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网站公告,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8月7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维持在2.20%不变。 央行网站截图 这也是央行本周(8月3日-8月9日)唯一一次开展逆回购。另据Wind数据显示,央行公开市场本周共有28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本周净回笼2700亿元。 东北证券研报认为,整体来看,8月流动性缺口主要受到财政支出发力、专项债集中发行以及MLF到期等因素影响,8月份流动性缺口规模约为1.3万亿。按照前几个月的操作规律,预计央行于8月中针对中期借贷便利(MLF)进行一次性续作。 8月6日晚,央行、财政部分别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与以往相比,央行特别强调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二季度货币政策表态删掉了“逆周期调节”,央行对流动性态度有所偏紧。 央行在二季度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态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此前一季度货币政策表述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媒体分析,市场在说货币政策放松要退出,有点言过其实,沈建光认为会保持宽松的政策,但再放松的必要性在下降。沈建光称,下半年要回归常态化政策,已经不需实行疫情时一些特殊的刺激政策。货币政策上,降息、降准概率越来越小,主要强调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扶持。 此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曾表示,目前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已经不小,应该维持目前的力度,没有必要再加码。中信证券明明分析,结合近期防风险、紧信用信号逐步释放,货币政策加速回归常态下,后续信用扩张或将边际放缓,逆周期调节逐渐回归中性。
央行8月7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今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与上次持平。 鉴于今日有200亿元逆回购到期,今日净回笼100亿元。Wind数据显示,本周共有28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本周净回笼2700亿元。 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多数上行。其中,隔夜Shibor下行2.9个基点,报1.61%;7天Shibor上行1.2个基点,报2.074%;14天Shibor下行1.4个基点,报2.021%。其余期限Shibor均小幅上行。 今日,国债期货全线低开,10年期主力合约跌0.05%,5年期、2年期主力合约均跌0.01%。(常佩琦)
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上半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表。
1 太刺激 周五的行情,实在是太刺激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昨日午盘后沪指一度重挫2.3%,深成指挫3.3%,后强势回拉,前者跌幅收窄至1%以内,后者为1.5%。来了一个小V行情,但把股民们的心态给搞崩溃了。 大盘回拉,跟两个中信合并传闻再起有关,中信建投更是从盘中下跌5%直逼涨停。本以为是炒作下业绩和合并的事,今天利好出尽配合收割韭菜。没准可能又在狂收集筹码呢!一位网友直言:在这块土地上,所谓谣言,都是遥遥领先的预言,谁不信,谁傻? 券商行情刺激,另外关注度极高的中芯国际也很嗨。6日晚间公布回A上市首份半年报,二季度利润暴增644%,券商分析师们顺势鼓吹,光大给了H股40港元目标价、国信给了46.6港元。 还有大V们、牛散们都纷纷看好,摩肩擦掌,跃跃入市,没想到来了一个疯狂打脸。周五,A股暴跌5%,H股暴跌近9%,前者蒸发320亿元。 说好的业绩亮眼呢!?中芯国际崩了,也带动着半导体小伙伴集体暴跌。当然,估值高企的医药、消费等板块亦迎来了集体回撤。 黑色星期五,这已经是第3次了。沪指7月13日赶顶冲高至3458点,后遭遇黑天鹅,大跌一波,反弹几天,再来一波大跌,再反弹。眼看又要新高了,又是一根长阴棒。 玩A股,真的这么累吗? 2 中美关系 在《牛跳崖了》文章中,曾鲜明提出过一个观点: 中美博弈主题,是自2018年以来,美国挑起贸易摩擦之后,金融市场关注的主要线条之一。从市场角度看,毫无疑问更喜欢“合”,而非“斗”。当两国有贸易摩擦升级的苗头,市场会倍感紧张,出逃避险。如果进一步加剧,风险偏好会再度受挫。 近期市场小幅反弹,本以为中美关系的紧张只是脉冲式的,但实际情况却走向更多领域的“斗”。 前些日子,美国政府无端宣布要禁令TinkTok,做了一手漂亮的FA业务:强制交易(否则关停)+限定时限+中介费提取。在此背景下,TinkTok是案板上的肥肉,面临被强制贱卖的窘境。 或许是尝到了甜头,美国再进一步。 5日,蓬佩奥宣布发起针对中国的“清洁网络计划”,包括运营商、应用商店、移动应用、云服务及电缆。华为、中国移动、百度、阿里巴巴在内的7家中国科技公司被点名,可能完全失去在美国经营的权利。 (来源:网络) 美国筑起了互联网柏林墙,朝着脱钩的方向去了。一旦实施,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互联网将或将被完全被分割。 7日,特朗普针对微信挥舞着制裁大棒。他签署了一份新的行政令,要求签署后45天起禁止一切与微信有关的交易。白宫方面表示:“美国必须积极采取针对微信所有权人的行动,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 如果禁止美国公司与微信任何商业往来,那么腾讯在美国广告投放、社交媒体业务、投资业务等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这也意味着苹果商店将下架微信。 (来源:社区) 不过,目前对微信禁令的实施范围尚不明确。 腾讯在港股上市,海外投资者众多,受到该消息刺激,周五盘中一度暴跌10%,但现抄底资金,最终收跌5%,一日蒸发2683亿港元。 有专业人士认为,对微信封杀可能涉及公然违反1月15日在华盛顿签署的双方贸易协议。