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十年时光,无论是对人的一生还是一个行业的历史,都是厚重而且无法割裂的。 对于中国房地产而言,过去二十年是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对于博鳌房地产论坛而言,二十年就是过去的全部——她从创立以来就伴随着房地产一路向前,记录着这二十年恢弘的历史。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值此“博鳌20年”之际,观点地产新媒体遍寻二十年来中国地产商业领袖们的传奇故事与独特视野,并推出“博鳌20年”系列采访特稿。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见证。 作为中国房地产界最早的一批创业者,易小迪无疑是行业的前浪,那些年,他以“万通六君子”的身份在海南闯出了一片天地。 对于地产行业,他如今有新的判断:“住宅行业总有一天会饱和,非住宅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前浪:地产机会 不知易小迪是否会想起,那些在海南意气风发的经历和一同打拼的兄弟? 过去三十年,中国房地产行业从粗放走向了成熟与繁荣,走到了如今的平稳运行阶段。但经过漫长的三十年时间,最早的一批地产人,已经逐渐退出了这个江湖,真正还在坚守的已寥寥无几。 易小迪就是其中之一。 自“万通六君子”分家后,易小迪开始经营广西万通,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他从广西进军北京,创建了阳光100品牌。 中国地产浮浮沉沉,扎根其中的易小迪见惯了行业的起起伏伏——无论是海南的意气风发、披荆斩棘,还是泡沫破裂时的“死里逃生”。 2020年开年,疫情“黑天鹅”来袭,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大部分行业出现停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形势变动,易小迪认为,疫情肯定会对当前带来一些冲击,企业应对这方面一定都有压力,因为原有的计划一下被打破了。 对阳光100而言,疫情带来的影响有失也有得,期间地价上涨也为阳光100的土储带来了溢价空间。 提及企业的应对策略,易小迪告诉我们:“所有企业,尤其地产企业,我觉得要有底线思维,要做较长期的准备,做好最近一两年下行、低迷的准备。” 当然,走出危机,一定不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拨云见日。也就是说,企业应对疫情既要能守,也要能攻。至于如何“出击”,在他看来,要积极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扎实的基本功,不被眼前的危机与事情干扰。 对阳光100而言,易小迪提出从三个方面着手应对疫情:第一方面,心态要积极;第二方面,要抓紧清库存,把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进行处置,同时加快土地开发的优势;第三方面要继续做好自己主力产品,加快和央企、大型房企及银行的合作,用更少的资金撬动更大的项目。 “不要只看到疫情对短期的冲击,长期来看,有时候它是一个好的现象。”易小迪表示,疫情会为房地产带来另一个机会,接下来的两三年,全国将会迎来一个小高潮。 后浪:甘做配角 迭代在发展过程中仿佛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随着后浪的呼声迭起,时代不断发生转变。 “既然我们没有走到前面去,如果我们还要生存下去,要活下去,要发展下去的话,就要找到特色。”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房地产行业迈入10万亿销售时代,转眼3年已过,2019年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5.97万亿元。 但在这16万亿的市场中,排名前十的房企占据了30%的份额,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这也就意味着,在这偌大的市场中,留给中小企业的位置并不多。 易小迪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他提到:“这个行业现在不太适合中小民企,因为主流市场的竞争已经高度白热化。” 基于这个想法,阳光100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剥离住宅业务,转向新的领域,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自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后,阳光100就逐渐向街区综合体运营商转型。 截至目前,阳光100已形成了街区商业综合体、喜马拉雅服务式公寓、阿尔勒小镇三个产品系列,而前两者也成为了易小迪最为看重的业务板块。 转型也让阳光100失去了住宅方面的机会,但易小迪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他打趣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一条路,让开了主流市场,就像过去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在东北一样,让开大路,占据两厢。” 转型商业的这些年,阳光100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方向,易小迪告诉我们,近两年,公司转换了发展思路,加大了和其他房企、银行的合作,将住宅项目交给更专业的企业去做,阳光100则专注在商业领域。 据悉,阳光100不断和银行合作,帮助银行消化不良资产,同时也不断和国企、央企展开合作,一方面是承接其他房企的商业部分,另一方面是合作企业收购阳光100的住宅项目。 抱团取暖、合作开发已经成为房企发展的常态,这种模式能够让阳光100优化资产,同时用更少的资金撬动更多优质资源,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我们要甘心做一个配角,这个配角并不丢人。” 他进而说道:“因为这个配角能够和大企业互补,他让你挣更多的钱,干嘛不做配角呢?如果一个配角比主角盈利还高,干嘛不去当配角?我们也减轻自己的压力。” 易小迪的两连问让我们有些震惊之余,更多还是感慨:这位曾经走在行业最前端的人物,几经沧海,见惯了秋月春风,但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对事业的热忱。 随后,他补充道,阳光100的两个主力产品——喜马拉雅和商业街,包括接下来即将入市的文旅项目,都是跟大企业互补的,没有竞争,这些产品却能助力大企业的住宅项目升值,能为阳光100创造更高的利润。 “我们不完全是利润导向。”易小迪告诉我们,阳光100开发的商业项目成本较住宅项目低,股本金只有住宅项目的二十分之一甚至三十分之一。此外,阳光100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因为城市有需要,所以才会对阳光100的项目给予更高的溢价。 据悉,2019年,阳光100录得合约销售及通过出售住宅项目权益相应的物业价值达到220亿元,收入为82.89亿元,同比增长9.4%;同期,公司的净利润大幅增长12.2倍至32.15亿元。 从财报来看,期内该公司实现的103.38亿元合约销售中,非住宅产品占比达到51.34亿元,提升至50%,这也意味着阳光100聚焦非住宅市场的转型战略取得成效。 但反映到资本市场上,阳光100的转型成绩单,似乎并未打动投资者。 何妨吟啸且徐行 “阳光100毕竟是在港股上市,如何让香港的资本市场理解你的产品和模式?” 听到我们的提问,易小迪并不感到惊讶,也并不急于回答我们的问题,只见易小迪将身体向后靠了靠,缓缓说道:“我们做房地产这么多年一点都不着急了,认不认可已经不重要了。” 他告诉我们,现在资本市场的关注点都在主流地产上,阳光100涉足的领域属于非主流,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甚至同行也不一定能够理解。 “但鞋好不好只有脚知道,我还是要把自己走向良性循环。” 在易小迪看来,经营企业没有必要在资本市场过多地纠缠别人对你的认可,但是在项目上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 改道商业之后,易小迪对产品、对商业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向我们介绍,阳光100的商业不是在做过去的商业,而是在想未来城市需要什么,并没有模仿过去CBD的模式做传统综合体。 事实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过去需要的是临街铺面、百货商场,现在需要豪华的公寓、豪华的酒店以及其他服务式住宅。 “如果企业还是以旧的思路去做商业,这并不是真的商业,而是大家陪你唱戏。”易小迪一脸严肃,并告诉我们,如果企业只是把传统商业再复制一遍,其实是没有市场的,商业和住宅不一样,住宅把好的东西复制一遍,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看着荧屏中微微皱眉,认真阐述想法与观点的易小迪,我们的思绪似乎飘回了初次见面的时刻。 初遇阳光100是在北京的光华路上,与周边色调统一、单调沉闷的楼宇相比,光华路项目绚丽的色彩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听说,光华路项目是阳光100的第一个项目,建设的初衷是给北京增加点颜色。 回首过往,创立阳光100二十余年时间,易小迪一直在尝试新的东西。或许,看似循规蹈矩、沉稳内敛的他,内心却住着一个敢闯敢拼的少年,这位少年在用自己的力量给这个行业增加一丝别样的光彩。 “把产品做好了,你也不一定活下去,因为商业模式需要创新,仅靠租金收入是无法实现资本的平衡的。”除了产品的创新,易小迪在转型商业的途中,也探索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即先售后租、租售并举。 这种租售并举的模式是指项目建成后,将一部分出售,一部分保留出租,这样能够实现资金的快速回流,以收回投资成本,同时赚取运营利润。实际上,这种少量持有、主导运营的模式,让阳光100能够依靠高溢价的销售回款来反哺,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易小迪探索了很多新的东西,也在转型路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毕竟这条路没有“前车之鉴”,行业也未发展成熟,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我们问易小迪:“转型这么多年,你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 “辛不辛苦,这个是看你怎么来想这个问题。”他提到,目前觉得这个行业还不够成熟,包括资本市场的认可度、政策环境、银行对商业的贷款等等,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这个不能着急,要等整个行业成熟。” 易小迪的冷静与平和,让我们想到了苏轼的名句,仿佛在暮色的山中树林,一位披着蓑衣的男子,在风雨之中稳步向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过去近三十年的地产生涯中,易小迪见惯了审视与质疑,如今的他,已不再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而是带着阳光100徐徐前行。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阳光100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易小迪先生的采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次疫情对房地产行业造成了什么影响?阳光100受到的影响大不大?是否会影响既定的战略布局? 易小迪:所有企业,尤其地产企业,我觉得都要有底线思维,都要做较长期的准备,做好最近一两年下行、低迷的准备。 一旦销售下滑一半以上怎么办?能不能活下去?或者说下行周期持续时间有两年、三年怎么办?这是目前面对这样一个困境,应该要想到的。 我认为疫情肯定会对当前带来一些冲击,企业应对这方面一定都有压力,因为你原有的计划一下被打破了,怎么应对这个过程?企业短期内要做好两年打算。 对我们来说,转型正好在过程中碰到这个打击,也是有一些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因为比起住宅来说,商业产业投资购买消失得更快一些,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是失的地方。 