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下半叶,带着对东方古国的未知与好奇,马可·波罗历经艰辛,长途跋涉来到中国。他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传回欧洲,在西方掀起了第一次“中国热”,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交流。沿着先行者的足迹,中意一代代友好使者继往开来。 在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担任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是两国关系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方澜意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谈及对意中关系的展望:未来意中经贸合作将越来越密切,人文交流将不断拓展,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意中旅游合作大有可为。 “来北京后学会喝热水的好习惯” 作为出身于外交世家的资深外交官,方澜意曾在意大利驻俄罗斯、美国、西班牙、沙特等国使馆任职,“四海为家”是他生活的常态。尽管此前从未在华长期工作,但他对中国并不陌生。“我在大学时就学过中国历史,也曾到中国旅游。”方澜意说,“虽然我算不上‘中国通’,但我对中国很熟悉。不仅是我,可以说所有人都对中国不陌生。中国是一个大国,没人能忽视中国。” 抱着深入认知、探寻中国的愿望,今年1月,方澜意从沙特首都利雅得直飞北京开启驻华大使生涯。两地的温差,是他就任驻华大使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沙特冬天有20多度,跟海南差不多,所以头几天我确实不太适应北京寒冷的天气。”方澜意接着话锋一转,“不过我很快就学会了喝热水的好习惯,来北京后我经常喝热水和热茶。” “多喝热水”是方澜意抵御寒冷的良方,也是他融入中国的开端。方澜意像普通中国人一样,爱在北京大街小巷遛弯儿。“我有时一遛就是好几个小时。”他说,这是初来乍到快速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 方澜意走访的城市越多,他认知中国的视角就越广。“上海俘获了我的心。”方澜意说,从上海能领略中国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上海是中外文化的大熔炉,文化多样性锻造了上海“令人赞叹的美、让人回味无穷的独特气质”。 “慷慨捐助展现两国情谊” 在方澜意丰富的外交履历上,驻华这段注定写下特殊一笔。“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开启驻华任期非同寻常。”他说。 方澜意经历了疫情暴发初期的艰难,也深刻体会到两国人民急难有情、携手抗疫的温暖。“中国发生疫情后,大多数在华意大利人选择留在中国、留在武汉。”方澜意说,“当时意大利派出3架货机为武汉送去医疗物资,意大利很高兴能帮上忙。” “当疫情在意大利达到顶峰时,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其可怕的。关键时刻,我们获得了来自中国的很多帮助。”方澜意表示,中国派出3批拥有丰富经验的医疗专家组支援意大利抗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意大利从中国带回的手套、呼吸机、口罩等抗疫物资和医疗设备中,大约10%来自中国政府、高校、社会机构的捐助。“整个中国社会上上下下都参与到规模浩大的慷慨捐助行动中,充分展现两国情谊。” 正是出自在疫情中的感同身受,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在今年清明节参加了中国的全国性哀悼活动,降半旗缅怀在疫情中逝去的生命。方澜意认为,疫情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必须所有人共同努力、坚定意志,才能战胜疫情。 “大公司积极布局中国市场” 见证了意中携手抗疫的难忘时光,方澜意相信两国关系发展有更广阔前景。 建交50年来,中意经贸合作已结出累累硕果。建交之初,两国贸易额仅为1.2亿美元,诸多领域是空白。2019年,两国贸易额达到近550亿美元,不仅增长456倍,涵盖各个领域,而且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00亿美元。“意大利企业在中国深耕多年,有1400余家意大利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意大利所有大公司积极布局中国市场。”方澜意说。 尤其在当前国际间交通受阻、需求萎缩、经济全球化受挫的特殊背景下,广阔中国市场为意大利企业提供了重要机遇。方澜意介绍,无论是9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还是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广大意大利企业都踊跃参与。“意大利是中国各类展会的重要参与者。”方澜意表示,“我本人也尽己所能参加这些展会,希望借此表达意大利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视。” 展望意中合作的前景,方澜意对“一带一路”充满信心。2019年,中意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成为七国集团中首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方澜意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就像一个丰富的“工具箱”,意大利借此同中国深化经贸和金融合作。“无论疫情前后,‘一带一路’都至关重要。