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挺军在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疗和养老设施是服务业时代最核心的基础设施,也是任何一个现代城市的核心功能配套。 他认为,和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相比,当前医疗和养老设施在支付端和服务端还存在一系列的短板。在支付端,随着步入长寿时代,人们未来将长期带病生存,国家财力将面临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开支的挑战。在服务端,优质的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康复服务总量上存在不足,结构上存在缺陷。国际经验表明,将商业保险和实体医疗、养老机构结合,可以在销售成本、管理成本上形成协同效应,将会让整个医疗和健康服务的成本降低10%-15%。 刘挺军表示,在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快医疗保险产品的创新。今年上半年,泰康在线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03%,其中,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21%,成为新保单中增长最快的产品线。 他总结道,在后疫情时代,保险行业要积极拥抱大健康、科技,以商业保险和线下医疗资源为基础,把轻问诊转向深度家庭医生服务、健康服务和康复养老服务,进一步节约医疗成本,同时满足更多人对医疗保障的核心需求。
养老金融正成为各家资管机构争夺的新风口。 虽然一直以来保险、基金公司是发行养老金融产品较多的机构,但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地涉足这一领域,尤其是商业银行开始发力布局养老理财市场。今年以来,银行系养老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突飞猛进。 普益标准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仅有6家银行发行了共计152只养老理财产品。今年截至7月8日,已有16家银行共发行了122只产品。其中,城商行的发行数量依旧占大头,达68只;国有大行的35只产品均由理财子公司发行。 “个人养老金融市场现阶段仍处于起步期,但银行或其理财子公司发行养老理财产品具有网点广、客户群体多的优势。”某区域银行资管业务人士表示,其中,区域银行就有代发当地社保养老金的优势,这是精耕客户群体的先天资源优势。 例如,今年发行了50只此类产品的上海银行,就是较早布局养老金融领域的区域银行。上海银行是上海市首批代发养老金银行,根据该行年报数据,截至2019年末,该行养老金客户157.69万户,只占据该行零售客户总数的10.13%,但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2876.78亿元,贡献了该行零售客户综合资产的45.25%。 “在目标客户群体上,不少银行系的理财产品现阶段还是针对中老年理财,而客户群体的年龄阶段也决定了养老产品的风格,评级多为低风险产品,因为投资者年纪越大对投资品越趋于保守。”在上述资管人士看来。 以某城商行的养老系列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主要有4个月和12个月期限,5万元起售,类型为固定收益类,每周滚动发行,发售对象为50周岁以上个人客户。 “相对而言,越年轻的客户,越能够承担一定风险,为年轻客户群体设计的产品可以尝试权益类,这是银行系养老金融未来可以进一步深挖的领域,但这也对机构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述人士表示。 与基金、保险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在养老金融领域涉足较晚。在保险机构中,目前有国寿养老、泰康养老、长江养老等8家养老保险公司和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发力养老金融领域,发行的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的市场规模逾6000亿元。而公募基金的养老产品较为具体,根据客户不同年龄层次和风险承受力,主要分为养老目标风险型基金和养老目标日期型基金。 我国商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三大支柱的养老金制度框架: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由企事业单位发起、由商业机构运作的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为居民个人自愿购买的、由商业机构提供的个人养老金。 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产品发展不断受到政策推动。201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发养老型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养老金融产品。市场人士认为,起步于2007年的商业银行的养老理财市场,或从2020年开始,进入激烈竞争期。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做好养老产业、实现其永续性发展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大量国企纷纷入局养老产业,在实现社会责任的同时,探索市场化运营之路。业内人士认为,国资国企拥有资金优势、品牌优势、产业协同优势,能够有针对性地破解养老产业周期长、回报慢、利润低和产业链长的特点,有助于实现我国养老产业从“有”走向“优”。 护好底色:筑牢“托底”“保基本”的定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中国老龄化进程将一直持续到2050年前后。