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公布了第二季度的数据,其中GDP下跌了32.9%。于是就有中国网友提出,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基础设施趋于老化,为什么不通过基建拉动经济,增加就业? 对此,专家们认为,虽然美国很多的基建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但美国的基建质量还是不错的,至今还能使用,现在只需要正常维护就可以了。 而美国只有3.4亿人口,不到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美国并不需要像中国那样大规模搞基建投资项目。 对此,我们认为,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制度不同。美国没办法像中国那样用投资基建来拉动内需、增加就业: 第一,中国之所以大力投资基建工程,主要是原来一穷二白,没什么基础设施,是在原来零的基础上进行基投资。美国原来就有基础设施,如果在老的基础上拆除重建,这是一种浪费。 更何况,美国经济主要是消费拉动,消费拉动经济要比基建投资的质量更高、更有可持续性。 第二,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这几年不要说在基建投资上财政批钱,就连美国政府每年要上调财政赤字上限,往往都在国会通不过,因为民主、共和党在提高政府财政赤字上限方面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有基建项目要让国会去批是相当费劲的,而且时间会拖得冗长。在涉及民生问题上,美国国会议员们会相互扯皮,最终也久拖不决。这不像我们国家各级政府,要想基建投资,就可以同时上马,非常简单,效率还要高。 第三,联邦制的管理弊端。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总统是民选的,州长也是民选的,市长多数也是民选的,从理论上说,州长可以不理睬总统的命令(前提是不能违宪)。 如果国家对各州进行基建投资,必然要与相关的州的进行协商。但这里比较麻烦的是,各州不听中央政府,各行其是怎么办,中央政府没有办法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即使最后能够统一管理,还要涉及一个行政成本的问题。 第四,土地私有化。美国是土地私有化国家,中国能够顺利搞基建,主要是土地是国有化的。 如果美国搞基建涉及到公有土地这还好办,如果涉及到私人土地,那就麻烦了,就要和这块土地的主人协商解决。如果买下来,成本就很大,但是人家若不买,这些工程施工进程就会延后,同样会提高成本。这也是美国为什么一直没有搞高铁的原因,当然美国的航空和公路体系非常发达,也不需要搞大量的高铁项目。 第五,美国的人工成本高昂,建造的基础设施成本也非常高,投资下去收益很难收得上来。美国的人工费较高,建筑工人一般时薪在20至30美元,而搞基础设施投资本来就是花费越少越好。 显然,由于中国搞基建投资人工成本低比美国低得多,所以,我们中国主要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而美国却因为基建投资费用支出太高,而不能依靠基建来拉动经济。 中国靠基建投资来拉动经济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内地本来基建投资就少,基建投资从零基础上开始,另一个是中国人口高达14亿人,也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再加上我国的体制优势,举全国之力办大事。 而美国不能靠基建除了本来就有基础设施之外,也与美国政府批钱费劲、联邦制管理混乱、土地私有化、人工成本高等因素有关。 当然,更关键的是,中美两国拉动经济方式不同,美国是依赖消费拉动经济,中国是依靠基建投资来拉动经济。 每个国家不同的体制,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学中国搞基建投资的。
晓非 8月12日,2020博鳌房地产论坛于海南三亚举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时期,就会出现高储蓄。因为储蓄的人多,储蓄的量大,而过去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也就是退休者在过去挣钱的时候,收入水平是相对比较低的,退休后消费就比较低。 但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樊纲指出,此前,退休人群不少都是过去的低收入阶层,而现在,高收入阶层逐渐进入退休年龄,也就是说有钱人开始退休了。中央提出的双循环,特别强调的是当前要加强国内循环。在这个变迁过程当中,要看到新的增长点,涉及到房地产,包括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等,都跟这个新的消费能力密切相关。
按语 异度均衡理论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分析的阶段,它同时也给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因此其理论及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首先异度均衡为评价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比较经济活动的总收益和总损耗之间的关系来对该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分析。其次,异度均衡为解决公平问题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方法,这其中包括考虑风险在时间空间上转移而引发的公平问题,如代际公平、虹吸效应等。此外,异度均衡还为经济活动风险提供一种预警机制,对风险水平超过异度均衡点的经济活动给予示警。 1.异度均衡为评价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异度均衡不仅仅是一个分析理论,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运用到对具体经济活动进行评判的工具。作为经济活动的评价工具时,异度均衡模型主要计量某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总收益和总损耗,并通过比较总收益和总损耗之间的关系来对该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分析。