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将棉花做到极致”的理想,董事长李建全在珠海创业,在深圳发展壮大,引领稳健医疗从缝纫机生产口罩的小厂,成长为连续多年保持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出口第一的行业龙头。目前,稳健医疗拥有Winner稳健医疗、Purcotton全棉时代和PureH2B津梁生活三大品牌。而稳健医疗也以自主研发的全棉水刺无纺布为基础材料载体,成功实现了医用产品向家用产品的拓展。 今年7月23日,创业板上市委发布2020年第7次审议会议结果,稳健医疗首发过会。8月26日,证监会同意公司创业板IPO注册,目前公司已启动发行。至此,在2012年告别美股市场后,稳健医疗回归A股。 创业壮大 1978年从湖北省外贸学校毕业后,李建全分配到湖北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当一名外销员。“作为第一代外贸人,最痛心的是出口产品质量不行。当时刚改革开放,企业根本不懂质量管理。”李建全说。 为了摘掉“垃圾商品”的帽子,让国际客户对中国产品质量满意,李建全决心下海,选择医用敷料这条路。创办稳健公司之初,李建全就招聘工人用缝纫机做口罩。谁也没想到,这家最初只有3名员工的小企业,会在20多年间迅速成为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出口第一企业。 2001年,稳健从珠海迁往深圳,这个变化让李建全的眼光陡然开阔。“当时稳健已经做到医用敷料行业出口第一,但搬到深圳坂田后,公司旁边就是华为、富士康,都是很牛的企业。”李建全明白,相比比邻的行业巨擘,稳健的天花板远不止于医用敷料。 2009年稳健医疗18岁,李建全抱着“全棉改变世界”的梦想,创立全棉时代。要用“一朵棉花、一种纤维”改变世界,这是李建全的初衷,也付诸实施。全棉水刺无纺布就是李建全研发的专利面料。“全世界用得最多的医用敷料是纱布,在裁剪成小方块的过程中,会出现纱头和绒毛。”李建全说:“医用纱布掉线造成了感染,我一定要研发没有纱头、纤维不会脱落的医用全棉布。”用了三四年时间进行技术攻关,稳健终于在2005年推出“全棉水刺无纺布”。 由这一材料研发的棉柔巾成为全棉时代的拳头产品。“棉柔巾这个名字也是我起的,棉柔巾其实就是棉纸巾,但此前市场上一片空白。”李建全凭借棉柔巾为全棉时代打开消费市场,而电商平台成为全棉时代的销售主场之一。全棉时代进军电商领域也走过弯路。2009年,公司把电商运营总部设在北京,聘请职业经理人运营,但北京团队不能理解全棉理念,造成严重亏损,李建全忍痛关掉北京公司,撤回深圳,亲自抓电商。 李建全看来,商业的本质是“利他”,是对消费者的真诚,让消费者得利。“全棉时代线上线下价格一样,产品质量一样,绝不能出现线上产品低价低质的情况。”李建全反复强调一定要做到两个“优先”:当质量与利润发生矛盾时,质量优先;当品牌与速度发生矛盾时,品牌优先。 2019年全棉时代年销售额已超过30亿元。全棉时代目前会员数量已突破2000万人,全棉时代小程序自2019年10月上线以来,累计注册用户已达400余万。 抗击疫情 创业之初,就以口罩起家的稳健医疗,今年初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与口罩结下不解之缘。 一组数字足以说明稳健为抗击疫情的努力。截止到6月底,稳健医疗供应了10.73亿只口罩、439万件防护服,470万件隔离衣、250万件手术衣,被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物资保障组称为抗击疫情“军工厂”。疫情暴发后,稳健取消公司高管的春节假期,24小时待命,并动员公司生产防疫物资的工厂春节不休假,保持生产线24小时不停机,最大限度保障防护产品生产和供应量。 “春节期间,稳健位处湖北的四家工厂全力生产,停人不停机,最大限度提升生产能力。”李建全回忆说,当时稳健四家生产抗疫物资的工厂都有武警站岗,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军工厂”。李建全列举了一组数字,疫情前,稳健防护服的产能只有每天3千件,到2月下旬产能已经达到每天3万件,3月下旬已是每天5万件。 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稳健医疗在深圳开辟了“第二战场”,15天内上线防护服和口罩生产。“当时稳健的深圳厂区已经多年没有生产口罩,但接到任务,公司立即从湖北调回技术人员给员工培训,上马口罩和防护服生产线。”面对原材料端短缺,李建全带领两个研发小组,在15天内开发出以全棉水刺无纺布为基材的复合材料,用于生产防护服、隔离衣和手术衣。“防护服、隔离衣最重要就是阻菌率,稍有不慎,对医护人员都是致命的伤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实验室进行了几百次试验。” 疫情期间,稳健医疗累计向深圳地区提供口罩2亿只,防护服6万件。而在本次的抗疫行动中,稳健医疗全体近9000名员工零感染。 回归A股 登陆创业板注册制之前,稳健医疗在资本市场已有不少历练。 2005年12月,稳健集团在美国借壳上市,随后又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纽交所挂牌,2010年4月6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全球市场。美股上市,李建全谈得最多的是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上市后稳健就是公众公司,不再是老板的一言堂,管理决策都是董事会集体决定。”规范经营的目标达到了,但在李建全看来,稳健医疗在美股的融资额仅2100万美元,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估值也远远低于公司价值。 2012年底,稳健医疗完成私有化,李建全以每股4.5美元的价格回购了非其本人及妻子所持有的在外流通的普通股。稳健医疗也得以顺利从纳斯达克退市。“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再上市,我一定会选择在内地。”经历了美国证监会最为严格的考验后,稳健医疗对于回归A股信心十足。在李建全看来,不仅是对自身经营业绩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对规范化经营管理的自信。 近年来,稳健医疗业绩表现颇为亮眼,2018年和2019年营收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更是呈现了几乎翻倍的增长。
