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内地客赴港购买4亿安盛保险投连险暴雷”的事情? 最近这个事情有了新的进展…… 24人涉诈骗和洗钱被捕 包括律师、保险代理 据新华社、香港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12月9日,香港警方宣布8日已破获与该投连险产品有关的投资诈骗案,拘捕24人分别涉嫌“串谋诈骗”及“洗黑钱”的罪名,并冻结团伙逾4亿港元的资产。 这24名诈骗团伙,包括13男11女,年龄在28岁至64岁之间,其中3名为集团主脑,包括一名执业律师,另11人属保险代理。 在记者会上,香港警队商业罪案调查科高级警司游健雄介绍,诈骗团伙涉嫌利用保险公司平台的投连险投资平台,从2013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向263名受害人销售有诈骗成分的投资基金“香港投资基金”,受害人的损失共计4.75亿港元。 香港警方表示,有关调查行动仍在继续,并与内地执法部门跟进,不排除有更多涉案人员被捕。 250名内地客 受骗近4亿 香港警方披露,263名受害人中包括250名内地人、10名香港人及3名马来西亚人,部分为中产人士及退休人士。单个受害人的投资金额从20万港元至2000万港元不等。 香港商业罪案调查科的调查显示,自2019年1月起,接获一间国际保险公司及多名事主报案,指有诈骗集团利用该保险公司的投连险平台,于2013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向263名投资者推销一个名为“香港投资基金”的投资产品,致事主损失达4.7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亿元)。 内地客如何踩雷香港保险基金? 虽然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香港并未点名被利用的国际保险公司,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它就是去年爆雷的安盛保险公司。 根据此前证券时报报道,安盛(香港)有一款105连投险产品叫Evolution,背后有上千只基金可以作为投资标的让投资者选择,来自中国内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200多名投资者选了一只基金,叫“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简称“香港投资基金”)出现了严重“违约”,2018年年中该产品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导致这批客户损失高达4亿港元。 不仅如此,在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后,保单的净值变为负值,不仅自己的投保金打了“水漂”,还倒欠安盛公司的钱。 2019年2月,基金宣布破产,当时基金解释因投资高风险资产,其后警方深入调查后发现诈骗集团偷窃基金的资产。 那么,内地投资者是如何受骗的呢? 根据2019年5月,安盛保险香港发布的公司声明,Evolution是一种非保证连系式寿险产品,主要由独立保险经纪分销。此产品让专业投资者自由及独立地选择与人寿保单价值挂钩的资产。 在目前透过Evolution配置的1000多种不同资产当中,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 (香港投资基金)只是其中的一只。 而诈骗集团正是利用了这个空子,在香港控制了一间保险经纪公司(Asia One 宏亚),并在开曼群岛成立涉案投资基金。 该集团在2013年底透过操控安盛保险公司的10多名保险经纪,向内地和香港200多名受害人推销安盛的人寿保险的时候,还推销了这个香港投资基金,并用利用“伦敦金”“保本回报”等投资术语令受害人放下戒心购买基金。 根据当时宏亚的宣传资料,重点宣传安盛公司的历史悠久、财力强大、信用评级高,但对于Evolution具体是什么样的产品没有做过多解释,描述香港投资基金时,重点宣传的是房地产基金的稳定和高回报。 保险经纪在推销时声称,基金有2至5年期的封闭期,并谎称每年有9至12%回报,诱骗受害者购买高风险基金。 事实上,投资投连险相当于在保险公司开通了投资账户,其保险收益与投保人自行选择的投资组合收益直接相关,很有可能损失本金,并不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保守型投资者。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称,警方表示,受害人将保费投资在诈骗集团操控的基金后,保费并非用来运作基金,而是转到诈骗集团主脑和成员的银行和证券账户来运作集团的借贷生意,也会购买物业、赎回楼宇按揭、偿还楼宇贷款,以及用作内地中介分红。 这就是为什么该保险产品每到申购日,净值就大幅上升,每到赎回日,净值就大幅下跌。但是据投保人透露,数年间曾有众多投保人多次与安盛沟通,安盛都未给予正面回复,也未给出合理的解释。 事情最后败露是到2018年7月,有投保人准备赎回时发现基金价值大跌9成3,而诈骗集团很快于2019年2月在开曼群岛申请基金清盘。其后诈骗集团回应保险公司及受害人时,声称基金清盘因投资高风险产品而失利。 其实上,投保人的保费根本没有进入基金账户。 令人欣慰的时,此次香港警方破获的4.7亿投资基金诈骗案,款项基本可以追回,目前已经冻结的资金达4.2亿,也就是说基本上可以覆盖投资人的损失。 内地客已占香港保险业务的3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人热衷去香港买保险。 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收入434亿港元,同比下跌8.8%,占香港个人寿险业务总新单保费的25.2%,较2016年高峰时期的39.3%和2017年的32.6%有明显下降。 受香港社会运动影响, 2019年下半年内地访客的新单保费继三季度环比大幅下跌28.8%至97亿港元之后, 四季度进一步环比下跌23.4%至74亿港元 ,多数以内地客户为主的公司内地业务与二季度相比跌去5成 。 2020上半年,内地业务仅占香港个人寿险业务总新单保费的9.6%。其中, 1季度,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继2019年4季度环比下跌27%至54亿港元之后,2季度进一步环比暴跌85%至8.39亿港元。 显然,受香港社会事件和疫情的影响,内地访客新造保单有大幅下滑。但是当香港一切趋于稳定之后,赴港买保险的潮流又会升温。 然而香港的保险和国内的保险有很大的区别,雷区颇多。基金君最后提示大家,简单来说,目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以下四类: 医疗 重疾 储蓄分红 人寿 储蓄分红型等以上产品的投资决策由保险公司决定,投资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本案涉及投连险产品的投资决策由客户决定,投资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 投资需谨慎。
