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蔡颖 发自广州 因为上市传闻,成都房企合能集团屡次进入大众视野。 今年6月初,合能集团将在三季度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时间渐近,上市进程能否如约推进再度受到关注。 “他们去年内部就在说上市问题,最后‘上市’这两个字被叫停,内部不准提了。”8月16日,一位成都地产行业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8月14日,合能集团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没有听说,不清楚情况。” 根据合能集团官网、天眼查等相关资料显示,合能集团于1992年在香港创立,2002年后将总部迁至成都,随后进行深耕,实际控制人为侯进桥和侯永桥两位同胞兄弟。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合能地产操盘金额为69.8亿元,行业排名第194位。 过去几年,不少中小房企借道港交所完成了上市,为公司争取到了更多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规模不大的房企在上市路途上屡战屡败。 从现有规模来看,合能集团或许又是一家希望通过上市完成“龙门一跃”的小型房企。 但合能何时能达成上市目标实现规模进阶,目前来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展掉队 虽然总部位于成都,但合能的发迹是在深圳。 1993年,侯氏兄弟注册了深圳合能地产公司,由合能投资有限公司独资,属于港资公司。 两年后,合能开发了首个地产项目,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的玉华花园项目。 但随后,其没有选择持续深耕深圳。2002年,合能转战成都,打造新城市(300778)广场等诸多项目。 不安于只做区域房企,合能同时不断拓宽发展区域。 2005年合能进入了西安;2010年,又通过收购湖南利新源公司进入长沙;2016年,合能进入宁波。 2019年,合能获得郑州中牟两宗地块,以此打入进入郑州市场,随后公司宣布正式形成5大区域、7个城市的布局。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合能已经布局了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5个区域。 其中,在西南区域,合能有18个成都项目、4个重庆项目;西北区域,西安有7个项目;华东区域,宁波有2个项目;华中区域,长沙有7个项目,郑州2个项目;华南区域则仅在深圳有1个项目。 虽然项目布局众多,但合能销售规模却不见起色,始终在行业200名的位置徘徊。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8年,合能集团的销售金额为70.6亿元,行业排名第172位;而2019年,合能地产操盘金额为69.8亿元,行业排名第194位。 2020年上半年,合能集团的操盘金额仅为26.9亿元,位列196名。 即使在成都总部拥有最多项目,但合能集团的发展后劲却不足。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合能在成都的在售项目仅有一两个,许久未在土地市场出现。最近一次拿地,还要追溯到2016年11月2日。 “成都只是相对拿地比较难点,我们也在积极看地。” 合能集团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应称。 而在长三角地区,合能集团表现相对积极。 4月28日,合能以上限价21.27亿元+自持比例7%竞得杭州桃源地块,楼面价22595元/平方米,溢价率29.94%,正式进入杭州市场。 合能集团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看好长三角区域,目前宁波地区成绩不错,一共3个项目,最早的宁玥府已售完,目前仍有姜山和北仑各一个项目在售。 上述行业人士指出,“虽然合能看似项目布局较多,但仍然算不上是全国规模化发展的房企,其抗风险能力将在局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面临考验。” 人事变动频繁也是合能集团发展过程中的较大桎梏。 8月16日,一位成都地产圈猎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合能近几年发展比较慢,特别在西南这边,人事方面也经常变动,去年有不少营销人员离职。” 多笔股权质押 为支撑扩张下的资金需求,合能集团通过物业销售取得现金流,以及股权质押和信托等方式获得融资。 从2015年开始,合能集团便开始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来为旗下项目输血。 天眼查信息显示,2017年,合能集团分别对旗下公司成都合能房地产、西安进达合能置业以及西安房地产项目进行股权质押,共计获得1.6亿元资金。 2018年,通过对旗下湖南合能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合能集团获得一笔2亿元的大额资金。 今年7月和8月,合能集团再次对旗下重庆永进合能房地产有公司以及成都兴露合能置业有限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分别获得5000万和1000万元的资金。 8月17日,同策研究院总监肖云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股权质押是房企用来融资的常用方式,但股权质押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融资困境的同时,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本身以股权质押进行融资就透露出公司原本的负债率高,这相当于双重杠杆,如果之间操作不当,股东或将失去对公司的控股权。 除了对旗下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外,在早期,合能集团还对旗下土地项目进行质押。 2011―2012年期间,合能集团质押成都市龙泉街办老成渝路以北的12公顷土地,共计获得2.65亿元资金。 高成本信托是合能集团的另一融资方式。 2019年5月17日,合能集团设立西安合悦华府项目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行规模为7亿元,受让项目公司67%股权,用于位于西安市经开区的合悦华府项目开发建设。 此款信托计划的收益率在8.1%至9.2%的高位。 对于合能集团而言,资金始终是其发展的枷锁,能否上市至关重要。 肖云祥指出,对于小房企而言,并不是选择时机好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赶快上市的问题。 其表示,在当前房企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市场格局下,各项生产要素向规模性房企聚集是不争的事实。中小房企获取资源的难度非常大,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面对的问题,负债率长期承压。 “不发展就要被并购,但扩张发展则要面临高负债。打开新的融资渠道,通过上市直接融资,获取低成本的资金,是这些中小房企面对当前窘境的最优选择。”肖云祥对时代周报记者补充道。