智慧医疗将给人们带来哪些变化?8月27日,市卫生健康委对刚出台的《重庆市智慧医疗工作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进行了解读。 按照《方案》,在未来两年里,重庆市将完善智慧医疗基础支撑体系、深化智慧医疗应用体系、打造智慧医疗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到2022年建成国内领先智慧医疗应用示范城市。 到2021年基本建成“卫生健康云” 《方案》提出,到2021年,重庆市将基本建成“卫生健康云”和全民健康大数据服务平台,完成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卫生健康智能管理推广应用,使智慧医疗产业体系初具形态;到2022年,全面建成智慧医疗基础体系,健康医疗大数据全面汇聚和标准化,卫生健康信息资源体系和共享开放机制基本建立,卫生健康数据互联互通、业务共享协同,建成国内领先的智慧医疗应用示范城市和医疗智能产业基地。 “《方案》明确了3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完善智慧医疗基础支撑体系、深化智慧医疗应用体系、打造智慧医疗产业体系。”市卫生健康委信息统计处处长梅政成说。 其实,在智慧医疗基础支撑体系方面,重庆市已基本形成智慧医疗发展的数据资源体系和基础平台支撑。目前,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集成3300多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和2000多万份电子病历数据;建立了全市医改监测平台,实现226家公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全接入。 这些当然不够。按照《方案》,重庆市还将建设完善“卫生健康云”,并启动智慧医疗大数据资源池工程,完善基础资源、人口家庭、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资源,通过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等,为行业智能管理、临床辅助诊断、居民健康管理、临床科研和决策支持等提供支撑。 此外,重庆将构建全市统一的全民健康信息智能网络,建设5G智慧医疗示范网;建立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安全防护体系。 推广智慧医疗服务应用 据介绍,在智慧医疗应用方面,目前重庆市已建成25家“智慧医院”,并建立了预约诊疗统一“号源池”,实现了分时预约、诊疗结算等功能;全市90%的区县实现了远程医疗服务应用;实现了主城区域统一调度的“智慧急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实现区县全覆盖;初步建成了个人健康信息便民查询系统,市民可通过该系统查询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就诊记录。 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礼嘉院区,重庆日报记者看到,该院每层楼都设有多个打卡机,家长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算“报到”了,打卡机还会显示患者的就诊序号。据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院分时段预约挂号已精准到10分钟,省去了排长队的苦恼。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拓展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智能用药辅助决策、智能医学教育辅助、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等应用。”梅政成说,下一步重庆市还将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共卫生智能服务体系,重点拓展以妇幼、老年、慢病等特殊群体为主的智能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推广基于移动设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应用,推进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服务;建设健康科普教育知识体系和智能化健康科普平台,开展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的健康科普教育和常见病智能问诊。 《方案》特别提出,重庆市将建设传染病智能预测平台,基于多源、海量和动态数据,实现传染病智能预测预警。与此同时,建立重大疫情监测预警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提供支持。 培育健康医疗信息服务新业态 在智慧医疗产业方面,重庆市将培育健康医疗信息服务新业态,壮大健康医疗信息技术新产业。 按照《方案》,重庆将发展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要特征和战略资源的信息技术产业,提高健康智能服务水平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服务能力;发展生物基因与医疗设备产业,做大做强医疗器械、耗材及穿戴设备等产业;发展健康医疗新技术及智能软硬件产业,加强医学植入、智能穿戴设备设计制造,研发人造器官和三维器官打印技术和产品,探索神经义肢技术、脑机融合技术等,提高人体健康监测、诊疗和恢复水平。
