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过去十几年,楼价翻两番、翻三番涨了十几倍的情况已经不可能出现了。楼市的需求,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平均住房人均10平方米不到,那时候需求大,现在中国老百姓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已经接近50平方,已经平衡了。 今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全球确诊人数已超720万,美国确诊人数已超200万。全球确诊人数,到6月底会达到900万;到年底预计会突破2000万,如果按5-6%的死亡率计算,全球会有100多万人死亡。 疫情后果的三种判断 疫情蔓延下去最终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后果?有三种判断: 第一种判断:终会过去的“暴风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基本都是健康的,但是遇上了新冠疫情,导致了经济困难。但疫情过后,经济又会复活,就如同一座城市遇上了一场暴风雪。今年二三月份,各国的经济专家和政要的判断主要是这一种。 第二种判断:严重灾难的“导火索”。疫情把过去人类社会或者某些国家体制内、机制上的一些问题引爆,就像一个导火索引爆经济中的泡沫。那些两三年后才会爆发的问题,现在提早引爆了,后果不亚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第三种判断:非常困难的“核冬天”。相当于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那是一场引发世界经济十多年大萧条的危机,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才得到了缓解。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炸弹,它的爆炸形成人类社会的核冬天。 这是疫情可能产生的三种后果,最终会是哪一种?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在年内、或者明年开发出疫苗或特效药,取决于我们各国政府对各大城市的隔离措施到不到位。 美国救市措施让人吃惊 我从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解释危机下一般会采取的三种救市措施: 1.财政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透支,增加国债发行量,用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失业群体和各种医疗系统。 2.货币政策:多印票子、多放贷款、降低利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增加对商业银行再贷款的数量。 3.国家主义措施:一些重要的企业,如果倒闭将是国家战略资源重大损失,国家要保护它。比如波音如果破产,对美国制造业将是巨大的损失,所以政府或美联储会对它进行注资,对它的债务进行救援。 对美国来说,在疫情当中,这三方面的措施让人看到非常吃惊的现象,就是它采取了极其刺激而强烈的措施。 财政政策方面: 回想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美国财长保尔森向议会申请7000亿美元的国债救助,美国议会一直不同意,最终保尔森在议会上向议长下跪才通过。 从今年3月份开始,短短的十几天,美国议会就批准了政府透支2万多亿美元。对比08年,这次2万多亿美元的国债居然一通而过,可见美国议会和政府都理解到这次救灾非同小可。 到了4月9日,美国国会又批准增加1万亿美元的国债透支。 美联储方面: 3月15日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 3月23日对世界宣布美联储将启动无底线、无上限的量化宽松; 4月上旬美联储宣布发放23000亿美元的超级贷款。 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美联储实际放款3万亿。美国政府财政3万亿美元,美联储3万亿美元,加在一起是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30%的资金量渗透进了美国的经济系统。 3月15日,美联储又宣布了美国的基准利息往下降,基本降到零利息。这使得美国政府哪怕债务翻一番,但利息降了2/3,从原来的1%-0.5%,降到0-0.25%。这样一来,债务可能翻一番,但是还债、还利息的压力反而更小,这也是一种宽松。 但是最多的钱其实是流到了股票市场:在2月下旬、3月份的时候,一个月里面美国股市发生四次熔断,使美国股票市场道琼斯指数从28000点一直下跌30%多到18000点。 这些措施出来以后,到了4月的中下旬美国股市又恢复了,从18000点又回到24000-25000。到了6月份,美国股市又回到了27000-28000,几乎回到了去年年底最高点的时候!就股市来看,好像疫情没有发生。但实际上是美国政府、美联储6万亿美元进入虚拟市场的作用。 美国的救灾与其说是它对医院系统、对新冠病毒肺炎的抢救系统注入资金,不如说它是在对股市注资。与其说它对中小企业、困难企业、实体经济在救市,不如说它更多的钱是在虚拟经济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延伸产品的市场进行救市。 美联储最近买了很多资产: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增加几万亿的美国中小企业债券。大家可以看到它并不是把钱拿去救了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资金链断了,债务还不了账,他们并没有把这些中小企业救活。 美联储买买买,从根子上把中小企业出问题的债券买下来,变成美联储的资产,这样就不会坏账。因为如果美联储有问题,它可以无限印钞票,印一张100美元的货币,只要花5—6美分的成本。 在这个意义上,美联储有无限的购买能力,所以只要它一买什么,什么东西就变得安稳了。美国的国家化,不是美国政府、财政直接来兜底,也不是美国的国有企业来支撑,而是由美联储买买买来支撑。 美国救市的三大政策运作的效果,在股票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6万亿的钱砸下去,跌了30%多的股票市场回升到原点。如果不看美国在这个过程中,从几千个确诊变成现在200万个,不看美国死了十几万人,你还真的以为美国救市成功了。 美国救市的内在机理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这12年,美国政府、美国社会、美国经济界形成了遇上了经济灾难,救灾救难的三个逻辑: 第一,美国政府欠的任何债、任何透支都是美元债,美元债可以由美联储印钞票来平衡。 这个道理很简单,它不像其他国家,一旦发生经济灾难,可能还欠了很多外债。别的国家如果欠了美元债,要拿美元来还债,它就必须要有硬通货。对于美国人来说要还美元债只要印钞票就可以。所以美国的一切债务是美元债,美联储可以印钞票来平衡。 第二,一般的国家如果乱印票子引发通货膨胀,它会受到摧毁性的打击。 就像1948、1949年国民政府在大陆乱印票子,印发金元券,最后民不聊生、经济崩溃;就像委内瑞拉也乱印票子,最后要拿一麻袋一麻袋的钱去买商品。 为什么美国不会?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它印出来的货币,全世界会炒,全世界来兜底。 第三,美国政府要么不救灾,要救灾就一步到位。 我们一般正常的思维逻辑是有多大的困难采取多大的措施,发生更大的灾难采取更大的措施,我们叫精准施策。美国却是宁烂不缺,它把各种各样的救灾资金充分到位以后,可能灾难就收敛了。 如果美元透支过分,最后美元贬值,是各个国家帮它分摊。有了这个机制以后,它就敢宁烂不缺地救灾,不怕花钱花得过多产生后遗症,产生通货膨胀。 世界各国看到它这么做,尽管也在担心它通货膨胀,也在担心美元最后不值钱。但是总得来说,这个世界70年形成的一种惯性思维,美元是可靠的,美元是值钱的。 所以哪怕这三个月美国人增加了3万亿的国债透支,美联储一下子又放了三万亿的量化宽松资金,总共6万亿。美元最近几个月对世界各国的货币反而升值了,大家都在要美元,这就是美国人的本钱。它做这么一些赖皮事,但是它不担心承受后果,因为全世界要帮它承受。 为什么各国信任美元? 第一,在二战结束时,美国占全球GDP的50%,今天仍占24%,是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 二战刚结束时,美国工业产值占全球的48%,贸易量占40%以上,黄金储备占80%。