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来备受市场瞩目。因为它既是对当年经济工作成绩的总结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研判,又是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特别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首次提及“需求侧管理”。 个中深意,耐人寻味。 1 说到需求侧管理,必然绕不开供给侧改革。 自2015年以来,面对产能过剩、高端优质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现实问题,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多个指标均超预期完成,“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工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见图1),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强化。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遭受新冠疫情冲击之后,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向好,复工复产能够得以顺利推进,国民经济运行能够快速回归正轨。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看,我国需求侧尚且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最典型的便是近些年地产、基建等领域的投资需求持续强势,但居民消费需求却相对偏弱,特别是经历了新冠疫情冲击之后,我国需求侧的结构性问题被进一步放大,不仅需求端的整体回暖进程要明显慢于生产端,而且居民消费需求的复苏进度也要明显滞后于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需求;从数据上看,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分别于6月份和7月份实现了累计同比的由负转正,但社零累计同比直到11月份还没能回到疫情之前的常态化水平(见图2)。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刺激房地产和基建的投资需求一直都是我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后,我国开展了“四万亿”刺激举措以对冲国内基本面的下行压力,同时推出了降低房贷利率等政策以激活楼市。必须承认,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之下,这些政策组合在带动国内经济快速复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居民和企业债务压力逐渐加大等等,进而对国内需求的进一步释放造成了制约。 眼下,在“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基调下,我们迫切需要扩大内需、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这也客观上要求不能再将注意力都放在供给侧,需求侧的变革同样要引起重视——而这,恰恰是很多人长期忽视的地方。 于是,此次中央经济会议首提“注重需求侧管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有何区别?经过梳理,我总结出以下两点。 一方面,要素组合不同。 从经济学角度看,需求侧是指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消费和投资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至于供给侧,主要涉及到四大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创新,其中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侧重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创新则侧重于生产效率“质的提升”,关乎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生产组织方式改善等等(见图3)。 另一方面,内在逻辑有所不同。 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然经济总量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部分组成,那么当经济运行出现波动时,便可寄希望于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这“三驾马车”加以调控,继而达到扩大总需求与最大限度消除周期性波动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需求侧管理更加关注改善总量问题,侧重于短期经济效益,见效也更快,这也应了凯恩斯那句名言:“从长远看,我们都已死去。” 反观供给侧改革,它是从生产端入手,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制度障碍等方式来激发经济活力,提质增效,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同于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调控与结构优化,更突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活力再造,旨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同时,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但见效相对较慢。 需要提醒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和需求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绝不是供给侧或需求侧单方面的,二者就像经济的一体两面,相伴相生,缺一不可。正因如此,单方面强调供给侧改革或者需求侧管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需求的供给,定会导致生产设备闲置或者产品库存积压的产能过剩,而没有供给的需求,势必也难以被很好地满足。与之相应的,是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若是长期采取单一的需求侧管理政策,在造成政策边际效益递减的同时,无法解决产能过剩等问题;而若是片面追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可能产生紧缩性风险、加剧下行压力、导致硬着陆。 为此,只有通过供需双侧的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需求侧管理可以为供给侧改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而供给侧改革又可以为需求侧管理提供动力,从而兼顾经济增长稳定与转型升级。 诚如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所说的: “消费、需求和供给是密不可分的;在供给侧进行改革的同时,需求侧的改革也不容忽视,必须要同时来进行改革,要不然的话,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和成果。” 事实上,供需双侧共同发力一直都是决策层的初衷。早在2015年11月,中央就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后,领导人又在不同场合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宗旨是“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在“十三五”规划里,也提到了“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共促经济发展”的字样。