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00992)股价继上周持续走高后,本周第一个交易日,联想股价气势如虹,一度报7.26港元。数据显示,该股11月至今累计涨幅近50%。创近20个月以来新高,公司市值接近千亿港元。 消息面上,联想接连迎来多重利好。 此前不久,MSCI上调联想集团ESG评级至AA级,以及前两日Canalys分析称,预测2020年PC全球出货量将达4.58亿台,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再增长1.4%至4.64亿台。分析称,出货量的快速增长意味着PC市场未来增长势头强劲,联想等相关企业将长期受益。 长期关注联想股价的资本人士表示,联想越来越受到资本的认可,突破七港元大关后,股价非常具备想象力,近期站上八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最新数据显示,港股通最新日占比增持榜中,联想最新持股比例增至1.62%,资本已经在关注。 同时,整个港股市场的氛围也在变好,兴业证券则表示,港股市场正在发生质变,以新经济核心资产将中长期驱动港股行情。 此外,前几日,联想集团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财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多层次、多领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根据协议,联想将为中国人寿财险提供设备、运维和DaaS(设备即服务)以及解决方案服务,用IT科技赋能保险金融业务;中国人寿财险将为联想提供传统财产保险、联想生态定制化保险、投融资服务,用保险金融赋能IT科技。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相应资源和优质服务积极支持对方发展,探索构建IT和保险金融服务生态。 在战略合作座谈中,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戴炜首先介绍了联想的业务布局以及智能化变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表示,过去几年,联想强调核心能力建设,聚焦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3S”战略,基于“端—边—云—网—智”技术架构,打造了面向未来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以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导向驱动联想智能化转型不断深入,推动实现了可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Canalys分析预测,截至2020年,DaaS服务中台式电脑和笔记本发货量将从2019年的68万台增至120万台,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再增长近50%,达210万台,而这一市场未来前景会更为广阔。 今年4月,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提出了更加进取的新目标——在未来的十年里,把服务和解决方案打造成联想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为导向,深入推进智能化转型。而这一战略的落地抓手就包含了正在不断拓展的运维服务和DaaS业务。运维服务与DaaS需要对用户需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联想不仅凭借全球最大PC厂商和领先的IT基础设施厂商的地位,积攒了深刻的行业洞察和服务能力,还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运维服务中,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对于联想股价的走势,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后续持续走高的可能性很大。兴业证券张忆东表示,2021年看多港股,全球经济复苏,有利于价值和成长风格配置的均衡,有利于目前价值股占比大的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海外,2021年财政政策更积极,流动性环境仍将保持宽松,益于超常规刺激政策的累计效应、疫苗大规模使用下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提升,2021年欧美经济主动补库存周期、经济复苏。国内,中国库存周期向上,优质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有望持续反转。 对应在港股中的联想而言,在新常态+科技革命的双重驱动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物联网、边缘计算、5G、云计算、AI等新技术正在成为智能化时代新的技术架构。业内人士表示,股价突破7港元大关后,联想估值重启之路已经开始。
自11月中下旬开始,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股价进入下跌通道,今日该股股价继续下跌4.11%,创出了上市以来的新低,报收13.75元/股,对应的总市值约为55.44亿元。 据悉,上纬新材于今年9月28日正式上市,此前的《询价公告》显示,通过初步询价,上纬新材确定本次科创板IPO发行价格为2.49元/股,这一定价使得上纬新材成为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募资最少的公司,同时按照发行价格计算,上纬新材的预计市值约为10.76亿元,略高于上纬新材选择的“预计市值10亿元”的科创板上市标准。 上市首日,上纬新材开盘价报20.68元,涨幅730.52%,从此股价站稳两位数大关。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上旬,上纬新材股价更是进入了上升通道,股价最高突破18元大关。 公开资料显示,上纬新材的主营业务为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年-2019年,上纬新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24亿元、12.38亿元、13.49亿元,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61.35万元、2437.59万元、7826.8万元。此外,从整体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看,2017年-2019年,上纬新材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19%、2.09%、1.89%,逐年下滑至2%以下。