货币有货才有币,有这样庞大的GDP、黄金的数量,以及工业、制造业、贸易的数量,美国作为世界货币,它的地位是足够强大的。 第二,在这七十年里,美国政府基本上遵循着信用。 从40年代到1970年,美元是金本位的美元,背后有黄金作为对称。1970年到2007年,美国政府守住了主权信用,国家GDP里的20%多是税收,它可以用来偿还政府债务。 经济学要求:政府的债务余额不能超过GDP的70%。美国始终没有超,总体来说是稳当的。 第三,美国的国债利息是最高的。 在过去十年,美国国债利息基本上每年都是3%以上,欧元只有0.5%、0.6%,日本是0.25%,英国是1.5%,美国是利息最高的。美国国债可以变现,运转方便,交易市场每天都有600—800亿美元的交易量。总体比较安全。 第四,美元霸权有70年的信用历史,大家本能地相信美元。 第五,美国的军事力量为美元发挥作用。 二战以前的各种战争是为了掠夺资源。最近几十年,为了掠夺资源发动战争很少见。但是为了捍卫货币的战争,美国倒是打了几次。1990、2000年两场伊拉克战争,都是为了捍卫石油美元而进行的战争。 出来赌最终总要还的 物极必反,美国的度是什么?就是美国的政府债务不能超过美国GDP的150%,极限是200%。 现在美国的GDP是20万亿,债务余额是26万亿;两三年后如果到了40万亿,国债平均是十年期,就算0利息,一年本金就要还4万亿。美国每年税收4万多亿,就算全部税收都还了国债本金,这一年政府的开支、军事力量的维护,社保、医保各种各样的支出,还要四五万亿。一旦进入了恶性循环,就一定会崩盘。 那时,各国政府不敢买美债,各国企业或银行、金融机构也不再信任美债,美国政府国债一旦卖不出去,美元也就发行不了。 但这个机制如果用过了头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政府是不是理性?它应该会理性地看到不能用过头,所以现在是十分矛盾地走在钢丝上。 美国政府现在进行的量化宽松、透支等措施,第一会出现萧条的情况;第二是出现民粹主义甩锅,转移视线,给中国制造矛盾的状态。 萧条的情况:一方面会造成经济股市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一方面因为疫情,老百姓、企业运行停顿、交通停顿、物流停顿、商业活动停顿,经济会萎缩。 萎缩以后,一边是有泡沫过热现象的股市,一边是GDP负增长20%、30%,大量工人失业。经济学里面,最难受的困难就是通货膨胀灾难和通货收缩灾难叠加在一起双重的灾难,现在其实已经发生了。双重灾难下一定出现大萧条,现在已经出现大萧条的状态。 民粹主义甩锅:因为疫情,人们不得不社交隔离,时间久了,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也是自然的。加上经济停滞、失业加剧,老百姓储蓄率不高、朝不保夕,原来的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等社会矛盾有可能因这场公共卫生危机而激化。 在一些政客和媒体的鼓噪下,欧美国内民粹主义声浪进一步升高,一些激进的言论和行为频频以群体性事件的方式表现出来,威胁社会稳定。美国的政客一会讲中国的发展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一会又说是中国造成他们生病等等。明明这个病去年在欧洲、美国已经发生,他们只是没当回事。 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最近美国部分议员、政客甩锅中国,提出撤资论、脱钩论,而且有具体的行为: 第一,找出中概股的问题,要求它们退市; 第二,全方面从技术手段封锁华为; 第三,将中国33家企业和机构列入黑名单; 第四,对做工程技术、科学物理、高科技背景的、已有签证的中国学生进行留学限制; 第五,对中国在美国资产找理由进行罚款和冻结,甚至有政客扬言要冻结中国国债等等。 大家注意,在201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个法案,叫《2015年贸易便捷与贸易促进法》。这个法案讲了一段内容:凡是被美国政府、财政部确定为汇率操纵国的国家,美国政府就可以对这些国家贸易战、金融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在法案里面有10条: 1.美国政府可以要求美国企业和这个国家停止各种贸易活动,就是贸易脱钩。 2.不允许这个国家的企业赴美上市,已上市的想出办法让它脱离。 3.不允许美国的银行、保险公司和这个国家的企业发生贷款、保险、金融业务。 4.不允许使用美国的高科技技术。 5.不允许使用美国银行的SWIFT系统。 6.限制赴美留学生。 7.利用它的管辖原理,对敌对国企业进行罚款、打压。 8.支持鼓励对方国家的企业把对方的外汇资产流失国外。 9.利用美国的评级机构,把这个国家的国际信用降级。 10.采取剪羊毛措施,让汇率大起大落,造成对方的经济损失。 对此,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坚守基本的原则:准备斗争、保持定力、增强信心、守住底线、灵活应对、抓住关键、补齐短板。最重要是把自己的事做好,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地对付各种贸易战。 世界发展趋势五个“不会变” 疫情之后世界会怎么走?到底是影响两年、三年还是五年? 不管怎么发展,世界有五个趋势不会变: 第一,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变。 疫情后的十年、二十年,我认为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变。全球化是各国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各国间的关税从原来的52%,到后来的32%、15%,2000年降到10%,现在已经降到5%。再过十来年,全球平均关税率降到1%、2%都是可能的,这是一个潮流和趋势。 过去几十年一极独大统领世界的全球化,可能会变成多极化平衡合作的全球化。也就是全球化趋势不会变,但格局会从一极独大变成多极化。 第二,世界的中心向亚洲移动的趋势不变。 四五十年前亚洲的GDP总量占全世界的20%,去年是36%。我相信再过10年再涨4%,占到40%是完全可能的,世界的重心往亚洲东移的趋势不会变。 第三,新工业革命带动经济新增长的趋势不会变。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经济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带动整个世界新的经济增长,这个趋势不会因疫情而中断,而会继续增长。 第四,中国改革开放的趋势不会变。 过去40年我们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发展,今后的10年、20年、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力是不会变的。中央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肯定会产生非常强大的改革红利和发展动力。 第五,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不会变。 人均3000到1万这个发展阶段是最难的,因为有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国家现在的格局是人均刚过一万美元,刚刚跨过这个陷阱。1万到3万、4万是比较平坦的过程,5万、6万以后又会有增长的天花板。未来二三十年,是我们人均1万到3万的过程,这个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会带动中国增加30万亿美元的增量,这个增量将使中国经济有一个内循环,同时带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共同发展。 答疑:关于楼市 问:中国楼市未来将如何走向,万一楼价大幅下跌,会不会出现当年四万亿的大水漫灌? 答:第一,楼市不至于出现大跌。第二,楼市不会因为现在出台救市措施楼价大涨,不会因为楼市的波动而动摇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为了楼市搞几万亿的大水漫灌是不会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中国的楼市已经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这一点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相信这个趋势。 像过去十几年,楼价翻两番、翻三番涨了十几倍的情况已经不可能出现了。楼市的需求,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平均住房人均10平方米不到,那时候需求大,现在中国老百姓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已经接近50平方,已经平衡了。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房地产再去翻一番的增加面积,从人均50变成人均100,这是不可能的,房产商也不会这么干的,老百姓也没有这个需求。以后是结构性、区域性的变动,但是总体不会大起大落。 本文原发于加速商学院