如果经济活动的收益损耗比在均衡点附近,那么该经济活动是合理的,如果不在就需要进行调整。 本文根据经济学领域的分类将不同的经济活动划分为宏观层面的经济活动、中观层面的经济活动以及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异度均衡理论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对这三个层面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评价。限于文章篇幅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文章无法罗列过多的经济活动实例。因此,为了更有说服力地验证异度均衡的有效性和通用性,后文将分别基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选择3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活动实例,通过实际数据将异度均衡理论运用于对不同层面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分析。 其中,宏观层面的经济活动,本文将选择中国的“五年规划”,并以“十三五”规划为例,运用异度均衡模型来分析“十三五”期间国家的总收益和总损耗的情况,并通过总收益与总损耗的比值来评估十三五规划以来国家的总体绩效。中观层面的经济活动,本文将选择地方任期公平的问题,研究了地方区域社会总收益和总损耗情况,并通过地方总收益总损耗比值来评估地方政府的决策是否公平合理,同时基于此分析了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人的任期问题。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本文将选择对高铁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估。后文将对这三个例子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 2.异度均衡为解决公平问题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方法 前一期的文章中提到,异度均衡理论将未来的收益和损耗纳入当期的经济资源配置分析框架,终于使代际公平的正确观念建立在可实现、可观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底层逻辑问题,这是一项巨大的理论完善和收获。此外,异度均衡理论站在未来看当前,观察当前的角度也因此更为广阔。除了代际公平,异度均衡理论也防范空间上的风险转移,即充分考虑横向空间的机会成本。其中,虹吸效应就是引起空间上机会成本的典型例子。经济学中虹吸效应是指伴随着一定的发展要素,事物间的发展呈现梯度变化,产生的由小向大转移的一种虹吸现象。也就是说,较好的事物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进而使其他事物向好事物靠拢的现象。城市发展初期就会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中心区域城市在成长期主要靠积聚周边的生产要素发展,周边的城镇或者是中小城镇逐渐向中心城市聚集,带给区域中心各种优质资源。在这之后,中心区域城市不断发展,当其成长为大型城市甚至一线超大型城市时,因为优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资源高度聚集,资本充裕。将会从劣势地区吸引人才、投资、人口、信息等等优质资源。对大城市来说,这将会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对小城市来说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经济发展会逐步萎缩。 一些国家的很多项目及决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地区的虹吸效应,如修建高铁等。而现有的经济理论在对某些经济活动进行评估时,还停留在账面上的盈亏,没有从空间的维度去考虑其他的社会成本,如虹吸效应造成的地方城市的机会成本,因此对经济活动的评估还不够科学合理。异度均衡理论不仅考虑经济活动本身的收益成本,还从空间维度考虑经济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的收益损耗,为我们重新审视国家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3.异度均衡为经济活动风险提供一种预警机制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引用了生态学家博格斯关于生态系统均衡的表述,“均衡不仅意味着死亡,它本身就是死亡状态。”笔者认为与其说均衡即死亡,不如说均衡是瞬间即逝的合理,打破均衡即是发展,并且存在一个趋势即拐点,可以预判,可以提前预警。均衡点只是两类事物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变化是绝对现象。在微观上这种相对稳定的均衡,在宏观上就是指某一时期的整体状态。 预警要提供两个基本信息,一是损耗的总量是否超过了经济主体的承受能力。二是在全部的损耗敞口中,有多少被隐形而实际上无人承担。预警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任何事物的未来都处于不确定性的波动曲线中,在经济上都呈现两侧的价值特点,一方面是收益,另一方面是损耗。犹如硬币的两面。经济管理和囯家治理都应有这样的思维习惯。 通过对异度均衡点的计算,就可以确定当前的技术与发展等经济活动损耗总量是否超过了收益总量,及其结构性原因,从而预测出未来的趋势和当前经济资源配置或交易行为,投资活动的合理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总收益不能覆盖总损耗,其比例小于1时如果离均衡点很远,那么预警就成为必要行动。