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同时也是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上海的形势尤其严峻。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截至2019年底,全区户籍老年人口已达91.48万,占总户籍人口的32%。 如何破解这一重要的民生难题,真正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国资国企迈出了第一步。 浦东新区区属国企浦发集团总经理陆基介绍,自2018年4月注册成立旗下浦发养老公司之初,就将“保基本”作为第一任务,探索高质量落实浦东新区赋予的托底养老保障民生任务,目前收住的对象均为60周岁以上经“长护险”评估为4级至6级的老人,根据护理等级不同,收费价格在3900元-5100元/月。 走近位于塘桥街道徐家弄路浦发集团运营的塘桥养护院,充满活力的橙色系装修凸显出整个养老院的温馨舒适。午饭前,几位高龄老人围坐在一张方桌前学习折纸,过程中充满欢声笑语。而这其中也包含今年77岁的半身不遂的秦爷爷。 “我们这里收住的都是长护险评定4级及以上的长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居多,但考虑到为长者尽可能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们还是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以促进长者身心锻炼。”塘桥养护院院长姜尊说。 “老伴儿半身不遂好多年了,但周边一直没有价格合适的公办养老院,塘桥养护院开业真是解决了大麻烦。”今年78岁的邱阿姨是秦爷爷的爱人,此前一直为自己年纪大了不能照顾老伴儿而发愁,现在终于解决了一大心事。 由于住着多位退休的音乐教师,位于长宁区茅台路上的万宏颐养敬老院,常常飘出欢乐的歌声、悠扬的琴声。 “不了解的人,绝对想不到我们这儿是敬老院。”万宏集团党委书记祝华介绍,作为长宁区属国企万宏集团下属的养老院,颐养敬老院定价也相对“亲民”,平均价格为5000元。 价格“亲民”并不意味着服务品质的下降。祝华说,目前其集团入住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各方评价都特别好。”敬老院会定期举办折纸、画画、钢琴、唱歌比赛,充分调动老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有意义。 打造特色:盘活存量资源 发挥协同优势 “国企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集团产业协同优势,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敬老院,探索养老产业丰富当下中国养老市场的多样性。”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殷志刚说。 在浦发集团运营的周家渡养护院,有一块特别的捐赠墙,记录着各个企业团体、金融机构、个人等的爱心捐赠。 浦发养老公司总经理倪志慧介绍,这类项目的开展正得益于浦发集团旗下财务公司的助力。“目前已通过财务公司与多家银行对接,争取公益爱心援助,共同担起养老社会责任。” 陆基介绍,在实际建设运营过程中,浦发可谓是“举全集团之力”助力养老公司,以期最大程度发挥集团的产业协同优势。具体而言,集团旗下公益基金会与养老公司共同设立养老机构“民非”,实现公益与养老的结合;财务公司一方面可以对集团自持商业化养老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另一方面能够对老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降低诈骗风险;此外,集团旗下建管公司、浦东设计院、浦建集团、浦房物业等,又能为养老项目提供专业的适老化设计、建设和管理服务。 事实上,近年来兴起的国企养老项目,其“成长”背后都少不了所属集团的助力,公司本身也借助这一优势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比如,绿地集团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绿地康养产业集团,全面负责绿地“医康养”大健康核心产业平台建设,参与大健康领域的“医康养”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绿地康养总经理吴静介绍,绿地康养创立了“动康养”和“静颐养”两大产品主线,分别以康养酒店和绿地国际康养城为载体,旨在满足“医、养、游、娱、学”等多方面的需求。 此外,陆家嘴集团运营的“金色阳光颐养院”是目前上海市内环内首家参照五星级酒店建造的养老服务中心,院内桌球、高尔夫、日式浴场、图书馆、电影院等一应俱全;上海实业在崇明东滩建设了上实瑞慈花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可满足10000多名长者的居住需求;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农工商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长江总公司(崇明),在崇明岛开发了占地达2000亩的养老养生庄园项目。 增加彩色:市场化运营 能打的“牌”很多 养老既是大民生,也是大产业,如何在承担“托底”社会责任的同时,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使其真正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国资国企在摸索过程中,已经做出一些积极的示范。 在浦发集团运营的周家渡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智慧养老的概念初步落地。大厅内,各类养老器械和辅具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小型老博会”,每天吸引大量老人前来体验。 与此同时,在三楼智能照护样板间内,记者看到,可使用AI语音控制的窗帘、可前后左右翻转的智能床垫、方便老人坐浴的洗浴设备等。 “归根结底,养老是服务行业,落脚点还是一个‘人’字。”