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8.98万亿元,相比8月末压缩了4450.81亿元,环比下降4.72%。这是最近连续5个月的压降结果,也是自2019年以来首次低于9万亿元。 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监管部门接连下发多个有关结构性存款的政策文件。其中,去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对结构性存款现行监管规定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促进结构性存款业务规范发展,防止不规范的结构性存款无序增长,增强银行经营的合规性和稳健性等。 通知采取设置一年过渡期和“新老划断”的政策安排。如今,通知发布已满一周年,商业银行在结构性存款的限制发行、假结构等方面,仍存在整改压力。 从规模看,今年年初的流动性宽裕环境滋生了结构性存款的套利行为,结构性存款规模不断攀升,至4月末首次突破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今年6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再次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明确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其中对部分结构性存款增速较快、规模较高的股份制银行,要求于今年年底前将规模压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 在严监管政策下,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自今年5月份开始逐月下降,至8月末首次低于10万亿元,降至94202.58亿元,完成了在9月30日之前将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至年初规模的目标。 中小银行是负债端压力较大的银行群体,也是此前借助结构性存款揽储的主力军。正因如此,从近5个月的压降结果看,中小银行成为此次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的主力。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较4月末下降了2.51万亿元,下降幅度约32%;相比之下,大型银行仅下降6500余亿元,下降幅度为15%。 而且,9月份国有大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较8月份有所反弹,单月增加了1176.67亿元。 整体看,如果按照在今年年底之前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的既定目标,中资银行四季度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的压力较前期更大。 中信证券研报分析认为,若要完成监管压降目标,四季度需要压缩结构性存款2.58万亿元,每月需要压降8584亿元,而5月到9月这5个月,平均每个月只压降了6329亿元。其中,六大行与国开行仍需压降1.3万亿元,大行压降压力明显更大。 正是在结构性存款大力压降的背景下,银行机构的负债压力凸显,导致近几个月同业存单量价齐升。 华泰证券认为,短期来看,结构性存款价格敏感度较高,过快压降可能引发部分中小银行遇到流动性问题,这些银行的债券、同业资产包括债券定制化等将首当其冲,面临一定的被动抛售压力。中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监管可能通过影响监管指标的方式对中小行信贷投放能力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企业出于套利目标而发债也将减少。
根据央行的统计,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已然低于今年年初9.6万亿元的水平,且这一规模较年内12.14万亿元的高位下降了约2.72万亿元。 正值“9·30”期限来临,根据央行的统计,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已然低于今年年初9.6万亿元的水平,且这一规模较年内12.14万亿元的高位下降了约2.72万亿元。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固定收益分析师章立聪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部分压降的结构性存款,有可能“搬家”流入了公募基金或直接进入了股市。(第一财经)
一度火热的结构性存款降温了。 近日,央行公布了中资大、中小型银行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根据统计,截至8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9.42万亿元左右,为今年以来首次降至10万亿元以下。 此前,有报道称,6月以来,部分银行收到了来自监管的窗口指导,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规范结构性存款管理,在2020年9月30日前压降至年初规模,并在年底前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 如今,正值“9·30”期限来临,根据央行的统计,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已然低于今年年初9.6万亿元的水平,且这一规模较年内12.14万亿元的高位下降了约2.72万亿元。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章立聪对记者表示,部分压降的结构性存款,有可能“搬家”流入了公募基金或直接进入了股市。 