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6月22日,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后的改革红利”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又迈出了关键一步,第一批32家首发申报企业在深交所官网上亮相。一位投资人在朋友圈赞道:深交所效率真高!一如市场所料,创业板注册制落地之快,甚至超过了去年的科创板。两家交易所你追我赶,争相奉送改革红利。达晨财智总裁肖冰开玩笑道:“最近企业都快患上了选择困难症,很多人来问我,到底选哪个板上市,我也不知道怎么正确地回答他们。”创业板“软硬通吃” 让优秀公司都能享受注册制与科创板总体感觉“硬邦邦”的不同,创业板注册制最大的差异是不强调“硬科技”,明显更具包容性。这种差别也明显的体现在首批32家企业名单中,“硬”的和“软”的大致各占一半,囊括了制造、软件、服装、文娱、消费、互联网等众多行业。在“硬”的方面,首批企业中也有不乏细分产业的“隐形冠军”类的硬科技公司。例如获得了高瓴、深创投投资的东莞怡合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供应商。2019年实现营收7.6亿元,净利润达1.4亿元。在“软”的方面,名单中有2019年销售收入达1707亿元的国民级消费品牌“金龙鱼”;还有君联资本等机构投资的图书出版公司读客文化。这些公司要享受注册制改革红利,目前只能选择创业板。一位资深券商人士向投中网表示,“科创板定位太高大上,中国哪有那么多尖端企业?”因此创业板必须要差异化竞争。一位头部机构合伙人此前也向投中网表示,希望创业板不要设置限制行业或优先行业。从首批名单来看,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达到了业界的预期,大大拓宽了能够享受注册制红利的企业范围。30余家机构已上车 投资人:抓住机会把DPI做过1创业板注册制开启了又一波人民币基金的退出盛宴。投中网梳理发现,首批32家申报企业中,有19家企业曾获得过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占比接近6成。这19家企业背后,集结了超过30家VC/PE机构,其中既有众多中小型机构,也有高瓴资本、深创投、毅达资本等管理规模较大的头部机构。首批申报企业一栏,投中网制图一年之前,国内创投行业还深受“退出难”之困,一级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僵尸基金”、“僵尸机构”。一年时间风云变幻,时势果真比人强。一位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向投中网表示,对创业板注册制非常期待,最主要的是增加一级市场的流动性,让账面估值变成真金白银,“等到DPI大于1了,心里就踏实了”。在投中信息、投中网联合主办的“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达晨财智总裁肖冰称创业板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后一次改革红利,他呼吁所有的优秀企业都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备战创业板注册制。肖冰表示,今年一季度还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IPO的速度还是受影响的,因为很多的审计工作没有办法开展,很多公司没有办法报上去,而且创业板注册制只有半年的时间。2021年全年,在两个交易所注册制的情况下,IPO数量会创历史纪录。不过,随着资本市场逐渐成熟,注册制红利总有一天会消失。肖冰预计,在未来的一两年时间里面IPO会很热闹,但是等到破发和发行失败的现象大规模出现,说明资本市场开始成熟,到那时IPO的数量会自然降下来。届时中国的一级市场也会趋于美国模式,并购重组成为主要退出的渠道。前述人民币基金合伙人盘点了一下手上的项目表示,希望注册制红利能持续至少两年时间,这样就能让人民币基金过一段比较长的好日子了。沪深交易所“拼手速” 审核周期进入“两月时代”创业板注册制试点在6月15日开始实施,由于深交所在10个工作日内仅接受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因此首批32家企业实际上此前已经申报了创业板上市,享受到注册制其实是意外之喜。6月30日起,深交所将开始接收新申报企业的上市申请,届时也将迎来真正的“赛跑”。无论是券商等中介机构,还是VC/PE,以及拟上市公司自身,都有动力去拼一下“首批”的彩头。接下来市场关心的,是第一批创业板注册制之下的上市公司何时能够出街。根据深交所出台的新版《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注册制改革之后,审核时长被大幅压缩,以“3+3”为基本原则。自受理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之日起,深交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的时间总计不超过3个月。发行人及其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回复深交所审核问询的时间总计也不超过3个月。这样的规定与科创板基本是一致的。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科创板的实际审核速度已经明显比规定的速度更快了。最近两个月来,科创板申报企业从受理到第一轮问询的时间间隔,均不超过20个自然日,而规则规定的是20个工作日,提速相当明显。