在‘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毫无疑问是推动意中关系发展的重要载体。” 同为文明古国,中意在推动国际多边合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2021年,意大利将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加强与中国在G20框架下的协调具有积极意义。方澜意认为,G20曾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中发挥显著作用,G20的一大使命就是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共同努力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国际社会无论采取怎样的行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都离不开G20的团结合作。”
12月28日,2021双汇生鲜品厂商发展研讨会成功召开。因疫情防控需要,此次年度盛会以“视频连线,分区组织”的形式召开,双汇发展(行情000895,诊股)连线万洲国际设立主会场,全国分大区设立分会场。万洲国际董事局主席、双汇发展董事长万隆,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万洲国际、双汇发展、生鲜品事业部高管,相关项目经理、销售大区经理及经销商代表等800余人连线参会。会议由双汇发展党委书记杜俊甫主持。 2020年是极其特别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国内外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加之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高猪价行情,终端消费抑制,市场需求不振,国内猪肉行业承受着多重压力。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困难挑战,在万隆董事长的坚强领导下,双汇厂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应对化解各种挑战,坚定不移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中外协同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经受住了两个疫情的考验,在极具挑战的年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保持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万隆董事长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剖析了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对中国肉类行业的影响,对企业在抗击两大疫情中的表现和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2021年,是“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万隆董事长站在全球肉类行业的高度为双汇科学谋定了前进道路。“十四五”期间,双汇将继续坚持“调结构、扩网络、促转型、上规模”的既定方针,改造工业推动产业升级,整合物流产业实现一体化发展,扩大财务公司功能做好供应链融资,发展大外贸参与竞争实现双循环,推动企业向深加工转变,向快消品转变,向服务型企业转变。 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在致辞中表示,经历了新冠肺炎和非洲猪瘟“双疫情”的洗礼,国内小散乱差的屠宰企业将大量退出,市场空间更加广阔,行业竞争更趋有序,双汇屠宰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过“双疫情”期间的探索、实践和积累,双汇各项应对措施效果显著,进口肉内销网络日趋完善,终端运营新模式全面推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适应了形势新变化,增强了发展新动能。这些特殊形势下经受住考验的经营策略和应对措施,在“十四五”正常的经营环境中,必将为双汇屠宰业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多效益、做强实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会上,双汇发展副总裁、生鲜品事业部总经理宁洪伟作主题报告,对2020年双汇生鲜品事业部主要工作进行回顾,重点分析了2021年中国屠宰行业的发展形势,并对2021年双汇屠宰业的市场运作思路及支持政策进行了深度解读,系统部署了新一年的运营工作。 会议现场公布了双汇生鲜品事业部2020年优秀经销商、战略合作伙伴、专注合作客户等奖项获奖名单,颁奖典礼在各分会场分别举行。 随后,在厂商交流环节,厂商双方就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双汇生鲜品事业部经营策略和配套目标等话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和交流,共同谋划“十四五”发展新征程。 “后疫情时代”国内肉类市场既充满挑战,也蕴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几十年积累沉淀的发展优势,强大的客户队伍和市场网络,以及新发展阶段更趋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双汇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在新征程迈上新台阶,开创双汇生鲜品新时期厂商发展的新局面。