得的地方,我们战略方面的转变有所得。比如说,我们在京津冀、长三角做了一些大盘的城市郊区土地整理,土地价格今年上升得比较快,温州的土地这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0%,我们在温州有接近3000亩土地,已经成熟了,政府也希望我们加快推出,这就是有得有失。 观点地产新媒体:疫情爆发突然,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应对策略,阳光100有哪些应对和反思? 易小迪:加快资产的处置,加快土地开发的优势,这是第一个应对措施。 第二个措施是战略转型,我们这几年跟一些大的央企、其他房企和银行都有合作,这个合作包括帮他们消化不良资产,运营不良资产,或者在新项目里面开发他认为头痛的商业部分。 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一些资源,比如说给银行消化不良资产,可以承载式地接项目,花比较少的钱;比如说跟央企合作,可以做他的商业部分,花比较少的钱;或者其他房企有可能来买我们住宅的部分,一些大盘,住宅部分由其他房企来开发。 我们现在加大土地入市,加大跟这些大企业合作,我认为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一条路,让开了主流市场。就像过去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在东北一样,让开大路,占据两厢。 另外,怎么渡过这个难关?还是要做好扎实的基本功。其实我一直认为不要只看到疫情对短期的冲击,长期来看,有时候是一个好的现象,为什么?强制性给房地产做了一次洗牌,同时也考验了项目是不是真的有竞争力。 从未来看,会带来一些积极的调整,我认为疫情之后,国家有很多房地产政策陆陆续续在发布,一城一策,所以一刀切的情况会发生变化,地方政府还需要房地产去拉动经济,走出困境, 疫情过后,有可能明年还会有影响,会带来房地产另外一个机会,大家要抓住这个机会——我认为全国会有一个小的高潮,这个高潮会经过两三年,把经济创伤抚平,走出困境,然后可能又会出来新的调控。 阳光100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应对,通过压缩成本、开支,通过合理的战略转型之后,增加跟央企、大企业的合作,增加流动性,再加快土地入市。 同时,一定要看到渡过难关之后有什么机会,我觉得未来两三年这个热潮的时候,阳光100要抓紧清库存,把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或者说不愿意再发展的传统领域赶紧转型,该清的库存清掉,该回笼的资金回笼,把所有的精力和人力、物力聚焦在主力产品上。 总的来说,第一方面,阳光100要继续做好自己原来的战略转型,做好自己的主力产品;第二要积极应对疫情的低迷;第三,未来两三年还有一个很好的资产变现和产品输出转型的好的空间。我们也还是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慢慢地做好这些基本功,不要被眼前的事情所干扰。 观点地产新媒体: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中,阳光100是比较早转型非住宅的企业之一,目前成果如何? 易小迪:做非住宅这块,做的不仅仅是产品的硬件、质量,商业资产其实最核心一点就是回报,这是住宅产品完全不重视的。 因为人家投资商买你的商业,就是看有多少稳定的回报,这个回报不是想象的那么高,我们刚开始只有3%,4%,但是未来有5%,6%。因为在未来,大家还会看到有个保值和升值的过程。 房地产实际上是一个稳健的保值产品,几乎是无风险的保值产品,所以对它的回报没有想象的那么苛刻。 过去很多投资者买住宅也是为保值升值,但如果他发现住宅没有租金回报,保值升值比较慢的时候,就会转投商业地产。 做好租金回报是非常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品牌了,这个品牌跟发展商的品牌完全是两回事,是客户体验的品牌,客户感受的价值,是运营过程中的人流,人流的质量。 我们的商业模式是租售并举,但是销售只是前期回款的一个手段。 某种意义说,我们卖掉并不等于这个事情就结束了,恰恰是开始。我们的商业街开街跟购物中心不一样,并不意味着开业就成功了,恰恰也是所有工作的开始。 我们运营过程中,一年要比一年好,不断突破原有的方式去吸纳品牌商做更多有效的经营活动。 目前为止,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每一个商业街一开就会火,没有一个失败的。只不过时间长短不用,有些一年,有些两到三年,这就是一个过程。 商业街经过这么多年运营,是非常稳定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做得很谨慎,不是所有项目都做。我们尽量做一个成一个,能够运营成热点。 喜马拉雅虽然交付的还不多,只有三个城市在开发,但是在运营中有同样心得体会,现在喜马拉雅我们做到了在所有城市售价第一,租价也是排第一,但是量不一定排第一。 销量我们还不一定是最好的,这说明喜马拉雅在有些城市还在被认可的过程。 喜马拉雅还有一个过程,我们已经树立了品牌,还要得到认同,把销量抓起来,销量就意味着背后运营的质量、口碑有没有得到百分百的信任。得到信任了,投资者自然就跟过来了。 这两个产品当然不像住宅那样,能够大规模地快速复制、快速销售,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自己总结了一个经验,一个10万平的喜马拉雅和100万平的住宅,收益差不多,但是投资差多少?可能只有1/20的投资,1/30的投资,就是我们说的股本金。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机会,做起来非常难,但实际上找到了未来的空间。 我们不是不想扩张,是轻易不敢扩张,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就要想到将来交付之后有哪些难点,能不能有把握把租金收回来,把客户吸引住,这些才是跟做住宅很不一样的地方。 因为我们了解全过程,做一个产品就像把一个孩子养大一样,生出来容易,培养难,培养成才更难。 不像住宅,生了孩子就给别人了,别人带了。我们打个比方,就是真的把这个孩子要培养成人、成才,所以才感觉难,但这恰恰是民营企业要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做难的事情,不做难的项目,要做好的项目,就要拼资源、拼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选择的方式、方向。 观点地产新媒体:易总真的很能熬,转型这么多年,您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 易小迪:辛不辛苦,要看怎么想这个问题。我们做商业街,很多同行也去看了,看完之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如果要做这个事,可以跟我们合作,为什么?这个事太难了,太辛苦了,大家都不愿意做。 多年前大家就这个感觉,大家都看不上,就不会花心思在这里。 如果企业还是以旧的思路去做商业,这并不是真的商业,而是大家陪你唱戏,还是原来那个思路。做重资产,做得很漂亮很豪华,不断地招一些大牌子贴补,这都是假商业,没有真正让大家挣钱,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业。 我也不想再评价房地产住宅市场的行情,但我觉得至少这个行业现在不太适合中小民企,因为主流市场的竞争已经高度白热化。 所以,既然我们没有走到前面去,如果要生存下去,要活下去,要发展下去的话,就要找到特色。比起国企央企来说,我们不具备优势,所以让开这个道路。 中国城市的发展还有几十年,不管城市规模多大,比起欧洲城市的舒适度、满意度、品牌聚集度差太远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说到不断招一些大牌子贴补,没有让大家挣钱,这是假商业,那在您看来,什么才是真的商业? 易小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过去是临街铺面、百货商场多,现在时候豪华公寓、豪华酒店和服务式住宅越来越多。 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商业都有升级换代的需求,甚至每个地方的商业都不太一样。 阳光100做非住宅商业,最主要一条,不是在做过去的商业。我们一直想未来城市需要什么,并没有模仿过去CBD那种模式,做传统的综合体。 我认为喜马拉雅对现在的豪华酒店是一个挑战,是一个冲击。我们的运营成本更低,规模更大,配套更全,酒店也有100年历史了。 我们的商业街对购物中心也是一个挑战,是传统商业街和购物中心之间一个新的产品。 简单地说,如果做商业就是把传统商业再复制一遍,其实是没有市场的。跟住宅不一样,住宅其实把好的东西复制一遍、推广一遍,都有可能会做得好。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觉得当下商业地产的难点是什么? 易小迪:产品创新是第一个难点,就像刚刚说的,不能复制传统的商业。商业模式创新是第二个难点,也就说把产品做好了,也不一定活下去,因为商业模式也需要创新,仅靠租金收入是无法实现资本的平衡。 我们为什么活得下去?我们是先售后租,要回款,而且回报还不错。其实很多长租公寓做得不错,租金回报也是可以的,可是发展商是不能按5%、6%的回报过日子,因为融资成本比较高。 老百姓可以用5%来过日子,所以要提高老百姓的投资积极性,信任你,这就是我们商业模式的另外一个创新。 产品做得好不一定活得下去,因为还要把利益让渡给别人,把未来的升值让渡给投资者,投资者才会对你信任。 实际上,先售后租这个模式也是经过争议的,很多人说你把商业街卖了保证就乱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们不卖也不行,早年不卖也没有钱,所以一直是卖,卖了之后发现不能全都卖掉。 我们卖了一部分,保留一部分,这是商业街里面的经验,要留一些主力店,留一些前期运营的空间,喜马拉雅共享空间也要保留起来。 一个好的产品老想银行支持,那多难啊?银行、国开行为什么支持你?所以还得要靠自己。 我们是良性循环,原因是我们跟业主共同持有这个物业,共同运营,所以他没有压力。当然,我说的良性循环不仅是财务良性循环,包括品牌、客户、品质是我们坚持的。 未来市场我更看好喜马拉雅公寓,远远超过了商业街。因为商业街个性化太强,公寓标准化,更适合我们。做了多年房地产,知道硬件是什么,公共空间怎么做,怎么提高效率,甚至怎么打造地标,同时投资者更有连锁性。 喜马拉雅本身是一个客户可以连锁度假的地方,这个功能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简单的长租公寓或者简单的酒店。 观点地产新媒体:阳光100毕竟是在港股上市,如何让香港的资本市场理解你的产品和模式? 易小迪:我们做房地产这么多年一点都不着急了,认不认可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现在资本市场的关注点都在主流地产上,我们在非主流,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你,甚至同行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你这个商业模式,但鞋好不好只有脚知道,我还是要把自己走向良性循环。 其实,从做住宅转到这个行业,完全是两个行业,是两批人才,但是转过来后,我们还是看到了亮光,这个亮光就是利润空间,还是有竞争的蓝海,走过来是不容易的。 第二,我觉得重资产轻资产没什么可争的,有钱就做重资产,没钱就做轻资产,因为这是根据你的实力来做的,也就是说你觉得这个项目很好,有钱的话,不卖也可以持有。 如果没有钱,就做轻资产,不存在争议。如果你自己不去做这个项目,就没有资本能够看得懂你,所以要想快速发展,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做得好,跟别人共同发展。 没有必要在资本市场过多地纠缠别人对你的认可,但是在项目上别人对你认可是必须的,否则我拿着项目,资本也不认可,做优先的配套也做不过来,也不敢做。 现在我们也在放杠杆,跟央企合作,跟其他一些公司合作,他们愿意跟投,愿意做,其实对我有很大的支持,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项目的认同。 也就是说,一个项目有没有资本跟进,就看做得好或坏,这没有什么争议的。反过来说,完全做重资产反而是害怕的,也就是说你看好别人不看好,那多危险。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觉得制约商业地产的发展因素是什么? 