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机动资讯组作品 作者 | 胡展嘉 题图 | 视觉中国 TikTok卧榻之侧,几乎无人安眠。 眼下,在用户规模最大的印度市场,TikTok正在经历一场几近像素级的抄袭,抄袭者是印度理工学院的几名大学生。 据俄罗斯卫星新闻网27日报道,印度一款与字节跳动国际产品TikTok类似的手机应用“Mitron”于近期爆红,推出一个月内下载量达到创纪录的500万次。根据 Play Store 上的信息,这款应用的目的是 “ 打造一个平台,让人们可以通过全球各地的人发布的小视频来娱乐自己,同时为人们创造一个社交激励平台,让人们分享和创作自己的视频。”据了解,目前“Mitron”在印度区谷歌游戏商店免费榜中排名第二。 不容小觑的“Mitron” 尽管无论是从整体用户体量,还是在印度当地的影响力,TikTok依然稳坐第一把交椅,但“Mitron”的快速崛起依然不容忽视,给印度用户带来二选一的难题再正常不过,毕竟这款应用和TikTok太像了。 在平台上,用户同样可以制作制作、编辑和分享短视频,也可以给别的用户点赞、留言。可以说,这是一次本土创业者和外来“入侵者”的正面对垒。 但很明显,在本地化上,“Mitron”天然具有优势。而成功打入当地,解决本地化难题,对包括TikTok在内的任何一位出海创业者而言,都是一场硬仗。毕竟,TikTok在这方面可谓吃尽了“苦头”。 2019年4月,TikTok因其色情内容和使儿童暴露于性侵犯者的可能性在印度被禁止。印度马德拉斯高等法院(MADRas High Court)对其实施了禁止下载的临时禁令,据“新印度快报”(NewIndianExpress)报道,自禁令实施以来,TikTok的所有者字节跳动公司每天都在大出血,金额高达4500万印度卢比。 彼时字节跳动公司在印度负责国际公共政策的高管勒森(Helena Lersch)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在加强其内容监管政策。“我们显然对目前的事态发展感到失望,但我们也非常乐观地认为,我们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仍然致力于服务我们的印度用户。作为一家公司,我们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这也表明我们将继续对印度市场保持乐观的态度。” 为了能够加强印度以及外界的信服度,字节系高管频频亲自下场背书,几乎快成了危机事件的“救火队员”。 字节跳动高管勒森表示:“作为一家公司,我们遵守当地法律,但我们也希望在文化上适应本土。我们在印度有一个内容管理团队。我们去年在全球范围内将我们的内容监管团队的工作能力提高了400%,因为我们已经为增长做好了准备。” 但在本地化过程中,能够带来何种问题,并无法精准预料。 就在上周,由于印度TikTok上的红人Faizal Siddiqui在5月初上传的硫酸攻击的视频,因嘲笑“Acid Attacks(硫酸攻击)”的受害者,并美化Acid Attacks,使得作为平台的TikTok也经受了无妄之灾。大量印度用户在Google Play商店中对TikTok给了1星级评价。 在监管问题上,TikTok在印度显然还不能运筹帷幄。 据勒森表示,字节跳动公司有两个步骤的方法来监管内容。“首先是一种一种机器学习工具,用于过滤内容,然后交给内容管理团队。在印度,该小组讲14种语言。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内容监管小组应设在印度,并讲当地语言,以便作出与文化相关的决定。” 在TikTok还在本地化难题上苦苦探索时,“Mitron”的出现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TikTok之前在印度的种种遭遇,并不能证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无论是数据安全性问题、用户隐私性问题、审核难题以及团队融合度等方面,TikTok还在一路摸爬中。 不止是“Mitron” 在被称为“下一个中国”的印度,除了“Mitron”这个无可预知其发展未来的对手,TikTok还面临着和国际巨头的市场争夺战。 印度独立新闻通讯社IANS报道称,在印度市场,Facebook和Instagram等平台正面临TikTok的激烈竞争。尽管当地呼吁加强对TikTok的监管,但面对这款应用带来的压力,数字行业巨头们不得不在自己的平台中加入短视频服务。 TikTok在印度有多火?彼此间竞争又有多激烈?看一组数字: SensorTower数据显示,TikTok在2019年9月是全球下载量最高的社交媒体应用,安装量接近6000万,印度占该应用总安装量的44%。 Facebook在9月的安装量超过5050万,其中印度占23%。 不久前,TikTok已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 Store上已经实现了超过20亿的下载量,2020年第一季度,TikTok在任何应用程序中产生了最多的下载量,占总下载量的3.15亿次。 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早已让 Facebook 、YouTube等平台如临大敌,甚至在美国大本营,它们的敌视都丝毫没有掩饰。在《经济学人》的报道中,称TikTok是除苹果外唯一一家在中国和西方的用户都超过一亿的科技公司。而中国首家全球性软件公司不断壮大,美国一点也不高兴。 这种不高兴早已延伸到了拥有13亿人口的印度市场。