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2020年3季度实际GDP同比为4.9%,季调环比2.7%。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6.9%,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3%。我们对此点评如下: 9月及3季度宏观数据:经济仍在回升期。3季度实际GDP单季同比从3.2%上升至4.9%,使累计GDP同比年内转正。从支出法的角度来看,最终消费拉动年内首次转正,净出口拉动进一步上升,而资本形成拉动回落。而9月的工业、投资和社零数据也仍在改善的轨道上,工业增加值的超预期主要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投资中,基建的拉动下降,地产高位稳定,而其他投资进一步上升,制造业投资虽然同比回落但环比仍高于其季节性规律。社零仍然延续从必需到可选消费品的趋势,商品和餐饮同步改善。 经济的整体好转中也开始出现一些边际变化。 •季调后产销率持续回落及出口交货值转负值得关注。一、尽管9月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产销率上升,但经过季调后,工业产销率的数据连续3个月回落,可能指向生产速度快于需求改善,如果这一状况持续,可能会因供需错配带来库存的上升和价格的下压压力。二、尽管生产、需求数据两旺,但是出口交货值当月同比的转负却与出口、生产等数据并不匹配,值得后续关注。 •地产新开工、施工单月增速为近5个月来首次转负。8-9月,针对地产的一些政策调整的媒体报道陆续出现,主要针对地产开发商“降负债”,以及银行可能收紧地产相关的资金等,可能会影响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也会打断销售到投资的传导逻辑。 往后看,政策预调微调下,4季度经济或为此轮复苏的环比高点。从货币和财政来看,疫情后的各类托底政策正逐渐回归常态。我们在《又超预期的社融背后,预调微调也已出现》中提到:“企业融资的超季节性幅度已经在减小,政策逐步常态化,社融增速可能在4季度见顶”。在更早的报告《波动加大,资产布局期》中,我们也曾提到:“政策变化可能带来地产部门出现拐点,疫情后复工复产带来的经济增长的高速阶段正在逐渐过去”。因此,尽管从同比的角度来看,明年1季度才是经济的顶,但从环比的角度来看,随着政策逐渐回归常态,叠加前期赶工、填坑的最高峰过去之后,宏观经济各类数据的环比高点大概率将出现在今年4季度。 风险提示:美国大选不确定性,欧洲二次疫情风险。 3季度经济:消费、净出口拉动上升, 资本形成回落 3季度GDP:消费、净出口拉动上升,资本形成回落。3季度实际GDP同比4.9%,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参考报告20200930《9月出口或仍偏强》),但低于市场5.2%的预期。从支出法来看,呈现消费、净出口拉动,而投资回落的格局。 •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对当季GDP的拉动年内首次转正,从2季度拖累2.35%变为拉动1.70%,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改善,以及3季度第三产业当季同比转正相一致。 • 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的拉动则较2季度的5.01%有所收窄,为2.60%,资本形成总额分为库存变化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月度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在统计口径上也具有差别。根据2-3季度工业库存的情况来看库存经历先上后下的走势,或是资本形成总额拉动放缓的原因之一。另外,资本形成总额为实际值,而固定资产投资为名义值,因此或还有价格因素的影响。 •货物和服务净流入:货物和服务净流入对GDP的拉动从2季度的0.53%上升至0.60%,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主要在于一方面我国在疫情后恢复较快,全球出口分额被动提升,另一方面在于跨境旅游受限而服务项逆差大幅收窄。 工业:超预期的增长背后 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不确定性 受益于内外需环境的改善,制造业生产速度较快。9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由前值5.6%升至6.9%,超过市场预期,推升累计同比至1.2%。