对于银行而言,结构性存款一向被视为“揽储利器”,随着结构性存款规模的严控,银行负债端压力逐步增加。为平抑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波动,监管层近期已通过超额续作MLF(中期借贷便利)、开展逆回购操作等方式投放流动性。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四季度中小行面临的负债端压力仍然不小。对此,有观点称,降准窗口未完全关闭。 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下降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 “自6月以来,银行内就对结构性存款进行了严格管控,按照相关要求,我行在8月末就将规模压降到了年初水平。”华东地区某股份行交易银行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说道。 今年1月至4月,结构性存款规模实现连续四个月增长,并在4月首次突破12万亿元,其中,中小银行是增长“主力军”。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中小银行结构性规模为7.91万亿元,相比2019年年末增长约1.72万亿元,增幅是大型银行的两倍还多。 然而,结构性存款迅猛增长的势头未能持续,监管于6月份下发通知称要严控规模增长。比如,北京银保监局于6月12日下发《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辖内银行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逐月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 “结构性存款、靠档计息等产品拉高银行综合成本,加剧了存款搬家现象,也带来了资金空转的问题,变相制约了存款利率下行。”章立聪告诉记者。 出于对“企业空转套利”的打击及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考量,6月以来,监管对结构性存款进行了管控。有消息称,当时银保监会对部分银行下达了具体的压降指标,窗口指导部分大中型银行,要求规范结构性存款管理,逐步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尤其是部分规模较高的股份行。 “事实上,之前行内就要求支行报备结构性存款需求,后来通知要压降这类产品的规模,期限偏向短期。”某股份行分行对公人士向记者说。 严监管下,结构性存款的压降效果显著。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8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94202.58亿元,相比7月末压缩了7523.93亿元,环比下降7%,同时,较4月高位下降超过2万亿元。其中,单位结构性存款压降了1.66万亿元,占减量规模的六成多。 规模的下降也带动了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持续下行。中信证券研报显示,8月底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65%,比自年初以来最高值下降了超140个基点(BP)。 从银行类型来看,中小型银行下降规模更为明显,较年初高峰下降了约1.95万亿元。“这侧面反映出针对股份行的监管措施到位有力。”章立聪称。而这也使得部分主要依靠结构性存款维持资产负债经营的银行可能面临结构性缩表情况,从而在流动性监管指标达标上承压。 压降规模或部分流向股市 随着结构性存款的逐步压降,业内关注的焦点还在于压降的资金流向了哪里?一般来说,考虑到渠道优势、结构性存款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银行很有可能将一部分结存储户转化为银行理财投资者。 然而,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持续整改,一些具有错配特征的“高息”产品在监管重压之下逐步淡出市场;与此同时,净值化转型以及“破刚兑”也使得理财难以再吸引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因此,尽管结构性存款大规模压降,但银行理财发行量仍在持续走低。 据普益标准统计,8月,309家银行共发行了6593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减少15家,产品发行量减少422款;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接连创下新低,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5%,较上期下降0.03个百分点。 除了银行理财外,有分析称,压降的结构性存款规模还有可能流入了公募基金。数据显示,8月公募基金规模继续延续正增长,公募全行业规模今年年内第5次刷新纪录高点。 此外,章立聪称:“7月的股市迎来了一轮上涨行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关注,所以结构性存款压降的资金也可能直接进入股市。”这在另一组数据上也有体现,即7月份非银存款陡增,其背后是证券公司客户增加账户资金或保证金等,形成非银存款。 还需注意的是,伴随着部分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各大银行也在寻求新的负债来源,其中,同业存单较受银行青睐,这也使得同业存单市场近期出现“量价齐涨”,发行规模已经连续3个月回升。再从净融资额来看,6月以后同业存单基本维持净融资额,7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周都维持在高位,同业存单的存量更是达到新高。 