理财子公司、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直接或变相代理销售理财产品。 2.央行明确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有关事宜:要求承兑人应当于每月前10日内披露承兑信用信息,包括累计承兑发生额、承兑余额、累计逾期发生额、逾期余额等。 3、市场表现 报告期内(2020/12/14-2020/12/27),银行板块整体下跌。其中,银行(申万)下跌1.33%,跑输沪深300指数4.45%。上市银行中涨跌幅前五分别为杭州银行(行情600926,诊股)(2.97%)、郑州银行(行情002936,诊股)(0.79%)、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0.45%)、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0.09%)、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0.19%);涨跌幅后五分别是青岛银行(行情002948,诊股)(-4.12%)、苏州银行(行情002966,诊股)(-4.33%)、江阴银行(行情002807,诊股)(-4.48%)、成都银行(行情601838,诊股)(-4.83%)、西安银行(行情600928,诊股)(-5.53%)。 截至2020/12/25,银行板块PB(整体法、最新)为0.63倍,其中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PB估值分别为0.57倍、0.73倍、0.78倍、0.77倍,其中各类银行的估值水平较上期均有所回落。 报告期内(2020/12/14-2020/12/27),银行转债整体下跌。其中,光大转债(0.09%)、浦发转债(-0.25%)、中信转债(-0.57%)、无锡转债(-1.84%)、张行转债(-2.38%)、苏银转债(-2.72%)、苏农转债(-3.45 %)、江银转债(-3.59%)。 转股溢价率方面,除苏农转债和苏银转债外,现存银行转债的转股溢价率较上期有所上升。截至2020/12/27,各银行转债转股溢价率、YTM分别为:张行转债(15.78%、-1.28%)、光大转债(19.53%、-5.68%)、苏农转债(22.86%、2.23%)、中信转债(44.76%、3.05%)、无锡转债(16.82%、-1.71%)、苏银转债(33.64%、2.50%)、江银转债(17.44%、1.05%)、浦发转债(52.96%、3.19%)。 4、行业数据跟踪 4.1 同业市场 报告期内(2020/12/14-2020/12/27),隔夜资金利率有所下行。截至2020年12月25日,1天/7天/1个月/3个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较12月11日分别变动-66.14BP、2.82BP、3.27BP、1.56BP;隔夜/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SHIBOR,较12月11日分别变动-63.80BP、-2.70BP、-1.00BP、-25.00BP、-29.00BP。 报告期内,同业存单总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均有所下降。同业存单总发行量为7,608.10亿元,较上期减少4,698.10亿元;净融资额为-2,100.30亿元,较上期减少5,565.80亿元。分评级来看,A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80.1%;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15.7%;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3.3%。 同业存单发行主体结构:报告期内,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分别为1,282.30亿元、2,484.40亿元、2,675.20亿元、755.40亿元;较上期变动-153.10亿元、-2,282.70亿元、-2031.40亿元、-589.50亿元,不同类型银行的实际发行额均有所下降。 发行利率方面,不同类型银行的发行利率均有所下降。最新一周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同业存单发行票面利率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7736%、2.8966%、3.1822%、3.0906%。 同业存单发行期限结构:报告期内,1M、3M、6M、9M、1Y期限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分别为1,160.90亿元、1,412.40亿元、2,038.20亿元、382.50亿元、2,247.30亿元;较上期分别变动-169.60亿元、-1,466.40亿元、-1,414.10亿元、-198.30亿元、-1,816.00亿元,不同期限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均较上期有所下降。 发行利率方面,除3M同业存单外,其他期限的存单发行利率均较上周有所下降。最新一周1M、3M、6M、9M、1Y同业存单发行票面利率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6799%、3.1237%、2.9124%、3.1706%、3.0935%。 4.2 银行理财 报告期内,共发行理财产品1,918只,其中3-6个月期限产品最多,为669只;其次是1-3个月期限产品,为550只;然后是6-12个月期限产品,为401只;其他期限理财产品数量则较少。 预期年收益率方面,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有所分化。目前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限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分别为2.88%、3.78%、3.79%、3.83%、3.89%。 从发行类型来看,报告期内发行产品中,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占98%,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占1%,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占1%。从预期收益率水平来看,报告期内发行产品预期收益率以3%-5%为主(除了未公布)。 报告期内,发行理财产品数量最多的银行为中国建设银行,对应发行数量为202只,市场占比为10.53%;其次是中国民生银行,对应发行数量为135只,市场占比为7.04%;然后是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和渤海银行,市场占比分别为4.80%、3.08%、2.87%。 4.3 企业融资 债券融资方面,报告期内企业债合计发行113.50亿元,较上期减少49.70亿元;最近一周企业债票面利率加权平均利率为6.3168%,较上周有所上升。报告期公司债合计发行352.00亿元,较上期减少269.68亿元;最近一周公司债票面利率加权平均利率为4.7425%,较上周有所上升。 股权融资方面,截至2020/11/30,11月份股权融资规模合计为1,672.14亿元,较整个10月份上升了62.75%。其中IPO、增发、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募集资金分别为286.68亿元、885.13亿元、58.00亿元、427.82亿元、14.50亿元。 风险提示:第一,权益市场走低的潜在可能性;第二,监管政策发生不利变化。