6月16日,“激荡时代,逐浪未来” PMBA「课题发布」公开课在上海举行。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出席并做主题演讲。 李迅雷表示,研究人口结构对房地产投资很有帮助。 中国进入到一个分化的时代,过去中国经济增量主导,增量主导的话大家日子都好过,小公司、大公司日子都好过,而且小公司更赚钱,船小好调头,什么赚钱做什么。后来的话就不一样了,经济增速从原来10%多一点到6%多一点,增量这部分对存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就步入了存量经济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就分化了。 从历年统计数据来讲,人口的流向往发达城市流动,过去中国的人口流向从农村流向城市,现在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少,现在只有200万左右,最高的时候是1800万,这样变成人口从中小城市往一二线城市流动。一线城市像北京、上海是限制人口流入,只有流到像深圳、杭州、广州等等所谓的准一线或者是省会城市,这几年还是在延续。我觉得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但是让我感到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比如说流到广东第一,浙江第一,去年是浙江变成第一了,广东变成第二了,浙江的人口只有广东的一半,但是人口流入量那么大,这个说明这两年浙江的机会更多。与此相关就是杭州的人口净流入超过了深圳。人口净流出是北方为主,东北、华北、西北,这三个北都不怎么好。山东是人口连续几年净流出量是第一的。这个分化在今后几年会持续下去。 浙江和广东这两个省去年人口的流入量占全国人口净流出量70%,以浙江为例,杭州和宁波这两个城市人口净流入量占整个浙江的80%,这个集中度是很高的,人口的迁徙在美国还在持续,我认为中国是进入到一个大城市化的阶段,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在放缓。因为我们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了,可流动人口越来越少,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大家还是要有一个纬度去看问题,我们正在经历人口的老龄化,我们不能从一个纬度说中国的城镇化率水平是60%,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有80%,所以中国还有20%的城镇化率上升的空间,我觉得这个提法有一点缺陷,这个只考虑到和发达国家简单的比较,你要知道发达国家高城镇化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在人口没有老龄化之前已经实现了高度的城镇化,而我们现在还没有实现充分的城镇化,我们已经人口老龄化了,人口老龄化了以后就意味这流动人口数量的减少。我们每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都在减少,从12年到现在我们的劳动人口数量累计减少2800万,这个是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到2021年以后,我们人口老龄化会加速,为什么会加速?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在60年代初的这些年进入到退休的阶段。在60年代初的时候,62年到65年这几个阶段,中国的出生人口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阶段,都维持在3千万左右,我们现在出生人口已经是到了1千多万了,研究人口结构对房地产投资很有帮助。
平静许久的B股市场前段时间起了点小风浪。东沣B和*ST大化B先后触发面值退市警报,不少B股公司股价下挫。之后,东贝B推出换股吸收合并方案拟实现“B转A”,似乎又给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B股在证券市场被边缘化已久,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被拿出来说一说,每次的话题都绕不开B股改革。兜兜转转数年,真正完成B股改革的公司仍然寥寥无几。B股这个结到底要如何解,真费思量。 说起B股的故事,颇有几分时代色彩,起于我国资本市场熹微之时,完成历史使命后,似乎又将逐渐消隐于资本市场蓬勃发展之际。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汇资金极度短缺,部分外向型企业急需外汇融资。B股应运而生,境外投资者可以直接用外币认购,满足企业的外汇需求,展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形象。继1992年电真空B首次登陆上交所之后,到2000年底,沪深两市已有114家B股公司。但此时,市场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境内企业海外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外汇短缺的矛盾基本解决,而B股以外币计价交易带来的市场融合等问题逐步凸显。此后,市场再未出现新的B股公司,纯B股公司的再融资也基本停了下来。到了2002年,QFII制度推出,境外机构可以直接投资A股,B股市场开始慢慢走向边缘化。 目前,B股的融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价值发现功能均已弱化,B股市场也变得有点清淡。就拿沪市A+B股公司来说,其B股最新均价仅为A股的四成,2019年的平均换手率只有A股的15%。B股从改革开放的明星,变得鲜有问津。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群体就该被遗忘和忽略。从沪市来看,目前仍有50家B股公司,总市值超600亿元,投资者近400万户。这其中,A+B股公司43家,纯B股公司7家(伊泰B为B+H公司)。虽然在资本市场遇冷,但B股公司的发展并未止步。2019年,沪市B股公司平均实现营收170亿元、净利润6亿元。50家公司中,40家连续三年盈利,22家近三年营收持续增长。可以说,多数沪市B股公司主营业务稳健,理应在资本市场有更好的发展。这么来看,解开B股这个结,既是“可以有”,也是“值得有”。 如何解B股这个结,市场已经有了一些成功实践。自2012年12月中集B成功实现B转H至今,两市已有近10家公司顺利完成B股改革。大致有两个方向,B转A和B转H。 现有的B转A,也不是B股直接转换成原上市公司的A股,实际上是由上市公司以外的主体发行新的A股,用来换取投资者所持的B股。也就是新的主体取得上市地位,原B股公司注销,原来的B股股东成为新上市公司的A股股东。法律意义上说,这实际是一个吸收合并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这个新主体往往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沪市的东电B、新城B都采用了这一模式,正在推进的东贝B也属此类。实践中,这类方案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控股股东自身资产优良,符合首发条件;第二,A股和B股的定价要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定价要得到认可并不容易。以东电B为例,发行A股的定价为5.53元/股,市盈率12.66倍,原B股作价0.779美元/股,已经较市价溢价41%,但B股投资者的意见分歧仍然不小。最终,虽然股东大会通过了相关方案,依然有29%的非关联B股股东投了反对票。 这一模式也可以演变出一些衍生类型。