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给侧改革实施一段时间以后,需求侧改革首次浮出水面。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时间,需求侧改革刷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生产端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点是以质换量。需求侧改革则相对复杂。目前我们谈的需求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和大家直接相关的普通消费端需求,二是企业投资需求,三是政府购买需求。这三个需求又需区别对待,普通消费端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扩大内需;企业的投资需求要看细分行业的景气度,至少落后产能行业的投资需求就很难释放;相对而言政府购买需求应该是最稳定与可控的,但是这种需求未来的针对性应该更强,而不是盲目地铺张浪费。 首先来看一下扩大居民内需消费。我们看到11月CPI出现了近十多年来罕见的负增长,这其中固然受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但长期以来,居民消费支出被房地产、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刚需挤压,特别是房地产消费几乎占了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一大半甚至更多,真正能拿出来消费的余钱并不多。所以很多人宁愿把钱存起来以应付不时之需,从而造成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企不下。现在就算提出需求侧改革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释放,它需要我们释放需求欲望,减少消费的焦虑意识。 其次是企业投资需求。为什么现在提出要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因为从市场端和企业端的实际情况看,很多企业赚了钱都去搞互联网模式创新,去搞花样翻新的金融创新,这样发展实体经济的资金相对被挤压。要知道,模式创新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更谈不上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快递不属于高科技产业,但它能产生数据流,产生现金流,能吸引资本关注,所以资本趋之若鹜。因此,要让企业在投资需求端实现有效投入,愿意花钱扩大生产,还是要重点扶持有科技含量、市场需求旺盛,能带动消费升级的产品。企业投资本身是市场行为,肯定会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一开头就浇灭了投资热情,人家怎么去释放需求?比如新能源和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空间那么大,肯定会百舸争流,优胜劣汰也是必然。 第三是政府购买需求,这个不需要从甲方或者乙方去顾虑,而需要从第三方去顾虑。什么意思,政府购买需求是刚需,以前是“铁公鸡”,现在是“新基建”,是拉动GDP的基本盘。而且一旦政府购买需求释放,供给侧是完全可以契合满足,所以这个链条需要的只是提升质量,避免低端重复建设和破坏性建设。这也是第三方顾虑最多的,那就是政府购买需求只重量不重质,只顾拉动GDP而不是可持续发展,以前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实际上,政府购买需求的有效释放,能带动供给侧改革,也能引领企业投资需求的正确方向,比如5G、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投资建设,势必引发产业链的发展。而这些又是扩大消费端内需的一个抓手,比如5G网络成熟以后,4G网络被淘汰,无论是智能手机换机潮,还是物联网的大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投资要点 历史上的大宗与库存周期:库存主动补、被动去阶段大宗往往涨价。大宗商品价格是供需关系的结果,在库存周期的4个阶段中,两个时间段是供需关系对于商品价格最有利的阶段,一是主动补库存的早期,即企业刚刚开始扩产,但需求旺盛。二是被动去库存的阶段,即需求开始改善,而企业供给尚未增加。今年也是如此,4月之后,中国相继经历需求改善带来的被动去库存阶段,以及逐步向主动补库存过渡的阶段,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 3月被动去库存之后,7月起中下游开始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2020年以来,库存周期经历了“被动补”-“被动去”-“主动补”阶段。随着需求的拉动和生产的改善,下游工业品和消费品从7月率先开始较为明显的补库存,中游原材料也在下游的高需求拉动下开始补库存。然而,中下游的需求还未有效传导到上游资源开采行业的库存累积,上游行业库存同比分位数仍然较低。 本轮补库能维持多久?外需为主驱动,但合意区间或限制补库时长。 需求端:美国供需缺口支撑中国产商补库存。美国二轮财政刺激落地,将继续对其居民消费形成强支撑。在美国疫苗尚未大范围推广、供给复苏相对偏慢的背景下,短期内中国出口和补库存动力将受益于全球供需缺口的存在。 