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据彭博的最新数据,因自身经济发展和战略需求,中国拟收储约2000吨钴作为国家储备。知情人士称,收储可能于今年晚些时候进行。这个消息直接利好标的金川国际(2362.HK),其在刚果(金)从事铜钴矿山开采和运营,在未来数年旗下新矿山进入量产期后,金川国际的钴产量将在刚果(金)当地的矿业公司中排名靠前。 7月上旬,金川国际(2362.HK)公布了上半年盈利预警,业绩不佳基本符合市场对上半年全球疫情下矿业走势的预期,因此并未引起市场情绪的明显变化。股价反而在随后的一个月随着“眉飞色舞”的有色板块震荡上涨,触及年初高位,市值最高反弹至百亿港元之上。 一、中期公告的铜钴销量均有上升,公司股价短期实现翻一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8月21日晚,公司公布中期业绩后,我们重点关注两个问题:(1)上半年业绩同比盈转亏,是一次性还是持续性?(2)公司股价由4月触底至今,几近翻番怎么回事?市场看多的主要逻辑在哪里? 首先,我们对刚刚公布的金川国际的中期数据进行梳理,简单看下有哪些重大变动。 根据中期业绩公告所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金川国际实现营收3.48亿美元,同比下滑了50.7%;产能方面:2020年上半年,金川国际生产39006吨铜,同比提升了约6% ,生产了 2635吨钴,也较2019年增长约1%;销售方面,出售铜34000吨,按年减少11%, 钴2970吨,按年增加252%。毛利率方面,由2019年中期的8.5%提升至2020年中期的9.1%,除了铜及钴价格下降之外,为了降低成本,将Kinsenda矿场所生产的铜精矿需送至当地冶炼厂加工为粗铜,令到销售延后期内收入减少。同时,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4月份刚果金的出口业务遭到中断,随后在5月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公告所示,2020年上半年,外购采购矿产品以及贸易业务收益同比下降了约71%,主要因为贸易分部(和均和集团合资之上海金川均和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重组清算所致,这进一步为上半年的营收规模带来不利影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一般来说,贸易业务占用资金较大,且毛利率低,而现阶段贸易板块风险增加,所以清算重组这块业务转而集中精力加快矿山建设,更能有效运用资源,给公司未来业绩带来更大贡献。上半年“告别”贸易业务的金川,将成为业务更聚焦更清晰的国际矿业公司。 (来源:公司公告) 整体来看,中期业绩的盈警主要跟突发的疫情有关,公司自五月起,经过快速组织有序恢复生产,使得经营基本恢复正常。并且受益于两种主要金属价格近几个月的上涨,股价也快速走出了谷底。 因此,因疫情导致的业绩亏损,基本面风险已经在4月,股价触底后得到充分释放,取消金港源的投资回报、减值拨备以及对大额外汇收益进行税务上计提拨备也基本为一次性影响,不构成长期评估企业价值的依据。 那么,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际疫情反复变化的大背景之下,由4月触底至今,股价几乎翻番,市场看多的主要逻辑在哪里呢? 股价一路上扬的核心推力, 我们判断主要来自对以下这些方面的预期: 首先,自5月份以来,公司业务开始恢复。随着中国经济二季度扩张,大宗商品需求端放大。公司市值重新站上100亿港元,这是一个标志。 第二,中短期来看,疫情在全球拐点的信号或者疫苗研发等预期逐步明朗化,铜价和钴价分别先后在七月份开始大幅上扬。为应对疫情,世界主要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宽裕,推动有色金属价格一路上涨,贵金属金融属性凸显从而吸引资本的眼光。 第三,中长期来看,全球铜和钴金属的供应量趋于萎缩,供需缺口现象大概率会发生,从而引发铜和钴的价格进入新一轮周期行情。例如,如嘉能可旗下大型铜钴矿山的停产,以及当地高品位民采矿的减产趋势明显,导致未来几年铜钴供给量收紧。 二、后疫情时代的中国,铜钴金属迎来新一轮需求扩张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上海有色网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近年美国的铜主要流向房屋建筑,电子电器产品,以及运输设备板块。而在中国,2019年占比最多的三大铜消费板块分别为为电力(46%),家电(15%),交通运输(11%)。 近期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其对金川国际背后的控股股东来说,通过内化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国内市场,渐渐成为大势所趋。而随着国内外企业经营逐步恢复,新能源汽车、5G手机通讯基站,特高压等板块引领金属下游消费,“新基建”或为铜钴价形成有力支撑,就目前已公布的国家重点投资项目或方向中,预期将带来15万吨的铜消费增量。 (来源:上海有色网、彭博行业研究) (1)持续放大的新能源汽车/电桩/电池的铜钴需求 今年4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通知》。