10月22日,万方中国家族办公室(万方中国)位于上海的办公室正式开幕。开业之后,万方中国首先会以上海作据点,然后视乎业务状况将计划扩展到北京、重庆或浙江等地区。 万方中国是总部位于香港的万方家族办公室与新加坡上市公司奕丰集团附属公司奕丰中国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营公司。万方中国致力于在国内推广真正的家族办公室管理模式,主攻中国超级富豪家族办公室与有关管理市场。 万方家族办公室作为亚洲顶尖的联合家族办公室,此次瞄准市场缺口,携手内地及其他亚洲地区经营财富管理金融科技平台的新加坡上市公司奕丰集团,融合香港、新加坡及瑞士等成熟架构,将多样化财富管理模式带到中国市场。 自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内地便成为了世界财富创造的引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家,再到数字化革命的颠覆者与领军人,内地诞生了一大批高净值与超高净值人士。 根据福布斯亿万富豪榜,全球10个拥有最多亿万富豪的城市中,有3个在中国内地:深圳、上海、北京。不断增长的富庶群体,催生了对家族财富管理以及家族办公室的迫切需求。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实现财富的持续传承也日益受到关注和思考。 内地家族办公室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增长迅速,前景广阔。根据中航信托与瑞银《2020中国家族财富与家族办公室调研报告》显示,即便在尚没有家族办公室的超高净值人群中,77%的人愿意探索使用家族办公室服务的可能。因此,万方家族办公室一直看好而且积极发展大中华地区市场。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总裁余伟文28日撰文指出,金管局将与内地研究将债券通交易品种扩展至回购及其他衍生工具,例如利率互换,亦会继续优化目前的外汇对冲安排。 余伟文表示,内地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仍有很大潜力,国际资金大量涌入是指日可待的事。与此同时,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债券市场的机制和配套仍有进步空间。因此,债券通的优化是持之以恒的工作。 余伟文认为,随着内地债券占国际投资者投资组合的比重上升,管理外汇、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的需要也不断增加,提供更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是首要工作之一。 他指出,参与债券通的投资机构,在三年间从零开始,增加至目前的578家,涵盖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小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日均成交量由开通首月的14.8亿元人民币上升超过十倍至今年8月的195亿元人民币。今年首8个月,债券通占境外投资者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量的52%。自2017年7月债券通开通至今,境外机构持有境内债券净增加1.9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9%是通过债券通持有。 余伟文表示,2017年金管局和人民银行联手推出债券通后,债市的开放力度和步伐显著提升,短短两三年间的努力得到国际投资者普遍认同。
汇丰最新调查显示,在受访的内地大众富裕人群里,约一半人(49%)的父母经常使用手机银行,这一比例在参与调查的全球五大市场中高居首位。在金融市场相对更为成熟的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受访者父母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分别仅为四分之一(24%)和五分之一(19%),该比例在欧美市场则更低。 此外,内地受访者普遍表示,其父母偏好利用移动应用程序或在线工具管理预算,进一步体现了内地市场数字金融的高普及性。与之形成对比,加拿大、新加坡等市场的老年人则更偏爱用传统的纸和笔作为其日常的预算管理工具。 据悉,本次调查覆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五个市场,参与受访者共2200名。该调查将受访者按个人财富情况分为两大组别——“大众富裕群体”和“富裕群体”。其中,大众富裕群体指年收入为21万-70万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群体,富裕群体指年收入在70万人民币以上或等值外币的群体。 以大众富裕群体为例,调查发现,40%内地受访者的父母允许直系亲属以外的人使用自己的信用卡,这一比例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反映了内地老人在金融领域自我保护意识的相对薄弱。 调查还发现,虽然有超过八成(83%)的内地受访者对于其父母识别金融欺诈的能力表示出信心,但实际上,承认其父母曾经成为各类诈骗事件的受害者的比例超过六成(61%),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近30个百分点。这一反差表明,大众的普遍乐观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长辈们识破金融诈骗伎俩的能力被子女高估了。因此,帮助老年群体防范金融诈骗更值得引起足够重视。
“李嘉诚又要出走了?!” 9月伊始,在各企业披露中期财报的节点,业界传出这样一则消息。 李嘉诚麾下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长实集团”)拟出售位于北京、上海的两处物业,总价约500亿人民币。而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长实集团对此回应:“市场上很多人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不代表我们需要出售相关资产。” 近10年来,李嘉诚在内地相继抛售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东方汇金中心、北京盈科中心、重庆大都会等数十亿级别项目。 而长实集团最近一次出售内地资产,是在今年7月,以约78亿元,向禹洲集团及成都瑞卓置业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出售了成都南城都汇项目。 