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针对携程计划今年上半年香港上市的传闻,携程对搜狐财经表示,不予置评。 今日下午,据路透社旗下媒体报道,携程计划今年上半年在港二次上市,募资最少10亿美元,中金、高盛、摩根大通为承销行。 早前2019年底、2020年7月均有消息传出携程计划从纳斯达克退市,携程均否认了这一消息。 公开资料显示,携程创立于1999年,200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是早期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之一。 此前携程披露的2020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显示,其第三季度净营业收入为55亿元,同比减少48%,净利润达到16亿元人民币,实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首季度盈利。
有些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被资金“挤破头”,也有些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相对困难。据上证报资讯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数据港、联创电子、博敏电子等19家上市公司的定增出现了“未募满”的情况,个别公司还出现了邀请上百家合格投资者参与认购,但首轮响应者寥寥的局面。 “目前定增市场分化比较严重,头部企业的优质项目资金在抢,还有一些‘吸引力不够’的定增项目已比较难发了。”有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投行人士表示,再融资新规发布后,市价发行让套利的空间明显缩小,对项目的选择成为关键,资金方为了安全也会更为理性地考察,从而推动资金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聚集。 雄韬股份的再融资于今年9月收官,据披露,首轮参与申购的机构数量有6家,由于认购不足,公司启动追加认购程序,最终发行对象确定为12家,募集资金总额6.52亿元,约为募集计划的七成。对照来看,雄韬股份原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9.95亿元,用于武汉雄韬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业化基地建设、深圳雄韬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及深圳雄韬氢燃料电池电堆研发等项目。 同样,昂利康原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5.6亿元,用于杭州药物研发平台项目与年产5吨多索茶碱、20吨氢氧化钾、3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120吨哌拉西林钠、25吨他唑巴坦钠等项目。在启动追加认购后,公司最终募资资金总额为2.75亿元,不及其计划募资的一半。 募资缩水无疑也打乱了上市公司原来的投资计划。12月3日,昂利康发布公告称,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根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公司拟将定增募资全部投入到杭州药物研发平台项目,原料药等其他项目则由公司自筹资金实施。此前,雄韬股份也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后期会通过自有资金或其他融资手段投入至项目中。 格林美也遭遇了未能募满的尴尬。据披露,公司原计划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30亿元,用于“绿色拆解循环再造车用动力电池包项目”“3万吨/年三元动力电池材料前驱体生产项目”“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项目”以及补充流动性。在认购过程中,虽然吸引了包括JP摩根等在内的知名机构参与,但最终认购额未能达到募资上限。 与之相似,数据港原计划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7.34亿元,用于JN13-B 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ZH13-A 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云创互通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和偿还银行借款。但在有多家公募基金和海外机构参与的情况下,公司实际募资仍存在4200万元的缺口。 一位长期关注定增市场的投行人士表示,随着定增市场的规范,传统套利模式已失灵,这也给此前火爆的定增市场“降了温”。同时,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参与定增后“浮亏”的案例也让资金更加谨慎。数据港、昂利康的股价在定增完成后几度跌破定增价,截至12月9日,股价分别为67元和44.26元,略低于定增股票的发行价格69.46元/股和46.26元/股。 