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五个方面提出了26条具体措施。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该《意见》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经济衰退已成定局的当下,显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毫不动摇。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管涛也指出,这是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经济全球化风雨飘摇之际,中国政府向世界亮出的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又一个鲜明姿态。 据了解,自2019年2月国务院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一行两会组织有关机构在大湾区内开展金融改革开放多项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解决了许多操作性的障碍,为《意见》的全面落实提供了基础。比如,《意见》共推出45条各项措施中约30条已经开展过试点或部分落实,占到总体措施的约70%。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许多领域提出了加速资本项目开放的具体措施。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绿金委)主任马骏表示,《意见》标志着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的加速。沈建光也指出,《意见》在人民币国际化、港澳与内地相互开放、促进跨境资本流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顺应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现实需要,显示出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决心又进一步。 例如,《意见》提出“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支持大湾区内地居民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港澳居民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马骏指出,此前一周央行、外汇局宣布取消QFII额度限制,现在又决定在大湾区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表明我国已经明显强化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提升了用弹性汇率自动平衡国际收支的能力,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正在加速。 《意见》提出,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允许跨国企业在资金池内实现本外币按需兑换。马骏表示,该措施令跨国企业资金调拨方式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营商环境优化,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意见》的重要政策指向。《意见》提出在人民币境外流通、清算、兑换等方面推出了多项政策措施: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支持港澳保险公司依法取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逐步开放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参与内地银行间拆借市场,推动人民币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便利流通和兑换。这些措施都使得资本项目开放更上一个平台。 此外,《意见》还提出了支持内地银行向港澳地区的机构或项目发放跨境贷款、开展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允许港澳机构通过QFLP在大湾区参与设立PE和VC基金等措施。马骏表示,这些都属于资本项目开放的重要举措,一旦取得好的经验,就可以在全国许多地方推开。 对已经落地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安排,《意见》进行优化完善,特别提出要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同时就可能出现的资金流通风险,《意见》强调根据收支形势适时逆周期调节,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推进粤港澳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这些举措释放出了进一步减少外商投资限制、加大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的重要信号,是对逆全球化思潮的一个反击。”沈建光说,随着《意见》推出的更多金融开放政策的加速落地,未来将为中国金融开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经验。
《意见》表示,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关键性基础性改革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各项改革落地实施,将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系统设计和部署。《意见》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这些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 因此,《意见》表示,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而言,《意见》提出了七个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措。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关键性基础性改革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各项改革落地实施,将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 市场主体 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空间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意见》将“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到了重要位置。作为强化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意见》提出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严格监管自然垄断环节,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切实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并点名电力市场、油气管网、铁路行业、邮政服务和烟草专卖专营体制,提高市场化程度,构建适度竞争新体制。 近来,电力、油气、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在推进混改方面已有一些成效。“网运分开”是近年来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主要标志。“也就是从垄断行业转变为垄断环节,在重点环节加强监管,其余环节鼓励市场参与竞争。比如石油行业,管网由国家控制,勘探开采加工销售等都可以放开。”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谈道,目前自然垄断行业网运分开速度还是有限,在《意见》中单列一条也体现了国家对此的高度重视,希望在未来加快速度。 《意见》也明确提出,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 此外,在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方面,《意见》要求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平等保护还是延续了十九大以来的一个框架,是最近三四年来比较强调的一个政策方向。”在CEI中国企业研究所秘书长唐大杰看来,《意见》中除了民营企业也提到了外资等,所有制的平等保护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平等保护,外资不会来,民企也没有信心发展。 资本市场 强化投资者保护 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 东北证券(行情000686,诊股)研究总监付立春认为,《意见》中关于资本市场的表述是从国家层面,以及从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面,确定了资本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里面的一个地位。与此同时,也指明了资本市场加快完善的方向。这对推动整个市场体系的完善,特别是更为突出资本市场地位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无论是从规则还是实践,资本市场相关建设与进一步完善一直在加速前进。注册制方面,科创板作为试验田已平稳运行约10个月,科创板上市公司阵营目前更是已经突破100家。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成效显著的背景下,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也已顺利启航。而在3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证券法也从法律层面上规定全面推行注册制。 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意见》指出的强化投资者保护,显得十分急迫。一些上市企业无视甚至恶意践踏法律和规则,涉及财务造假等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恶劣行为频发,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生态。 事实上,一直以来,加强投资者保护是监管层日常监管中一直贯彻的理念。新证券法在3月1日正式实施,为进一步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新证券法专门设投资者保护专章。此外,新证券法对违规主体的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 “之前,关于资本市场改革的证券法,还有一些相应的规则的修改和完善,以及实践层面的科创板的建立、创业板的加快改革等,资本市场自有的规则完善以及实践已经在提速。《意见》则是对现有的规则和实践的确认、鼓励和进一步的推动。”付立春如是表示。 