供给端:“空中加油”叠加疫后谨慎,补库存延续时间或较短。当前库存水平实际上仍高于合意库存区间的中枢(5%),由于考虑到主动补库存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意愿,取决于其对中长期合意库存水平的预期,本轮主动补库存的空间可能相对有限。此外,疫后企业补库存的意愿可能也会相对保守。因此,本轮主动补库存的空间可能相对有限,持续时间可能也相对较短。 后续大宗商品价格短期仍受补库支撑,但对需求边际拐点更敏感。短期海外供需缺口仍可支撑补库存动力,后续需观察需求的边际拐点,从历史经验来看,在补库存的后期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出现滞涨。而本轮库存周期“空中加油”的特点可能也会使得一旦需求出现拐点,补库存周期结束得较快,届时不排除大宗商品价格由“快涨”迅速转为“快跌”的可能。 风险提示:全球需求超预期下滑,国内外经济、政策形势超预期变化。 2020年11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行,引发市场关注。大宗牛市预期的背后,实际上是市场对“补库存”启动的预期。那么,库存周期各阶段大宗商品价格表现如何?本轮库存周期到了哪个阶段?本轮主动补库存究竟能延续多久?对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有何启示?我们将在本文中一一解答。以供投资者参考。 历史上看,库存周期的哪一阶段 大宗价格往往上涨? 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生产、需求的情况将库存周期划分为4个周期。这里我们用制造业PMI中的生产分项来代表生产,而考虑到国内终端需求过去更多来自地产和基建,因此使用地产+基建投资作为需求的指标,制造业PMI中新订单-生产来代表供需关系: 1)主动去库存:企业生产弱,需求弱,生产降幅快于需求降幅,库存去化。如2014年9月~2015年12月、2018年11月~2019年5月; 2)被动去库存:需求恢复,生产也有所恢复,但需求改善幅度更大,库存继续去化。如2016年1月~2016年7月、2019年6月~2019年12月; 3)主动补库存:需求仍然不错,企业开始扩产,库存增加。如2016年8月~2018年5月; 4)被动补库存:生产开始放慢,但需求下降更快,库存被动堆积。如2018年6月~2018年10月。 “被动去库存”与“主动补库存早期”中通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大宗商品价格是供需关系的结果,在库存周期的4个阶段中,两个时间段是供需关系对于商品价格最有利的阶段,一是主动补库存的早期,即企业刚刚开始扩产,但需求旺盛。而在主动补库存的后期,需求端的斜率已开始放缓,但生产未降,商品价格涨幅可能放慢;二是被动去库存的阶段,即需求开始改善,而企业供给尚未增加。这两个阶段往往对应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间。 2015年以来大宗价格与库存的关系基本遵循上述规律,今年也不例外。如2015年12月~2017年8月库存周期经历了被动去库存以及主动补库存的早期,这一阶段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1]。今年也是如此,我们看到4月之后,中国相继经历需求改善带来的被动去库存阶段,以及逐步向主动补库存过渡的阶段,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 [1] 2014年以来的例外是在2018年11月~2019年5月,这一阶段的特殊之处在于由于中美贸易战的问题,长期需求预期发生变化,尽管当时国内终端需求已有所企稳(基建、地产陆续回升),但企业生产行为仍非常谨慎,导致了主动去库存。但由于终端需求改善,实际上供需环境并未恶化,因此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提前上涨。 本轮库存周期到了哪一阶段? 中下游主动补库存 2020年以来,库存周期经历了“被动补”-“被动去”-“主动补”阶段。2019年底库存周期已经处于底部,正如我们在2019年12月30日报告《库存周期,心动还是幡动》中指出,未来库存或触底反弹,真正的回升依赖之后的长期需求改善。然而,2020年1月开始的疫情对经济和生产生活的冲击使得投资和消费需求骤降,但企业的生产并不能迅速反应,因此企业进入了被动补库存的阶段。2020年3月开始,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需求逐渐得到改善,企业在疫情期间积压的库存得以释放,生产的恢复稍慢于需求,从而进入被动去库存的阶段。2020年7月以来,企业的生产逐渐恢复,需求也稳步上升,部分行业开始主动补库存。 分行业来看,上中下游库存同比都为3月开始从高位回落。疫情对上中下游的冲击是同步的,不同于以往库存周期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传导路径,本次疫情对产业链的影响是同时发生的。2020年3月,上中下游产成品库存同比都已冲顶。从冲击的程度上来说,中游原材料对疫情的反应最为敏感,库存当月同比达到了21%。之后的几个月里中游原材料开始去库存,7月同比为6.7%,去库存效果显著。 7月以来,中下游行业补库存趋势开始显现,但上游分位数仍然较低。随着需求的拉动和生产的改善,下游工业品和消费品从7月率先开始较为明显的补库存,中游原材料也在下游的高需求拉动下开始补库存。