让微信(支付宝)进入美国市场才是履行协议,现在反而被封杀。 (来源:协议原文内容) 是不是协议也面临被撕毁的风险?这可是此前全球资本市场反弹的定海神针。 另外,美国方面还收紧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门槛。据观察者网报道,美国财政部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官员建议总统特朗普,在2022年1月前,将美国上市但不符合审计要求的中国企业全部除牌。 美国方面的步步紧逼,会不会迎来中国的反制,力度又有大多?这让资本市场提心吊胆。 总之,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要密切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这是是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场走向最大的不确定变量。 3 货币政策 回到国内,我们还需密切关注货币政策,因为这是资本市场的决定因素之一。8月6日晚间,央行发布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不少信号,值得重视。 报告中,央行首次系统提及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三大功能,并且行之有效。关键词是“结构性”,包括“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包括定向降准)、出台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新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另外,报告对于全球低利率的问题着墨较多。其中提及,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了零利率和负利率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并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 这一探讨及反思,意味着中国央行对于低利率的警惕和避免。报告中,明确提到: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利率水平与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动态适配。 什么意思?中国央行不会追随全球主要央行实施的超大规模、甚至无底线放水政策。这样看来,中国央行无疑是全球最鹰派的央行。 报告表示,接下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央行其实在二季度已经有所动作——流动性投放缩量、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维持稳定。这也符合易纲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提出的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接下来,央行将进一步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 精准滴灌的表述,跟8月3日政治局会议定调的货币政策是一脉相承的。上次会上,加了一个新词——精准导向,删掉了“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 精准导向(滴灌)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不能让放水大资金去到股市、楼市推升资产泡沫,而是去到最应该去的地方——实体经济。 总之,央行最新报告再一次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货币政策将继续边际收紧。看来,降准降息近期是看不到了。这对行情是一个压制因数。不过,中国经济基本面还在持续向好,股市不具备深度大跌的基础。 4 尾声 最后,我们再来观察量能指标。沪深两市连续8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1万亿,最近2日达到了1.2万亿的水平。不过,跟前期疯牛的1.5-16万亿的水平还有几千亿的差距。量能上不去,想突破3458点基本不太可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风向标——外资。从7月14日净流出173亿巨量以来,北上资金已经疯狂流出600亿元。7月以来,外资快进快出,非常明显,给A股搅动不轻。 基于对宏观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还有微观上的量能、外资动向等指标的观察,A股中短时间内,整体走势可能会比较拉扯,基本会在一个箱体中上下震荡为主。同时,我们需要密切跟踪中美关系的进展,一旦持续对抗,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无疑会快速下滑,到时将对股市产生较大压力。
央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8月7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逆回购操作。
重磅!四大行正在大规模内测数字货币App,可凭手机号完成转账。 据21世纪报道,数位国有大行人士表示,正在深圳等地大规模测试数字钱包应用,为数字货币正式落地进行测试准备。数字货币由央行牵头进行,各家银行此前数月正在就落地场景等进行测试。目前,部分大行内部员工已经开始使用,用于转账、缴费等场景。 全球央行加快数字货币研发 据2020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针对全球66家中央银行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80%正在研究数字货币,10%即将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今年以来,各国央行更是加速了数字货币领域的角逐。 8月3日,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指出,上半年“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业内普遍认为,全球央行加速研发数字货币,和Facebook推出数字货币Libra脱不开关系。