竞价定增中出现募资额“缩水”的上市公司名单一览 序号 公司简称 发行日期 预计募资 实际募资 发行价格 认购倍数 (亿元) (亿元) (元/股) 1 同有科技 2020-04-10 3.48 2.30 9.69 0.66 2 格林美 2020-04-15 30.00 24.25 3.82 0.81 3 新劲刚 2020-04-24 2.25 1.82 17.74 0.53 4 旭升股份 2020-05-15 12.00 10.48 32.41 0.87 5 蓝黛传动 2020-05-28 4.00 3.12 3.33 0.78 6 美芝股份 2020-07-07 3.02 1.82 13.28 0.60 7 哈工智能 2020-07-20 7.28 6.91 4.68 0.95 8 雄韬股份 2020-07-27 9.95 6.52 18.24 0.66 9 数据港 2020-09-07 17.34 16.92 69.46 0.98 10 沃特股份 2020-09-10 4.30 3.58 24.79 0.83 11 北斗星通 2020-09-18 10.00 7.57 46.19 0.76 12 万达电影 2020-09-24 43.50 29.29 14.94 0.67 13 通富微电 2020-09-25 40.00 32.72 18.66 1.01 14 南京证券 2020-10-15 60.00 43.75 11.29 0.69 15 科蓝软件 2020-10-16 5.07 3.16 24.05 0.62 16 览海医疗 2020-10-19 8.00 5.89 3.78 0.58 17 联创电子 2020-10-21 22.00 10.71 9.01 0.49 18 昂利康 2020-10-22 5.60 2.75 46.26 0.49 19 博敏电子 2020-10-28 12.45 8.83 12.05 0.71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中国企业全球化 字节跳动:TikTok 协议还需要中美相关部门审批。记者获悉,字节跳动表示,由美国 CFIUS 调查及总统令引发对 TikTok 的大量关注与报道,其中有很多猜测和不实信息。真实情况是, 我们确实在与一些公司探讨合作方案,以解决美国政府与公众对于美国用户数据安全的顾虑,上述方案不涉及业务和技术出售,也尚未签署最终协议。最终协议的签署,还需依据法律获得中国和美国相关部门的批准。 美司法部称特朗普对微信的行政令不针对微信用户。美国司法部9月16日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针对微信的行政令将不会针对该社交网络软件的普通用户。据美联社16日的报道,美国司法部于16日提交给法院的一份文件中显示,美国商务部“不打算针对利用微信进行交流的个人或团体用户采取行动。”司法部澄清美国微信用户可以继续下载和使用微信,不会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澎湃新闻) 宁德时代投资加拿大锂矿公司。记者获悉,近日宁德时代子公司将以858万加元(约0.44亿人民币)的价格认购加拿大锂矿公司 Neo Lithum 8%的股权。Neo Lithium 是一家在加拿大上市的锂矿公司,该公司拥有阿根廷 Tres Quebradas 锂盐湖项目。该项目尚未投产,已于2019年5月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预计未来产能规模预计可达年产4万吨。 东南亚 越南金融科技公司 Kim An Group 完成 A 轮融资。据 KrASIA 报道,越南金融科技公司 Kim An Group 日前完成 A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 Paramar Capital、Viet Capital Venture 以及 East Ventures。Kim An Group 专注于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Kim An Group 负责人表示,将会利用这笔新投资更新技术,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 KKR 第四轮亚洲专项基金已募集超110亿美元。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私募巨头 KKR 日前宣布,其第四轮亚洲专项基金已募资超过110亿美元,即将完成125亿美元募资的目标。本轮募资是今年亚洲地区最大规模的单次募资。而 KKR 今年也一直在投资东南亚和印度的初创企业。 柬埔寨投资机构募资3000万美元。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柬埔寨创投机构 OBOR 日前计划募资 3000万美元专项基金。此项基金将投向东南亚各国的中小型企业。OBOR 此前投资过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多家初创企业。 印度 Flipkart 计划最早于2021年在海外市场上市。据 ET Tech 报道,沃尔玛旗下的印度电商平台 Flipkart 计划最早于2021年在美国或新加坡上市,目前该公司的估值已达250亿美元。7月,Flipkart 获得了来自沃尔玛的12亿美元投资。昨天,腾讯宣布向 Flipkart 投资6280万美元。 印度保险科技公司 Acko 完成6000万美元 D 轮融资。据 ET Tech 报道,印度保险金融科技公司 Acko 日前完成了 6000万美元 D 轮融资,领投方为德国保险公司 Munich Re,跟投方包括亚马逊、RPS Venture 和 Intact Venture。