王鸿8月11日-12日,第四届地新引力峰会于上海宝华万豪酒店举行,地产、资管、物业、租赁、产业、科技、金融、区块链、文旅等行业领袖齐聚,思考特殊时期的破局之路,探寻地产的第二增长极,全程直击。现场直播》》 上海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刘山泉表示,房地产和不动产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链雏形,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乃至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和房产基础关键核心要素,EBaaS体系经过一定的托扎和沉淀之后有可能成为未来城市基础链1.0。 他提到出台的智慧城市若干意见加上在线新经济的行动方案数字新基建行动方案,区块链、网络安全指导意见构成推动整个数字经济的一个整体制度框架。从上海角度讲加速拥抱数字经济,特别强调区块链新技术,发展在线新经济。上海在疫情防控当中看中重要领域和方向,因疫情而生又有很好的生命力,确定了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在线文娱、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展览展示,线上研发设计、生鲜电商、无接触配送、移动智能出行等12个重要方向。 发展在线智能交互基础是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一种融合,是构成在线新经济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 从地方角度、产业部门角度讲推动区块链技术不断持续创新,特别是在底层算法包括共识的一种效率提升,包括基于国内底层国产化密码应用,区块链本身可扩展性、可管控性是基础研发关键的一部分。上海有很多高校,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达、华师大都有很好区块链基础,能否把相关高校研究资源进行一定的统筹和连接,构建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的实验场,紧扣区块链公链技术进行研究,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联盟链提供技术准备,推动行业的场景落地非常关键。推动区块链技术和行业场景中的结合,为未来整个城市主链提供场景探索,还包括了基础研究的公链准备,未来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主链或者基础型的联盟链。
内源性通货膨胀本质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 凯恩斯经济学将通胀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两种,货币学派则将通胀统统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我认为这两个学派对通胀的解释都不好。 我将通货膨胀分为“内源性通胀”和“外源性通胀”两种。“内源性通胀”是指因经济内部自身因素引起的通胀,本质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内源性通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正常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胀,一种是由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胀。通缩则相反,通缩是经济衰退的结果。 经济正常增长引起的通胀,我称之为“劳动生产率通胀”,所谓经济正常增长是企业产能正常扩张能力之的经济增长。经济过热是指就业饱和之后或企业产能达到极限后的增长。经济过热造成的通胀是需求过度,供给不足造成的。 凯恩斯在其《通论》中 以“就业饱和”为界线,将经济分为“就业饱和”和“就业不饱和”两种状态。市场就业不饱和时,扩大社会需求不会引起通胀,市场就业饱和之后,扩大社会需求会引起通胀。 我与凯恩斯不同,我为经济增加两个阶段,分别是“企业未达到产能极限”的阶段和“企业达到产能极限”的阶段。政府投资引起的经济需求如果超出了产业产能极限,就会引起通胀。企业产能极限一般出现在“生产资料”市场,因为“生活资料”市场的产能扩张很快,“生产资料”市场的产能扩张则比较慢,最常见的就是石油、钢铁、农业几个市场,生产周期都很长,不容易扩大产能。 凯恩斯的经济划分非常具有“洞见”,但是还是存在一种状态,即“就业不饱和,但是社会总需求已经超出了企业产能极限”的阶段,这时仍然会出现通胀。因此增加一个“企业扩张极限”作为划分经济阶段的标准更科学。 当然“就业”也是“企业扩张能力”的一种,如果“就业饱和”出现在“企业扩张能力达到极限”之前,那“就业饱和”就是界线。如果“产业扩张能力达到极限”出现在“就业饱和”之前,那“产业扩张能力极限”就是界线。 因此宏观经济会有四种状态,第一种是,既没有达到”就业饱和”,也没有达到“企业产能极限”的市场状态,第二种是市场已经达到“就业饱和”,但还没有达到“企业产能极限”的状态,第三种“就业还没饱和”,但是已经到达“企业产能极限”的状态,第四种是既达到了“就业饱和”,又达到了“企业产能极限”的状态。 不管是先达到了“就业饱和”,还是先达到了“企业产能极限”,都不能再扩大市场需求,不然就会引发通胀。超出产能极限,或是就业饱和之后的经济增长就是“过热增长”。中国在2007年的“经济过热”就是典型的超出“产能极限”型的过热,当时引发了国际大宗商品的过热。中国在2010年的经济过热就是“就业饱和”型的过热,当时主要表现为“民工荒”。 当然无论哪种“经济过热”都是中国经济独有的情况,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很慢,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未来能否再现“经济过热”,也很难说。 “外源性通胀”是由经济外部因素导致的通胀,比如自然灾害、资源短缺、内部货币超发、外国货币外溢等非经济自身因素导致的通胀。 这些因素导致的通胀与经济增长无关。 我们也可以将内源性通胀称为“经济增长性通胀”,外源性通胀称为“非经济增长性通胀”。内源性的由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胀是通常情况,几乎年年都会面临。外源性通胀属于例外情况,算是特例,只是偶然情况下才会出现。 如果要与传统通胀理论进行“话语对接”的话,在内源性通胀中,由正常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胀,属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但我不主张用“供给”、“需求”这些词汇,因为这都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我主张用“正常经济增长引发的“劳动生产率通胀”和“经济过热通胀”两个提法。