然而,上游部分行业还没有开始补库存的迹象,虽然近期黑色金属制造业需求较高,但还未有效传导到上游资源开采行业的库存累积。随着中游需求的逐渐传导,上游行业比如煤炭和黑色金属矿开采业都将得到有效提振。 补库存能延续多久? 关注本轮“空中加油”的特点 美国二轮刺激落地,将对美国需求继续形成约1季度提振。美国规模为9000亿美元的疫后刺激法案落地,参考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对首轮刺激法案影响的模型,我们对二轮刺激法案的影响进行详细拆分预测。如果二轮刺激在2021年1月开始实施,则能够对当前的美国消费形成约1个季度的支撑。 考虑到美国疫苗推广仍待时日,供需缺口存在持续支撑中国出口和补库。从美国自身供给来看,企业生产恢复的斜率将取决于疫情和疫苗赛跑的速度。假设疫苗不受变异病毒影响,则据CDC现有预测,2021年4月美国疫苗覆盖率将达62%。同时,考虑到美国民众相对较低的接种意愿(当前美国居民约67%倾向于接种疫苗,在主要经济体中排名靠后),疫苗实际推进进度可能还要慢于当前主要医疗机构假设。在疫苗尚未大范围推广、供给复苏相对偏慢的背景下,短期内中国出口和补库存动力将受益于全球供需缺口的存在。 但供给端来看,本轮疫后补库存与往常有两大不同: 当前补库存起点水平就不低,“空中加油”意味着持续时间或相对短。我们在2017年9月5日的报告《下个主题:“新(心)周期” 后看什么》中分析,供给侧改革以来,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合意库存增速区间为0%-10%。疫情之后库存快速累积,虽然前期已经历了被动去库存,但是站在当前时间点,库存水平实际上仍然高于合意库存区间的中枢(5%)。考虑到主动补库存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意愿,取决于其对中长期合意库存水平的预期,本轮主动补库存的空间可能相对有限。 疫后谨慎:经历过疫情之后,企业补库存的意愿可能也会相对保守。除此之外,在经历过新冠疫情冲击下库存的被动累积之后,企业的预期也会相对偏保守。 因此,本轮企业主动补库存的持续时间可能也会相对较短。 后续大宗价格走势怎么看? 对需求拐点或更敏感 短期仍处补库存初期继续支撑大宗价格。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海外的供需缺口至少将延续至明年的1季度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将处于补库存的阶段,这也将继续支撑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上游原材料的库存处于低位这一因素,甚至可能在短期内使得商品价格上涨加速。 但本轮库存“空中加油”的特点意味着大宗对需求的边际拐点更为敏感。后续需观察的是需求的边际拐点,从历史经验来看,在补库存的后期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出现滞涨。而本轮库存周期“空中加油”的特点可能也会使得一旦需求出现拐点,补库存周期结束得较快,届时不排除大宗商品价格由“快涨”迅速转为“快跌”的可能。我们会在后续的报告中继续紧密跟踪需求以及库存周期的演化。 风险提示:全球需求超预期下滑,国内外经济、政策形势超预期变化。
内容摘要 12月以来,湖南、浙江等多地出现多年不见的拉闸限电现象,市场担忧供需矛矛盾问题。拉闸限电现象背后,是否是普遍现象?为什么会拉闸限电?拉闸限电后续形势如何?供需矛盾会不会形成通胀压力?我们详细分析如下: 哪里在限电?——只是中东部少数省市,不是普遍现象。从限电地域范围看,主要是中东部少数省份。从限电领域看,江西、湖南虽全省限电,但主要是生活、景观、路灯等用电领域;浙江限电除了生活、景观、路灯用电领域,对企业用电也有一定限制。拉闸限电主要是中东部少数省市,限电也并不是普遍领域都限电。 为什么会限电?——多种因素叠加下的“紧平衡”。拉闸限电反映的是供需矛盾。(1)需求层面,工业、生活用电需求共振。下半年内外复苏叠加支撑工业持续偏强,年底赶工加速供需错配,工业用电需求增加;天气降温+空调普及,生活用电需求也大幅增加。(2)供给层面,煤炭生产、进口也有弱化因素扰动。产煤大省内蒙古“倒查20年”涉煤反腐影响下半年煤炭产量趋弱。澳煤进口虽下滑,但整体占比较低,有边际影响但不是主因。此外,煤电联动但电价未市场化情况下,煤价过高也会影响发电。(3)额外结构性因素也是影响,湖南、浙江电力自给率低,电力需求过快增长使得供求矛盾凸显;湖南水电占比高,冬季枯水期额外加剧电力供给紧张。 限电后续形势?——只是短期“紧平衡”,不是趋势性矛盾。(1)从供给侧改革以来煤、电供需格局看,去产能没有影响煤、电供给稳定,近年来我国发电量稳定增长,煤炭供给虽受压缩,但供需缺口整体为正,煤、电供需格局基本稳定,不存在趋势性煤、电供需矛盾。(2)拉闸限电仅是诸多因素叠加影响下,短期供需“劈叉”造成的“紧平衡”现象,后续供需“劈叉”或将缓解。需求端看,随着春节来临、赶工落幕,工业用电需求将下滑,生活用电整体占比不高,春节虽面临用电高峰,但不足以抵消工厂放假导致的工业用电下滑。供给端看,部分港口和电厂数据已经出现改善,或反映煤、电供给压力正在逐渐缓解。 慎用短期“紧平衡”线性外推经济、通胀压力。综合来看,当前国内和海外经济基本面支撑因素仍未弱化。海外方面美国第二轮财政刺激落地,疫苗普及仍需时间,供需错配将持续,继续拉动出口产业链超预期。国内经济仍处于赶工期,且今年春节较晚,赶工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后续即将进入宏观数据发布的空窗期,短期预期扰动可能快于经济基本面变化,但短期供需“紧平衡”的临时性因素居多,需慎用短期“紧平衡”线性外推中长期经济、通胀压力。 