8日上午,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在2020厦洽会国际投资论坛主旨大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华润集团将进一步扩大在闽的有效投资,计划投资1000亿元左右,同时,提升市场消费,加大进出口贸易,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助力。 王祥明说,国际国内双循环开启全球经贸合作新格局,华润集团将努力成为适应激发和释放国内市场需求的先行者、引领者,充分发挥连通两个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王祥明表示,华润集团目前在福建投资超过400亿元,涉及大消费、大健康、城市建设与运营、能源服务、科技与金融领域,已经形成有质量的产业集群。在全球经贸新格局下,华润集团将继续深化与福建省的全面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大在福建的投资,进一步做大做优福建市场,进一步提升华润在闽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一是加强城市综合投资开发运营合作。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华润集团以华润置地为领头羊,协同各业务版块,加大在闽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投资开发运营商的特有优势,深耕已经进驻的厦门、福州两市,参与新城建设、旧村改造、轨道上盖物业等项目的合作和重点片区运营统筹。 二是拓展居民消费市场。华润啤酒将对现有泉州啤酒厂进行搬迁扩建,新建40万千升喜力啤酒生产基地,引进系列国际啤酒品牌,努力满足市场消费升级。同时,加强研发,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扩大出口能力。华润集团还联合相关央企和厦门市投资平台在厦门发起设立20亿元人民币消费品产业基金,撬动消费市场,推动资源整合,拓展消费领域,助力消费发展。 三是加强国企改革和合作。华润集团与福建能源集团已经在能源建材领域开展了全面合作,将继续加大在闽投资力度,加快在闽水泥企业重组和转型创新,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规模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医药领域合作。华润医药集团在闽加大优质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医药相关产业的研发和项目的投资,依托福建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加强在健康医疗大数据、精准医学等方面的合作。 五是加强电力和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华润燃气集团将进一步提高在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天然气管网的覆盖率,加大对乡镇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燃气供应规模,降低工业燃气用户配气价格,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华润电力将持续扩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为福建提供优质的能源服务。
图片来源:中国一汽 9月8日,一汽集团发布了其8月产销数据,数据显示,8月一汽集团生产整车303079辆,同比增长8.8%;销售整车314454辆,同比增长14%。 在自主板块方面,红旗品牌成为最大的黑马。红旗品牌8月产量为21671辆,同比增长90.9%;销量为21020辆,同比增长109.8%,实现了今年开局来的“8连涨”;解放品牌上个月共生产整车37000余辆,同比增长超过60%;销售整车36000余辆,同比增长超过60%;奔腾品牌生产整车2375辆,销售整车4446辆。 自主板块的看涨让一汽集团对未来充满信心,近日一汽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雷平在202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表示:“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变革,我们认为未来的电动、智能、网联、共享带来的新机遇将会成为自主品牌下一个高增长的新动力”。 而在合资板块,一汽-大众仍是一汽集团的销量担当。一汽-大众8月生产整车175965辆,同比增长0.3%;销售整车193106辆,同比增长7.8%,占据一汽集团近三分之二的销量份额。一汽丰田上个月生产整车54175辆,同比增长15.8%;销售整车52005辆,同比增长17.2%。一汽马自达8月份生产整车9494辆,同比增长7.4%;销售整车6141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合资板块的销量份额仍被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所主导,但今年,在合资板块相对弱势的一汽马自达在今年也被一汽提上了重要位置。 5月7日,一汽集团宣布正式调整一汽马自达的管理关系,与日本马自达合作主体由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变更为一汽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将持有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60%的股份。 同时,一汽马自达集团将设立马自达事业部,在集团内部与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处于同一管理层级。 未来汽车日报