易小迪:我觉得难点在于刚才说的资本市场的认可,包括政策环境、银行对商业的贷款,还有一些REITs, 这些才是制约我们发展的难点。 因为银行贷款难、贷款比较慢,甚至按揭比较难、比较慢都会带来挑战,这就制约了这个行业和产品的快速发展。 也就是说,难点不是在投资端,而是在金融支持端,这个政策还没有跟上来,或者说银行也没有意识到,这是未来一个很大的市场。 我想这个也不能着急,要等整个行业成熟。但不管怎么样,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城市化的过程,到城市的不断升级换代,繁荣发展,未来的机会,每个发展商都在转型、都在探索。 至于城市运营项目,我们只是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两个主力产品。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些年阳光100受到不少质疑,您如何评价阳光100转型的得与失? 易小迪:我觉得这种转型,可能是过去有失误的地方,但走到今天,总的来说,得远远大于失。我们确确实实不断把主力产品做成行业标杆,做成一个品牌,做成地方的文化客厅,越来越有信心、有能力了。 我觉得附带作用会得到投资者认同,会得到合作方认同,会产生更高的收益——这是最后给你的一份成绩单,但前面必须找好自己的定位,做商业要有一个长线的思维。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还是乐观吧? 易小迪:我还是刚才的观点,这一两年要做好底线思维,未来会有一个很好的窗口期。 要做好过两年紧日子的准备,要收缩一下,但我们也拓展新项目,但新项目也依赖于跟别人的合作,不是自己单打独斗。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从海南出来,会考虑回海南拓展吗? 易小迪:要找机会,我们在海南有个旧改项目,已经开工了,在海口龙华区,那个地方也是比较合适做个喜马拉雅的模式的。(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7月17日,由钛媒体、链得得联合六脉数字科技、区块链服务网络BSN联盟共同举办的“T-EDGE X 全球产业区块链峰会”在大兴圆满落幕。本次峰会特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柴洪峰,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发展联盟理事长单志广等重磅嘉宾,更有中国移动、中国银联、中钞信用卡集团、蚂蚁集团、腾讯云、百度、恒生电子、京东数科、微众银行、中国信通院、网易等知名产业与科技巨头共论产业区块链的落地范式和行业前景。作为一家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高科技、创新型银行,微众银行在AI(人工智能)、 BlockChain(区块链技术)、Cloud Computing(云计算)、Big Data(大数据)等金融科技领域,践行全面开源的开放银行战略,成功打造了多个国际和行业领先的创新性技术及应用,多项成果走在行业前列。微众银行于2015年开展联盟链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以一揽子开源技术方案为核心,全面构建了满足分布式商业发展要求的金融级区块链基础设施,并以此孵化区块链上的应用生态。微众银行与腾讯等多家金链盟成员单位共同组建金链盟开源工作组,协作打造了一套国产安全可控的企业级金融联盟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FISCO BCOS于2017年正式对外开源,并积极构建开源社区。截止2020年5月,金链盟成员单位已超150家,开源社区内汇聚了超1000家企业及机构、逾万名社区成员参与共建共治,数百个应用项目基于FISCO BCOS底层平台研发,超80个已在生产环境中稳定运行,发展成为最大最活跃的国产开源联盟链生态圈。以下是微众银行区块链负责人范瑞彬在“T-EDGE X 全球产业区块链峰会”上的主题分享,详细介绍了微众银行在技术、应用、生态上的三大实践。演讲内容经链得得编辑、删减后发布:非常高兴参加由钛媒体和链得得举办的T-EDGE X全球产业区块链峰会,我是范瑞彬。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主题是《微众银行在区块链领域的三大实践》。先简单介绍一下微众银行,微众银行是腾讯牵头发起设立的银行,也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我们的科技人员占比超过50%,我们也是国内首家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商业银行。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微众银行区块链。我们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共建了最大的国产开源联盟链生态圈金链盟,从应用落地以及成员还有开发者数量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应用在生产环境运行:80+;金链盟成员单位:150+;生态圈内机构/企业:1000+;生态圈内个人开发者:10000+;机构间对账平台交易笔数:1亿+;司法存证平台联合合作伙伴存证量:10亿+;网贷机构良性退出投票平台表决待清退资金:400亿+)。这几年我们在区块链领域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就是技术、应用和生态。技术方面,我们这几年打造了从底层到中间件层再到应用层完整的开源体系,同时也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应用方面,整个开源生态圈里已经有大量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成熟应用的落地。生态其实是我们非常关键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条发展路径,后面会详细给大家介绍。我们先看第一部分,标杆应用。我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跟大家作一个分享,第一个就是版权领域。版权领域里面长久以来一直有着确权难、维权难还有交易难三大问题。所以我们跟人民网一起合作推出“人民版权-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在版权生态里面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版权确权、监测、侵权取证、诉讼的全流程线上化和自动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案例在监管领域。2019年,在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指导下,深圳市互金协会联合微众银行推出网贷机构良性退出投票平台。我相信很多人也知道,网贷机构退出存在一个老大难问题,一个网贷平台涉及到的债权人非常多,而且分布在各地,涉众决策非常难。我们运用人脸识别、数字证书技术实现用户实名认证,通过搭建投票联盟链,保证投票结果真实可信,从而确保整个退出的良性和有序。截止2020年初,已在全市(深圳)30家网贷机构投入应用,服务投票人数40余万人,覆盖待清退资金400多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还有一个案例,在区块链+智慧城市领域,这个应用现在非常热,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领域。政务领域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做好既能打通数据孤岛又能保护好数据隐私,这个问题其实是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恰恰这个场景里面是区块链技术能够发挥用武之地的。所以我们和澳门政府合作用区块链驱动他们构建智慧城市,既打通各个政府单位之间的数据孤岛,同时做好隐私保护,真正给市民带来极大的便利。我们构建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实体身份标识”及“可信数据交换”的解决方案WeIdentity,利用这个解决方案达到的这样一个成果。下面分享一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因为我们本身也是一家金融机构,所以我们肯定也会考虑怎么把区块链应用到金融领域里面。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其实在区块链没有诞生之前,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以往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说这个供应链一般比较长,怎么能够让这个供应链末端的中小企业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这是一个问题。我们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核心企业、一级供应商以及链路企业将关键的交易以及关键的应付账款等等上链,从而做到把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区块链实现流转,从一级、二级一直流转到末端,从而支撑末端企业的金融需求。一方面能够让小微企业、中小企业能够享受金融服务,同时对核心企业来说可以帮助它把整个供应链运行的更加健康。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一些以往做不了的场景和业务,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典型案例。同时我们在司法领域也是比较早的就涉足。2017年,我们就推出了司法+区块链,而且我们是当时首个在模式上真正把司法机构纳入到链上的。我们觉得只有把司法机构纳入到链上才形成了整个领域的价值闭环,这几年下来我们已经联合合作伙伴存证超10亿条。通过这个数据其实想说明,区块链技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本身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和提升,已经能够比较好的支撑一些规模较大的业务,也是希望让整个行业的信心更加增强。再分享一个是我们最近比较关注的在隐私保护领域的解决方案——WeDPR。其实业界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就是喜欢去提一些通用的隐私保护解决方案,这里我们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就是我们更倾向于把隐私保护的很多技术去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形成场景化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在隐私保护方案上的主要思路。所以我们主要是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而且我们觉得是区块链能够发挥用武之地的典型场景抽象出来,对这些场景我们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说隐匿支付、匿名投票、匿名竞拍、选择性披露等等。我们最近还推出了一个非常创新、非常有意思的业务案例,就是如何把区块链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今年6月5日,微众银行联合北京环交所、北京绿普惠科技公司共同搭建绿色碳交易积分区块链,上线“绿色出行普惠平台”。这里是将环保领域的众多角色、众多单位用区块链的方式以及用市场化的手段将他们连接起来给市民提供一个绿色出行的平台。同时能够结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我们做这个案例背后有一个逻辑,我们一直认为区块链技术其实在社会治理领域是大有可为的。早在去年9月份,微众银行就已经在第五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正式发布了区块链优化社会治理框架“善度”,随后我们发布了善度的白皮书和相关应用案例,绿色出行的案例也是结合这个框架的实际落地。前面介绍的是我们参与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不管是做应用、做项目、做案例,我觉得背后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开源技术。