比如,除了控股股东,还可以找有实力的第三方来作为发行A股的主体,吸收合并B股公司。当年,阳晨B就是由非控股股东城投控股,以换股方式实现吸收合并。但这类案例相对比较少见,主要是因为非控股股东的第三方对B股公司不了解,参与意愿不强,整合难度也较高。除此之外,这个模式也可适用于A+B股公司,原先的A股和B股一起转换为新的A股。招商地产就是走的这条路。 至于B转H,就相对比较直观了。简单讲,就是将B股转换成为H股,到港交所挂牌上市并交易。深市已有中集B、丽珠B和万科B等3家A+B股公司完成此类实践。这个方案对A+B股公司比较可行,但对纯B股公司的吸引力可能就没那么大。对纯B股公司来说,实施B转H意味着完全脱离境内资本市场,可能不少公司不愿意接受。同时,H股估值偏低,投资者面临境外开户限制、交易制度不同等技术问题,也可能导致公司B转H的意愿不强。另外,以不发行新股的介绍方式到香港上市,也并非毫无门槛,公司还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证券预期市值至少2亿港元,预期证券上市时由公众人士持有的股份市值至少5000万港元。 前面两种模式都有成功先例,但采用的公司并不多。实践中,也有A+B股公司尝试通过回购股份缩减B股规模,但因残存余股难以妥善处理,至今没能彻底解决B股问题。实际上,这些模式大都“曲线救国”,没有真正在上市公司层面实现B股直接转换成A股。之所以这方面未见突破,也是有其深层原因。动机上,数量居多的A+B股公司,仍能利用A股市场再融资,再考虑到B转A的定价涉及A、B股投资者利益的平衡,处理起来复杂,其解决B股问题的意愿并不强烈。制度安排上,B股直接转成A股在政策上还有些需要研究论证的关键问题,比如B转A的法律性质以及需要符合的条件等等。 要解B股这个结,目前来看需求最急迫的还是纯B股公司。这些公司没有A股,融资功能基本丧失,二级市场交投寡淡,不少公司的经营基本面也不太乐观,要通过已有的模式来求得改变,难度不小。市场曾经讨论过的一条思路是,上市公司定向发行A股,原B股股东以其持有的B股资产进行认购,由此实现B转A。这个方案的好处在于,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要求不高,可适用的面比较广。但也有不少需要考虑的难点。比如对于纯B股公司,新发A股是否需要符合首发条件、该如何定价,能否无需限售直接上市流通等。当然,这个模式如果放到A+B股公司上,遇到的困难可能相对小一些。类似的,还可以考虑A+B股公司定向发行可转换为A股的债券来置换B股。 这些思路到底可不可行,能不能经得起市场检验,还得集思广益、多方论证。要解开B股这个结,关键是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稳定好投资者的预期,也要尊重市场意愿,把握节奏和分寸,不可陷入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窠臼。总之一句话,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以改革的方法来解决。 【更多内容详见沪市监管锐评专题】
《乘风破浪的姐姐》横空出世,成为了这个夏天的热搜界的“无冕之王”。 在热搜榜消失的日子,一档全新的选秀综艺节目横空出世,成为了这个夏天的热搜界的“无冕之王”。 这档综艺节目就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上线后很快横扫各大社交网站热榜。 但网友似乎并不甘心,手动制作了“今日微博热搜”。 《乘风破浪的姐姐》2020年限定夏日的绝对爆款。 这才是真正的“重新定义女团” 《乘风破浪的姐姐》主打“姐姐选秀”——邀请了30位年龄在30岁以上的已成名女艺人,通过封闭式训练和比赛,最终由全民投票选出5名组成全新女团。 把《创造101》和《青春有你2》的选手换成出道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女明星,这个设定带感吧? 从形式上看,节目组基本上复制了偶像选秀的所有环节:导师打分决定初舞台评级、大众评审决定公演成绩、不能住豪华酒店要和其他选手住宿舍、有晋级有淘汰选秀该有的残酷这里并没有因为“练习生”是自带资本的女明星而减少。 中国的选秀综艺都很喜欢“重新定义”,《创造101》打出的口号是“重新定义”女团,《青春有你2 》要“重新定义”X,只不过是将“女团”换了个故弄玄虚的说法,但没有一档节目跳出既有女团、女偶像的框架。 作为一档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一次我们能“重新定义女团”吗? 节目中类似于“导师”的设置,其中最具争议的一位是一手捧红王一博、孟美岐的乐华娱乐CEO杜华,堪称国内偶像教母级人物,她对于成团选手的标准也基本上遵循了现有女团框架:颜值高、比例好、业务能力过关。但这样的标准对于30+的“特别女团”似乎并不适用。 30位姐姐几乎每个人都有故事,支撑她们站上陌生舞台的动力不是即使30+依然拥有少女容颜魔鬼身材,她们有作品、有阅历,所以有底气。但同时她们选择站上这样的舞台,也有想要走出的舒适圈。 出道要趁早,这几乎是娱乐圈的至理名言。但也有人因为在大众注视下成长一直无法摆脱“最初的印象”,比如当年唱着《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张含韵。 15岁时她站在《超级女声》的台上唱歌,当时的评委有阿朵。如今她30岁了,和阿朵一起站在了《乘风破浪的姐姐》舞台同场竞技。 她穿着露背长裙、钢琴弹唱了一曲《wonderful u》,温柔又坚定,告诉大家“我长大了”…… 还有一些姐姐,她们曾经拥有过辉煌,但后来选择回归家庭,淡出大家视线。她们身上多了一些身份,并不意味着不再拥有梦想。 黄圣依的身上总是附着各式各样的标签,出道时是“星女郎”,如今是“富太太”。她说自己其实曾经也是出过很多唱片、开过大型演唱会的歌手,这次想要让大家记住这个身份。 歌手郑钧是演员刘芸的老公,节目播出前曾在刘芸的微博下留言:几十个姐姐争首歌太辛苦了,归来吧。咱家有录音棚,想唱歌还不容易,随时。但“姐夫”,她要的不是solo,是成团啊! 全场年龄最大的姐姐之一是性感女神钟丽缇,24岁出道就和金城武梁朝伟一起演戏的她起点很高,但却有勇气在最红的时候停下来去生孩子,如今50岁了,她依然有勇气站上唱跳舞台。 另一位50+选手是伊能静,出道36年几乎是有些姐姐的年龄,但是在她身上看到了时光的美妙。她出过那么多唱片,但选了一首儿子为自己写的歌,她说这是“十八岁的儿子圆妈妈十八岁时的梦”,有种奇妙的时空穿梭感。 “浪姐”爆红方法论 虽然没有热搜,但种种迹象表明,《乘风破浪的姐姐》真的爆了。 作为一档工作日午间空降的新节目,不到24小时,播放量已经破亿,这是同期甚至同类节目远无法到达的高度。除此之外,“浪姐”的商业价值也得到了凸显,目前该节目官方认定的赞助商个数达到已达到 12 个,超过同期同类型综艺《青春有你 2》(5 个)以及《创造营 2020》(11 个)。 这是一次偶然,还是有方法论可循的成功呢? 准确地说,《乘风破浪的姐姐》是一档全程与网友对话的“网生节目”。 “找一群姐姐们来选秀成团”这个创意诞生于豆瓣娱乐小组——豆瓣鹅组,后来芒果tv将这个幻想变成了现实。 选秀节目强调大众参与感,因此“101”系列选秀将参与投票的网友称为“制作人”,而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虽然目前还没有大众投票的参与环节,但从节目前期制作到播出,几乎每个环节都能体现“网友的参与感”。 今年三四月节目制作的消息传出后,就有不少网友曾在论坛中为导演组推荐候选人,白百何、李小璐、刘敏涛这些颇具话题与争议的女明星都曾是热门人选,而导演组团队也曾明确表达邀请这些女星,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诚意”是有的。 给网友看的节目一定要会“玩梗”,于是节目组找到了去年综艺界最大的“梗王”——黄晓明。去年因为《中餐厅》中的“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创立“明学”的晓明哥,不知面对slay的姐姐们是怎样的态度? 对于这些网友都有自己的设想,甚至为他提前撰写了“晓明历险记”,而这些小细节都在节目中以字幕等形式出现,实现了一次节目与观众的隔空对话。 但这些都不过是给节目锦上添花的内容,任何一档综艺节目或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形成现象级爆红一定与它所传递的内容价值息息相关,而“浪姐”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性别与年龄议题。 当代中国社会的女性独立意识正在不断崛起,支持女性自我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已经成为时代叙事的主流。但同时,近年来女性年龄焦虑、职业瓶颈也是讨论度较高的社会问题。