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1月17日午间,搜狐财经获悉,恒大物业(06666.HK)召开了军令状誓师大会。 会上,恒大物业集团总部,向各地区公司下达新增拓展在管面积、净利润的两大考核文件,明确提出:2021年要每月新增拓展在管面积3000万平方米,每季度净利润都要较去年全年净利润的1/4增长50%以上。 搜狐财经翻阅恒大物业聆讯后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恒大物业已订约为1354个项目提供物业管理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及、社区增值服务,覆盖22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及香港逾280个城市,总在管面积约2.54亿平方米,签约面积5.13亿平方米。 2017年至2020年6月30日,恒大物业营业收入分别为43.99亿元、59.03亿元、73.33亿元及45.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7亿元、2.39亿元、9.31亿元及11.48亿元。 同期,恒大物业物业管理服务部分收入来自中国恒大开发物业所提供的收入分别为25.32亿元、34.26亿元、45.39亿元及27.91亿元;分别占当期物业管理服务部分收入的99.8%、98.9%、98.4%及98.8%。 早前,恒大物业曾引入235亿港元战略投资,投资者包括中信、光大控股、红杉资本、腾讯等。恒大物业在招股书中称,随着战略投资者进行投资,公司可开拓具有协同效益的新服务类型,加强公司业务运营范围和深度,为公司长远可持续增长带来贡献。 2020年12月2日,恒大物业正式于港交所主板上市,其开盘报8.84港元/股,总市值超950亿港元,市值在港股物业股中排名第二。 恒大物业的上市速度创造了行业新的记录,从9月29日递交招股书到上市交易,恒大物业仅耗时64天。目前,中国恒大间接持有恒大物业71.94%权益,恒大物业仍为前者附属公司。 公开数据显示,恒大物业在管面积达2.54亿平方米,2020年净利润预计达26亿元。 据此推算,恒大物业今年顺利实现上述军令状,其在管面积将超6亿平方米,净利润将超39亿元,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都将创下全行业的新纪录。
1月17日,ST亚星公告,终止收购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景芝酒业”)白酒业务的控制权。 ST亚星表示,1月17日,交易双方继续就本次交易核心涉及的标的经营性资产范围再次进行了磋商,尤其对涉及白酒业务衍生经营性资产(酒文化、文旅产业资产等)是否划入本次收购范围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基于该原因,各方认为该事项已对本次重组构成实质障碍,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组。 ST亚星1月10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以现金收购的方式收购景芝酒业白酒业务的控制权。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取得景芝酒业白酒业务的控制权,主营业务将增加白酒的生产销售。 从发布公告拟以现金收购的方式收购景芝酒业公司以来,ST亚星两次收到上交所问询函,关注的焦点为跨界收购的主要考虑以及是否存在内幕交易。 1月11日晚间,上交所对ST亚星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结合原业务的后续安排,说明本次跨界收购的主要背景和考虑;补充披露景芝酒业的主要业务概况,以及最近两年及一期的主要财务数据;补充披露本次现金收购业务的预估值情况;补充披露公司控制权变动同时策划现金收购是否系一揽子交易;维护公司控制权稳定的措施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在公告中要求公司提交控制权变动以及筹划本次现金收购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名单,并自查董监高、控股股东、实控人、交易对方及其关联方近期股票交易情况。 1月14日晚间,在延期两日后,ST亚星公告称,收到景芝酒业《告知函》,景芝酒业自2020年12月28日至2020年12月31日合计增持上市公司股份20.94万股,交易均价为5.02元/股;景芝酒业委托御风堂商务自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5日合计增持上市公司股份155.44万股,交易均价5.24元/股。 景芝酒业表示,公司在制定走向资本市场计划后,关注到ST亚星股权结构分散、市值较低、长期处于无实控人状态的现状,同时基于当地国企通过竞拍成为重要股东降低了公司退市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判断,公司决定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上市公司股票。2021年1月7日,景芝酒业注意到潍坊市城投集团可能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后,初步确立了景芝酒业董事长刘全平通过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整体方案,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签署了《合作意向协议》。景芝酒业同时承诺,如本次资产重组顺利完成,景芝酒业增持股份自本公告披露日起24个月内不减持。 1月14日晚间,ST亚星再次收到上交所监管问询函,要求公司核实是否存在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并明确说明景芝酒业增持事项对公司重大资产收购事项的影响,充分提示可能终止的风险。 截至今日,ST亚星已连续6个交易日涨停。
