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目前安排,若无变化,下周(2月1日至5日)共有7只新股可申购。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分别有1只、3只新股,主板、中小板各有2只、1只新股。 从新股基本面看,鑫铂股份(003038)是市场热度较高的光伏产业链的供应商,此外还有珠宝首饰连锁企业曼卡龙(300945)、从事文化创意园区运营管理的德必集团(300947)、主营安全门及锁具的王力安防(605268)等。 目前,创业板新股德必集团的发行价相对较高,为51.47元,有望成为“肉签”。若德必集团首日上涨200%,则中一签可赚5万元以上。 来源: 中一签有望赚5万的“肉签”来了 在下周的新股中,鑫铂股份是当下关注度较高的光伏产业链的供应商。招股书显示,鑫铂股份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从原材料研发至精加工一体化全流程铝型材及铝部件生产企业。公司已成功进入晶科能源、隆基股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等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公司的其他主要合作企业包括晋能集团、康尼机电(603111)、今创集团(603680)、无锡宏宇、中集集团(000039)、美埃集团、英飞特(300582)等。 此外,创业板新股德必集团的发行价相对较高,为51.47元,有望成为“肉签”。若德必集团首日上涨200%(2020年8月24日以来创业板注册制新股首日收盘平均涨幅约205%),则中签后的单签盈利可达5.1万元。 周一新股中,曼卡龙的发行价较低,仅4.56元。一般而言,发行价较低的新股上市首日可能涨幅较大,比如1月上市的中辰股份(300933)、通用电梯(300931),二者发行价分别为3.37元、4.31元,上市首日收盘涨幅分别为285%、276%。 从近期新股上市后的表现看,打新回报仍维持于较高水平。今年1月,沪深两市共有33只新股上市,非注册制新股无一首日开板。注册制新股中,若以首日收盘价卖出计算,惠泰医疗、海优新材、盈建科(300935)等个股中一签可赚5万元以上,单签盈利分别为9.13万元、7.76万元、5.38万元,这3只新股的发行价均在50元以上。 新股一览 周一 鑫铂股份(中小板) 专业从事工业铝型材、工业铝部件和建筑铝型材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公司已成为新能源光伏产业链中的重要供应商。公司产品同时还应用于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医疗环保、电子家电、系统门窗、节能建筑等领域。 曼卡龙(创业板) 曼卡龙是一家集珠宝首饰创意、销售、品牌管理为一体的珠宝首饰零售连锁企业,拥有“MCLON 曼卡龙”“今古传奇”等珠宝首饰品牌。 德必集团(创业板) 公司主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定位、设计、改造、招商和运营管理,主要采用“承租运营”模式。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投入运营的承租运营园区共40个,受托运营园区共4个,参股运营园区共3个。 春晖智控(创业板) 公司专业从事流体控制阀和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产品涉及油气控制产品、燃气控制产品、供热控制产品、空调控制产品、内燃机配件等。 周三 嵘泰股份(主板) 公司主要从事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汽车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的铝合金精密压铸件。 周四 罗普特(科创板) 罗普特是一家专注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数据感知及计算技术在社会安全领域开发及应用的安全综合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包括社会安全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实施、软硬件设计开发、产品销售及运维服务业务。 周五 王力安防(主板) 主营业务为安全门等门类产品以及机械锁和智能锁等锁具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编辑:孙放 ▼
眼瞅着又是一年年底,这个即将过去的IPO大年,有多少人靠着打新赚得盆满钵满?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市的375只新股中,已有立昂微、万泰生物、斯达半导喜提“十倍股”殊荣,截至目前的累计收益分别为15.67倍、14.43倍和13.44倍,另有53只新股也顺利实现股价翻倍。由此看来,A股的IPO造富神话似乎仍在继续。 27股上市首日即开板 12月22日,早盘开盘后几分钟,主板上市的新股森林包装就快速打开了涨停板,直到尾盘才再度被拉升封涨停,最终收报27.32元,上市首日涨幅44%。 森林包装并不是今年第一只上市首日就开板的非注册制新股。 若将时间适当拉长来看,则在181只非注册制新股中,共有90只新股在上市5天内就迅速打开涨停板,占比接近一半。尽管还有5只新股未开板且涨停天数不少于20天,但总的来看,非注册制新股的连板天数似乎并不如投资者意料中的那么可观。 若将范围放宽到今年上市的全部375只新股,可以看到,共有213只新股最新收盘价低于上市首日。这意味着,如果这些新股的中签投资者上市首日就落袋为安,会比持有到现在更划算,而这些“上市首日就要卖”的新股占比甚至高达56.8%。 事实上,未能及时变现不仅可能导致打新收益收窄,更可能会遭遇破发的尴尬。截至12月22日,在375只新股中,共有17只最新收盘价相对于发行价涨跌幅为负,这意味这些新股最新收盘价已然“破发”。 打新收益分化趋势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无脑”打新似乎已经不适合当前的A股环境,但万一好运打新抽中大肉签,同样会给投资收益增光添彩不少。 从上市首日的市场表现来看,今年8月上市的康泰医学就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大肉签,上市首日盘中一度涨近30倍,最终收盘也有超过10倍的涨幅,相当于中一签最高赚近15万。