最新数据显示,8月同业存单净融资规模为2545.7亿元。其中,发行总额达19130.8亿元,平均发行利率为2.7593%,到期量为16585.1亿元。 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期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压降使得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银行倾向通过发行同业存单保持负债端的稳定;同时,“股债跷跷板”效应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存单发行利率的上行。 降准窗口未完全关闭 目前,业内的共识在于,四季度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的负债压力,尤其是对于中小行而言。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对表示,未来,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将进一步压缩结构性存款规模,这就使得银行负债端压力加大,对流动性产生影响。“这个影响可能还不小。” 比如,若按照年底结构性存款余额压降至年初的三分之二计算,即年底余额降至6.4万亿元左右,目前银行整体结构性存款仍需至少压降3.02万亿元。中信证券研报分析,与之对应,9月至12月月均压降规模约为7554亿元,分类型来看,9月至12月,大行需月均压降规模约2961.7亿元,中小行需月均压降规模约4592.1亿元,中小行压降压力高于大行。 再加上受政府债券发行放量、财政支出节奏较慢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内流动性承压。事实上,为了缓解流动性压力,近来监管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在7月和8月连续两个月超额续作MLF、持续开展逆回购操作等。 未来,章立聪表示,结构性定向降准存在较大出现的可能。这主要是由于,超额续作MLF下,流动性投放的精准性有所欠缺,随着总量流动性企稳,效率将会边际降低,甚至可能会出现新的套利空间。 相比之下,“结构性的定向降准效果会更好——能够给予中小银行更多的低成本、长期限资金,对于市场预期也是较好的指引。降准之后再配合OMO(公开市场操作)或MLF的回笼操作,也可以在总量层面上维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他进一步解释道。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称,考虑到四季度预计银行贷款增速不减,政府债券净融资或同比大幅上升,以及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任务仍然很重,四季度降准窗口有可能再度打开。 不过,颜色提及,在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的情况下,央行不太可能采用降准或定向降准的方式缓解流动性压力,主要还是依靠MLF和逆回购操作进行调整。“整体而言,四季度流动性相比三季度将有所缓和。”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显示,8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94202.58亿元,相比7月末压缩了7523.93亿元,环比下降7%。这是自今年4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攀升高点之后,连续4个月压降的结果,不仅是今年以来首次低于10万亿元,也首次低于2019年末95980.57亿元的水平。 自去年末短暂降至低点后,2020年上半年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出现反弹,不仅1月末的规模再次登上10万亿元“高峰”,且连续4个单月持续扩张,呈现增量、增速的“双高”态势,以至于4月末的结构性存款规模首次突破12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出于对“企业空转套利”的打击及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考虑,今年6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明确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一些地方银保监局也要求辖内银行“年内逐月压缩”。 据悉,对部分结构性存款增速较快、规模较高的股份制银行,窗口指导要求其于今年年底前,将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压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 从客户分类看,结构性存款分为单位和个人两部分。而今年以来,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带动了整个结构性存款规模的增长,所以近几个月中资银行的单位结构性存款压降力度较大。 从央行数据可以发现,相较2019年末,今年前4个月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量为2.54万亿元,其中单位结构性存款增量为2万亿元,占八成的增量比重。今年5月至8月,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了近2.72万亿元,其中单位结构性存款压降了1.66万亿元,占减量规模的六成多。 在结构性存款快速压降的过程中,中小银行的负债端压力也急增。为了弥补压降结构性存款产生的负债缺口,中小银行成为近期发行同业存单的主力军。8月,同业存单“量价齐升”,不仅发行量达到今年以来最高,而且各期限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也创出今年以来新高,拉升了银行负债成本。