从2020年开始设定每年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上限约为200万辆,约占我国年度汽车销售总量的8%,按此规模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效益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外利好政策刺激下,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乐观。对上游铜来说,预计消耗量在9万吨左右,将迎来较好的中长期布局机会。而在发展势头迅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下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是未来钴金属市场的核心变量。预期至2022年底,保守估计下,动力电池安装量所对应的钴需求将超过5万吨。 (2)5G概念手机/基站的铜钴需求 2020年,5G概念如火如荼。据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建5G基站25.7万个。对铜的消耗量在2万吨左右。同时,5G手机总出货量激增。今年1-6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6359.7万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电池需求,以及上游的钴原料价格上涨。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消费电子领域带来的全球钴用量或在2020-2022年增至6-7万吨。 (3)电网基础建设投资提速 国家电网自今年2月以来,覆盖范围内的8项特高压工程已全面开复工,预计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800亿左右,预期铜消费量3万吨。 与需求增长的确定性相比,铜钴矿的供给端趋于收紧,且不确定性有所增加,未来数年,缺口或加速显现。 三、铜钴金属或存供需缺口,短期和长期逻辑分别如何演绎? 短期来看,疫情蔓延加剧了铜钴原料供应风险,但全球贸易和各地经济运转,或会随着疫情受控而重启,将产生了补库存的需求。 铜方面,全球低库存背景下,产业分析师普遍看好未来铜价,尤其被视为铜矿石市场关键指标的铜精矿。数据显示,按全球精铜全年表观消费约2500-2600万吨来预估,目前全球交易所库存不足50万吨, LME首次公布的LME非交易所和私人库存也仅有16万吨。市场供需紧张的情形可能长达至少五年。综合多家大行对铜价预测,铜在2020年4季度下探6000美元/吨后,会再次在2021年重上6200美元/吨关口,并维持高位一段时间。 钴方面,由于非洲新冠疫情反复,南非港口运输不通畅,导致运输到中国的钴原料大幅度减少,据海关数据测算,5-6月份我国钴原料进口同比下滑超70%。由于下游恢复较快,叠加国内低库存,致使钴的供应变得紧缺,使钴的价格开始反弹。 根据大和证券的估计,由于嘉能可刚果(金)的Mutanda钴矿场于2019年底(完全)停产,对钴价将有正面影响,将2020至2021年的钴价预测分别调高31%及33%。随着多个大型钴矿山下调资本支出,减产停产,钴矿的长期投资面临不足。同时,多个矿山工会罢工示威接连不断。预计中长期供应增量有限的状况或会持续。 同时,预计2021年起,在疫情消退的情况下,消费电子和动力电池领域的钴用量将恢复增长,需求端整体将明显回暖;供给端增量较为有限,供应增速将低于需求增速。供需呈边际改善格局,钴价触底回升或为大概率事件。 若参考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的测算,预计2019-2025年,全球钴需求或将从13.44万吨提升至22.51万吨,对应9.07万吨的增量需求。需求端的年均复合增速或达到9%。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锂电池领域,占需求总增量的89%。 业内人士预期自2021年起,在消费电子和动力电池高增长的促进下,需求端将恢复增长,而供应新增有限,整体增速不及需求端,并预计 2022 年起整体供需将重新进入紧平衡状态。 (数据来源:东兴证券研究所) 过去一年,特斯拉的股价不断创下历史新高,龙头地位越发稳固。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也在近几个月赴美排队上市。造车新势力先后上市融资。蔚来,理想,小鹏都成为资本的追捧对象。而恒大汽车恒驰6车齐发和汽车基地加速量产进程;电池产业链集中度提升,高瓴参与宁德时代定增的启发,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全球各大汽车品牌的加入,无不昭示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5G+AI的发展让自动驾驶成为可能,种种现象都指向一个方向:传统汽车过渡到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加快,乐观来看三年至五年内或会完成,这将加大供需缺口的评估。 四、总结部分 需求端复苏快过供给端,货币供应宽松和实体经济复苏的双重刺激下,行业股票近期也频繁躁动。根据中信有色金属行业指数,有色金属行业指数上涨21.86%,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12.75%,有色金属行业跑赢沪深300指数9.11%。无风险利率下降,资产寻求更高回报,使得有色金属板块整体出现上涨行情。产品价格变动对预期影响已充分反应在股价之中。而在港股的锂钴板块中,金川国际(2362.HK)近三个月涨幅更是居于首位。 (数据来源:Aastock行情系统,8/25统计数据) 金川国际依托金川集团技术与管理优势,持续打造海外资源开发旗舰平台的整体战略布局,尽管在短期面临疫情的影响,长期来看依然在稳步推进中。我们相信,凭借行业内较为优质的矿产资源和矿山运营经验与效率,以及铜钴价格的中长期利好,公司的长期价值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兑现。当前公司市值重回百亿之际,公司重新腾飞的机遇已越发成熟,为其股价在过去四个月内实现翻一番提供了强而有力的逻辑。
