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3日讯 昨日晚间,华邦健康(002004.SZ)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0年8月29日披露了《关于公司董事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对公司董事王榕的股份减持计划进行了预披露,王榕计划在2020年9月21日至2021年3月20日期间以大宗交易方式或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500.00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0.25%。 公司于2020年12月22日收到王榕出具的《关于提前终止减持计划的告知函》,获悉王榕决定提前终止本次减持计划。 王榕本次减持股数合计490.78万股,减持股数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2479%,合计套现2761.33万元。
据悉,美国会通过疫情经济刺激计划。21日晚,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当地时间先后表决通过总计9000亿美元的针对新冠疫情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同时表决通过的还包括2021财年1.4万亿美元预算案等。 当天表决的法案文本长达5593页,美媒称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版本的法案。在众议院的表决中,359票赞成、53票反对。在参议院的表决中,91票赞成、7票反对。接下来,该法案将送往白宫。白宫已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将签署该法案。 此次通过的应对疫情经济刺激计划包括每周300美元的失业补助;大部分美国民众将可获得每人600美元现金补助;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援助,包括餐饮、影院等;以及发放给学校的援助和分发疫苗资金等。 国会两党关于此轮经济刺激计划的谈判已持续数月,此前因两党在援助总额、具体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一直未能达成一致。 近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关门”等压力下,两党均作出让步,终于在20日晚达成一致并在21日公布了该9000亿美元援助方案。 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20日晚表示,该方案是“第一步”,明年还会有更多援助计划。 美财政部长姆努钦21日表示,此次给民众发放的现金将于下周开始到账。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苹果计划2024年开始生产汽车。据路透中文网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正在推进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并计划在2024年生产一款乘用车,其中可能包含该公司自己研发的突破性电池技术。 据报道,这项被称为“泰坦计划”的苹果汽车生产项目,自2014年从零开始设计自己的汽车以来,进展并非一帆风顺。苹果一度放弃了该计划,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的研发,之后又重新评估了自己的目标。曾在特斯拉工作过的苹果老臣Doug Field于2018年重返该项目,并于2019年裁掉了190名团队成员。 报道援引两名知情人士消息称,自那以后,该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打算为消费者打造一款汽车。此外,一名了解苹果电池设计的人士透露称,苹果该项目战略核心是一种新的电池设计,该设计可能“从根本上”降低电池成本,并增加汽车的行驶里程。 报道称,即使对于苹果这样的公司而言,生产汽车也会带来供应链的挑战。苹果财力雄厚,每年用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生产数以亿计算的电子产品,但从未生产过汽车。马斯克的特斯拉花了17年时间才成为持续盈利的车企。 报道还称,目前还不清楚哪些企业将组装苹果品牌的汽车,但有消息显示,他们预计该公司将依赖一家合资企业来生产汽车。知情人士补充称,苹果仍有可能决定将其努力的范围缩小到研发一套将被集成到传统车企生产的汽车中的自动驾驶系统,而不是生产并销售一款苹果品牌的汽车。 另有两名了解苹果计划的人士警告称,与疫情相关的延迟可能会导致开始生产的时间被推迟到2025年或更晚。 受此消息影响,苹果股价周一收高1.24%。不过,报道指出,一些苹果投资者对路透有关该公司计划的报道持谨慎态度。苹果投资方的管理合伙人Trip Miller表示,苹果要大批量生产汽车可能很难。 “在我看来,如果苹果开发一些先进的操作系统或电池技术,最好通过授权方式与现有制造商合作应用,”Miller称,就像特斯拉和传统汽车公司那样,在全球打造非常复杂的制造网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作为国际智能工业领军服务商,东杰智能在业绩持续向好的同时,没有放松对自主研发的追求。目前,公司在堆垛机、穿梭车、提升机、托盘输送机、AGV小车等硬件设备以及仓储管理系统(WMS)、设备控制系统(WCS)、企业管理系统(ERP)等软件均实现自供。 目前,东杰智能已拥有包括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在内的各类技术研发人员320余人,其中高级专家63人。公司已形成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拥有知识产权180余项、软件著作权60余项。 据了解,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的科技创新性也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等殊荣。公司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入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企业名单,被授予“智能物流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2020年11月,东杰智能研究院在深圳成立,首期投资1.5亿元,计划总投资10亿元,重点围绕“智能硬件+工业互联网++AI”三大方向,引入海内外一流研发人才,打造智能工业技术新高地,孵化智能工业产业集群。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20余位国内行业知名专家。 进入2021年,东杰智能“揽才”计划再提速,拟推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规模总额上限为3000万元,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员工、股东的利益共享机制,为公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月18日晚间,惠州中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京电子”,002579.SZ)发布了《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提前终止减持的公告》。 