Acko 的主营业务包括车险、小额保险和人寿险。 其他 外卖平台 Foodpanda 在日本落地。据 DealStreetAsia 报道,德国 Dlivery Hero 旗下的外卖平台 Foodpanda 日前在日本落地。目前已落户神户、横滨等6座城市。Foodpanda 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为拓展日本市场,已经投入了2000万美元。目前,Foodpanda 已经入驻亚洲300多家城市。 图 | Unsplash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9月13日,投中研究院发布最新数据显示,8月,共计64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IPO数量同比上升2.37倍,环比下降16.88%;募资总额981亿元,IPO规模同比上升2.63倍,环比下降30.57%。 具体来看,A股市场方面,8月份中国内地成为全球资本市场IPO募资规模最大市场,约占本月全球IPO募资规模的65%。共计59家中国企业在沪深两市IPO,IPO数量同比上升近3倍,环比上涨18%;募资金额共计631亿元,IPO规模同比上涨109.46%,环比下降32.44%。8月24日,深交所创业板迎来了18家注册制下的首批上市公司,募资总额达200.66亿元。截至8月底,今年A股市场IPO募资规模已高达2952亿元,已超去年全年募资额近462亿元。 港股市场方面,8月份,有3家中国企业在香港IPO,IPO数量同比下降86.36%,募资金额共计100亿元,IPO规模同比下降71.35%。其中,仅1家为香港企业,其余两家均为内地企业。值得关注的是,中概股回流中国香港市场二次上市的热情高涨,百胜中国通过聆听,预计于9月10日在香港市场二次上市。与此同时,蚂蚁集团于8月25日分别在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正式递交上市申请,可能成为史上最大的IPO项目。 美股市场方面,8月份,共2家中企在美国资本市场IPO,IPO数量较上月减少3家;募资金额共计250亿元,IPO规模环比上升92.31%。其中,贝壳(BEKE.NYSE)募资金额147.19亿元,占本月中企美股募资总规模的58.81%,为今年以来中企美股市场IPO募资规模最大项目。
获悉,据腾讯新闻《一线》今日(8月12日)报道,陆金所已于上周在美密交IPO申请。此次陆金所选择的投行包括瑞银、高盛、汇丰以及美林等。陆金所此次计划募资20亿美元,此前曾有消息称,募资将达30亿美元。 8月10日,就已有消息称陆金所在美提交了上市申请,不过,当时陆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市场传闻没有评论。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陆金所),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金8.37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平安旗下成员之一,总部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截至2019年12月末,陆金所平台注册用户数达4402万,客户资产规模为3468.56亿元。
“过去人们总说IPO就是圈钱,但现在,我觉得用抢钱更合适,因为钱实在是太多了。”一位创业者感慨。 在他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A股疯狂了。7月6日,上证指数大涨5.71%,创下近五年最大单日涨幅,A股资金成交量超过1.6万亿元,百股涨停。 空气中四处弥漫着金钱的味道。那些在疫情期间深居简出、谨慎出手的投资人,突然变得活跃起来。他们翻出已经落灰的被投项目名单,打电话给创始人:“要不今年搞个IPO?” IPO真的是太火了。 一位投行人士对燃财经说,现在是IPO的好时机,“高估值,卖得高,我们都是劝客户赶紧上。” 跟很多人的认知相反,疫情并没有浇灭中国企业上市的热情,也没有引发IPO大撤退,相反,中国企业的IPO正在井喷。 根据wind数据,截止2020年6月底,短短半年时间,中资企业IPO的数量已经达到174起,远远高出2019年同期的118起,这还是在一季度遭遇疫情的前提下。 IPO募资金额也创了新高。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全球二级市场IPO募资2355亿元,而去年同期只有1038亿元,规模已经翻倍了。 钱真的是太多了。中国的企业们,正在想尽办法上市。美股、港股、A股,哪里能容纳他们,他们就去哪里。集团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中概股回归港股二次上市、港股公司回归A股再上市…… 一场史无前例的IPO抢钱大狂欢,正在疯狂上演。 上市 今年5月,投资人沈博本来准备找个小城给自己放个假,但是两个爆炸性的行业大消息,让他决定临时取消这个计划。 一是高瓴资本启动130亿美元的新基金募资,其中近100亿美元将投入并购,剩下的30亿美元投入风险投资。当时整个创投市场很沉寂,出钱的LP都捂紧了钱袋子,市场很缺钱。130亿美元的超大额支票,让沈博感到震惊。 紧接着,高瓴过去重仓投资过的京东,突然被曝出要在港股二次上市,计划募资超过34亿美元。 没过几天,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网易跳出来,说也要在港股二次上市,而且截胡京东,赶在京东之前抢先一步挂牌港交所。 形势有变。“这是抢钱啊!”沈博说。 