民生 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快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看病、住房、养老”作为民生三大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意见》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保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0年之前可以全部实现省级统筹。”人社部部长张纪南此前表示。对于目前统筹的推进情况,人社部介绍称,全国已经有2/3的省份实现全省基金统收统支,剩下的省份年底前也能实现全省基金统收统支。 而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未实现的过渡时期,中央调剂担当了维持省际平衡的重要手段。人社部也表示,今年基金中央调剂比例从去年的3.5%提高到4%,调剂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从《意见》释放的信号看,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以及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第三支柱”也将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医保方面,《意见》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 此外,《意见》还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国国际金融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格力电器(行情000651,诊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都曾对“是否取消公积金”发表意见,一度引起社会热议。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中为公积金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改革公积金制度,将其和年金相结合,形成资本市场长期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 法治 推动个人破产立法 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要有法可依,加强对经济发展各项事业的法律制度供给,推动重大改革在法治保障下顺利开展。要依法用权,重点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依法履职,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具体而言,《意见》指出,要完善经济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物权、债权、股权等各类产权相关法律制度,从立法上赋予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平等地位并平等保护。健全破产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破产法律制度,推动个人破产立法,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法规,实现市场主体有序退出。 同时,《意见》特别提到,要健全执法司法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明确具体操作流程。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优化配置执法力量,加快推进综合执法。强化对市场主体之间产权纠纷的公平裁判,完善涉及查封、扣押、冻结和处置公民财产行为的法律制度。健全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 对于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方面,《意见》指出,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审计制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加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宏观调控 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为主要手段,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不论是短期的应对疫情冲击,还是长远看国民经济健康运行,都有赖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力实施。近日,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引爆学界,原因也在于此。 《意见》指出,要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具体而言,对于财政政策,《意见》提到,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这其中两大重点在于: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如何划分?税收制度如何改革?以税收制度改革为例,《意见》提到,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将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建立和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调整完善地方税税制,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稳步扩大地方税管理权。而近年来包括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在内的一系列税收改革,正暗合了《意见》指出的税收体制改革的大方向。 对于货币政策,《意见》指出,要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表示,央行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达到此目的,需要在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优化其激励机制,以使其发挥更大功效。至于货币政策决策机制,相对于数量型,以价格调控型为主的调控体系可以更加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面开放 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 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意见》的出台,实际上是把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抓手和途径。”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赵萍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意见》又指出了新的重点方向。“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将会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以及资本和人员的流动,“一带一路”建设所汇集的已经从商品贸易进入到了要素贸易的领域。此外,加大西部和沿边地区的开放力度,实际上就是要促进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其中,区域战略之间的协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 对于《意见》强调的“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表示,软联通的范畴进一步推广,从“政策、规则和标准”的软联通拓展到“市场、规则和标准”的软联通,突出强调了市场软联通的作用。这表明,在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市场联通不仅是传统商贸领域经济活动的联通,更是交易习惯、商业管理、发展互补等更深层次的联通,逐步推动我国国内市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市场的深入融合,提升双边及区域市场的依存度,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意见》还指出,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改革成果。建设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赋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应急 重大疫情分级分层分流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完善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此次《意见》提出,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而这项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显得尤为重要。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管理,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终极考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分析指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还需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其中,技术也是应急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直接影响应急管理的成效。“从某种程度看,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需继续加强相关技术发展,特别是数字应急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 而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同样离不开公共卫生法治和服务等领域铺路搭桥。此次《意见》还对公共卫生领域提出诸多建议。例如,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 日前,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强化公共卫生人才支撑等六个方面,提出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内容。为提高可操作性,北京还制定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本报记者 苏诗钰 5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系统设计,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行动指南。