进入6月份之后,科创板申报企业从申报到上会的时间周期,平均已经缩短到两个多月。这样的速度堪称恐怖。目前两个交易所“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已经形成,相信深交所在审核效率这一关键点上肯定会不甘落后,创业板注册制的实际审核速度完全有可能也会比规则上写的更快。也就是说,首批创业板注册制试点上市公司面世的速度或许会大大快于预期。仅仅是三年之前,A股首发上市的平均审核周期还在3年以上。从3年到两个多月,对中国的企业、券商以及VC/PE来说,幸福来得可谓太突然。肖冰感叹改革力度之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审核效率已经不输给美国了,“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6月22日,深交所通过发行上市审核业务系统,发出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下首批33家申报企业的受理通知,招股说明书等相关文件同步在创业板发行上市审核信息公开网站披露。首批受理的33家在审企业,由18家保荐人保荐,其中首发企业32家、再融资企业1家。 记者统计发现,在IPO受理信息中,中信建投保荐其中5家,保荐数量暂时领跑;东莞证券、长江承销分别保荐4家;国金证券保荐3家,国泰君安、华泰联合、银河证券分别拿下2家。此外,东北证券等10家券商分别斩获1家。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实践操作又迈出重要一步。6月22日晚间,深交所通过发行上市审核业务系统,发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下首批33家申报企业的受理通知,其中申请首发企业32家、申请再融资企业1家。 按照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新旧衔接安排,首批企业是一群“老面孔”。那么,它们会呈现出什么新特色? 尽显高新制造业属性 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所属行业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是企业国际化智能营销服务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球营销推广服务,帮助其高效地获取用户、提升品牌知名度、实现商业化变现。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凭借优质的服务能力与良好的行业口碑,在广告主客户方面,公司赢得了阿里巴巴、腾讯、网易、字节跳动、快手、爱奇艺等知名企业的信赖。 出身和实力各有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这33家企业的出身和实力各有特色。 按地域统计,首批33家企业中,注册地位于广东、北京、浙江的企业位列前三甲,分别达7家、6家、5家。 如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大型文化演艺活动、文化旅游演艺、景观艺术照明及演绎等多个领域的创意、设计及制作服务,曾负责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灯光设计及制作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项目。招股书(申报稿)显示,锋尚文化2017年12月以12亿元估值引入了IDG资本管理的基金和谐成长二期。目前,和谐成长二期直接持有锋尚文化15%的股份。天眼查显示,和谐成长二期背后股东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 又如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于上海,所处行业为新闻和出版业,主营图书策划与发行及相关增值服务。据招股书(申报稿)介绍,君联资本旗下的君联亦同持股5.05%,为公司第四大股东;知合资本旗下的知和上银持股2.52%,为公司第六大股东。 再如英诺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于广东,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研发、生产和销售微加工激光器和定制激光模组,是国内领先的专注于微加工领域的激光器生产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招股书显示,英诺激光的股东榜出现了深圳福田引导基金的身影。公司第八大股东为私募基金启赋国隆,持股1.41%,层层穿透可见启赋国隆背后的有限合伙人包括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