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马可波罗智库研究员Matt Sheehan撰文指出,过去几年在全球主要新兴市场中,中国应用程序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正在赶超美国。尤其在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印度。 Tiktok、印度版“快手”VMate等中国产品已经远远领先美国应用。根据Sensor Tower数据,印度2019年下载量前10名应用程序中,有六个产品来自中国,而上榜的美国产品仅有三个。 Matt Sheehan指出,美国科技产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几乎全部依赖于Facebook一家公司,其旗下WhatsApp、Messenger、Facebook和Instagram无处不在,在新兴国家占据了87%的市场份额。 而中国在此类市场的份额则由更为多元的公司构成。阿里旗下UC浏览器和短视频平台VMate、字节跳动Tikotok等,占据了上述新兴国家极大的市场份额。尽管BAT中的百度、腾讯均未有应用进入下载量前十,但并不影响中国产品由此形成的赶超优势。 面对这种局面,正如印度媒体报道中所言,Facebook别无选择。 据竺道此前报道称:Facebook 已经计划在印度全力对抗 TikTok,他们想不遗余力地与这个字节跳动旗下的短视频移动应用展开竞争。不仅如此,Facebook 据说还制定了一项积极的战略,以吸引内容创造者和有影响力的人背弃 TikTok 而投奔自己。Facebook推出的平台Lasso 正在寻找有影响力的名人来加入他们,并承诺提供比 TikTok 更高的报酬。 不止有Facebook等巨头的围追堵截,现在新的竞争者、模仿者“Mitron”又来搅局,毫不夸张的说,在印度市场,TikTok光鲜的数据B面,依然暗藏着诸多风险。
©深响原创 · 作者|申商 “大家好,我是看得起豪宅的小艾大叔,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豪宅是海派新式弄里,3房2厅只要5300万……小乔木矮灌木一搭,石板墙与透壁灯一配,空间层次感就出来了。” 上个月,小艾大叔的5300万豪宅巡游给一众B站网友带来了“美颜暴击”,尤其是在B站上个月刚刚解锁的4K支持下,精致典雅海派老宅的空间层次感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了网友不亚于亲临其境的冲击感官。 而这样的冲击感即将成为B站日常:在4月底启动4K超高清画质升级之后,B站于今日正式向用户全面开放4K投稿,稿件最高支持4K120帧——这将让B站成为国内第一家全面面向创作者开放4K投稿的平台。 这也就意味着,用户足不出户,更高清的极光、更高清的海浪、更高清的食材在锅里噗呲噗呲作响,在B站都将尽在眼底。 布局4K对B站而言意义何在? 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4K只是播放器上的一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恐怕没那么清晰。 那么,究竟什么是4K呢? 4K指的是显示设备或显示内容的水平分辨率在4000像素左右,有时候我们看到的Ultra HD实际上也是指的4K。常见的4K分辨率有3840 x 2160和4096 x 2160。 简单来说,4K视频就是相当于4个我们所熟悉的1080p画面拼到一起,能够提供更高清、更优质的画面,以及更丰富的细节,更生动细腻的体验。 4K内容主攻的还是大屏。在手机上4K的优势可能还不太明显,但在像PC端,以及电视上差距就出来了。尤其是现在电脑、电视屏幕都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清,在65英寸以上的电视或是34英寸以上的电脑显示器上,4K所带来的体验就完全是另一个级别了。 而在对清晰度和细节有高要求的内容上,例如体育赛事、演出直播,以及精品游戏,4K的优势就相当明显。像B站所擅长的ACGN内容,以及近几年在B站上表现突出的纪录片,实际上也都在这些范畴内——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B站会选择早早开始向4K进攻。 比如说,之前引起轰动的虚幻引擎5的demo视频,在B站就已经有4K版本上线。 游戏视频中堪比电影设备高清拍摄的材质纹理,肉眼可见的细节差异,划时代的光影视觉效果,如果不是在4K画质下观看,这所有开发者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视觉呈现就要大打折扣。 除了游戏视频之外,在实景拍摄中,4K所呈现出的细节,能极大提高视听感官体验。比如像UP主“8KRAW_OFFICIAL”拍摄的这组星空中出现的极光,在4K效果下,可以呈现出极光更为柔和、细腻、清晰的色彩渐变。如果像素不够的话,就只能看到糊成一团的光斑了,视觉体验上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除了游戏、户外这些一贯符合大家对4K认知的内容以外,在日常内容上,4K所带来的效果升级也相当明显。像在萌宠UP主“奶糕成精档案社”的4K视频里,真真切切阳光下的每一根猫毛都纤毫毕现,大大增强了喵星人在视觉上的杀伤力。 又比如说像前面所提到的小艾大叔的豪宅巡游视频,中式设计的精致典雅、庭院的层次和纵深感,若没有足够的清晰度支持,用户是很难通过二维的画面感受到的。 可以说,4K视频所提供的4倍的细节,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更高清的视觉效果,而是完全不一样的视频体验(点击【阅读原文】,直接亲身感受4K视频高清效果)。 