12月29日,2021双汇肉制品厂商发展研讨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双汇发展(行情000895,诊股)连线万洲国际设立主会场,分大区在全国设立了19个分会场。万洲国际董事局主席、双汇发展董事长万隆,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万洲国际、双汇发展、肉制品事业部高管,相关项目经理、销售大区经理及经销商代表等近900人连线参会。会议由双汇发展党委书记杜俊甫主持。 2020年,是全球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双汇历史上极其特别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使国内外经济备受冲击,加之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中国肉类行业各种挑战交织叠加,给厂商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考验。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在万隆董事长的坚强领导下,双汇厂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制度保安全,积极复工复产保供应,精准聚焦新品推广调结构,保持了特殊形势下企业的稳健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肉类产业正处于后疫情时代深度变革期,面对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万隆董事长站在全球肉类行业发展的高度,为双汇擘画出了气势恢宏而又扎根实际的“十四五”发展目标,为各级管理团队和客商应对新一轮竞争、实现新一轮发展明确了目标、找准了方向。他还表示,接下来五年,双汇将继续坚持“调结构、扩网络、促转型、上规模”的大方向,通过工业基地改造、物流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内外贸资源整合等,将企业打造成主业更加突出、辅业更加配套、产业链更趋完善、内外贸双循环、实力更加雄厚的特大型肉类企业。 展望“十四五”,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在致辞中表示,从外部看,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且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的大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从内部看,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和积累,企业各项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各项疫情应对措施更加完备,品牌塑造年轻化、产品研发精准化、营销推广时尚化、市场运作专业化正有序推进。作为行业标杆企业,中国双汇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多效益、做强实力,打造国内最优秀的肉类食品服务商。 双汇发展副总裁、肉制品事业部总经理赵国宝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全面总结了2020年双汇肉制品产业的经营工作,针对市场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和运作思路,同时深入解读了2021年销售政策,为进一步市场开拓、扩大产销规模提供全面保障。 按照肉制品事业部《2020年联盟商激励方案》,本次大会对斩获卓越贡献奖、市场成长奖、低温突破奖、新品推广奖的60名获奖经销商进行表彰,颁奖典礼在各分会场分别进行。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优秀经销商不仅分享了新消费环境下产品推广的成功经验,还就企业“十四五”规划中的创新升级和政策支持给予充分讨论,深度剖析,为开启新征程群策群力,同心筑梦,共启华章。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双汇将继续坚持万隆董事长“调结构、扩网络、促转型、上规模”的指导方针,推动企业向深加工转变,向肉蛋奶菜粮相结合转变,向快消品转变,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在坚持食品安全的同时,双汇将继续在产品研发、营销创新、渠道搭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推动品牌年轻化,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筑基,向打造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服务商愿景坚定迈进。