记者从杭州银行了解到,该行为了更好地满足科技文创企业融资需求,近年来综合运用各类产品创新,支撑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近两年围绕上市公司目标客群,打造了资本市场融资服务体系。 在总行组织架构层面,杭州银行设置了专门的实体企业客户服务团队,在投资银行部下设“卓越计划”团队,专门负责上市公司客户的名单制管理、组织营销和产品创新工作;在公司金融部下设科技文创金融二级部,负责新三板、拟上市公司的客群管理与特色产品开发,并组织全行开展科技文创型中小客户培育。 杭州银行基于经营区域内上市公司“卓越计划”名单客群,围绕上市公司股东、高管及员工个人、上市公司本级和核心关联企业需求,通过合理的产品组合和定制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有效解决上市公司及核心股东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2019年以来,针对上市公司及股东因实施产业升级、资源整合、股本结构优化等产生的权益类金融服务需求,该行充分发挥首家获批“理财子公司”城商行的先发优势,积极通过股票质押式回购、员工持股计划等产品为康泰生物、迪安诊断、工业富联等上市公司及关联方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 截至2020年6月末,杭州银行服务上市公司“卓越计划”客户数达556户,全口径融资余额286亿元,其中浙江省内上市公司合作客户数210户,市场覆盖率达45%。 另外,杭州银行积极服务成长型实体企业,抓住成长型拟上市公司需求痛点,制定针对性金融服务方案。该行储备了“起飞计划”拟上市公司客户超300户,通过为相关拟上市企业及其股东、员工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包括基础公司金融服务(如公司债权融资、资金管理等)和特色个性化金融服务(如辅导期财务优化、股权清理、占款清理、担保关系清理等)超过30余款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企业上市前面临的各类融资需求,助力企业实现成功上市。 截至2020年6月末,杭州银行的“起飞计划”拟上市公司合作客户数334家。2019至今,该行已陪伴41家企业成功上市。
近日,黄金大幅上涨,不仅突破9年前保持的1895美元一盎司的历史高点,还于8月4日一举突破2000美元大关,再次刷新历史记录。今年以来,黄金已经累计上涨33%, 连《华尔街日报》都称黄金是2020年至今“收益最高的主要资产之一”。 黄金为什么持续上涨?短期还会涨吗?还能入场买黄金吗? 影响黄金价格有两大方面的因素:供求失衡和美元波动。长期上涨是因为需求大于供给, 近期暴涨却是因为美元剧烈贬值。 投资需求暴增,供给下降 全球每年生产的黄金,48%用于黄金装饰品, 44%用于满足投资需求,剩余8%用于工业需要。 2020年,黄金的工业需求受到新冠疫情影响,预计比去年减少10%, 但是由于工业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小,因此不足以影响价格走势。 同样,黄金饰品需求今年亦因受到疫情影响而大幅减小,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收入减少,钱袋子紧了,加上金价大幅持续上涨,黄金首饰的主要购买者:中国和印度大妈的抢购热情减弱了许多。据预测, 2020年黄金首饰需求量将从2107吨减少到1348吨,足足减少了36%。 虽然工业和金饰品的需求减少,但是投资需求却大增。众所周知,黄金是一个特殊投资品种,本身不产生固定利息回报,却有很强的抗通货膨胀和抗风险的属性。投资者买黄金,不管是持有实物黄金比如金币金条,或者买入黄金ETF等黄金金融产品,都是为了抗通货膨胀或者躲避风险。 2020年上半年,全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和刺激性的财政政策, 投资人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小;加上最近世界格局动荡不安,国际关系由于疫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让黄金更加受到投资人追捧。从2020年第一季度数据推算, 今年全年黄金投资类需求将增长55%,抵消了工业和金饰品对需求减少的负面影响。 在投资需求增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黄金ETF的巨幅增长,专家预计今年黄金ETF将有2倍的大幅增长。黄金ETF比实物黄金更加方便买卖,流动性强,存储和交易成本低,成为投资人最喜爱的持有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 央行的黄金储备也预计将大幅提升30%,这主要归功于全球央行达成的《巴塞尔协议III》中的一条关于黄金的条款。该条款重新界定了黄金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属性。