除康泰医学之外,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0%的还有国盾量子、卡倍亿、龙腾光电等10只个股。 事实上,在年内375只新股中,共有143只上市首日股价翻倍。这意味着,即便是上市首日收盘即卖,打中一只新股也有38%的几率获得一倍收益。 但如果拉长时间来看,主板优质新股的表现似乎是更加强势。今年上市的375只新股中,股价累计上涨10倍的有立昂微、万泰生物、斯达半导3只新股,均在主板上市,截至目前的累计收益分别为15.67倍、14.43倍和13.44倍。与此同时,另有53只新股也顺利实现股价翻倍。 需要注意的是,能够分享打新盛宴的,不止有中签的幸运儿,更多的收益其实是被战略投资者收入囊中,其中就包括通过另类子公司参与科创板跟投业务的券商。 据山西证券研究所统计,今年券商的科创板跟投收益丰厚。截至12月10日,券商另类投资子公司科创板跟投项目127个,最新浮动盈利为90.04亿元,头部券商参与配售及浮盈贡献更多,其中海通创新投资跟投浮盈21.28亿元。山西证券对此分析称,项目质量和把控能力成为券商跟投获利的关键。
创业板注册制登场首日,“好戏”连番上演。 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只新股集体亮相,开启万众瞩目的创业板注册制市场。 先是有卡倍亿(300863.SZ)大涨超500%,后有多只股票因涨幅达到30%、60%的限制被临停,更有康泰医学(300869.SZ)尾盘大爆发,短短几分钟,涨幅一度冲高逼近3000%,然后迅速回落,涨幅收窄至1061%,最终仍反超卡倍亿,高居当日新股上市涨幅榜首。 《财经》记者查阅发现,这是去年7月A股市场实施注册制以来,首只上市首日涨幅超1000%的个股。 截至收盘,18只创业板新股均上涨,10只涨幅超100%,康泰医学涨1061%居首,卡倍亿涨743%位居第二,天阳科技(300872.SZ)涨258.6%位居第三;涨幅最少的是锋尚文化(300860.SZ),收盘上涨43%。 当日上午,在创业板首批注册制企业的上市仪式上,深交所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建军表示,深交所将坚守创业板定位,支持更多优质公司在创业板上市。 上述新股集体上涨局面或难持续。 “这些股票涨幅往往一步到位。然而,新股发行不败的神话,将会伴随着注册制的深入推进,被纠正过来。”方正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一位投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从今天下午三点收盘后的盘后交易来看,康泰医学和卡倍亿的交易量都很小,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人愿意买,因为收盘价有很大的水分,买者非常谨慎。”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表示。 已经实施一年注册制的科创板新股的表现也可作为借鉴。《财经》记者对科创板新股涨幅统计发现,目前上市的科创板新股有159只,绝大部分新股上市首日上涨,仅有1只上市首日下跌;但从上市后5日涨幅表现来看,则有约2/3的新股是下跌的。这意味着,在经历上市首日的风光后,大部分股票开始回调。 统观18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与业绩表现可见,业绩表现好的股票,不一定涨幅最高;而业绩相对不佳的股票,却往往出现“逆袭”。 对于业绩不佳的股票上市首日反而大涨的现象,前述投资人士对《财经》记者称:“科创板康希诺(688185.SH)的上市表现可以作为参考。” 近期上市的康希诺,在上市首日大涨87%后,股价一路震荡下滑。公司财报显示,其多年来连续亏损,今年上半年续亏1.02亿元。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人士均表示,未来,市场终究会朝着价值回归的方向演化,业绩优秀的企业会逐渐脱颖而出;而经营不善的企业会沦为仙股,甚至会被淘汰退市。 “注册制下具备创新性的企业,其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就是波动性,未来这些股票的高估值,会在市场博弈中慢慢回归其合理的价值空间和范围。”银河证券首席策略经济学家刘锋对《财经》记者表示。 最高涨幅逼近30倍,后市恐难延续 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新股开闸上市,当日18只新股全线大涨。 早盘开盘后,卡倍亿、康泰医学均大涨超过400%,捷强装备(300875.SZ)、蒙泰高新(300876.SZ)、大宏立(300865.SZ)等多只新股涨幅也超过100%。 卡倍亿一度领涨18只新股,直至尾盘收盘前,康泰医学走出戏剧性一幕。 盘面显示,康泰医学尾盘剧烈波动,分别于14时28分和14时41分 连续两次触发临停,股价最高上冲至308元/股,涨幅一度扩大至2931%,随后股价在短短几分钟内快速回落。截至收盘,该股涨幅回落至1061%,报118元/股,其涨幅也反超卡倍亿,登顶当日新股涨幅榜榜首。 当日,康泰医学总成交额为15.7亿元,换手率高达68.61%。 资料显示,康泰医学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诊断、监护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产品涵盖血氧类、心电类、超声类、监护类、血压类等品类。 “出现上市首日涨幅超10倍的新股,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PO定价的保守,但是,从估值角度而言,高估值的股票未来必会逐渐回归其价值。”刘锋对《财经》记者表示。 康泰医学尾盘拉升之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卡倍亿曾一度领涨,该股午间收盘涨幅达521%,位居18只新股涨幅首位。下午开盘后,该股股价再度走高,涨幅扩大至585%,股价较开盘价上涨超30%,触发临停;在解除临停后,其涨幅再度扩大至743%,股价较开盘价涨超60%,触发二次临停,其最终以743%的涨幅收盘。 资料显示,卡倍亿的主营业务为汽车线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为一级供应商——汽车线束厂商提供汽车线缆配套服务。 除上述两只股票外,还有8只股票涨幅超过100%,包括天阳科技、大宏立、捷强装备等,多只股票因涨幅大幅超过开盘价而触发临停。 “当前新股整体批量高溢价,极有可能导致下一批新股网下申购的定价估值明显偏高,这样就有可能会导致上市首日新股破发的现象。”