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团旗下美团互助发布关停公告,称因业务调整,美团互助将于1月31日24点正式关停。这是我国首个关停的大型网络大病互助计划,也是继百度灯火互助后,第二家关停的互联网巨头旗下的互助计划。 2020年下半年以来,网络互助纷纷遭遇成长烦恼。去年12月起,蚂蚁金服旗下相互宝连续三期分摊人数环比下降超百万人;去年9月,百度旗下灯火互助因参与成员人数少于50万而宣布终止。 美团互助上线一年半将关停 美团互助于2019年6月上线,2020年4月公示第一位受助者案例,2020年6月升级为首个“不限病种”的大病互助计划。美团互助成立以来,最高加入人数曾达到3400万,共为382位患病会员开展过互助分摊。 不同于此前关停的小型互助计划和灯火互助,美团互助虽然近来分摊人数下降,目前会员数仍近1545万。 美团互助解释关停是因为业务调整,聚焦公司主业发展。不过,在网络互助纷纷遭遇成长烦恼的当下,此举不排除与网络互助的发展不明朗有关系。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网络互助的纠纷和争议明显增多,缺乏监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美团互助此举亦引发网络互助同行的关注。 美团互助称,1月15日至18日期间,美团互助会员将陆续收到全额返还的分摊费用。2021年1月31日24点前,若会员不幸确诊大病,自确诊日起180天内,可通过“美团互助”在线页面,提交互助金申请。对符合申领规则的会员,美团互助将继续承担合理赔付。 互助计划关停,受伤的是会员 虽然美团互助承诺大病救助持续到1月31日24点前,且返还会员所有分摊费用。但这并不能消弭计划突然关停对普通用户的影响。一位新加入美团互助的会员表示,刚加入美团互助不久就遭遇关停,令其对网络互助计划的持续性产生疑虑。 此次美团互助关停,对广大互助用户来说也是一种警醒。网络大病互助并非真正的保险产品,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相互保险。依托于互联网流量平台,网络大病互助可以迅速成为流量入口,吸引一批有保障需求但购买力有限的人群,一定程度上能够普及保障意识和为民众提供一部分基础保障。但网络大病互助计划的“硬伤”也非常明显。 一是合规性存在争议。网络互助平台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处于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从2020年5月起,有关网络互助是否应该纳入监管、如何纳入监管的讨论不断。 二是稳定性和持续性存风险。从兜底机制来看,保险公司对保户有破产保护机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因分立、合并或者被依法撤销外,不得解散。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大病互助计划则不然。一旦出现业务调整,或者存留会员和需要领取互助金的人群出现失衡,互助计划就会面临调整和结束的风险。 网络互助下一步:持牌经营是方向 美团互助关停是网络互助整体进入盘整期的一个缩影。 作为国内网络互助计划的标杆,2018年10月上线的蚂蚁金服旗下相互宝曾创造了一年加入会员数破亿的奇迹。但2020年11月达到1.06亿人的最高峰后,相互宝参与分摊人数快速下滑,目前已连续四期环比负增长。2021年1月第1期,相互宝参与分摊人数为1.01亿人,较前一期减少118.89万人。 水滴互助更是自2019年起便逐步下行,目前分摊会员数1290万人,不到2019年最高点4352万人的三分之一。 比分摊人数下降更令网络互助负责人头疼的是投诉争议和合规性问题。在一家网络互助计划负责人看来,虽然网络互助平台用户量快速增长,但用户保障意识并没有随之升高,部分被拒赔用户对规则不理解,平台的调查成本和沟通成本比较高。而比这个问题更迫切的是经营合规性问题。 2020年9月,银保监会打非局发布理论研究文章《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其中指出,最近一段时期野蛮生长的网络互助平台,本质上具有商业保险的特征,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处于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 文章强调了网络互助平台的相关风险及问题。指出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前述文章建议,坚持对所有保险活动实行严格准入、持牌经营,严禁无照驾驶行为,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要加大对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的新型非法商业保险活动的打击力度,要把网络互助平台纳入监管,尽快研究准入标准,实现持牌经营和合法经营。 对此,券商中国记者采访的三位网络互助负责人都对持牌经营和纳入监管持欢迎态度。一位网络互助计划负责人表示,相信这将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不过,网络互助是新兴事物,国际虽然存在网络互助平台(亦称P2P保险平台),但普遍以小范围熟人参与为主,保险标的多为小额产品,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业务涉众风险及卷款潜逃风险都比较小。中国目前是大病互助参与人数最多的国家,预估去重大约1.2亿人加入了各类互助计划。 轻松集团原联席CEO钟诚此前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网络互助这几年发展非常快,虽然不是真正的保险,但内核仍然是管理风险。为促进大病互助计划的持续稳健发展,有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他呼吁,监管部门应尽快将大病互助计划纳入监管范畴,建议从三方面进行规范: 一是监管应明确进入互助行业的门槛和要求,要贯彻持牌经营。例如,保险产品需由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和兼业代理持牌销售,设立互助计划的主体机构也应有相应的持牌资质。 二是规范大病互助计划的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要求。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强化互助行业风险管理,每年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互助计划的人群特点、资金分摊和赔付情况进行精算分析并形成报告,报告对所有会员公开,供会员了解和评估所在互助计划的运营情况。 三是互助计划不能什么都能互助,要有边界。