风险提示:经济数据见顶风险,海外疫情和疫苗落地风险 哪里在限电?——中东部少数省市,不是普遍现象 近日湖南、浙江等多地出现多年不见的拉闸限电情况。最早在10月底,内蒙古乌兰察布开始布控四季度铁合金行业有序用电。12月以来,湖南、江西、浙江多地陆续拉闸限电,其中湖南、江西限电范围覆盖全省,浙江主要是温州、义乌限电。 拉闸限电主要是中东部少数省市,限电也并不是普遍领域都限电。从限电地域看,主要是中东部少数省份。从限电领域看,湖南、江西虽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有序用电,但限电领域主要是生活、景观、路灯等用电领域;浙江除了生活、景观、路灯用电领域限电,对企业用电也有一定限制。 为什么会限电?——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的“紧平衡” 拉闸限电背后是供需矛盾。之所以会拉闸限电,简单说就是有的地方电不够用了,出现了供需矛盾。从供求结构看,电力供给主要包括火电、水电、风电、核电,2019年我国火电+水电供给占比高达88.4%,是主要的电力供给来源,其中火电占比高达72.3%,是电力供给最主要的来源。电力需求方面主要包括工业用电需求、生活用电需求,其中工业用电需求占比约70%。 需求层面看,近期工业偏强+天气降温,导致工业、生活用电需求共振。 内外需求叠加支撑工业偏强,工业用电需求增加。11月工业增加值仍偏强,一方面是国内投资需求仍偏强,另一方面出口继续超预期。经济赶工情况在12月可能持续,内需仍会支撑生产。出口方面,海外疫情反复可能加剧海外生产与需求的缺口,增加对中国出口的需求,预计中国出口偏强的情况可能持续到2021年一季度,12月工业生产或将继续偏强。2019年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需求接近70%,工业偏强会增加用电需求。 天气降温加剧季节性需求+空调普及,生活用电需求增加。2019年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14.2%。从季节性规律来看,冬季南方电力取暖需求会明显上升,最近两年12月的生活用电环比均在10%左右,显著高于之前4年的平均水平6.5%。加之今年12月东部地区较往年降温明显,短期内加大了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增长。同时,近几年空调普及率快速上升,2019年相对2015年,城镇每百户拥有量从114.6台增长到148.2台,增长了29.4%;农村从38.8台增长到71.3台,增长了83.8%;空调普及率上升可能也是导致12月气温下降之际,居民用电需求较往年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 供给层面看,煤炭生产、进口也有弱化因素。 内蒙古“倒查20年”涉煤反腐行动影响下半年煤炭产量趋弱。前几年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稳定了煤炭价格,同时内蒙古、山西、陕西成为煤炭生产最多的省份(2019年数据)。但是,今年内蒙古进行了“倒查20年”涉煤反腐行动,影响了内蒙古的煤炭产量,使得今年5月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增速偏低。另外,年底还有煤矿由于安全因素停工的情况,也是扰动煤炭供给的额外因素。 澳煤进口下滑,但整体占比较低,有边际影响但不是重要因素。今年下半年动力煤进口有所下滑,其中澳大利亚动力煤进口下滑比较明显,其他国家(或地区)动力煤进口变化相对不大。但煤炭进口占国内煤炭消费量比例并不高,2019年,动力煤进口占国内消费量比例4.12%,澳大利亚动力煤占比仅为1.37%。由此来看,虽然澳大利亚动力煤进口下滑,但对国内动力煤供需的影响较小,不是影响煤炭供给的重要因素。 过高的煤价可能也影响了发电增长。我国电力供给主要来自火电和水电,2019年火电占比高达72.3%,水电占比16.1%。近年来,虽然煤电联动机制不断完善,但上网电价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而煤价偏高,会给电厂带来盈利压力,影响火电供给。同时,冬季一般是河流枯水期,水电在往年冬季一般也会出现供给弱化。 结构性因素:湖南、浙江电力自给率低,且湖南水电占比高。 湖南、浙江出现用电紧张,与依赖外电也有关系。2019年数据显示,浙江、湖南本省发电量占本省电力消费量比例较低,浙江为71.2%,湖南为80.8%,较大比例的需求需要外电输入满足,对外电依赖程度较高,导致在电力需求过快增长时可能会面临供不应求。 湖南水电发电量占比较高,额外加剧了湖南电力供给紧张。2019年湖南水电占发电量比例为35.1%,而湖南水电发电量在11月快速下滑,这可能是湖南电力紧张的额外原因。 限电后续形势?——短期“紧平衡”,不是趋势性矛盾 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并未压降电煤供给,我国电力供求格局基本稳定 电力层面,近年来供给稳定增长,发电容量不断增加。从电力供给层面看,虽然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大力度压缩过剩产能,但我国发电量整体保持上升趋势,6000千瓦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容量不断增加,电力供给并未受供给侧改革影响而下降。