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我国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结束。当前,我国供给侧除了优质商品和服务相对欠缺、无法充分满足国人消费升级诉求之外,在民生建设、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市场秩序、生态环保、人才队伍等多个层面依旧存在短板,这些是需要继续发力加以完善的,绝非朝夕之功。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突出“注重需求侧管理”的同时,还要强调“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二者本就不该有所偏废。 3 那么,未来供需两侧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呢?我们不妨分别做个讨论,先说需求侧。 或许是因为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凯恩斯主义,一些人会心生疑问,是不是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强刺激。不过在我看来,我们应当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提法。 归根结底,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海外需求疲软不振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安全考虑,我们都应该着眼于对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挖掘,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于修炼内功以提升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免疫力,而其中的关键便是稳步有序地扩大内需,这当中又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维度。 消费,既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又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我国拥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内需市场,201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近些年的消费升级浪潮更是奔涌不休,各种新型消费业态也在不断涌现。不过,现阶段国内消费市场整体上的供需还不能完全匹配,低线城市和地区的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便意味着国人的消费还有极大潜力可挖掘。 投资,作为内需中的快变量,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即时显效的,而且高质量的投资能助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尤其是在扩内需的过程中,居民消费向中高端商品消费过渡、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通过投资来强化消费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增进中高端消费供给,显然会有助于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强补短板、强弱项投资都提出了新需求,特别是支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基建,被时代赋予了重要使命,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继续走传统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老路,而是要更加注重投资质量的提升。 尽管我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和挑战: 第一,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从基尼系数上看,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开始,几乎没有停下升高的步伐, 2018年达到0.468(见图4),反映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仍属于偏低状况,总理所说的“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就是佐证。按照经济学理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并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中低收入者,收入差距扩大将不可避免地制约消费扩张与升级。 第二,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 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测算,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从2011年Q1的27.8%快速上升到2020年Q3的61.4%。这当中,个人购房贷款成为居民部门债务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给居民其他消费带来的“挤出效应”依然显著,而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还无法让人们真正甩开思想包袱去放手消费,这也将成为我国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掣肘。 第三,社会民生领域投资短板明显。 除了传统投资较为粗放、效益不高之外,我国还在不少领域存在投资短板,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与社会民生领域:一则,人均基础设施的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任务还很重;二则,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婴幼儿托育等领域的相关设施还存在不小的短板,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同时,脱贫攻坚(脱贫住房、棚户改造、公租房等)以及农业、水利等领域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上述种种,也为未来如何落实需求侧管理、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指明了方向。 当然,需求侧改革和“国内大循环”的宗旨一样,并不是“闭关锁国”或者“逆全球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不能少了中国。而放眼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实践都一再证明了,只有矢志不渝地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依然要在外贸方面多下功夫。 