某国际投行人士赵义川发现,国内疫情最严重的一季度,大大小小的IPO虽然没有暂停,但算不上热闹,到了二季度,仿佛是一夜之间,整个市场的情绪就起来了,都嚷嚷着要去上市。 这带动券商和投行也开始忙碌起来,但“承销费都好低,因为大公司都有很大压价能力”。项目都在抢时间,他们要赶在七八月份的IPO淡季来临之前,开足马力上市。 根据Wind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资企业IPO上市174起,其中一季度83起,二季度91起。而在去年同期,这两个数字分别是58起和60起。 跟2018年那波中国互联网公司集体赴海外上市不同,这一波集体上市,A股成了主场。 上半年174个IPO项目中,118个是在A股,剩下的56个分散在港股和美股。港股和美股的IPO数量跟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只增加了6个项目,但A股同比新增了52个。 118个在A股上市的项目还不是全部。截至7月3日,A股IPO正在排队的项目就有734个。 将A股拆开来看,科创板成了主角。上半年这118个A股IPO项目中,有46个是在科创板上市,占比近四成。 注册制实行后,政府、投资客、企业家们,都在想尽办法把企业推上市。在中国资本市场漫长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有如此宽松的IPO门槛。过去那些因为满足不了A股上市条件,不得不远走海外的科技企业,开始将目光放回国内。 沈博在2016年参与了一个互联网项目的A轮融资,去年完成了C轮,原计划是将净利润做到5个亿就考虑在港股上市,今年受疫情影响,净利润估计在1.5-2亿元,但现在他们已经启动了IPO,目标A股。 一支规模不到1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目前正在推动被投的5个项目在A股IPO,其中一个已经在证监会披露了材料。这个进度在过去是“前所未有的”。 上市的灵活度同样前所未有。二次上市、分拆上市、借壳上市,十八般武艺全部上场。 继去年底阿里巴巴在港股二次上市之后,中概股网易和京东已经陆续登陆港交所,另外,携程、百度、拼多多等公司也传出过要在港股二次上市的消息。 沈博注意到,一些公司正在分拆资产,将部分资产打包上市。比如一些房产类企业,将旗下物业、景观、家居等业务分拆,包装成独立项目去IPO,一些生物健康和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开始陆续剥离优质资产上市。 数据显示,上半年向港交所申请IPO的企业中,有13家是从房企业务板块中分拆而来。如绿城中国旗下从事代建业务的绿城管理、雅居乐旗下负责景观和家居服务的雅城集团。 京东旗下的达达集团,已经在6月初登陆纳斯达克,京东数科也已经签署上市辅导协议,计划今年在科创板上市。 “潮水来了,裸泳也应该下场试一把。”沈博说。 抢钱 一位过去以保守著称的投资人,在6月改变了以往的投资风格,他开始“劝被投项目赶紧IPO”,因为“高估值是IPO的好时机,卖得高”,而且市场现在“遍地黄金”。 疫情期间,美联储开启无限印钞机模式,大把大把向市场撒钱。随后全球各国央行轮番上阵,开启金融大放水时代。降准备金率、降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投放,不断累积的效应就是市场其实不缺钱。 这些钱中的相当一部分,最后被证明流进了股市。 从7月6日到7月9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4日突破1.5万亿元,市场的资金活跃度极高,多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5年牛市的水平。 从股价来看,以今年3月的股价最低点计算,很多公司的股价实际上已经翻倍了。比如,美团、拼多多、哔哩哔哩的股价都翻了3倍。 这些钱并没有流进一级市场,跟未上市企业没有关系。 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形成这样一种泾渭分明、几近割裂的局面——一级市场极度缺钱,二级市场钱多的没处放。更直观的现象是,创业公司缺钱,风险投资机构募不到钱,股市却成交量暴增。 “房住不炒,部分资金流入房市后,就没有其他好去处,流不到一级市场,只能进入股市了。”赵义川说。 大量资金流入股市,为企业IPO煽风点火,这造成的客观效果就是,IPO几乎等同于捡钱。 我们看如下这样一组数据,就会知道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企业,挤破了脑袋也要IPO。 今年上半年,中资企业在全球通过IPO募集的资金总额为2355亿元,而在去年同期只有1038亿元。再细化下,今年一季度IPO募资931亿元(已经快赶上去年上半年),二季度飙升至1424亿元。 1月,京沪高铁在A股IPO,募集资金307亿元;6月,京东和网易在港股市场IPO,分别募集资金275亿元和221亿元。要知道,2019年整个一季度,所有中资企业在全球范围的IPO募资加起来,也只有385亿元。这已经不能用“创记录”来形容。 A股同样在募资方面担任了超级大金主。上半年2355亿元的总募资额,其中有接近六成(1393亿元)来自A股。 另外,中资企业在港股和美股的IPO募资额,在今年二季度出现井喷,均创下过去六个季度以来新高。 募资大爆发背后,是超额的投资回报在吸引。科创板国盾量子上市首日,盘中涨幅高达906%,触发临时停牌。另外,看看当今IPO新股打新的火爆行情,就能嗅到其中金钱的味道。申报新三板精选层的颖泰生物,在7月6日公布发行结果:网上有效申购倍数为663倍,网上申购冻结资金约1012亿元。 “一个新三板打新,都能冻资1000亿,这是个什么世界?