这其中的矛盾是“浪姐”存在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节目播出后,有一条被评为最感动弹幕的内容是这样写的:“有点不那么害怕变老了”,当时节目的画面是香港歌手郑希怡,导演问她“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自己”,她说:“我最喜欢现在的自己”。 这就是“浪姐”传递的价值——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就是为了把所有荆棘揉碎,做成铠甲,这才是真·乘风破浪的姐姐。 “浪姐”爆红,带飞芒果超媒 作为亲手打造《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芒果TV也凭借这档节目完成飞升,6月12日午后芒果超媒股价“乘风破浪”一路飙升,截止14:55分,涨10%报58.07元,一度涨停板。 芒果TV拿下今夏限定爆款,也使得“爱优腾”三巨头的位置不再那么稳固。 长视频网站虽然是“杀时间”利器,巨型流量池,但同时烧起钱来也毫不手软。此前BAT各自扶植自己的长视频平台爱优腾,凭借强大的资本支持,三大平台抢剧、抢人、抢资源,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垄断局面,开始向自制方向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三大平台虽然都竭尽所能在探索独具特色的内容策略,但始终没有很大成效,内容护城河尚未筑成,同质化趋势依然严重。而得益于《中国有嘻哈》、《创造101》、《陈情令》、《庆余年》等爆款综艺/剧,腾讯视频与爱奇艺渐渐与优酷形成断层差距。 反观芒果TV,依托湖南卫视的强大内容创作团队,虽然并未在会员人数等数据方面超越三大平台,但爆款/口碑综艺的产出却保持高度稳定性。 据西部证券研报,芒果TV工种齐全,包括制片、演播、艺统、导摄、服化道等,共计 100 多人,从灯光、道具到字幕、音效,每一个精细的工种都在行 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同时它们拥有完善的人才储备和培养体系。湖南卫视成立了由 12 位制作人领衔的工作室,拥有 51%的导演人数,主创完成了频道接近 80%的自办节目量,创造超过 90%的频道营收。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体系与内容策略下,《乘风破浪的姐姐》才能横空出世。 对于以内容为核心的长视频平台而言,一味撒钱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站稳脚跟还要看“内容护城河”何时建成,不过从目前来看芒果TV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刘世锦 我刚刚参加了两会,这次会议时间比较短,但是内容没有减,而且要求进一步提高。时间是精缩了,但是会议要开成精华版。就两会的经济政策,我想简短谈几个问题,跟大家做个交流。 第一,大家都很关心刺激政策的规模。这次公布的宏观经济刺激规模,特别是财政规模,应该说还是比较适度的,没有搞过量措施。另外,我感到一些短期做法具有长期意义。 刺激政策的规模是两个一万亿,即财政赤字一万亿,抗疫特别国债一万亿。此外,中央拟安排地方专项债3.75万亿,其中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可以提高到25%。基建项目的资本金率通常是20%,如果按这个计算,3.75万亿专项债可以融资3万亿以上。把这几项合起来实际可以达到9万亿左右,占到2019年GDP的9%左右。这个数字比正常年份要大一点,但是比起西方国家10%甚至20%以上的毕生,总的来讲算比较克制。 从正面来讲,我们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是有空间的,比如财政赤字和国债都有提升的空间,货币政策还是正利率,没有搞量化宽松等等,这也符合有些同志提出的“子弹不要一次打完”的主张。疫情到底怎么往前走?目前看起来中国国内率先已经控制住了疫情,中国经济恢复的情况还算正常。海外的情况不太一样,欧洲已经出现拐点,美国的拐点还不太明显。巴西和印度等国家的发展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有一种说法是,要想真正控制住疫情,不是取决于最早控制住疫情的那个国家,而是取决于最晚控制住疫情的那个国家。这个地球上只要一个国家还存在疫情,就要面临疫情防控的问题,所以我们财政和货币政策要留有一定余地,留一点子弹。看起来这次子弹没有打完。 第二,大家讨论最多的是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这次两会没有提出经济增长指标,而是提出一个就业指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登记失业率为5.5%,同时提出一些反映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指标。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种宏观经济增长指标?我认为它们代表着积极的变化。今年没有提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给出的理由是今年情况特殊,不确定性太强,而且今年已经过去半年了,所以现在不太好提具体指标。但是反过来说,之前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是否一定要设定一个GDP增长速度指标?这个问题本身存在争议,一直有很强烈的声音建议不再设GDP增长指标。这次两会实际上把就业指标推到前台。为什么说推到前台?因为我们以前重视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的理由是,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GDP增长的背后是就业,而这次把就业直接推到前台。反过来说,如果就业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如充分就业,那么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意味着全社会资源利用水平是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达到了适宜的水平。 我建议今年尝试不再直接提经济增长速度指标,明年正式开始执行。我知道这个问题很有争议,不是说经济增长不重要,经济增长仍然很重要,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及其它经济指标相互关联的,为什么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其一,设定经济增长指标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就业,这次把目的直接推到前台。其二,过度强调增长速度指标可能有一定副作用。反过来说,明确就业指标包含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建议以后中央政府只提就业指标,同时也提出有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在省级层面,可以提出各自的增长速度指标,当然也可有其它指标。中央提就业指标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省级提增速指标。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各省可以从实际出发定指标,不要搞一刀切。中国这么多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点或者机制是地区竞争,这个机制也可以继续起作用。 此外,建议国家评估各省的发展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匹配中央的政策,特别是区域政策。发展好的省份,政策力度大一点,反之政策力度小一点。这样是否能形成一个新的机制,就是中央提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省定增长速度指标,然后中央评估经济发展的成果,再采取相应政策。 第三,这次还讲了两万亿国债怎么用。它们主要用于地方政府,而且主要用于救助。中央要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主要是保就业和保基本民生。