目前,国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外贸增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此时,我们应该在防治疫情蔓延的前提下,从自身做起,在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扶持外贸新型业态、改善外贸自由化和便利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同时要主动开展多元化贸易投资合作,比如按照国际高标准市场开放模式深化自贸区改革,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等等,特别是要继续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与我国有自贸协定的伙伴国家市场以及疫情不太严重的国家市场,拓展新的增长点,以此来稳定我国外贸的基本盘。 4 再说供给侧。 如前文所述,近些年我国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仍在多个领域存在短板。而眼下的当务之急,在于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能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类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降低资源能耗并改善生态环境。此外,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进而将经济真正引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些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高度契合。 站在全球的角度,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本质上正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率先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突破的国家,往往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进而能够激发更多的新兴产业,掌握国际社会话语权,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于我国而言,尽管近些年科技实力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依然被限制在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恰恰是位于微笑曲线最底部、利润率最低的地方(见图5);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对高精尖技术的掌控,牢牢地把握住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位于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往往能在掌握话语权的同时,获取高昂的利润。此外,在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领域,我国依然面临着被“卡脖子”的情况,这便容易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处于被动局面。 考虑到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淡化的现实,要想真正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并掌握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突破硬核技术壁垒,在关键产业环节加速国产化替代,如此才能反客为主,实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目标,进一步扩大我国工业门类齐全的体系化、规模化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加快攻克具有关键性影响与贡献强的核心技术,逐步提升我国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与国际科技的话语权。 第二,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的替代,并更加注重对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中优势领域以及重点领域的开发与培育,最终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出口产品低质量、低附加值水平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水平转变。 第三,以积极培育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作为切入点,不断提高我国经营企业的实力,巩固并强化核心竞争优势,重组业务管理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国际接轨,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和“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环节,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和治理者,真正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
12月23日,东山精密(002384)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根据公告,公司预计今年1月份至12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亿元至16亿元,同比增长99.24%至127.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5亿元至13.5亿元,同比增长198.49%至222.37%。 对于业绩预增的原因,东山精密表示:“由于公司核心产品印刷电路板(简称“PCB”)业务下游需求旺盛,营业收入和利润规模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另外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公司2020年1月至11月因汇率波动导致财务费用的汇兑损失约1.8亿元。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东山精密主业恢复给力,其中软板业务营收超出预期,硬板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降本增效,有效应对了全球经济形势的巨大挑战,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软板+硬板全面布局 东山精密创建于1998年,2010年4月份登陆资本市场。公司致力于为智能互联、互通的世界提供技术领先的核心器件,为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互联解决方案,业务涵盖印刷电路板、电子器件和通信设备等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电信、工业、汽车、AI等行业。截至2020年9月底,总资产达352.4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24.67亿元。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来,东山精密通过外延并购和内生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产业链。在5G通信板方面,2018年8月份,东山精密完成了对Multek的收购,有效填补了公司在硬性印刷电路板领域的业务空白,实现了中高端PCB软(MFLX)、硬板(Multek)业务领域的全系列产品组合。 “东山精密在收购Mflex后,凭借行业技术革新、布局投产及时等利好条件,软板业务营收逐步增长。