8月27日晚间,润达医疗(603108.SH)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3亿元,归母净利润1.11亿元。虽然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业绩有所下滑,但在公司的不懈努力下,今年二季度单季营收、净利润较一季度环比明显改善,公司业务正逐步稳定恢复。 半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受到疫情影响,终端医院门诊量、手术量、体检人数等出现阶段性的大幅下降导致常规检测需求阶段性下滑。 在公司积极推动下,润达医疗6月份整体营业收入环比改善近20%,已达去年同期水平。从润达医疗的各项业务看,公司坚定发展核心战略业务,逐步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并进一步有条不紊地推进IVD领域上下游重点业务的复苏与增长。 在工业板块,今年上半年,润达医疗的自产产品业务实现营收1.5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15.39%,其中二季度实现营收8837万元,同比增长17.3%,呈现稳健增长态势。目前,润达医疗的自主品牌产品已覆盖生化、糖化、质控、化学发光、分子诊断、POCT等领域。此外,润达医疗持续加大自产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与北京纳捷联合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上市以来已销售70余万份,今年6月15日还入围了京津冀三地新冠监测集采项目,得到了市场的信任和肯定,未来有望凭借公司的渠道优势进一步放量,助力国内外的疫情防控检测工作。 谈及归来规划,润达医疗表示,未来将继续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的发展方针,在新老业务的有序开展下,持续推动公司的稳定健康发展,实现既定战略增长目标。
8月27日晚,英科医疗公告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352.0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1亿元,同比增长2611.87%。公司同日发布关于2020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告,拟以分红派息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5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5股。 公司方面表示,报告期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一次性防护手套需求激增,公司一次性防护手套产品售价有较大增长,同时公司通过改善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公司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和毛利率均有所提升。 上半年,公司医疗防护类产品的销售收入42.86亿元,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96.33%,康复护理类产品销售收入1.03亿元,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2.31%,保健理疗类产品销售收入0.47亿元,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1.06%,检查耗材类产品销售收入0.12亿元,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0.27%。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手套生产线的建设步伐,安徽英科“年产280亿只(2800万箱)高端医用手套项目”中10条丁腈手套生产线建成投产。截至报告期末,手套年化总产能超过220亿只,其中PVC手套产能超140亿只,丁腈手套产能超80亿只。 此外,江苏英科建设江苏英科医疗产业基地项目8号车间已建成投入使用,正在进行9号车间的建设,预计2020年底竣工;公司与山东淄博张店区人民政府签约在张店区科技工业园投资建设的英科医疗智能医疗器械研发营销科技园项目正在建设中;公司已开始推进全球化制造进程,通过全资子公司新加坡英科投资为投资路径在越南设立子公司,实施年产88.2亿只(882万箱)高端医用手套及其他医疗耗材项目。 受疫情的影响,公司判断未来人们的医疗防护意识会日益增强,未来医疗防护手套市场空间广阔,同时为缓解快速增长的一次性手套市场需求,完善和丰富公司医疗防护产品品种,促进业务增长,公司在安徽濉芜产业园区投资22.76亿元人民币实施建设“英科医疗防护用品产业园项目”,并投资2400万元人民币建设“年产3亿只口罩及100万套防护服项目”;在江西彭泽投资30亿元人民币实施建设“年产271.68亿只(2744万箱)高端医用手套项目”;在安徽怀宁经开区投资40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400亿只(4000万箱)高端医用手套项目”,并在怀宁经开发区投资10亿元人民币实施热电联产项目。目前上述项目正在建设中。 此外,为了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缓解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快速增长的一次性手套市场需求,公司在报告期内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工作,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年产61.84亿只(618.4万箱)高端医用手套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公司方面表示,该项目将有效缓解公司产能瓶颈,扩大公司收入规模,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力。 目前,公司正处于快速扩张期,为了让团队分享发展成果,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第三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185名激励对象198.1万股股票。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完成四期股权激励,合计授予限制性股票约750万股,覆盖到了公司近300名核心骨干人员,支撑公司实现全球营销、全球供应链、全球制造的全球化战略。