协议规定:自2019年3月29日起,国际清算银行(BIS)允许各国央行将持有的实物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并按市值计价。这意味着黄金由新规之前的中等风险资产变成跟货币、国债一样的低风险资产。也就是说, 在央行眼里,黄金由商品变成了货币。 黄金属性的重新划分意味着央行可以通过购买黄金来扩充资产负债表。因此各国央行对黄金需求从2018年就开始大增,2020年也将延续这个增长势头 。 所以从需求方面看,黄金投资需求暴涨,抵消了黄金饰品和工业需求的减少, 这是黄金价格长期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供给方面看, 疫情给供给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多个国家出台较为严格的停工停产措施,导致金矿开采和黄金冶炼受到一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多个位于中国、南非、墨西哥等地的若干矿山暂停开采工作数月。黄金冶炼厂同样如此,位于南非和瑞士的冶炼厂均因配合防疫而停产,一度造成市场上金条和金币的供应短缺。当前海外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非洲南美等地仍有可能爆发更严重疫情,因此停工停产很有可能延续下去,供应端整体上受不小的影响。 供应受疫情影响而减少, 是黄金价格长期上涨的次要因素。 一方面,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供给在减少,两方合力作用下,黄金价格逐步抬升。 短期暴涨是美元引起 近期黄金在一周内暴涨20%突破2000美元大关,却跟需求供给等长期因素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美元巨幅贬值。从走势图上看, 在2020年6月之前, 黄金和美元指数是同步联动的,同涨同跌。可是进入七月, 美元和黄金开始分道扬镳,一个向下,一个向上。而美元此次下跌幅度惊人。 美元在短短一个月左右,逆转2018年以来的上升趋势,从指数102,暴跌到92, 跌幅接近10%。要知道美元属于全球货币,正常情况下短期波动不大,即使在疫情对金融市场影响最严重的3月,美元指数也才上下波动3%。追溯美元如此巨幅暴跌还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期间。 研究美元走势非常重要,因为美元作为全球通用计价单位,它的一举一动,影响全球各类别资产的价格走势。那美元近期为什么突然暴跌呢?这是长期还是短期趋势?美元会继续跌吗? 美元暴跌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内因,一个外因。 先说内因,美联储将会继续实施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第二轮的财政刺激经济政策已经在路上,货币和财政双管齐下来应对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这造成美国政府债台高筑,总债务额高达24万亿, 仅2020上半年,债务就增加了3万亿美元。这些举措都不可避免的压低了美国的利率,提升了通货膨胀预期。投资人纷纷把手中的美元换成他国货币,或者投资黄金和股票等抗通胀资产。 而外因是因为,美国以外的经济大国疫情受到基本控制,经济开始回暖。在全球经济最动荡的上半年,投资人为了避险,把资产转移到美国,换成美元资产。而现在中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相继走出疫情低谷,资金从美国流向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成为趋势。 长期看,内外两个因素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美元已经步入下行通道。 然而,黄金和美元都属于避险资产,波动性都较小。因此短期内两者大幅背离,这种罕见的现象并不可持续,预计市场会很快进入修正期。美元短期反弹,必然导致黄金快速下跌。所以,黄金市场的投资者,短期内要特别注意高位入场的波动风险。
核心通胀继续回落,需求依然偏弱——7月通胀点评 1、食品通胀回升,核心通胀续降。 7月CPI环比上涨0.6%,同比升至2.7%,主要是食品带动。7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8%,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至13.2%。而非食品价格环比由降转平,同比进一步回落至0%,为2010年以来的新低。 食品方面,猪肉和蔬菜价格上涨较多,是推升食品价格的主要因素。猪肉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每年6-9月猪肉价格环比增速通常都会高于其他月份;另一方面国内餐饮恢复带动猪肉消费、加之洪涝灾害对生猪调运带来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地区供给紧张,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7月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0.3%。 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3%,主要是强降雨天气对蔬菜的生产和流通也有所影响。蛋鸡存栏下滑以及产蛋率处于季节性低位,鸡蛋价格也结束了9个月的连续下降转为上涨,7月环比涨幅为4.0%。