公告显示,近日,中京电子收到股东香港中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中扬”)出具的《关于提前终止减持计划的告知函》,香港中扬结合市场行情走势,基于对中京电子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中京电子价值的判断,香港中扬决定提前终止本次减持计划,并承诺自减持计划终止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不再减持其所持有的中京电子股份。 中京电子还披露了股东减持计划实施情况。根据公告,香港中扬于2020年8月18日、2020年8月28日、2020年9月1日,通过竞价交易的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61万股,减持均价为15.07元/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12%。香港中扬本次减持计划将于2021年1月24日到期,根据其发来的《关于减持计划终止的告知函》,香港中扬将在1月18日提前终止本次减持计划,并承诺自1月18日起6个月内不再减持其所持有的中京电子股份。
近日,以相互宝为代表的网络大病互助计划遭遇用户规模负增长,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相互宝最新的一起公示分摊中,参与分摊人数降至1.03亿人,较前一期下滑1.73%。虽然用户规模仍然庞大,这一下降却具有较强的标志性意义。这是相互宝参与分摊人数连续两期环比负增长,亦为首次出现较大程度的环比负增长。 实际上遭遇用户增长瓶颈的网络大病互助计划不只有相互宝。以大型互联网平台旗下的互助计划为例,美团互助用户数今年也进入下行通道,12月19日用户数为1546万。水滴互助更是自2019年起便逐步下行,最新一期分摊会员数1312万人,不到2019年高点4352万人的三分之一。 与用户规模负增长对应的是,大病互助计划分摊金额在持续上升。一位2019年6月加入相互宝的用户分摊金额显示,2019年6月分摊金额仅0.84元,2020年11月增至9.66元。 网络大病互助计划大热之后集体陷入增长困境,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用户的绝对数量有限,用户规模在发展初期迅猛上涨后必然会进入调整周期;二是互助计划是事后分摊机制,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滞后效应导致整体出险率增加、分摊金额上升,进而导致更多健康人群选择退出计划;三是网络互助计划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四是市场上各类互助计划数量众多,“蓝海市场”已渐成“红海市场”。 实际上,网络大病互助计划一直就存在会员数增长快但脱落率也高的问题。加入网络互助的人群有的是一时兴起加入,随着时间推移和分摊次数增加,一些对互助机制理解有限和后续分摊费用预估不足的用户就会退出,这种用户特性也推动了网络大病互助计划加速洗牌。 诚然,我们需要客观看待网络大病互助计划参与人数下降,但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网络大病互助计划调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例如,大病互助分摊人数下降后,分摊金额未来将如何上升?以低门槛为卖点的大病互助计划是否仍有吸引力?大病互助计划未来将向何处去? 除了参与人数下降,大病分摊金额问题也如影随形。一位从业多年的寿险人士分析,根据保险公司的经验,通常会在客户投保5年后开始看到有理赔申请,并逐渐增多,互助平台可能也会有同样特征,相关纠纷会在互助计划设立5年后慢慢增多。 从兜底机制来看,保险公司对保户有破产保护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因分立、合并或者被依法撤销外,不得解散。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大病互助计划则不然。一旦存留会员和需要领取互助金的人群出现失衡,不排除互助计划面临调整和结束的风险。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网络大病互助计划覆盖了逾亿人群,虽然不是真正的保险,但内核仍然是管理风险,为促进大病互助计划的持续稳健发展和防范风险,有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既是网络大病互助计划的调整期,更是规范化运作的机遇期。一方面,网络大病互助计划平台应该密切关注用户动向,采取积极举措保证互助计划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也应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有业内人士呼吁将网络大病互助计划纳入监管,进一步规范大病互助计划的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要求。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强化互助行业风险管理,每年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互助计划的人群特点、资金分摊和赔付情况进行精算分析并形成报告,报告对所有会员公开,供会员了解和评估所在互助计划的运营情况。
2020年,注册制改革为A股股权激励机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 1月18日,上海荣正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荣正咨询”)发布《2020年度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称,2020年,A股440家上市公司发布448个股权激励计划,同比增长32.94%,创历史新高。其中,以电子通信为主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比超过七成,成为股权激励“主力军”;多期股权激励数量达到208个,同比增长30.82%,逐渐形成常态化趋势。 荣正咨询董事长郑培敏在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股权激励机制在公司战略层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行业龙头的多期趋势和标杆效应在市场中逐步体现。未来股权激励市场将稳步增长,上市公司也将在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中更具竞争力和责任感。 股权激励案例创新高 总量超预期成为2020年股权激励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2020年,A股共有44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448个股权激励计划,同比增长32.94%,创出新高。 郑培敏向记者分析称,背后主要有两大驱动因素。