市场对长实集团的动态,似乎总显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实际上,李嘉诚在近10年来,频频抛售内地资产,购入海外项目。另一方面,又投身公益,捐资助学。两级口碑之中,释放出的信号,引商界揣测。 ●内地土储占总土储90% 从长江实业近期披露的年中期报告来看,内地地产依然是长实集团的重要资产组成部分。 上半年,长实集团已确认物业销售收入为194.84亿元港币(2019年同期,为192.32亿元港币)。其中,香港地区占6116百万港元,同比2019年同期下跌约61%。内地为10929百万港元,环比同期增约219%、海外为2439百万港元,同比增1776%。 年中报显示,长实集团香港物业销售收益较2019年同期减少,但已被内地较高的物业收益所抵消。而在内地,市场总体则较为平稳,并于2020年7月23日,完成了南城都汇的住宅和商业单位及停车场的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本期间内,内地的销售额突破至百亿港元,销售收入同比大增超20倍。 年中报显示,内地出售的高逸尚城,带来了重大收益。除此之外,香港Sea to Sky、爱海颂,及内地的东莞逸豪庭、广州翠逸庄园和上海御沁园等,预计各项目竣工及销售确认时带来溢利收益。 此外,内地土储依然是长实集团的重要发展矩阵。 在土储方面,内地土储占集团总土储的90.2%。截止至中期结算日,长实集团拥有可开发土储约9200万平方尺,其中500万平方尺在香港,8300万平方尺(约922万㎡)在内地及400万平方尺在海外。 ●长实的“慢周转” 李嘉诚土地开发的“慢周转”模式,一直被业界所诟病。 与合生创展前期的”慢周转“模式相似,长实集团的土地开发周期高于一般企业的水平。然而,合生创展一般将自留开发。而长实集团,则是将大量土地转让出售。因此,也被业界诟病为 “低买高卖”。 据乐居不完全统计,李嘉诚旗下企业及公司在2013年至今,相继在内地转手数十个项目,揽金超560亿元人民币。此外,还有部分香港的资产,及其他行业公司股份,涉及金额超千亿元。 转手即翻倍,是李嘉诚旗下企业销售资产备受争议的核心。 以2019年售卖给融创的大连西岗项目为例,李氏企业在2011年拿下这块大连市中心商住地时,总价为19亿元。8年之后,李嘉诚以40亿元总价将这个还未完工的项目卖给了孙宏斌,转手便赚取了超20亿的差价。 而最近一次出售的项目是位于四川成都的南城都汇商住项目,该项目涵盖第1至8期住宅及商业单位以及停车场。最终,约78亿元人民币作价出售给禹州集团和成都瑞卓置业的联合体公司。该项目是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埔于2004年,以总价约21亿元拿下。历经16年,差价达57亿元。 ●广州,被李嘉诚抛下了吗? 在长实集团近年披露的报告中显示,其近年来发展的物业项目囊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等地,其中内地所占项目最多,约有7个。而内地项目中,则是广州项目最多,约有2个。这不得不回溯起,广州曾是长实集团地产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90年代时期,内地房地产建设突飞猛进,但却缺资金、缺经验、缺技术。由于港商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项目经验,于是,便涌现出一大批内地港商合作项目,例如全国第一个商品房项目便是此类操作的结果【回顾:40岁的东湖新村,从700元/㎡到5.5万元/㎡】。李嘉诚进入广州的首个项目,便由此而来。当时,广州正在修建地铁一号线,其中地铁上盖的黄沙地块被和记黄埔拿下,并与长实联合开发。那宗黄沙地块便是如今的逸翠湾小区及西城都荟项目。2005年,黄沙地块正式动工。2008年,逸翠湾以12000元/㎡价格高价入市。与此同时,作为商业配套的西城都荟项目却迟迟没有开业。并且还陷入了招商难、主力店撤场的困境。在2012年底,西城都荟终于迎来开业,但不少商铺却空置。此后,西城都荟遭遇转手,被和记黄埔以5.78亿元转让给基汇资本及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2017年,该公司又以总价40.65亿元将其转让给香港领展。据不完全统计,长实集团在广州的地产投资及其关联项目有广州黄沙地铁站上盖西城都荟项目(已出让)、黄埔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佳兆业接手)、荔湾黄沙大道的逸翠湾、增城的逸翠庄园、番禺的珊瑚湾畔等项目。目前,长实在广州的在售住宅项目有御湖名邸及逸翠庄园。御湖名邸位于黄埔金坑森林公园内,定位高端,目前在售建面约437㎡三层大宅,总价873万元/套起。据销售资料显示,项目户户配有六人私家电梯连贯各层。而逸翠庄园则是位于增城荔城,在售建面约188㎡类独栋别墅,毛坯均价约20000元/㎡。值得注意的是,御湖名邸项目于1995年4月进行土地出让,但有部分物业至2020年方取得预售证,时隔25年。逸翠庄园项目于2005年12月拿地,部分物业于2019年9月方竣工,至2020年才领取预售证。<img pub_width="697" pub_height="523" src=https://www.jinhaojiao.cn/skin/default/image/nopic.gif alt="御湖名邸项目图片时至今日,当年的地产大咖,如今在广州仅剩2个项目,这样的李嘉诚,失去影响力了吗?这要谈起长实集团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和记黄埔(以下简称“和黄”)。1979年,长实集团以6.93亿港元从汇丰银行手中,接下了香港英资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记黄埔,从而奠定了李嘉诚成为商业大亨的席位。长江和记事业与和记黄埔已于2015年6月完成业务重组及合并。和记黄埔囊括的的产业有港口及相关服务、通讯、地产、零售、能源等。其中,知名连锁品牌屈臣氏、知名医药品牌白云山和黄中药,便是和黄旗下的品牌,从属于李嘉诚麾下。在地产发展之初,港商翘楚在内地开辟项目众多。时至今日,霍英东、李嘉诚等人仍有项目在广州,有趣的是,霍英东早年在南沙湾拿下的地块项目时,南沙仍是一片荒芜。而数十年之后,南沙湾转眼迎来高光时刻,土地拍卖更是达到封顶价。而李嘉诚目前在广州的项目,一个在增城,一个在黄埔,都是打销售“持久战”的项目。购房者直言:“房子看的是区位、环境、户型,不会因为李嘉诚,或者某一个港商的背书去购买。”如今,巨头,依然是巨头。但对于广州地产而言,李嘉诚的地产光芒,似乎已然不再耀眼。
