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央行发布7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显示,7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5768.8亿元,环比上升100.7%,深市日均交易量为7360.1亿元,环比上升67.8%。 债券市场发行情况方面,央行数据显示,7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4.7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9005.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2722.4亿元,金融债券发行8592.4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8465.7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发行725.3亿元,同业存单发行1.7万亿元。
央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8月20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600亿元逆回购操作。
8月20日讯 (记者 常实 杨畅)近日,央行公布一则罚单,易生支付有限公司(下简称“易生支付”)沈阳分公司因因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和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央行沈阳分行罚款37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该公司不到五年收九张罚单。值得关注的是,易生支付八月风波不断,除了罚单外,该公司8月5日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公开资料显示,加上两条历史被执行人记录,这是易生支付第三次被列为“被执行人”。 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易生支付,截至发稿前,该公司未作回应。 业务违规被罚 近日,央行公布一则罚单,易生支付因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和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央行沈阳分行罚款37万元。同时,时任易生支付沈阳分公司总经理李长民因对沈阳分公司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负有直接责任,因此被罚款2.5万元。 此外,易生支付今年还曾收到“百万罚单”。2020年1月,央行天津分行网站公布罚单显示,易生支付违反《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被央行天津分行依法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65.22万元,并处以罚款人民币合计190.22万元,共计罚没255.44万元;直接责任人被警告并处罚款人民币合计15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易生支付多次违规被罚,不到5年的时间累计收9张罚单。 (图注:记者统计) 公开资料显示,易生支付曾于2016年5月3日牌照续展,新增移动电话支付(全国)与银行卡收单(全国)两项业务类型,合并了上海华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势科技”)的支付业务。易生支付和华势科技曾经都是海航旗下子公司,华势科技成立于2008年1月24日,主营银行卡收单业务。 据央行2016年8月12日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6)第17号》文件,要求华势科技整并银行卡收单业务至易生支付,于2016年年底前完成。 央行下发的整并文件还显示,因部分支付机构存在业务严重违规,业务停滞萎缩或主动申请终止业务类型等情形,本次续展将调减其业务范围。值得关注的是,在华势科技问题重重,其与易生支付合并期间因收单违规多次被收央行罚单。在整并后,易生支付屡次违规收央行罚单。 记者采访了易生支付,是否就近日收到的央行沈阳分行开出的罚单进行了整改。对于近年来多次违规收多张罚单持何种看法,有无彻查整改措施,与华势科技整并是否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负面影响。截止发稿前,该公司未作出回应。 风波不断:又成被执行人 据天眼查,易生支付八月初又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案件详情显示,广州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与易生支付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天河支行等相关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易生支付被海南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为被执行人,立案日期为2020年8月5日。 (图注:截自天眼查) 公开资料显示,易生支付累计三次被列为“被执行人”。在上述广州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与易生支付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天河支行等相关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易生支付还曾经被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显示在历史被执行人一列。 另外一条历史被执行人信息显示,在单华永与易生支付有限公司,油联(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相关买卖合同纠纷中,易生支付被列为被执行人,法院判决令易生支付与其他四被告北京油联、新生支付、中海油公司、浙江油联公司等承担共同支付责任。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对此,易生支付曾经回应称,此次事件与2016年易生支付作为发卡方为油联(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发行一款名为“储油宝”的预付卡有关,后期易生支付上诉后已经收到二审判决结果,公司当前经营状况良好,有能力、有意愿履行判决结果,已将需赔付资金准备好,对于被列为被执行人的原因是双方沟通出现的误会,正在沟通解决。 记者采访了易生支付,被判决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执行情况如何。截止发稿前,该公司未作回应。
图片来源:微摄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持续此前的操作,央行逆回购仍在进行中。央行官网8月19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为2.2%,与上次持平。鉴于有14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投放100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自8月6日重启逆回购以来,目前央行已持续9个交易日进行逆回购操作,累计操作金额达8100亿元,期限均为7天,利率均为2.2%,保持不变。从近期连续逆回购的操作特点来看,央行采取的仍是“量增价稳、小步快走”的方式,通过多频次的逆回购方式向市场净投放流动性,且保持利率稳定。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看来,央行近期持续操作逆回购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为平抑资金面波动。近期由于缴税等传统因素、国债发行增加等资金面收敛,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稳定资金面。第二则是为稳定市场预期。从总量看,国内流动性整体适度,由于宏观经济持续改善,市场对央行政策调整预期升温,央行近期接连实现小量净投放,释放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信号。 周茂华称,逆回购操作常态化有助于市场资金面整体保持平稳,市场资金利率整体处于低位区间震荡格局,且央行精准调控市场流动性避免大水漫灌产生负面效应及后遗症等。 从资金价格来看,在央行连续9个交易日逆回购操作后, 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出现小幅上行趋势,8月19日,隔夜Shibor上行3.3个基点报2.148%,7天品种上行1.4个基点报2.204%,14天品种上行1.7个基点报2.248%。周茂华进一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在期限方面可以灵活搭配,能较好对冲一些缴税、缴准等短期因素对资金面的扰动因素,及其在与市场沟通、传达政策意图与稳定预期方面都较为有效,预计后续逆回购操作有望常态化。 针对后期货币政策,在8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下一步,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同时提高金融支持政策便利度,支持中小银行运用大数据进行有效银企对接,疏通传导机制,扩大市场主体受益面。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落实落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发放信用贷款等措施,确保小微企业全年融资量增、面扩、价降。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尽管短期降准、降息预期下降,但下半年定向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仍在工具箱,央行主要根据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发展态势进行灵活调控。”周茂华认为,下半年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广义货币供给(M2)与社融适度增长的情况下,通过MLF、公开市场操作、结构性及直达性政策工具加大实体经济融资支持,降低信贷融资成本,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同时最大限度避免资金空转套利与局部资产泡沫风险。