一方面,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经济回暖,并带动了后疫情时代企业凝心聚力的发展诉求;另一方面,新证券法的实施以及由科创板扩围至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带来上市公司规模提升,为股权激励提供了基础。 从企业属性来看,受益于国企混改进一步深化,国有控股公司股权激励尺度加大。近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和推动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数量显著增加。2020年,A股市场共有62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布了股权激励计划。 从板块来看,科创板企业股权激励业务发展速度远超其他板块。在科创板开板一年多时间以来,共有67家科创板公司发布70个股权激励计划,其中乐鑫科技、晶丰明源、航天宏图均发布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科创板股权激励广度达到31.16%。而同期沪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股权激励计划占新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7.89%、5.71%、11.36%,科创板企业对股权激励需求之大、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制造业企业热情最高 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的需求亦有所差别。《报告》显示,2020年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最多的行业依然是制造业,达到318个,占比70.9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仅次于制造业,共推出59个,占比13.17%;再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比3.35%。 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角度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行业2020年共推出76个股权激励计划,占比23.90%,位居首位;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占比分别为11.95%、8.81%。 对于制造业企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热情高涨,郑培敏向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因为该行业本身上市公司体量最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传统制造业在面临现代工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核心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而得益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及信息化资源的普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热衷于股权激励的行业。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龙头及标杆性企业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未来将带动整个行业加大对现代化人才管理的重视和加快企业内部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2020年,中微公司、宁德时代、青岛啤酒、公牛电器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纷纷加入股权激励的行列。 多期股权激励常态化 随着股权激励日益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步认识到制定长期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在推出首期激励计划之后,更多的公司逐步推行多期股权激励计划。《报告》显示,448个股权激励计划中,第一期激励计划有240个,多期激励计划有208个(二期116个、三期50个、四期25个、五期12个、六期1个、七期3个、八期1个)。 根据2010年至2020年(2006年-2009年除首期外,没有上市公司推出多期激励计划)的数据统计,多期股权激励计划年均增长率超过50%。从多期股权激励计划的市场比重来看,其数量从2010年的9.23%增长至2016年的51.02%,多期激励计划以年均78.09%的速度增长。而2017-2018年,由于上市公司推行首期股权激励计划的力度加大,多期激励计划占比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2020年,多期激励计划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至46.43%,股权激励已然进入了“常态化”时代,成为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激励工具选择上,由于第二类限制性股票适用板块的限制,上市公司普遍倾向于采用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448个股权激励计划中,有207个计划选择第一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占比达到46.21%;109个计划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占比达到24.33%;72个计划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工具,占比16.07%;59个计划选择复合工具。 具体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大多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作为其激励工具,不仅因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无需提前出资,激励对象在满足获益条件后,便可以用授予价格出资获得公司股票,限售期后可自由交易;而且,若公司不设置限售期,激励对象完成股份登记后即可按相关规定出售,使激励对象避免因目前股价过高带来较大资金压力。此外,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可避免出现因员工离职等因素导致频繁回购的情况,提高了公司实操的便利性。 郑培敏直言,作为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制度福利”,第二类限制性股权激励工具的力度和范围都更大,给了科技创新等新经济、新产业公司更多的自主空间,便于凝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