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休闲度假旅游的全球领先综合性旅游集团——复星旅游文化集团(01992.HK)公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 2020年上半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为响应全球各国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及实施旅行限制,Club Med所有度假村及业务运营于报告期间一度临时关闭。于报告期内,复星旅文旅游营运的营业额降至人民币4,311.3百万元,同比下降44.1%;因建造服务的作业及交付周期计划有所调整,致使旅游相关物业销售减少78.7%至人民币375.5百万元。集团收入降低至4,527.8百万元,同比减少50.0%;经调整EBITDA降至人民币471.7百万元,同比减少76.3%。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约898.7百万元。 融资能力强劲,现金充沛 于报告期内,集团财务状况健康,强劲融资能力及充足的现金流支撑集团以全面抵抗疫情带来的冲击。于3月中旬,集团发行了三亚特兰蒂斯资产支持计划(CMBS),该计划融资达68亿,为期24年,票面利率为5%;更于6月,Club Med获得180百万欧元的法国国家担保贷款。 此外,集团拥有较为充足的现金储备,集团亦密切关注业务发展机会,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及加速发展。截至2020年6月30日,集团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人民币62.6亿元,未使用的银行贷款约为人民币22.5亿元。 全面推行有效降本 第二季度以来,为保持现金和流动性,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缩减成本的措施:一方面,Club Med实施严格的成本管控,包括削减人力资源成本、调整租金成本并取消营销活动及各项浮动成本及开支,人力资源成本于二季度同比下降约六成;另一方面,Club Med取消及延迟若干资本开支成本,资本开支于二季度同比下降约七成。 同时,亚特兰蒂斯亦严格控制人力资源成本、优化能源及其他固定成本,报告期内的总营运成本较去年同期减少人民币140.0百万元,人力资源成本及能源成本分别减少约43%及16%。 核心业务引领行业复苏,太仓丽江项目如期推进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稳定,集团核心业务恢复良好。得益于需求复苏及独特的产品竞争力,亚特兰蒂斯于2020年7月的月营业额约为人民币147.7百万元,较去年增加约18%,按客房计平均入住率为88.1%,高于去年同期的81.4%。于8月首15天,其延续7月强劲表现,按客房计入住率平均入住率达95%。 谈及集团的度假村业务,复星旅文集团副董事长兼副首席执行官Henri Giscard d’Estaing先生表示:“Club Med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临时表现强劲,这要归功于其2019年的盈利增长,甚至在今年年初加速增长。随后,Club Med不得不迅速做出反应,以保护其客户和团队,增强其流动性,大幅降低其成本基础并限制这场前所未有的卫生危机带来的财务影响。今年夏季成功重开的中国与欧洲度假村证明了其丰富的家庭度假选择极具吸引力。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受控时,凭藉新度假村和翻新度假村的坚实产品线,Club Med的反弹能力得以彰显。” 7月以来,全球陆续重启运营,截至8月15日,Club Med全球共26家度假村恢复运营。重新开启后,2020年7月,全球度假村入住率达到61%;8月前15日期间,Club Med中国区与欧洲区的平均入住率分别恢复达88%以及社会安全距离限制下的95%,容纳能力恢复至去年同期的37%;预计2020年年底之前重开大部分度假村。 太仓和丽江复游城项目的建设进展顺利。于2020年7月,太仓复游城已获10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销售许可,其中约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7套的可售物业投入首期销售。 全球度假村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度假村品牌更多丰富,开发提速 同时,Club Med亦在进行新度假村的开发,海滨度假村La Palmyre已完成了翻新扩建,并于7月重新开放,在法国的新度假村La Riosiere将于今年年底开业,新度假村Seychelles将于下一个冬季季开村。计划在2022年底前开设10家新度假村。自2019年11月收购Casa Cook系列品牌以来,集团加快其在中国和欧洲的酒店开发,预期未来三年内将在全球开设不少于25家酒店。 深度布局海南自贸港 集团坚持深耕海南,按客房平均每日房价超过人民币1,000元的客房数量计,复星旅文凭藉运营三亚亚特兰蒂斯及Club Med三亚度假村,已成爲三亚规模最大的高端度假村供应商。集团于海南的业务不仅包括三亚亚特兰蒂斯、Club Med三亚度假村,亦包括服务及解决方案,如驻场表演(C秀)、复游雪及旅行社业务。未来集团将积极寻求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以旅游目的地、度假村管理、各项休闲服务及解决方案、旅游零售及国际贸易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发布Thomas Cook生活方式平台 为打造直达消费者的C端入口,复星旅文于7月发布“ThomasCook生活方式平台”,其整合了内部的优势资源,以内容为核心驱动,形成基于度假生活产品的互联网开放平台。该平台于2020年7月6日开始试业,于7月18日正式上线。 复星旅文集团董事长兼CEO钱建农先生表示:“新冠疫情是全球旅游行业百年一遇的黑天鹅。疫情下集团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集团在上半年大幅夯实流动性,确保业务安全有序发展并采取各项措施有效降低了可变和固定成本。集团在降本的同时迎来复苏,凭藉优秀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産品力,集团引领旅游休闲行业的恢复。暑期以来,三亚亚特兰蒂斯和Club Med中国及欧洲的度假村均录得高入住率。太仓和丽江复游城如期推进。另一方面,集团上半年又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我们在收购Thomas Cook品牌后仅8个月就发布了Thomas Cook生活方式平台,并计划深耕海南以落地更多项目。 我们认爲,疫情后旅游休闲行业会出现新的发展常态,行业会同时出现机遇与危机,我们看好疫情后全球休闲度假行业的增长前景及市场重组机会。我们将持续寻找未来增长的机会和动力,以良好经营业绩回馈我们股东。”