备受市场关注的迅游科技实控人变更事项目前有了实质性进展。9月7日晚间,四川迅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迅游科技”)发布多条公告称,公司收到通知,股东章建伟、袁旭、陈俊与贵阳市大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数据集团”)于9月4日签署了《纾困暨投资协议补充协议》,袁旭、陈俊与大数据集团签署了《表决权委托协议》。本次表决权委托完成后,迅游科技的控股股东由章建伟、袁旭、陈俊变更为大数据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贵阳国资委。在表决权委托期间,大数据集团与袁旭、陈俊构成一致行动关系。 大数据集团为贵阳国资委全资控股企业,持股比例100%。据悉,本次表决权委托后,大数据集团持有或控制迅游科技3652.09万股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占公司有效表决权股份总数的18.66%。同时,原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章建伟、袁旭、陈俊于今年1月签署的《之解除协议》在本次表决权委托协议签署后即告生效,三人之间因《一致行动协议》及其补充协议形成的一致行动关系解除。 迅游科技同时在公告中提示,袁旭、陈俊所持公司股份存在因债务问题被采取司法拍卖、强制平仓等措施的可能,从而影响大数据集团所持上市公司的表决权比例,使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存在不稳定风险。 迅游科技曾于今年1月披露,为支持民营企业纾困,推动化解实际控制人债务危机,维持公司稳定发展,并共同谋求产业协同,大数据集团拟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受让袁旭、陈俊持有的上市公司部分股份,并以承接债权的方式向二人提供纾困资金支持。今年1月15日,章建伟、袁旭、陈俊与大数据集团签署了《纾困暨投资协议》——大数据集团拟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受让袁旭、陈俊持有的上市公司部分股份,以表决权委托的方式接受袁旭、陈俊、厦门允能天成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厦门允能天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并以承接债权的方式向袁旭、陈俊提供纾困资金支持。 记者注意到,作为中国领先的网络游戏加速服务商,迅游科技在2015年头顶着“中国游戏加速第一股”的光环顺利登陆创业板,并一度受到市场资金看好与热捧。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PC端加速业务基本保持稳定发展,移动端加速业务收入和利润同比实现快速增长,发展态势强劲;但与此同时,公司的移动互联网广告业务因受海外国家监管环境及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影响,行业景气度持续下降,子公司狮之吼及时调整策略,开启业务转型,但新业务尚处于前期发展阶段,这对迅游科技2020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了较大影响。伴随着国资入主上市公司的事项出现实质性进展,迅游科技在大数据集团带领下会否迎来新的发展面貌,或将值得市场与投资者期待。
近日,港股上市房企力高集团发布上半年业绩。期内公司实现营业额约67.03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345.9%;净利润约7.37亿元,同比增长95.7%;合同销售金额约130.18亿元,同比增长19.3%,创同期历史新高。 力高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营收大增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已交付建筑面积增加,以及已交付物业的已确认平均售价增长所致。同期,公司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推出线上购房平台“力高优居”,探索业务新赛道,打造健康建筑差异化产品,各项业绩指标取得高速增长,盈利能力实现持续性提升。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认为,力高地产在疫情影响以及市场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力,与其战略规划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力高坚持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并在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区域加快布局。另外,力高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新东方健康建筑,在产品竞争力上具有明显优势。此外,力高积极推动多元化发展战略,在传统住宅之外的康养、商业、文旅地产等方面加强布局。 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力高集团近年来净负债率明显改善,融资成本不断降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力高集团总资产为709.80亿元,同比增长54.1%;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受限制现金为143.81亿元,现金储备较为充沛。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力高集团平均融资成本较2019年下降0.55个百分点至8.78%,净负债权益比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4.3个百分点至37.1%,财务状况进一步优化。 展望未来,力高集团表示,公司将在保障财务安全基础上,通过传统房地产业务不断获取稳健的现金回报,为公司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同时,公司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口优势,加大在物业管理方面的战略布局。