我认为这个机制也可以常态化。以往部分中央政策落到最基层时,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形,中间环节会扭曲政策的本意。这次建立的机制直达政策需要救助的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数字技术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机制在技术上是切实可行的。财政部发一笔钱,直接进入贫困户的个人账户。这和精准扶贫息息相关。下一步要大力发展数字政务,重要特点是减少中间环节。过去中间环节太多,既有行政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现在完全可以建立扁平化的直达式政务系统。最近很多人在讨论能不能直接给低收入阶层发放货币或者消费券来援助他们,但操作起来有困难,因为尚未形成直达低收入阶层的数据系统。两万亿国债用于救助并直达基层,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起一套直达式的政务数字体系。 另外,我再讲两个具体的问题。现在大家关注两会时非常关注宏观政策,讨论最多的是货币和财政政策到底能给出多大的空间,似乎中国经济恢复和长期增长主要靠宏观刺激政策。我认为这种倾向是有问题的。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最近几年保持中高速增长,将来维持中速增长,最重要的还是依托于结构性潜能。无论是此次经济恢复还是以后的持续增长都要依靠结构性潜能,这是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当下采取的宏观政策,是在短期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并停顿情况之下提供救助,使之尽快转入正常增长轨道。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还得依托结构性潜能,简单来说,就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城市化进程所蕴含的发展动能。具体地说,中国人均收入才一万美元,发达国家一般四万美元以上,美国六万多美元。中国和他们的人均收入差距超过3万美元,差距就是潜能。这种追赶的潜能可使中国的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等新的潜力也可以为中国所用。我最近倡导的观点是,今后五至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蕴含的结构性潜能最大。关键是要要深化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果能把这个潜能释放出来,保守估计,那么今后十年每年可给中国经济提供0.5至1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 还有一个问题和疫情有点关系,主要是涉及美国跟中国的脱钩问题,包括在技术上对中国卡脖子。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中国可能采取所谓备胎战略,欧洲等其他较大的经济体也会如此。中国已经开始这个过程了,譬如芯片、软件、重要的装备和飞机发动机等。中国的优势在于国内市场比较大,可以分摊成本。如果一定要搞备胎战略的话,中国一定比韩国强,某种意义上比美国也要强。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讲,过去只有一两个供应者,在全球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备胎有了以后可以打破垄断,从市场竞争角度,也可以给出积极评价。当然,这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有代价的。中国不能因为这个就不搞开放了,现在对付卡脖子的最好办法就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美国当然很重要,因为过去很多年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美国。现在如果美国不对你开放,那么我们要对其他地方进一步扩大开放。美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备胎战略中,我们的最大短板在哪里?是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和基础研发。美国最近要卡中国大学和研究单位,中国下一步怎么办?在这些领域要推动改革,建议像当年搞经济特区一样,在深圳或杭州等地设立一些发展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的特区,在招生、人员聘用、项目管理、资金筹措、知识产权、国籍身份等方面实行特殊体制和政策,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和文化,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新型大学教育和研发机构。如果不补上这个短板,那么中国的创新搞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没有后续动力了,很难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大国。这项改革很难,但是不搞不行,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谢谢各位! 沈建光:谢谢刘世锦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把主要资金投入到都市圈和城镇化建设。它的重心是传统基建、新基建、还是旧城改造? 刘世锦: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觉得这2万亿主要是用于救助。那我为什么要讲都市圈呢?我觉得都市圈投资不需要特殊政策,主要靠激发民间投资。核心城区里有不少人想到城乡结合部,也就是都市圈的小镇去买房子。解决了小产权房、宅基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入市等问题后,需求一定会出来,出来后就有人愿意投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中的投资与上面提到的两万亿没有什么关系。大力发展都市圈和城镇化需要的资金量级比这大得多,大量社会资金将转化为可投资的资金。这里面的投资会涉及很多领域,如新基建,但重心还是老基建。譬如在核心城市周边1小时通勤圈范围内建立起几十个到上百个小城镇,用轨道交通把它们连接起来,可以想象这个投资量有多大。 另外,从投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到了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对基建等领域进行投资时很容易出现失误。前段时间发了地方专项债以后,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性不太高,因为没有太好的投资项目。目前投资都市圈的出错概率较低,有利于调动起投资的积极性。 本文为作者在京东数科研究院于5月30日举办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毋庸置疑,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确实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今天,我想从更长的宏观角度和更细微的微观角度,来谈谈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1 先从更长的历史周期看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14.8%。但实际上,早在1820年(嘉庆25年),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就已经达到40%了。 也就是说,直到今天,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也没有恢复到嘉庆年代。