截至北京时间8月24日16点,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23434221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上周(8月17日-8月23日)全球新增确诊病例1748232例,新增死亡病例38772例,均为5周最低。 上周发达国家新增确诊436808例,连续4周下降,新增死亡病例7793例;发展中国家新增确诊1311424例,自3月以来首次下降,新增死亡病例30979例。 发达国家中,美国上周新增确诊病例已经降至7月以来最低,但其他发达国家疫情蔓延加速。上周欧洲发达国家新增病例114715例,比4周前增加了109%,其中西班牙(43241例)与法国(27494例)新增病例最多。 图1 美国、其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周新增确诊病例 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分类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中的分类。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表2 全球累计确诊前十国家确诊病例及相关指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表3 全球累计确诊前十国家死亡病例数及相关指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美国疫情趋于缓和。上周美国新增确诊病例298466例,较前一周少增59883例,已经降至7月以来最低;新增死亡病例6750例,较前一周少增364例。截至8月23日,美国累计确诊病例为5701679例。 上周西欧主要国家疫情加速蔓延,西班牙、法国新增病例周环比增速均在50%以上,两国新增病例分别为43241例与27494例,合计超过申根国家同期新增病例的一半;德国与意大利新增病例也上升至5月以来高位。目前欧洲国家已经收紧防疫措施,法国多地明确了严格的佩戴口罩要求,政府也开始考虑要求人们在办公室也要佩戴口罩。 巴西疫情有所缓和。上周巴西新增病例265586例,较前一周少增39189例,5周来首次低于30万;累计确诊病例周环比增速已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截至8月23日,巴西累计确诊病例达到3605783例。上周拉丁美洲国家哥伦比亚、秘鲁新增病例分别为72807例与59433例,排名全球第4、5位,其中秘鲁新增病例创新高;截至8月23日,两国累计确诊病例分别为541139例与585236例。 上周伊拉克是中东新增病例最多的国家,新增病例27410例创新高。伊朗疫情也并未有明显好转迹象,上周新增病例15702例,仍维持在高位。 印度疫情局面依然严峻,上周印度新增病例458685例。截至8月23日,印度累计确诊病例为3106348例,但周环比增速仍是全球水平的两倍多。菲律宾与印尼疫情形势并不明朗,上周两国新增病例分别为28348例与13986例,维持高位。韩国疫情有反弹的迹象,上周韩国新增确诊病例2150例,已经接近3月上旬疫情爆发初的峰值。新增病例多在首都首尔,当地政府宣布24日起将强制民众戴口罩,措施适用于室内及户外多人的场所,只有在进餐时才能除下。 南非疫情进一步缓和,上周新增病例22428例,较前一周下降18%,已降至6月初水平。尽管如此,南非总统马福萨仍然警告,南非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出现缓解迹象,但随时可能反弹,民众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切不可疏忽大意,否则恐怕会面临个别国家迎来疫情二次高潮的覆辙。截至8月23日,南非确诊病例已突破60万例(609773例),累计死亡病例为13059例。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数据,上周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18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52例,148例为境外输入病例。 IHSMarkit公布的PMI数据显示,8月美国制造业与服务业PMI继续回升,其中服务业PMI自2月以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制造业PMI也升至19个月高位,经济活动持续复苏。但欧元区经济复苏有所放缓,8月制造业与服务业PMI分别为51.7与50.1,较7月分别下降0.1与4.6。自7月初欧洲主要国家疫情反弹以来,各个国家逐步收紧防疫措施减缓疫情蔓延,这给欧洲经济活动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图2 美国、欧元区制造业与服务业PMI 来源:IHSMarkit 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截至8月8日当周美国季调后持续申请失业金人数为1484.4万人,已连续3周下降;但截至8月15日当周季调后初次失业人数较前一周增加13.5万人至110.6万人,仅一周后再次突破百万级。 图3 美国申请失业金人数 来源:美国劳工部 疫情数据图表 全景 图4 确诊病例到达100例后主要国家累计确诊病例变化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5 新增确诊病例达到100例后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增长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6 新增确诊病例达到100例后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增长14日均值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7 死亡病例到达10例后各主要疫情国家死亡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8 死亡病例到达10例后各主要疫情国家死亡病例增长3日均值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9 国际确诊与新增确诊人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0 国际确诊与新增确诊人数(世界卫生组织数据)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研究院计算 图11 国际新冠确诊死亡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2 国际新冠死亡与治愈人数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欧洲 图13 