随着5G技术的发展及其商业化的推进,公司未来软板产品的ASP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8年公司收购Multek切入硬板赛道,目前主要包括基站通信、数通及HDI几项业务,短期内公司将凭借自身成熟规范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降本增效,提升Multek经营效率,同时拓展许多新顾客。数通方面,公司则积极导入BAT。”东吴证券分析师王平阳表示:“整体而言,硬板业务有望在未来实现新的突破。” 记者根据权威行业研究机构Prismark于2020年8月1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2020年上半年东山精密已经成为全球前五,内资第一的印刷电路板企业。同时,公司亦是行业知名的基站通讯设备部件供应商之一,并在LED部分小间距细分领域市场份额领先。 5G拉动PCB需求 近年来,受益于5G通信加速推进、消费电子技术迭代、汽车电子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等需求的拉动,通讯设备、印刷电路板业务市场前景广阔。2018年至今,东山精密业务整体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其中印刷电路板贡献主要业绩。 “5G时代拉动PCB行业需求。作为‘电子产品之母’,PCB是数字产品/设备中必备的电子元器件,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汽车电子、消费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网络设备、工业控制和医疗等行业。5G万物联网,数字终端数量爆炸,是当前的千百倍。这些数字产品/终端对于PCB同样也会有‘爆炸式’的需求。”张孝荣向记者说道。 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33家涉及PCB业务的上市公司,有21家净利均实现增长。 “PCB企业业绩较好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指导,一方面给足了PCB企业的信心,同时也给市场和资本明确的信号,由此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5G等通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全智能设备应用的急剧需求,让疫情背景下的中国,对于PCB的需求更加强烈。另外,之前一直火爆的大数据建设保持对较大的PCB需求;5G基站等相关产业的强大需求,也是拉动PCB企业业绩的直接因素等。”财富书坊创始人、财经作家周锡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及PCB企业未来中长期发展,周锡冰进一步向记者表示:“PCB未来的中长期发展依旧较好,这样的需求源于中国强劲的以5G通讯、基站、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基建’的拉动。在中美科技的较量中,中国企业已经从之前的防制跟随到如今的一小部分创新超越,完成一小部分竞争的胜利,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PCB企业依旧面临更大的考验。即基础的原材料、新技术创新突破、甚至是断供、实体清单等打压,同时在中国本土市场,PCB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惨烈。”
年尾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来备受市场瞩目。因为它既是对当年经济工作成绩的总结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研判,又是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特别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首次提及“需求侧管理”。 个中深意,耐人寻味。 1 说到需求侧管理,必然绕不开供给侧改革。 自2015年以来,面对产能过剩、高端优质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现实问题,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多个指标均超预期完成,“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工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见图1),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强化。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遭受新冠疫情冲击之后,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向好,复工复产能够得以顺利推进,国民经济运行能够快速回归正轨。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看,我国需求侧尚且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最典型的便是近些年地产、基建等领域的投资需求持续强势,但居民消费需求却相对偏弱,特别是经历了新冠疫情冲击之后,我国需求侧的结构性问题被进一步放大,不仅需求端的整体回暖进程要明显慢于生产端,而且居民消费需求的复苏进度也要明显滞后于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需求;从数据上看,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分别于6月份和7月份实现了累计同比的由负转正,但社零累计同比直到11月份还没能回到疫情之前的常态化水平(见图2)。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刺激房地产和基建的投资需求一直都是我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后,我国开展了“四万亿”刺激举措以对冲国内基本面的下行压力,同时推出了降低房贷利率等政策以激活楼市。必须承认,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之下,这些政策组合在带动国内经济快速复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居民和企业债务压力逐渐加大等等,进而对国内需求的进一步释放造成了制约。 眼下,在“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基调下,我们迫切需要扩大内需、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这也客观上要求不能再将注意力都放在供给侧,需求侧的变革同样要引起重视——而这,恰恰是很多人长期忽视的地方。 于是,此次中央经济会议首提“注重需求侧管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有何区别?经过梳理,我总结出以下两点。 一方面,要素组合不同。 从经济学角度看,需求侧是指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消费和投资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至于供给侧,主要涉及到四大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创新,其中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侧重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创新则侧重于生产效率“质的提升”,关乎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生产组织方式改善等等(见图3)。 另一方面,内在逻辑有所不同。 