本报记者 吴奕萱12月21日晚间,宁波舟山港发布2020年第五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公司《关于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收购股权暨关联交易的议案》获得99.9%的高票赞成顺利通过。宁波舟山港拟以56.42亿元交易对价收购嘉兴港口控股、嘉兴港务、温州港集团、义乌港和头门港等同业资产股权,交易完成后将实现浙江省港口资源的战略整合,发挥经营性协同效应,优化整合浙江省港口资源,推动区域深度一体化发展。2015年8月份,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全省港口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重大决策并组建省海港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集约化运营管理全省港口资产的省属国有企业。通过省内港口全面整合,成为宁波舟山港间接控股股东的同时,也将本次收购的四港一并纳入,形成潜在同业竞争关系。通过本次收购相关同业竞争资产将注入上市公司,能够有效根治同业竞争问题,也是省海港集团兑现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承诺的最佳方案。除了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之外,上市公司也将主导和配置全省的港口资源,按照“一体两翼多联”港口发展新格局,统筹优化航线布局和物流路径,完善揽货体系建设,大力开发存量业务潜力,提升省内市场份额,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并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随着交易的完成,宁波舟山港不论在总资产还是营业收入方面都将再上新台阶,货物吞吐量的增长也将进入新的起点。在浙江省“海洋强省、国际强港”的发展战略背景下,上市公司也已经将“十四五”的发展目标设立为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强港。今年,宁波舟山港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上港集团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港口集群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地理位置来看,本次的同业资产收入是其进一步的深化工作。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从9.2亿吨增长至11.2亿吨,年均增幅达6.7%,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从2156万标准箱增长至2753.5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三,年均增幅达到8.5%。宁波舟山港表示,公司此次同业资产的收购,不仅为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将在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格局下成为支撑“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硬核力量。
投资要点 行业新闻与监管动态 重点包括:1)监管放松小微贷款标准;2)央行公布2020年8月金融数据;3)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个人信托贷款业务的通知》。 市场表现 报告期内(2020/08/31-2020/09/13),银行板块整体下跌。银行(申万)下跌2.73%,跑赢沪深300指数1.75%。截至2020/09/11,银行板块PB(整体法、最新)为0.72倍,其中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PB估值分别为0.65倍、0.80倍、0.92倍、1.05倍,各类银行的估值水平均较上期有所回落,整体而言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报告期内(2020/08/31-2020/09/13),银行转债涨跌仍有所分化。其中苏银转债(1.25%)、苏农转债(0.02%)、中信转债(-0.19%)、浦发转债(-0.32%)、无锡转债(-0.87%)、江银转债(-1.25%)、光大转债(-1.38%)、张行转债(-1.61%)。转股溢价率方面,现存银行转债的转股溢价率均有所抬升。 同业存单 报告期内,同业存单总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均有所提升。同业存单总发行量为8,702.30亿元,较上期增加107.00亿元;净融资额为1,807.10亿元,较上期增加2,161.00亿元。分评级来看,A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93%;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5%;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1%。 就同业存单发行主体结构而言,国有行和城商行发行额有所下降,而股份制和农商行发行额则有所提升。发行利率方面,最近一周不同类型银行发行利率较上周变动有所分化,除国有行外,其他类型银行发行利率均较上周有所上升。 就同业存单发行期限结构而言,除1M、1Y同业存单外,其他期限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均较上期有所增加。发行利率方面,最各个期限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较上周有所上升。 银行理财 报告期内,共发行理财产品798只,其中1-3个月期限产品最多,为319只。预期年收益率方面,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有所分化。目前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限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分别为2.98%、3.61%、3.87%、3.79%、3.91%。 风险提示 权益市场走低的潜在可能性;监管政策发生不利变化。 【银行观察双周报】 一、行业新闻 1.监管放松小微贷款标准:监管要求,对于普惠小微贷款,各大银行要提高信用类贷款比例、延期率。特别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关注类贷款也可以延期。也即,在普惠小微贷款中,若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贷款被列入关注类,只要企业提出申请,并根据商业原则保持有效担保安排或提供替代安排,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应予以延期还本付息。 