“世界发生了巨变”,在恒隆地产最新的中期报告致股东函中,陈启宗先生用这句话作为开篇。 现时我们所面对的复杂而严峻国际局势和经济环境,再加上百年罕见的疫情冲击,困难已无需赘述。与此同时,陈启宗先生也对香港前景担忧,认为“东方之珠”的光芒正在黯淡,虽然并不因此而消极。 在这份致股东函中,陈先生依然积极传递出对未来的信心,他说“市场必定复苏”,对于那些旗下购物商场复苏缓慢的业主,建议“再静候一会”。 特别是对恒隆的内地业务,陈启宗表达了充分的信心,认为疫情威胁一旦解除,未来数年市况会非常畅旺。 而在此环境下,恒隆或许比大多数人更有优势能够获利,甚至可能是最具优势的公司。 以下为恒隆地产2020年中期报告“致股东函”全文,转载时有删节。 业绩及股息 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尽管受到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的影响,收入仍维持平稳,为港币41.84亿元。由于物业重估亏损,股东应占净亏损为港币25.37亿元。每股亏损为港币5角6仙。 倘扣除物业重估及所有相关影响,股东应占基本纯利下降11%至港币19.89亿元。每股盈利相应下降至港币4角4仙。 董事会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港币1角7仙,于2020年9月29日派发予于2020年9月16日名列股东名册的股东,金额与去年相同。 业务回顾 自从本人于1月21日撰写上一封致股东函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变。 本人下笔后一两天,中国乃至全世界惊觉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病(现称2019冠状病毒病)出现了。疫情首先在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之一武汉出现,我们在当地的一座大型购物商场及一座办公楼当时快要竣工。 疫情就如人类史上许多类似的流行病一样,迅速扩散。因全球已一体化,加上国际航空往来频繁,疫情不久便演变成全球大流行。虽然该病毒不特别致命(全球约4%的染病者死亡),但部分感染者可以毫无症状,这种情况特别棘手。 没有症状或尚未出现症状的感染者有可能已传染他人,由于症状可在染病后长达14天才出现,无症状的感染者仍然可以到访世界各地,不知不觉间把病毒传播开去。 中国内地有效遏止了疫情的扩散,对我们在内地的业务来说实属幸运。内地政府采取及时且严厉的措施,亦欣见成效;即使在疫情中心地区武汉,事隔至今七个月,疫情已暂时过去。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疫情消失前一般会有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爆发。事实上,往后的数轮爆发可以比第一波更严重。有迹象显示,内地某些地区现正有第二波爆发的征兆,但似乎并不那么严重。我们只好静观其变。 我们的另一个市场香港也相对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直至一两周前的第三波爆发,香港只录得约1200宗个案,其中大部分为输入个案,死亡率亦非常低。不过,第三波爆发明显杀伤力更大,全城再次严阵以待。 讽刺的是,某程度上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反而可能对我们在这两个市场的业务都有利。在本港,始于去年6月的骚乱因而结束。正当街头暴力缓和一时,于1月拟卷土重来之际,疫情把其制止了。尽管公共卫生威胁短期内对我们业务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但持续的影响应该较少。然而,社会动荡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本人在六个月前的致股东函中提到后者,并会在本文稍后进一步阐述。 毫无疑问,暴力的激进示威者严重威胁并伤害了香港市民,他们肆意破坏财产,包括一些购物中心。若不制止他们,或许某天我们的购物商场及办公楼也会遭受破坏。幸好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物业未有受到严重影响,但我们的业务已因而受损。 疫情过后的日子也可能对我们的内地业务有利,回想去年,本人提及由著名的贝恩策略顾问公司(Bain&Company)公布的一份2018年研究报告。内容提到,在撰写报告时,内地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交易中,仅约27%在内地进行,这还未计算香港在内。在2025年或之前,这个数字有望达到50%,而售予中国消费者的全球销售额会翻倍。 这就是说,在未计及新顾客的情况下,未来四至五年内,单靠现有的顾客群,内地的购买量将会是现在的四倍。本人亦曾告诉读者,一位顶级奢侈品牌的高层认为这估计保守。无论如何,对我们而言,这是个好消息。 疫情令大量海外消费提前回流到内地,实际上,随着国际往来停顿,现在这类消费接近全部回流。看看我们今年首六个月的情况,便可推算得到。 六个月前,本人预测我们的内地零售租赁业务会蓬勃发展。整个1月的确如是,直至疫情爆发才逆转。农历新年(1月25日)前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次的公共卫生威胁有多严重,我们租户的销售额突然暴跌。3月下旬,疫情似乎基本受控,社交距离措施局部放宽,我们的购物商场开始热闹起来。4月的零售销售额已回到2019年同月的水平。至5月,我们购物商场中的奢侈品牌销售飙升,升势持续至今。高端购物活动保持活跃,日常购物虽然正在复苏,但仍处于停滞状态,并远低于去年的水平。 奢侈品销售旺盛直接源于“报复式消费”;富裕人士已压抑数月,无法享受购物的乐趣。在此让本人谈谈一个甚少讨论却重要的心理差异:奢侈品购物是为了愉悦,而日常购物大多是为了必需。 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长远因素。由于几乎所有国际航班都已取消,如今唯一可以购物的地方,就是如我们所经营的本地购物商场。毕竟,在过去的一两年,北京降低进口税,加上品牌自身价格调整,价格愈趋划一,到海外购物不再有太大意义。 一旦国际航运完全恢复,一些消费可能会再次外流,但这可能会是微不足道的。原因有数个。第一,如果纽约、伦敦或巴黎不再欢迎自己,为甚么还要去这些地方购物?甚至作为中国一部分的香港,也不再是理想的购物地点。 第二,国际顶级品牌已确认中国是其全球第一大市场,而且发展速度最快,因此他们在中国的分店罗列最新的产品,系列款式也最齐全。这些品牌的内地分店绝不逊于世界上任何大城市的。 第三,如今富有的顾客在内地得到的顾客服务及购物体验,与国外任何地方的一样高雅细致。在巴黎,这些顶级消费者在繁忙时间也不得不排队等候进店;但在中国,我们了解我们的重要顾客!就像恒隆的顾客关系管理计划“恒隆会”,现已覆盖我们在内地的所有购物商场,且推行得如火如荼。 我们会员的消费在奢侈品总销售额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我们为顶级顾客举办的年度特级贵宾活动非常成功,从中我们得知他们许多在活动中认识,并成为朋友,当然还会交流对时装潮流的看法。因此,对他们来说,不论从经济、社交还是其他层面而言,继续在我们的购物商场购物都非常合理。 第四,人都有随习惯而行的倾向,一旦习惯了在本地购物,享受其带来的乐趣,渐渐便不愿去海外购物。 最近,本人听说有些购物商场的业主抱怨,尽管疫情已受控,而且政府亦鼓励市民消费,但他们的生意没怎么改善。对于那些以普罗大众为市场对象的零售商户而言,确实如是。