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然经济总量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部分组成,那么当经济运行出现波动时,便可寄希望于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这“三驾马车”加以调控,继而达到扩大总需求与最大限度消除周期性波动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需求侧管理更加关注改善总量问题,侧重于短期经济效益,见效也更快,这也应了凯恩斯那句名言:“从长远看,我们都已死去。” 反观供给侧改革,它是从生产端入手,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制度障碍等方式来激发经济活力,提质增效,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同于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调控与结构优化,更突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活力再造,旨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同时,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但见效相对较慢。 需要提醒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和需求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绝不是供给侧或需求侧单方面的,二者就像经济的一体两面,相伴相生,缺一不可。正因如此,单方面强调供给侧改革或者需求侧管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需求的供给,定会导致生产设备闲置或者产品库存积压的产能过剩,而没有供给的需求,势必也难以被很好地满足。与之相应的,是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若是长期采取单一的需求侧管理政策,在造成政策边际效益递减的同时,无法解决产能过剩等问题;而若是片面追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可能产生紧缩性风险、加剧下行压力、导致硬着陆。 苏宁金融上苏宁金融,支付、理财、贷款、保险,应有尽有小程序 为此,只有通过供需双侧的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需求侧管理可以为供给侧改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而供给侧改革又可以为需求侧管理提供动力,从而兼顾经济增长稳定与转型升级。 诚如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所说的: “消费、需求和供给是密不可分的;在供给侧进行改革的同时,需求侧的改革也不容忽视,必须要同时来进行改革,要不然的话,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和成果。” 事实上,供需双侧共同发力一直都是决策层的初衷。早在2015年11月,中央就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后,领导人又在不同场合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宗旨是“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在“十三五”规划里,也提到了“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共促经济发展”的字样。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我国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结束。当前,我国供给侧除了优质商品和服务相对欠缺、无法充分满足国人消费升级诉求之外,在民生建设、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市场秩序、生态环保、人才队伍等多个层面依旧存在短板,这些是需要继续发力加以完善的,绝非朝夕之功。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突出“注重需求侧管理”的同时,还要强调“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二者本就不该有所偏废。 3 那么,未来供需两侧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呢?我们不妨分别做个讨论,先说需求侧。 或许是因为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凯恩斯主义,一些人会心生疑问,是不是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强刺激。不过在我看来,我们应当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提法。 归根结底,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海外需求疲软不振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安全考虑,我们都应该着眼于对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挖掘,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于修炼内功以提升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免疫力,而其中的关键便是稳步有序地扩大内需,这当中又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维度。 消费,既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又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我国拥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内需市场,201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近些年的消费升级浪潮更是奔涌不休,各种新型消费业态也在不断涌现。不过,现阶段国内消费市场整体上的供需还不能完全匹配,低线城市和地区的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便意味着国人的消费还有极大潜力可挖掘。 投资,作为内需中的快变量,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即时显效的,而且高质量的投资能助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尤其是在扩内需的过程中,居民消费向中高端商品消费过渡、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通过投资来强化消费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增进中高端消费供给,显然会有助于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强补短板、强弱项投资都提出了新需求,特别是支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基建,被时代赋予了重要使命,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继续走传统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老路,而是要更加注重投资质量的提升。 