为什么B站要率先开放4K? 4K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对于平台而言,提供4K其实是要承担相应的成本付出的。那对于B站来说,为什么要率先开始推行4K视频内容呢?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内容生态上来讲,B站确实在发展4K创作上更有潜力。 对十几秒的短视频而言是不是4K,可能意义并不大,因为在十几秒的消费体验中,大部分人无暇顾及画面上的细节和信息丰富度。 B站视频投稿并无时长的局限,但主流的大多是PUGC的中长视频,且有明确的剧情走向和脚本策划。相比起十几秒套路化的短视频,这样的中长视频,一旦采用4K,很可能内容体验就完全不一样。 像是B站几位UP主所联合制作的“变形兄弟”系列真人秀,已经有了匹敌专业综艺制作的精巧内容策划。如果在4K画质下,这样的中长篇PUGC所能获得的沉浸感和观看体验必然能有全面的升级。 其次,B站上有不少优质的头部创作者,目前已经具备4K内容制作的条件,而全面放开4K则提供给他们一个更好的展现机会。像影视飓风这样的团队,在过去的外拍中实际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的4K内容素材,但一直限制于播放条件才没能拿出来,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另外,4K的发展长期有内容不足的问题,B站作为一个以PUGC为核心的平台,向普通创作者全面开放4K投稿,对于接下来4K内容量的升级,也会有不小的帮助。 正如刚才所说的,在B站所擅长的大屏、中长视频的体验上,4K所能带来的感官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普通用户对各种技术实践虽然并不了解,但对视频的体验感好不好其实是相当敏感的,如何保证用户的体验感也很考验平台的技术能力。 例如过去由于国内视频平台清晰度标准不统一,同样标记为4K,但由于码率和编码标准不同,真实的分辨率可能完全不一样,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实际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几家视频网站4K电影中太阳细节对比(图片来自科技新体验) 用户虽然并不了解具体的标准和参数设计,但只要一尝试过更优质的视频体验,很快就能感受出来谁是真高清,谁是假高清——在这种视频消费体验上,用户其实是非常敏感,且不会轻易被糊弄过去的,也需要平台用更好的技术实力以诚以待。 在这次4K的升级之前,实际上B站也已经做过了不少视频技术上的更新迭代了,比如说1080P/60帧的升级、蒙版弹幕、修正音画不同步等等。每一次更新迭代背后,都是B站技术团队针对各个技术问题大量的测试和攻坚的努力。 B站技术中心官方账号幻电物业就曾发过一篇文章,记录此前bilibili APP iOS音画同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接到舞区UP主的反馈之后,技术团队专门购置了专业设备进行测试,以定位问题。最终,B站技术团队通过一系列参数调优努力,将音画差异从150ms优化到了50ms,这个数值在行业内无疑是名列前茅了。 这些改进,都在潜移默化中让B站的用户体验有了不小的提升。4K的升级也是如此,多数用户可能并不了解4K对技术的要求,也不一定清楚4K意味着什么。但就像看过1080p就很难再接受720p一样,最终优化升级后获得的体验效果,会逐渐提高用户的视频观看标准和要求。那么对B站而言,此次也是在用户体验上先行一步,获得4K先发优势。 而从未来竞争角度来说,4K视频作为5G最成熟的落地场景之一,升级4K必然是面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部署。同时,5G的发展也能切实解决4K超高清内容在制作、传输、消费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所以可以想象,5G的商用普及将成为4K内容的一个助燃剂,从而快速提升4K内容的渗透率。 而平台方也必然需要及早开始做产品及内容上的积累。接下来,4K+5G的体验升级,很有可能成为B站在用户体验上的竞争关键,也可能成为B站上一批优质内容创作者弯道超车的机会。 而对于用户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接下来能够在B站上有更高清、更立体、更优质的内容消费体验——无论是璀璨夺目的星河图景,蒸腾诱人的街头美食,越来越精致逼真的游戏大作,甚至是高清镜头下更为真实的美妆测评效果,都将通过4K的呈现,丰富用户的感官世界。 深响
©深响原创 · 作者|李婷婷 核 心 要 点 知乎与B站都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的“成年”时刻——突破原有圈层的规模跃迁阶段。 二者破圈的打法不同,从双方最近的营销活动来看,B站想要在更广泛人群中塑造口碑,知乎希望切入更多大众细分圈层,B站重品牌,知乎重内容。 知乎和B站已经成长为满足当下内容消费需求的典型平台,它们的演进,共同定义着下一代的内容消费形态。 年轻人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后浪”。 这来源于B站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5月3号晚上,B站推出的一则题为《后浪》的演讲视频登陆央视,并在《新闻联播》开播前的黄金档位播出,当晚,《后浪》视频刷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截至目前,B站平台上该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400万,舆论层面关于“前浪”“后浪”的讨论仍经久不息。 