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系列述评之三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国际市场动荡加剧。然而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大、潜力足、韧性强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以及市场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内需将成为近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与其坐等回暖不如主动出击 中国银联日前发布的“五一”假期交易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银联网络交易总金额突破1.57万亿元,日均0.31万亿元,较清明节小长假日均增长7.7%。宾馆住宿、餐饮、加油等具有典型假期消费特征的行业已超过往年。 另据统计,从4月30日至5月4日,中国几十座城市启动了新一轮消费券投放,规模突破百亿元,涉及消费领域包括餐饮、旅游、家电、汽车、文娱等。 “提振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此时,与其坐等消费市场的回暖,不如主动出击来促进居民消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城市都在发放消费券、鼓励周末2.5天休假的原因。”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说。 消费升级科技进步相互推动 近年来,我国网络零售规模稳步扩大,对零售市场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电商与社交融合蓬勃发展尤为亮眼。社交、直播、内容电商已成为电商市场重要新业态,并保持高速增长。这些积极变化说明消费升级与科技进步相互推动的效应正在显现。国家统计局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宅经济”带动新型消费加快发展。防疫期间,居家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同时,线下企业积极开拓线上销售业务,互联网销售逆势增长。1月份至3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3.6%,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 刺激消费需要政策协同发力 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期间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政策和体制改革配套,比如税收政策、城市化政策、国民收入分配调整政策等同时发力。 “从长期来看,促消费、扩内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需求端,应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供给端,应丰富消费市场的商品品类,提升商品服务质量,从而调动民众消费的积极性;消费环境上,政府部门仍需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在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付一夫说。 此外,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更高水平的结合,让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更加匹配,进一步激发消费增长潜力。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冲了疫情影响,尤其是金融机构积极调整内部管理和考核政策,增加贷款投放。专家表示,当前信贷投放力度明显放大,金融数据逆势增长,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同时,应继续进一步引导LPR有序下调,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降,助力有效需求的修复与提振。 M2同比增长11.1% 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7.0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针对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冲击,央行全面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持续投放基础货币,降准释放中长期资金,把握公开市场操作节奏和力度,推动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步增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认为,M2增速反弹,一方面表明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从疫情冲击中尽快恢复的效果开始显现;另一方面,金融数据往往领先于实体经济数据,M2增速的率先反弹也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季度的快速探底之后,从二季度开始持续反弹具备坚实的基础。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4月M1同比增速为近22个月以来的最高增速。一个重要原因是伴随当月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快,企业等微观主体活动增强,活期存款多增。此外,4月房地产销售活动延续回暖,这不仅体现在居民房贷增量已略超上年同期水平,也带动房企等相关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加快。 贷款增长较快 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袁雅珵表示,季节因素和政策因素交织下新增信贷创历史同期新高。 “4月新增信贷环比下降符合季节规律,但较上年同期增长依然显著,主因是近期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并积极配合财政政策扩张。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新增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企业贷款同比大增尤为亮眼。”袁雅珵称。 总体看,贷款增长较快传递三个信号:一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顺畅,市场机制运行良好;二是,可以提高企业和居民购买力,从供需两端支持经济发展;三是,我国经济韧性巨大,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社融方面,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5.