微众银行提供一揽子开源区块链解决方案支持业务应用。从最底层的,我们在2017年就联合金链盟开源工作组共同推出了国产的开源联盟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推出这个平台之后我们又进一步推出了一个中间件平台Webase;在中间件平台之上,我们后来又推出了一些典型的应用组件,比如说通用跨链、身份标识、消息协作。通过底层、中间件、应用层三层的开源技术,让开发者在这三层之上快速构建自己的应用,从而真正让他们能够以最低的门槛、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构建他所需要的业务落地项目,这个我觉得是技术给业务、行业带来的重要价值。我们觉得对于开源能够非常好的消除大家的技术门槛以及心理门槛。最后我是想介绍一下我们比较独特的一条发展路线:开源生态。很多人问过我们为什么要做开源生态。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是这样,如果真正希望把这个开源项目、开源技术让它有生命力,我们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联合众多伙伴一起共建一个开源的生态圈,让各种角色的伙伴在这个里面,一方面他们能贡献自己独特的价值,另外一方面能让他们在里面收获价值,这样的话这个开源技术、开源项目才会真正有生命力,才会被大家真正所了解、被大家所认可、被大家使用,甚至被大家回馈,所以这个是我们做开源生态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还有一个出发点我们也是经过蛮多思考,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科技史上,国内(公司)其实有的时候在一些领域最终丢掉市场,或者在这个市场里面我们没有占据一定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技不如人,有的时候我们在某些领域技术积累也是不错的,但是最后为什么我们国内的企业没有在这个里面拿下相应的市场呢?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以往很多时候是靠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产品去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链、产业生态做竞争,这种情况下面很多时候是毫无胜算。这句话在现在这个时点来说的时候相信蛮多人会有共鸣和感触的。所以我们觉得生态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而且又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发展起来的,它需要花很长时间、花精力共同的培育。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做开源的时候就考虑我们走的是建开源生态的这条路线。虽然这条路线很难,但是几年下来我觉得还是有蛮多心得、蛮多收获的。这几年下来我们和很多咨询公司,SI公司、云平台、媒体、培训公司、高校、科研机构等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一起构建了一个最大的国产开源联盟链生态圈。同时这个里面也有大量的各个领域的应用落地。因为开源生态最终很重要的一个体现点就是体现在到底是不是真正有应用落地,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关键的。这几年下来我们也是和很多合作伙伴一起做了大量的开源社区、开源生态的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去帮助社区的良性发展,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使用开源社区的开源技术。所以我们做了30+的全国巡回Meet up以及50+的线上公开课。同时我们也组织举办了多项区块链大赛,我们希望让这个行业里面优秀的个人、优秀的团队、优秀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发声和曝光机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举办大赛的重要出发点。我们也能看到这个赛事在区块链领域质量也是越来越高,这个也体现行业在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我们也在国际上面在区块链领域发力。2019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亲临微众银行展区,详细了解微众银行金融科技系列开源成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培育。我们把区块链看成是一个中长期事业,一个中长期的事业里面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个短时间是看不到成果的,但是中长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和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共同编制了《区块链产业人才岗位能力标准》,我们也和国内、国际上的很多高校开展课题以及课程的共建,以及和计算机学会、人民网等等很多合作伙伴在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这些是我今天跟大家报告的一些主要内容。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去和更多的开发者以及各类单位机构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合作,一起推动这个产业健康发展,谢谢大家!(本文原发布于链得得,授权钛媒体App发布,作者:仇杨涛)
金融家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账房先生类型的,还是一类是思想家类型的。前者很常见,大学常规教育出来的都是这种类型,号称经典,而且他们也以为天下搞金融的人都是这样的。后者很罕见,但他们很低调,通常存在于百年老店。这个逻辑也简单,如果没有战略眼光,百年老店也根本无法存在。 罗斯柴尔德家族每年要举办一次“包容性的资本主义大会”,请来的嘉宾均为超重量级,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英格兰银行总裁马克?卡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务董事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等人。通常这个会议有200多名超级富豪参与,平均每人控制1200亿的活动美元资产。一位BBC记者回忆访问罗斯柴尔德办公室见面时的情景,“你好”,爵士的管家作了个欢迎的手势。他站姿优雅,举手投足颇见功底,典型的英式贵族的管家礼仪。“请坐”,管家安排我坐在了客厅中央一长桌旁。“请问喝什么茶?”“英国茶,谢谢。”我环顾四周,这不象办公室,倒象是个小型星级酒店。“有多少人在此工作?”我问管家。“爵士,我和秘书。”管家礼貌地答道。整个客厅约四十平方米,左手正中央是壁炉,两侧是书架,摆满了书。右边两米外是一张圆桌,上面整齐地叠放着几份当天的报纸。我面前的桌子约四米长,一半全摞满了书。 英国78岁的银行家及罗斯柴尔德资本合作公司(RIT)董事长雅各?罗斯柴尔德(Jacob Rothschild)曾经提醒投资23亿英镑信托基金的储蓄者们:全球金融存在不稳定性且未来收益较为脆弱。他发表这个警告的根据是自己的研究报告,RIT信托机构发表的年度报告指出:在“经济困难的大背景”下,投资者面临着“可能与二战同样危险的地缘政治形势”。他表示,这是由于“中东的混乱和极端主义、俄罗斯的扩张、欧洲受到失业率威胁以及欧盟未能解决结构改革等原因引起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研究报告结果,实际比该家族上一次的报告结论更为严重。同时这个报告还列出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出现的几大主要危机以及可能被高估的股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信托机构成立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雅各?罗斯柴尔德的个人财产。雅各?罗斯柴尔德的女儿汉娜也同样在该信托机构董事会任职,两人共同拥有价值约1.6亿英镑的财富。这家信托机构因其完美的跟踪记录和完善的保留资产方式,在私人投资者中非常受欢迎,因而后来也成为巨贾富商的投资保值渠道和机构,并且于1988年就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平均年收益为12%。 这次罗斯柴尔德勋爵警告非常明确:“我们最优先考虑的仍然是保护股东的资产,这比基于短期回报的投资策略更重要。”如果将他的话解释的简单一些,那就是今后投资者要期待的不是赚更多的钱,而是在今后巨大的地缘风险面前,要设法让钱能保留下来,这才是未来的重点和方向。 他是什么时候发出的警告呢?答案是:2015年3月24日,也就是4年前。 如果愿意认真追踪研究一下这个事情的人将会发现,那个时候,这个世界恐怕除了安邦咨询(ANBOUND)连篇累牍的警告之外,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有如此远见和清晰预测的机构。当你被迫开始关注通胀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的财富已经接近清零,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太少。 回顾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还处于高峰状态,大家讨论和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再高速增长20年。地缘方面的著名学者郑永年的观点——中美贸易战让“地缘政治又回来了”,发表的时候已经是在2018年3月。在2015年,金融投资研究界对于未来风险的认识,主要关心的是通胀风险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对于未来风险的提醒是:(1)先求知,再投资,少损失。(2)不跟风、不迷信、不盲从。(3)多一分谨慎,少一分风险;多一分了解,少一分损失。(4)股市有风险,量力而为;理性参与,不要卖房炒股、借钱炒股……。在2015年,著名的财经频道?金融界提醒大家注意,一辈子有三次暴富机会,最近的一次在2019年?同样是在2015年,大家突然发现,房子又好卖了,乐观情绪遍布金融界。 对比中国金融界在2015年的表现,世界金融界也好不了多少,只是他们很专业地从来不回归分析自己的预测和判断。 2015年,著名的数据分析公司CB Insights和会计审计公司KPMG(毕马威)联合发布了《2015年全球风险投资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的风险投资总金额达到了1285亿美元,较2014年的890亿美元相比,同比增长了44%。这个投资金额也创造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记录。2015年,在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里,有71家公司成功进入独角兽俱乐部,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其中,第一季度出现13家独角兽,第二季度出现23家,第三季度出现24家,第四季度只出现了12家。2014年,新晋独角兽公司的数量为53家。 这两家著名机构认为,与往年相比,2015年的风险投资金额规模更大、投资领域更广。从生命科技到金融科技,从零售领域到教育等等,这些领域的变革与创新空间都是非常巨大的。投资者也是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因此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如果非要说未来的问题,那么可能会上调的利率算是真正的风险。 