今日,A股市场延续了近期的涨势,三大指数纷纷上涨,其中创业板指高开0.39%,盘中一度上涨1.7%,此后有所回落,截至发稿时间,该指数上涨1.03%,现为2343.3点。 另外,自4月以来,创业板指走出一波强劲升势,期间涨幅超过25%。 图片来源:Wind 四大因素助力创业板指飙涨 有研究机构认为创业板指近期表现强势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消息面上,6月18日,中金所宣布对沪深300股指期权交易限额进行进一步松绑。沪深300股指期权自上市以来受到机构资金青睐,持仓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5月,其持仓量已从2019年12月的不足3万手提高至近9万手,5月份成交额近70万手。此次对交易限额的调整,提升了这一产品的市场参与度及影响力;同时目前股指已运行至关键阶段,放松对沪深300股指期权交易限额,能够有效提升投资者的市场信心。 资金面上,富时罗素第一阶段最后一次扩容于6月22日开盘时生效,根据测算,此次扩容预计带来增量资金约250亿元,其中被动资金约210亿元。周五北上资金单日净流入规模高达182亿,跟踪相关指数的增量被动资金大举流入A股,带来了增量流动性。 政策面上,创业板改革相关制度规则正式落地,对于一级以及二级市场都将形成重大利好,其中对二级市场而言,今年创业板指相较于主板市场而言表现出了更高的弹性,改革预期明确,提升了创业板指的整体风险偏好,有利于指数价值中枢的逐级抬升。 从行业景气方面来看,中国科技股整体处于景气上行周期,盈利改善预期较强,创业板具备长期空间。 创业板指成份股方面,该指数市值靠前的成份股包括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爱尔眼科、智飞生物、东方财富、温氏股份、芒果超媒、蓝思科技、康泰生物、沃森生物等,除了温氏股份外,上述这些成份股的股价均在今年录得了大幅上涨,尤其是其中许多医药股的股价涨幅都超过了60%。 图片来源:富途 机构对后市有何看法? 粤开证券指出,创业板指已然成为市场的先行指标,创业板指强势对市场人气的带动作用凸显。同时在当前阶段,沪指的表现也尤为关键,如果沪指能够在创业板先行上涨之后,成功冲关3000点阻力区域,指数之间将形成正面的联动效应,有助于创业板指继续上攻。 源达证券认为,沪指放量拉升,创业板指创年内新高,人气不断提升,有利于后市继续上攻。
摘要 【黄湘源:莫再对ST恋恋不舍 新创业板就该像科创板该退则退】一旦触及终止上市标准的,股票直接终止上市,这是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在退市制度改革方面的一大成果。可步科创板之后尘即将进入注册制改革实施阶段的创业板却并没有像科创板一样果断地同ST实行切割。(证券市场红周刊) 一旦触及终止上市标准的,股票直接终止上市,这是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在退市制度改革方面的一大成果。可步科创板之后尘即将进入注册制改革实施阶段的创业板却并没有像科创板一样果断地同ST实行切割。 ST制度被玩坏上市公司该退不退 诚然,创业板与科创板的注册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一个是存量改革,一个是增量改革。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好比一张白纸。而创业板在十年前开板之际没能抓住推行注册制改革的最好时机,现在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对存量公司正在发生和可能出现的退市,设置一定的过渡期,以利于平稳衔接,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以ST为载体的所谓退市新规将如何适用于推行注册制改革之后新上市的公司,答案显然还有待进一步的明确。 当初监管部门对某些濒临退市边缘的个股实施ST制度主要是为了警示投资风险,而在实践中却成了ST往往该退不退苟活于市场并频频成为资产重组对象的一大制度性漏洞,由此所发生的内幕交易更是成为了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信息不灵的中小投资者挥之不去的噩梦。尽管ST制度自出台之日起就一再变脸,先是ST+PT,后是ST+*ST,但它非但没能让退市机制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越来越走向常态化,反而在各种人为因素干预和介入下,动不动就使得相当一些ST一变脸就变成了令人头痛的“不死鸟”。 单纯财务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态 现行ST制度是以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作为度量指标的。但在财务报表不一定能准确反映企业真实财务运营状况的情况下,一些ST公司为了保牌,并不难通过不正常的盈余管理手段在连续亏损两年后突然就扭亏为盈,而刚刚盈利了一年就又马上转亏,导致“戴帽”“摘帽”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说作为保荐人的中介机构没有尽到督导之责,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也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其中如果并没有人为的操弄和蓄意的财务造假,单纯的财务性指标是不是真正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态,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一个账面利润看起来似乎不差的企业,可能因为现金流量的枯竭而停产倒闭,相反,一个账面亏损的企业却有可能会因为具备较充裕的现金流量而得以持续经营。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账面利润不一定能代表一个企业真正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和足以应对持续经营所需的支付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决定其是否还能够活得下去的,与其说是几项可以人为涂抹的财务数据,不如说是可持续经营能力。