董登新认为。 相对而言,锋尚文化和美畅股份涨幅则较低,分别上涨43%和60%。 涨幅最低的锋尚文化主要从事国内外各种文化演艺活动的策划、艺术创意设计,舞台美术、城市景观施工及剧院演艺场所灯光音响工程设计等业务。 不过,在经历上市首日的疯狂上涨后,新股后期走势令人担忧。 已经实施一年注册制的科创板新股的表现或可借鉴。《财经》记者对科创板新股统计发现,目前上市的科创板新股有159只,绝大部分新股上市首日上涨,仅有1只上市首日下跌;从上市后5日涨幅表现来看,则有约2/3的新股是下跌的。这意味着,在经历上市首日的风光后,大部分股票开始回调。 “投资者如果像过去一样盲目打新,极有可能会被套在头部,甚至长期被套。注册制之下,新股定价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未来,打新炒新将不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在创业板注册制推行之后,打新炒新将会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董登新称:“这从上市新股的高溢价可以管窥一二。” 业绩与涨幅不匹配,将回归价值投资 尽管18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势火热,但是将其涨幅与业绩对比可见,并非业绩突出的股票涨幅就高,部分业绩不佳的股票,甚至位居涨幅前列。 以上市首日一度盘踞在涨幅榜首的卡倍亿为例,该公司属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为汽车线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2019年实现净利润0.6亿元,同比下降2.87%;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22亿元,同比增长4.22%。在18只新股中,业绩排名虽未垫底,但仍处于后几名中。 尾盘涨幅反超卡倍亿的康泰医学,其2017年和2018年的净利润分别下滑25.54%和19.5%。2019年才扭转业绩下滑颓势,今年上半年业绩回暖,净利润大增1820%。 对于业绩不佳的股票,股价反而领涨的反常现象,前述投资人士认为,其上涨态势可能难以持续,近期在科创板上市的康希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康希诺在今年8月13日登陆科创板,在上市首日大涨87%后,股价持续震荡下行。8月24日,该股大跌超10%,最低价报303元,较其上市首日最高价477元累计下跌约36%。 该公司近日发布的中报显示,公司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03万元,同比增长111.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02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6.65%;每股亏损0.46元。而在上市之前,该公司2016年-2019年也连续亏损多年。 对于业绩亏损,公司解释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尚无产品上市销售,公司的疫苗研发项目持续推进中,多个创新疫苗处于临床试验研究阶段,研发支出投入持续加大,因此公司2020年上半年度仍未实现盈利。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在注册制推动下,市场会朝着价值回归的方向演化,最终,业绩优秀的企业会逐渐脱颖而出。 “在注册制改革和退市制度改革之下,垃圾股的壳资源价值将分文不值,未来,股价将会发生明显分化,即优质高价、劣质低价,越优秀的股票价格会越高,越垃圾的股票价格会越低。”董登新称,未来,A股市场的资源配置、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功能会大幅提升,A股市场投资者将会更加成熟,价值投资将逐渐成为市场投资的主流方向。
恢复上市后首秀的*ST毅达,8月17日遭二级市场资金疯狂抢筹。 因复牌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8月17日早盘,该股集合竞价高开114.72%,触发临时停牌机制被停牌。8月17日10点整,*ST毅达跌至5.6元/股,涨幅收窄至71.78%,再度临时停牌,直至收盘前3分钟恢复交易,收盘报4.89元/股,收涨50%。 根据*ST毅达8月16日晚间的公告,公司A股股票暂停上市前最后交易日(2019年4月29日)的收盘价为3.26元/股,公司股票恢复上市首日开盘参考价A股股票为3.26元/股。 恢复上市首日,NST毅达开盘大涨114.7%,报7元/股,但很快就因下跌两度触发临时停牌。截至10点第二次临停,NST毅达仅成交5039万元,换手2.03%。午盘报5.6元/股,涨71.78%。14时57分,NST毅达恢复交易,一路跌至收盘价4.89元,涨幅收窄至50%,成交8070.2万元,换手3.66%。 加上集合竞价,NST毅达上市首秀的交易时间总共只有短短5分钟,全天仅成交18笔,成交金额仅5039万元,大部分股东仍没有成功套现。 “虽然恢复上市首日表现不错,但是不能用豪赌的心态来炒ST股,从今天的成交量来看,很多散户的单子都没能在最高点卖出去。”上海易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副总监王永远对记者评价道。 事实上,昔日暂停上市后恢复上市的个股中,恢复上市首日表现都可圈可点,而后陷入了不断下跌的尴尬境地,上市首日即巅峰不断在这类个股中上演。 *ST钒钛(现名攀钢钒钛)去年8月恢复上市首日,盘中一度涨超40%,尾盘大幅收窄至25.08%。次日低开,收盘接近跌停,从复牌首日的3.84元,而后一路下跌,现如今还没涨回到上市首日价格。 *ST建峰恢复上市首日盘中涨幅一度近20%,报12.60元,但收盘时下跌6.16%。次日就遭遇跌停,之后股价在4-6元区间震荡。 ST常林被苏美达借壳后,恢复上市首日收盘跌19.34%,报7.55元。不久最高涨至9元左右,之后再无起色,一直没有超过首日收盘价。 而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则是ST新梅。其恢复上市首日,盘中一度上涨超40%,收盘时却下跌0.26%。2019年初,ST新梅被爱旭科技借壳上市,股价从3.88元上涨到如今的14.65元,上涨了近300%。 从8月17日股价对应的PE来看,*ST毅达的市盈率已经高达135倍。而重组后,公司所在的行业与原来有所不同。 