哪来那么多钱啊?”一位投资人感慨。 资金在变得急躁。二级市场的火爆,一级市场的冷清,进一步把资本的天平倒向了股市这一边。 赵义川分析,一级市场没钱,尤其是人民币基金,因为国内没有成熟的长钱。现状是,信托发一款6%-8%固定收益的产品,两年期,随随便便几个亿就能募来。但是现在VC发一款年化12%-15%,但是要持有8-10年的产品,无合适投资人问津。 既然股市能在更短的时间带来更高的回报,另外在一级市场又融资困难,投资人便有足够的动力,推动那些被投项目去股市IPO融资。 “一面海水,一面火焰,既然能去二级市场融钱,我为什么要在一级市场坐冷板凳?”一位投资人说。 收割 一位此前从来没有买过股票的上班族,在朋友的强力推荐下,开了证券交易账户,打算参与IPO打新,因为“打新稳赚不赔”。 打新,就是用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如果中签的话,就买到了即将上市的股票。很多新股上市首日会出现暴涨,A股更是存在连续十几个涨停板的纪录。比如,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份,良品铺子在A股上市,收获15个涨停板。 圈子里流传着太多靠打新“一夜暴富”的故事,这刺激了一些投机客进场。 赵义川认为,很多机构去打新,就是想快速捞一笔就跑,“不然你还以为大家想当接盘侠,等股息分红吗?” 一些投机客的套路是:大范围重仓打新,只要能中签,挂牌首日大涨后就立马平仓。在行情好的时候,打新的收益要远远超出长期持有的收益。在他们眼中,价值投资是个伪命题。 一位专注二级市场投资的投资人对燃财经说,京东港股二次上市前,他所在公司调集了一亿美元,参与京东IPO前的认购和打新。当时他的逻辑是,618京东正式挂牌交易前是最好的入场时机,IPO则利空出尽,抛货了结。 在投资机构和散户韭菜的共同努力下,那些前几年因为一级市场投资泡沫而催生的高估值公司,终于找到了新的承接地,大水漫灌让它们再次浮出水面。 一位投行人士向燃财经分析,除了有放水预期,A股的很多板块其实没有逻辑。现在的政策是把水放到股市,支持直接融资。科创板放开以后,取消了IPO融资额和市盈率23倍的限制,非常利好中国的很多半导体公司和医药公司。虽然这些公司都没有太多利润,但它们能拿到大量的钱。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场多赢的游戏。一级市场拿不到钱的企业,IPO融到大量资金;过去被套的投资机构,终于通过IPO得以退出获利;参与打新的投资机构和散户,接下VC的接力棒,在上市首日大赚一笔;跑步进场的股民兴致勃勃,股市大涨似乎所有人都在赚钱。 那么,谁在亏钱? 赵义川认为,在牛市初期,只要不是眼光太差,基本都是在账面上能赚钱的。对于IPO打新,行情好的时候只要不破发,基本也能赚到钱。但到了牛市后期,以及IPO的项目数量达到一定级别,将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而且必然导致一个结果:20%的人赚走80%的人手里的钱。 沈博偏保守,他认为,现在科技股的估值太高了,如果泡沫破裂,市场信心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在闸刀落下之前,资本市场的主旋律还是前进的号角。IPO将为横盘十年的A股注入一剂强心针。对于企业而言,只要能IPO,就是成功了一小步,至于未来可能面临的估值调整,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先挂上去了再说,管它呢?”一位投资人说。毕竟,真金白银才是实实在在的。
投中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共计188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同比上升31.47%,环比下降18.26%,募资总额2354.6亿元,同比上升85.43%,环比下降39.16%;整体看来,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全球市场IPO大体呈波动下降的态势,6月开始显现回暖迹象。 从A股方面来看,共计118家中国企业在沪深两市IPO,同比上升84.38%;IPO募资金额共计1387.12亿元,同比上升1.3倍,创近五年同期新高。自2019年下半年科创板开市以来,A股市场的IPO数量及规模均有了显著提升,2020上半年科创板优势持续,共计4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IPO数量占比39%,募资金额共计501.95亿元,IPO规模占比36%。 2020年6月份,共计25家中国企业在沪深两市IPO,为上半年IPO数量最多月份,环比上升38.89%,同比上升1.5倍,募资规模260.56亿元,环比上升63.13%。 得益于大额募资项目京沪高铁的助力,上半年1月份IPO募资规模最大,此后IPO数量规模均绕平均值小幅波动。综合来看,虽然新冠疫情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A股市场表现较为稳定。新证券法的推出、科创板申报的持续加速、以及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实践操作的有序推进,对A股市场IPO的整体表现均呈现利好。 2020年上半年,A股市场IPO募资规模的前五均集中在上交所,行业及地区分布较为分散,较去年有所差异;IPO募资规模均超过30亿元,相较之下,2019年上半年A股IPO募资规模前五中超过30亿元的仅有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