互助的核心是有同类型风险保障需求的个人构成的一种风险分摊机制,建议互助计划应该集中在大病和医疗互助领域,至于其他风险是否也能够互助,应该给予规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5日讯 记者日前从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获悉,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和〈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通知》(建城〔2018〕25号)要求,在有关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初步考核基础上,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专家预审、现场考核、综合评审及公示,决定命名秦皇岛市等34个城市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附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名单: 河北省: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衡水市、迁安市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江苏省:盐城市、泰州市 浙江省:海宁市 安徽省: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滁州市、阜阳市、亳州市 福建省:漳州市 山东省:枣庄市、济宁市、德州市、滕州市 河南省:平顶山市、鹤壁市、漯河市、驻马店市、汝州市、长垣市 湖北省:荆州市 广东省:广州市、汕头市、东莞市 贵州省:遵义市、安顺市 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自2002年我国开始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的申报评选工作以来,截至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先后公布了十批次的“国家节水型城市”名单,累计已有134个城市先后获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周口1月18日讯全速推进京东物流和京东(周口)商服科技中心项目合作,华为公司在河南的首家工业互联网应用运营中心落户,携手浪潮集团打造云绘三川?沙颍云运营中心项目……2020年以来,河南省周口市积极围绕新兴产业谋篇布局,大力招商引资,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位于周口高新区的数字产业园是当地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平台。为壮大数字产业园,当地政府出台系列政策,从租金补贴、创业扶持、税收优惠、科技资助等方面,对入驻企业提供保障。同时,周口瞄准知名数字企业进行招商,着力引进实力强、成长性好、科技水平高的企业落户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华为、浪潮等知名企业相继签约入驻周口数字产业园。 前不久,河南瑞特电气在华为工业互联网应用周口运营中心的帮助下,安装畅捷通ERP系统,不但有效解决了财务和管理问题,也起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像瑞特电气一样,华为工业互联网应用周口运营中心已经与约20家周口企业合作,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 位于周口数字产业园里的直播电商产业基地,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涵盖电商直播、策划运营、短视频制作、供应链严选等功能板块,周商扶贫电商平台、郑欧班列以及部分本地直播公司已经入驻。 据悉,周口数字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可容纳各类企业100多家,提供2000个就业机会。周口市川汇区委书记李宗喜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外引优质项目,内育发展动能,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引领区、实体经济数字转型试验区、高端信息技术人才集聚区,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贵州省晴隆县地处云贵高原中段,当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既有安南古城、“欲飞”石刻、盘江铁桥及盘江摩崖群、古驿道、安谷砖牌坊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二十四道拐”国家抗战遗址。 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晴隆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举全县之力整合旅游资源,成立了晴隆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扩张各项业务板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为晴隆县带来了勃勃生机,助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晴隆县开始了新的探索。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于4月份在晴隆普晴林场启动万亩林下经济项目,探索农旅一体化发展。目前,该项目种植红托竹荪2000亩、鸡枞菌1000亩、赤松茸1000亩、香菇1000亩,共计5000余亩,预计年产值约1亿元,可直接带动近千人就业、800多个家庭增收。 2020年7月份,该项目首批香菇、鸡枞菌产品上市,以川、渝、粤为核心的林下菌类销售网络趋向成熟完善,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现代化农旅产业链,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晴隆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还积极吸纳本地大学生,累计安排31名本科生、94名大专生就业。并对阿妹戚托小镇景区内96名移民搬迁人员开展为期两周的业务技能培训。公司发展旅游业共直接创造就业机会1505个,间接创造就业机会近2000个,累计带动近400个家庭就业。
今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 1 央行: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的基本匹配与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的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2 央行:2021年全年CPI涨幅将先升后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总体来看,预计2021年全年CPI涨幅将会出现一个先升后稳的走势。 陈雨露称,物价的稳定是货币政策核心的政策目标,本周一(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了CPI的数据,12月CPI同比由降转升,全年CPI同比上涨2.5%,国家统计局也随即对这一指标做了解读。