12月14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发布了改革后的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退市新规),对于四类强制退市指标均有完善,其中,交易类指标方面,将原来的面值退市指标修改为“1元退市”指标,同时新增“连续20个交易日在本所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人民币3亿元”的市值指标。 而据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收盘,两市共有29家公司显示总市值低于10亿元。从这些年内累计涨跌幅度来看,这29家公司的股价有不同程度的“打折”,其中,*ST环球在年内股价累计下跌超过90%。部分低于10亿元市值公司数据(来源:同花顺) 也即,如果这此公司的股价持续低迷,在1元退市和总市值低于3亿元市值指标的双重压力之下,终止上市或将成为这些公司无法回避的事项。 “由于‘退市’会成为常态,并且新规拟压缩缓冲期,投资者踩雷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对记者说。 29家皆为ST公司 同花顺数据显示,在这29家总市值低于10亿元的公司中,皆为ST类公司,年内,这些公司的股价累计也呈现下滑,其中,下跌最多的是*ST环球。 *ST环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97.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此前,在公司的股吧等投资者网络平台聚集地,如何保壳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从公司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 12月11日,*ST环球公告称,拟分别以1元的价格转让3家下属子公司股权,预计将影响当期利润4000万元左右。鉴于该事项对公司影响重大,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ST环球及相关方核实并补充披露多个事项。根据公告,拟转让标的星骢贸易公司、成都蹊言公司、翊商技术公司最近一期净资产分别为-5215.42万元、-15.43万元、-411.7万元,2020年1-9月营业收入均为人民币0元,其中前两家标的公司净利润为负。3家交易对方中,1家未开展业务,无经营数据,1家营业收入为0元,1家营业收入为5029万元。“请公司及交易对方结合标的公司和交易对方的主要业务和生产经营状况,说明交易对方收购标的公司的商业合理性。”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及。 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还要求*ST环球补充披露标的公司主要资产、负债情况,与上市公司及本次交易对方的资金往来情况等。 1元退市压力同样不减 对于这些公司而言,想要通过“财技”保壳,并不容易。 然而,除了总市值偏低之外,较低的股价也是悬在这些公司头上的一把利剑。 同花顺数据显示,在这29家市值极低的公司中,有近半数公司目前的股价低于2元,股价在较长时间内徘徊在略高于1元的“白菜价”内。此外,两市也有几家ST公司因股价低于1元,目前已触及终止上市条件。 今年以来,由于股价低迷,已有多家公司终止上市。而对于退市新规,综合多家券商的研报可知,这被认为将有助于A股加速出清僵尸企业、引入更多优质企业,并引导长期价值投资,助力权益市场大发展。 “注册制改革相当于放宽了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证券市场将由现在的‘严进严出’变为‘宽进宽出’。对于企业而言,上市融资不再遥不可及,对于证券市场而言,可以通过‘宽进宽出’这种市场机制将优质公司沉淀在市场内。对于投资者而言,劣质公司被淘汰出局,优质公司沉淀在市场内,会使证券市场更具投资价值。”王智斌对记者介绍,但是,如何在坚持退市“常态”化的同时维护善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将考验智慧。
12月11日,优刻得收盘价42.53元,总市值180亿元;盘中股价创下上市以来新低,41元,相对于历史最高点跌幅达67%,市值减少359亿元。 2020年1月20日登陆科创板的优刻得,股价于2月13日达到上市以来最高点125.95元,随后股价一路下跌。在公司10月末发布亏损的2020年三季度报及募资公告后,其股价更是持续下挫。 融资以满足业务需要 公司公告曾显示,上市后公司募资净额达18.4亿元。但9个多月后优刻得又宣布拟募资不超过20亿元,其中优刻得青浦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拟投入募集资金16亿元(项目总投资额19亿元),拟以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4亿元。12月8日该募资额改为不超过19.6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有变动,降为3.65亿元。 公司称,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后,能够在数据中心的规模和质量上有效满足公司的业务发展需求。补充流动资金,则能优化公司财务结构,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 “优刻得现在的目标是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未来才可能盈利。”与优刻得高层进行过多次交流的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现在的选择是做大收入,因为那样才有名气和影响力,能够存活在这个市场上。所以公司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 “相比竞争对手,优刻得最大的优势就是登上了科创板,有这个融资平台。”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如是表示。 “云领域市场很大,机会也多,云技术发展的具体方向各大公司还在探索当中,行业头部有优势的同时,小型公司也能有自己的空间。”董毅智表示,如果优刻得融资运用得当是好事情,这也是科创板的意义所在。 毛利率降至历史最低点 上述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优刻得的业绩下跌和股价跌幅一直在预料之中。因为竞争过于激烈,公司选择了靠CDN低毛利业务扩大收入。 财报显示,优刻得的盈利水平不断降低,其毛利率从2018年的39.48%一路降低,2020年前三季度仅为11.44%,是其历史最低点(2016年有财务披露以来)。 优刻得在2020年12月11日当日发布的股票募集说明书中解释,公司2019年以来为适应市场行业规律与趋势,以及吸引大客户引流的战略考虑,对公有云产品单价进行下调,通过降价获取大客户。公司CDN业务收入占比自2018年以来不断扩大,2020年上半年CDN收入占比相比2018年提高了19.26的百分点。