从分行业的数据来看,受益于内外需的持续改善,制造业生产增速高于整个工业生产,其中汽车、电器机械、金属制品增速较快 ,而部分前期增速为负的行业在9月也出现了转正,比如农副食品和其他交运设备行业。 但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不确定性。一、尽管9月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产销率上升,但经过季调后,工业产销率的数据连续3个月回落,可能指向生产速度快于需求改善,如果这一状况持续,可能会因供需错配带来库存的上升和价格的下压压力。二、尽管生产、需求数据两旺,但是出口交货值当月同比的转负却与出口、生产等数据并不匹配,值得后续关注。 投资:累计增速首次转正,地产支撑仍存在 投资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地产仍是主要支撑,基建拉动回落。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由前值-0.3%转正至 0.8%,当月同比企稳于7.5%左右,而从其环比季节性规律来看,9月的环比增速仍然明显高于2015-2019年的平均水平。9月,房地产、基建(旧口径)、制造业、其他投资对单月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拉动分别为2.24、1.26、0.89、3.0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仍是对投资的最大支撑;基建投资拉动连续第四个月回落,我们此前也指出过随着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托底政策的诉求回落;其他投资随着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扣除卫生教育类的剩余行业增速也在回升。 •制造业投资环比超季节性规律,同比数据回落有一定基数因素。9月制造业投资同比较8月有所回落,但并不意味着制造业投资的再度走弱。8月制造业投资的大幅反弹有基数,以及7月洪涝后对投资节奏的影响。而比较今年9月和2015-2019年9月制造业投资的环比来看,9月环比仍然高于往年水平。 •房地产投资之后可能面临一些变化。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单月同比进一步上升,达12.0%。我们此前指出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看,今年以来对其支撑最大的是土地购置费,尽管9月地产开发投资细项还未公布,但从对土地购置有领先性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数据看,9月这一数据应还在改善。尽管单月来看,个人按揭和定金预付款对开发投资资金的拉动有所回落,但这里面有一定的基数因素,且地产销售仍然不弱。然而,9月地产相关的数据也开始出现一些边际变化,新开工和施工的增速由正转负。同时,近期,针对地产的一些政策调整的媒体报道陆续出现,主要针对地产开发商“降负债”,以及银行可能收紧地产相关的资金等,可能会影响后期地产投资的意愿和能力。(详细请参考报告20201011《波动加大,资产布局期》) 消费:同比进一步上升,商品、餐饮同步改善 消费同比增速继续上升,商品、餐饮同步继续改善。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继8月转正后进一步上升至3.3%,且商品、餐饮均在同步改善,其中尽管餐饮收入增速仍为负值,但在收窄。 结构上继续渐次复苏,延续从必需到可选的复苏路径,关注汽车的修复。我们在此前报告中指出,3月以来,消费恢复的过程是必需消费品向可选消费品逐步传导的路径,这与CPI数据中必需消费品分项先复苏,而可选也开始逐步复苏是一致的。9月数据延续了这一趋势,值得关注的边际变化是汽车销售上升较多但地产产业链相关回落。整体来看,消费逐步复苏反映的是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居民收入及消费逐步“填坑”的过程,甚至从国庆的情形来看,似乎有“报复性消费”的迹象。从当前复苏的程度来看,这一趋势仍未结束。 风险提示:美国大选不确定性,欧洲二次疫情风险。