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5月19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是继《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之后,在疫情期间出台的第二项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文件。这表明,当前在全国上下集中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时,稳步推进重大结构性改革仍在政策议程中居于核心位置。这不仅将为我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向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也有助于提振当前市场信心。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意见》紧紧围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围绕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七个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措。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二是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四是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五是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六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治保障。 国家发改委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些关键性基础性改革举措,具有很强针对性。随着各项改革落实,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将不断夯实。 《意见》提出,要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全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制定交叉性金融产品监管规则。加强薄弱环节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消除监管空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依法依规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政府属地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王青表示,本次《意见》强调要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要求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这包括明确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的边界,严禁政府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避免这两个“口袋”相连通,以及坚守“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等内容。这实际上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可能性很小。当前我国政策利率远高于零利率水平,货币政策传导能力正在改善;未来国债、包括特别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幅度有限,而且这也仅是疫情特殊时期的阶段性政策,因此现有金融体系有能力消化其供给压力。这样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财政赤字货币化难以成为必要的政策选项。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意见》对资本市场短期直接影响有限,但对我国长期发展中凝聚共识、指明方向具有重大意义。(编辑 张明富 白宝玉)
新华社5月18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了系统设计,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行动指南。 新华社5月18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了系统设计,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行动指南。 86次提“改革” 聚焦7大领域 《意见》全文超过1.1万字,共有86处提及“改革”,内容涉及资本市场、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等7大关键领域。 “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是此文件的一大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清醒看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少体制性障碍,还存在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员马洪范向上证报表示:“《意见》的出台,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战略决心。” 马洪范认为,朝着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努力,用制度、法治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挖掘和释放自身的经济社会潜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回应当前新冠疫情冲击、逆全球化等一系列全球经济治理难题的最佳答案。 专家指出,《意见》着力推进对制度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改革环节,在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公平竞争、要素市场化配置、宏观经济治理、制度型开放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举措,以关键环节制度创新突破带动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 突出市场化 推进国企混改 在7大关键领域改革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这一章被置于《意见》首位强调。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丽莎认为,《意见》有多处亮点,明确了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 《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对国有资本不再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 “对于国有资本不再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就是国有参股企业,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机制,也就意味着更大程度地落实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对于企业的董事会决策机制、利润分配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等,能采用更为市场化的机制。”周丽莎说。 《意见》明确,要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和竞争性环节电价,适时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深化铁路行业改革,实现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完善烟草专卖专营体制。 《意见》强调,要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 周丽莎分析称:“2016年提出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七大垄断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此次在垄断类企业重点强调了电力、油气、铁路、邮政、烟草,将会大力推动垄断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 《意见》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在全国范围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挑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只要全社会尤其是改革部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国范围扎实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与配套体系建设,必将形成世界领先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建设经验,进一步彰显中国道路自信和制度模式的优越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所研究员郭丽岩说。 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保护。探索实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注册管理制。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在制度型开放方面,《意见》提出,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改革成果。建设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赋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在宏观经济治理方面,《意见》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将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建立和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调整完善地方税税制,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稳步扩大地方税管理权。 记者了解到,《意见》出台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抓紧会同相关部门提出落实分工方案,明确落实时间表。