从电力供需缺口层面看,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国电力供需缺口虽然扩大,但一方面即使缺口最大时期缺口程度也未超过2%,另一方面2019年以来电力供求缺口逐渐修复。 煤炭层面,供给虽受压缩,但供需缺口整体为正缺口。2013-2015年,受经济下行影响,我国原煤产量连续下降。2016年供给侧改革重点发力煤炭产能去化,原煤产量下行趋势较前期加剧。但是从2017年开始,我国原煤产量开始恢复,此后逐年增长。从与发电更相关的动力煤供求缺口看,经历过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后,动力煤整体维持供需正缺口,我国不存在趋势性的动力煤供不应求问题。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并不存在趋势性煤、电供需矛盾。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并未降低电煤供给,我国电力供求格局基本稳定,当前的拉闸限电仅仅是诸多短期影响因素叠加影响下,供求“劈叉”造成的短期“紧平衡”现象。 电力供求紧平衡只是短期现象,后续将会逐步缓解 从需求端看,春节将至、赶工落幕,工业用电需求将缓解。(1)工业用电方面,随着春节即将来临,经历赶工高峰期后,工厂赶工也即将落幕,后续生产将回归正轨,工业用电需求2月或将经历下滑,春节后恢复稳定。(2)生活用电方面,根据季节性规律,春节前后或面临生活用电高峰,但生活用电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整体只占15%左右,春节期间生活用电需求增加或许不足以抵消工厂放假导致的工业用电下滑。 从供给端看,高频港口和电厂库存数据已经出现回升。(1)12月以来北方曹妃甸港口煤炭库存结束持续3个月下行趋势,开始出现上升。(2)12月以来,浙电也结束了持续4个月的煤炭库存去化,煤炭库也开始上升。港口库存、电厂库存同步掉头向上,或反映电力缓解煤炭供给压力正在逐渐缓解。 不宜以短期“紧平衡” 线性外推经济、通胀压力 当前全球大宗价格已“price in”2021年复苏预期。我们在2021年海外年报《雨歇青山近,远望道阻长》中指出,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对2021年上半年经济复苏已有相当程度的反映,尤其是在拜登胜选以及疫苗出现进展之后,通胀预期开始快速上升。以大宗商品为例,如果综合考虑需求及流动性(以中美名义GDP增速代表需求端,美债收益率代表流动性预期),历史经验来看,铜价与之保持一定正相关。如果以2020年经济增速来看,当前铜价已较高。但如果综合考虑2020~2021年经济增速,并假设明年流动性环境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当前铜价仍在合理区间,即当前的大宗商品价格对2021年的经济恢复预期已经较高。 短期内,海外刺激、春节偏晚对需求仍有支撑。短期来看,海外和国内因素或都将对需求形成支撑。海外方面,美国第二轮财政刺激即将落地,但新冠疫苗的普及仍需时间,发达国家仍面临严重的供需错配,这可能将继续拉动中国出口产业链超预期。国内方面,经济仍处于赶工期,且2020年春节较早在1月24日,而2021年春节较晚在2月12日,2021年1月份工作日较2020年多出许多,经济活动或保持活跃。因此,从内外部因素来看,海外刺激、春节错位或对短期需求仍有支撑。 慎用短期“紧平衡”线性外推长期经济、通胀压力。受到供需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限电”情况。随着2021年将至,后续即将进入宏观数据空窗期,短期预期扰动可能快于经济基本面变化。但短期供需“紧平衡”临时性因素较多。综合来看,当前国内和海外经济基本面支撑因素仍未弱化,不宜以短期“紧平衡”线性外推中长期经济、通胀压力。 风险提示:经济数据见顶风险,海外疫情和疫苗落地风险。
12月23日晚间,金博股份公告,12月22日与隆基股份签署《长期合作框架协议》,预估协议总金额约为16亿元(含税)。看好下游光伏行业未来需求,金博股份在签署大单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6.09亿元可转债扩充产能。东吴证券分析师陈显帆表示,金博股份作为碳基复合材料龙头,将受益于光伏行业景气上升周期,硅片扩产和技术迭代将增加对金博股份旗下热场部件的大量需求。 签署大单推进融资扩充产能 《长期合作框架协议》显示,自协议签字盖章后至2023年12月,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将向金博股份采购埚帮、热屏、保温筒、热屏连接环、螺栓等拉晶热场碳/碳产品。基于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未来三年采购需求预测,预估协议总金额约为16亿元(含税)。据12月24日更新后的三季度报表显示,金博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51.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61.79%。与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签署的《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将对金博股份未来业绩增长有明显助力。 