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宣布推出数字货币,引起多国央行的警惕。 据Facebook的介绍,Libra的定位是一种超主权数字货币,如果推行成功,Libra协会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承担“央行”的责任,这对任何国家的货币主权都将是一种挑战。 国泰君安对此认为,另一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Libra的未来布局,Libra背后有庞大的商业合作体系,其背后的主导公司Facebook覆盖了全球近27亿用户和168个国家,如此大的覆盖面积和潜在动员能力,对各国未来数字货币的推广都会产生较大阻力。 国盛证券表示,纵观2020年,全球大国数字货币进展加快,特别是G7将就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展开合作。而我国央行实际执行节奏也明显提速,设计研发等基础工作基本完成,重要场景试点开始启动,考虑大国竞争态势加剧,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全国试点范围,加速落地节奏。 数字货币产业链一览 三条投资主线值得关注 一般而言,数字货币改造大体可以分为发行、流动、安全三个环节。其中,中央银行负责数字货币的发行与验证监测。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申请到数字货币后,直接面向社会,负责提供数字货币流通服务与应用生态体系构建服务。 图片来源:国泰君安 结合整个链条的流转过程和情况,国泰君安给出了三条比较确定的投资主线。 1、银行IT 要完成和维护全国数字货币这一系统的运作,需要专业的IT服务商来构建这一庞大且稳定的体系,这对IT服务商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目前,我国银行IT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头部厂商。 图片来源:国泰君安 注1:市占率根据IDC《2018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格局》报告 注2:营收、净利润数据为2019年数据。 2、POS机、ATM机更新换代 现存大部分客户端机具,如POS机和ATM机等,并不满足数字货币系统的需求,系统和机具不兼容风险较大,更新需求较大,钱包服务和支付服务提供商有望迎来机会。 图片来源:国泰君安 3、安全密钥信息技术 根据央行货币研究所申请的专利情况显示,数字货币的投放、流转、回笼等过程的专利均涉及密钥部分,安全加密和 KYC 认证相关上市公司将有望受益。 图片来源:国泰君安
政府债务与“利率锁定” 除了推迟退休,政府往往还会采取另一个办法拖延债务,那就是零利率。 政府债务危机与零利率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出现政府债务危机的国家必然会最走向“零利率”政策。这是因为当政府债务高到一定程度时,央行就几乎不能加息,一旦加息,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就会暴增,政府财政就会崩盘,但政府不能破产,必然会想办法拖延债务,零利率是必然的方法。实行零利率政策后政府就可以付出更低的利息,债务就可以拖得时间更长。 政府与民众最大的区别是,政府可以制定利率,而民众不能,民众只能被动接受政府制定的利率,所以政府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必然会通过零利率来拖延债务,日本就是典型,它是世界上政府债务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零利率政策的国家。我们将这种因为政府高债务而被迫长期实行的低利率或零利率货币称为债务-利率锁定。这种利率锁定在日本已经持续很多年,在美国也已经开始。在美国,特朗普也一直向美联储施压降息。一个国家一旦发生了债务利率锁定,就很麻烦,如果没有政府债务的降低,这种锁定没法解除。但是政府债务是很难降低的,因此利率锁定也很难解除,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前控制政府债务不要走到“利率锁定”这一步。 本次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债务暴增,从美国到欧洲,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都实行了“零利率”货币政策,而且对遏制债务利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2007年底到2016年间,美国国债从9万亿美元暴增至20万亿美元,总统奥巴马8年任期增加的债务,相当于之前43任总统的举债总额。尽管这段期间美国债务增加了1倍,但由于利率下降,偿债成本只从4300亿美元微增至4320亿美元。 央行利率的“政府债务压制”——政府债务是央行利率的天花板 一个国家的央行实行什么货币利率并不完全自由的,而是由其政府债务决定的,一个国家的货币利率必须在其政府债务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一个国家的政府负债越低,央行利率政策越自由,政府债务水平越高,央行实行高利率政策的可能性越小,一个国家所能实行的最高利率是由其政府的负债规模可承受的利率水平决定的,随着政府负债的扩大,政府可以承受的利率会越来越低,当负债大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就必须实行零利率。因此说“政府债务是央行利率的天花板”,政府债务会对央行的货币利率形成实质性的“债务压制”。 非独立央行与货币政策不自由理论: 央行虽然有一定独立性,但其只有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没法控制政府债务规模的权利,而政府债务规模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形成压制,央行无法不理会这种压制,首先,央行负责人一般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名并任命的,从根本上就不具备彻底的独立性,其次,央行的职责是稳定经济,如果发生政府债务崩盘,经济将会陷入极大的危机,这也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央行的利率自由裁量权一直会受到政府高债务的侵蚀,但最终央行都会“顾全大局”向政府部门妥协,因此从根本上说央行并不能完全独立,其货币政策也不完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