根据*ST毅达此前发布的公告来看,在新任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带领下,公司主营业务已经实现“换血”,置入了盈利能力较强的赤峰瑞阳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赤峰瑞阳”),置出了全部失控子公司。 “*ST毅达是个很典型的案例,公司即便重新上市,能不能熬到下家接盘也有待考验,控股股东信达证券所持公司股份脱身还是需要有技术含量的,因为有限售期,即便注入了新资产,但后续能否持续经营还是有待观察的,金融手段能解决企业保住壳,但企业能不能继续生存发展其实还是要靠企业家的力量。”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分析道。 根据*ST毅达披露的2019年年报,公司2019年度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598.4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901.59万元。资产总额125049.39万元,负债总额120611.76万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资产为4437.63万元。
贝壳找房美国IPO首日开盘上涨逾75%,报35.06美元,此前给出的IPO定价为20美元
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 以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SH)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较发行价上涨617%。 另外,7月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国盾量子(688027.SH),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6.18元,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80元,开盘涨幅674%;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为399元,较发行价上涨1003%,相当于发行价的11倍;上市首日收盘价370.45元,收盘涨幅为924%。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 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SH)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 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或者,反过来,因为二级市场的散户并不认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定价,因此,散户以报复暴炒方式完全否定机构网下定价,并在新股上市首日将其股价炒高至发行价的5倍或8倍?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在港交所“打新”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共有72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50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19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9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6.4%。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53%,也就是说,港股创业板有超过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此外,这一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不足50%的比例为25.61%;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的比例仅为14.63%。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科创板在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如,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HK)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 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就是二级市场的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激情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 最后提示:既然科创板不再是核准制,那么,就该有注册制的样子!
摘要 【董登新:科创板首日“破发”应常态化】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金融投资报) 大家知道,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证监会不再动用行政手段干预其新股定价。更重要的是,科创板新股上市头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一点与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科创板在一、二级市场都是自由定价的,毫无行政干预与行政管制。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散户并不认可机构网下定价——小散在二级市场上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了机构网下定价。