近期,据日本媒体报道,均胜电子子公司均胜安全旗下日本子公司“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涉嫌对部分在强度测试中没有达标的安全带进行了数据篡改。包括丰田、日产和本田在内,有10家日本车企使用了公司的产品,可能有大量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流入市场,200万辆汽车或被召回。 10月18日晚间,均胜电子发布澄清公告称,该事件主要由于均胜安全日本彦根工厂生产安全带产品的织带材料涉及测试数据完整性问题。该情况在2018年4月份均胜安全收购高田公司资产前已存在。均胜安全在收购高田公司资产后的整合过程中发现了上述问题后,立即成立专门调查委员会,启动内部调查程序,在对数据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期间,均胜安全日本子公司与客户和监管机构保持积极良好的沟通。 均胜电子公共传媒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上述事件,均胜安全一直与客户和监管机构保持积极良好的沟通,不存在刻意隐瞒行为。截至目前未发现任何一起因Hikone(彦根)织带造成的安全事故,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上述问题会危及安全带产品安全,也未出现涉及召回的意见。” 日本国土交通大臣赤羽对此表示:“继续使用汽车目前也没有问题,但希望尽快掌握事实关系,妥善处理。” 据悉,该数据完整性问题是均胜安全通过内部举报发现的。 均胜电子公共传媒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是通过合规举报热线,发现收购的日本Hikone(彦根)工厂可能存在数据完整性问题。” “在收到举报后,公司成立团队启动内部调查。调查范围涵盖了近20年的所有数据,逐项进行比对、分析、测试。我们有理由相信,数据不完整现象主要发生在2000年至2010年,即工厂归属高田公司时期,调查团队正在对所有受影响产品进行评估,以期得出最后完整结论。”该负责人补充道。 事实上,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的前身日本高田公司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质量问题。该公司此前曾因气囊安全问题导致多起死伤事故,并在全球范围引发了涉及1亿辆汽车的大规模召回事件。 2017年,高田公司因巨额负债而宣告破产。之后,该公司除气囊以外的业务被均胜安全收购,并更名为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是目前日本国内最大的安全带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达到四成左右。 前述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坦言:“日本Hikone(彦根)工厂存在数据完整性问题,作为承接这个业务的新股东,也是事件的受害者之一,对此均胜安全也感到震惊和不安。但我们将秉持守护生命安全的使命,竭尽所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维护客户利益,保障终端用户权益。” 此外,对于Hikone(彦根)织带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该负责人向记者回应道:“该工厂仅部分产品涉及到中国市场,而这些产品都经过了中国客户和监管部门严格的测试,目前未发现任何一起与之有关的事故。”
1 筹码在松动。 这是所有筹码高度集中的庄股,最害怕听到的词,就如同听到大厦崩塌前屋梁的咯吱断裂声。 资本市场做局者很多,多数是些窃铢小贼。 但也有骨骼清奇者,妄图一把捞饱的窃国做诸侯者。 这类做局者,要把局做成,就必须用大利益联合维系一群兄弟,高度锁定筹码,然后罔顾宏观、行业的任何问题,罔顾市场的任何质疑,甚至罔顾常识与逻辑,不回头地拉抬股价至近乎疯狂的水平,用枪杆子粗暴“教育”全市场:我的地盘,我说了算。 以此绑架和培养一种信仰:跟着我,有肉吃,任何时候买入都是对的。 等这种宗教般的虔诚终于培养出来,再开始收割——这种收割,往往可以收割很久,而且被收割者的痛感不强。 但,不容易凡。 做这种局,敢藐视一切,把股价拉到上帝都吃惊的水平,其底气与自信,除了讲故事的天赋,其核心依俟者,唯高度控筹,四字而已。 在资本市场,这种局,俗称“凶局”——谓其过于凶残过于贪婪,局做得太大,想一把捞足捞饱,同时也暗示其路途凶险,极易被自身所设之局反噬,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 这是一把双刃剑。所谓成也萧何,败亦萧何——这种“凶局”,成的前提,是筹码高度锁定。 但如败,也一定会败在这个高度锁定——筹码一旦松动,便会如同悬河决堤,一泻千里。 半日跌去90%,毫不为奇。 尸横遍野,没有人能跑得出来。 2 资本市场的设局,如山岳一样古老。 筹码高度集中,股价予取予求,肆意羞辱常识与逻辑,令所有做空者生不如死,捞君不是第一家。 港股前面有远比捞君做得更凶悍、更牛皮哄哄的案例——汉能太阳能。汉能设的局大到了一度令其大股东李河君成为当年中国的首富——你没看错,是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首富,不是700平方公里弹丸之地的新加坡首富。 