因为这样的概念更能揭示通胀的本质。 “外源性通胀”不能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治理,需要运用产业的政策治理,比如在中国,通胀周期一般称为“猪周期”,也就是中国通胀跟“猪肉价格”高度相关。对于“猪肉价格”引起的通胀需要通过产业政策鼓励生猪养殖,放宽养猪用地要求,放宽养猪行业的环保限制等。 另外由粮食价格、房地产价格引发的通胀也应该用产业政策解决,中国近年实行的敏感地区房地产“限购”、“房住不炒”政策都极大的缓解了来自房地产价格的通胀。 同样,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的通胀同样也是,比如中国存在石油短缺,我们可以通发展过风能,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加以替代。美国的页岩气产业的崛起,也极大了降低了美国的能源价格。 对于货币外溢引发的通胀,中国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建立“蓄水池”等。这种做法由当时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舆论界将其称为“小川池子”。 国内故意货币超发,几乎是很少发生的事情,只有在战争或国家陷入极大困境时才出现。美国”滞涨“也有货币超发的因素,但当时也并非故意,而且因为错误运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导致的。 总之,治理“外源性通胀”,产业政策是根本。目前经济学中很少提到产业政策治理通胀,但这个短板,必须补上。
8月12日,央行公布了7月社融及信贷数据。其中,贷款和社融当月分别新增0.99和1.69万亿。考虑季节性因素之后仍双双不及市场预期,显示近期央行已迅速退出前期的“极度宽松状态”。短期内通胀并非核心关注点,应加快落实好1万亿元再贷款、金融体系让利1.5万亿等政策,积极运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创新工具,直达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助力经济持续复苏。 8月12日,央行公布了7月社融及信贷数据。其中,贷款和社融当月分别新增0.99和1.69万亿,较6月大幅少增约1.74和0.82万亿,考虑季节性因素之后仍双双不及市场预期,显示近期央行已迅速退出前期的“极度宽松状态”。下半年,考虑到经济修复需要,货币政策仍将保持总体宽松基调,重点在于“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滴灌”。 企业短贷拖累新增贷款走低,但中长期贷款持续发力。7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明显放缓,且较去年同期少增673亿元,说明银行投放节奏的季节性变化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结构来看,7月企业短贷减少2421亿元,二季末银行冲量之后、银行储备项目可能不足;企业中长贷依旧保持高增,显示“精准导向”的结构性宽信用正在发力。此外,近期第三产业恢复逐步启动,消费与房地产销售的恢复对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形成持续支撑。 信贷需求持续改善,未来重点关注银行供给压力。近期融资需求持续回暖、7月BCI企业融资环境指数继续回升2.3%。未来贷款增长主要关乎供给侧,730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经营与风险压力之下,未来银行对上述领域的贷款投放意愿和实际力度值得关注。 特别国债支撑社融,股票融资活跃。社融总体高于季节性,主要是去年同期表外票据大幅减少、基数较低。贷款以外,债券融资依然是社融的最大贡献;其中wind口径7月国债净融资额超5000亿,特别国债接力地方债持续发力,挤出效应之下企业债当月新增仅1215亿。此外,近期证监会IPO审核加快、科创班注册制发行提速,包括中芯国际在内7月合计首发50家,带动股票融资新增超千亿元;非标则持续收缩,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问题引发监管关注,信托贷款减少1367亿。 M2增速年内首降,未来可能逐步回落。7月M2同比增10.7%,较上月下降0.4%,年内首度回落。货币供应层面,前期易纲行长提全年要完成社融新增30万亿、人民币贷款新增20万亿的目标,但仅1-7月已分别达成75%、65%,后续五个月社融存量和贷款余额增速难以保持现有水平,M2增速也大概率走低。 从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来看,货币政策已逐步回归“适度宽松”通道。一方面突出精准导向,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灵活适度,提出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在笔者看来,当前仍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期,短期内通胀也并非核心关注点,应加快落实好1万亿元再贷款、金融体系让利1.5万亿等政策,积极运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创新工具,直达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助力经济持续复苏。此外,应关注银行信贷投放压力,避免上半年集中投放、下半年储备项目减少导致的信用收缩。 (作者沈建光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朱太辉为京东数科研究院总监;张晓晨为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员)