我们在晚清以后,占世界经济的比例逐渐缩小;一直等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数字才开始一步步地扩大。 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们逐步超越了下边这些国家: 1993年中国超过俄罗斯 1996年超过巴西 2000年超过意大利 2005年超过法国 2006年超过英国 2007年超过德国 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我只想客观地给大家描述一下,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在经济总量上,我们大概率会在2029或者2030年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的算法,中国实际上已经超过美国了。 2 再来看今天的中国 明确了中国发展的大脉络和大前景之后,接下来,我想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中国究竟有哪些别人不具备的特征。 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了一个从未用过的词,叫做“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来审视我们的发展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制度特征 中国恐怕是现在全世界少有的统一、稳定的国家之一,这一点大家应该不会否认吧。 这里不妨做几个比较,首先看美国的联邦制,优劣势都非常明显。欧洲同样如此,只不过近年来它的劣势愈来愈遭人诟病,最为明显的就是它的货币政策统一,但是财政政策却无法统一。更要命的是,欧洲当前还面临着新的分裂,处在正在进行时的英国脱欧就是最好例证。 再看人口大国印度——关于这个国家,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马克思和泰戈尔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就是印度从来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 这几年,一些经济体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不稳定所导致的,无论土耳其、阿根廷,还是意大利,都是政局不稳诱发了国内危机。 2)大国效应 这个特征,我们可以拆分来看,中国现在的国内生产总值大概相当于美国的60%,广东相当于西班牙,江苏相当于墨西哥,山东相当于印度尼西亚,北京相当于阿联酋。 中国的年轻企业家,能在3年之内创造出“独角兽”企业,应该说大国效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沉默的市场 这一块,我想用几个小数据来说明。 第一个,中国目前税前月薪8000块钱的这个群体,在整个城镇居民当中的占比不超过20%。 第二个,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800美元,还没有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全球大概是10000多美元。也就是说,我们离全球平均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 4)后发优势 这一点从移动互联网、无现金社会的形成可以看出。现在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山区,大家用的都是智能手机,这是非常重要的后发优势。 从统计上看,对比日本等其他国家,中国流通中的现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一个趋势。 5)国人勤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特征。我们的勤奋可能到了自己都没有觉察的地步,我们几乎是5+2、白加黑,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 连科斯都讲,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甚至还有些恐惧。这里有必要专门说一下中国的女性,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全球也是最高的。 6)聪明、好学 中国人边干边学、弯道超车,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 虽然目前我们在技术上,同欧美发达经济体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假以时日,我相信在未来20—40年,中国在核心技术上一定是能够有一个赶超的。 3 最后,从未来的视角看中国 我一直强调,我们短期之内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但从未来的视角来看,最好的机会依然是在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在这里我还是用几组数据来予以说明。 1)小镇青年 目前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人只有6800万人,可小镇青年却有2.27亿,这才是中国最巨大的市场。很多“独角兽”企业的成功,正是因为抓住了小镇青年这个群体,才得以唤醒沉默的市场。 2)高净值人群 净资产超过1000万的高净值群体,在2008年刚刚超过30万,在2017年是187万人。资产过亿的超高净值群体,2008年1万人,2017年15万人。 这些高净值群体可投资的资产规模2008年是8.8万亿,2017年是58万亿,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3)城镇化 我们的城镇化其实还没有完成,和1980年代的日本相比,距离还非常远。 我们现在的名义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8%,实际城镇化率刚刚超过42%。这个16%的差距,就是巨大的增长空间。要知道,2000年以后,除了全球化的红利之外,我们最大红利来自于城镇化。 4)庞大的女性市场 中国女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统计数据上看是超过40%的。中国现在正存在着并且长期存在一个,比当年日本更大的东方女性市场,2025年这个女性市场的规模可能会达到一万亿。 有人告诉我2025年中国人可能会买下全球超过45%的奢侈品,所以就事论事来说,没有一个全球奢侈品品牌敢得罪中国女性。 5)学习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人不但勤奋,而且求知欲特别强。我们是活到老学到老。1949年到现在,中国获得本专科学历以上的人刚刚超过6%。 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累计占到总人口的数量,仍然只有4%。这个学习的潜力非常之大。 6)银发经济 银发经济这个领域,可能会对未来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不少人把人口老龄化当做一个压力,但实际上这也是机会,新的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就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最后,简答总结一下,我的看法是,尽管我们短期之内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但无论是从历史长河,还是刚刚过去的40年,抑或是未来,几个时间维度综合来看,未来的中国经济仍然可以保持比较好的增长态势,仍然可以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若干年。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毋庸置疑,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确实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今天,我想从更长的宏观角度和更细微的微观角度,来谈谈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1 先从更长的历史周期看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14.8%。