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破圈营销,它将一直带着小众标签的B站推向了主流视野,成功引发了跨年龄、跨圈层对B站的关注与议论:对父母辈来说,这极有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观看B站平台的视频,即便是对大部分B站用户而言,这可能也是他们第一次对青年文化进行深度思考。 B站掀起的“后浪”还未平息,知乎变身而成的“知妈乎”又横空出世。 与B站偏大众向的营销手段不同,知乎的营销策划定位细分人群——新手妈妈,在母亲节这一特殊时间点变身成为“知妈乎”,并选择与南方黑芝麻跨界联手玩了一出谐音梗。因此,#知乎出芝麻糊了#的话题成功登上了微博热搜。此外,知乎就此次活动推出一支复古风视频,主打怀旧,成功唤起网友们的童年回忆。 外部放大声量的同时,在站内,知乎推出了结构化的“新手妈妈”搜索结果页,将新手妈妈人群在不同阶段最关注的母婴类内容做了整理,并上线了“亲子分区”和“小蓝书·新手爸妈篇”, 方便用户发现和消费自己更感兴趣的育儿干货内容。 可以看出,在五月初这个节点上,B站和知乎都花了心思玩起营销花样,而且目的都旨在破圈、触达新用户,两大头部内容消费平台一前一后做营销是巧合还是某种必然?毫不掩饰的破圈意图背后,内容平台们又为何迫切地想“长大”? 知乎和B站的成人礼 知乎变身知妈乎,B站后浪翻滚,这两次营销活动更像是知乎与B站送给自己的“成年礼”。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这两家内容平台,确实都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的“成年”时刻——突破原有圈层的规模跃迁阶段。 知乎和B站存在不少相似之处。 二者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B站上线于2009年中,知乎推出于2011年初,几乎是前后脚站在了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前夜。诞生之初,知乎定位相对严肃的知识类社区,B站则发力二次元,虽然定位不同,但二者都是瞄准某一圈层的、偏小众的内容社区。 知乎与B站仿佛是两个一起长大的孩子,虽然各有各的性格,但起点相似,又是在相同的时期与环境下成长,因此在此后的发展脉络上处处可见相似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两个平台各自成长,知乎发展成以内容为核心的青年社区,B站则变身年轻人社区,二者都在垂直领域里深耕,并都不断积累着破圈的内在能量。 将时间拉长到知乎和B站的成长过程来看,所谓破圈的内在能量,来源于互联网用户侧与技术侧的更新迭代。 在用户侧,伴随互联网发展,网民群体的年龄组成、兴趣习惯也在变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年龄构成中,20-29岁网民占比最大,达到21.5%,10-19岁网民占比达到19.3%,90后、00后已成为目前互联网用户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并且与前代不同,他们正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作为网络原住民,这部分群体相较前辈在兴趣上更加多元,且更注重趣味相投。举例来说,知乎的“游戏”话题下,有14,694,416个关注者,他们热烈交流着与游戏有关的一切,共提出了422,423个问题,足球话题下也汇聚了3,319,517个关注者,产生了92,979个问题;在B站,一群喜好恶搞的年轻人们在鬼畜区自得其乐,百万级播放量的视频并不少见。 当兴趣成为用户网络行为的底层支撑之后,深耕某一圈层或垂类文化的产品,也就有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知乎与B站都是靠深耕某个圈层立稳脚跟并逐渐壮大的。近几年,随着平台自身内容生产机制进一步发展,知乎与B站的内容越发多元,知乎用户除了参与严肃话题的探讨,对母婴、宠物、明星等大众向的话题也反响热烈,而B站早已不局限于一个二次元社区,生活、娱乐、科技等都占了很大比重。 内容的多元化为知乎与B站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同时,随着互联网用户群体的不断更新,让原本立足圈层的平台迎来了做大规模的土壤。 从技术侧看,互联网产业中新的技术和产品形态在陆续涌现。例如个性化推荐技术如今已经愈发成熟,而短视频、直播等产品也成为了互联网产品标配。得益于个性化推荐的成熟,不同圈层的用户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平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管是喜欢美食、旅游、科技还是想要搜集各科学习资料,用户都可以在B站与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小天地。 用户侧的变化与技术侧的成熟,为曾经看似小众的平台提供了走到更大舞台的条件。 一方面,基于用户兴趣的多元化与平台内容的多元化,圈层与圈层之间得以交叉和互动,这让知乎与B站这样的平台具备非常强大的内在向心力,形成了难以攻破的壁垒——这是与新一代互联网用户共同成长的时代红利。 