客流量及零售额都仍然低于正常水平,我们的次高端购物商场亦如是,问题是为何如此? 让本人提出数个可能的解释。首先,2019冠状病毒病对普罗大众的影响绝对比富裕阶层大。前者要担忧的更多,包括保住自己的生计。再者,我们都随习惯而行,没法出门的日子令网上购买日用品更为普遍。 这与购买奢侈品不同,人们不大倾向在网上购买,也没甚么其他替代方案。在中国用电子商贸购买日用品之便捷是无可比拟的。在这方面,中国很可能是全球任何主要经济体中最先进的。 最后,所有购物商场(包括高端购物商场)的客流量尚未完全恢复,只是那些逛高端购物商场的人较大可能会消费,而且他们的消费金额要高得多。 话虽如此,毫无疑问人们会再次涌到各类型的购物商场。人类是群体动物,需要与人互相交流。正如本人之前撰述,在世界某些地区,数百年来人们聚集于露天市场,不仅为了购物,还为了社交。只是现在,他们去的是购物商场。 在西方,人们有更多活动选择,他们较喜欢在户外消遣,亚洲人却恰恰相反。因此,对于那些旗下购物商场复苏缓慢的业主,本人建议如下:再静候一会。又或者再进一步,趁生意淡静之际优化物业。市场必定会复苏,届时物业便会更具竞争力。 当然,这不仅是本人对他人的建议,也是对本人同事的建议,尤其是那些掌管我们四星级物业的同事。 无论如何,严峻的疫情持续影响约两个月。自2月起,当地政府勒令停止多项商业活动。在我们的购物商场中,这包括戏院、健身房和与教育相关的营运等。由于我们的物业规模庞大,往往有30至40个这类租户须暂时停业,占可出租面积约20%至25%,当中有些到现在才开始重新营业。 在极端的情况下,自2月初起,部分城市的所有购物商场都被勒令关闭,只有售卖日用杂货的除外。天津恒隆广场关闭了36天,而无锡恒隆广场则关闭了13天。这就是为何前者在我们的众多物业中表现最差;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零售额下降了40%。无锡恒隆广场的复甦表现却出人意表,尽管关闭了近半个月,但首六个月的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可见内地奢侈品消费有多强劲。 自4月起,我们所有高端购物商场,包括上海恒隆广场、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无锡恒隆广场、昆明恒隆广场,以及稍逊的沈阳市府恒隆广场,皆表现卓越。上海恒隆广场和无锡恒隆广场于4月至6月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至60%,甚至还在进行资产优化计划的上海港汇恒隆广场亦增加了41%。录得这些增长的月份,客流量远较去年同期低。于去年8月开幕的昆明恒隆广场,虽然没有同比数据,但销售额强劲。这势头维持至今。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终有一天会消退,暂且不计及疫情,值得庆幸的是,似乎我们的内地业务都有良好兆头。 中国是现时世界上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的奢侈品市场,这自然得到顶级国际品牌的注意;事实上,他们比我们谁都要早知道。纵使中美关系恶劣,这些品牌仍不断涌进内地开店,鉴于我们所有购物商场的质素,我们是这些品牌首选的业主之一。 熟悉本公司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许多购物商场都成功升级为Home to Luxury,更多购物商场将陆续加入这个行列。上海港汇恒隆广场继上海恒隆广场之后,成为另一个实至名归的五星级购物商场。 我们首个在上海以外升级成功的是无锡恒隆广场,目前稍为逊色但绝对属同一档次的,是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去年8月开幕的昆明恒隆广场从一开始便是Home to Luxury;大连恒隆广场也朝着这个行列迈进,不少顶级国际品牌已经签约并陆续进驻,这过程预计约一年完成,届时它将会是大连市内唯一一个真正的高端购物商场,这是我们在2009年购置土地时便已设定的目标。 武汉恒隆广场现时已有许多顶级品牌落实进驻。受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项目延后了六个月,我们现预期它将于明年3月或4月开幕。所有奢侈品牌应在距今一年多后开始营业。我们已落实计划把济南恒隆广场升级为Home to Luxury,虽然成果至今还未显现。至于我们的最新项目杭州恒隆广场,于2024年落成时,很大可能会按计划加入这个行列。 总的来说,从今起的14个月内,我们10个已建成的购物商场中,至少有七个是达世界标准的高端购物商场。 过去,本人不止一次解释,为何这类物业的财务回报会比其他的高得多。我们的目标是,到了2024年,我们届时11个物业中,有九个将会是五星级的。这些物业无论从盈利能力还是美学角度看,都应该是世界顶级的。 这过程涉及与许多顶级时尚品牌签约,细看这数年的数字: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间,我们签成逾70宗这样的租约。2019年,我们签了13宗,商户已悉数进驻。今年,迄今已签了38宗,而当中大部分商户已经开始营业。来年,最少会有19家进驻。去年迁入的大多在昆明恒隆广场及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其余的分别在上海恒隆广场及无锡恒隆广场;而今年签下的大多集中于昆明恒隆广场,其次为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及无锡恒隆广场,余下的则分布于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和大连恒隆广场,以及一家在上海恒隆广场。至于2021年,截至现时为止,租约都集中于大连恒隆广场及武汉恒隆广场。 接下来,让本人谈谈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香港的情况。骚乱始于2019年6月,一个月后,本人在致股东函中撰述了此事。情况于2020年1月平静下来,部分原因是疫情关系,也有部分是由于运动渐渐失去动力,而这往往也是其他地区的大型社会骚乱的结局。 6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港区国安法》,这将可能是一个转折点。 香港是我们的总部,我们的租金收入有46%来自香港,我们当然十分关注这部重大法律。这对我们的香港业务来说是好是坏呢?本人在研究和反思后得出的结论是,是次立法对我们的业务是好事。 本人作为商人,亦从现实角度审视这件事。去年有六至七个月,普罗大众不再活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人身安全不再受到保障,走在街头不再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何生存?!假若不加以纠正,经济早晚会被拖垮。 