回顾过去是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对此感觉恐惧,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全球化与市场空间萎缩的关系,他们无法理解特朗普“美国第一”的政策对自由贸易的改变,他们没有能力预见中美贸易战,更不愿意相信美联储这样的金融权威可以低下高傲的头而屈从于现实。当然,他们更加不会预见到世界未来将会再度走向货币扩张的通道。 现在几乎没有人否认,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资本大潮过去之后如何保有财富。现在保有财富是如此之艰难,既要面临世界各国的税收屏障和惩罚,还要面临市场风险的动荡和冲击,更要面对各种天花乱坠的诱惑和梦想,还有利率、资产贬值、汇率风险以及各式各样的盘剥。很多人没有想到,财富的保有在文明的时代依旧艰难,充满着不确定。如果到了这种时刻,到了无数英才家道中落,无数公司倒闭,无数房产无法脱手,黄金甚至虚无缥缈的数字货币都在狂涨,才想起4年前某些人的警告,那只能证明自己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聪明和智慧。 实际上,这就是“大金融”与“小金融”的区别。现在的世界,如果企业家仅仅是想做生意那点事儿,已经难以立足发展了。熟悉李嘉诚的人透露,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的方法就是在内心考虑公司的逆境,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时,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其实,大企业和小企业是一样的,时代改变了,不这样做也不行了。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世事变幻,在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面前,如何保存财富变成了比扩张财富更重要的问题。这时候,只有思考“大金融”的金融家才能拥有远见,才会在危机来临时保有财富。
社交、电商、直播等各种形式的市场渠道一直在更新的当下,格力如何自我革新?对此董明珠表示,有了互联网以后,才产生了新零售,过去没有线上必须到店里才能买到,但现在这些小东西在线上买就非常便利,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也是有局限性的,作为家电空调领域,有重要的一环,就是家庭安装,必须要走到家庭里去,就要有一个庞大的服务队伍。“所以我们定义一个新零售是线下线上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新零售模式,这是我们一直开始逐步在推动的一个事情。”此前,董明珠已经进行了数次直播带货,销售额也从20万、3个亿、7个亿,到40多个亿,再到一百多亿,董明珠因此也被成为“带货女王”。谈及这个称呼,董明珠表示,自己还不能称之为网红,因为展示的是企业的文化,直播带货令她感受最深的是,格力空调在人们心目当中的烙印很深,一讲空调就是格力。但实际上,格力已经是完整的家电产业链。同时,直播也带来了好处:第一,格力这个品牌,现在让更多人知道了,格力原来不仅仅是一个空调,而是一个家电全品类的研发制造商,这对格力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二,把线上模式和线下结合起来,缩短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第三,我们几万家经销商慢慢清醒起来,知道未来必须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给消费者的服务实际上提高了一个服务档次,很多经销商已经通过这种模式开始感受到线上的价值所在。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在全球产业链中,怎么看待企业间彼此先后的依存?董明珠给出的答案是:第一个是尊重,第二个是协同,第三个是共赢。采访最后,被问到自己女强人的形象,董明珠表示,强人是别人的感觉。“外面都讲我是女强人,我一点不强。因为你在这个位置上,行使了大家习惯性的思维是,这应该是男性干的事情,男人拍台子发脾气,你不会说是男强人,女的拍台子你一定是女强人,实际上那都是工作需要你去做的事情。”最后,主持人杨锐和董明珠约定,将参与董明珠十天后的直播带货。(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武枫叶,编辑 | 曹天鹏)以下内容是钛媒体杨锐与董明珠的对话实录:“我还不能称为网红,因为我在展示企业文化”我也将用Rui—Dialogue开启今天的对话。马上要揭开谜底了,今天Rui—Dialogue邀请的这位嘉宾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品牌这个名片的代表性企业,是谁呢?她就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带货女王”董明珠女士。欢迎您董总,上次咱们见面好像是在约翰内斯堡,那次采访我学到了很多,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您志在必得,要想研发手机,并且想要取代iphone,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现在还有这样的野心吗?董明珠:我觉得不叫野心,我们都要有梦想要有目标,作为制造业本身就是创造生活,给别人生活带来改变,这就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一直不断地在满足或者追逐于消费者的需求去打造或者创造新的产品。董明珠:我们在几年前就这样讲,新零售就是线上,线下就是传统的销售,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我觉得是有一个历史的背景,也就是新零售就是线上销售这种模式,是因为有了互联网的这样一个时代,才产生了一种新的线上销售产品的模式,但是他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说我们买零星的消费品,过去没有线上我们必须到店里才能买到,现在这些小东西在线上买就非常便利,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作为家电空调领域,有重要的一环,就是家庭安装,必须要走到家庭里去,这是第一。第二、他既然要走进家庭,就要有一个庞大的服务队伍,格力几年前,就看到了线上模式对空调领域或者对家电领域的改变,还是蛮重要的。我们在两年前已经在思考,作为一个企业来讲,使命不仅是要打造一个好的产品,更多的要带动一个团队,像格力这样几万家的专卖店不可能一刀切,说都去线上去卖,几万家专卖店背后有上百万人的生存,所以必须有顾全大局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推动,要引领同时还要什么?实践。这是疫情给我们带来一个最大的改变,疫情逼着我们要快速的让专卖店认识到,消费者再不可能走进你的店里了,这时候你要走出去,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转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特别是我们遇到很多消费者在疫情当中,他顾及到的是什么?我要呵护我自己的健康,天气不是太热的情况下,他对购买空调根本没有什么欲望,当你的产品没有市场的时候你的产品就没有价值了。我们一季度一分钱没有销售,按照往年我们要三四百个亿的销售,一季度几乎是停顿的,无论是渠道商家,还是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就是下面怎么办?你原来想要去做的事情,可能大家觉得,我们挺好,我们每年都卖那么多,我们一样的,但是现在重新认识,我们的消费要揉进什么?更贴近市场的模式,所以我们定义一个新零售是线下线上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新零售模式,这是我们一直开始逐步在推动的一个事情。董明珠:可能他们是用数字来评价一个结果吧,看每一次格力卖到最后,从20万,到3个亿到7个亿,然后到40多个亿,再到一百多亿,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看到的是不是一个单一的带货,我还不能称之为网红,因为我是在展示的是企业的文化,这次直播我感受到很多的变化。格力在人们心目当中的烙印很深,就是空调,讲空调就是格力。格力已经是完整的家电产业链,冰箱、洗衣机,生活电器,厨具一系列已经完成了整个的研发制造,格力电器是家电行业唯一全品类由自己生产完成的,我们从来不拿到外面贴牌,我们一直强调品质的重要性,我们非常看中这一点,每个产品都是用自己的生产队伍来制造完成的,所以直播以后,我们感触到几点:第一、格力这个品牌,现在让更多人知道了,格力原来不仅仅是一个空调,而是一个家电全品类的研发制造商,这是对格力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小家电,买个风扇,真的我们感受到消费者不会到你店里来买,买空调顺便带一个风扇走,小家电类的,电饭煲,水壶,吸尘器等等,直接在网上一下单就可以了,因为他不存在安装的问题。这是线上直播的好处,能将产品品类展示的更全,范围幅度也更超前,格力现在总部的展厅,两千多平方,产品也没有展示全,而有了线上,就可以琳琅满目,展示的很清楚,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我们把线上模式和线下结合起来,可以快速的提升什么?跟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过去我们肯定要几天,现在空调今天下了三天之内完全可以装上,以前就做不到,这个变化对我们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大,这是第一个大。还有个大变化,就是我们的经销商,其实我带货并不是因为你们看到的是数字变化很厉害,真正称为我是“带货女王”,我最大的感受是让我们几万家经销商慢慢清醒起来,知道未来必须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做得更加完美,给消费者的服务实际上提高了一个服务档次,这点来讲我觉得是非常高兴的,很多经销商已经通过这种模式开始感受到了线上的价值所在。董明珠:消费群体是多样的,像我们卖空调,大家都认为空调过去都是低价,在我们这次当中,我们既满足了这个需求群体,同时也满足了高端需求群体,我们产品销售的过程当中,很多卖的很好的产品都是新出的,在这个行业是没有的,这是我们研发的技术。比如,我们的产品可以节能30%,通过我们的设计在节能的基础上更加节能,这是给消费者带来很大好处。格力是以静和节能出名的,你用格力的空调可以这样讲,我用一个普通的空调一年三千块钱电费,用格力最少要节约600块钱以上的电费,你说愿意买一个,虽然当时买很便宜,但是如果多一点钱,意味着未来的十年每年能省多少钱。这个东西有消费人群是分了不同层次的,有的消费群就是我要临时买一个便宜的,这个群体我们也满足了,特别是前几次我们搞促销,在带货是的过程当中,我们每一台亏350到400块钱,我不卖不亏,要卖一台我要贴400块钱进去,我们去年双十一大概贴了50亿进去。现在我们发现贴钱越来越少了,依然还要贴,但是贴得少了。比如刚我们搞的活动,那些产品都贴了,但不是贴300,我们可能贴100、150块钱,逐步在把亏损的钱找回来,消费你高档的产品。类似这种消费群现在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达到一个平衡,这个产品我们为什么亏钱要做,不是当下,因为他用完比对完以后,他下次更新的时候有钱的时候,一定是选择格力,所以我们更做的是长远的一种方式。董明珠:格力分两大类,一块是消费品类,主要是电器类,比如像我刚才讲的,我们厨房,现在我要炫耀一下我的产品,做厨房我们可以做到油烟机,家里没有油烟味,你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这是第一。第二、我们油烟机可以六年不要进行清洗,你听完我的,你对油烟机是不是有全新的认识。董明珠:很多家庭主妇做饭的时候家里油烟味飘的,这个做过测试,长期在厨房容易得恶性肿瘤,首先解决他为什么会有油烟,你要想从技术上让消费者真正解决他的痛点,要用技术来解决,我们的油烟机一做出来,我们就实现了无油烟。董明珠:对,我自己感触最深,原来我用的是进口的一个油烟机,说心里话,我觉得油烟机他们有很长的历史,他们都解决不了油烟味,我每次一回家,家里在做饭,满屋子、楼下楼下都是油烟,我们这个产品出来,他们说董总我们这个没有油烟,我说可能吗?国外几十年,上百年的油烟机我用的都有油烟味,我们能做到吗?我换上我们的令我很高兴,真的没有油烟。董明珠:我一定要回家下厨的。