在浦发集团总经理陆基的蓝图中,要做好养老产业,能打的“牌”还有很多。据悉,目前浦发集团正在进一步挖掘存量资产,针对老龄化社会的不同需求,进行适老化方案研究,如打造青年人和老年人代际融合的长租公寓等。 “上海的老年人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都有一定的需求,后期我们希望提供多样化的养老项目。”陆基说。 除了在产品和服务多元化上下功夫,近年来,还有不少国企瞄准了养老人才队伍培训这一块“蛋糕”。 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而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统计表明,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远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上海开展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已经逐渐催生了‘养老医疗照护员’这个新职业,我们预判未来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祝华说。 此外,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行的“嵌入式养老”也在解决一些居家养老群体现实困境的基础上,让企业看到了新的“商机”。所谓嵌入式养老,简单来说,就是由养老机构与社区合作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为周边居家养老的居民提供助餐、助浴、心理疏导、日托等一系列的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嵌入式养老有助于增加企业探索多元经营策略,增加盈利来源,增强企业对养老产业的认知和理解。
加速布局养老金融 国有行理财子公司新发产品剧增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实习生 肖婷婷 养老金融市场正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夺的“新蓝海”。其中,以各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作为战略布局的推进者趋势明显,养老型理财产品发行已开始放量。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养老型产品数量已比去年全年发行数增长近1倍。 随着近期股市回暖,更多银行理财“盯上”股市。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新成立的养老理财产品会考虑加仓权益类资产。 有望成为 失衡僵局的破局者 以养老理财切入资管“新蓝海”逐渐被纳入各大理财子公司的战略布局中。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6月下旬,今年以来已有15家银行发行了115款产品。其中,国有行的发行数量明显增加,达到35款。据了解,这35款养老型产品均由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发行。而在去年,国有行发行的养老型理财产品数量仅有18款。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开业的1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中,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邮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推出养老理财产品。其中不少理财子公司成立初就推出养老理财产品以打头阵。 中银理财在开业伊始便将养老产品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在开业仪式上,中银理财推出“稳富——福、禄、寿、禧”养老系列,面向养老客群。2019年12月25日,招银理财推出“招睿系列颐养两年定开增强型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去年年底,工银理财推出符合国际通行设计理念的颐合系列养老产品。 目前,中国的养老体系三大支柱严重失衡。那么,理财子公司能否成为失衡僵局的破局者? 此前,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在《银行家》杂志刊文称,银行理财子公司将成为能够打通银行渠道、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中国养老金体系特别是第三支柱的建设,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提高居民的养老保障。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当前在各商业银行越来越难以依赖存贷利差获得更多收入的情况下,要想保持长期增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资金链条之间打通。那么相对而言,以养老理财切入这些业务无疑是非常合适的。” 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理财投资经理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在禁止期限错配的政策约束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端的非标久期大约为2~5年。但商业银行的负债端很短,在半年左右。养老理财产品面对的恰恰是风险偏好低,对长期限投资容忍力较强的老年投资群体,因此算是一个用来消化长期限资产比较好的补充来源。 