打开各大理财平台,投资者如今几乎难觅银行智能存款类产品的踪迹。在新增产品下架后,智能存款的存量产品近期也频频出现清退现象。而且,除了智能存款之外,以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银行高息产品的利率也在不断下降。 近期,亿联银行、广发银行等银行对旗下存量产品进行清退引发市场关注。其中,清退行动的主要争议点在于,智能存款的计息规则将重新调整。亿联银行拟清退的一款智能存款产品为“亿联智存(利添利A款)”,是一款5年期、年化收益可高达6%的创新存款产品。而这样的高息产品在当前市场几乎绝迹,目前市场上的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8%左右。 亿联银行此次修改了这款产品的计息规则:若储户在今年年底前支取,则根据持有期限按照购买时约定靠档计息;但若在2020年12月31日后支取,则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如果持有满5年,仍按照原有的满期利率计息。 也就是说,这款产品从明年开始就完全依照当前定期存款到期支取计息的方式,修改了此前“靠档计息”这一灵活性原则。 智能存款之所以从2018年起在中小银行大行其道,主要在于计息规则中增加了存期内最大化的定期存款利率,按照“靠档计息”的方式支取,而不是遵照惯常的“定期存单提前支取将按活期计息”的规则,这也是其与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的最大不同。 近一年内,银行智能存款一直在下架新增产品,而部分银行也推出了清退存量的方案。今年5月,廊坊银行、张家口银行就发布公告称要停售并清盘智能存款产品,当时曾引发市场热议。 由于智能存款产品大多在条款中写明了产品具有“政策风险”,机构方有权提前单方终止协议,所以在监管压力下,银行清退这类产品的“底气”较足。 而监管之所以出手规范智能存款,主要考虑到这类高息、“靠档计息”产品的利率水平明显超出市场同期限存款利率,大大增加了中小银行的运营风险和负债成本。 今年3月,人民银行正式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整改此类不规范“创新”产品。 目前,压降效果显著。根据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截至今年8月末,不规范的活期存款创新产品较基准日(自律约定生效日为2019年5月17日)压降75%,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较基准日(自律约定生效日为2019 年12月17日)压降38%,均已赶超压降计划。 实际上,在控制银行负债成本方面,银行各类存款产品的利率均受到监管“围堵”。今年以来,银行都在主动下调高息存款的利率,并压缩规模。 人民银行日前公布数据显示,近期几家国有银行下调了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发行利率,股份制银行随之相应作出下调。截至今年8月,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43%和2.52%,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51个和0.53个百分点。 自2019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利率自律机制提出自律倡议,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约定,此后,银行结构性存款的高利率也在“收敛”。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为1.22%,较自律倡议提出前的2019 年末下降1.21个百分点,降幅明显;预期收益率和兑付收益率也快速下行,分别为2.94%和3.13%,分别较2019年末下降0.65个和0.45个百分点。
苏宁银行上半年虽然营收和净利润不错,但藏有其它“隐忧”:比如放缓的资产和负债增速、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另外,8月中旬该行一则“月入过十万”的合伙人招募广告,颇为吸睛却也引发争议。 据近日发布的财报数据,江苏苏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银行")上半年营收11.52亿元、净利润为0.89亿元,而2019年全年营收10.17亿元、净利润0.76亿元。即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均比去年全年的数据还要高出10%以上。 然而,快速增长的营收和净利润下藏有“隐忧”:放缓的资产增幅,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另外,8月中旬为获取增长拉新的“升级贷”合伙人招募广告也受到业界关注。 《投资者网》就上述相关问题,及“拉新”营销等细节向苏宁银行发送调研函,但未获相关回复。 营收和净利增长的背后 作为江苏首家民营银行,苏宁银行近几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喜人。今年上半年营收11.52亿元,净利润8877.6万元,比去年全年的数据还要高出一线,同比增长125.85%;净利润为0.76亿元,同比增长2032.60%。 不过相比上述数据,苏宁银行资产和负债增速均为8%出头。 资产端,截至2019年末,苏宁银行的资产总额为639.00亿元,仅次于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排名民营银行第三。两年时间,资产规模增加了3.25倍;在负债端,2019年底,其总负债为597.43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4.41倍。 