李河君把自己成功打造成一个行业模式的创新者与引领者,向全市场讲了一个完全颠覆科研与行业常识认知的故事:在全行业都认为薄膜路线没有任何优势与前景,并予以放弃的时候,汉能公司宣布自己研发的薄膜路线,其太阳能量转化效率,远高于晶硅路线。而且该路线只有汉能玩得转,市场巨大。 你信不信不重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专治不服。 在2015年5月20日瞬间崩盘前,筹码高度锁定的汉能太阳能,其市值一度冲到了将近3800亿。 它的曼妙身姿(股价)是这么走的: 在崩盘前,它的筹码集中到了什么程度呢? 没有卖盘。 你没有看错,卖盘档口空空如也,根本没有卖盘。 这导致的结果是,所有从基本面与常识面,去试图做空该公司的人,最后都会被“局方”轻而易举的股价拉升打爆。 在汉能股价崩盘前的一段时间,每日沽空量最少的时候只有7万股,做空金额50万,但这可是一只3000多亿市值的股票啊。 这不是人间最惨的。 人间最惨的是,你被打爆以后,你不得不在规定时间内,反向买入股票,平掉空仓,否则违法。 有没有更惨的呢? 有的。 你被迫打自己的脸,并不是最悲哀的消息。悲伤逆流成河的消息是,你在场内盘口,根本买不到货去平仓。 出再高的价,也买不到。 因为根本没有卖盘,一股也没有。 于是,香港(恐怕也是世界证券史上)最匪夷所思的奇观上演了:做空者被迫放弃尊严,低声下气去哀求做局者,在场外高价卖给他一些筹码(港股可以场外交易),用以平仓。 从此再无人敢做空,汉能封神。 问题是,这个世界,真有神吗? 神自己有的是钱,它不会来收割人间的。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种“凶局”,一层一层股价堆上去,靠的就是不断买股票,然后把买来的股票拿去券商抵押,券商根据抵押股票的市值打一个折扣放给资金,抵押的钱接着买股票,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把市面上的浮筹几乎买光为止。 这个游戏的致命点在于:券商为确保自身利益,所有这些抵押盘,都会根据抵押折扣率设置严格的平仓线。一旦筹码松动,股价下行,触及或击破下方的抵押盘平仓线,就会引起自动平仓盘的连锁反应,一层一层,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击穿而崩溃。 你问,都是“兄弟”,约好的一起“打江山”,筹码怎会松动? 股价(市值)越推越高,故事就越来越不容易匹配上,故事越难越难讲下去,亚力山大同志就会出现,人心就会散,队伍自然也就不好带,内部锁筹松动是必然的。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账面财富远不如落袋为安,约好“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伙”,一定会有人开始提前兑现跑路。 最关键,“叛变革命”的筹码,无需太多。只要能打穿最近一层抵押盘的平仓止损线,引发后续连锁反应,整个大厦就会轰然崩塌。 2015年5月20日,没有任何预兆,汉能股价瞬间崩盘,一泻万里: 没有人能跑得出来,所有参与者都成为了殉葬品。 包括做局者。 事发反常必有妖。 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吸取教训。 很多人还活着,大概率是因为,这些人,从来选择站在常识这一边,站在时间这一边。 3 我是做交易出身的。海底捞这个故事,说实话,感觉并不比汉能、乐视性感多少。是不是一个局,是怎样一个局,故事能不能讲得下去,我相信市场会做判断。我自己没有能力,也并不准备做出判断。 我做了23年的交易员,我的优势是熟悉盘口。 K线是这个世上最昂贵的图画,也是这个世上最实诚的语言——它的背后,都是真金白银在拼杀、博弈,它能提供你想要的所有信息。 从交易数据层面,我能做出的基本判断是: 1)海底捞筹码高度集中,集中度或超过港股史上绝大多数最知名庄股; 2)海底捞筹码在开始松动,看似稳若磐石,实际或危如累卵; 先看筹码集中度——我都用数据说话。 港股实行的是二级托管,查不到直接持股人与集中度,这点很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假道伐虢,去抽丝剥茧,挖出背后的“真凶”。这条道之一,就是席位托管数据。 感谢勾股大数据网站(www.gogudata.com),那里有所有港股最详实最全面的席位数据。数据显示,前十大席位,合计占了海底捞99.06%的持股——这意味着,外面几乎没有什么浮筹: 在港股,这种集中度,也许不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一定是确定的佼佼者。 其中第一大席位UBS,持股84.19%——这无疑就是海底捞创始人张施两家的持股: 剩下的第一大席位是HSBC汇丰,最近的持股占比大约7.55%: 这个席位的持股数在4亿股左右,最近一年,这个席位每天都只有极小量的变动,近乎“卧底休眠”——大概率就是锁筹的兄弟伙或外部核心机构的持股席位了。 