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加强对各项改革举措落实情况的跟踪督促,开展改革效果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调整改革政策。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 5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7大关键领域改革措施以及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我们认为,这是继《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之后,在疫情期间出台的第二项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文件。这表明,当前在全国上下集中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时,稳步推进重大结构性改革仍在政策议程中居于核心位置。这不仅将为我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向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也有助于提振当前市场信心。 一、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意见》出台的背景,文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这些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二、7大关键领域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的同时,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1、《意见》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下一步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推动电力、油气管网和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我们认为,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过程中,市场竞争、激励兼容将是未来推动国企经营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向。 针对当前市场普遍关注的民企经营、融资环境问题,《意见》要求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等。这意味着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对民企的金融支持等措施并非周期性政策,而是已成为我国基础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这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升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2、《意见》提出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重点包括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我们认为,其中的“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进一步为民企营造安心的投资、经营环境。而“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的一项“制度激励”。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技术的引进模仿逐步转向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迫切性越来越大。 《意见》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以及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这两项措施近年来持续推进,本次《意见》将其纳入,一方面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具体举措,精准实施,精准落实。 3、《意见》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这部分内容与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相衔接,主要内容是强化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数据等四项基本要素的市场建立、价格市场化改革和配置方式创新等。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品和服务价格97%以上已由市场定价。与之相比,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要素配置扭曲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根源。我们判断,继“三去一降一补”之后,要素市场化改革将成为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伴随改革的深入推进,“蜇伏”的要素资源将被唤醒,并将成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这在当前外部环境动荡不定,我国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内需驱动,更需激发各类主体和各类要素潜能的背景下,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意见》提出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这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旨在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职责,有效弥补市场失灵。针对当前形势,其中有两点内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意见》强调“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监督问责。”二是要求“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我们认为,《意见》的这部分内容实际上也为当前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提供了一种理解框架。 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核心内容是央行直接以零利率认购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零成本融资。这种操作的好处在于能够减轻国债发行带来的挤出效应,使得商业银行资金不因大量购买国债而减弱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能力,同时又可以避免大量国债发行推高市场利率,加剧企业融资贵问题。其不利之处在于央行货币政策将被国债发行“绑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对政策利率的调控能力,而且还有可能导致财政纪律松弛,为潜在的政府负债率和通胀率大幅上升埋下隐患。本次《意见》强调要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要求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这包括明确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的边界,严禁政府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避免这两个“口袋”相连通,以及坚守“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等内容。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可能性很小。当前我国政策利率远高于零利率水平,货币政策传导能力正在改善;未来国债、包括特别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幅度有限,而且这也仅是疫情特殊时期的阶段性政策,因此现有金融体系有能力消化其供给压力。这样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财政赤字货币化难以成为必要的政策选项。 5、《意见》提出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认为,这部分的一个重点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一提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模式是重投资,因此投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高,政府税费收入也处于较高水平——这可以支撑政府对基建等领域的投资。当前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1万美元,未来经济增长将进一步转向消费驱动,增加劳动报酬分配比重将有效支撑居民消费。预计下一步将在最低工资调整、税费体制改革等领域出台向工薪阶层倾斜的具体政策,进一步壮大中产阶层,提升社会整体消费能力。 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主要是解决民众在养老、医疗、住房这三个领域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公平,兜底民生保障。具体方案是提升统筹层次,加大政府投入,织密社会保障网;同时针对本次疫情,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6、《意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重点包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健全高水平开放政策保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我们认为,以上措施既是我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化与升级,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看到,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带头掀起一股逆全球化过程,发起经贸摩擦、削弱国际组织等做法层次不穷,持续近30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严重顿挫。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中国以扩大高水平开放作为应对,同时强化对WTO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支持,加大对全球公共产品的贡献度。