2020年是被新冠肺炎疫情定义的一年。 回顾这一年的全球资本市场,各国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复苏中挣扎。跨境航班停飞,国际航运、旅游前途未卜,周边游、线上云旅游却逆势增长,美国共享住宿独角兽爱彼迎(Airbnb)乘风破浪成功上市。社交距离、封锁催生数字经济繁荣,学生用互联网上课,白领在家远程办公,云会议软件ZOOM股价暴涨。外卖业务、生鲜电商流量暴增,国内商家赚得盆满钵慢,国外外卖业务也风生水起,美国外卖巨头DoorDash今年上市首日一度大涨100%。相比之下,线下餐饮和零售仍在疫情的阴影下步履维艰。 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将在疫情平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后疫情时代,当各国探讨未来经济将走出V型、W型还是K型趋势时,新一波疫情卷土重来。但与年初不同的是,各国积累了防控经验,防疫物资充足,在疫苗普及之前,大规模核酸检测成为疫情防控的标配。越来越成熟的防控经验,增强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0年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并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将部分反弹,回升至5.2%。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率先实现恢复性增长。面对疫情“大考”,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助力“十三五”圆满收官。为稳住经济,欧美等国在疫情爆发后出台万亿级刺激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50家央行降息或多次降息。我国则通过安排疫情防控资金、减免中小企业社保缴费、发行特别国债等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同时,将目光放在有利于中长期发展的改革上。 临近岁末,我们总结了20个关键词回顾2020年重要的财经事件,包括10个国际财经关键词和10个国内财经关键词,从宏观层面上总结今年披荆斩棘、充满挑战与变革的资本市场。迈入2021年,期待疫苗,迎接挑战,相信未来。 上一篇我们总结了国际财经的十大关键词,这篇是关于国内财经的十大关键词。
据路透社报道,韩国29日推出8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54.8亿元)的一揽子计划,用于支持受第三波新冠疫情冲击的小企业和因疫情失业的人群。 韩国财政部表示,在这次一揽子计划中,有5.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4亿元)将用于资助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小企业、临时工、自由职业者和出租车司机。 为了阻止新冠病毒在圣诞节和新年假期的传播,韩国政府本周发布了疫情最新防控措施,禁止4人以上集会,暂停滑雪和旅游等活动。新措施使得滑雪场、酒店等企业盈利受损,一揽子计划中的2.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73亿元)将用于支持这些中小型企业,并确保更多韩国人继续就业。此外,还有0.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7亿元)将用于公共卫生系统的加强。 卫生部表示,将从2021年1月11日开始发放现金援助,该计划预计帮助580万人。 鉴于最近韩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几近创纪录,且韩国报告出现首例与英国相关的变异新冠病毒感染病例,韩国政府28日表示将加快启动新冠疫苗接种计划。与此同时,财政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约85亿美元的一揽子计划将由财政部储备基金、今年的剩余预算和2021年预算共同构成。
今年,A股股民的炒股历程是这样的: 年初还处于去年持续而来的亏本中。 然后疫情来了。 然后上半年慢慢回本。 到六七月份,赚钱了,赚了几十万。 然后8月亏了。 然后9月赚了。 然后10月亏了更多。 然后11月亏了更多更多。 到12月1号,上半年在熊市里好不容易赚的钱+7月赚的钱,就算是亏光了,但还没亏本钱。 然后12月本钱也亏进去了……能不能一直熊市?A股的牛市真的太伤人了。 2020年,A股行情究竟成色几何?我们不妨好好复盘一番,然后在谈谈2021年的投资策略。 1 2020年,相当魔幻。第一,此前我们万万没想到会爆发如此严重的新冠疫情;第二,我们也万万没想到股市不仅收复失地,还大幅上涨。 从年初统计至今(截止28日),上涨指数累涨11.2%,深证成指暴涨34%,创业板指更是暴涨57%。很显然,2020依旧是投资大年。 其中,重仓白酒和新能源汽车的投资者,成为最大赢家。据Wind,汽车细分板块大涨93.7%,饮料细分板块(主要为白酒)大涨88%。同时,机构们(基民)也赚得盆满钵满,不管是主动性还是被动型,涨幅王均被这两个行业的基金包揽。 开车喝酒,还有吃药行情,赚足了眼球,但A股行情的撕裂也相当严重啊。据Wind,行业板块跌幅榜前4名为能源、房地产、电信服务、金融,分别累计重挫12%、11.4%、5.2%、2.5%(银行挫6.5%)。 要知道今年是A股投资大年,以上4大板块还倒跌这么多,可见行情有多么分化。我们就拿房地产来看,有18家房企今年暴跌超过30%,包括龙头华夏幸福、招商蛇口,有35家跌幅超过20%,有65家跌幅超过10%,有91家不涨反跌,其中包括江湖老大哥——万科累跌8.4%。 虽然在今年7月和11月有一波不小的上涨,但整体趋势是下跌,可见市场对于房地产有多么悲观,或者说是不待见。 还有科技股,今年整体表现萎靡。截止28日,通信ETF全年累计下跌7%,5GETF上涨15%,不算多,相较于创业板近60%的涨幅相去甚远。 如果我们从全局来看,今年(截止28日)不涨反跌的有2030家,占到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50%左右。这意味着,你闭着眼睛买,有一半的概率会产生亏损,也就说明今年在大盘表现良好的情况下,依然有一大批投资者亏钱。 再来,全年倒跌超过30%的公司一共有489家,占比12%;倒跌超过20%的有873家,占比21%;倒跌超过10%的有1461家,占比35%。比例真不小了。 2020年,A股纸醉金迷,一边厢大口吃肉,另一厢却关灯吃大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机构疯狂抱团扎堆、猛攻几个行业,把乐观情绪演绎到极致,比如当下的车、酒行情。