所以,目前已经正式生效的新《证券法》同以往版本的《证券法》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上市条件中以“可持续发展”取代了三年持续盈利的要求。尽管新《证券法》并没有对退市规则的修改提出具体的意见,但随着上市条件的变化,未来退市标准以及一系列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和相关基础性工作相应的能动性变化必然也将是题中应有之义。 退市制度切莫紧不足而松有余 创业板在即将推行的注册制改革中,取消了“最近一期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的要求,综合考虑企业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等因素,制定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创业板改革后,将支持特殊股权结构和红筹结构企业上市,并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空间。创业板还预留了一定的改革过渡期,未盈利企业在改革实施一年以后可以申请上市。但耐人寻味的是,创业板在退市制度方面的改革却并没有将这种一切向前看的改革方针坚持到底,反而明显地暴露了兼顾存量有余而革故鼎新不足的缺陷。创业板这种为了照顾存量股票而对ST恋恋不舍的退市改革,名义上叫做新老划分,事实上在市场效率方面很可能还不如更多的体现市场意志的面值退市。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其由于新老划分的划而不断导致市场化退市机制的不进则退,还不如趁注册制改革推进之际在发行上市条件上以“可持续经营”标准取代连续盈利标准的同时在退市规则上也下决心彻底告别ST。毕竟任何在退市进程上紧不足而松有余的做法,非但不可能有利于实现市场化退市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反而必将为该退不退留下无穷的可能性。
终于要来了! 6月22日,创业板即将迎来一个关键节点: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首批获受理企业即将揭开面纱。 自上周一深交所开始受理创业板在审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申请以来,谁会成为首批“吃螃蟹者”受到市场关注。不过,企业申报和正式受理并预披露之间还有一个最长为5个工作日的时限,过去一周创业板上市审核系统暂无受理动态更新。 根据《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深交所收到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对文件进行核对,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在深交所网站公示。投行人士预期,根据规则,首批获受理企业将在6月22日揭开“面纱”。 谁会成为首批“吃螃蟹者” 按照衔接安排,在6月15日至29日的10个工作日里,深交所仅接收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6月30日起,开始接收新申报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目前,创业板存量在审企业正在紧张平移中,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创业板IPO在审企业共192家(包括9家已过会但尚未获得批文的),发布定增预案的创业板公司超过180家,正在推进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创业板公司20余家。与此同时,投行也在积极备战新申报企业的申报工作。 “在审企业的受理顺序,不作为审核顺序,深交所仍将按该企业在中国证监会的审核阶段和受理顺序接续审核,因此首批获受理的企业不一定会成为注册制下首批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的企业。”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 由于在审企业如果没有在6月30日前完成申报,将被视为新申报企业。而对于新申报企业,深交所上市审核中心将按照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受理的先后顺序审核,而且不再享有在审企业“无需适用负面清单”的豁免权。因此,部分券商上周末仍在加班准备申报材料。 首轮问询将至 根据安排,对于IPO申请,深交所在受理后的20个工作日内,将对首批企业提出首轮审核问询。首轮审核问询后,存在一定情形的,在回复后10个工作日内,深交所可以继续提出审核问询。 自受理之日起,深交所审核和中国证监会注册的时间总计不超过3个月。发行人及其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回复审核问询的时间总计不超过3个月。不过,如果出现中止审核、请示有权机关、落实上市委员会意见、实施现场检查等情形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本次改革,创业板再融资、并购重组涉及证券公开发行的,与IPO同步实施注册制。