这是我们讲厨房类的系列,比如洗碗机,原来我们买进口的洗碗机,但是一天以后,打开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碗摆放都不能满足,中国人吃饭是一个碗很深,外国人都是盘子好清洗,碗有特性,我们设计的洗碗机一定按照中国的特色来设计的,所以保证每一个碗的角落都能洗干净;第二、根据中国的油大,跟外国人吃西餐,中国很多都是做的油比较浓的,像这种我们都让他清洗干净,而且一体式的。董明珠:不可能,时代在进步,我们一直在思考,现在好多年轻人,刚刚结婚的,或者是单身汉,老在外面吃不合适,我们做了一个专门做单身汉或者两口之家,或者临时疲劳的可以做三菜一汤,加个米饭,把各种菜个配料摆在里面,30分钟以后,拿出来全部做好,所以你要不断的创新,而且还可以同时是烤箱,没有任何异味,中间我们做了各种技术处理,各种各样满足厨房里面需求的,我们都在积极的去不断地去创新,去研究。董明珠:当然这是一个方向,而且不仅是老年人,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摆脱了过去的什么?这种复杂的,又是粗糙的,又是简单的,烦琐的,这些日常的一些必备的动作,我们更多的是从这种琐碎中解放出来,我觉得他是一种解放,不是说简单的说是享受,我们跟过去的时代的环境完全不同了。董明珠:关于品牌设置,我们格力、有京红、有大松,但是我们希望以后再这三个品类里,我们找三个不同的路径,比如高端产品、一般消费,一个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没有必要买一个油画空调,上下出风,又是电视机,又是空调,没必要,我买一个最简单的空调、最简单的饭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给他得到一个智能的改变,比如像格力空调,你用语音控制他,回家我进门之前通过手机,就可以把空调打开,家里设定了温度。第二个最多的特点,我们空调分类特别多,儿童、客厅、卧室,在品类上更加明晰,并不完全在品牌上,在品类上更加细化,这样的话可能消费群体是提高他的生活品质,而不是你有了几个品牌,几个品牌是有好处,我记得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在国外的,有欧洲的一个市场当中,他有两个店,隔壁也卖衣服,这边也在卖衣服,但是好多商品这个店很少买,都到隔壁买,隔壁那个便宜,这家竞争就很艰难,有一天突然卖便宜的那个老人去世了,这个店也关了,为什么?说我们俩是兄弟,我们俩用这种策略,这边卖得高价那边卖低价都到哪儿买,最后背后是他们俩在利益分配。如果一个企业仅仅靠品牌分类,某种程度我是不太认同的,那叫做商人的思维,而作为制造业来讲,更多把品牌扎到人心里面,只要这个品牌我信任他,那样才能推出更多好的品牌。“有需要就必须要投,公司研发经费不封顶”董明珠:很长时间我就讲我的观点,商业精神和工业精神他有本质的区别,商人把货卖完就履行完他的职责,制造业、工业精神不是,他是把消费者满足以后,像空调用十年,现在25年的消费者还在用,你品质不好,可能一年两年就坏了,消费者很快不会买你了,他不是因为商家卖的空调,他就不买这个商家出的东西,他只不买这个品牌而已,所以我们认为商人卖货履行完他是赚钱,他相对简单,我们说无奸不商。董明珠:我讲的是事实,并不是商人本身,商人不要履行这种职责,他就是一个卖东西。董明珠:他没有必要你这个产品卖坏了,我来赔你,商人怎么可能赔,企业不一样,并不是贬低商人,商人履职,我把东西拿来了,我卖给你就完成使命了。董明珠:那倒不会,我觉得现在是数字化的时代,商品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制造也是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也是数字化、智能化,所以整个一个时代,我认为互联网的时代到来,是我们颠覆了过去的传统一些思维,是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里面,这个数字化不属于某一个领域,他是一个全品类的。董明珠:我对研发经费从来没有固化式的,说今年要投50亿,明年投100亿,我个人认为,从我们实战当中来看,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对外,我认为是根据需要来做的,就是说我们现在不是竞争你是什么,我们更多的梦想是什么?很单纯,就是我创造一个新的技术,是实实在在给这个社会上的资源消耗,消费者的品质生活提高,是围绕绿色来做方向研究的,所以你不要讲我是世界老大,我的技术怎么样,其实我们很单纯,每次我说我们一定要有自主研发的能力,为什么?因为你不能自主研发,对社会的贡献不能讲是最大,你永远是依附于别人,当然也有贡献,依附于别人的创造力相比贡献是不大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格力电器没有告诉你研发经费达到百分之多少,我认为有需要就必须要投,所以在我们公司研发经费不封顶。比如空调行业,我们现在做的这些技术我认为就是可以讲是颠覆了,过去就认为空调病怎么解决,我们围绕空调病怎么解决把他搞出来,人需要暖风,从地面上吹着你暖风多么舒服,冷气我们不对人吹,对着天空吹,没有风是不可能的,只有有风不吹人才是真道理,这个东西我们一定要贴近消费者是改变他的品质生活质量为导向的研发,所以我是认为,我们做技术革命,研发经费到底是多少,当然我有一万多人研发经费,假设我一个研发人员只有五万块钱年薪,别人是一百万年薪,你认为哪个研发经费投入多,我把研发经费只做在材料上,我认为他是研发经费。董明珠:那是,我们曾经做光伏空调,这个产品到目前为止依然只有我们一家,这个技术是我们独创的,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中国人怎么能造出这样的产品,但是我们就是自己造的,所以我们要有自信,反过来讲一定要有自信,另外要有责任感,你自信和责任感强化了你的什么?创新意识。当时我们就是因为资源消耗太大,所以我们就在研究,2012年发生巨大的一次雾霾事件,知道了工业对环境的破坏很严重,我就在想,耗电,电是靠煤烧出来的,大量的烧会带来很大的污染,同时潜在的资源消耗的问题,回来我们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我们能做出来一个不要电的空调,当初跟他们讲不要电的空调是不可能的,只是不要消耗能源,我们把光伏发电转换,吸收太阳能进来以后,转化成电量,然后进行应用,到今天为止我们的产品已经卖到全世界很多国家,国内也有很多人用,你说这个技术多好,我们广东总部用一年节约800万电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研发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董明珠:对,你说这些要不要研究,我们是不是跟别人去学,改变一下,当时我们做这个已经花了有一个多亿,都很紧张,拿单子都不敢找我批,好像投那么多,没有效果,觉得不好意思,我跟他们说,这是新鲜的东西,新生事物必须要有牺牲,即使我们再投入两个亿不能成功,我在不成功中里总结经验,也是一个积累。全球化就要尊重、协同和共赢我们可以讲艰苦奋斗,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但是毕竟是个生态,生态就是全球产业链,整个这个链条是巨大的,在这个巨大的全球链当中,格力希望成为哪一个环节,或者怎么看待彼此先后的依存,美国要切割要搞平行市场,你觉得能做得到吗,从您关心企业科技研发的角度、生态这个巨大的话题来看。董明珠:我觉得是这样的,第一个是尊重,第二个是协同,第三个是共赢。尊重是什么?我们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因为要用自己的实力来让别人分享,我认为这是第一个我们要坚守的;第二我刚才讲的包含在尊重里面,技术是没有止境的,你即便做到今天,明天又有新的更多的技术出来,你要不断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尊重别人的技术,其次自己要不断地研发技术,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协同,就是不要摒弃,不要排斥协同发展,用自己,用别人,用我们自己互相都最好的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董明珠:我觉得绿水青山不仅是中国,是世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按照这种思路去检讨或者是注意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特别是制造业,所以在白色家电中,现在积累的电器产品数以亿件,但是我们在过去的时候,这回到第一个问题商业精神,为什么这么讲,很多人是逐利而行,不赚钱哪里有钱搞研发,合理的利润来支撑企业的发展这是应该的,付出劳动他应该得到回报,一个制造业把一个好的产品卖给你,他理所当然要盈利。白色家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出现什么呢?二手市场存在巨大的隐患,一些旧家电拿来以后,进行外观的粉饰,修完以后又冒充一个合格产品卖到第二个消费者手上,这是存在巨大的不安全因素。在废旧产品当中,把对自己有用的产品拿出来,把其他废品扔掉,所以我们土质污染,水质污染都是因为废弃产品导致的二次污染,所以格力电器应该有七八年了吧,我们就在建自己再生资源公司,这么多年来不赚钱,投入很多,就把废旧的电器产品拿进来,然后进行拆解以后,进行二次再造。这时候应该学的是日本,我95年到日本发现日本再造城市矿山,我觉得很有价值,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今天,就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所以格力电器已经有6个生产基地,专门是废旧回收的电器产品拿回来再回炉,再熔断再进行制造新的材料。这个没有人去抢,因为不赚钱,谁都不会抢,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甚至于我们现在有的企业是卑鄙的手段,我当四届人大代表,我每次提的不可缺少的是政府要出手保护环境,营造公平的环境,优秀的企业,创新的企业,讲诚信的企业让他们有一片天地,要严厉的打击那些劣质产品和劣质行为,往往我们现在虽然在进步,但是我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董明珠:实际上你看看到欧洲,你看他们对环境污染是有制定相关的条例,一样是政府行为,这是人人要关注的问题,反过来,我认为我们国家在这块,还要加大强势的力度才行。地方保护,很多的行为,并没有真正推动绿色,总是讲绿水青山,我们理解为每一个制造业,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围绕绿色而行。董明珠:对,就是要媒体监督,每一个媒体要都敢发声,用放大镜去找,督促企业走上正道。我们很多的企业,企业家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其实很多企业家他都是有胸怀的,他都是愿意为整个社会、国家负责。国家是人民组成的才叫国家,没有人民哪里有国家,我们对国家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很多企业是因为迫于无奈,人家都弄虚作假,我不弄虚作假我就吃亏。“我们要创造更多自己的标准”董明珠:还是从自身的产品来着手,不管是国际化也好,国内化也好,没有好的产品一切归零,当然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客观上不可跨越的一些问题,比如像现在国际上的这种形势,可能对我们来说都是有一定的难度,你不能说因此而退缩,你还是要感动别人,我觉得还是用感动这两个字来表达我们的心态。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但是我们用真诚去对待别人,相信你回到前面讲的,一定用事实让别人能够认同你是最重要的。董明珠: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一直走在前面,今天把大湾区更好更大的整合,其实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交流,没有统一思想没有一个认知,我们在这个建设过程当中,到底我们要改变什么要做什么,我觉得我们落脚点落在什么?贡献。有人经常问我,董总大湾区你们从中有什么好的优惠政策,你能得到什么?我当然不是因为他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一个机会,又是怎么发财了,我们还是用一个平静的心,我们更多想怎么用我们自己的能力去扩大,做得更好。大湾区的未来实际上是把他发展成为过去一个,像我们原来讲,总书记在到我们这儿来的时候,广东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不是强省。