本人于《2019年中期报告》的致股东函中,详细分析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因为这无疑会影响到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及我们的业务。本人于同日撰写的恒隆集团致股东函中,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探讨此事。在本函较后部分,本人会谈谈最新事态发展。在此本人只会简单说,这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近日的发展,与香港现时的《港区国安法》不无关系。 接下来让本人谈谈公司的业绩,公共卫生威胁对我们的零售租金的冲击,比去年的社会动荡更为严重。然而,前者的影响是短暂的,但社会动荡已从根本上摧毁了香港经济的许多方面。 看看我们的零售业及旅游服务业,两者都创造大量职位。据估计,去年以前,约有30%的个人消费与访港内地旅客有关。我们80%至90%的访港旅客都是从内地来的。因此,这些旅客的消费额中,我们很可能已经流失了至少三分之二。这就是说,香港的总零售销售额会下跌约20%,酒店空置率更会比之高得多。本人怀疑,有多少行业能在这幅度的收入锐减下仍能生存下去。 结果,香港很多商铺、餐厅和酒店将会倒闭,相关职位会被削减,失业率无可避免会上升,薪酬即使不下跌,其增幅也将大幅放缓;香港经济甚至可能会收缩数年,谁该为此负责? 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不得不为部分香港租户提供租金减免。宽减了的租金要在租户剩余的租约期内摊销,所以影响较持久。假若我们宽减更多,就可能出现连带效应,并会持续再多两年。由于香港正面对第三波疫情,这连带效应很大机会会发生。 六个月前,本人对某些情况预测准确,但错看了原因。本人撰述:“让本人以一个较严峻的情况为例:假设未来两年,香港租金按年下降5%。”当时的假设是街头骚乱会持续,但结果是社会动荡因疫情而受阻。本人有提及疫情,但不能预见其影响。因此,至少在过去六个月,源于一个不同的理由,我们在香港的租金收入确实下降了5%,从之而来的营业溢利也减少了10%。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都能维持租出率,但继续维持会有困难。租赁边际利润率、平均单位租金和租金调整均有所下降。零售租户今年首五个月的销售总额跌幅近30%,租出成本亦因而上升。我们在香港办公楼的表现与零售组合大致相同。 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给予全部内地零售租户一次性基本租金宽减,他们支付基本租金的50%,为期三周。不过,在这半年报告期内,以人民币计值的租金收入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可是由于人民币兑港元贬值了4.5%,因此账面收入只增长了4%。撇除新物业,以人民币计值的收入增长了3%,上海的收入上涨了8%,上海以外地区则下降了6%。 过去六个月,外围环境不容许我们出售许多物业,但我们仍售出了香港住宅项目浪澄湾的最后一个复式单位,呎价颇令人满意。按照会计准则,是次销售的收入和利润已在本月,亦即今年下半年入账。从2021年开始后的数年,我们会出售内地的服务式寓所,我们有必要先建立销售团队,有关成本已在中期业绩中全数反映。 由于外围环境极为严峻,有重估亏损是预期之内;总额为港币46.42亿元,占投资物业组合约2.5%。香港的亏损约为账面值的3.6%,内地则约为1.9%。 我们善用低利率环境,发行了一些债券为较旧的、较高昂的银行贷款再融资,优化了债务组合。净债项股权比率维持在20.8%的稳健水平。 就租赁收入分布而言,香港目前占整体的不到46%,而内地则占超过54%。两者的差距会持续扩大,因为以人民币计值的业务在业绩上应该会持续超越香港业务,再且我们在内地的物业也正在增加。 总括而言,以港元计值,收入与去年几乎完全相同;本港收入下降了5%,但内地则上升了4%。股东应占基本纯利下降11%,至差不多港币20亿元。由于重估亏损与去年的收益相比数目庞大,我们录得股东应占净亏损稍稍超过港币25亿元。这是本公司第一次录得亏损。由于我们早已在6月5日的公开声明中提醒过股东,因此应该无人会感到惊讶。这只是账面亏损,并不影响任何业务,包括现金流。 有两个涉及现金的事项,一般因为金额不大而不会在这里提及,但由于它们别具象征意义,所以本人在此一提。第一项是我们跟其他负责任的企业一样,捐赠了人民币1000万元帮助香港和内地抗疫。第二项是我们决定不申请香港政府为支援受疫情影响的僱主而设的“保就业”计划。该计划是向合资格的企业发放现金以支付员工薪金,条件是企业须承诺在指定期内不会裁员。若我们申请,获得的资助总额接近港币7000万元。 董事会经商议后,一致决定不申请“保就业”计划,并一早向社会大众公布了有关决定。该计划旨在帮助有真正需要财务支援的公司。尽管我们与其他公司一样,业务受到影响,但是我们的财务状况依然稳健,能够抵御风浪。因此,我们应为有真正需要的人腾出有限的公共资源。我们也宣布无意裁员或减薪。 这里正好让本人与读者分享一下本公司秉持“只选好的只做对的”(英文为We Do It Right)此理念的内蕴深意。We Do It Right是中文座右铭的简短版本,两者同样言简意赅,而中文的含意更丰富。 用中文表达即“我们只选择最好的,和我们只做正确的事”,我们面对选择,总会挑选最好的,而甚么是“最好”则视乎情况而定。例如,我们在聘请员工时,会选择最有才能、最具德行的人;我们绝不容许用人唯亲,而这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亚洲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又例如,我们在内地购置用作兴建购物商场的土地时,只选取最优质的地块。 要“只做正确的事”,或如英文座右铭般简单地说“We Do It Right”,往往会涉及伦理和道德的问题。我们一直恪守这个原则,因而在投资界赢得清誉。 我们在这数十年来囊括了业界大多数著名的企业社会责任奖项,原因在此。我们获奖并不是为了取胜;我们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正直的美德已植根于我们的企业文化中。 不申请“保就业”计划只是“只做正确的事”的一种体现,我们并不反对其他人申请资助,因为这样做并不违法,但我们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自我期许。由于港币7000万元并不算是小数目,因此本人希望所有股东知道管理层和董事会作此决定的原因。 展望 过去一年,外围环境令人极为不安: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香港社会动荡和中美关系恶化的阴霾,一切都直接影响我们香港和内地这两个市场。那些阅读过本人这两年致股东函的读者,都应该料到本人非常担忧香港的情况,却看好内地的前景。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对零售业影响之严重,本人前所未见,但影响应该为时较短。疫情一过,它就会消失;只是我们不知道甚么时候才会发生。 去年香港发生的社会动荡,几乎摧毁了香港“东方之珠”的美誉。