未来怎么办?一位股友给出了建议: 不管你赚钱与否,2020年很快就要过去。对于来年,如何配置成为我们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2 我问了一圈我身边的投资朋友,大多觉得2021年可能是投资小年。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明年的A股行情呢?我们不妨还是从两个最基本的定价维度来分析。 1、货币流动性 2020年上半年,央行为了应对新冠疫情,采取了较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包括多次降准、降息。因此,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以上快速下跌至4月底的2.5%,下滑幅度非常之大。但从5月份开始,央行开始慢慢边际“收水”,该收益率又较快回升到疫情之前。 在12月底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上,明确定调2021年的政策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不急转弯”体现了宏观政策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不会骤然大幅收紧。只不过,货币政策收紧方向还是比较确定的,但收紧节奏会比较慢及时间拉长,实现在稳杠杆的同时避免对经济复苏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自然会对于A股会形成一定的估值压力。不过,从今年7月爆发的行情来看,市场对于流动性收紧并没有完全Price in,好像选择性忽视了这个重要的定价因子。 2、宏观基本面 今年下半年的行情演绎,其实暗含着对于中国经济V型强势复苏非常乐观的预期,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定价。但明年的经济形势又大体会如何呢? 今年11月,消费同比增速为5%,环比提升0.7个百分点,相较于10月环比增速有所放缓。也就是说消费增速斜率趋缓,并没有呈现特别强复苏的态势,其绝对值也离疫情之前还有较大差距。 细分来看,贡献今年大消费主要增长之一的是粮油和食品类,前11月同比增速为10.1%。这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的上涨主要是源于粮油、肉类的上涨。 未来,消费的复苏主要受制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预期。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收入增长率仅为0.6%,而去年全年增长5.8%。可见,今年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疫情、失业等因素,工作收入受到了影响。而这会拖累接下来的消费增长,消费整体增速可能还会比较疲软。 前11月,固定投资同比增速为2.6%,环比10月提升0.8个百分点,较10月环比增速小幅提升。其中,房地产投资修复较快,仍然是固定投资,乃至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但斜率趋缓,明年表现有一定压力。 过往,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很小,对于经济增长起到较小的作用。但今年恰恰相反,对于经济增长起到了较为关键的边际拉动作用。 今年11月,出口相当繁荣,21.1%的增速创下近3年新高。但明年呢,应该不会成为最主要的增长动力之一,因为繁荣不会持续太久。 基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定调明年经济:“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恢复基础尚不牢靠” “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注意关键词“努力”,可见明年还需要花费大力气才能让2021年运行在合理区间。 总而言之,明年中国经济还会继续修复,但大概率会低于资本市场当前所反应出来的这种特别乐观的预期。 下半年开始,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强势复苏非常乐观,并进行了充分定价,而对于流动性收紧并没有完全定价,综合两方面来看,明年A股存在不小的上涨压力。这也是为何我身边朋友说明年或将是一个小年的重要逻辑。 3 基于以上判断,2021年的A股策略不能太过激进,而应该是防风险为主兼顾一定进攻性,以业绩确定性、低估值板块中去寻找机会。 1、医药医疗行业 从10月开始,制造业投资单月增速快速攀升。其中,医药投资成为了贡献主力军。当然,这得益于海外疫情。 前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上升33.3%,远超2013-2019年全年增速水平。从单月来看,4-8月医药出口增速维持高位,其中5月单月同比增速高达57%。而后秋季回落,进入冬季再次提速。其中,11月医疗物资出口同比增长36.6%。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继续恶化,即便是有疫苗,也太不可能像全球资本市场反应出来的那么乐观——快速消灭新冠。这还有一个前提,疫苗完全有效,且对于病毒的多种变异仍然能够防护,但从最近报道的新闻来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按照当前疫情发展,中国医药出口在明年还有望保持一个可观的增速。并且在国内,中国医药(包括医疗器械)景气度本来就很高。2006-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为4450亿元,同比增长20%,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中枢为15%-20%,是GDP的2倍。 