另一方面,平台多产品形态的存在,也为容纳用户更多元的内容需求提供可能。知乎以问答模式为起点,有意发展出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呈现方式,比如视频、直播甚至网文,核心就是为了满足用户对内容多样化的诉求。 比如,知乎在图文内容向视频内容迁徙的大趋势下进行提前占位,朱一旦、半佛仙人、丁香医生等不同领域的大V早已入驻知乎平台;今年3月,《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与知乎法律领域优秀回答者王瑞恩曾在知乎进行了两场直播辩论,用直播的容器装进了辩论式的知识分享,将大众化的产品内化成平台的核心内容能力;刷爆B站影视剪辑区的《宫墙柳》,原作是知乎问题“为什么后宫中嫔妃们一定要争宠”下的高赞答案,这是由知乎优质内容激发出的创作灵感。 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知乎与B站积累了足够的内在能量,并迎来了破圈的契机。看到机遇,它们也在主动抓住机会窗口,因此在今年上半年,知乎和B站不约而同地做出了旨在破圈的营销动作。这既是偶然,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必然。 同时,以知乎、B站为代表的头部内容平台的成长已经深深影响、甚至重塑新一代互联网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因此,它们的规模跃迁对整个行业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知乎、B站的成长会进一步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在行业中占有更大话语权;另一方面,内容消费的格局可能会因此发生改变。 举例来说,知乎此次的母亲节营销,瞄准新手妈妈群体,做了相应的内容运营和深耕。知乎在提供了更专业、丰富的内容以及多样的产品后,在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可能引发细分用户群的平台迁徙。推而广之,知乎和B站平台上可挖掘的垂类内容还有很多,如果它们逐一攻克,细分赛道的内容消费产品格局将迎来变数,比如在美食、旅游等赛道,下厨房、马蜂窝们需要时刻警惕着知乎与B站是否会展开“降维打击”。 突破圈层之后,更多元的内容、多圈层的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在平台上各自繁荣,也会带来更大的商业变现机会。继续以知乎切入的母婴垂类为例,年轻妈妈们对高质量的母婴内容、课程以及相关商品都有着很强的消费需求,知乎在抓住年轻妈妈群体后,想要在这一垂类上进行商业化,是有很大操作空间的。 整体来看,知乎与B站虽然一直带着小众的标签,但其实在当代互联网主要用户构成群体中,知乎与B站的渗透率和影响力都并不“小众”。它们的诞生、成长与破圈,影响着这一代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也直接影响着内容消费形态。 谁在定义下一代内容消费形态? 在新一代互联网用户中,知乎和B站可谓新兴内容消费平台的头部代表,但两个平台还是存在诸多差异,这也成为其在破圈路上打法各异的原因。 B站的《后浪》偏重话题设计,其核心内容放在了对年轻一代的赞美与激励上,希望通过振奋人心的演讲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引发人们的共鸣、思考与讨论。这整体是品牌向的打法,意图在摆脱小众社区的形象,获得主流对B站平台的注意及认可。 相较之下,知乎的互动设计更为细致、实际。在站内,知乎推出了母婴相关的结构化搜索页、视频化内容、内容IP、亲子分区、直播活动、主题圆桌;在站外,提出了“知妈乎”的核心概念,并与芝麻糊品牌合作,利用共同记忆和精细化内容,在社交平台将话题引燃。 从效果来看,B站在舆论声浪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不过这种品牌层面的讨论与B站目标用户之间的转化效果尚无法监测,实际效果需要拉到更长时间线内去观察和评价。 知乎的打法则更为现实,从数据来看,该次营销活动的效果已经得到体现。上线后不久,就有用户在站内提出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母亲节变身知妈乎,并联名南方黑芝麻糊?”。上线后24小时,该问题下就累计产生了近400个回答,大部分都来自妈妈用户或知乎母婴领域的优秀回答者。 此外,知乎这次营销的转化效果更容易量化:在亲子分区中,育儿话题有184万讨论,儿童教育有257万订阅,怀孕话题有195万讨论,连“如何看待现在婴幼儿学英语热潮”这样的硬核问题都有超百万浏览。 从数据表现和舆论反馈来看,“知妈乎”是一次成功地转化了目标群体的营销。 能取得以上效果自然是因为营销有亮点,一是营销策划紧紧抓住了主流互联网用户的兴趣、偏好和注意力,重视创新有趣,“知妈乎”与芝麻糊的谐音梗让人印象深刻,诙谐复古的广告片也非常洗脑。趣味性是营销的必备要素之一,知乎没有忽视这一点。 同时,知乎的一系列活动都精准定位了年轻妈妈群体,营销内容、风格都非常契合这一人群的内容偏好。 站在同样的规模跃迁窗口期前,为什么知乎和B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打法? 首先要明确的是,B站与知乎的成长路径虽然相似,都是从小众圈层往更大的规模发展,但因为定位及风格不同,它们在具体策略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于知乎而言,其初始定位是相对严肃的知识类社区,在走向更大规模的过程中,它需要满足的是不同群体对不同知识的需求。