在签署协议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金博股份也在积极推行可转债事宜,计划融资6.09亿元用于热场复合材料产能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该事项已经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审议。金博股份总经理王冰泉向记者表示:“当前募投项目进展顺利,下游光伏产业需求爆发期临近,我们将加快项目建设和可转债事项,抓住市场契机。” 东吴证券分析师陈显帆向记者表示:“金博股份是碳基复合材料龙头,将受益于下游光伏产业的硅片扩产和技术迭代等利好需求,我们看好金博股份未来发展趋势。” 光伏产业景气带动热场部件需求 12月10日,在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年度大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正在测算‘十四五’‘十五五’时期光伏发电的目标,‘十四五’的光伏发电需求将远高于‘十三五’。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调动光伏制造企业、光伏发电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国家能源局将鼓励企业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大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补短板,继续优化光伏产品各个生产环节技术工艺,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成本的持续下降。”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是“十二五”期间的5倍,预计2020年全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将达到240GW。 诸多利好因素叠加,光伏产业迎来景气上升周期,对热场部件需求迅猛提升。东吴证券分析师陈显帆向记者表示:“预计2020年至2022年,热场部件将迎来新增需求、替换需求、改造需求叠加作用,此外,HJT技术迭代也将催生对热场改造的需求。随着硅片规格由PERC技术的P型硅片转向HJT技术的N型硅片,为达到HJT技术的N型硅片纯度要求,硅片厂商需要选择更换纯度更高的热场并使用高纯度进口硅料,或者直接更换整套单晶炉设备。无论采用哪一种技术方案,硅片厂商都需要更多的热场部件,金博股份作为热场部件供应商将直接受益。”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中国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让世界瞩目的答卷。2021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传递重要信号。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 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基调可能变化不大,不过执行过程中相机抉择进行边际调整不可避免。由于基数效应影响,明年的季度经济增速预计将出现“前高后低”现象,要重视这对政策形成的干扰。此外,从“需求侧管理”升级为“需求侧改革”,并成为刷屏关键词,意味着政策将在打通“内循环”的堵点下更大力气。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将会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边际调整不可避免 今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V形”反转。受疫情冲击,国内经济生活一度按下“暂停键”,一季度经济大幅下挫,同比下降6.8%。但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显效,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并出台了一揽子超常规政策举措,二季度我国经济很快恢复到3.2%的正增长,三季度继续回升至4.9%。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长0.7%。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的一抹亮色,四季度当季如果达到6%,全年增速就可达到2.2%。实际上,根据近两月的经济数据,中国经济超预期表现还在延续。 但是,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诸多不确定性,要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会议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受基数效应影响,明年的经济增速会出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现象。那么经济怎样才算是恢复到常态,出现单季12%增长是否预示着过热,需要很清晰、理性的判断。我们预测明年全年经济增速会在8.1%左右。 