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 陈冀表示,社融增速快速反弹体现了宏观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疫后恢复的政策效果。社融增速的反弹,一定程度代表了实体部门信用扩张的意愿。从目前数据反映的情况而言,国内经济恢复情况的趋势积极乐观,宏观政策的落地效果也很显著。 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相适应,高于受国内外疫情冲击的实际经济增速,有助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逐步回升至潜在增速附近,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的形成。 展望5月,王青表示,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发力背景下,信贷、社融增量有望继续改善,信贷、社融和M2存量增速还有进一步上升空间。未来一段时间央行货币政策主轴将是总量适度加大宽松、结构上继续精准滴灌。 温彬建议,后续可将支持实体经济恢复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引导LPR有序下调,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降,助力有效需求的修复与提振。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打好组合拳,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在助力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保持国内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熊柴、于嘉俊 疫情冲击下的一季度地方经济:危与机 导读 一季度各地经济表现虽与疫情蔓延程度存在一定联系,但与防疫措施、复工复产节奏、产业结构、经济韧性等关系密切。 天津、黑龙江、辽宁疫情位居全国中下游,但经济表现位居倒数,反映增长动能长期乏力。重灾区湖北一季度GDP同比-39.2%,GDP减量占全国的24%。天津、黑龙江、辽宁GDP同比分别为-9.5%、-8.3%、-7.7%,为除湖北外表现最差的三个省份。天津、东北经济近年增长持续乏力,在疫情冲击下雪上加霜,一季度东北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3%。 湖南疫情居全国第5,但GDP增速位居全国第3,主要是信息服务业带动。除西藏维持1.0%的正增长外,表现相对较好的是新疆、湖南、贵州、青海、宁夏、四川等6省,一季度GDP同比下降不超过3%,其中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累计确诊数位居全国倒数前四,而湖南、四川分别为全国第5、12名。湖南一季度三产增加值同比仅-1%,主要是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暴增超30%。 南京舟山汕尾为全国少数正增长城市,为什么?作为一季度中国GDP50强城市中唯一正增长城市,南京做对了什么?除重工业和国企比重较大、受疫情冲击小外,南京于2月7日较早出台稳定中小微企业的“宁惠十条”,2月26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3月9日市委书记带头下馆子。舟山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3%,主要在于石化、船舶等大幅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77%。汕尾一季度GDP同比1.9%,重工业增加值、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分别增长20%、57%、77%。 疫情冲击财政形势严峻,基层财政更为困难。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湖北下降48%、海南下降32%。根据贵州统计局,一季度全省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1.4%,88个县级单位有11个县降幅超过50%,9个县降幅在40%-50%之间,30个县降幅在20%-40%之间。 正文 1中西部表现相对较好,西藏维持正增长 一季度湖北GDP同比大幅萎缩近40%,仅西藏维持正增长,湖南累计确诊数居全国第5、但经济增速居第3,各地经济表现与疫情并非直接相关。中国在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方面走在全球前列,胜利来之不易,代价沉重。一季度中国GDP(不含港澳台)实际同比-6.8%,为1992年实施季度核算以来首次负增长。一季度31省GDP加权同比为-7.0%,若不含-39.2%的湖北则为-5.5%,一季度湖北GDP同比减量占全国的24%。 分省看,除湖北外,一季度天津、黑龙江、辽宁3省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分别为-9.5%、-8.3%、-7.7%;但截至3月底,天津、黑龙江、辽宁的疫情确诊数分别位居全国第20、14、23名,表明其经济下滑幅度与疫情蔓延程度并不直接相关。除西藏维持1.0%的正增长外,表现相对较好的是新疆、湖南、贵州、青海、宁夏、四川等6省,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0.2%、-1.9%、-1.9%、-2.1%、-2.8%和-3.0%,其中湖南、四川3月底疫情累计确诊数分别为全国第5、12名,表现出较强的经济韧性。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表现相对较好。一季度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GDP实际同比分别为-6.1%、-12.1%、-3.9%和-7.6%,较2019年全年分别下滑12.3、19.4、10.7和12.1个百分点;如剔除湖北数据,中部地区为-4.9%。 2城市:南京、舟山、汕尾等城逆势正增长 从城市看,一季度50强城市中仅南京维持正增长。大城市是中国经济的核心,2019年中国有17个城市GDP规模过万亿元,合计占中国的31.6%;范围扩大至50强,则GDP合计占中国的53.6%,2019年加权实际同比6.5%,高于全国的6.1%。截至5月5日,除唐山、长春2城暂未公开一季度经济指标外,48城一季度GDP加权实际同比-7.4%,剔除武汉、襄阳两个重灾区城市后为-6.1%。具体看,48城仅南京维持1.6%的正增长,长沙、南通、绍兴、成都4城GDP下降不超过3%、表现相对较好;武汉、襄阳为疫情重灾区,一季度实际同比分别为-40.5%、-40.9%;沈阳、泉州、合肥、哈尔滨、天津、盐城等城市表现较差,同比下降均超过9%,分别为-12.9%、-10.3%、-9.8%、-9.7%、-9.5%和-9.2%。除重工业和国企比重较大、受疫情冲击较小外,南京经济逆势正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防疫得力、推进复工复产较快,2月7日较早出台稳定中小微企业的“宁惠十条”,2月26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3月9日市委书记带头下馆子、传递消费信心。在系列措施下,一季度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 50强城市外,舟山、汕尾分别为浙江、广东唯一正增长城市。