需要注意的是,受猪肉价格和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共同推动,2020年末的CPI环比涨幅比较大,从中长期来看,2020年粮食生产是再获丰收的,生猪产能也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正常年份的水平,所以CPI环比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同时,要关注核心CPI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增速仍然在恢复的过程当中,再叠加局部地区疫情的反复,服务性消费仍然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仍然处于低位。下一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国内消费需求逐渐复苏释放,未来核心CPI有望继续回升。 所以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受上年同期基数影响,预计全年CPI涨幅将会出现一个先升后稳的走势。 3 央行: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44.8%下降到了去年的28%。 邹澜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重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加强了房地产金融调控,加强对各类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统计监测,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八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44.8%下降到了去年的28%。 第二是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一是落实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二是按照“规则化、透明化”方向,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三是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第三是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按照租售并举方向,加快研究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近期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邹澜还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保证房地产政策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 央行:2020年P2P平台已全部清零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20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P2P平台已全部清零,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影子银行规模缩减,资管产品风险明显收敛,同业关联嵌套持续减少。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坚决支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及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累计发放超过6.5万亿,惠及贫困人口超过9000万人次,助力贫困县全部摘帽。 (文章来源:央视财经) (责任编辑:DF537)
漫步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湖畔,放眼望去是清波荡漾、鹭在水上的和谐景象。 ??湖位于厦门岛西部,三面为繁华市区,一面临海,水域面积1.7平方公里,绿化面积约31.5万平方米,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是厦门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而在之前,??湖却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湖水黑臭、鱼虾绝迹,是人人绕道而行、掩鼻而过的臭水湖。 ??湖保护中心主任魏道军说:“为了围海造田,之前这里修建了一条长达1700米的海堤,从此??港湾变成了封闭的内湖。随着经济的发展,环湖周边的人口和工厂大量增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湖,破坏了湖区的生态平衡。” ??湖污染问题引起了厦门市民的极大关注,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开启了??湖综合治理之路。 经过四期的综合整治,??湖水质改善成效明显,水体质量持续稳定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入湖污染物显著减少。厦门市环保部门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湖区水体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2015年同期相比,分别大幅下降49.3%和39.6%。近年来,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 “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综合治理与科学施策,保证了历代整治工程的连续性与针对性,让??湖湖区生态环境逐年好转。”魏道军说。 住在??湖附近的市民魏童威指着荡漾的碧波告诉记者:“以前都不敢开窗通风,吹进来的风都是腥臭的。现在不一样了,我经常和爱人在湖边散步,享受慢时光。”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厦门市委市政府也不断探索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管理??湖。2020年5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湖区保护办法》正式施行,明确要求“湖区实施河(湖)长制,各级河(湖)长负责协调辖区内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作,解决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保护办法》施行以来,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加强湖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实现了由点到面、由水下到岸上、由管理到保护、从自管到共治4个方面的转变。”魏道军表示,从规划与建设、治理与保护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湖区的保护和管理做出制度设计,有效保障了??