图片来源:网络 1月18日,明发集团(国际)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846.HK,以下简称“明发集团”)停牌4年后正式复牌。 开盘报1.76港元/股,较2016年4月1日停牌日收盘价1.89港元/股,跌6.87%;总市值约107亿港元,缩水8亿港元。 此后,明发集团继续下跌。9时40分,明发集团报0.91港元/股,较开盘价1.76港元/股,跌幅扩大至48.29%;总市值进一步缩水52亿元,仅为55亿港元。 往前股价数据显示,明发集团股价最高值为2015年4月17日的3.05港元/股。 此前,在上市7年后,明发集团因审计问题被迫停牌。此后的四年间至今,明发集团为达成复牌条件而奔波。 去年7月,明发集团高层“换血”。“黄氏四兄弟”退居幕后,“职业经理人”钟小明获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停牌这四年,明发集团业绩不甚理想。2019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1亿,合约销售额降三成至113.14亿元,土地储备减少4.9%至2130万平方米。 2020年中期,明发集团营收76.92亿,净利润8.47亿元,同比增长86.75%、88.38%。同期,销售额仅43.2亿元,同比降18.8%。 停牌与退市风波后,创始团队“出局” 明发集团的停牌期始于2016年4月1日,当日它被暂停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买卖。 根据当时的公告,停牌缘由为核数师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明发集团2015年年度报告出具了“不发表意见”,核数师对明发集团的三项出售事项真实性存疑。 同时在2015年年报审核过程中,核数师发现部分现金付款和收款情况解释不明。 涉及的三个出售事项分别为:2014年明发集团以6.63亿元代价出售天津一家附属公司51%的股权;以1.89亿元向控股股东及其关系密切家庭成员出售8个物业单位;以及向一名分包商出售若干物业的使用权,涉及42组物业,总代价6.44亿元。 另外,明发集团2015年在现金付款和收款上分别有约9亿元和5.4亿元款项没有合法的书面证明。 为此,核数师要求对交易真确性及商业实质性进行独立调查。但截至2015年业绩报告发布,明发集团并未展开调查,随后将明发集团拖入了停牌的泥淖。 彼时,港交所给出的复牌条件,除了要求明发集团处理过往的财务问题之外,还对明发集团的企业管理和任职人员提出了诸多要求。 为了达成复牌条件,明发集团开启了长达4年的“长跑”。除了接连公布数份财报之外,明发集团还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 明发集团还在努力抹去家族式印记,去年4月,黄焕明、黄丽水辞任其在明发集团担任的所有职务。 同年7月,黄庆祝辞任执行董事兼集团首席执行官,黄连春辞任执行董事、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执行副总裁。 与此同时,“职业经理人”钟小明获任明发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至此,“黄氏四兄弟” 齐齐退居幕后。 任命公告显示,钟小明,现年53岁,在内地房地产行业拥有超过20年经验。2015年至2019年期间,曾任中冶置业(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 家族式企业,昔日厦门地产首富 明发集团是典型的家族企业,1994年作为家族老二的黄焕明与老三黄庆祝,共同成立了明发集团。之后,老大黄丽水与老四黄连春相继加入。 其中,黄焕明占股55%为明发集团的实际控股人,其余三兄弟各占股15%。四人分工也各有相同,黄焕明负责集团财务、投资等宏观战略业务,黄庆祝负责厦门总部的业务,黄连春负责南京总部的业务,黄丽水则专攻设计等技术方面。 作为最早一批房企里的一员,明发集团业务以城市运营为核心,以商业地产、住宅地产、酒店经营为支柱产业,并涉及工业、商贸、投资等多元领域。 创业初期,明发集团先后在厦门、南京等地投资开发了明发国际新城、明发海景苑、明丽山庄、明发滨江新城等知名楼盘。 2002年,明发集团转战商业地产,首个项目明发商业广场让其名声大噪,也由此走出厦门全国布局。 2007年,明发集团宣布启动上市计划。2009年11月,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继宝龙地产、禹洲地产之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三家厦门民营房企。 2010年,明发集团将总部迁往上海,以加速扩张开启全国化布局。 到了2013年,明发集团在业绩会上称,集团的土地储备已超过1000万平米,足够支持开发5-6年。 这时,明发集团的资产总值也由2009年上市时的18.96亿元增至2013年的353.71亿元,涨幅高达1765%。 同年,黄焕明家族以79亿元的财富排名全国第47位,成为《2013胡润房地产富豪榜》中厦门唯一上榜的地产富豪。 2013年业绩突降,去年销售额排名行业163 激进扩张之下总会存在隐患,上市次年开始,明发集团业绩便起伏不定,多项核心业绩指标出现下滑。 2010年、2012年明发集团经营收入两连降,同比变化分别为-18.29%、-0.97%;销售毛利率也由2010年的40.83%降至2012年的31.84%,下降了8.99个百分点。 转折出现在2013年,明发集团净利润仅为13.99亿元同比下降20.71%,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净利润下滑。 同期,明发集团的销售毛利率由2009年的41.62%降至2013年的35.12%,销售净利率由2009年的26.74%降至2013年的21.95%。 到了2015年,明发集团营业收入跌至30.4亿元,仅约为2013年营业收入的一半;净利润巨幅缩减至3.19亿元,同比下降54.29%。 报告期内,销售毛利率仅为12.30%,销售净利率仅为0.29%,均为2009年上市以来的最低值。 正是2015年涉及到的三个出售事项等事宜,让明发集团陷入停牌危机。2016年4月1日,明发集团当日被暂停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买卖。 停牌这四年,明发集团净利润不断缩水,由2016年的11.69亿元,降至2019年的9.52亿元,降幅为18.56%。 