8月27日晚间,英科医疗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50亿元,同比增长352.0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1亿元,同比大增2611.87%。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5股。 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医疗防护类产品实现营收42.86亿元,同比增长413.94%,毛利率为62.41%,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38.55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快手套生产线的建设步伐,安徽英科10条丁腈双手模生产线建成投产。截至期末,公司手套年化总产能超过220亿只,同时年底前还有10条丁腈双手模生产线、10条PVC双手模生产线投产,新增超过60亿只/年手套的产能,将进一步增厚公司业绩。 今年以来,一次性手套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严重短缺的局面,在需求持续旺盛的情况下,产能却无法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其原因在于手套生产线建设的技术难度和资金投入均非常巨大,且对生产要素需求较高,因此仅有具备技术及资金优势的龙头厂商能够大规模新建手套产线。英科医疗2019年起便稳步推进安徽生产基地建设,且陆续又在安徽、江西、越南等地投资新建多个高端医用手套扩产项目,加快手套产能扩张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对一次性医用手套市场前景的判断,近日英科医疗公告称拟将6月披露的年产160亿只高端医用手套项目上调为年产400亿只,并将投资额由15亿元扩大至40亿元。此外,公司还将怀宁经开区热电联产项目投资额由5亿元上调至10亿元,据了解,该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降低手套生产的能源成本,扩大公司成本优势。 分析师表示,本轮新冠疫情不仅带来防护需求的爆发,也催生了全球一次性防护手套产业格局重构的战略机遇。尽管目前马来西亚仍是丁腈手套的主要供应国,但我国相比马来西亚具备丁腈原材料、能源、土地成本、劳动力等多重优势,未来丁腈手套产业将加速向我国转移。从现有扩产项目看,英科医疗中长期规划总产能超过1400亿只,力争成为全球最大一次性手套厂商。
新冠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业已过半,上市险企先后交出上半年答卷。8月27日,中国平安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在疫情带来的剧烈冲击下,平安保持了一贯的稳健表现,科技业务乘势而上亮点颇多。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达21.6%。“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持续深化,个人客户数、客均合同、互联网用户量、团金业务指标均实现正增长。与此同时,科技业务快速发展,平安科技业务上半年实现总收入427.32亿元,同比增长11.2%。科技专利数大幅增加,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等科技子公司市值大幅增长。 在经济增速短期受到较大冲击的不利环境下,平安仍注重股东回报,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0.80元,同比增长6.7%。 稳健:金融主业稳步发展综合金融战略持续深化 整体而言,金融行业今年面临极为严峻的外部环境。在疫情剧烈影响、全球市场频繁波动等挑战下,平安坚持综合金融战略,升级“1+N”产品体系,推动核心主业取得了稳健的成果。 金融主业层面,上半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营运利润达515.35亿元,同比增长6.4%,年化营运ROE为39.2%。受新冠疫情影响,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为310.31亿元,同比下降24.4%。但平安积极应对挑战,跑通并深化线上化经营模式,代理人规模企稳回升,第二季度末代理人数量较第一季度末环比增长1.2%。 即便面临外部压力,平安寿险改革仍在稳步推进,这是平安又一次主动求变。在平安内部,它被认为“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本次半年报董事长致辞中,马明哲用过半篇幅详细介绍了平安寿险改革的初心、目标和路径,足见对寿险改革的重视程度。 记者了解到,平安寿险改革自去年11月全面启动,目前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顶层设计,近一半的项目推动机构试点,个别项目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落地。 国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市场竞争加剧,平安率先启动寿险改革,聚焦渠道、产品、科技三方面。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优良的代理人队伍、综合经营产品体系、科技水平四方面优势将助力寿险改革。