2021年,医药医疗行业仍然保持很高的景气度,预示着依旧存在着不小的业绩确定性的机会。我们从近期医疗ETF的走势角度,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2、低估防御性行业 当前,A股仍然有一定低估的行业是“三傻”。今年10-11月,火了一把,后来又萎靡不振了,甚至抹去全部涨幅。 2020年,A股市场对房地产很是悲观,整体跌幅较为明显,但2021年房企龙头仍存配置机会。比如万科当前PE被打压到区区只有8倍,保利地产也仅仅只有6.6倍,逼近过去多年估值下线区间。 银行板块中,经营优秀的招商、宁波涨势还算不错,但其余中大型银行的走势很差强人意,但实际经营并没有市场演绎的那么悲观。明年在大体防御配置策略下,银行龙头股存在一定的机会。 另外,保险、电力等防御类行业板块,其龙头也存在一些的投资机会。这类品种不见得能获取多么丰厚的回报,但相对稳健。 4 基于第2部分的分析,明年A股大盘整体应该会在一个箱体中进行震荡,不会有大涨以及大跌的基础,但最应该防范的是外围金融市场对于A股的冲击。因为,当前美欧日韩的经济因疫情肆掠再度受到严重冲击,股市却持续高歌猛进,处于绝对的高位,与宏观经济的泥沼脱离太远,明年大跌的概率不小。 前两天,中金公司发布券商策略,警惕某些板块的瓦解抱团。结果,今天新能源指数与光伏指数均暴跌6.5%,白酒指数再度下跌2.3%。当然,个股跌得稀里哗啦。在明年,今年疯炒的这几个板块风险应该大于收益,不宜离得太近。 对于2021年,回报率预期不宜太高,以防御性兼顾一定进攻性的配置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当然,市场恒者恒强的格局依旧没变,买个股就买核心龙头依旧没错。
【搜狐财经年终策划】我的2020 2020即将过去,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被不少人称为“糟糕”的一年。 “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年里,中国由于率先控制疫情,经济逐渐复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搜狐财经将目光聚焦各行各业最普通的个体,讲述他们的2020故事,希望通过每个个体的故事,拼接出最真实的经济世界。 今天推出专题第六期,聚焦旅业人过去一年的痛与歌。 今年1月,文旅部紧急叫停旅游业务,行业陷入停摆状态;4 月,景区接待量放宽至 30%;7 月,跨省游和“机票+酒店”业务恢复开放,景区接待量也提升至 50%。 至国庆假期,国内游客恢复近8成,实现旅游收入约4665亿元,恢复近7成。但预期的报复性出游没有到来,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影响依然贯穿着2020年全年。 这一年,旅游企业、项目破产以及濒临破产名单,不断拉长。仅4月至8月初,全球旅企涉破产、裁员的数量超过20家。 旅游消费券、boss直播、旅游电商、智慧旅游、丁真效应……为让更多人走出家门,行业、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但冬季疫情的反复,让旅游业担忧。2020年,旅游业者始终在“艰难”与“阵痛”中前行。 坚守与徘徊 “一月份亏损,二、三月颗粒无收,国内疫情管控稳定后旅游市场稍有回暖,但十一月至今疫情反弹,2020真难。”郑洋创业两年,他笑称自己所经营的小旅行社能在今年“存活”下来,是个“奇迹”。 郑洋是一名80后,创业前,郑洋在一家旅游企业上班。他创办的旅行社位于浙江杭州,主要做苏杭一带短期游。 “我们主要做本地市场,主打精品团。一个团游客12人配有2名导游,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天有9个团在外面跑。淡季的客单价800元左右,旺季可以到1000元这样。”春节是国内旅游的旺季,按照以往经验,郑洋早早就喝当地热门景点谈好了合作,也在各旅游平台做足了宣发。 但疫情改变了一切。2020年的1月至3月,国内旅游完全停摆。郑洋告诉搜狐财经,停业3个月,他的旅行社损失近百万。压力之下,公司被迫高层薪水减半员工仅发70%。 “中小企业很难,初创的中小企业更难。我们的团队比较精简,规模一直保持在30-40人左右。业务停摆加降薪,有些员工坚持不住就走了。”郑洋表示。 最困难时,郑洋萌发过把旅行社关了的想法。“那会地摊经济很火,大伙儿就说实在不行了就全员去摆摊,豁出去了。” 转机在4月出现,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旅游市场开始解冻。但那时,郑洋手下已经没有几个人。“招兵买马,拓展团队。”郑洋迅速重启旅行社业务。 人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困难远不止于此。作为旅游业沉浸多年的老兵,郑洋的直观感受是,旅游消费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报复性消费”没那么容易到来。 “各大旅行社都把精力放在国内游了,市场竞争只会更激烈。像我们这种本地旅行社,主要还是要修炼内功和自我调整上,把区域内的渠道和资源整合起来,看市场的走向。”2020年也让郑洋看到,自己的旅行社在应对危机和激烈竞争上,还有不少短板。 “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压力测试吧。”他如此感概2020年的绝境逢生。 疫情影响下,旅游业从上到下均被波及。近几年大热的民宿业,也未能幸免。 楚楚是丽江古城的一位民宿老板,作为当地人,在将自家院子改成民宿经营获得不错收益后,楚楚还租了一个院子,扩大经营。 “2个院子加起来,一共有12间客房,规模还是很有限。淡季的时候,一间房单晚在200元左右,旺季的时候可以到400元。”楚楚说,刚停业那会,一想到没了收入,那种感觉还是有点“扎心”。 “不过,我现在心情挺平静的,这一年我也收获了很多。”楚楚称,这次疫情让她有了第三份事业——卖茶。 “大学那会我就兼职打工挣钱去旅游,住在当地特色的民宿和客栈里,和房东喝茶聊人生,那会我就觉得,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成为一名民宿老板之后,楚楚就把茶带进了自己的民宿。 “起初,很多房客喝过之后会来找我要购卖方式。今年年初,大家都隔离在家不能出游,有着共同爱好的我们索性就组建了‘茶谈’小团队。到上个月,我们的小分队已经快有近500个成员了。”楚楚是这个小团队的发起人,还是房客们的茶叶“代购”,负责给房客们安利各种好茶。 “茶主要看产地和年份,价格从几百到上万的都有。起初也就是帮大家跑跑腿,一个月也有个两三万的额外收入吧。挣多少还是其次的,现在民宿市场已经在恢复了,我在想未来是不是可以把茶和民宿结合起来。”楚楚计划着2021年仔仔细细研究一下其中的门路,把“卖茶”也当作一份事业来做。 在广东省经营亲子乐园的康康,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岁末年初,他徘徊在“卖”与“不卖”之间。 在今年近5个月的停业时间里,虽然整座乐园空无一人,但康康依然坚持每天去乐园上班,清扫消毒,整理设备。一是出于习惯,二是无事可做借此缓解心中的忧虑。 这家乐园是康康的第一个旅游项目,开业两年来经营业绩一般,主要依靠暑期、国庆、春节三个旺季的盈利填平淡季的亏损。去年国庆和暑假因广州天气炎热,很多游客都选择了海边出游,康康没能挣到钱。 今年春节假期曾是康康的指望,为此他提前做了很多准备。远在武汉的父母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曾计划赶来广州和他团聚共度春节。 “一切都被打乱了,血亲骨肉分隔两地,一年中重要的一个经营旺季也这样流失了!”整个上半年,事业的发展和不能团聚的亲人,都令他倍感揪心。 “一个月的场地费在5万元左右,每个月还有设备的定期维护费用和人工费。去年的冬天业绩不好,为了交房租和运营费用,我刷爆了自己的信用卡。”停业的日子里,康康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各项硬性开支。 直到今年5月,亲子乐园终于可以开门营业。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亲子乐园表现一般,仅恢复到去年同期的百分之四五十。 进入11月,康康开始有了将亲子乐园转手卖与他人的想法。 “算起来,前前后后也接洽了五六个买家了,不是出价太低就是感觉他们的心不‘诚’。这两年多的心血也不能就这样辜负了啊,总要找到一个靠谱的接手者,才能走的放心啊。”康康很忧愁。 转型与重生 与旅行社创始人郑洋不同,浩森则选择了“逃离”,由导游变身销售,入职了在线旅游平台。 “我就是所谓的旅行社行业里的‘逃兵吧’!”上半年“停业待岗”那阵,不适应和彷徨充斥着他的脑神经。也正是那段空档期,让他思考自己职业的未来究竟要走向何方。 入职半年有余,浩森最大的感受就是“节奏快、标准严、学的多”。“我之前积累的经验都派上用场了,现在工作的内容,比以前全面,也接触到了更多机会。”浩森称,“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大企业的KPI还是蛮有压力的。” “但行好事,不问前程吧。”他用这8个字,来鞭策自己的2021。 2020年酒店管理应届生小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以前当段子听,现在轮到自己了。”求职让她倍感挫败,“今年5月,我在家投了两个月的简历都石沉大海了,同学里10个人有6个人还没找到工作。到8月份,已经有同学去考特岗和公益岗位了。” “不是达不到大企业的要求,就是小公司把薪水压得很低。”至今,她都还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家人建议我一边备考研究生一边找工作,现在也只能这样办了。”她开始有了一些非专业之外的规划。 小卿还尚有选择的机会,也有的人彻底离开了旅游行业。 “2020年春节,我就开始躺着在家办公了,并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被用户骂,被全国人民这样骂,真的是前所未有。”对于有着三年经验的前在线旅游品牌公关木子来说,上半年看见的最多的就是来自各大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对自家企业的指责和谩骂。 “尤其是在1月末,那会平台面临集中的退订。客服的话务量瞬间高出了平时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客服的同事们每日工作时长超过12个小时,都很难应付。”木子说,几百万份退订砸过来的时候,整个平台都是“懵”的。“之前的加班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垃圾平台’、‘黑心商人’、‘大骗子’,那会网民就是这样骂公司和我们这些公关的。”2020年,木子深刻地体会到了旅游业就是“靠天吃饭”。 今年7月,木子离开旅游行业,去了其他行业做品牌公关。“现在也会挨骂,被客户骂,被领导call。在公关这个‘坑’一天,就逃不了挨骂的命呐。” 能洒脱的走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旅业人还在这个行业里努力前行。 “真是很担心自己饭碗,尤其上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就很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行业什么时候能复苏?当看到一家一家旅游公司关闭裁员消息的时候,很担心也很煎熬。”某旅企“打工人”李欣吐槽道。 “唯有穿越周期,才能踏准节拍,逆流而上。”李欣用这样一句话来砥砺自己的2021,“希望一切都能好起来,于各行各业、你我他。”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对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