但实际上,早在1820年(嘉庆25年),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就已经达到40%了。 也就是说,直到今天,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也没有恢复到嘉庆年代。我们在晚清以后,占世界经济的比例逐渐缩小;一直等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数字才开始一步步地扩大。 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们逐步超越了下边这些国家: 1993年中国超过俄罗斯 1996年超过巴西 2000年超过意大利 2005年超过法国 2006年超过英国 2007年超过德国 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我只想客观地给大家描述一下,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在经济总量上,我们大概率会在2029或者2030年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的算法,中国实际上已经超过美国了。 2 再来看今天的中国 明确了中国发展的大脉络和大前景之后,接下来,我想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中国究竟有哪些别人不具备的特征。 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了一个从未用过的词,叫做“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来审视我们的发展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制度特征 中国恐怕是现在全世界少有的统一、稳定的国家之一,这一点大家应该不会否认吧。 这里不妨做几个比较,首先看美国的联邦制,优劣势都非常明显。欧洲同样如此,只不过近年来它的劣势愈来愈遭人诟病,最为明显的就是它的货币政策统一,但是财政政策却无法统一。更要命的是,欧洲当前还面临着新的分裂,处在正在进行时的英国脱欧就是最好例证。 再看人口大国印度——关于这个国家,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马克思和泰戈尔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就是印度从来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 这几年,一些经济体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不稳定所导致的,无论土耳其、阿根廷,还是意大利,都是政局不稳诱发了国内危机。 2)大国效应 这个特征,我们可以拆分来看,中国现在的国内生产总值大概相当于美国的60%,广东相当于西班牙,江苏相当于墨西哥,山东相当于印度尼西亚,北京相当于阿联酋。 中国的年轻企业家,能在3年之内创造出“独角兽”企业,应该说大国效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沉默的市场 这一块,我想用几个小数据来说明。 第一个,中国目前税前月薪8000块钱的这个群体,在整个城镇居民当中的占比不超过20%。 第二个,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800美元,还没有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全球大概是10000多美元。也就是说,我们离全球平均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 4)后发优势 这一点从移动互联网、无现金社会的形成可以看出。现在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山区,大家用的都是智能手机,这是非常重要的后发优势。 从统计上看,对比日本等其他国家,中国流通中的现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一个趋势。 5)国人勤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特征。我们的勤奋可能到了自己都没有觉察的地步,我们几乎是5+2、白加黑,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 连科斯都讲,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甚至还有些恐惧。这里有必要专门说一下中国的女性,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全球也是最高的。 6)聪明、好学 中国人边干边学、弯道超车,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 虽然目前我们在技术上,同欧美发达经济体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假以时日,我相信在未来20—40年,中国在核心技术上一定是能够有一个赶超的。 3 最后,从未来的视角看中国 我一直强调,我们短期之内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但从未来的视角来看,最好的机会依然是在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在这里我还是用几组数据来予以说明。 1)小镇青年 目前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人只有6800万人,可小镇青年却有2.27亿,这才是中国最巨大的市场。很多“独角兽”企业的成功,正是因为抓住了小镇青年这个群体,才得以唤醒沉默的市场。 2)高净值人群 净资产超过1000万的高净值群体,在2008年刚刚超过30万,在2017年是187万人。资产过亿的超高净值群体,2008年1万人,2017年15万人。 这些高净值群体可投资的资产规模2008年是8.8万亿,2017年是58万亿,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3)城镇化 我们的城镇化其实还没有完成,和1980年代的日本相比,距离还非常远。 我们现在的名义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8%,实际城镇化率刚刚超过42%。这个16%的差距,就是巨大的增长空间。要知道,2000年以后,除了全球化的红利之外,我们最大红利来自于城镇化。 4)庞大的女性市场 中国女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统计数据上看是超过40%的。中国现在正存在着并且长期存在一个,比当年日本更大的东方女性市场,2025年这个女性市场的规模可能会达到一万亿。 有人告诉我2025年中国人可能会买下全球超过45%的奢侈品,所以就事论事来说,没有一个全球奢侈品品牌敢得罪中国女性。 5)学习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人不但勤奋,而且求知欲特别强。我们是活到老学到老。1949年到现在,中国获得本专科学历以上的人刚刚超过6%。 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累计占到总人口的数量,仍然只有4%。这个学习的潜力非常之大。 6)银发经济 银发经济这个领域,可能会对未来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不少人把人口老龄化当做一个压力,但实际上这也是机会,新的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就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最后,简答总结一下,我的看法是,尽管我们短期之内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但无论是从历史长河,还是刚刚过去的40年,抑或是未来,几个时间维度综合来看,未来的中国经济仍然可以保持比较好的增长态势,仍然可以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