新产品考虑 加仓权益类资产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了4.1亿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但是,这个数据同基金、保险、信托公司的产品资产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据了解,企业年金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主体资格和理财产品都有明确要求,其中对产品有两条要求:自主风险评级处于风险水平最低的一级或者二级;投资品种限于保证收益类和保本浮动收益类。 一位股份行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理财子公司和商业银行资管部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已经不符合企业年金基金、职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要求,只有老产品中的保本产品才能纳入投资范围,而这与资管新规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2020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中,固收占比高达83%,而权益类仅约占6.6%。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一季度年金养老金产品分类下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收益率出现高比例的负数,其中股票专项型收益率亏损程度最高,为-16.35%。而去年年底,这一板块的投资收益率为13.34%。 今年4月以来,受债市震荡影响,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多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多只净值型产品出现较大回撤,年化收益率也罕见地跌为负数,而浮亏产品的运作方式以封闭式或定期开放式居多。 7月以来,随着股市回暖,更多银行理财资金“盯上”股市。据了解,不少理财子公司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于权益类资产或间接通过FOF(基金中的基金)的形式投资股市。 而在理财子公司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方面,上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新成立的养老理财产品会考虑加仓权益类资产,老产品前期仓位足够就不再追高。 不少国有大行主要还是以固定资产配置为主,呈现“固定资产+”的结构。在资产配置和组合上,多以长期限+封闭式产品为主。“受制于资金风险收益的属性,因此提高养老理财资金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毕竟是养老的钱,保值是第一位,以稳健为主。”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养老金融业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为此,不少银行在此基础上做了灵活处理。如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金养老1号”属于封闭式产品,但产品成立满两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25%的份额,以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 商业银行 纷纷布局养老金业务 近期,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5%的消息,再度让养老金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发展基金会6月中旬发布的报告称,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2050年,中国老龄化将达到峰值,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7.9%。 “一方面,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也是体现作为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的养老市场仅仅靠第一支柱是不够的,需要靠其他支柱支撑,在这个背景下,养老金融市场巨大。”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养老金融业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此外,从银行实际情况出发,不少银行客户结构上也逐渐呈现老龄化趋势。“对于我们银行来说,45岁~55岁的客户结构占比较高,对于这一养老需求较大的人群,我们也在做投资者教育。”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理财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 养老市场三大支柱的不平衡分布也为银行入局提供了市场。潘东表示,截至2018年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规模约为5.6万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约为1.5万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约为2.8万亿元,三者比例为56∶15∶28,合计规模仅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1%。而美国三大支柱比例为10∶54∶36,养老金规模占GDP的160%。 银保监会年初曾提到,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不少专业人士表示,长期限资金对整个资本市场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一位大型券商银行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企业年金基金具有来源稳定、规模增长快、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商业银行介入企业年金正好能积极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巨大的蓝海市场留给了不少分析机构预测的空间。国盛证券分析称,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国企业年金实际运作金额已达1.85万亿,同比增速20%。若保持该增速,2020年底企业年金将有望达到2.12万亿。 毕马威此前预测,2030年中国养老金规模有望达到113万亿元,其中企业和个人相关的商业补充型养老金管理规模约有60万亿市场。