以2020年7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交易的爱博医疗(688050)为例,其网下定价(发行价)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88元,开盘上涨463%;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290元,较发行价大涨764%,相当于发行价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盘价240.50元,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617%。 在科创板,类似的“高溢价”现象多吗?我们观察科创板推出一年来140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发现,仅有一只股票建龙微纳(688357)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仅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间在科创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低于50%,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现象。但在今年6月和7月挂牌科创板的股票中,有近20只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0%。 这是谁的错?这是谁在疯狂?难道真是网下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准太差?还是网下询价机构人为操纵,故意压低网下定价?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零风险”与二级市场的“高风险”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是一、二级市场的严重分割与撕裂,这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 我们知道,港交所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一,二级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二者差价非常小,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略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基本相当的,因此,在港交所“打新”也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与A股市场“零风险”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实现IPO,其中,有65只股票上市首日上涨,47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16只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正好与发行价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上零涨幅,破发与零涨幅合计比例高达49%。也就是说,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为23.78%。此外,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占比为15.85%;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1-10%的占比为19.51%。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比例高达59.15%。 与美股相比,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的个股占比仅为2.1%,远低于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见,美股一、二级市场差价极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数个股外,大部分涨幅不大,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收敛。 那么,科创板在已经实施注册制改革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科创板网下询价机构并未有意识集体压低新股发行价,以获取溢价暴利。比方,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U从港交所回归A股正式挂牌,当天港股中芯国际(00981)收盘价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创板中芯国际-U发行价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盘价为82.92元,较发行价大涨202%,相当于港股中芯国际股价的3.2倍。这表明中芯国际在A股市场的网下定价是理性的、合理的,那么,唯一可解释的,是二级市场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涨太离谱。 二级市场疯狂“炒新”,当然不是注册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过于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资热情和投资激情太高;二是科创板扩容太慢,新股供求严重失衡,一年来,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大机构、大资金进场需要,一旦遭遇大资金集中流入,科创板所有个股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因此,当务之急,加速科创板扩容,加大新股供给,一方面满足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这将有利于改善科创板供求,平抑股价,让股价信号真正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