2.陕西地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方案即将上报:陕西省《关于使用地方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实施方案》目前已起草完毕,并获得省政府通过,即将上报银保监会,专项债主要用于农商行资本补充。 3.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表示:1)完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严格规范股东股权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压实三个责任,即压实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责任,稳妥地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 2)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有序引导理财、保险资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4.央行公布2020年8月金融数据:1)新增人民币贷款12800亿元,市场预期12200亿元,前值9927亿元。 2)社会融资规模35800亿元,市场预期26600亿元,前值16940亿元。 3)M2同比10.4%,市场预期10.8%,前值10.7%;M1同比8.0%,前值6.9%。 5.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日本上田八木短资株式会社在北京筹建独资货币经纪(中国)公司:经银监会批准,2005-2012年中国内地陆续成立了5家合资货币经纪公司。本次批准筹建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是第六家,也是唯一的独资公司。 6.字节跳动曲线拿下支付牌照:张一鸣实际控制的石贝科技,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天津同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取得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众易宝100%股份。 7.“工农中建”四大行深圳分行部分员工获邀参与数字货币内测:测试内容仅限于下载、注册、兑换、转账等基础功能。另外,深圳部分机构内部目前正在以数字货币进行党费、工会费用的缴纳。 二、监管动态 1.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个人信托贷款业务的通知》:1)针对当前部分信托公司在个人信托贷款业务中多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监管要求,重点从履行贷款人义务、改进业务模式、规范合作机构管理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四方面针对性加强监管。 2)《通知》重申信托公司应参照《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审慎开展个人信托贷款业务、依法履行贷款人义务的重要原则,要求信托公司应独立审批贷款,独立自主进行贷款决策。 2.《信托公司信托产品估值指引》征求意见稿已于近日向部分信托公司下发:以求统一信托产品净值化标准,以后信托产品将和基金、银行产品一样,只能看到净值型波动,无法锁定收益率。 三、市场表现 报告期内(2020/08/31-2020/09/13),银行板块整体下跌。银行(申万)下跌2.73%,跑赢沪深300指数1.75%。上市银行中涨跌幅前五分别为青岛银行(行情002948,诊股)(1.74%)、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1.32%)、郑州银行(行情002936,诊股)(0.26%)、浙商银行(行情601916,诊股)(-0.24%)、杭州银行(行情600926,诊股)(-0.72%);涨跌幅后五分别是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10.40%)、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6.47%)、张家港行(行情002839,诊股)(-5.93%)、西安银行(行情600928,诊股)(-5.84%)、紫金银行(行情601860,诊股)(-5.67%)。 截至2020/09/11,银行板块PB(整体法、最新)为0.72倍,其中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PB估值分别为0.65倍、0.80倍、0.92倍、1.05倍,各类银行的估值水平均较上期有所回落,整体而言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报告期内(2020/08/31-2020/09/13),银行转债涨跌仍有所分化。其中苏银转债(1.25%)、苏农转债(0.02%)、中信转债(-0.19%)、浦发转债(-0.32%)、无锡转债(-0.87%)、江银转债(-1.25%)、光大转债(-1.38%)、张行转债(-1.61%)。 转股溢价率方面,现存银行转债的转股溢价率均有所抬升。截至2020/09/11,各银行转债转股溢价率、YTM分别为:张行转债(17.02%、-1.77%)、光大转债(22.10%、-4.33%)、苏农转债(27.64%、1.38%)、中信转债(44.90%、2.69%)、无锡转债(18.86%、-1.82%)、苏银转债(30.19%、1.17%)、江银转债(19.64%、-0.41%)、浦发转债(50.15%、2.71%)。 四、行业数据跟踪 4.1、同业市场 报告期内(2020/08/31-2020/09/13),资金利率水平整体上行。截至2020年09月11日,1天/7天/1个月/3个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较08月28日分别变动11.13BP、-13.18BP、37.59BP、10.59BP;隔夜/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SHIBOR,较08月28日分别变动11.90BP、-7.30BP、19.80BP、6.70BP、10.20BP。 报告期内,同业存单总发行量及净融资额均有所提升。同业存单总发行量为8,702.30亿元,较上期增加107.00亿元;净融资额为1,807.10亿元,较上期增加2,161.00亿元。分评级来看,A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93%;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5%;AA级发行总额占比为1%。 同业存单发行主体结构:报告期内,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分别为1,233.60亿元、4,065.90亿元、2,228.60亿元、708.30亿元;较上期变动-1,167.50亿元、1,037.70亿元、-256.30亿元、73.10亿元,国有行和城商行发行额有所下降,而股份制和农商行发行额则有所提升。 发行利率方面,最近一周不同类型银行发行利率较上周变动有所分化,除国有行外,其他类型银行发行利率均较上周有所上升。