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展望明年,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意味着保市场主体仍将是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港股02611)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对记者表示,2020年到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求稳”的“收官之年”过渡到“积极有为”的“开局之年”。继续提“六稳”、“六保”,“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体现政策的延续性和对后续不确定性的警惕。2021年政策主要基调可能变化不大,不过执行过程中相机抉择进行边际调整不可避免。 要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持续多年的一条主线,但今年除了供给侧,还特别提到了需求侧。 事实上,年内多个重要会议均提到扩大需求和需求侧管理的相关内容。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定调要扩大内需。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温彬表示,从“需求侧管理”升级到“需求侧改革”,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这是需求侧改革的最重要方面。 温彬认为,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消费需求由商品消费为主转向服务需求为主,扩大服务领域改革开放力度等都是需求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做好需求侧改革必须要和供给侧改革相互平衡,相互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将会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花长春表示,需要从“内循环”机制方面去理解中央将“需求管理”上升到“需求侧改革”。五个方面可能是着力点:一是坚持“房住不炒”,构建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和再分配政策,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三是“新基建”为代表的新型政府投资仍会是重要抓手;四是基于我国碳中和等的碳交易市场或逐步完善,绿色消费或兴起;五是人口生育政策或放开。 金融监管或呈“高压”态势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会议提出,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会议首提“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互联网巨头拥有雄厚的财力、大量的数据资源、领先的数字技术,人们期待巨头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更能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 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近年来,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市值突飞猛进,所拥有的用户数量也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多的。在数字化时代,对信息资源垄断的严重性不亚于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垄断,如果某些垄断企业凭借其资源的垄断优势,向各个行业投资渗透,获得超额利润,不仅会破坏市场规则,还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等诸多社会问题。从客观经济数据看,虽然过去几年网上购物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我国消费增速的回落幅度大于GDP增速的回落幅度。 “说明网购模式并没有促进消费,只是起到了‘瓜分蛋糕’的作用。”李迅雷说,近年来,网购占零售业的消费比重越来越高,互联网零售企业的薪酬水平、股权回报率也远超线下零售业,进一步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花长春表示,特别强调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意味着2021年中央将在市场行为、金融监管方面采取“高压”态势。 推荐阅读: 券商热议“需求侧改革”:核心是扩大内需 这些行业将受益! 注重需求侧改革 加紧补上产业链突出短板 粤开证券:建议关注需求侧改革、产业链自主可控、新能源三条主线 开源证券赵伟:“需求侧改革” “改”在哪里? 广发宏观郭磊: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李奇霖:什么是需求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