猪肉价格上涨,不仅仅是居民买肉多花一点钱的问题,而是会推高通胀的问题,而通胀又会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从而影响到经济和资本市场走势,所以猪肉价格上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等闲视之。 媒体资料,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从5月份第4周(采集日为5月27日)的45.98元/公斤,连续涨至7月份第5周(采集日为7月29日)的55.50元/公斤。生猪价格上涨每公斤10元,自然就会影响到终端市场猪肉价格上涨,山东猪肉价格从5月底的47.18元/公斤,连续上涨至7月底的57.22元/公斤。 一公斤猪肉价格上涨10元钱,实际上对于城市居民影响不是很大,毕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猪肉贵一点也是可以承受,另外城市居民对猪肉消费量并不是很大,我个人一个月猪肉消费不会超过两三斤,一公斤上涨10元钱,对家庭消费影响不大,可是对于一些偏爱吃猪肉和农村中低收入者而言,猪肉价格上涨,影响是很大的,前一阵子“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引发讨论,猪肉价格上涨对于这六亿人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很有可能导致他们生活质量下降。 从居民消费角度来说,猪肉价格上涨,无非就是买肉多花一点钱,或者是少吃一点猪肉生活质量降一点而已,可是对整个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就需要足够重视。 我国CPI权重中猪肉权重很大,存在猪周期一说,也就是说猪肉价格上涨,自然会影响到CPI上涨,统计数据显示,10家机构对7月CPI涨幅平均预测值为2.62%,与上月相比略有上升,已经逼近3%关口,本轮猪肉价格在7月底开始加速上涨,加上禽蛋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台风影响也可能影响到蔬菜价格,8月份CPI数据可能进一步升高,至于是不是回重回到3%上方,目前很不容易判断。 7月份经济数据没有全部公布,从二季度经济数数据看,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一季度为下降8.4%。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比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增长;环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带动GDP增长,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预期增长2.4%,前值下降6.8%,明显好于预期。 经济秩序恢复与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减税降负有关,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其中,今年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8941亿元,2019年已出台政策在2020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6104亿元;也与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有关,春节以后,央行通过降准释放了1.75万亿元低成本长线资金,又通过下调LPR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还通过再贷款等手段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推动金融业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多方合力,才有经济缓慢恢复秩序。没有积极财政政策和合理流动性投放,实体经济恢复没有那么快。最近美国冷战思维加剧,进一步打压中国科技企业,逼迫字节跳动出售TIKTOK,封禁腾讯公司微信,对华为打压一直没有停止反而不断升级,把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纳入到实体清单,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恢复性增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压力。 目前我国存款基准利率是1.5%,即使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也只有1.9%左右,实际上是负利率,按照7月份CPI数据,100元钱存款一年,实际上会减少0.72元。如果受到猪周期影响,CPI继续升高,负利率会更加的严重,这个时候央行就会面临一些难堪,是维持流动性宽裕刺激经济,还是收紧货币抑制通胀升高,维持流动性宽裕可能带来资产价格上涨推升CPI ,而收紧货币可能带来经济增长压力和股市下行压力,经济稳才能就业稳,目前股市在流动性宽松预期下,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流动性收紧,就可能导致高估值品种下跌,引发股市调整,股市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重任,需要维持高节奏的IPO ,一旦股市调整,IPO 高节奏就会带来变数,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就会降低。 所以一只猪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也可能成为财经人士关注的焦点,猪肉价格缘何上涨,一方面可能与冰冻食品一些新闻有关,导致冰冻猪肉消费下降,难以通过投放冻猪肉抑制猪肉价格上涨,另一个是疫情防控得到控制,经济秩序缓慢恢复,餐饮业迎来正常化,餐饮猪肉销量增加,三是猪价上涨,部分养殖户会出现惜售心态,等待涨价,进一步强化市场供求矛盾,四是整个养殖成本升高,包括玉米豆粕等原料带来的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地价上涨等综合成本上涨。 猪价上涨可能不能仅仅止步于财政补贴,更加需要关注社会综合成本的提高,社会综合成本提高主要是房价上涨带来的地价和人工、粮食等一起上涨,高层强调房住不炒和地产不作为短期经济手段,可是部分地方碍于财政收支平衡总是有意无意的引导房价上涨,加上流动性宽松,房价形成了只涨不跌的预期,今年即使经济增长下行压力颇大,但楼市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引人关注。 房价上涨最大伤害者是低收入群体,他们无缘分享房价上涨红利,而且有可能收入赶不上房价涨幅,最大受益者是中高收入者他们是多套房拥有者,房价涨越多,财富增加越快速,结果就是基尼系数不断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