“2008年4月份的那个晚上,我和刘挺军总裁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把方案递到保监会。2009年11月9日,拿到保监会的批文。2011年,燕园选址确定。这是泰康之家养老事业的三个关键里程碑。”时至今日,当回忆起泰康之家的创办经历时,泰康健投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邱建伟仍然能够清晰地想起这三件事。6月26日,是泰康保险集团旗下首家养老社区——泰康之家· 燕园开业运营五周年的时间。五年时间里,以燕园的开业为开端,泰康之家已经完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9个城市的医养融合养老社区布局。泰康之家的几个关键节点泰康进入养老行业,源于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在一个婚礼上的感悟。在这个灵感下,泰康一步步探索出“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并且试图构建一个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2008年1月,泰康在望京创办了第一个“泰康之家老年会所”,并且将“泰康之家”这个名字沿用至今。当时,这家老年会所主打的是居家服务、上门护理等轻资产的模式。然而,由于商业模式不成熟,不到半年的时间,这家泰康之家老年会所就关停。机构的关闭,也让集团高层试图找到可以借鉴的“养老样本”。目前,全球执行地比较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如下两种:以日本、欧洲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日本的方式,是由政府进行大投入,美国的养老模式则是以民营为主、自费比例高。2007年起,邱建伟和泰康保险集团的其他几位领导人,到日本、美国进行考察,看到美国大规模的CCRC(退休人员持续照料社区)持续照护模式。“我们特别兴奋地回国,认为找到了泰康想要给中国老年人带来的解决方案。”CCRC是一种什么模式?根据2019年的一份养老行业报告显示,在CCRC的模式下,服务商可以在同一社区中,针对老人不同生理年龄阶段及不同养老需求,为老人提供全龄化健康管理、护理和医疗服务等基本养老需求。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出租、销售或会员费等多种形式迅速回笼资金,以值得客户信赖的管理和服务品牌赢得市场并获得应有经营收益。2008年4月22日,邱建伟和现任泰康保险集团总裁、首席运营官兼泰康健投首席执行官刘挺军连夜给当时的保监会写了一份申请报告,申请投资筹办养老社区。但直到一年后的2009年11月9号,泰康才收到银保监的批复。邱建伟在采访中向雷锋网表示,当时,金融机构只能进行金融投资,不允许进入实体产业,泰康成为保险行业第一家投资试点养老社区的公司。然而,拿到批文只是第一步,在随后的两年,泰康又花了两年时间选址。邱建伟在北京跑了200多个地方,最后将地址定在昌平。他说到,选址的事情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当时,不少地块都在较偏远的山区,虽然风景很好,但是有客户反馈太远。因此,在总结选址规律时,泰康之家总结出了三条:首先,“离城不离社会”,保持老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存在感。其次,交通便利,离原家庭住址一个小时的车程是比较合适的距离。最后,周边半小时车程里一定要有三甲医院。“养老社区能解决老人的院前急救与院后康复,但是遇到急危重症时必须要有绿色通道,能够在半个小时内送到三甲医院进行抢救。”从2011年12月拿地到2015年6月26日正式落成,泰康之家燕·园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探索下,截止到2020年6月12日,燕园的在住老人接近1500人。养老布局的理论化、体系化当然,在参考美、日等国的养老经验后,泰康对其进行了“本地化”的改造:第一、对建筑功能进行了改变。例如,美国不存在南向房、北向房的观念问题;第二,美国没有在养老机构里建立医院,泰康将“医养融合”的概念应用到了自己的养老社区中;第三,将养老与保险进行结合。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刘淑琴也补充说,泰康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国外的优秀经验。“学什么?第一,商业模式;第二,养老设施;第三,老人的生活特点,医养如何结合。随后,泰康之家总结出老人的七大需求:社交、运动、美食、文化、健康、财务管理与心灵归属。从这些需求出发,泰康之家思考了社区的功能形态。目前,泰康之家拥有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四种生活服务业态区。全国六大已开业社区共开设了约200门课程,拥有居民俱乐部近百个,其中燕园开设精品课程32门、居民俱乐部32个。与此同时,泰康健投助理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运营官纪琼骁透露的一份数据显示,泰康已经完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9个城市的“医养融合”养老社区布局,每个社区都配建了康复医院。