舟山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3%,为浙江省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城市,主要在于石化、船舶等重工业大幅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出口增长27%。汕尾一季度GDP同比1.9%,为广东省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城市,主要依赖重工业、地产、基建稳增长;一季度汕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重工业、轻工业分别增长19.7%、-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9.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7.3%、基建投资增长77.3%。 3东部:天津转型艰难,江苏表现相对好于浙粤 天津新旧动能转换艰难,一季度GDP同比-9.5%居倒数。东部地区2019年GDP合计占中国的51.6%,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0.0%。一季度海南、天津GDP同比分别为-4.5%、-9.5%,分别位居东部第一、倒数第一。海南作为旅游大省,在疫情冲击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1.4%、降幅居全国第四,并且在持续弱地产化背景下,一季度地产开发投资同比-20.3%,能够取得经济增速-4.5%殊为不易。天津新旧动能转换滞后、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倒数,2017-2019年分别为3.6%、3.6%、4.8%,2020年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17.7%,3月企业就业人员周均工时为35.0个小时、明显低于全国的44.8小时。 江苏二产更为稳定,一季度工业国企增加值暴增40%,经济表现相对好于浙江广东,但江苏经济增速能否再回到苏浙粤领头羊仍需观察。苏浙粤均为人口流动大省,3月底累计确诊数分别为全国第9、第4、第2。2月10日复工以来,苏浙粤推进复工复产节奏位居全国前列。一季度苏浙粤GDP同比分别为-5.0%、-5.6%、-6.7%,苏浙经济表现较好的原因主要在于二产更为稳定。一季度苏浙粤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1.4%、-0.3%、-0.7%,二产同比为-8.8%、-11.0%、-14.1%,三产同比分别为-2.0%、-1.5%、-1.5%。从工业生产看,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8.4%,苏浙粤分别为-7.8%、-10.2%、-15.1%;其中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回升至-1.1%,苏浙粤分别为5.0%、1.3%、-4.7%。从与制造业相关的出口看,苏浙粤2019年出口合计占全国的54%,2020年一季度全国出口-11.4%,苏浙粤出口同比分别为-14.9%、-10.4%、-14.4%,其中3月浙江出口转正、苏粤仍为负增长,表明出口并非苏浙经济好于广东的原因。根据江苏统计,一季度江苏工业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40.2%,而去年同期仅增长0.8%。从更长的时期看,2004-2016年江苏GDP实际增速长期位居苏浙粤三省第一,使得江苏经济规模相当于广东的比例从2003年的78.5%升至2015年的96.3%;但2017-2019年江苏经济增速降至三省倒数第一,江苏经济规模与广东再度拉大,2019年江苏经济规模相当于广东的比例降至92.5%。在本次疫情后,江苏经济增速能否重回苏浙粤三省领头羊位置仍需观察。 4 中部:湖南表现良好,3月中部出口暴增 湖南一季度GDP同比-1.9%,其中信息服务业暴增超30%,较大对冲传统线下服务业下降影响。近年来中部地区是中国四大地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比如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GDP同比分别为6.2%、7.3%、6.8%、4.6%。一季度湖南、江西GDP同比-1.9%、-3.8%,分别位居全国第3、第10,作为毗邻重灾区湖北的省份,3月底累计确诊数分别位居全国第5、第7,取得上述成绩殊为不易。根据湖南统计局,一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3.3%、-3.0%、-1.0%。在第三产业中,传统线下服务业下降较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28.6%、16.4%和12.4%;但信息、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加快,分别为31.8%、7.3%、5.7%、10.0%,上述行业增加值合计占湖南服务业的40%左右,一定程度对冲了传统线下服务业下降影响。从全国看,一季度信息、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2%、6.0%、-9.4%,湖南上述三个行业表现更优。 3月中部(不含湖北)出口暴增23%,江西湖南出口增长超30%。中部出口份额占全国不到10%,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出口额占比分别为79.9%、8.9%、8.9%、2.2%。3月东部、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东北出口同比分别为-4.1%、22.9%、-11.1%、-6.4%,较1-2月分别收窄11.1、40.2、6.8、15.3个百分点,中部出口大幅回升。从全国角度看,3月24省出口增速较1-2月回升,其中14省增速转正;其中3月江西、湖南出口同比分别为36.7%、31.8%,较1-2月分别上升43.7、53.5个百分点,此外3月河南、河北、山西出口增速也超10%。以江西为例,一季度江西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6.7%,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6.6%。不过,从全国角度看,3月出口数据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国内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外贸企业加快节前订单生产,抢时间抢履约;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3月中部(不含湖北)财政收入同比-13.7%,相对好于其他地区;基层财政压力很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降幅超50%。受疫情防控、经济下行、免税缓税政策等因素影响,1-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分地区看,3月东部(不含河北)、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不含新疆)、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同比分别为-21.2%、-13.7%、-21.4%、-21.0%,中部地区表现稍好。