尽管我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和挑战: 第一,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从基尼系数上看,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开始,几乎没有停下升高的步伐, 2018年达到0.468(见图4),反映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仍属于偏低状况,总理所说的“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就是佐证。按照经济学理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并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中低收入者,收入差距扩大将不可避免地制约消费扩张与升级。 第二,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 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测算,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从2011年Q1的27.8%快速上升到2020年Q3的61.4%。这当中,个人购房贷款成为居民部门债务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给居民其他消费带来的“挤出效应”依然显著,而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还无法让人们真正甩开思想包袱去放手消费,这也将成为我国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掣肘。 第三,社会民生领域投资短板明显。 除了传统投资较为粗放、效益不高之外,我国还在不少领域存在投资短板,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与社会民生领域:一则,人均基础设施的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任务还很重;二则,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婴幼儿托育等领域的相关设施还存在不小的短板,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同时,脱贫攻坚(脱贫住房、棚户改造、公租房等)以及农业、水利等领域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上述种种,也为未来如何落实需求侧管理、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指明了方向。 当然,需求侧改革和“国内大循环”的宗旨一样,并不是“闭关锁国”或者“逆全球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不能少了中国。而放眼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实践都一再证明了,只有矢志不渝地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依然要在外贸方面多下功夫。 目前,国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外贸增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此时,我们应该在防治疫情蔓延的前提下,从自身做起,在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扶持外贸新型业态、改善外贸自由化和便利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同时要主动开展多元化贸易投资合作,比如按照国际高标准市场开放模式深化自贸区改革,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等等,特别是要继续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与我国有自贸协定的伙伴国家市场以及疫情不太严重的国家市场,拓展新的增长点,以此来稳定我国外贸的基本盘。 4 再说供给侧。 如前文所述,近些年我国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仍在多个领域存在短板。而眼下的当务之急,在于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能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类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降低资源能耗并改善生态环境。此外,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进而将经济真正引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些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高度契合。 站在全球的角度,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本质上正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率先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突破的国家,往往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进而能够激发更多的新兴产业,掌握国际社会话语权,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于我国而言,尽管近些年科技实力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依然被限制在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恰恰是位于微笑曲线最底部、利润率最低的地方(见图5);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对高精尖技术的掌控,牢牢地把握住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位于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往往能在掌握话语权的同时,获取高昂的利润。此外,在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领域,我国依然面临着被“卡脖子”的情况,这便容易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处于被动局面。 考虑到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淡化的现实,要想真正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并掌握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突破硬核技术壁垒,在关键产业环节加速国产化替代,如此才能反客为主,实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目标,进一步扩大我国工业门类齐全的体系化、规模化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加快攻克具有关键性影响与贡献强的核心技术,逐步提升我国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与国际科技的话语权。 第二,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的替代,并更加注重对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中优势领域以及重点领域的开发与培育,最终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出口产品低质量、低附加值水平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水平转变。 第三,以积极培育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作为切入点,不断提高我国经营企业的实力,巩固并强化核心竞争优势,重组业务管理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国际接轨,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和“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环节,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和治理者,真正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