根据相关规则,融资额超过3亿元或超过最近一年末净资产20%的再融资申请,深交所将在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首轮问询;申请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深交所则要在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首轮审核问询。“这意味着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首轮审核问询将比IPO问询来得更快。”王骥跃说。 投行人士预计,发行人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是否符合中国证监会及深交所规定的创业板股票发行条件,信息披露是否符合要求,将成为审核重点关注内容。 根据审核规则,深交所上市审核中心将对发行人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报告。已于近日成立的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将负责对发行上市审核机构出具的审核报告和发行上市申请文件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
今天注定是A股史上扬眉吐气的一天。 今天,创业板指今日重回2300点,收复4年跌幅,指数点位回到了“熔断”刚刚结束时的位置。 遥记得2016年初,推出熔断政策之时,刚刚经历2015年两轮暴跌的A股市场,可谓是风声鹤唳。而熔断甫一推出,却遭遇了滑铁卢;一周两次熔断,周一出台的规则,周四取消。最终,熔断成了股民心中永远的痛。当时我正在上海,上午10点半门可罗雀,街上看不到人的陆家嘴,也是载入中国股市史册的一幕。 今天,这些伤口这些痛,终于痊愈了;创业板这4年来艰辛的历程,仿佛一个永远磨不完的漫长的痛苦的圆底。今天,创业板指大涨2.3%,股价收复4年跌幅,意味着自熔断以来的这个圆底,终于走出来了。 1 喝酒吃药 俗话说:一根大阳线,千军万马来相见。 今日,创业板指站上2300点,涨幅超过2.3%,创下4年新高。 3月底以来,创业板指已经累计上涨超24%,走出一波非常漂亮的技术性牛市。如果从年初统计至今,该指更是大涨29%,俨然想要重演2019年的精彩玄幻故事。 不过,主板指数不瘟不火。其中深圳成指小涨11%,上证指数反而下跌3%。那么,问题来了,创业板为何如此狂妄? 这是一场医药的狂欢。 创业板指权重前10大公司,占比40%左右。其中,7只医药股,1只新能车,1只猪肉,1只券商。 医药有多疯? 不足半年,乐普11%,泰格43%,爱尔52%,迈瑞63%,沃森67%,康泰72%,智飞93%。此外,东财38%,宁德56%,唯有温氏逆势下跌20%。 放眼全市场来看,今年已经有30只医药股翻倍,将近100只涨幅超过50%。另外,生物医药板块内创新高的个股近60只,占沪深两市的18%左右。 再看估值,动态PE倍数超过100倍的公司高达61家,占比医药板块的18%。连创新药龙头的恒瑞医药已经高达近90倍,快创下10年新高。 不仅是医药,还有消费的狂欢,其中的典型是白酒龙头。 今日,贵州茅台再度大涨2%,盘中股价触及1445元,市值突破18000亿元,短短63个交易日大涨超过42%。另外,五粮液今日大涨4.5%,这波上来亦暴涨超过53%。 喝酒吃药,行情火爆。 市场大涨引发外资的流入。今日北上资金净流入182亿元,与2月3日市场极度恐慌的时候有得一拼。当然,今天流入放量,也和富时罗素A股扩容有关,这部分资金主要在尾盘进行操作。 6月以来,外资共计流入将近500亿元,较过往数月有所加快。它们进来A股,大多会去买优秀公司,亦是近日大白马龙头持续暴涨创新高的推手之一。 外资是我们观察的一扇窗,但也不能全信。虽然有滑铁卢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确实表现老道。 2 意外降准 今天大涨的原因很多人归结为降准预期。 6月18日,央行开展12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补充市场流动性。其中,7天期限的中标量为500亿元,14天期限的为700亿元。 (来源:央行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14天逆回购利率下降20bp至2.35%,被外界解读为“意外降息”。 其实,这只能算是补降,因为从4月初降20bp的7天逆回购时候一直没有做14天逆回购。如此一来,7天和14天又保持了以往惯例15bp的差距。 为何重启14天逆回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为了当日1000亿特别国债的顺利发行,需货币政策给予流动性的配合。其次,每到年中6月末,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进行年中结算,资金往往都偏向紧张,也需要央行给市场补充流动性。 央行以上的逆回购公开操作加之17日的国常会重提降准来综合判断,本周末有90%以上的概率会有再一次的降准。 最近2日,A股大盘以及券商似乎已经开始反应该降准预期。其中,东方财富和中信建投两日累涨超过10%。 周末大概率会降准。那么6月22日,最新LPR会再一次降息吗? 答案是大概率不会。 6月15日,央行操作了2000亿MLF,中标利率为2.95%,与上期保持一致,并没有动利率。此外,17日国常会上,提了降准,并未提降息。 3 货币收紧? 对于近期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论坛,有必要再多说几句。 6月18日,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中国金融界的许多大佬发表了重磅消息,有助于我们判断接下来央行中短期(半年维度)的货币政策,辅助我们做投资决策。 