分省看,3月仅西藏、广西、山西3省财政收入同比正增长,湖北、海南、天津、重庆等17省下降超20%;其中,3月山西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8%,较1-2月回升超30个百分点,虽然税收收入同比下降23.9%,但非税收入增长62.2%。从财政自给率角度看,除河北、新疆暂未公布数据外,一季度财政自给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较去年全年下降的有北京、湖北、宁夏、黑龙江等13省,其中北京、湖北分别下降19.0、12.5个百分点;而上海、浙江、贵州等16省财政自给率上升。在严峻财政形势下,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更为突出。以已公布相关数据的安徽和贵州为例,安徽一季度全省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3.0%,16个地级单位中有14个同比负增长,其中9个市下降超10%,下降最多的铜陵同比-22.8%,较去年全年下滑38个百分点。从县级单位看,贵州一季度全省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1.4%,88个县级单位中有73个负增长,其中11个县降幅超过50%,最高为-76.6%;9个县降幅在40%-50%之间;30个县降幅在20%-40%之间;23个县降幅小于20%。 5西部:3月工业率先转正,地产投资大幅回升 西部地区受疫情影响较轻,一季度经济表现居前;重庆1-2月工业表现仅好于湖北,一季度GDP同比-6.5%位居西部倒数第一。一季度经济增速前10省份中有8省在西部,确诊病例数倒数后4的西藏、青海、宁夏、新疆GDP同比分别为1.0%、-2.1%、-2.8%、-0.2%。重庆一季度GDP同比-6.5%,排名全国第22,位居西部倒数第1,这与重庆的疫情确诊数位居西部之首有关;重庆1-2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24.0%,增速仅高于湖北的-46.2%,位居全国倒数第二。根据重庆统计局,1-2月八大支柱工业有6个同比下降超20%,其中汽车产业下降39.6%,摩托车产业下降38.5%,电子产业下降22.9%,装备产业下降28.1%。 3月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率先转正,贵州在轻工业带动下增速高达约13%。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8.4%,其中1-2月累计同比-13.5%,3月当月同比大幅回升至-1.1%。分地区看,1-2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16.9%、-16.7%、-7.6%和-11.5%,增速前8均为西部省份。3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0.7%、-0.8%、4.3%和-7.1%,西部地区率先转正。3月全国有18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转正,西部12省中有8省转正;其中,贵州、宁夏、青海、重庆等9省增速超过6%,贵州更是高达12.9%。根据贵州统计局,3月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6%,重工业增长1.5%,大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5%,中小微企业增长0.8%;3月全省重点监测的19个行业中,化工、建材、汽车、电子、电力等9个行业仍为负增长,食品、烟酒分别增长19.8%、32.2%。 3月西部投资受地产拉动明显回升。分地区看,1-3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固定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12.3%、-27.8%、-10.8%、-14.2%,较1-2月分别收窄7.9、4.9、14.2、4.7个百分点,3月西部回升幅度较大。从资金来源看,债券融资、国内贷款增速同比大幅提升。截至4月15日,全国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长26%。以安徽为例,一季度资金来源合计同比-9.5%,其中债券融资、国内贷款两项则分别增长1272.4%、17.2%,其他来源则均明显负增长。在地产投资方面,1-3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6.1%、-18.7%、-0.8%、-14.0%,较1-2月降幅分别收窄6.4、7.2、17.8、2.1个百分点;1-3月全国有8省地产投资同比保持正增长,除吉林外其他7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青海、西藏同比增长超40%。在基建投资方面,一季度除7省暂未公布数据外,24省中仅黑龙江、吉林、宁夏、江苏、山东、青海6省保持正增长。与1-2月相比,除15省暂未公布可比数据外,有重庆、宁夏、黑龙江、贵州等16省降幅回升,其中重庆、宁夏回升超30个百分点。宁夏一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6.3%,较去年全年回升17.5个百分点,较1-2月回升32.4个百分点。 6东北:工业利润下降超60%,社会零售下降超20% 东北经济受疫情冲击下降幅度明显,一季度二产增加值下滑高于全国平均,辽宁黑龙江三产增加值下滑高于全国。近年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长持续低迷,2019年吉林、黑龙江、辽宁GDP增速延续下滑趋势,分别为3%、4.2%、5.5%,在全国31个内地省份中分别位列第31、30、27位。一季度吉林、辽宁、黑龙江GDP同比分别为-6.6%、-7.7%、-8.3%,分别位居第23、28、29名。分三次产业看,一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2.9%、-1.6%,二产同比分别为-10.7%、-13.2%、-9.9%,三产同比分别为-6.3%、-3.1%、-7.9%;东北三省二产增加值下降幅度高于全国的-9.6%,辽宁、黑龙江三产增加值下降高于全国的-5.2%、为全国除湖北外的倒数第3、第1。由于4月初黑龙江疫情再次爆发,当月新增本土病例占全国的逾六成,预计黑龙江二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幅度将受到限制。 东北地区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3%,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下降11%,社会零售总额下降(算术平均)约29%。从工业企业利润看,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3.3%,而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26.6%、-8.3%、-21.8%。