今年上半年,苏宁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较年初分别增加51.81亿元、51.65亿元,增速均为8%出头,原因得从“智能存款”政策的收紧说起。 民营银行推出的智能存款,又称智能定期存款,是银行直销的一种创新存款。资金采用活期存款形式存入,存期不限,支取灵活,自存日起计息,受存款保险管理办法保护,流动性优于一般银行存款等。 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存款业务壮大了民营银行的资产体量,有利于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是民营银行与传统银行走差异化竞争的产物,然而,随着上半年“智能存款”政策的收紧,导致民营银行揽存难度大幅增加,资产端也相对收缩,增幅骤减。 另外,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19年末,苏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39%,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5%,勉强达到监管要求。不过,由于监管层对民营银行股东增资有较为严格的审核,苏宁银行短期内通过增资进行“补血”希望不大。 苏宁银行曾表示,未来3-5年内,力争成为“江苏地区普惠金融客群最多”的新型银行。如此一来,模拟拼多多等电商曾享受到的社交裂变红利路径,裂变式“拉新”,推出“升级贷”合伙人招募计划,即便不一定适合苏宁银行获客,但也“事出有因”。 借社交渠道“裂变营销” 8月中旬,苏宁银行的一则贷款“拉新”朋友圈广告引发关注。 简单的说,用户收到邀请后,在“升级贷”小程序首页申请成为升级贷合伙人,获得升级贷专属邀请链接或者二维码。获利方式简单概括为:升级贷合伙人将邀请链接或者二维码发送至目标用户, 邀请新客户借款成功后,便可获得返现;此外还可招募合伙人,获得下级、下下级分润,主要针对“升级贷”(主要面向互联网消费者,以及小微个人经营者)。 对用户来说,这种营销方式算不得新鲜,很多银行信用卡的营销也早就有推荐新用户奖励现金、礼物、积分等,但苏宁银行在海报中宣传的“成为苏宁银行升级贷合伙人,可轻松月入过十万” ,还是引起不小争议。 有市场观点认为,对苏宁银行来说,这种以招募合伙人的形式,借助社交渠道进行裂变营销,做法有待商榷。 一方面,形式大于内容。对于苏宁银行此番“拉新”,从业10余年的资深贷款经纪人、现任成都房融惠总经理邓勤先生认为,简单算笔账就能看出来“月入过十万”最多算个噱头,因此转化率不会太高,但因为"十万"这个数量级比较吸睛,还是会引起部分业内人士的关注,可以说宣传效果大于实际落地的放款额和获取的用户效果。”至于本次活动是否会受到“羊毛党”的影响,邓勤表示,“可能性不太大,因为银行贷款的风控规则属于产品核心内容”,不至于受到宣传获客影响。 另一方面,来自于网络传播的风险不容小觑,比如4月底微众银行也推出的“微粒贷合伙人”计划,但上线第二天就因“诱导分享”在微信渠道内被叫停。 对于更深层次的原因,独立研究员郭大刚先生向《投资者网》表示,“掠夺式营销,说明了机构本身存在内生深层次矛盾,已经发展到了必须外化的阶段。外化风险虽然高,但已经远远大于内生矛盾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价值评价不同于金融系统的价值评价模式。互联网的评价模式是基于影响力框架内零边际成本和双边市场套利形成的。影响力作为因变量的话,节点数量、节点之间的粘度和活跃度、承载业务的单位价值等等就是自变量了。金融系统的评价模式主要是基于风险定价的。作为持牌金融机构,核心的价值还是在于业务价值,而不是互联网评价单一维度,否则,就是舍本逐末,或者是缺乏核心价值后不得不的选择。”郭大刚先生称。 “经济下行期,虽然机会成本降低了,但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系统收益也下降了,作为负收益的风险处于持续累积的过程中,而且风险累积的结果是后验的。上行期间,由于风险的滞后性,只需要保持必要的增长就可以稀释累积的坏账,从而避免风险爆发。进入平台期和下行期之后,这种逻辑就很难实现了,机构更应当优化成本、加强风险控制,而且,互联网和传统金融服务业之间的公开市场估值套利游戏就很难实现了。”郭大刚先生如此表示。 “这种互联网跨界游戏,也会面临潜在的合规成本上升风险。”郭大刚先生认为,金融机构应当注意规避上述“代理人风险“,适时调整内部激励机制。 首个O2O银行机遇几何 公开资料显示,苏宁银行成立于2017年,是江苏省首家民营银行,全国首个O2O银行。 苏宁银行的获客途径不少。蓝海银行前用户增长总监王宇蛟向《投资者网》分享到,“首先相对于其他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苏宁银行有着丰富的线下场景,尽管在今年上半年疫情原因线下场景作用受限,然而后疫情时代线下陆续复工,苏宁生态圈对其获客起到一定帮助。” 其次,苏宁银行有很多跨界合作的筹码。比如近日与云帐房正式达成战略合作,苏宁银行的科技优势和大数据风控能力帮助云帐房,而云帐房海量数据(603138)可以帮助苏宁银行,两者合作共同为更多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8月22日,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在“2020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线上生活深入人心,机构可能需要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客户,服务客户。” 苏宁银行在经历了资产和负债疯狂的增长之后增速放缓,背靠苏宁生态圈,未来如何通过裂变营销和跨界合作,实现“品效合一”,既能实现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获客,又能收获品牌口碑宣传效果,是苏宁银行需要面临的考验。(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