没有做到强,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创造能力,你贴牌,我们特别是过去很多的是以贴牌加工这种,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自己的技术,外国拿个订单来你就生产,最后出口出去,所有技术来源标准都是别人的,我们要创造更多自己的标准。格力全球战略是怎么样的,新的格局下,制造业企业出海目前处于什么阶段,有没有一种壁垒,比如说对市场的自我保护,因为大家都知道,全球在疫情的打击之下,经济下行压力是普遍的,民粹主义、保护主义色彩更重,这时候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会不会受到抵制,科技被政治化,格力有没有可能也有这样的一种防备心理,及早做出布局?董明珠:我觉得就是政治经济,有时候有些东西不由我们个人做主宰的,是大的环境。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和别人共赢的想法,不管你有什么想法,我还是坚持我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新加坡,我去调研过,新加坡过去都是别人的产品、国外的产品,中国的产品几乎没有、很少。我跟他们聊天,他们都认为中国制造不好,我认为我们就要去改变他,他用了以后让他觉得,中国制造比他们所谓想象当中,或者让他们认为比他们很崇拜的一些品牌比还要好,这就是我们要干的事情。第三你刚才讲的是国际化,我也认同一定走国际化,什么叫国际化,当你的品牌走向世界的时候,送到各个国家的时候,人家带来一种是感激尊重,我觉得这就是国际化,而不是单一的研发中心就是国际化。格力有15个研究院全部在珠海,我就希望这15个研究院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做更多更先进的更前沿的或者更未来的技术研发,但同时不要忘了,永远有你学习的榜样,你一定和国际上大家进行更多的交流,毫不吝啬把我们的也告诉别人、和别人分享。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学习别人的经验。“不该叫狼性文化,这叫规矩”先不说中国企业家精神,当然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勤奋,但是勤奋意味着什么。国外一周就是五天,每天大概八小时都不到,很多的各种工休日、节假日,中国的企业、外边销售的旗舰店也好,或者实体店也罢,我们售后服务也很好。但是节假日不休息,这样的文化冲突,经常导致中国的形象让人感觉到,你们虽然可敬,但是不可爱,可能对西方文化休闲式的、高福利的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争议?董明珠:我不太认同是文化的不同,而是认为是一种习惯的不同,我的员工多辛苦,每天加班加点,他们也要干十几个小时,从我内心来讲,我想奔着一个方向,每天只干7个小时或者6个小时,就很轻松,国家规定一个星期两天休息,我们现在礼拜六没有,只有礼拜天。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重要的中国要解决我们产品的品质品味,而不是像你刚刚讲的说是我们太勤奋了,我们干了世界上反对我们,也不是,那是一个习惯。其他国家是这样的习惯,我们要遵守他的习惯,我们中国现在是这种习惯,要遵守我们的习惯,我们逐步逐步要改变。我个人有这种好奇,我经常在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最前沿,人家西方说你们牛、厉害,但是我总感觉到好像不够人性化、不够温暖,这种情况下,您作为企业家怎么回应西方这样的一种担心?董明珠: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很多时候是一个表现的方式不太相似,比如我们会讲,有的人嗓门很大,动作很夸张,但是他内心的世界是很善良的,有的别人彬彬有礼,厮混很礼貌,但是内心里面不一定那么善良,我们不用一个简单的外表决定你狼性还是不狼性,比如一个企业他工作有规矩,你认为国外的规矩少吗?也不少,那人家没有用狼性来表现,而我们中国企业会讲,他是狼性文化,他是怎么样,其实不是,这叫规矩,叫规章制度,每个企业要有规章制度,不按制度执行理所当然受到惩罚,我们把这种叫狼性文化,其实我还是不太认同。董明珠:对于这个文字不是不含蓄,很直白,人家西方文化就比较含蓄,他可能是表现的方法不同,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我们展现的是内心的一种善良,这个是很重要的,像我们企业对管理上非常严格,按照规定,即使你表现再好,如果因为一个偶然事件你也必须受到惩罚,别人说这个人好厉害,好没有人情,我觉得这是规矩,谁都不能破坏,但反过来这个员工家庭遇到困难,你义无反顾的一定要去帮助他,你说这是狼性还不是狼性呢?对吧,我说不能那么简单用所谓的狼性文化来讲这个企业的文化,像我外面都讲我是女强人,我一点不强。“外面都讲我是女强人,我一点不强”杨锐:我正要问这个问题,谢谢您把这个问题给我提出来,没过多久我要到短视频平台大谈优秀的女性,说到这儿我想起来西方两位女政治家,一位是德国的默克尔首相,一位是英国的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他们都被媒体称作是面无表情,非常职业的政治家,于是他们经常让媒体拍他们跨个菜篮子到超市买东西,给老公做点饭菜,这涉及到女性的企业家,女强人,在今天如果您要推销的产品是温暖的,是人性的是注重用户体验的,您的海报,您的个人头像到处都是,不论是公共汽车上还是地铁,所有的公众场合都有您代表格力品牌形象的优秀的非常有魅力的女性企业家,您个人怎么样,能不能也给我们有个机会看到您下厨房,挎菜篮子到超市,您在国内有巨大的消费者追随您,是您的粉丝,你个人的形象能不能让人感觉到,除了是女企业家之外,我是非常有魅力的女人,母性的一面。董明珠:这个事我觉得,强人是别人的感觉,为什么没有讲男强人,是因为你在这个位置上,你行使了大家习惯性的思维是,这应该是男性干的事情,男人拍台子发脾气,你不会说是男强人,女的拍台子你一定是女强人,那都是工作需要你去做的事情。董明珠:没有,你想想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千万各种不同形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人有时候控制情绪说你控制到极致,说你依然表示的很温文尔雅,我觉得没有人能做到,除非他不是人,是人一定有情感一定会发泄,我们遇到问题激烈的时候,理所当然要发脾气,要吼,我觉得那是正常的,但是我们把这种强,如果强加于别人身上,你用权力打压别人那叫强,我觉得那不能叫强。好。您要直播带货。我记住您今天的邀请了。董明珠:你来不来下一站,随时都来?随时来。董明珠:好,十天以后。好,一定要去,再次感谢董明珠女士,我们T—EDGEX国家品牌论坛到此告一段落,感谢各位,非常感谢董总百忙当中抽出时间与我们进行循循善诱,非常具有高度、广度、厚度、热度,也不乏锐度的对话和知识分享思想分享,请大家关注T—EDGEX个全球科技月的精彩内容,接下来半个月里,钛媒体还将奉上云游戏、产业区块链金融科技、新基建、人工智能等相关内容,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在过去20年中国的房地产基本上都是过手的,过来多少出去多少,在一两年里,在房子还没造好就开始卖了,房子造好以后两三年基本上都卖光。房子真正增长的空间,恰恰是两三年以后,到10年、15年的期间,这个角度都让我们在座的人赚走了。所以最幸福的老百姓是中国老百姓,是买了房的老百姓。 问:城市大开发这20多年来,现在来讲大家都在讲价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那么10年、20年前的房子价格到现在为止是涨了好几倍,但是建筑材料实际上没涨,除了土地涨了,人工稍微涨了,其余都没有涨,房价大涨是什么原因? 黄奇帆: 你这个是带有一个哲学的问题,简单的问题被你弄复杂了。其实有这么几段,1990年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房地产,都是单位造点房子分配,机关事业单位造房子分配,当时整个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是八个平方米,包括上海在内都是人均八平方,三口之家能够住3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20来平方,也算是蛮好的一个像样的家庭,但实际上这20几平方就是一大一小的两个居室,实际上也是很困难的,这是当时。 1990-2000年中国开始有房地产,开始加大房产建设,那个时候到2000年的时候,那一年整个中国各大城市房产商建了1亿平方米的房子。1990年全中国所有的单位造的房子,不是房产商,因为没有房产商,所有单位造的房子统统加起来,1990年没有超过1000万平方米。2000年有1亿平方米,不是单位造的,是房产商造的。也就开始房产商的市场化。从2000年到2010年,2010年中国造了多少房子呢?房产商造了10亿平方米,又涨了10倍。 然后从2010年的10亿,到2017年我们那一年建了17亿平方米。如果没有什么障碍房地产这么狂下去,是不是就会变成20亿,或者再过10年变30亿呢?不可能的,因为市场饱和了,因为1990年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不够住的,到了2000年人均住房也就到了11平方米,但是2010年中国的人均住房到了30平方米,2019年就去年统计下来全国城市化居民,农民不算,城市化地区人均住宅面积48平方米,大体是50平方米。一个人到了50平方米,三口之家150,讲全国平均,这就过剩了。当然还有住的很困难,没有房子住。但是从人均角度讲,这个到了50平方米,是平衡了达到峰值了。 到了人均50平方米,年建设量17亿平方米,实际上是中国的天花板,房子是用来住的,禁止房地产再用他来炒作,我跟你说识时务的房产商市场规则也会推动房产的产量从高一年生产17亿,过个3、5年降到15亿、14亿,而不是每年总是35%、50%往上增长。这个是不会的,市场会起这个作用,这个一个概念,就产量的概念。第二个就所谓价格,1990年多少钱呢?一平方米200块,你那时候工资是多少呢?58块。我讲这个意思,就是说那时候的房价很便宜,到2000年的时候,这个房价差不多就是在平均上海的房价,就是在2000多块,最贵的房子上海衡山路、高安路这些地方,房子就是7000一平方,其他地方1000多、800,均价在1000多,我的意思是说10年涨了10倍。 然后又过了10年,上海的房子2000多块均价,2010年到了2万块,又涨了10倍,2万块均价,衡山路那种房子就变成了12万,这意思2000年7000块一平方,现在12万,涨了15倍,差不多翻了4番。就这个概念。那么你说这是货币现象,因为我们通货膨胀,我们的M0基础货币,2000年是整个中国的基础货币M0只有多少呢?只有2万多亿,到了2010年是多少呢?20万亿,到了现在是多少呢?34万亿基础货币。这么讲是通货膨胀,从2万多亿变成30几万亿,涨了十五六倍。 我们物价怎么没涨呢?我刚才说过通货膨胀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对物价来说,你一切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印钞票的现象,但是系统是开放的,如果你这个开放的系统里面这个钱出来以后,有别的蓄水池,比如房子也是个物价,房价涨了10倍,就把钱都吸走了,那你的箱子,你家里的家具,你家里的皮鞋,你家里的其他东西可能就没涨10倍,不会因为货币涨10倍你就涨10倍。这个时候这些商品是供过于求,产能过剩,想涨也涨不上去,所以一个手表200块还是200块,洗衣机500块还是500块,空调20年前要5000块一个,现在可能只要2000块一个,而你的工资从2000块已经涨到了2万块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社会的东西好像变得东西都便宜了。对房子来说,房子还是涨了,因为房子的确是一个吸收通货膨胀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只要房子供不应求,而国家货币又在超发房子的确会涨,但是现在三个概念都没了,一房产供不应求概念没了,已经供过于求了,人均都在50平方米了,大量的房子是卖不掉的。因为大量的人家里有2-3套,二手房现在要把他卖掉。你算算账我有2000万的房产,要把他卖掉变现1000万,没有2年、3年还卖不出去,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房产已经过剩了,不要再想供不应求的概念。 第二个国家现在的货币不会超发的,过去20年中国的货币超发,不是政府想超发,是外汇顺差每年不断的挤过来,每年有4千亿美元顺差,10年就是4万亿,4万亿美元顺差了,谁买单呢?必须有国家把他储备下来,国家就要印出20几万人民币,把这个各种银行企业手中的外汇买过来,这是强迫你的,因为只要有外资不断进来,外资每年一千多亿投进来,那么就是顺差,然后贸易出口又是顺差,这两个顺差一年4000亿,逼着政府必须印钞票把他买过来,这个买过来,这就造成中国货币超发,但是今后10年,整个美国整天跟我们打贸易战,就是说你中国人欺负他每年赚走他几千亿美元。