2020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36.7%,其中东部、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不含西藏)、东北地区分别为-39.0%、-24.6%、-24.6%和-63.1%,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71.5%、-60.2%、-36.8%。从居民收支看,一季度东部、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东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为2.0%、2.2%、0.5%、1.0%,东部、中部(不含湖北)、西部、东北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分别为-8.5%、-6.6%、-9.1%、-10.8%,东北地区居民收入增速并非最低、但消费支出增速最低。不过,一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6.3%、69%,这可能是统计问题。从社会零售看,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19.0%,有14省下滑超20%,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24.8%、-27.3%和-33.4%,位居全国第23、27、29名。
伴随国内疫情好转,4月份我国出口的表现可谓迎来了“小阳春”。 海关总署5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当月的进出口情况大幅超出了市场预期。此前,市场各方对4与出口增速的预测均值为下降14.1%,实际公布值为增长8.2%;各方对4月进口增速的预测均值为下降12.2%,实际公布值为下降10.2%。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出口表现超出市场预期,一方面和去年基数较低有关;另一方面,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前期积压出口订单集中释放,对出口增速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贸易顺差增加2.6倍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贸易顺差4157亿元,减少30.4%。4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2.5万亿元,同比微降0.7%;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8.2%;进口1.09万亿元,下降10.2%;贸易顺差3181.5亿元,增加2.6倍。 记者梳理发现,4月出口录得8.2%的增长,创下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增速,也是年内单月出口增速首次由负转正。从一季度数据来看,今年前2个月,我国出口2.04万亿元,同比下降15.9%;3月单月出口同比下滑3.5%。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报认为,4月份出口实现正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对东盟和“一带一路”地区出口逆势增长。二是出口产品中,以口罩为代表的纺织品出口同比出现了较快增长。三是去年4月份出口基数相对较低,也对今年同期出口数据带来抬升作用。最后,4月以来国内疫情明显好转,也促使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限制逐渐放宽甚至取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占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3.92万亿元,增长0.5%,占我外贸总值的43.2%,比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在按所有制类型划分的企业中继续巩固其第一的位置。其中,民企出口达到2.45万亿元,占前4月我国出口总值的51.7%。 刘学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考虑到疫情对二季度外贸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预计5月出口增速恐难延续4月份的态势。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5月7日的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复杂。虽然4月进出口降幅收窄,但外贸发展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外贸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对东盟进出口逆势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今年一季度以来,东盟反超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东盟延续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海关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35万亿元,增长5.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9%。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7409亿元,增长3.9%;自东盟进口6085.1亿元,增长8%。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2.76万亿元,增长0.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0.4%,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 此外,前4个月,我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1.23万亿元,下降6.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3.6%,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9584.6亿元,下降12.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0.6%。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7022.8亿元,下降15.9%;自美国进口2561.8亿元,下降3%,美国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4月份曾表示,东盟近期跃升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有多方面原因。