营业收入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至2019年末,营收126.1亿元,同比增速仅8.75%。 同时,明发集团的毛利增长也由2016年的29.47%降至2019年的20.35%,销售净利率则由2016年的23.07%下降至2019年的8.97%。 此外,2019年明发集团销售额113.1亿,较2018年163.59亿元同比下降30.8%。 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20年中期明发集团营收76.92亿元,同比增长86.75%;净利润为8.47亿元,同比增长88.38%。 明发集团称,收益上升系报告期内,交付总建筑面积由2019年同期的54.74万平方米,增加至2020年上半年的93万平方米所致。 同期,明发集团总资产753.55亿元,同比下降2.32%;负责总额578.12亿元,较2019年末减2.08%。 销售业绩方面,2020年上半年,明发集团实现销售额43.2亿元,同比下降18.8%。 据第三方机构克而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2020年明发集团销售额106.6亿元,行业排名第163名。
1月18日,ST亚星开盘一字跌停,截至发稿报7.24元/股。 ST亚星昨日公告,终止收购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景芝酒业”)白酒业务的控制权。 ST亚星表示,1月17日,交易双方继续就本次交易核心涉及的标的经营性资产范围再次进行了磋商,尤其对涉及白酒业务衍生经营性资产(酒文化、文旅产业资产等)是否划入本次收购范围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基于该原因,各方认为该事项已对本次重组构成实质障碍,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组。 公告发布后,上交所立即下发问询函,要求ST亚星核实并披露筹划及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决策过程、决策人员,相关决策是否审慎等事宜。 这已经是ST亚星发布公告拟收购景芝酒业公司以来,第三次收到上交所问询函,上交所关注的焦点为跨界收购的主要考虑以及是否存在内幕交易。 1月14日晚间,ST亚星公告称,收到景芝酒业《告知函》,景芝酒业自2020年12月28日至2020年12月31日合计增持上市公司股份20.94万股,交易均价为5.02元/股;景芝酒业委托御风堂商务自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5日合计增持上市公司股份155.44万股,交易均价5.24元/股。 据此估算,景芝酒业期间合计增资约919.6万元.
经济日报北京1月11日讯(记者顾阳)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进行了部署。 据悉,目前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总体利用水平不高,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同时还存在标准不完善、政策不健全、技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畜禽粪污和渔业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指导意见》提出,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系统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点领域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等三方面。 为保障重点领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有效实施,《指导意见》还部署实施了污水收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工程、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农业农村污水以用促治工程、污水近零排放科技创新试点工程以及综合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等重点工程,提出从健全法规标准、构建政策体系、健全价格机制、完善财金政策、强化科技支撑等五方面完善污水资源化利用体制机制。
1月11日,针对携程计划今年上半年香港上市的传闻,携程对搜狐财经表示,不予置评。 今日下午,据路透社旗下媒体报道,携程计划今年上半年在港二次上市,募资最少10亿美元,中金、高盛、摩根大通为承销行。 早前2019年底、2020年7月均有消息传出携程计划从纳斯达克退市,携程均否认了这一消息。 公开资料显示,携程创立于1999年,200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是早期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之一。 此前携程披露的2020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显示,其第三季度净营业收入为55亿元,同比减少48%,净利润达到16亿元人民币,实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首季度盈利。