由于CDN的毛利率相对较低,低毛利CDN产品占公司收入比例的提高构成公司整体毛利率下降因素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优刻得的净利润从2019年开始大幅下滑,公司当年增收不增利,实现归母净利润2119万元,同比下降72.56%;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998万元,同比下降87.48%。 2020年前三季度,优刻得营收约16.38亿元,同比增长52.87%;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9亿元,上年同期为107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765.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95亿元,上年同期为19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0110.15%。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部分云计算服务公司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比如深信服、网宿科技等2020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都有所下跌,但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优刻得是其中净利润下降幅度最大的。 对于股价业绩表现及募资运用等相关问题,记者将采访提纲先后发送给公司相关负责人及公司邮箱,截至发稿,并无回复。
谁也没能想到,两个罗德岛大学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因穷困潦倒付不起房租而想出的共享住宿出租这一创业项目,IPO募资约35亿美元,成为2020年美股最大IPO。 美国当地时间12月10日,Airbnb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BNB”,公开发行5000万股A类普通股,发行价68美元/股,Airbnb上市首日暴涨112%,报144.71美元/股,成为2020年美国市场最大的IPO,截至记者发稿前,股价回落至139.25美元/股,市值829.8亿美元。 股价被高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Airbnb上调过一轮IPO发行价,从原本的44美元/股—50美元/股,上调至了56美元/股—60美元/股。在高涨的市场情绪的推动下,Airbnb的股价更是直接在上市首日实现了翻倍,达到144.71美元/股。 对此,著名的“估值教父”阿斯沃思•达莫达兰在自己的估值模型中给出了观点,他认为Airbnb估值较为合理的区间应该330亿美元—380亿美元。 目前来看,Airbnb的市值已经突破829.8亿美元,那么Airbnb的股价是被高估了吗? 对此,记者采访了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他认为:“Airbnb是疫情爆发以来一个大型新经济IPO,所以市场对其的期待是非常高,另外,受到疫情影响,对Airbnb这样资源共享模式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因此Airbnb的股价表现也体现出投资者的态度,但是这种乐观情绪前期很容易产生过度的高估值,后期可能会回归相对合理的区间。” 此外,网经社分析师陈礼腾在接受记者也表示,单从业绩表现来看,Airbnb市值不应这么高,上市以来股价走高,个人认为是市场因素和看好Airbnb的长期发展造成的。 资金链紧张被迫上市? 事实上,早在2016年Airbnb就传出了上市消息,但其IPO却一拖再拖。受到疫情影响,Airbnb更是在今年上半年迎来了“至暗时刻”。 招股书显示,2020年前9个月Airbnb净亏损为6.97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翻番。前9个月,受全球疫情的影响,GBV为180亿美元,同比下降39%;收入25亿美元,同比下降32%;净亏损6.669亿美元,是2019年前9个月亏损3.22亿美元的两倍多。 此外,今年1月—3月期间,疫情还导致Airbnb在北京房源的预定量锐减96%,最大的美国市场订单量也几乎腰斩。 一时间Airbnb濒临破产的传闻不绝于耳,其创始人切斯基不得不出面公开辟谣。 市场人士认为,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市对Airbnb尤为不利,但是Airbnb的上市真的已经“等不起”了。 对此,沈萌表示,Airbnb相对来说仍然属于轻资产运营,因此对资金的需求并不是非常大,上市一方面是增强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借此退出。 陈礼腾认为:“Airbnb此刻需要更多现金以支撑公司的运营发展,此外,Airbnb员工的期权多数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中旬陆续到期,如果Airbnb在这段时间内不上市,也就意味着这些股票期权将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业务遍布全球 中国地区“水土不服” 2007年,26岁的布莱恩•切斯基辞去了自己在洛杉矶的高薪工作来到旧金山,和好友兼大学室友乔•杰比亚一同创业。当时,两人因生活过于拮据便将家中3张空置的床垫以每晚80美元的价格租了出去,也成就了Airbnb的首个订单。 时至今日,Airbnb招股书显示,其业务已遍布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个城市,共有400万房东。2019年,Airbnb的全球活跃订户达到5400万。截至目前,已有8.25亿次旅行者入住,产生了1100亿美元的房东收入。 Airbnb公司方面对记者表示:“有400多万名房东通过Airbnb出租各种类型的房源,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房东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核心。” 但是尽管Airbnb业务遍布全球,但是其在中国却遭遇了和Uber类似的“水土不服”的窘境。 事实上,2013年Airbnb以名为“Win China”的项目的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并把共享住宿这一理念带入了中国。 但是这一商业模式很快被本土企业所学习,途家、小猪短租、美团民宿的大规模收割房源,很快在残酷商战中占据上风,而Airbnb相比之下显得极为"佛系”。 陈礼腾认为:“不同于国内的其他平台,Airbnb一直坚持C2C模式,属于轻资产模式,灵活度较高。但该模式在房源吸引上存在弊端。另一方面,Airbnb国际化布局在行业前列,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政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