换句话说,无论知乎的内容、用户群体怎样变化,其核心“知识分享”是不会变的。因此,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去满足用户对不同知识的需求,是更切合知乎实际的打法。 而B站从一个二次元社区往大扩张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更新市场和用户对其品牌定位的认知,因此它会选择更品牌向的打法,也需要更大的声量。从目标用户来看,知乎占住的核心用户群体,也是B站想要笼络的对象。 总的来说,从两个营销活动来看,B站想要在精英人群中塑造口碑,知乎希望切入更多大众细分圈层,B站重品牌,知乎重内容。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虽然是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力奔跑,却殊途同归。 跳出单次的营销活动,在年轻用户群中建立了巨大影响力的知乎和B站,已经成长为满足当下内容消费需求的典型平台。其与用户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文化和心理纽带,会成为网络上愈加重要的生态组成部分,它们的演进,也将共同定义着下一代的内容消费形态。 二者方向不同,但都有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B站根植于年轻群体以及相应的文化,在信息呈现上更偏视频维度;知乎能够提供多维度、多层次、多产品形态且高质量的知识分享——这样的社区在中国互联网世界中非常特别。 即便在母婴这个拥挤的赛道,知乎的积累也很难被模仿,一是平台上汇聚着专业度最高的育儿专家,二是有一些独特的问题只会在知乎平台上出现并被解答,比如说“五六岁小孩非常不听话,打了怕给他留下阴影,不打他仍不听话,家长应该怎么办?”“三岁的儿子说长大了想当洒水车司机,作为家长我该做点什么来支持他的小理想?”——这类问题乍看很奇怪,但确实困扰着不少的年轻父母。 归根结底,知乎的优势在于其能为用户提供更具有整合性的、一站式的、不可替代的内容,而这一优势的发挥,不会局限于母婴领域。 破圈之后,知乎与B站的内容生态都会更加完整,比如对知乎而言,开放、真实、专业的社区文化内核不会改变,但外延会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到,知乎对创作者的激励仍在持续,例如针对此次重点发力的母婴领域,知乎推出的“小蓝书·新手爸妈篇”页面中,就给到了站内母婴领域优秀回答者很大的篇幅与流量曝光。在全站,知乎也一直在推行致知计划,为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曝光、流量与专项奖励。 未来,随着新技术与产品的涌现与用户群体的变化,知乎和B站的社区形态还有着很多不同的可能。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长大”之后,以他们为代表的新一代内容消费平台的影响力也会愈发强大。 深响
本报记者 谢岚 随着“眼球经济”被深度挖掘,各个领域的大战如火如荼,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耳朵经济”已崛起成为一股新势力,尤其是长音频市场仍被视作一片蓝海,赛道相对空旷。 2020年,正逢“宅经济”大热之际,在线音频市场突然迎来新的巨头玩家。近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下称TME)正式发布长音频战略,同时推出旗下长音频品牌“酷我畅听”。 背靠腾讯系巨大流量和内容资源,酷我畅听对此次入局长音频赛道也展示出了坚定的战略决心。腾讯音乐娱乐集团CEO彭迦信表示,“长音频将是未来TME持续发力的战略领域,集团将加速推动音乐与音频的融合发展。” “作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先锋部队,酷我畅听期待能够参与到音频行业规则制定中。”酷我音乐副总裁肖轶日前接受了包括《证券日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他同时强调,“我们希望能够用高品质制作作为头部内容,去拉升用户的体验,以及提升用户对这个行业整体的认知。” TME升级“声音”版图 为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从去年开始,TME就已经酝酿扩张“声音”版图,布局长音频领域。作为TME旗下三大音乐平台之一,酷我音乐此前就陆续推出《榜样阅读》《国宝的奇妙旅行》等产品试水长音频领域,并于去年底发布了“百亿声机”计划,宣布以百亿资源+资金扶持长音频内容创作。 而此次,酷我音乐更是直接将酷我畅听升级成一款独立运作的长音频APP,对此,肖轶对记者表示:“我们为什么考虑到一两年才真正在这个领域下这么大的手,是因为我们想清楚了。” 艾媒咨询此前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在线音频三大巨头喜马拉雅、荔枝和蜻蜓的月活跃用户分别为7319.2万人、3226.8万人和2158.8万人,而TME目前总月活用户已经超过8亿。 “我们本身是有很多资源优势的,我们不可能不用它,我们一定会用它。”肖轶坦言,TME本身就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把听音乐的用户转化成也听音频一定是一件持续会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酷我畅听也一定会拿出更优质的内容,性价比更高的售卖方式,直接吸引用户,这是最简单的方式。 