不过应季水果大量上市,水果价格继续下降4.4%。 非食品方面,受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的影响,7月国内汽油、柴油零售指导价经历年内第2次上调。暑假期间出游也有所增加,机票和住宿价格小幅上涨,但同比来看旅游CPI依然为负,说明暑期旅游相比去年仍是大幅缩减的。夏装促销力度加大,服装价格续降。 7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进一步回落至0.5%,非食品和服务业CPI大幅走低至0%,均创2010年来的新低,反映需求端依然疲弱。 2、PPI同比回升至-2.4%。 7月PPI环比上涨0.4%,同比回升至-2.4%。具体行业来看,油气开采、燃料加工等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主要受益于国际油价回升。农副食品加工价格涨幅扩大,或与7月汛情有关。黑色采选和黑色冶压价格涨幅回落,煤炭采选和汽车制造价格由降转涨。 总体来看,上游产品涨价较多,而中下游制造类价格反而在回落,比如化纤、纺织等行业价格降幅居前。40个工业行业中,价格下降的行业增加了3个,价格上涨的行业减少1个。而且考虑到部分行业价格上涨主要受益于原油价格回升和汛情影响,实际上各类工业品库存已经在高位;加之当前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国内需求端的恢复也较慢,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工业通缩风险仍大。 3、预测8月CPI同比回落至2.2%,PPI同比回升至-2.3%。 8月以来,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和菜篮子价格指数小幅回落。尽管蔬菜价格仍在上行,但随着汛情告一段落,涨幅已经有所放缓;猪肉价格处于季节性高位,近期也出现小幅回落;水果价格持续下降。预计后续蔬菜和猪肉的供应、流通都会逐渐恢复,食品价格也会趋于回落。 而非食品方面的需求仍然偏弱,预计非食品CPI继续低位徘徊。疫情影响下,今年暑期消费可能相对偏弱(详见报告《即将缩水的“暑期经济”》)。尽管影院重新开放,但票房收入仍不及去年同期的一成;旅游恢复也相对缓慢,暑期旅游仍以当地游和周边游为主。预计非食品类的商品和服务CPI维持低位,8月份CPI同比或回落至2.2%。 工业品方面,近期钢价持续上行,但煤价相对偏弱,南华工业品价格小幅回升,预计8月份PPI同比或继续回升至-2.3%。 4、服务和核心CPI大幅回落,需求依然偏弱。 近两月CPI短暂上行,主要是汛情影响下的食品价格上升,非食品、服务和核心CPI却大幅回落,反映需求端依然偏弱。 而我国近几个月经济数据不断回升,更多是靠生产和投资带动,需求恢复较慢,反而是将库存推升至高位。而且部分领域存在疫情期间积压需求集中释放的情况,比如汽车、地产等,对短期需求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一旦集中释放结束,后续需求端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国内通胀仍会趋于回落。 货币方面,央行也更强调稳增长和防风险均衡,未来将以结构宽松政策为主导,进一步降息需要等待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明显下滑。 风险提示:疫情发酵;全球经济降温;政策变动。
自7月14日国家文旅部发布通知恢复跨省旅游以来,截至7月30日,国内已经有30个省份宣布有序开放跨省游。随着跨省游的重启,各地纷纷开启“揽客”模式,最受关注的是湖北宣布全省400家A级以上景区自8月8日起一律免费。 据携程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已有4000多家旅行社在携程平台上发布国内游产品,较跨省游恢复前增加了1倍。其中,长三角地区暑假游产品最为热门,亲子人群、90后、中老年是暑期游主力,私家团、小团成为最受追捧的“黑马”。 据携程报告显示,跨省游恢复正逢暑期,定制旅游需求呈现快速恢复的趋势。7月份,国内旅游者通过携程APP的定制游入口提交的需求单,环比增长126%。三类定制服务的用户均出现明显增加,其中个人定制需求环比增长156%,高端定制环比增长103%,公司定制环比增长80%。从同比数据来看,高端定制成为最大的“黑马”,7月14日跨省游恢复以来,携程平台上高端定制需求同比增长125%。 “目前国际旅游尚未重启,所以这部分高端需求会转移到国内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而据携程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往年30人以上的传统大团,今年尤其在上海地区,一单一团、专车专导的私家团成为“香饽饽”,游客人数增长近2倍。 据山西证券最新研报,旅行社通常的收入构成分为三类:出境游、跨省游、短途游,收入占比分别为50%、40%、10%。如今,随着跨省游的全面恢复,旅游行业的复苏将进一步加快。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国内游的热门地区。随着上海旅游节的临近,市场预期政府将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助力行业复苏。 线上旅游平台成为助力行业复苏的重要渠道。宁夏大自然国际旅行社负责人张松涛表示,受疫情影响,网上平台成为旅行社重要的获客渠道。此前,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的“2020年上海夏季文化旅游产品发布会”上,携程、驴妈妈、美团等多个平台均发布了线上产品。