湖区防洪排涝、生态保护以及文化、健身、游览、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 如今,为保证??湖水更清、景更美,第五轮综合治理正如火如荼开展。 “对于新一轮的??湖治理,我们要坚决落实‘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二十字方针,狠抓源头治理,严控中间减排,落实末端治理,让水更清、环境更美,让‘城市主客厅’更加赏心悦目。”福建省委副书记、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表示。 下一步,厦门将持续推进??湖流域治理、??湖第二排涝泵站建设、湖区清淤与生态治理等举措,着力将??湖打造成市中心的国家生态湿地公园、闹市区的白鹭保护区以及厦门核心区的“城市会客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目前南方地区秋粮收购已接近尾声,东北地区仍处于收购高峰,预计旺季收购4月底结束。新粮上市以来,市场行情较好,玉米购销两旺。截至2021年1月5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1亿吨,同比增加500万吨。2020年,我国粮食市场化收购比重达到98%,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了底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考验。在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的态势下,我们仍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以粮食供给安全稳定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从“藏粮于库”到“藏粮于市” 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高位,企业商品库存明显增加,创近15年来最高水平,东北地区玉米商品库存已达到上年同期的3倍。“粮食企业商品库存增加,使我国粮食库存结构进一步优化,抵御市场风险和维持有效供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说。 企业商品库存增加是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意味着粮食逐渐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转型。过去,国家实行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政策,主要依靠政府储备抵御风险。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渐形成。 粮食企业是市场化收购的主力军,是实现“藏粮于市”的重要载体。随着更多粮源由政府粮库转到社会主体手中、靠市场调节,粮价波动也更频繁。因此,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由以前的直接调控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调控,确保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政策“组合拳”确保粮市稳定 受新冠肺炎疫情、洪灾、台风等因素影响,2020年粮价波动频繁,但处于正常波动区间。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丰富粮食调控“工具箱”,综合运用轮换吞吐、库存拍卖和增加进口等“组合拳”,确保粮食安全无虞。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并特别强调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多部门协同配合,出台有力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保障粮食市场稳定供应打下坚实基础。据了解,近两个月玉米种子销售明显加快,尤其是东北地区农民种植玉米意愿显著增强。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健全,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中央储备粮规模保持稳定,地方储备能够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性粮食投放力度,2020年累计竞价销售成交政策性粮食1.2亿吨,比2019年增加7000多万吨,有效保障了市场粮源供应。 我国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掌控能力。2020年1月至11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749万吨,进口大米223万吨,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品2041万吨,保障了国内粮食稳定供应。“总的来说,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充足和运行平稳。”秦玉云说。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产业强、粮食安。在引导“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粮食加工企业为引擎,打造从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粮食产业体系,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产需有效对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建立完善的粮食产业体系,各地作了很多有益探索。浙江湖州市近年来打造“湖州好大米”区域公共品牌,从以前“农民种什么,企业粮库收储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农民种植什么”,不仅解决了粮食加工企业仓容不足和储备企业轮换亏损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储备优化、企业盈利、政府减亏、消费者获益“五方共赢”。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能够切实增强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钱毅表示,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强化市场引领和需求导向,有利于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有利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主任方进表示,要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导向作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