所以,光这前两大席位,就占了海底捞所有发行股本的91.74%。 这个数据有多高呢? 我做了一个统计,单按照前两大席位持仓占比,从高到低排序,在所有2000多只港股(包括了那批市值极小、高度控筹,每天自弹自唱,专门用来收割零星散户的老千股)中,海底捞这个数据,排名第20位——而市场平均值,只有38%。 除去前两大席位之后,然后剩下大约3%是港股通席位,其他剩下的几个前十的席位也只有5.5%的持股量——整个股权集中度之高,实已登峰造极。 再来看看第二个判断:海底捞筹码在开始松动,看似稳若磐石,实际或危如累卵。 我还是用数据说话。 首先就是港股通资金的决绝撤离。 当然,你得明白,港股通对一个有梦想的陆资庄股,意味着什么? 2015年港股通刚开的时候,一个满心憋屈的哥们眼含热泪对我说:兄弟,你知道以前我做个港股的庄,有多辛苦吗?交易量又低,日复一日艰难收集筹码,等你要拉升了,一堆资金包括大股东都可能跳出来和你对着干,临时换汇调集资金又千难万难。现在有了港股通,你等着看,我分分钟打爆那些土鳖! 是的,不用换汇,不用把资金挪到香港就能买入股票的港股通,就是所有陆资庄股前期底仓卧底、后期四两拨千斤应急部队的快速通道。 这部分筹码(钱),除了极少数误打误撞,根本不知情就买进去了幸运儿,绝大多数,就是如假包换的离做局者最近、最贴身的钱——它们会拥有最优先级别的知情权、埋伏权,以及撤离权。 查这个数据并不难,APP上每只个股下,都有其详实的港股通资金流向数据(见下图): 其中,红色线条就是港股通的持仓占比变化。 很明显,从9月开始,港股通筹码就开始了持续而坚决的卖出撤离。 对海底捞的普通持股者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春江水暖鸭先知,要知道,当年2015年,汉能的崩盘,就是从这部分“私房钱”的偷跑开始的。 松动的第二个证据,是认清真相的人民群众开始踊跃参军,无所畏惧地奔赴战场。 在港股,锁定所有发行在外筹码,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做空机制的存在,可以令市场上凭空多出筹码——除非市场上根本无券可借。 而这部分不断冒出的“新”筹码,会永远游离在做局者控制范围之外,且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路径,唯一的办法,就是真金白银,靡费弹药死磕,不断强行拉高,逼爆做空盘。 问题在于,如果群众认定你的故事讲不下去,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而做局者的弹药,以及股价拉抬空间,是有限的。 故事、弹药也有涯,而做空筹码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沽空预警数据,从APP上也可轻松查到。 数据显示,尽管做空者一批批被团灭,但却前赴后继,越来越多: 上图黄色,代表市场上空仓未平仓的总量。 随着海底捞的股价越来越高,未平仓总量也越来越高,而且每日沽空股数也不断上升。 事实上,对于高度控盘的股票来说,做空它是很危险的。今年7月份,海底捞未平仓空仓总量达到历史新高,超过8000万股。随后海底捞有钱任性,一波粗暴拉升,部分空头被打爆,被迫翻多回补,未平仓总量下降到了6600万股左右。 但这并未吓退空方。未爆仓的那些空仓,未见丝毫平仓迹象,而新增空仓数据,经过短暂下降,有开始迅速恢复、堆积。 即使那部分未平仓的6600万股,也占了总股本的1.25%,足以引发任何连锁反应。根据APP沽空预警的数据,空仓平均成本为55.75元,而海底捞周五的收盘价为56.15元,基本上已经在空头的总体盈利点附近(见下图): 这意味着,做局者又面临着不惜代价,死命护盘的大战——以现在筹码集中度与交易量,但凡击穿敏感线,引发哪怕区区一百万股的抵押平仓,股价就可能是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这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在高位不断有人下空单,做局者为了不让自己的融资盘爆仓,必须要时刻维持股价。 而近期海底捞从近期高点下跌已经有10%,这是最需要护盘的时候,也是最容易看出做局者实力与境况的时候。 没错,继续看逐笔成交交易数据明细,尤其尾盘——这是研判筹码松动的第三维度数据。 如果故事还有足够讲的空间,如果还有足够子弹拉抬股价,如果筹码依然紧致,做局者会优哉游哉,闲庭信步。 但如果不是,而是各种逼仄,各种捉襟见肘,各种气喘吁吁,那就只能四两拨千斤,用最低成本,取巧做表面文章了。 但凡做交易出身的,一定都已明白我在说什么:做尾盘。 我们来看看最近几天海底捞尾盘的走势。 上周五: 上周四: 上周三: 所有基金经理都这么干过:身体虚弱,力有不逮,根本无法持久战时,选择在尾盘搞偷袭。 中文有两个词,“色厉内荏”,以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4尾声 希伯来语系有一句偈语:贪婪者的墓地层层叠叠。 无论做局者,还是跟局者,他们其实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贪婪者。 如果这是一个局,我一点不在意,也不好奇它的结局。 因为, 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