氟化工产业链 迎来涨价行情 疫苗冷链拉动 氟化工产品需求 证券时报记者 王林鹏 近期随着下游制冷剂需求暴涨,氟化工产业链上下游火热起来,萤石、氢氟酸价格持续上涨。 氟化工产业链 迎来涨价行情 萤石为氢氟酸的上游原料,与氢氟酸互相影响价格。近期部分装置停车,现货供应紧张,萤石价格走势上涨。根据生意社数据,12月中旬以来,萤石价格有上涨的势头,最新均价为2702.22元/吨,一周时间内价格涨幅超过3%。 受需求、原材料涨价等多方面影响,萤石下游氢氟酸市场价格走势持续上涨。昨日国内无水氢氟酸厂家主流价格为9000元~9500元/吨,场内商家出厂价格小幅上涨,国内氢氟酸厂家开工率一般,场内货源供应略显紧张。根据市场数据统计,氢氟酸均价12月以来涨幅接近10%。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游萤石价格上涨,氢氟酸价格稳中小涨,长期来看,受需求增长拉动,价格长期看涨。 疫苗冷链拉动 氟化工产品需求 制冷剂是氟化工的最大下游之一,制冷剂则广泛用于空调、冰箱、汽车等领域,受制冷需求、汽车销量影响较大。 每年12月至来年5月是制冷剂传统生产旺季,数据显示,制冷剂R32和R22的原材料自9月份的价格低点快速上涨,涨幅达到60%和100%,达到2014年和2018年的价格高位。 从需求上看,疫苗冷链运输带来制冷剂的增量需求。国内疫苗也将带来医用冰柜的较大增量,从而增加制冷剂的需求。 目前,疫苗研发进入最后阶段,上市销售已近在眼前,对冷链运输有非常急迫而巨大的需求,市场已出现超低温存储冷柜供不应求的局面,美国超低温存储冷柜已经出现脱销,中国部分企业的产品订单出现暴增。 此外,汽车行业在疫情后也快速恢复景气,特斯拉带动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使得氟化工的下游制冷剂市场交易略有上涨。 进入12月,氟制冷剂行情大幅上行,制冷剂R125原材料的价格由15800元/吨涨至28000元/吨;R410a由12500元/吨涨至17000元/吨。 氟化工板块包括上游的萤石矿开采、氟化盐生产、下游制冷剂等。金石资源(603505)是国内萤石行业拥有资源储量、开采及生产加工规模最大的企业。多氟多(002407)主营产品包括六氟磷酸锂、氟化锂、氟化铝等氟化盐。国新文化(600636)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巨化股份(600160)的产品制冷剂R22年产能11万吨。 部分氟化工、制冷剂概念股一览 天赐材料(002709) 新宙邦(300037) 雅克科技(002409) 金石资源 多氟多 国新文化 大洋生物(003017) 联创股份(300343) 兴发集团(600141) 云天化(600096) 巨化股份 永太科技(002326) 滨化股份(601678)
(原标题:券商热议“需求侧改革”:核心是扩大内需,这些行业将受益!) 每经记者 王海慜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中的一些新提法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相对已经推行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这一新提法在上周末引发了各机构的热议。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12月12日发布报告分析指出,首提“注重需求侧改革”,其核心是扩大内需,抓手是畅通内循环、出台促消费举措、推动配套制度改革。对于未来如何开展需求侧改革,红塔证券李奇霖认为,未来将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战略,另外,除了扩大消费外,还应该继续推动新基建建设。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需求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投资、消费、出口,预计未来在拉动消费上会出一些鼓励政策,而投资方面将侧重于有效投资。什么是“需求侧改革”?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此次会议中的一些新提法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例如,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相对已经推行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这一新提法在本周末引发了各券商的热议。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12月12日发布报告分析指出,首提“注重需求侧改革”,其核心是扩大内需,抓手是畅通内循环、出台促消费举措、推动配套制度改革。红塔证券李奇霖昨日撰文指出,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成效,工作重点就可以向需求侧改革这边转移,“2016年以来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后续可能会出台不少需求侧改革的政策,不能忽视它。虽然说政策效果可能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立竿见影,但大方向是确定的,也不要低估它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对于未来如何开展需求侧改革,李奇霖预计,未来将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战略,需求侧改革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调节总需求了,只是着力点和之前不一样,从投资转向了消费。李奇霖认为,促进消费,既要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也要挤泡沫、压租金,降低生产和消费的成本。前者重点是解决好收入分配环节的问题,尤其是资产价格泡沫导致的两极分化,后者需要压降土地租和流通环节的租金,但同时得注意技术租与挤泡沫之间的平衡。另外,除了扩大消费外,还应该继续推动新基建建设。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昨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需求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投资、消费、出口,预计未来在拉动消费上会出一些鼓励政策,而投资方面将侧重于有效投资。券商年度策略可聚焦消费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曾在2016~2017年在A股市场催生一轮周期股行情。那么此次提出“需求侧改革”对哪些行业会有正面影响呢?某上市券商策略分析师今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需求侧改革”更多的是指经济三大支柱里,顶层设计上将更多向消费需求发力,拓宽内生消费动能。同时在以后的逆周期调节中更多使用消费刺激手段而不是刺激地产、基建投资。对于“需求侧改革”是否将利好消费股,他认为,利好消费股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则不好判断。