正如本人稍后会解释,要使香港恢复昔日的光辉也许是可能的,但这将有赖香港人与中央政府共同努力,否则香港会逐渐衰落,最终黯淡无光。 在2019年1月出版的2018年年终致股东函和2019年7月出版的《2019年中期报告》中,本人曾详论中美关系。然而,出乎众人(包括本人)意料,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因此需要进一步评论。本人担心事情可能已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有人说美国总要为自己树敌;最可悲的是,本人认为那是毫无必要的。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Trap)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适当的条件下便会发生,这是人性使然。如果现有强国认为自己可以战胜新兴强国,便会放手一试。美国认为,在中国变得异常强大之前,现在是出手的最后机会。偏偏在此关头,美国出了一位异乎寻常的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看法比他更为极端,于是他便带领着国家直堕陷阱。 历史将会证明,此乃二十一世纪一大愚昧之举。 近数个月来,美国迫使其他英语国家和数个欧洲大陆的国家加入自己的行列。其中一些国家改变初衷,转而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这种装腔作势的敌意,最近显现于他们把中国和俄罗斯混为一谈,几乎成为共同的打击目标,本人认为这简直是不智。 坦白说,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而西欧则匮乏,因此本人怀疑大多数欧洲大陆的国家会否长期顺应美国的要求。事实上,随着美国变得更为霸道,许多主要欧洲国家的政府都可能认为华府比莫斯科更难合作。 美欧关系出现裂痕可能为时不远,不过本人预测英国始终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那样,英国根本别无选择,加上现在的脱欧问题则更是如此。 自二战以来,欧战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力渐减,也许这次会令这些国家重新振作,让她们重回国际舞台。她们至少会重新装备自己,顺便刺激一下低迷的经济。 至于美国,麦卡锡主义已在国内重新兴起。有些勇敢的人仍在秉持理性发声,但本人担心他们很快也会噤若寒蝉,而这已有明显迹象。谁说有言论自由!美国越来越跟从俄罗斯和中国的做法,只是理由不同。 因此,全球已到了另一个关键时刻。今天发生的事情将会改变未来数十年的世界格局,就好像二战后冷战的开始,中国对外开放以及柏林围墙倒塌等大事,以上每一件事件都改变了世界数十年。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手便愈加担忧,也更直言不讳。一旦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层面,谁对谁错已再无关系。只有少数人敢于说出心中所想。突然间,所有人都视中国为敌,众口一词附和美国。 在这方面,传媒渲染负面情绪,正是要害所在。人性使然,任何负面新闻都会越炒越热,因为只有坏消息才是新闻。如此形成的浪潮每每可以淹没所有相反的观点,而且通常的确如此,以致新闻自由荡然无存。无论有意或无意,结果都一样,持相反观点的就不获报导或不受关注。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要有极大的道德勇气才敢发声,而我们已经接近这个临界点。 西方国家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现在其国民对中国的印象,是数十年来最负面的。他们的看法是否有根据或出于独立思考?本人对此存疑。世界各地的人都一样,对事情的反应主要受例如领导人言论或新闻报导的影响。 美国许多人会反对特朗普总统的国内政策,是因为他们了解情况,但论到国际事务,坦白说无论甚么地方的人,大多数都是一知半解的。 一年前,本人提及过,贸易纷争只是中美之间的第三层冲突,第一层和第二层是与军事霸权攸关的科技领先地位之争,以及货币主导地位之争。事实上,冲突的矛头最近已从贸易转移到重要得多的科技领域。 过去数年,美国针对中国的硬件公司华为,现在,中国的软件应用公司也成为针对目标,美国给出的理由令人难以置信:数据完整性。坦白说,所有拥有网络的政府,都可以取得几乎任何人的个人信息数据,根本就没有“洁净网络”这回事。 最近有迹象显示,美国可能把资金流也武器化。这可以是“核武级”的选项。就此事而言,相对中国,本人更为美国担忧。中国作为受害者,固然会受苦,不过会应付得来,那么策动者呢? 美国经济很大程度倚仗美元作为迄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有能力印制惊人金额的美钞,所以虽然入不敷出,仍能维持下去。若说全球整个金融体系大致上是建立在对美元的信心上,其实亦不为过。不难想象这种信心可以如何被动摇。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人人都会受苦,但美国尤甚。谁能打倒美元?只有一个国家可以,那就是美国。 那么,中美贸易会怎么样?目前,这并不太重要,因为贸易反正因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而放缓,但当国际航运回复到正常水平时,情况又会如何?第一次冷战历时40年左右,两大阵营之间商业往来极少。 中国和美国现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贸易国,彼此的联系错综复杂。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过后,国际贸易将如何演变?现阶段很难判断。请参阅本人同日撰写的恒隆集团致股东函,函内载有本人的一些看法。 对中国而言,可幸的是这些没有在20年前甚或10年前发生,当时中国的抵御能力比现在要弱得多。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应该有充足的资本、人才、技术、国际网络和内销市场,足以应付冲击。 本人并不相信美国能打垮中国,尽管这或许是华府不言而喻的意图。(值得留意的是,美国现届政府从未宣告过他们的终极目标)如果事实的确如此,对美国来说的最佳选择就是与中国合作。 正如本人之前所述,这位世界第二大国不是挑战者,而且也不具备成为全球领导者的能力,纵使世界头号大国并不这么认为。其实,中国非常乐意居于美国之后。可悲的是,美国无法接受。美国从不擅长妥协或外交,因为她总能诉诸其军事和经济实力。 无可否认,美国是世上最具创意的国家,她的其中一项“发明”是中国人永远无法想出来的反衬语“同侪之首”。另一方面,中国人应该擅长改编或模仿。因此,请容许本人试试改编上面的说法,大概西方人很少会这样想过:中国很乐意成为“同侪之次”。不幸的是,美国对此既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这个观点。 