冲高回落,收了根不大不小的中阴线,从高点到低点的回落幅度接近2%,沪指再度退守3300点一线,今天的走势还真行…… 早盘高开高走,势头非常猛,大有攻击3400点之势,怎么就下来了呢? 转折点发生在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之后,但数据是非常靓丽的,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的基础上,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 这表明中国经济复苏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统计局还说了,今年四季度乃至全年,我国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当前的增长态势。 这种经济复苏势头不知道要甩欧美国家多少条街,但股市却冲高回落,实在是让人失望…… 有人说三季度经济增长低于预期,那是机构预期的太高了,哪怕是1%的增长,都是全球最高的,何况4.9%?而且之前统计局从来没说过三季度会增长5%以上,所谓预期增长多少都是机构自己的猜测。 另外三季度数据出来以后,从各大机构对于四季度的预测来看,比三季度更高,普遍都在6%左右,全年GDP增速在2%附近,而2021年预计GDP增速保持在8%附近。 所以,如果你非要看机构的预测炒股,那应该是买,而不是卖…… 从时间轴上看,10点公布数据之后,是先反弹了一下,然后才逐级回落,并不是遇到利空突然跳水的那种走势,说明不能把利空这个锅甩在经济数据上。 从全天走势看,和市场自身有很大关系。首先从资金上看,大家都很短视,看到消息公布了,就赶紧趁机出货,硬生生地把大盘压了下来。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市场不是那么强的情况下,大家短线思维浓厚,往往利好兑现之后,反而成为出货的理由。 特别是量子通信板块,作为周末最强的利好,今天能封住涨停的只有寥寥四五只,而且有些龙头封的还不是那么坚决,和去年集体学习区块链后概念股的表现,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另外就是大家仍然不习惯金融股的上涨,从上周到今天,金融板块持续领涨,造成二八跷跷板效应。 这也没啥道理,作为估值最低的板块,经济又这么好,信贷又这么宽松,又处于三季报披露期,金融涨一下不也很正常吗? 资金的进进出出造成的盘面波动都是短期行为,我们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些,有冠绝全球的经济面做支撑,股市最终还是会跟着经济走,最终还是会起来的。 所以面临短期波动甚至是出错走势,我们可以淡定一点,这又何尝不是机会呢?继续以业绩为基础,捕捉错杀股的纠错机会,也是一种操作策略。 今天亚太股市集体上扬,连港股都拒绝跟随A股下跌,欧洲股市开盘之后普涨,美股晚上反弹的概率也很高。不知道今天在A股上杀跌出逃的人后悔没有? 风物长宜放眼量,股市是情绪的放大器,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的地方,必须保持清晰的战略思维和可行的战术操作,才能在“一赚二平七亏损”的博弈中胜出,成为那个“一”! 震荡行情怎么办?期权期指是应对利器!可以涨时做多,跌时做空,双向操作,再加上T+0交易机制,盘中可以多次波段操作,及时落袋为安,避免股票T+1的尴尬。 想学习期权期指知识以及实战技巧,可以点击收看新浪理财大学的《老艾聊期权期指》视频课程,有全套方法讲解。(点击试看,99元特惠仍在进行中!)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艾股学堂(laoaigxt),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微博:老艾观察)