泰康之家全国入住规模已近3500人。从燕园开始进行的养老“样板间”的复制,让泰康布局养老更加地理论化、体系化。据雷锋网了解,今年,泰康之家将推动全国的网络化布局,而这个布局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连锁形式降低运营成本、如何通过产品迭代降低开发成本、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等应用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网络化、连锁化过程中主要是以泰康投资的形式为主,北京与上海两地会率先进行网络化。在采访中,邱建伟也宣布,泰康进入养老全新时代,希望未来打造与居民共生、共建、共享的泰康养老社区,“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梦想。”养老“龙头”的科技赋能疫情,成为检验各个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的一面镜子。根据加拿大健康护理统计局6月2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以老年人为主的加拿大长期护理机构人员在新冠疫情中的死亡率高达81%。然而,疫情出现至今,泰康之家全国六地养老社区近3500余位居民长辈无一例新冠肺炎感染。其中离不开泰康之家长久以来的科技布局。从几年前开始,泰康之家就在探索“互联网+医疗”,目前泰康之家所有的康复医院都在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粤园医院已先行落地。纪琼骁表示,在养康体系内,泰康之家希望形成“线上+线下”的互联网医疗体系,打造老年专科体系,尤其是在危重症会诊以及远程影像学诊断上,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进一步实现。目前,泰康之家的远程诊疗已经全部在社区内应用。除了尝试更方便的“互联网+”形式,泰康之家在自身的软硬件上也进行改造。其核心逻辑,就是要降低社区本身的运营成本,让更多人享受到高品质服务。在这次采访中,泰康之家的三位负责人,也多次谈到“成本”这一关键词。2019年9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发表文章《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提到一组对北京市458家养老机构的更新数据:盈余占4.0%,基本持平占32.8%,稍有亏损占32.6%,严重亏损占30.7%。因此,泰康之家在软硬件层面都进行了调整。在硬件层面,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优化,发挥战略性集中采购的优势。纪琼骁说到,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进行商品采购。“美国的大型养老社区,一个汉堡包在超市卖3.5美元,集中采购只有0.99美元。软件的进步是根植于经营经验,我们把经验、流程固化下来,做到系统里面去,通过这些来管控人力成本,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率。”在软件层面,是利用IT技术来降成本。泰康之家通过自主研发的养老云平台,对老人进行看护。“最早的时候是人盯人,人力成本很高。现在,如果居民跌倒,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按下紧急呼叫按钮,自动上传系统平台,系统可以自动判断这个信息应该推给谁,管家、社工、护理人员或医生等,实时生成任务,相关人员前往现场应急处置。”另外,泰康之家还搭建了一个能源管理平台。按照国家规定,每2小时必须由两个工程师把全园区几百个电表、水表检查一遍、抄一遍。现在,泰康之家开发了一个能管平台,中控室能实时看到水电的消耗情况。除了控制成本,泰康之家应用IT技术的另一大逻辑在于,提升用户体验。在泰康之家的记忆照护区,设置了一些智能的机器猫和狗,这对于安抚处于狂躁期的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非常有用。对于有高跌倒风险的老人的夜间看护,泰康之家在床上铺有离床报警的垫子,只要老人离开床铺,垫子就会通过系统提示夜间值班人员,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纪琼骁坦言,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都不符合泰康的应用要求。目前,泰康之家研制出了一个内置GPS的佩戴式卡片,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卡上的按钮,大大降低了对时空的限制。纪琼骁也表示,目前卡片的制作成本较高,对信号也比较依赖,仍然会继续研发优化。“有这个需求的小型养老机构,没有研发实力,有研发实力的团队缺乏运用场景。只有IT与运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实际可用的可穿戴设备。目前,这种卡片已经在燕园试运行。”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泰康之家里的老年大学教室里,配有人脸识别设备,可以自动统计人数以及老人参加活动的过往数据。此外,人脸识别的技术也可以用来记录构建老人的人物画像,通过行为轨迹与人脸识别,统计出性格偏好、行动偏好,进而分析各个场景的应用率,提示哪些居民是不活跃的居民,对其进行特殊关怀。纪琼骁向雷锋网表示,“这一系列的技术应用,让我们还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空间,降下来的价格尽可能都让利给消费者。让大家考虑的不是住不住得起的问题,而是考虑什么时候搬进泰康之家的问题。”13年磨一剑2013年前后,养老产业正热之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在城市周边、山清水秀之地,大笔资金投入建成的养老机构。但与此同时,民营养老机构也面临入驻率较低、专业化服务水平低、运营风险较高导致盈利较难等问题。在邱建伟看来,“硬件容易抄袭,但背后的运营体系与居民的生态体系,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邱建伟说到,泰康之家发展到今年已经是13个年头,十年磨一剑,这把宝剑已经磨出了锋利、磨出了光芒。但他也坦言,泰康之家一直还处在投入期, “但更为重要的是泰康作为一个保险行业的创新者,把保险+医养+支付的商业模式开创出来,引领行业的发展。”“泰康骨子里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保险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是一家以人的生命、价值观为导向的综合性金融健康服务集团。”