携程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小平表示,为了确保旅游者更安全、安心,携程联合上海在内的各地知名旅行社伙伴,集体发起跨省“安心跟团游”自律公约和倡议书,得到4000多家旅行社响应,目前平台上线超过10万条安心游、新跟团产品。 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梅红介绍,目前,沪上A级旅游景区均已落实“限流、预约、错峰”等有序开放管理措施,部分景区已率先实现分时段预约。 资金扶持政策也在加速落地。8月4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发通知表示,上海将进一步推出面向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举措,重点支持主营业务较为稳定、过往信用记录良好,有经营意愿和发展前景,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出现流动性紧张、有融资需求的本地注册文化旅游企业。数据显示,沪上文旅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在线下业务量不足的情况下,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1 上半年,水泥行业的市场表现不温不火。直到7月,才走出爆发的姿势。据Wind,水泥行业指数期间累涨25%,大幅跑赢沪深300和大盘指数。 (水泥指数7月后爆发,来源:Wind) 个股而言,青松建化、宁夏建材、西藏天路均大涨超过50%,万年青涨49%,塔牌集团、祁连山上涨30%以上,上峰水泥、福建水泥、华新水泥等上涨超20%。另外,巨头海螺水泥也上涨了16%。 (来源:Wind) 水泥板块的集体爆发,一方面,源于上半年遭到主力资金的冷落,估值相对科技医药等板块有较为明显的估值优势。另一方面,水泥需求反弹,供需偏紧,多地价格止跌回升,市场对下半年水泥业的利润有所期待。 (来源:Wind) 水泥业个股涨了不少,还存在投资机会吗? 2 其实,从2016年开始,全国水泥价格就处于上升通道,虽然中间有波折有反复,但趋势仍然是涨价。 (来源:券商) 每涨一分钱,便是利润。2015年行业筑底之后,2016-2019年,水泥业利润总额越来越高,增速也非常快。 (来源:机构整理) 在此背景下,行业龙头海螺水泥走出了一波气势恢宏的大行情。据Wind统计,海螺自从2016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超过325%。 (来源:Wind) 接下来,行业景气度(股价表现)是否持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还是在于水泥价格。那么,水泥价格成为了投资过程中,需要认真探讨的关键因素。 决定价格的因素,无非两个——供给、需求。 1、供给 2014年两会期间,部分委员提出了“水泥错峰生产”的提案,目的是为了治理雾霾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当年12月,东北三省水泥企业统一错峰生产,揭开了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序幕。 2016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推进错峰生产”作为压减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加以实施。接着当年11月,《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 (错峰生产重要的政策文件,来源:华安证券) 一连串的政策,让错峰生产成为了行业的共识与常态。2020年以后,国家暂时没有明确规定,但错峰产生走向常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毕竟未来大方向仍然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 水泥是国家严重产能过剩的几个行业之一,产能置换由来已久。比如,位于国家规定的环境敏感区内的建设项目,每建设1吨产能须关停退出1.5吨产能。位于非环境敏感区内的建设项目,每建设1吨产能须关停退出1.25吨产能。 所以,企业想要扩大产能只能通过产能置换的方式。并且,今年1月工信部又发文明确“僵尸产能”不可用于置换。水泥熟料产线不再新批,水泥业核心优秀公司已经无法复制了。 (来源:数字水泥网) 总之,供给侧改革仍然是未来行业的主线。 2、需求 水泥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和基建,大致约占80-85%,其中房地产占40-50%。 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投资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1—5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下滑11.7%,降幅收窄3.1个百分点,拖累了固定投资的表现。 而基建投资1-6月同比下降2.7%,降幅较1-6月收窄3.6%;地产开发投资1-6月累计为62780亿元,上半年实现了1.9%的同比正增长,并且6月单月同比增幅继续扩大,达到8.5%。 (来源:国家统计局) 可见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是托底经济修复的重要引擎之一。