特朗普就是要进出平衡,那意思就说我们中国对全世界的顺差一年顺差4000亿美元,特朗普气不从一出来,整天说我们赚了他4000亿美元。他当然也胡说,4000亿不叫赚,是你买我的货,我给你商品,这怎么叫赚,这是等价交换。但是他就这么理解的,所以你只要每年顺差4000亿美元,中国要把这个外汇储备下来,就要发人民币。 现在我们顺差小了,已经从顺差4000多亿美元,变成了3000多亿美元,总书记也说了我们要进一步降低关税,增加进口,减少准差,追求贸易进出的平衡。真要到平衡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要买下来了。然后人民币也不会因为要买外汇而印发超额的人民币,所以今后这种通胀现象也就小了。这是第二条一个是供不应求的时代过了,一个是顺差的通胀的货币通发的情况少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对于房产的企业也会开始控制,要知道中国最容易创造的公司是什么?是房产公司。大家知道中国有多少房产商吗?每一万人有一个公司,13亿人包括农民在内,就会有13万个房产公司。上海有2000多万人,上海就有2000多万个房产公司,多如牛毛。但是整个中国差不多10万个房产公司,中国前10位的房产公司,规模比如说恒大,一年一万亿销售值的房产公司,这10家房产公司,就把中国一年刚才我说了17亿平方米差不多十几万亿的销售值,80%这10个企业就做完了。然后还有那么几百个房产公司,就把99%做完了,我这么讲什么意思呢?你10万个里面还有9万多个基本是僵尸企业。你要想象清楚,这个意义上全民狂热造房搞开发公司的热潮过去了。所以你如果现在还没搞房产公司你别去搞,你还不如买股票。 第二个如果你现在是搞了10年的房产公司,见好就收,把已经建成的以好的价格卖掉,赚了钱转战别的地方。当然你如果是全国前100位的房产公司,你当然可以维持着,但是工作方法上要转型。其实中国的房产商没有香港房产商赚的多,因为香港的房产商包括美国欧洲的房产商,他的工作惯例就是造100万平方米,最多卖掉40-50万,还有60万会10年、20年长期的捏在手里,然后租赁。就美国所有的房子你看在那里,50%是在租赁的,那么租赁的房,他房产如果升值了,始终是他的,然后他就升值了的房子10万元,变20万了,他租赁费就会提高。 中国的房产商,如果拿了100亿造了房子,他可能95%是借来的钱。他的土地批租不是资本金,是银行贷款,这就借来了钱,造房子的时候又把土地一抵押,又来个开发贷又是借来的。卖房子的时候预售,老百姓按揭贷款,相当于对房产商来说房子还没造好,已经又借了一笔钱,整个房产商百分之九十几的资金都是借来的,他就必须在一造好,两三年里面就把他都卖掉,卖掉以后把他的债务还掉,还掉以后他当然赚了钱,也就是赚了整个开发价格的三分之一,意思就说如果卖了100亿的运转结算,他可能赚了30亿、40亿,这也是富翁了,他如果把这个房子留着放10年,他这个房价,是会涨多少呢?比如说10年涨了4倍,5年翻一番,10年翻二番,15年翻三番,这个时候他的房产的升值空间,大到超过他的资本利息,他只要养的起这个房,憋他10年就是发财。 我讲的是过去20年这个概念,但是在过去20年中国的房地产基本上都是过手的,过来多少出去多少,在一两年里,在房子还没造好就开始卖了,房子造好以后两三年基本上都卖光。房子真正增长的空间,恰恰是两三年以后,到10年、15年的期间,这个角度都让我们在座的人赚走了。所以最幸福的老百姓是中国老百姓,是买了房的老百姓,的确是这样。美国人是租房的,到处打着皮包搬来搬去租房子。所以房产甚至对他们无关,但是房产对他们美国的房产公司来说,他负债率低。香港的房产商负债率在40%以内,一般平均在30%,高的也就在40%。中国的房产商平均资产负债率85%,全国去年的统计。房子还继续造,但是三个转轨,一负债率要降低,从80%几要降到40%、50%,把他降下来。第二卖房子只卖三分之一40%、50%,50%留下来出租。如果你债务在手上出租,资金周转不了了。你可以把出租的房产收到的租金就通过现在讲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让他们把钱,把这个房子,跟他做REITs了以后,这房子产权还是你的,但是REITs形成的50亿的资金,算资本金的,不算负债了,这就转了个弯,你在资产负债表上不是负了50亿债,而是变成50亿资本。 资产证券化了,这个是又一个概念,所以你最近看到网上,社会上,资本市场上,REITs变成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中国的REITs几乎没发展,现在想到开始搞了,也成立了REITs协会等等。我讲的是你要做出租的话,你必须把资金REITs转化,你不能变成债务背在手上,一边还利息,一边收租金,那无法覆盖的。第三个你在造房子的重点地区不要在两千个县,重点放到三个热点,就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或者长沙武汉,意思就说现在讲的五大六大城市群大都市圈,超级大城市的城市圈,这些地方的房产还有价值的,一般地方别去碰,让当地的小房产公司自己搞就行了,你这个跨地区的去运作。 本文原发于中宏国研院
长期以来,卖方分析师被“誉为”市场走势的“反向指标”。市场共识认为卖方的评级推荐往往是市场逃顶离场的前瞻性指标之一。目前,市场中40%的股票已被覆盖,市值占比80%。这些股票往往市值较大、盈利能力较强。我们的量化分析发现,卖方关注偏好越高的股票,收益越高,尤其在2015年6月泡沫破灭之后。因此,卖方分析师至少在短期内并非市场走势的反向指标。 这个现象的成因,很可能对应的是我们之前所做的、对于A股市场量化分析发现的A股短期价格势能自我强化,长期均值回归的现象。简单地说,卖方分析师的覆盖偏好是A股短期价格势能的代理指标。当一个股票短期价格势能加强时,也很可能是这个股票受到市场关注的时候。这时,卖方对于这只股票的覆盖偏好升温恰恰反映了这个股票的市场热度,进而强化了其价格势能。 假如我们做多卖方覆盖偏好最高的一组股票,同时对应做空卖方覆盖偏好最低的一组股票,这个多空策略在2010年到2015年中表现平平,平均年化收益约为4%。但在2015年中泡沫破灭以后,这个多空策略的回报显著扩大,平均年化收益超过10%。与此同时,2015年中后随着大盘股走强,卖方覆盖偏好明显向行业龙头、大白马、大蓝筹倾斜。换句话说,卖方对于大白马、大蓝筹的覆盖偏好在2015年中泡沫破灭之后随着行业龙头效应加强而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个多空策略的回报大幅上升,但是它的绝大部分回报却是来自于这个策略的空方 —— 也就是做空非龙头、非白马、非蓝筹类股票。这个分析结果显示,卖方分析师似乎并不善于发现好股票,毕竟大白马世人皆知;卖方分析师似乎更善于回避不那么好的股票,因此也造就了这个策略空方的回报。在当下这个上涨势能冲劲十足的市场里,这个多空策略可以有效的回避逆市做空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最得到卖方青睐的那组股票现在的回报水平回到了2015年六月5000点泡沫顶峰时的水平;同时,被卖方冷落的股票的回报水平则不断地创新低。这个现象显示了市场情绪亢奋的程度,尤其是对于行业龙头、大白马的预期正在高涨。这个现象也与我们当下的切身体验相符。当然,单凭这些数据和历史观察,我们并不能断言市场崩盘在即。毕竟,行业龙头效应可以进一步增强,或者卖方的覆盖偏好可以随着市场的热点切换轮动到之前广被唾弃的那部分股票,使得卖方偏好最高的那些股票的回报水平进一步上升。无论市场前景如何,我们根据卖方覆盖偏好所建立的市场多空策略应该是市场风险中性的,但是现在这个策略的多空结构开始超出了我们从历史数据得到的认知。 图表: 关注偏好越高的股票,收益越高,尤其在2015年6月泡沫破灭之后,但绝大部分回报来自空方 资料来源: Factset、交银国际
之前几年,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流水的首富,铁打的二马,在首富榜上先后出现了万达王健林,恒大许家印,顺丰王卫,但是无论怎么转,最后首富榜的前三永远都有深圳马和杭州马,如今又一个新人杀了上来,这就是拼多多的创始人黄铮,最新的福布斯排行榜显示,黄铮财富454亿美金,超越了马云的439亿美金,攀升至世界第22名,中国第2名,仅次于马化腾的526亿美金。 黄铮能够力压马爸爸,得益于最近3个月股价的暴涨,3月份的时候,拼多多股价才30多美元,而目前股价已经是83.64美元,昨天夜里又涨了2%以上,市值已经突破了1000亿美元,单从公司层面论,1000亿美元的拼多多,还尚不能与6000亿美元的阿里抗衡,但是黄铮持股比例高啊,他持有拼多多43%的股权,而马云持股则不到阿里的7%,所以从持股市值财富来看,黄铮确实超过了马云。现在看,拼多多如果再涨10%,超过马化腾也不是没可能,到时候黄铮很可能就是新一届中国首富了。 不过,我们也要客观的说一下,福布斯排名这个东西,基本上是娱乐性质的,大家不能太当真,他只统计市值,也就是上市的那一部分,真实的财富他无法还原,就拿马云来说,也只算了阿里巴巴这部分持股财富,而他还有一大部分财富没有统计在内,比如蚂蚁金服,阿里云等等,光阿里的嫡系部队就一大批没有上市的,这里面蚂蚁金服至少是1000亿美金,马云虽然不直接持有蚂蚁的股份,但是他却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实际控制了蚂蚁金服。再加上阿里也持有蚂蚁一部分股份,所以蚂蚁金服上市,阿里肯定也会市值大涨。所以这些富豪,到底有多少钱,根本其实也算不明白。真正搞金融的人都知道,算市值是没有用的,这个人有没有钱,关键看他控制着多少财富,拥有多少财富权力,也就是这个钱虽然不是他的,但是却听他的话。从控制这方面来说,黄铮目前还无法与二马相提并论。 那么对这个事该怎么看呢?其实黄铮威胁二马的首富位置,还是有不小的意义的。 首先,之前能短暂力压二马的基本都是传统行业,也就是二马够不到的行业,而在互联网世界,AT的统治力之下,还能有人杀出来,这个着实不容易。也证明互联网江湖,还有着很多的机会,等待开发。 其次,黄铮是1980年生人,是个80后,马云是60后,马化腾是70后,黄铮要能力压二马,这意味着80后富一代企业家开始登场亮相。 第三,2015年黄铮才创立拼多多,5年时间,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全国首富竞争者,这个造富神话,将创下新的记录,也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创业浪潮当中。 第四,说现在互联网的江湖变天了,还为时尚早,至少现在腾讯阿里的统治力还是无人可以撼动,但是第二梯队确实已经出现了几匹黑马,包括背靠腾讯,却在阿里绞杀下依然茁壮成长的美团和拼多多,但要说对于老大哥威胁最大的,还得是手握两大过亿用户应用的字节跳动,一手抢腾讯的流量,一手布局主播带货,攻击电商的商业模式。这让二马也是如坐针毡。但其实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也是80后,他也是2012年才成立,到现在也一共就8年时间。 所以,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让阶层跨越已经越来越难,但其实这都是非常消极的说法,看看上面那几位,你作何感想,这其实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只要你做对了事情,只要几年时间,你就可以实现超级跃升,现在一个企业,只要找对了趋势,只需要短短几年,就可以走完传统企业几十年的道路,举个例子,拥有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现在市值才375亿美元,只有拼多多的三分之一。有人又说了,你看到的都是极少数个例,有几个黄铮,有几个张一鸣和王兴,其实非常多,你做不了黄铮张一鸣,但你跟着他们进行早期创业,哪怕就是个中层员工,几年时间也至少是几千万上亿的身价了。 这就是一个属于互联网和科技的时代,是一个蚂蚁几年能踩死大象的时代,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技术,有坚持的毅力,几年时间就可以化成巨额财富。年轻人不要自我设限,一个人一辈子只要找对方向,赶上了几年风口,你就会实现阶层的跃迁。不要总觉得巨头拥有绝对的统治力,对于巨头来说,他们也是慌得一笔,他们不缺钱,但是最缺时间,如果你能先跑个2-3年,他一定愿意高价收购你,其实这也给创业者降低了不少的风险。哪怕你的方向不对,只是昙花一现,也都能赚到钱,比如当年王兴做的校内网,也就是后来的人人网,时间证明失败了,但当时也套现出来了。还有当年很有用的91手机助手,现在证明啥也不是,但并不妨碍他曾以19亿美元卖给了百度。所以还是那句话,机会有的是,如果你找不到,说明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不够。那就只能,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多找比你牛的人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