尽管与西方国家关系转变,中国不会放弃众多外国盟友。事实上,中国会竭力与其他国家建立更紧密、更全面的关系,其中包括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些国家富含中国需要的天然资源,但对中国制造的产品的购买力,无法与美国和西欧相比。最终,中国产品的最大市场仍然会是其内地市场。因此,本人预计不断增长的本地消费将带动其经济发展。 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首30年左右,国家依赖劳力赚钱。幸好中国人口众多,勤奋的人民又愿意牺牲为自己或子女建立美好的将来,国家开始累积到第一笔国富。 在过去的20多年,除蓝领劳工外,为数众多的高学历人士开始主要靠知识创造财富,各种各样的技术开始试行,其中一些最终投入应用以建立庞大企业。例如,在目前所有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大概是首个、甚或是唯一真正无现金社会的国家。 最后,社会得以累积大量财富,令庞大的中产阶级开始追上最先致富者的步伐,利用资本创造更多财富。过去10至20年间,大量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冒起,这创造财富的三大“汽缸”现正全面运作,新贵阶层会持续扩大。 只要内地社会保持相对安宁,中国应该仍会是营商及赚钱的极佳地方之一。我们有幸在内地有稳固的根基,得以参与商业地产业带来的众多机遇。 至于香港,应会保持其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并有不俗的表现。我们的客户现时主要来自内地,香港仍然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在这方面,本人预期香港和内地城市建立更紧密的金融联系,增加互通对双方都有利无害。 沪港通、深港通以至现在的债券通都仅仅是开始,可以双向流动的资金可大大增加。正如以往香港是国际资金进入内地的主要管道,我们今天亦会担当引导资金外流的关键角色。内地有很多资金,正物色全球的投资机会。 现在,美国想损害中国,因此藉香港议题制造事端。相信华府可能会采取更激烈的行动,看看最近通过的《香港自治法案》。然而,许多美国能采取的严厉措施最终可能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美国必须谨慎行事。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深远影响之一,是货币供应急速增加。这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美国和中国也不例外。虽然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将利率保持在低水平,而这对美国至关重要,但也可能会影响国际资本市场对美元的信心。 除了金融服务,本人想不到香港有任何其他重要产业,可藉之以保持香港经济强劲。自1997年以来,每当香港需要帮助,我们都会向中央求助。就个人而言,本人并不乐见这个现象。 我们应该先靠自身,毕竟这是数十年来的香港精神,因为大家都知道香港那时的宗主国只顾从我们身上索取好处,而不是让我们得益。这种奋斗精神对我们帮助良多,但不知为何,1997年以后,很多香港市民对于向祖国寻求经济优惠不再感到尴尬,而不论是好是坏,中央总是应允。 这次,我们面对自己制造出来的难题,若无祖国的帮助,本人看不到香港作为一个经济体如何能继续蓬勃发展。 同样重要的是,要问问香港市民:他们有否意识到,香港经济因某些人藉去年的骚乱而造成的危害有多严重?本人对答案感到忧心。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也许香港复原的时机未到。 这是对港人智慧的真正考验,他们大多数对过去23年来发生了甚么事都不甚了了,有些甚至主动参与损害香港的行为。现在,经济遭受系统性的破坏,失业率不断上升,很多人会失去工作。他们会怎么做?本人猜想,答案一样会是:责怪中央政府。如果真的如此,香港便不值得再有绽放光芒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香港作为一个小的转口港,无论客户是谁,都必须提供优质服务,今天更应如此,因为服务业现在约占香港经济的94%。二战后首40多年,我们主要靠服务西方国家赚钱,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英语,并尽可能说得流利。在过去20年左右,我们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客户不断增加,所以现在最好能把普通话说好。 本人爱香港,在这里长大,公司和事业都建立于此。正如本人对朋友所说,本人对香港这个家感到悲观,但并不因此而消极。这30年来,本人亦始终抱持这种态度,致力改善中美关系。 无论如何,本人在外地生活多年,现在(在2019冠状病毒病爆发前)依然不断到访世界各地,因此以世界公民自居,并不把自己囿限于任何地方。这应该多少能减轻看着香港衰落的伤痛之情,希望那天永不会到来。 撇除个人事务不谈,身为公司董事长,必须实事求是。商业上有很多事情无法控制,我们必须灵活处理,尽量减少风险,并尽量提高获利潜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重要的香港资产? 我们都知道,困难时期往往有很多赚钱的好时机。记得本公司历史的人,应该会留意到我们如何利用1997年至2002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股东获利丰厚。同样,我们10年前抓紧内地城市财困的地方政府所提供的机遇,廉价购置最优质的地块。现在,我们正考虑下一步应如何部署。 本人相信,在今年余下的数个月中,我们仍然可能受到大流行病的威胁,尽管疫情可能会有反覆。在这方面,内地的情况可能会比香港好。 如果本人的评估离事实不远,那么在今年余下日子,香港的租金仍会受压,很难想象在这方面会有好消息。至于出售蓝塘道豪宅方面,我们目前仍有九个单位待售和两个单位待租,几乎不可能作甚么预测。如有好消息,可能会由此而来。 在内地,只要病毒不卷土重来,我们应该会表现良好,或许会非常出色。本人预计,威胁一旦解除,未来数年市况会非常畅旺。毕竟,我们或许比大多数人更有优势能在内地获利,甚至可能是最具优势的公司。 本人想藉此机会,感谢在整个封城期间留在疫情中心地区武汉的同事。期间,我们在当地有接近200位员工,其中接近20位来自香港,他们表现非常专业、谨慎和忠诚,我们位处其他城市的员工也一样。 另外,在香港团队、尤其是人力资源部的带领下,各处的士气都保持高昂。最令我们感到宽慰的是,武汉没有一位员工确诊。复工前,我们为员工支付检测费用,涵盖的不只是我们的同事,还有承建商僱用在我们工地劳动的所有工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这艰难时期不能在家办公的前线员工,他们面对最大的感染风险。本人向他们全体致敬。 董事长 陈启宗 香港,2020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