货币政策宽松度与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都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每一个财经人都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动向,并寻找未来货币政策转变信号。 8月17日,央行公告称,人民银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此次MLF操作是对本月两笔MLF到期的一次性续做,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同时,开展500亿元逆回购操作。逆回购我们可以忽略,但MLF释放的一些信号值得重视,一个是8月15日MLF到期4000亿(顺延至8月17日),8月26日MLF到期1500亿,这意味着此次MLF超额续做,向市场注入了1500亿元流动性资金,其次是本次MLF利率为2.95%,持平于上次,没有出现利率下行,资本市场认为是流动性宽松信号再现,投资者开始狂欢,大金融涨幅居前带动沪深股市大涨。 作为投资者,我认为市场太过乐观,很有可能误会了央行用意,这不是货币进一步宽松信号,而是从春节以后的宽松回归到货币政策的适度收紧。 MLF增量续作,向市场注入1500亿元,不是货币进一步宽松的信号,只不过是8月份发行的债券比较多,截至8月14日,8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已经达到6119.31亿,目前已披露发行计划尚未发行规模为1515.96亿,市场资金面可能比较紧张,央行出于稳定资金角度释放1500亿元资金,央行不是采用降准方式补充流动性,而是采用MLF方式注入流动性,央行货币宽松政策可能更加谨慎。 重要会议再度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改委也有类似的说法:“严防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严防“大水漫灌””,易纲表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 因此后续货币政策全面降准概率已经大大降低,流动性投放可能会更加精准,采用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扶持某些行业和企业,毕竟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很难控制,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流进楼市,刺激楼价上涨,催生资产泡沫。 央行一直通过MLF利率下降引导LPR利率下降,春节以后,央行两次下调MLF资金利率30个基点,引导一年期LPR利率下行30个基点,5年起LPR利率下行15个基点,市场一直把MLF利率变动作为LPR利率变动的信号,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MLF提供的资金在银行负债中占比虽然不高,但对市场利率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总量而是边际量,MLF操作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是中期市场利率运行的中枢,国债收益率曲线、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围绕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波动,所以未来央行通过MLF利率变动引导LPR利率变动的方式会弱化,而是通过加点方式变动引导贷款利率变动,即使MLF利率不变动,如果经济真的有需要,LPR利率也可能变动。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报银行业业绩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5%;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3%,较上季末下降0.15个百分点,继续通过MLF利率引导LPR利率下滑存在一些隐忧,那就是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银行盈利能力将进一步下滑,这不利于银行通过利润留存补充一级核心资本,利用利润核销不良贷款。 从银行二季度经营数据看,不仅仅是利润增速下滑,其他经营指标也出现恶化,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82.4%,较上季末下降0.80个百分点。银行不良贷款有一个滞后性,未来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未来不良贷款上升压力较大,银行需要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有关官员指出:“预计今年全年银行业将处置不良贷款3.4万亿元,比去年的2.3万亿元加大了力度,明年的处置力度会更大,因为很多贷款延期了,一些问题明年才会暴露出来。”这需要银行备足资本,这就需要银行保持利润合理增长,没有利润合理增长,如何拿利润核销处置不良资产。 因此短期看,不适宜通过MLF利率下降,引导LPR利率下行,进一步压缩银行净息差,带来更多的银行利润下滑,需要保证银行净息差稳定,保证银行利润,以便未来核销更多不良资产。 不是利率越低越好,零利率更是遭遇财经人士的炮轰,央行之所以强调不会大水漫灌,在于流动性泛滥会带来资产泡沫尤其是地产价格上涨,不利于房住不炒的政策调控,不会允许资金市场的利率水平长期持续过低,低利率会导致资源扭曲,资金空转套利,另一方面会催生巨大的地产泡沫,上半年央行降准释放1.5万亿元资金和两次下调MLF利率以后,某些一线城市出现楼市抢购狂潮,房价出现短期大涨,引发各种议论,房地产价格上涨挤压居民消费更是带来制造业成本推高和经济转型难度,自然不利于内循环经济,货币宽松副作用充分显现。但实体经济恢复增长缓慢,还是需要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可以通过直达的货币政策工具调结构,通过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低实体经济长期资金利率,如央行再贷款和央行与财政部合作的SPV等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央行8月20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今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6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0%,与上次持平。 Wind数据显示,今日有1500亿元逆回购和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 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上行。其中,隔夜Shibor上行3.3个基点,报2.148%;7天Shibor上行1.4个基点,报2.204%;14天Shibor上行1.7个基点,报2.248%;1月期Shibor上行0.3个基点,报2.307%。其余期限Shibor均小幅上行。(常佩琦)
8月19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升157个基点,报6.9168,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9325。 同时,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今日将进行1500亿元人民币7天期逆回购操作,因今日有14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投放100亿元。 日前,央行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2019年,人民币跨境使用逆势快速增长,跨境收付占本外币跨境收付比例创历史新高,全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9.67万亿元,人民币跨境收支总体平衡,净流入3606亿元。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不断增强,投融资货币功能持续深化,储备货币功能逐渐显现,计价货币功能进一步实现突破,人民币继续保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申万宏源认为,央行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人民币年内预计仍趋升值。2019年人民币国际使用规模仍稳中扩大,人民币汇率虽经历“破7”,但央行通过逆周期因子、发行离岸央票等方式及稳定汇率预期,人民币汇率仍具韧性。预计至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受贸易差额走强的驱动而回升,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回升幅度有所削弱,预计至年底小幅升至6.8-6.9左右,全年外汇储备预计小幅增加900亿美元左右。 海通证券表示,中长期来看,目前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持续升值的状态,人民币核心资产将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