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一部分,一季度我国与东盟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同时,与东盟的原油进口、成品油出口和煤炭进口等能源合作在提速。在东盟国家中,我国对越南进出口规模居首,与马来西亚进出口也在增长,这些国家发挥了“龙头”作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也促进了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五一”小长假期间交通、消费、旅游和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会上表示,五一假期期间,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行业运行正常,运输秩序良好,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未接报疫情传播和行业不稳定事件,未出现大范围长时间公路拥堵,未接报重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5月1日至5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总量1.21亿人次,日均2429.83万人次,较节前五日(4月26日至30日)的日均客运量增长了17.9%,同比减少53%。 其中,全国铁路累计发送2847.7万人次,环比增长55.1%,同比下降60.9%;全国道路旅客运量约8614万人次,环比增长12.4%,同比下降49.9%;全国水上发送旅客371.3万人次,环比增长90.6%,同比下降32.9%;全国民航运输旅客316万人次,环比增长8%,同比下降63.8%。全国邮政行业揽收包裹10.68亿件,同比增长37.42%;投递包裹10.38亿件,同比增长38.93%;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达4318.22万辆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7.76%。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今年“五一”假期的交通运输工作情况,因为今年的特殊性,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双重压力测试证明,交通运输可以让人民群众放心。”(编辑 张明富)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五一”小长假期间交通、消费、旅游和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会上表示,据商务部监测,5月1日-5日,重点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清明假期增长32.1%,呈现加速回升态势。“五一”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市场人气显著回升。各地商务部门和商贸流通企业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通过举办购物节、发放消费券、开展让利促销等多种举措,努力集聚市场人气。上海举办“五五购物节”,“五一”期间重点监测商圈客流环比增长68.5%。 二是线上消费大幅增长。疫情催生壮大了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新型消费,“五一”假期线上消费热度不减,销售进一步加快。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3%,一些大型电商同比超过40%,“双品网购节”实现销售额超过580亿元。 三是商品消费亮点突出。汽车、家电等前期被抑制冻结的耐用消费品销售明显回升。“五一”期间,上海、重庆、浙江重点监测企业汽车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9.6%、28.5%和8.8%,一些电商平台家电销售额同比增长1倍左右。 四是服务消费稳步回暖。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行业加快复商复市,市场销售进一步回升。据有关机构监测,“五一”期间,全国餐饮、住宿行业消费复苏指数比今年清明假期分别提升18和15个百分点,消费规模已恢复至去年同期70%左右,比今年清明假期提升约20个百分点。 五是市场供应货足价稳。据商务部监测,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中有落。百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粮食、食用油批发价格比节前一周分别下降0.2%和0.1%。猪肉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1.3%,比2月中旬高点下降15.6%。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下降2.8%。(编辑 张明富)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5月8日,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提到,从商务部大数据监测来看,“五一”期间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3%,为缓解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商领域方面,实际上在消费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如下特点: 一是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各大电商平台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优惠促销活动,叠加各地发放的惠民消费券,举办专题促销等举措,销售普遍快速增长,部分平台销售增速超过40%。在这期间,商务部还举办了第二届“双品网购节”,参加的大型电商平台达到了115家,实物商品店铺超过30万家,涉及到全品类品牌商品达到10多万个,“五一”小长假的5天,仅“双品网购节”销售就超过了580亿元。 二是消费升级趋势非常明显。绿色、智能、健康类的商品销售红火,特色品牌商品受到热捧,一些电商平台OLED电视、除菌冰箱、母婴洗衣机、净水器等商品销售同比增长3倍以上,一些平台也与中华老字号这些商家联合起来打造专供商品,销售增长达到3倍左右。 三是直播带货成为新热点。“五一”期间,电商直播场次和直播商品数量同比分别增长1倍和4.7倍,北京、上海等地推出了“老字号”的直播专场,开展云逛吃、云探店等活动,扩大老字号品牌影响力,促进市场销售快速回升。“双品网购节”期间,从我们了解情况来看,仅一个直播间就促成交易达到60万单的生意,销售额实现1.4亿元。 四是出口转内销受到关注。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设立外销产品销售专区、专场,集中推荐服装、丝绸、玩具、箱包、瓷器等产品,助力外贸企业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对冲外需下滑的影响,在这方面已经吸引了超过10万家外贸企业的入场,有的外贸企业一天销售的商品达到6万件。(编辑 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