用爆款提升行业渗透率 行业渗透率仍处在较低水平是长音频市场目前发展的最大痛点之一。数据显示,目前音乐、游戏、在线视频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已分别达到89%、82%、74%,相比之下,在线音频市场的渗透率仅为45.5%。 “为什么这个行业渗透率一直没有上去?是因为没有原生爆款内容。”在肖轶看来,就像当年《来自星星的你》带起韩剧热潮,爆款内容同样会提升长音频行业渗透率,“我一直很不甘心音频行业没有原生爆款,后面我们将在内容上主要上攻这个。” 而在上游内容端,TME无疑有着先天优势:同属腾讯系的阅文集团稳坐国内网络文学市场龙头宝座,拥有1220万部作品储备,810万名创作者,覆盖200多种内容品类,触达数亿用户。今年3月,TME正式宣布和阅文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拓长音频领域有声作品市场。 除了版权内容,UGC(用户原创内容)同样是长音频平台内容的重要构成。据了解,依托“百亿声机”长音频创作者招募计划,酷我音乐目前已吸引了数目可观的重量级大咖入驻,吸引新生主播入驻超过1万名。 “我们做‘百亿声机’就是为了扶持主播。”肖轶表示,“第一,我们给每一个主播推一到多种他可以选择的商业模式,无论是买断,收入分成,商业化变现,还是针对播放量进行激励,欢迎大家来谈。第二,我们肯定会对宣发和站外资源进行补贴,如果不这么做,这个行业不可能蓬勃发展,毕竟还在早期。” 推动长音频工业化生产标准落地 长音频输出爆款内容,还将考验平台的IP孵化和资源整合能力。“没有极致付出就没有极致回报。”对于自制IP孵化,肖轶在此次长音频战略发布会上称,“不光要选作者最好最爆款的IP,我们还要请最好的声音创作来演绎做最好的剧本,还要做最好、最彻底的宣发。” 而在媒体采访中,肖轶同时表示,在自制IP的打造上,酷我畅听也将探索使用更多的音频技术来提升用户体验。“我们想做优质的广播剧,甚至是沉浸式广播剧,而不是一个人干巴巴把这本书念出来。”他举例道,《雪中悍刀行》中就有刀剑相交的声效,还有风声、马蹄声等,360度环绕声效的加入能让用户充分感受到空间感。 目前,酷我畅听对阅文集团旗下诸多超级IP的广播剧开发计划已经启动,包括《盗墓笔记重启之极海听雷》《诡秘之主》《白夜追凶》《雪中悍刀行》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IP孵化路径更加精准、高效和经济,TME也正试图加快推动长音频行业工业化生产标准的落地。 肖轶表示,相比视频行业、音乐行业都有行业标准,譬如一首歌到什么水平才达到可以交付的标准,视频要达到怎样达到清晰度标准才能上传商业化平台,音频行业目前仍没有衡量音频质量好坏的行业标准,因此也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有了行业标准,音频行业每个环节,从个人主播、录音工作室、平台甚至宣发渠道和投广告的品牌主,就都能清楚最终的交付物是怎样的。”在他看来,只有树立行业标准,建立生产流程、效率标准,才能把每个环节效率做到最高,通过音频工业化生产,实现业态飞速发展。 肖轶表示,酷我畅听将会继续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与行业众多共建者连接,探索音频行业生产工业化标准,“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想把音频这个行业做得更成熟,渗透率更高,必须像视频、音乐、文字一样形成行业标准。”(编辑 上官梦露)
本报记者 施露 4月30日,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阅文集团总裁侯晓楠联名发表题为《面孔会变,梦想不会——致网络文学作家》的一封公开信。这是自阅文集团宣布人事调整后,新任管理层第一次对外公开发声。 公开信中首先强调,无论是作为书友还是内容行业从业者,“内容产业的核心是人,是创作者。”因此,程武和侯晓楠认为,“作家是阅文最宝贵的财富,这点永远不会变”,并一致表示,“未来的业务推进,一定是基于理解、尊重、共赢的伙伴精神展开的。无视作家权益的事情,以往没有,现在、未来也不会有。” 除此之外,信中还特别提到,在新文创生态中,“内容+体验”的前提就是更多的优质内容,这有赖于已经具备粉丝生态的网络文学基本模式。阅文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建立更强的文学内容生态,因此,继续稳固和深化付费阅读粉丝生态将会是阅文发展进化的基础。 未来,阅文将依托于新任管理层积累的产品运营,生态合作和版权开发的经验,加大阅文与腾讯新文创的融合力度,为公司和集团作家整合腾讯平台丰富的产品和流量资源,推进IP跨领域开来放大文学源头价值。在固有优势下,通过引入更多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加速生态融合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平台发展与升级。(编辑 李波)