要知道固定投资占GDP的比值占比高达42.59%(2019年数据)。 近日,央行行长易刚表示,中国经济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基建领域一定会有大动作。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国家安排地方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创下历史之最。 截至7月中旬,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2.24万亿元、支出1.9万亿元,全部用于补短板重大建设。并且由于7年要为特别国债让路,地方大多把专项债的时间定在了8-9月,届时会迎来发债的高峰。 近日,国常会也要求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支持“两新一重”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未来在专项债和其他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下半年基建有望继续发力。 (2020年上半年基建政策,来源:国泰君安整理) 今年一季度,水泥行业同样遭遇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在4月份以后,水泥行业的需求已经明显反弹。 (水泥行业指数,来源:华安证券) 另外,中国经济超预期修复,加之专项债(重大基建项目)等政策的加持,水泥行业的需求有望持续反弹。 并且,水泥行业的高位需求不是短暂的。 在2011年,我国水泥需求量(以产能来计)首次突破20亿吨,到了2014年已经高达24.76吨。以2013年增速10.55%为需求高点算起,全国水泥行业高位需求平台期已经有7年时间了。按照券商预期,乐观预期(20亿吨以上)还将维持5-10年,悲观预期还有2-3年。之后,需求高位下滑,但也是逐步的。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 意思是,整个水泥的行业蛋糕未来几年不会锐减。并且分蛋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有更多机会抢占更大的市占份额。以2018年数据为例,行业CR4市占率已经达到43%,CR10达到57%,比2012年分别提升7%、6%。 (水泥行业集中度,来源:华安证券) 未来的大趋势,行业集中度还将加速。 3 2005-2007年,水泥制造(申万)动态PE在15-150倍之间波动。当然,超过100倍的估值倍数,是2007年疯狂牛市的杰作。2008年之后趋于稳定,并于2017年之后显著下滑。2018年以后,行业整体估值便维持在7-10倍的低估值区间。 (来源:Wind) 当前,水泥制造动态PE为11.46倍,仍然低于机会值的12.12倍,离危险值的36.19倍更是相去甚远。与国外水泥龙头对比,行业整体估值还是偏低的。 (估值对比,来源:华安证券统计) 即便是行业核心资产的海螺水泥,当前的PE倍数仍然仅有10倍。要知道海螺的盈利能力强劲,ROE多年均为双位数,最近2年更是接近30%。 目前,水泥跟建材、房地产等行业一样,被市场冷落了不少时间了,上半年把较为悲观的预期也基本进行了定价。未来,整体估值有望逐步回升。 水泥的风已经吹了一阵了,海螺水泥、上峰水泥、华新水泥等,近日股价纷纷创下新高。当然风还没有结束,因为行业的逻辑没有变。
8月6日,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后首次发布财报,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增长,并且双双创下新高。 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中芯国际销售收入达9.3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归母净利润为1.38亿美元,同比增长644.2%,创下单季新高;毛利2.4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4.5%,毛利率为26.5%。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和梁孟松指出,尽管宏观环境仍在变化,但芯片需求依然强劲。第二季度成熟技术应用平台需求旺盛,消费电子类收入增长显著,先进工艺业务稳步推进。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扩充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第三季度营收持续成长。 同时,中芯国际在加速产能的扩张,将今年的资本支出从43亿美元上调到了67亿美元。在8月7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中芯国际的高管们就谈道,资金一方面用于先进工艺建设,另一方面是成熟工艺扩产,“现在设备采购都是按照需求正常采购,预计14纳米月产能将在年底达到1.5万片,8英寸晶圆每月增加3万片,12英寸晶圆每月增加2万片。” 此外,对于美国禁令的影响,梁孟松表示:“我们绝对遵守国际规章,会有很多其他的客户准备进入我们有限的产能的生产里面,所以影响应该是可以控制的。” 建厂扩产进行时 首先来拆解一下二季度收入构成,从应用看,通讯产品营收占比最高,为46.9%,其次为消费类产品,占比36.9%,这两个领域占据了83%以上的营收。