最新一周国有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同业存单发行票面利率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8603%、2.8758%、2.9440%、2.9548%。 同业存单发行期限结构:报告期内,1M、3M、6M、9M、1Y期限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分别为608.10亿元、3,460.10亿元、2,767.40亿元、847.40亿元、579.30亿元;较上期分别变动-336.60亿元、791.60亿元、678.90亿元、237.30亿元、-1,704.20亿元,除1M、1Y同业存单外,其他期限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额均较上期有所增加。 发行利率方面,最各个期限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较上周有所上升。最新一周1M、3M、6M、9M、1Y同业存单发行票面利率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7126%、2.7472%、3.0139%、3.0625%、3.1899%。 4.2、银行理财 报告期内,共发行理财产品798只,其中1-3个月期限产品最多,为319只;其次是3-6个月期限产品,为265只;然后是6-12个月期限产品,为118只;其他期限理财产品数量则较少。 预期年收益率方面,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有所分化。目前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限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分别为2.98%、3.61%、3.87%、3.79%、3.91%。 从发行类型来看,报告期内发行产品中,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占92%,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占7%,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占1%。从预期收益率水平来看,报告期内发行产品预期收益率以3-5%(含)为主,占所发行产品75.6%。 报告期内,发行理财产品数量最多的银行为中国建设银行,对应发行数量为110只,市场占比为13.78%;其次是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对应发行数量为96只,市场占比为12.03%;然后是南京银行、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和江苏银行(行情600919,诊股),市场占比分别为9.77%、5.39%、5.26%。 4.3、企业融资 债券融资方面,报告期内企业债合计发行80.60亿元,较上期减少140.89亿元;最近一周企业债票面利率加权平均利率为5.4933%,较上周有所抬升。报告期公司债仅合计发行468.90亿元,较上期减少414.66亿元;最近一周公司债票面利率加权平均利率为4.4778%,较上周有所下降。 股权融资方面,截至2020/08/31,8月份股权融资规模合计为2,059.88亿元,较整个7月份下降了1.43%。其中IPO、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募集资金分别为630.58亿元、1,053.34亿元、13.25亿元12.00亿元、342.11亿元、8.60亿元。 五、风险提示 第一,权益市场走低的潜在可能性。 第二,监管政策发生不利变化。
银行负债端“补水”动作频繁,Wind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为19131.8亿元,达到今年以来的峰值。仅7月、8月的合计发行规模,就接近二季度发行总和。同时,市场争抢流动性,推升了存单发行利率,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现象。 天风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复苏,7月末超储率已经降至较低水平,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同时结构性存款压降、大型银行大规模配置地方债,使得银行需要增发同业存单,补足负债端“缺口”。 受到地方债发行影响,近两个月不仅股份行密集“补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存单发行量也罕见地大幅上升。Wind数据显示,7月和8月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总额分别达到5818亿元、5140亿元,而5月、6月发行总额均未超过2000亿元。 价格方面,4月份以来,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上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国债收益率曲线、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围绕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波动。而Wind数据显示,8月份1年期同业存单加权平均利率达2.9557%,已超过MLF利率(2.95%)。 从市场资金面看,8月短端利率持续处于高位。不少市场人士反映,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偏紧。“现在银行都在调整负债结构,3个月期的同业存单利率已经升到2.7%左右,达到今年以来高点,银行体系流动性整体偏紧。”一位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 尽管银行纷纷高成本发行同业存单,但调整负债结构、压降负债成本仍是大趋势。以苏州银行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该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较去年末增长率超300%,同业存单增长超30%,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均较去年末减少超40%。 反映在今年半年报上,不少银行在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的同时,负债平均成本率有所降低。以平安银行为例,该行上半年计息负债的平均成本率为2.42%,较去年同期下降0.27个百分点,其中发行债务证券一项的平均成本率就同比下降0.68个百分点。 在同业存单发行市场中,股份行仍是大户。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认为,不同于能获得MLF支持的大型银行及能获得农民存款的农商行,股份制银行需要通过多发同业存单以缓解长期流动性紧张问题,因此同业存单利率明显上行。 对于未来银行负债端压力是否可能有所缓解,廖志明认为,当前经济处于逐步复苏阶段,银行负债端处于偏紧状况可能会成为常态,这一方面表现为负债端利率可能会上升,另一方面新发放贷款利率也可能会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