今日港股市场全天震荡走弱,恒指尾盘一度跌近1%,收跌0.85%,报23275点;恒生科技收跌0.02%,报6977.3点。 数据来源:Wind 盘面上,环保、猪肉板块逆势走势,涨幅居前,军工、锂电池、芯片板块午后维持强势,航空、内银股午后表现萎靡,教育股跌幅居前,乳制品、燃气股、内房股均现普跌行情。个股方面,中通快递首日上市涨近10%,华虹半导体涨超10%,恒大汽车跌近5%,中国恒大跌幅收窄至不足1%。 具体来看: 教育股领跌大市,天立教育大跌近18%,大地教育跌12%,GOLDWAY EDU、中国网络信息科技、成实外教育等跟跌。有消息称,近期可能出台对民办K12教育利空的政策。 数据来源:富途 银行板块跌幅居前,招商银行大跌逾6%,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农业银行等多股跌超3%,其他个股跟跌。消息面上,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机构近期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压降、控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房地产贷款规模。 数据来源:富途 乳制品走弱,中国圣牧、澳优跌超3%,蒙牛乳业、雅士利国际、中国飞鹤等跟跌。 数据来源:富途 新能源物料领涨大市,天能动力涨7.16%,福莱特玻璃、信义光能盘中齐创新高,保利协鑫能源、超威动力等跟涨。 数据来源:富途 军工股全天强势,中船防务、中航科工涨超3%,中国航天工业国际、中国航天万源跟涨。 数据来源:富途 特斯拉概念涨幅居前,比亚迪、福耀玻璃涨超3%,赣锋锂业、耐世特、雅迪控股等跟涨。 数据来源:富途 消息面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昨日在社交媒体上回复网友时表示,202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规模肯定能达到3000万辆。他认为,特斯拉有可能在2030年前实现年销售量2000万辆,但需要公司拥有持续、出色的执行能力。 个股方面: 中通快递港股二次上市,开盘大涨近12%至244港元,后小幅回落。截至收市,涨9.17%,报238港元,总市值2019.55亿港元。 恒大汽车今日高开低走,一度跌近7%。截至收市,跌4.3%,报19.38港元,总市值1708.65亿港元。 港股通个股方面,信义能源、华虹半导体、时代邻里涨幅居前;天立教育、海吉亚医疗、招商银行跌幅居前。 数据来源:Wind 国泰君安指出,当前港股呈现震荡走势,中期重要支撑在23000点。中期展望的观点:“螺旋式轮动配置”理念,遵循“成长-周期-消费”的板块轮动。配置方向上,短期市场关注点在盈利确定性较强的必需消费、物业管理、黄金股。中期重点关注消费股和周期股。
记者获悉,金融级隐私计算技术服务商蓝象智联(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象智联」)完成了数千万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沙江创投和联想之星两家知名创投机构完成,链兴资本为本轮融资财务顾问。据了解,公司此前还曾获得万向区块链种子轮投资。 36氪长期关注隐私计算领域,此前曾多次做过报道——隐私计算,广义上是指面向隐私保护的计算系统与技术,涵盖数据的产生、存储、计算、应用、销毁等信息流程全过程,想要达成的效果是使数据在各个环节中“可用不可见”。当前主要的技术包含密码学、联邦学习、区块链和TEE等。 据36氪观察,隐私计算自从2018年左右出现专精型公司后,于今年迎来关注度高峰。特别是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亮相,如何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解决数据孤岛问题,隐私计算被多个行业都视为颇具潜力的解决方式,特别是在金融行业。该行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也是数据需求密集型行业,其风控、营销等能力都高度依赖于数据的支持——无论这些数据是来自金融机构内部还是外部。 本文主角「蓝象智联」,定位于金融级隐私计算服务。据公司介绍,其创始团队具备特殊优势,主要来自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头部科技或金融机构,也都曾供职于某国有四大行科技部,拥有很深的行业实践经验和资源积累。 在具体产品上,公司核心产品已通过工信部和公安部认证,目前已被应用于多家银行、运营商和零售商业客户。同时,公司也在参与工信部等行业多方安全计算标准的制定。 本轮投资的领投方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谈及隐私计算时认为,2B的赛道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期,其中数据相关赛道是2B众多赛道中最具发展空间的。这其中,隐私计算是数据赛道的基础技术,金沙江创投非常看好隐私计算的前景。 当前隐私计算领域已有多家入局者,谈及竞争,朱啸虎还觉得,未来这个赛道的赢家一定具备极强商业化落地能力,形成实质标准后将构筑极强的生态壁垒。他认为蓝象团队的综合实力在业内颇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