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有助于遏制逆全球化乱流,同时也是在为我国经济持续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营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未来国内各经济领域将对外资进一步敞开大门,中国不会因外部环境的一时波动而改变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7、《意见》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治保障。主要包括完善产权保护、健全破产制度、修订反垄断法,完善各经济领域法律法规体系,按照包容审慎原则推进新经济领域立法;健全执法司法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机制,以及全面建立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发展市场经济监督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内容。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微观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能否成为有执行力的法律法规。同时,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并着力强化执法能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法治除了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外,一个重要职能是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真正做到“有权不可任性”。我们判断,下一步针对经济领域公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会进一步强化,重点指向资源、土地、规划、建设、工程、金融等腐败问题多发领域,通过党内监督、监察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协同发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三、三条保障措施将提高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地率”,提升民众对改革推进的“感受度”。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对于以上7大领域结构性改革如何不断走深走实,《意见》给出了三条保障:首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能够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并获得强大的组织动员力量。其次,健全改革推进机制,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能够将《意见》的精神实质与各地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调动地方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完善改革激励机制,明确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我们认为,以上三条措施给出了实施结构性改革的政治领导、推进机制和激励相容机制,将有效解决“徒法不足以自行”问题,提高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地率”,提升民众对改革推进的“感受度”。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刘瀚琳)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对西部大开发提出适应新时期发展格局的21项举措,涉及生态、教育、互联网、营商环境等诸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意见》在此前基建等传统领域基础上,要求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营商环境,例如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为贫困地区企业建立绿色通道等。 《意见》指出,要提高西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上市融资、再融资,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西部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适用绿色通道政策。 同时,《意见》还着眼于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降低物流、用能等费用;支持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更好为西部地区发展服务;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支持力度;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等。 关于西部地区的企业优惠政策在近期已有“预热”。就在此前的4月28日,财政部等三部门发布了《关于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 “前述企业相关融资优惠政策想要在西部地区得到发挥,需要加大产业支撑。”赛意企业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唐大杰表示,我国西部开发没有特效药,吸引投资需要低税率、低工资、技术工人和广阔的市场。西部实际缺乏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规模,如何突破这些瓶颈还需要更深入的改革和更大幅度开放。 如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此前,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苟以勇曾对媒体分析表示,只有补齐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才能谈产业发展问题。目前像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短板仍然有很多。这些短板主要集中在综合交通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是当前西部地区最大的短板,包括机场、公路、铁路、水利、电信、电力等领域。这些项目也在此次《意见》中得到重申,例如,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铁路、公路与港口、园区连接线建设。 “此外,《意见》中涉及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唐大杰进一步表示。《意见》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和高职学校符合当前我国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但希望面对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职业教育,应该更多地依靠民办教育,由民营资本来实现。借此西部大开发战略向民营企业开放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基础上,《意见》对于西部地区产业迭代也作出同步安排。例如,推动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
本报记者 周尚伃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下称“意见”)。 对此,川财研究所所长陈雳发表点评看法,他认为,在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中,除继续贯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外,还特别强调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国有、民营企业均有望迎来更大发展契机,市场主体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近年国资收益在财政收入中重要性持续提升,为2019年财政非税收收入贡献了主要增量;2020年是“双百计划”的收官之年,国资改革步伐大步迈进。在激发国有主体活力方面,意见首先强调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国有资本;对于已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通过资本化、证券化等方式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收益。 在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意见要求“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资企业,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收益功能;对于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进一步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同时,监管方面,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意见从市场准入、金融供给等多个方面予以支持。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在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准入细则,并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在金融支持方面,意见着力加强中小民营企业金融供给;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增强中小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供给;并以增信支持、制度完善等方式增强企业的直接融资供给。 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延伸,对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配置进一步细化,加速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 在资本要素方面,今年以来,除在法律层面确认注册制以外,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也持续提升,当前金融委会议已三次聚焦资本市场。意见着眼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对注册制、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质量等重点领域加以强调,后续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将进一步加速。(编辑 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