申根区确诊与新增确诊人数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4 欧洲主要疫情国家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图15 欧洲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6 欧洲主要疫情国家确诊死亡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美洲 图17 美洲主要疫情国家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图18 美洲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19 美洲主要疫情国家确诊死亡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亚太 图20 亚太主要疫情国家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图21 亚太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22 亚太主要疫情国家确诊死亡率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非洲 图23 非洲主要疫情国家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图24 非洲主要疫情国家新增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计算 中国 图25 中国累计确诊病例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图26 中国新增确诊及疑似病例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研究院计算 图27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无症状感染者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核心观点: 1.与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不同,我国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变化增添了各界对于我国贸易前景的担忧。但超出预期的是,近年来面对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轮番冲击,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的占比逆势上升。未来我国外贸能否保持如此韧性,与全球究竟会脱钩还是融合? 2.无论是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我国商品“转出口”凸显,还是新冠疫情时期我国防疫物资出口攀升,都彰显出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些似乎并非政治力量可以左右。从供给层面看,我国在出口的门类齐全性和技术复杂度等方面优势明显,跨国数据对此都有印证。东南亚等后起之秀仍难撼动我国的地位。 3.从需求层面看,我国国内零售市场的规模已逼近全球最大的美国,预计在2022年前后实现赶超。随着消费的扩大,我国进口规模也水涨船高,并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进口国。此外,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已降至国际公认的合理均衡水平。这些都预示着我国与全球正在融合而非脱钩。 4.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诸多国家生产供应的恢复也有待时日。而我国率先管控住疫情并积极复工复产,短期内在全球进出口贸易领域的相对优势十分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情过后,基于风险分散等经济安全而非单纯生产效率的考虑,部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布局配置在所难免,但或是慢变量。 正文: 与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不同,我国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变化增添了各界对于我国贸易前景的担忧。但超出预期的是,近年来面对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轮番冲击,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的占比逆势上升。未来我国外贸能否保持如此韧性,与全球究竟会脱钩还是融合? 图1.我国外贸份额逆势上升 来源:WIND,WTO 一、贸易韧性背后:市场的力量? 虽有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等轮番冲击,但市场似乎总能自发维护贸易的某种韧性。受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影响,2019年我国对美出口下滑了约600亿美元,但我国对东南亚出口却上升了近400亿美元,“转出口”等市场行为很大程度对冲了加征关税的不良影响。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虽然全球需求断崖式下滑,但防疫物资、居家办公等需求的迅速增长却使得我国出口具有韧性。 图2.市场似总能自发维护贸易的韧性 来源:WIND,笔者整理 注:出口数据均为同比增速。 二、脱钩还是融合:供给的力量 从供给层面来看,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是参与国际贸易中行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出口产品已具备较强的技术复杂度和规模效应,跨国数据对此都有印证。东南亚等后起之秀仍难撼动我国的地位。 图3.产业齐全性和技术复杂度的优势 来源:UNCTAD,WIND,笔者整理 注:出口行业数量为海关行业数经各国出口占全球的权重调整。出口复杂度参考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2007)。 三、脱钩还是融合:需求的力量 从需求层面看,我国零售市场规模已逼近全球最大的美国,预计在2022年前后实现赶超。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进口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进口国,从而积极拉动全球的总需求。