央行行长易刚的讲话,有如下几个重点: (来源:上观新闻) 第一,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总基调不变,放水还会继续,但基本已经被资本市场Pricein。接下来放水的量是边际扩大or收紧,这才是关键。 第二,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今年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 其中第二块的直达货币政策,是指利用6月1日央行推出的新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接下来,央行会更重视“宽信用”——央行发出基础货币进入实体经济,通过消费和投资形成信贷增加的过程,而不是此前的“宽货币”。 第三,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事实上,中国央行的突然转鹰,的确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些关注和讨论。还有些外籍分析师,直接就说“中国央行没有原则”。但客观平心而论,央行的转鹰是对的;站在经济周期的角度,当前是新一轮资本扩张周期的早期阶段。 央行的政策目标是对就业和通胀负责,并不包括股市和资产价格。一旦出现市场主体利用廉价的货币“搭便车”去进行套利活动的时候,央行必须毫不犹豫地收紧货币政策。2013-2015年银行间空转套利带来的危害曾记否。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就能够明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先生的表述: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怎么能够让这么多中央银行开动印钞机,去无限量地印发货币呢?……中国十分珍惜常规状态的货币财政政策,我们不会搞大水漫灌,更不会搞赤字货币化和负利率。 所以,货币政策收紧并不意味着股市会扑街。而2017年美联储货币收紧,全球进入加息周期,股市不仅没有扑街,反而是史上少见的全球股市协同大涨,通创新高。 因此,对于当前货币政策的表述,我们大可不必惊慌。而今天A股的大涨,也说明了我们的投资者开始理解“央妈”,终于不再视“放水”为宝,也终于不再谈“收水”色变了。 A股市场交易者越来越成熟,这大概也是四年以来最令人欣喜和欣慰的转变了。 4 福祸相依 今天盘后,消息仍在继续。中芯国际火速过会;上证“科创板50”指数即将推出。结合今天盘中许多消息,牛市的味道已经越来越浓。 有人会有疑惑,全球经济被疫情重创,中国的复苏反弹也并不强劲,为什么股市,特别是创业板指数可以这么牛。 事实上,股市与经济,虽然相关,但大多数时间关联性不是很强。说到底,股市是基于预期交易的一种金融工具。因此人们才会关注所谓的“预期差”。 说白了,预期之中的利好,不是利好;预期之外的利好,才是真正的利好。同理,预期之中的利空,不是利空;预期之外的利空,才是真正的利空。 所以,如果说2015年的大跌是不作不会死,2016年的熔断是恐慌;那么2017-2018年创业板一直起不来的原因,说到底是对于创业板公司一贯以来财务数据舞弊、大股东质押、炒概念、以及多年以来并购重组带来的许多隐形不良资产的担忧。这是悬在创业板指公司头上的斯芬克斯之剑。也正是基于此,2018年四季度的时候,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创业板还会至少跌1/3,可能800点才是创业板大底。 但是,正所谓预期之中的利空不是利空,当2018年底发生了证监会主席换帅、商誉摊销变商誉减值、以及退市规则和监管规则加强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悬在创业板公司头上的利剑,就这样消失于无形了。 尽管这个扭转大多数人还一时之间不能相信,尽管许多人还在观望;但回顾地去看,创业板指数的确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步入了上行通道。 从2015/16年开始下跌,到2018年底见底,之后开启上涨,到现在股价回到熔断附近的位置。创业板指数在这四年里,磨出了一个坚实的圆底。 5 四年心路 四年虽然不算长,但股民的一生,有多少个四年?这四年间,有多少人被经济的起伏抹去年少轻狂的棱角?有多少人当年创业的梦想破碎,当然,又有多少人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踏上新的征途? 如果说中国股市付出代价才能成长,那么这四年的意义就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说股民需要经历熊市的砥砺才能成熟,那这四年的就是让强迫你在没有行情的日子里学会讨生活的逆境年光。 这四年之间,我们看到了A股市场一步一个脚印的变迁。从惩治财务造假到明确退市规则,从推行科创板到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从纳入一系列国际指数到落实沪伦通。这些年,人们经常提到港股市场的巨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A股市场也早已经改地换天,脱胎换血。昔日的许多顽疾,正在一点点地被清理,曾经横行A股市场的妖孽们,也有现了原形,被扔进了锁妖塔。 曾经的股民,在暴涨暴跌中烦了、腻了、怕了;曾经人们对美股的长牛慢牛心向往之。其实,回首过去的不到两年里,创业板指数的这种小步慢涨,不疾不徐,没准就是A股慢牛长牛的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