宁水集团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中标“2020年8月26日临夏市城区老旧供水管网及户表智能化改造工程(水表采购及安装)项目”,中标金额为2314万元。 受益于智能水表带来的行业增长红利,近日宁水集团捷报频传。不久前,公司继被确认为“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NB-IoT小口径无磁传感智慧水表(DN15、DN20、DN25)2020-2022年度供应商项目”的第一中标人后,再次被确认为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2020-2022年度供应商项目中“DN15-DN25无源有线光电智能远传水表”的第一中标人、“DN40-DN50高精度水表”的第三中标人、“DN50-DN300高精度机械式水表”的第一中标人以及“DN15-DN300普通机械式水表”的第一中标人。宁水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再次中标的深圳水务集团2020-2022年度供应商项目两年内总金额预计可超过5000万元。 宁水集团表示,前述项目是今年继北京和上海项目落地后,又一长期受到市场关注的项目,具有良好的标杆效应和示范效应。数据显示,全国水表保有量约占3.5亿台,智能水表产量的渗透率近年来持续增长,从2010年的11%上升至2017年的23%,2020年渗透率或将达到30%-40%。 宁水集团在智能水表领域拥有多年的研发经验,拥有业内领先的NB-IoT物联网自动抄表规模商用技术和多项终端制造技术。
在前掌门缪建民调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两个月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保”)终于迎来新掌门。 昨日傍晚,中国人保发布公告称,罗熹任中国人保党委书记。而根据以往国企高管任命流程,不出意外的话,除党委书记一职外,罗熹还将担任中国人保董事长,但董事长职务还需履行公司治理以及监管批准程序。 这意味着,这家与共和国同龄的“保险业长子”,将迈入罗熹时代。一端是顶层设计“3411工程”改革行至中程,一端是信保业务亏损、“武汉金凰案”未决,中国人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难言轻松。作为一家公众公司,投资者更关心的是,重压之下,新掌门如何带领这家万亿保险巨头稳定局面,扭转战局,再续辉煌。 3年改革行至中程 “相较于其他上市同业,在经营机制上,中国人保最大的问题在于,业务发展由各子公司、各分公司推动,集团对子公司、总公司对分公司缺乏集中约束力。”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出了困扰中国人保的这一问题。 掌舵过多家金融集团的缪建民,在任时给中国人保开出的一剂良方是“3411工程”。业内人士评价称,分公司权限过大的弊端在于,过于执着于业务推进,风控标准却难以跟上;同时,各分公司之间业务推动节奏不一致,无法形成联动效应。“3411工程”站在集团的高度上,给中国人保旗下各财险、寿险、健康险等子公司统一了行动纲领,并将风险管控上升到集团战略层面,对症下药。 从2018年年初提出改革至今,已有近3年时间。中国人保的一些变化已通过财报逐渐展现。一方面,人保财险不再是中国人保的单一利润来源,人保寿险正在提高利润贡献;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保的门面担当,人保财险自身的业务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 大考当前难言轻松 改革虽有一定成效,但并非一片坦途。于这家老牌保险巨头来说,眼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大考当前,难言轻松。 人保财险肩上的压力更重。一方面,汽车市场逐渐趋向饱和,汽车销量增速长期下降的趋势,让车险业务长期承压。在此大环境下,车险综合改革启幕,来自保费、风控等多方面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人保财险管理层在今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直言,中性估计,车险综合改革将带来20%左右的车险保费下降。 另一方面,受疫情及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信用风险逐步抬头,信保业务风险随之释放。今年上半年,人保财险在信保业务上亏损29.5亿元,并牵涉到“武汉金凰案件”之中。 人保财险总裁谢一群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上坦言,“武汉金凰案件”确实给公司敲响了警钟,确实有进一步加强合规风控管理的空间,所以公司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和化解,从严从紧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与合规体系的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老将新途 能否再续辉煌 这一切重担都落在了中国人保新掌门罗熹的身上。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60岁的罗熹,有着丰富的银行、保险等金融从业经历,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华润集团等都有过管理经验。 中国太平内部人士评价称,罗熹精通保险业务,对于公司的价值成长亦提出了很多要求,并且重视国际化布局。同时,在最近这两年里,中国太平也经历了一些人事调整及组织架构调整,尤其是子公司的业务布局功能发生了变化。 截至2020年6月末,中国人保总资产达到1.27万亿元,旗下业务领域覆盖保险、大健康、大养老及投资管理等多个领域。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人保当前亟需一位关键领军人做好统筹,发挥出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拥有多年金融与多元化企业经营经验的罗熹,或是合适人选。 罗熹的到来,也意味着中国人保将布局“罗王配”时代。有意思的是,这组搭档都有在中国太平任职的经历。刚刚履新中国人保副董事长、总裁不久的王廷科,此前也曾在中国太平担任执行董事、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