其在最新研报中也指出,“需求侧改革”大概率指向过往经济的三大支柱(投资、消费、净出口)中的权重将更加向消费倾斜,而且强调的是有效消费需求,遏制消费主义和信贷刺激带来的冲动消费、过度消费。而事实上,今年来,消费股已经走出了一轮牛市行情。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2月11日,在227个申万三级行业指数中,今年来涨幅排名前20位的行业中,有多个行业与消费有关,包括粮油加工、其他酒类、调味发酵品、啤酒等。不过从近期各大券商发布的2021年年度策略报告来看,消费板块,尤其是可选消费是各大券商聚焦的方向。例如国泰君安研究所近日发布观点称,2021年对消费板块的选择建议从必选消费转向可选消费。重点是汽车、家电、家居、化妆品、服装以及旅游酒店等。疫情对必选消费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是对可选消费影响很大。国内良好的疫情控制,使得从2020年10月份起,可选消费的内需明显增加,加上出口需求的增加,可选消费品的行业景气度快速提升。年末机构调研集中三行业从各大指数的表现来看,今年的A股是牛市,不过对不少投资者而言,今年的收益仍然不太理想,可能又是一个赚了指数反亏钱的年份。 截至12月11日,在全部A股中今年有近40%的个股的累计涨幅是负值,还有近60%的个股跑输沪深300指数。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科技、医药板块的持续调整,让此前追高的投资者错过了下半年的顺周期牛市。时值年末,机构最近的调研动向可能透露了其跨年布局的方向。据Choice数据统计,在最近1个月时间,机构调研最为频繁的前5大行业为计算机软件、电子设备制造、半导体、服装家纺、化学制药。另外,最近1个月内,机构调研数量最多的前20家A股公司则以科技(如卫宁健康、歌尔股份、中科创达、新洁能)、医药(如泽璟制药、康弘药业)、可选消费(如朗姿股份、森马服饰、周大生)等板块内的公司为主。
氟化工产业链 迎来涨价行情 疫苗冷链拉动 氟化工产品需求 近期随着下游制冷剂需求暴涨,氟化工产业链上下游火热起来,萤石、氢氟酸价格持续上涨。 氟化工产业链 迎来涨价行情 萤石为氢氟酸的上游原料,与氢氟酸互相影响价格。近期部分装置停车,现货供应紧张,萤石价格走势上涨。根据生意社数据,12月中旬以来,萤石价格有上涨的势头,最新均价为2702.22元/吨,一周时间内价格涨幅超过3%。 受需求、原材料涨价等多方面影响,萤石下游氢氟酸市场价格走势持续上涨。昨日国内无水氢氟酸厂家主流价格为9000元~9500元/吨,场内商家出厂价格小幅上涨,国内氢氟酸厂家开工率一般,场内货源供应略显紧张。根据市场数据统计,氢氟酸均价12月以来涨幅接近10%。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游萤石价格上涨,氢氟酸价格稳中小涨,长期来看,受需求增长拉动,价格长期看涨。 疫苗冷链拉动 氟化工产品需求 制冷剂是氟化工的最大下游之一,制冷剂则广泛用于空调、冰箱、汽车等领域,受制冷需求、汽车销量影响较大。 每年12月至来年5月是制冷剂传统生产旺季,数据显示,制冷剂R32和R22的原材料自9月份的价格低点快速上涨,涨幅达到60%和100%,达到2014年和2018年的价格高位。 从需求上看,疫苗冷链运输带来制冷剂的增量需求。国内疫苗也将带来医用冰柜的较大增量,从而增加制冷剂的需求。 目前,疫苗研发进入最后阶段,上市销售已近在眼前,对冷链运输有非常急迫而巨大的需求,市场已出现超低温存储冷柜供不应求的局面,美国超低温存储冷柜已经出现脱销,中国部分企业的产品订单出现暴增。 此外,汽车行业在疫情后也快速恢复景气,特斯拉带动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使得氟化工的下游制冷剂市场交易略有上涨。 进入12月,氟制冷剂行情大幅上行,制冷剂R125原材料的价格由15800元/吨涨至28000元/吨;R410a由12500元/吨涨至17000元/吨。 氟化工板块包括上游的萤石矿开采、氟化盐生产、下游制冷剂等。金石资源(603505)是国内萤石行业拥有资源储量、开采及生产加工规模最大的企业。多氟多(002407)主营产品包括六氟磷酸锂、氟化锂、氟化铝等氟化盐。国新文化(600636)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巨化股份(600160)的产品制冷剂R22年产能11万吨。 部分氟化工、制冷剂概念股一览 天赐材料(002709) 新宙邦(300037) 雅克科技(002409) 金石资源 多氟多 国新文化 大洋生物(003017) 联创股份(300343) 兴发集团(600141) 云天化(600096) 巨化股份 永太科技(002326) 滨化股份(601678)
(原标题:铁矿石价格突破千元大关 库存下降钢厂抢货)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12月10日铁矿石期货出现罕见大涨,截至下午收盘,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大涨6.76%。期货背后是现货支撑,铁矿石现货吨价在2013年之后首次再上1000元。业内人士称,这一波铁矿石上涨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库存下降,钢厂抢货。至于是否有其他原因,业内众说纷纭,很难说清。一位业内人士称,此前行业内流传“一千的铁矿、两千的焦炭、四千的螺纹”,觉得很不可思议,今天都成了现实。库存下降澳大利亚矿石库存,近期处于下降趋势。数据显示,螺纹钢社会库存一直在快速降低,说明消费量在提升,或者产量没有需求高。而同期,澳大利亚出口矿石量又保持了整体稳定。这说明下游需求旺盛,吃掉了钢厂库存,钢厂有补库存需求,需要到市场上抢铁矿石,而铁矿石运往中国的数量又没有增加,导致供需失衡。供需失衡的结果是,一部分钢厂愿意出高价抢铁矿石,铁矿石价格被抬高。供需失衡整体的程度很难预料,从库存上可见一斑。冬天到来年3月份钢材库存都会大量提升,一直等到春天来临,工地重新开工,库存才会再次下降。这是行业现象,进入冬季后北方部分区域不能开工,此时钢厂还会继续保持生产,包括疫情期间钢厂也没有停工。所以,现在这个时点往年钢材已经开始堆积库存,今年库存还在降低。下游需求强劲传导到下游,国内钢材近期还在不停提价,需求强劲,淡季不淡。国内钢厂步入了一个小景气周期,一直在生产的情况下,由于下游需求强劲,钢材库存一直不高,很容易出现供需失衡。上游铁矿石产能一直很稳定,没有计划增量,只有淡水河谷计划扩产3000万吨。另外,今天还传出消息,澳大利亚考虑暂停铁矿石开采项目,此前,力拓为了扩建铁矿摧毁了一个有着4.6万年历史的巨坎峡谷岩洞,引发了澳大利亚议会的联合调查。中期报告称,虽然力拓知道岩洞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但还是将其炸毁,在这起事件中力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澳大利亚议会委员会建议西澳大利亚州政府停止发放新的铁矿开采批准。铁矿石成为瓶颈,利润就会向铁矿石生产者一方转移。海关总署在12月7日发布报告显示,年初开始到11月中国进口的铁矿石突破10亿吨,同比增幅10.9%,单单是11月份中国铁矿石的进口就高达9815万吨,同比也增长8.3%。如此巨大的供应量和增长,依然难以喂饱中国钢厂,可见中国钢材的需求有多强劲。重回历史高价区资料显示,铁矿石价格在2008年前后大涨后,近些年整体处于下跌通道中,此前两个高点分别是2013年和去年,2013年1月到3月,铁矿石每吨价格高过1000元,但是持续时间不长,去年,受巴西淡水河谷尾矿溃坝,以及澳大利亚风灾影响,铁矿石价格曾经一度达到880元,此后很快跌了下来。 去年铁矿石吨价上涨超过800元时,行业协会曾经发出一个调研文章,称铁矿石价格过高侵蚀钢厂利润,希望采取措施将价格稳定下来。今年铁矿石价格涨幅比去年还猛、还高,中钢协12月6日发起了呼吁,铁矿石价格的飞涨对中国市场需求不利,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介入其中。欧冶云商首席分析师曾节胜认为,期货大涨,铁矿石价格上涨,主要还是需求比较强,中澳关系的恶化使得对铁矿石价格的预期进一步增强。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是跟疫情后重建,以及通货膨胀预期有关,二季度以来不少大宗商品价格大涨,黑色系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