岁末年初,正逢猪肉消费旺季,猪肉是菜篮子里的主要产品,近期猪肉价格有变化吗? 1 消费拉动 全国猪肉价格连续上涨 上午九点,记者在北京一家生鲜超市看到,猪肉柜台聚集了很多前来选购的消费者。 销售人员介绍,通常元旦和春节期间,都是猪肉消费的旺季,现在每天销售量比上月增加20%,价格也在经历了两个多月下跌后开始上涨。 北京某超市营运部工作人员 曹家乐:猪肉价格连续7周上涨,累计上升20%左右。 据介绍,去年12月份至今,全国猪肉价格呈现震荡上涨走势,2021年第一周全国猪肉价格每公斤52.99元,环比和同比都是上涨。 这主要是南方市场腌腊灌肠全面启动,加上元旦节日提振,消费终端整体需求有较大提升。另外,去年12月份市场对进口冻品监管较严,市场流通少,部分冻品需求转向国内鲜品,进一步促进肉价上涨。记者了解到,猪肉价格上涨的同时,生猪价格也有明显的涨幅。 山东省某农牧公司销售负责人 郑雷:元旦到春节之前,是生猪出栏高峰期,每天出栏头数在1000头左右。生猪价格是一公斤36元,2020年11月底是一公斤30元。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春节临近,需求提升,预计猪价仍有上涨可能,春节后消费减少,猪价可能回落。 农信互联生猪分析师 夏晨丰:2020年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3.8%,同比增长31.2%,已连续6个月正增长;生猪存栏环比增长4.3%,同比增长29.8%,已连续5个月正增长。长期来看,2021年生猪供给仍会持续增加,猪价将逐渐接近常态水平。 2 受益于猪肉价格上涨 生猪养殖企业业绩大幅增长 猪肉价格上涨,相关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期猪肉价格的上涨,虽然在各方的预料之中,但上涨势头之猛还是让一些养殖企业的负责人感到意外,尽管他们加大了复产力度,但受疫情等方面的多重影响,生猪的供应还存在一定缺口。 猪价上涨让相关的生猪养殖企业受益不少。正邦科技近期发布公告称,2020年12月销售生猪134.21万头,环比增长27.18%,同比增长117.06%;销售收入38.83亿元,环比增长1.40%。同比增长109.44%。牧原股份2020年12月份,销售生猪264.1万头,环比增长27.2%。其中向全资子公司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生猪13.7万头。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达到了30.15元/公斤,环比上涨了14.55%。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1025.33万头,在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后,牧原股份确立了2020年更为迅猛的扩张计划。 业内人士表示,年前消费端对猪肉需求相对旺盛,屠宰企业的开工率将提升60%到70%,猪肉市场供需两旺。在节后需求归于平淡,供应也会有所减少,供需两低的情况下,价格将会整体走低。 卓创资讯猪肉行业分析师 马丽媛:2019年以来,我国生猪产能处于缓慢恢复的阶段,到2021年底,生猪存栏量将恢复到80%。2021年需求提升幅度有限,预计2021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走势,均价将明显低于2020年。 3 生猪期货表现低迷 猪肉股承压下行 上周五,备受市场人士关注的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不过上市以来的两个交易日,生猪期货出现了较大幅度调整。受此影响,A股猪肉板块也表现低迷。 具体来看,当天上市的“生猪2109”“生猪2201”“生猪2111”三个期货合约品种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至收盘时,跌幅分别高达12.61%、15.83%、15.99%。 今天早盘,生猪期货盘中再度重挫跌停。截至今天上午收盘。生猪期货主力合约LH2109仍处跌停状态,现为26030元/吨,跌幅为7.99%。 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 吴书: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都在持续上升,也就是说猪肉的供给在持续上涨,因此在猪价趋势往下的时候,价格还是偏高,所以出现这两天的生猪期货大跌,是符合预期的表现。 生猪期货的低迷表现,也让整个猪产业板块承压。截至今天上午收盘,Wind数据显示,最近2个交易日,猪产业指数累计下跌6.3%。具体来看板块内24只成分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金新农、正邦科技、新五丰,近2个交易日累计下跌均在10%左右。 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 吴书:在猪价往下走的时候,猪企盈利可能承压,但是不排除个别公司通过优质经营,实现出栏量大幅扩张,提升了盈利性。但整体上来说,还是谨慎为主。 主播快评:近期猪肉价格反弹 与供需两方面因素有关 最近两个月猪肉价格的反弹,一方面毫无疑问是跟需求的季节性增加有关,但是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像猪肉进口量的下滑,以及低温天气增加了生猪防疫的难度,这些都造成生猪供给端的修复以及产能的扩张,可能不如之前大家的预期。 生猪期货上周五刚刚上市,连续两个交易日大跌,今天盘中更是跌停。这说明了市场对于猪肉价格年内大的趋势还是看跌,整个猪周期从大的格局看,还是向下的。 肉价便宜了,对于消费者自然是好消息。但是对于生猪养殖行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来说,怎样应对猪周期向下,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还是那句话,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除了想吃到便宜肉,还想吃到质量好的肉、放心肉。 对于生猪养殖的龙头企业来说,除了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扩大规模、多养猪之外,还要养好猪、生产出放心肉。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做到产品的差异化甚至品牌的差异化?是不是意味着要向下游屠宰、流通环节延伸,拓展商超、卖场、电商等渠道,进而直接对接C端消费呢?如果这些能够实现,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盈利稳定性是不是能够得到提升?资本市场的估值是不是也可能面临重估?这些都需要相关的企业和投资者仔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