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成效或在下半年出现。2021 年公司经营有望恢复到健康、可持续的常态发展。改革成功后,预计将迎来高价值增长。 平安产险业务稳健增长,业务品质持续优于行业。平安产险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5%,市场份额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98.1%,持续优于行业;“平安好车主”APP注册用户数突破1.09亿。平安产险线上理赔服务持续领先,车险理赔平均报案时间仅2分钟,最快结案时间仅3分钟。 平安银行经营质效持续提升,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83.28亿元,同比增长15.5%。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突破2.3万亿,零售客户数突破1亿户;拨备覆盖率214.93%,较年初上升31.8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平安的综合金融战略得到进一步深化。伴随个人业务的持续增长,团体业务快速发展,“两条腿”形成合力。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达2.10亿,较年初增长4.6%;客均合同数2.69个,较年初增长1.9%。团体业务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70.2%,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68.4%。 “对公业务不仅可以为个人业务提供优质资产,也能丰富保险资金的配置渠道。”有分析师点评,综合金融体现出了平安深度挖掘客户价值的的思路和能力。天风证券日前亦发布研报称,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区别于其他单一的金融公司,利润增长相对更加平稳。此外,财产险、资产管理板块持续贡献利润,集团整体利润来源多元化。 创新:科技业务收入增长11.2% 医疗生态圈跑出加速度 如果说稳健的核心主业是发展基础,那么,科技业务则是平安的业绩加速器,在疫情催化下,从基础科技演化为实实在在的营收增量,成为未来战略升级的关键角色。 过去数年里,平安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为底层技术筑牢根基。2020年上半年,平安研发投入不减,带动科技专利大幅增长4600余项,科技专利申请总数超过2.6万项,并在人工智能、医疗科技等领域频频斩获国际荣誉。 以基础技术叠加业务场景,平安的前瞻性科技布局开始收获成果。2020年上半年,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11.2%,达到427.32亿元。在资本市场上,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市值直线上升,较年初分别大涨108%和84%,科技业务板块整体估值总额达700亿美元。 在各个科技业务模块中,由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平安智慧医疗等组成的医疗健康生态圈渐渐合围成型,并在新冠疫情催化下加速发展,平台活动率显著上升。其中,作为to C端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平安好医生核心业务强劲增长。截至2020年6月30日,平安好医生累计注册用户量超3.46亿,上半年日均咨询量同比显著增长26.7%,达约83.12万人次,疫情高峰期间累计访问量达11.1亿人次。得益于在线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强劲增长106.8%,平安好医生营业收入达到27.47亿元。 同时,to B端的平安医保科技覆盖全国200余个城市,服务参保人数超过8亿,在全国范围内布局544家检测中心。平安智慧医疗覆盖全国90个城市、服务超1.7万个医疗机构,自主研发的辅助诊疗工具AskBob已帮助约41.3万名医生提高诊疗效率和能力。 记者了解到,平安将借势优化大医疗健康业务,进一步升级医疗生态圈。据平安好医生临时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方蔚豪介绍,过去平安医疗板块是在集团顶层设计之下“分兵”突破,各家子公司各司其职;现在在集团统一部署后,医疗生态圈战略升级,走向“合进与闭环”,未来各成员的角色明确、齐头并进、相互协同,共同推进生态圈建设。平安医疗生态圈牢牢抓住政府、用户、服务、医生、医药、支付、科技与数据这7大抓手。其中,医保科技服务政府端,平安好医生占据线上医疗端、健康检测中心占据线下医疗端,医疗租赁提供融资服务及药械流通服务,平安智慧城市的智慧医疗板块提供医疗科技的技术支撑。可以预见,医疗健康将成为平安的焦点业务之一,带动科技板块营收进一步增厚。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动基础科技能力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升级,外部赋能快速扩大复制,建立高门槛、有壁垒的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能力,服务国计民生、反哺金融主业。”在2019年年报中,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这样展望2020年的科技发展布局。种种迹象显示,平安的科技布局已进入高速增长期。国信证券指出,当前科技板块逐步贡献利润价值,客户指标、业务指标快速提升,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评价:“从保险主业的求变,到科技业务的谋篇布局,体现出平安正在突破自身和行业的经营惯性,谋求战略性发展,推动行业的变革与创新。长远来看,有助于巩固平安的行业领先地位,并迎来整体业绩的再一次爆发增长。”