细化到晶圆收入方面,收入占比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0.15/0.18微米(33%)、55/65纳米(30%)、40/45纳米(15.4%),最受关注的14/28纳米占比9.1%。 梁孟松指出,14纳米产品由4G移动通讯拓展到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等应用平台,居家办公普及也带动平台应用,中芯国际的下一代平台正处于客户产品验证阶段,“14纳米的机会很大,4G移动端开始,再延伸到射频芯片、WIFI6的手机芯片等,商机很大,我们有信心可以填满产能”。 财报显示,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也得到提升,第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为98.6%,第一季度为98.5%,2019年第二季度为91.1%。 不过,相比台积电等大厂,中芯国际的产能并不算大。目前产能紧张,中芯国际还在继续扩大28纳米、14纳米等多种工艺的产能,近期就在北京投资28纳米及以上的工厂,上海的14纳米继续产能爬坡。 关于北京新工厂,中芯国际CFO高永岗介绍道:“北京计划建设新工厂,主要还是基于我们对市场的思考和分析。在成熟工艺上市场需求巨大,不止是28纳米,也包括40/45纳米、55/65纳米等很多工艺节点。北京已经有3个成熟的12英寸厂,拥有成熟的团队,坚实的客户,这是前提和基础。” 他还表示:“北京公司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路,通过多节点的产品运行,能够使得公司的运营良好,我们不会建立单节点的工厂,而是沿用原先成功的模式。集成电路实际上是历史积累的,北京老厂做了10多年才盈利,老厂带新厂,一家晶圆代工厂一般需要20年后才真正起飞。中芯国际刚好成立20周年,新厂不会像以前历史上那么困难了。” 高永岗也强调,各个方面的需求缺口都很大,不仅仅是28纳米有需求,也不是简单的逻辑电路有需求,还有很多细分领域的需求。 比如,0.15/0.18微米由于5G到来,应用需求特别大,指纹识别和照相机部分都需要0.18微米的部分,需求缺口很大。而这一方面中芯国际客户在市场上的盈利很高,也带动了中芯国际的收益上涨,接下来中芯国际还将积极做产品布局优化。 光大证券报告指出,中芯国际收入端有望快速增长,然而先进制程投入、产能扩张导致盈利短期内难以改善,预计2020-2022年净利润同比变化率分别为-16%、-41%、7%。 美国禁令和国产化 除了产能和先进制程,外界也十分关注美国新的管制措施对于中芯国际的影响。尤其是客户华为海思,由于美国的禁令,海思的芯片供应受到影响。而原先,比如在14纳米方面,华为这样的强大客户可以帮助中芯国际提升良率、提供需求,从而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若华为受限,中芯国际将如何应对? 按照梁孟松在业绩会问答环节的回答,中芯国际认为影响是可以控制的,“先进制程的开发是需要一个伙伴客户,制程定义,量产学习曲线,未来需求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助力,这个方面如果有所改变,可以找替代方案。把完整技术开发要分成很多段,由很多不同客户担当不同任务,我们可以克服这些挑战。对于先进工艺开发和需求都表示乐观。”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芯国际作为产业龙头,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乃至科技圈,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产业链需要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中芯国际承载着重大科技创新的希望。然而,现下受逆全球化冲击,中芯国际遇到了企业成长路上的大考。” 在他看来:“基于理性战略选择,市场不必期待中芯国际开启疯狂追赶模式,不必渴望在短期内突破7/5纳米以下工艺。中芯国际14纳米FinFET代工的移动芯片,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这个工艺可以支持5G芯片发展,除了手机等移动终端,能够让产业维持一段时间。在没有7/5纳米等最先进工艺的8-10年内,国产芯片产业如何破局?就是集中资源办大事。” 近期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也是对进一步大力支持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软件信息在内的产业公司,利好中芯国际、华虹等龙头晶圆代工企业。 此外,谈及国产12英寸量产、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的话题时,赵海军表示:“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和亚洲半导体生态都越来越强,就近互相反应、快速支持是一个趋势。现在中国规模还是较小,但是主要的公司都上市了,有了很多财务支持,投入研发,后续我们是看好的,建立生态需要时间。” 他也强调,中芯国际是一个国际公司,没有倾向性地只用某一家设备,“我们要快速建立规模,对于在地的生产也欢迎,这样可以保证生产链不中断。但是产业的追随者并不是一天就可以取代领导者的,中芯国际也欢迎国外的龙头企业来中国建厂,建立更加稳固的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