7月3日,中国太保集团旗下中国太保寿险成功摘得位于南京市仙林大学城区域的一养老地块,并将在此打造医养结合精品型太保家园养老社区项目。 这是“太保家园”在长三角继杭州、上海落子之后的又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太保集团在长三角核心城市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养老社区的蓝图已然成型。下一步,中国太保将发挥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交通和医保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优势,探索打通沪、宁、杭三地的优质养老资源,为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提供“太保样本”。 南京项目地块位于宁镇生态廊道,空气质量稳居南京市前列。项目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米,将为社会提供近300套老年公寓。在功能定位上,太保家园南京国际颐养社区拟规划设置自理区和护理区,为长者提供全龄化、一站式老年生活解决方案。同时,太保家园仙林项目距离太保寿险战略合作伙伴法国欧葆庭的高端养老项目——欧葆庭仙林国际颐养中心约2公里。双方将密切协作,打造中西合璧的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太保家园”作为太保养老服务的载体,将把养老需求较大的长三角地区作为首选,积极探索精品连锁、医养结合发展路径,为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提供“太保样本”。 一是与国内外一流的设计施工单位联手,打造更智能、更绿色、更人文、更健康的“养老社区2.0”精品工程;二是实施精益开发策略,对大体量项目进行分期滚动开发,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户型和功能配置;三是打通太保家园在沪宁杭三地的优质养老资源,为长者提供区域一体化连锁服务;四是进一步发力满足介助、介护养老刚需,在杭州项目设立护理医院,在上海中心城区布局多个康养社区,并提高南京项目护理区的比重。 同时,中国太保持续推动“保险+养老”模式的升级迭代。据了解,目前中国太保推出的“保险产品+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太保家园入住资格函发放已近万份。下一步,该公司还将探索通过年金险、长护险和重疾险对接养老社区部分费用,有效提高客户入住高端养老社区的支付能力,增强中国太保产品综合竞争力。
6月16日,中国太保旗下太保养老投资公司与上海市普陀区规划资源局正式签订建设国际康养社区项目的投资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中国太保打造养老服务全龄覆盖的三大产品线继颐养服务、乐养服务产品落地后,康养服务产品项目将正式动工开建并持续运营,中国太保在面向高龄刚需人群提供高品质介助、介护及失智照护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协同保险主业共同解决社会民生保障问题方面迈出了创新步伐。 近两年来,随着中国太保成都、杭州等地的国际颐养社区项目、大理旅居乐养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以及厦门集美、上海东滩等旅居与长住融合项目相继落地并即将破土动工,太保家园“颐养、乐养、康养”三位一体产品体系正在日趋完善,未来将具备“从55岁至99岁+”的全龄覆盖的养老照护服务能力。 据悉,此次投资普陀区的国际康养社区项目,届时将向社会提供近300个高品质的养老护理康复床位。该项目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医疗、商业、文化、绿地等配套设施齐全。作为首个落地太保“主场”上海中心城区的养老社区项目,太保养老投资公司将对该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将其打造成为上海城区康养类项目的精品和标杆。 中国太保此次与普陀区联手,意在为上海应对“大城养老”挑战探索示范样本。太保家园普陀国际康养项目将突出适老化、智能化、医康养融合和保险产品对接四大特色。项目将全部按照适老化、无障碍设计,创造居家温暖的生活环境与公共空间;积极应用智慧养老技术成果,提供全方位、多样化、智能化的护理环境;实现医、康、养功能的有机融合,面向高龄刚需人群提供高品质介助、介护及失智照护服务;升级“保险产品+养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等健康险产品与康养服务深度对接的路径。 随着上海国际康养社区项目的落地,太保家园“颐养、乐养、康养”三位一体的全龄覆盖产品和服务体系,正逐步从理想变成现实,“东西南北中”的养老产业全国布局发展蓝图即将绘就完成。 在保险客户生态圈建设和促进服务增值上,基于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和高品质养老服务,中国太保推出的“保险产品+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赢得广泛认可,太保家园入住资格函发放近万份,养老投资板块已成为中国太保转型2.0的重要发力点和寿险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