8月27日晚间,迈瑞医疗(300760)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64亿元,同比增长28.75%,这是公司上市以来,半年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净利润34.54亿元,同比增长45.78%。 今年以来,迈瑞医疗股价扶摇直上,截至8月27日累计涨幅超过80%。 抗击疫情产品放量 迈瑞医疗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主要产品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今年上半年,公司三大业务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公司半年报业绩增长明显,主要是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爆发。上半年,迈瑞医疗的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实现营收53.43亿元,同比增长62.26%。主要是因为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爆发,公司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和医学影像业务的便携彩超、移动DR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对公司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 迈瑞医疗的另外两个业务也均出现了增长。体外诊断业务方面,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0.30亿元,同比增长6.49%;医学影像业务实现营收21.05亿元,同比增长6.67%。公司表示,尽管疫情对医院的常规门急诊、手术量、体检量造成了影响,但国内市场的相关需求已经在逐步回归正常水平。同时,疫情拉动了新冠抗体试剂、便携超声、移动DR的需求增长,使得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业务整体仍然实现了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迈瑞医疗从第二季度开始,向海外市场推出新冠抗体检测试剂产品,弥补了疫情对常规体外诊断试剂业务造成的部分影响。 研发投入超10亿 在营收、利润保持增长的同时,迈瑞医疗在研发创新上也保持了惯有的高投入。2020年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0.04亿元,同比增长29.06%。 公告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共计申请专利5714件,其中发明专利4038件;共计授权专利29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86件。据了解,迈瑞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八大研发中心,共有约2500名研发工程师,分布在深圳、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和美国西雅图。报告期内,迈瑞的第九个研发中心——武汉研究院项目的建设工作进行顺利,拟成为迈瑞医疗的标杆研究院。 对于自主研发的持续投入,使得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线。2020年上半年,公司推出了TM70遥测(1.4G),nSP高端注射泵、nVP高端输液泵、nDS高端泵工作站、nCS输液中央站等新机型,NB300新生儿小儿呼吸机、4K内窥镜摄像系统、硬镜器械等新产品,DC-80A、DC-90超声,DC-30FullHD超声,MX8/7、ME8/7笔记本超声,ResonaHepatus6W/5W高端体检机和肝纤机等新产品,以及一系列生化和免疫试剂新产品。 持续突破高端客户群 迈瑞医疗表示,由于疫情影响而带来的需求量增加,公司的呼吸机、监护仪等抗疫设备大量进入了海内外全新高端客户群,大大缩短了公司品牌和产品的推广周期。通过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本地化服务团队的日益完善,未来有望协同带动三大业务领域中的其他产品全面入院,提升公司整体产品在高端客户群的渗透率。 在国内市场方面,公司的产品持续被国内顶级医疗机构接受,销售的产品已全面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业务领域,同时实现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科室到全院的整体化、集成化解决方案,特别在疫情后的补短板、医院改扩建以及战略储备项目中具备更大竞争优势。 在国际市场方面,迈瑞医疗在疫情期间获取了大量订单,加快了各国公立市场及高端客户群的突破。公司呼吸机及监护仪产品大范围进入海外高端医院。上半年,迈瑞医疗境外收入占比为47.45%。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迈瑞医疗的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和新冠检测试剂需求等仍将持续,有望推动公司呼吸机、监护仪等新进入海外高端客户群,并加速化学发光免疫产品海外装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将持续提升。国金证券表示,公司将长期受益于国家公卫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下达了2020年卫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共安排456.6亿元,支持全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公司作为国产医疗器械设备龙头和医疗装备国产替代排头兵,有望长期受益于国家医疗公卫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