互联网巨头深度介入将催生更多商业模式 “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在在线视频平台市场已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在线视频平台的兴起分流了许多传统渠道的受众。爱奇艺在今年六月会员数量突破1亿,在会员增长上显得乏力的腾讯和阿里在电影市场却硕果累累。互联网巨头们已不满足于成为影视的接口,而是一步一步改变着影视产业的生态。 积极布局产业链 影视行业分为电影和电视剧,两者的产业链环节相似,都是经过投资、制作、发行和放映这些环节,但它们的商业模式却有所不同。电影是直接面向观众,通过票房来实现利润;电视剧则是通过版权和广告来获得收入。互联网公司在电视剧和电影市场的布局也明显不同。 《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7.25亿,占整体网民的87.5%。以“爱腾优”为首的视频平台们抓住了移动视频的浪潮,实现了受众快速增长。但互联网视频行业广告和会员盈利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巨大的版权和技术投入,目前只有芒果TV实现了盈利,其他视频平台多数处于亏损状态。爱奇艺2019年二季度实现收入71.1亿元,同比增长15.2%,环比增长1.7%;但归母净利亏损23.3亿元。去年同期,爱奇艺净亏损约21亿元。 视频网站在内容上的成本过高是亏损的主要原因。以爱奇艺为例,2015年-2018年爱奇艺的内容成本占收入比重分别为69.5%、67.1%、72.6%、84.4%,2018年第四季度达到最高点的92.5%。 东吴证券认为,内容成本占收入比重有望在2020年出现下降趋势,成本端压力有望得到缓解,主要源于一方面头部视频平台目前逐步加大内容自制比例,对于外部版权的购买需求有所减小;另一方面演员价格在2018年10月后有了一定程度下降,剧集成本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头部剧集价格也有一定下降。 2014年-2016年是影视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让互联网巨头们加速布局影视产业。2013年,乐视影业联合发行的《小时代》是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行业的敲门砖。2014年,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阿里影业,腾讯也紧跟其后在2015年成立腾讯影业。 但当市场冷静下来,巨头们也不得不思考该如何走好这条路。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表示,互联网进入影视行业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成立影视公司,用互联网思维的方法去生产内容,但是这一轮基本上都失败了;第二轮是开始进入电影的发行环节,这个阶段基本完成了票务平台环节的垄断竞争格局;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跟专业制作公司一起去生产出品影视作品。 阿里影业一直在进行战略布局,以构建娱乐事业生态体系的基础。阿里影业的业务主要有互联网宣传发行、内容制作和综合开发。从阿里影业的财报来看,目前对阿里影业营收贡献最大的仍是互联网宣传发行业务。截至2018年9月30日,淘票票已与中国内地约9000间影院实现直联。但从去年开始,阿里影业开始深挖IP衍生业务的价值,以阿里鱼为平台,借助粉丝经济来发展衍生品业务。 慈文传媒副总裁赵斌认为,“过去影视付费更多的是会员制观看模式,但未来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像《陈情令》这样的,以内容为驱动,从内容付费模式、线下衍生等方面,产生更多样的商业变现模式。” “互联网化”后半场 互联网影视公司和传统影视公司该如何共生共存,是当下影视产业不断探索的课题。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影视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起步点不同,传统影视公司有着多年的线下积累,在内容制作上更有优势;互联网公司凭借其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以发行为主,但也在发展更多的模式。 太合娱乐副总裁邱洪涛在谈到未来格局变化时表示,“互联网公司也一样面临着他们的问题,并不是说你拥有数据、拥有B端、拥有渠道,你就拥有了一切,就天然挣钱,这个行业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你要解决内容创造的问题,它不是能被机器取代的一个行业。” 尹鸿教授认为,内容制作的公司肯定会因为互联网而得利,可以有机会生产更多的产品,而且产品有机会得到更多的用户。 招商银行研究院分析指出,互联网已深入到影视产业链各个核心环节,并对各参与方产生深刻影响,对行业的推动力量不容忽视。目前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进入后半场,以追求“流量”为主将转向对内容质量、观影体验的提升。 传统的影视公司也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从2014年起,慈文传媒就开始在网络剧和网络大电影上布局。赵斌表示,“网络大电影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以这样的形式面对市场的影视内容能否打动观众,能不能出现大量的打动观众的内容,现在长视频平台在推出短剧集,短视频平台也推出剧集,内容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观众对好内容的渴求一直存在,这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