此外,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维持在2%以内,属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均衡水平。这些都预示着我国与全球正在融合而非脱钩。 图4.我国零售市场引领全球需求 来源:WIND,IMF,笔者预测 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诸多国家生产供应的恢复有待时日。而我国率先管控住疫情并积极复工复产,短期内在全球进出口贸易领域的相对优势十分明显。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近期提出通过补贴等方式推动有关产业回迁国内。基于风险分散等经济安全而非单纯生产效率的考虑,部分产业在全球领域进行重新布局配置在所难免,但或是慢变量。 表1.疫后部分产业或全球分散布局 来源:根据各国官员发言整理 四、基本结论 一是无论是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我国商品“转出口”凸显,还是新冠疫情时期我国防疫物资出口攀升,都彰显出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些似乎并非政治力量可以左右。从供给层面看,我国在出口的门类齐全性和技术复杂度等方面优势明显,跨国数据对此都有印证。东南亚等后起之秀仍难撼动我国的地位。 二是从需求层面看,我国国内零售市场的规模已逼近全球最大的美国,预计在2022年前后实现赶超。随着消费的扩大,我国进口规模也水涨船高,并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进口国。此外,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已降至国际公认的合理均衡水平。这些都预示着我国与全球正在融合而非脱钩。 三是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诸多国家生产供应的恢复也有待时日。而我国率先管控住疫情并积极复工复产,短期内在全球进出口贸易领域的相对优势十分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情过后,基于风险分散等经济安全而非单纯生产效率的考虑,部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布局配置在所难免,但或是慢变量。
“重返荣耀”,8月24日,康师傅亮出2020年上半年成绩单,并以这四个字开启对业绩的回顾。期内,康师傅实现收入329.3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8%;公司股东应占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58.37%,净利润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业绩加速跑的同时,康师傅财务结构不断优化,实现“量”与“质”并进。截至6月30日, 公司净负债与资本比率下降至-45.62%;手握现金及现金等值物为233.07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约58.77亿元。 在因疫情而充满挑战的上半年,康师傅凭借扎实内功带来的“韧劲”、快速调整的“敏捷性”,交出了这份“硬核”答卷,充分彰显行业龙头乘风破浪的能力。展望未来,康师傅预计,公司方便面、饮品业务将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有好的成长,尤其是饮品下半年进入传统的销售旺季,有望延续反弹趋势。 方便面销售增速跑出近三年新高 受疫情影响,以方便面、自热火锅为主的方便食品成为上半年各大电商平台热销榜上的常客。“吃货”的战斗力有多强,康师傅方便面就有多畅销。 半年报显示,康师傅方便面销售收入为149.1亿元,同比增长29.16%,增速创近三年同期新高。受益于产品升级、生产优化等原因,同期康师傅方便面业务的毛利率较2019年提升2.19个百分点至30.35%。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Kantar发现,基于对头部品牌长期积累的信任,疫情期间消费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购买品牌产品。康师傅方便面上半年的市占率表现佐证了这一观点。尼尔森数据显示,上半年康师傅方便面销量市占率为42.9%,销售额市占率为45.8%,继续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毫无疑问,康师傅一直以来对食品安全的坚持和持续的品牌投资,是其方便面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的关键。据了解,康师傅旗下有3000多人的食品安全管理团队,每年对方便面事业旗下相关原料及最终产品检测超过350万次。 疫情期间,在市场供应得到基本满足后,康师傅及时针对不同消费场景,补充多口味、多规格产品,如上市全新煮面产品“手擀面”、家庭装“速达面馆煮面”,满足居家消费场景;在电商、便利店等渠道,针对复工用餐场景主推“速达面馆”碗面等。 同时,通过聚焦核心品类、重点发展新零售渠道等举措,康师傅扭转了疫情给饮品业务带来的不利局面,尤其是二季度反弹趋势明显。期内公司饮品业务收益为176.17亿元,较2019年同期下滑4.09%,下滑速度明显小于行业整体水平。 尼尔森数据显示,上半年饮料行业整体销量同比衰退7.5%,销售额同比衰退9%。期内康师傅即饮茶销量市占率为42.9%,继续稳居市场首位;果汁、即饮咖啡销量市占率均居市场第二位。康师傅在即饮咖啡和包装水方面增长速度,均明显高出市场平均水平。 据悉,康师傅先后上市了高端“无糖茶系列”,以及主打135度超高温杀菌熟水概念的“喝开水”产品,顺应消费升级及健康需求。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表示,受益于渠道库存健康等原因,康师傅饮品业务下半年有望轻装上阵,恢复至高单位数增长,加上公司于4月底推出多款饮料新品,看好公司产品结构升级趋势下的长期稳健增长前景。 丰厚现金流为未来“储能” 业务规模增长的同时,康师傅保持着较强的盈利能力及安全的财务结构。半年报显示,康师傅毛利率较2019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至33.43%,ROA(总资产回报率)提升2.49个百分点至11.74%;ROE(股东回报率)提升9.35个百分点至25.02%。 截至6月30日,康师傅的净负债与资本比率从2019年末的-25.82%下降至-45.62%;现金及现金等值物为233.07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约58.77亿元。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丰厚的现金流无疑是康师傅的“财务安全垫”,为其后续应对市场变动、持续夯实自身实力提供重要支撑。康师傅亦表示,未来将持续透过自有资金逐步降低有息借贷规模,以此达致更加灵活、健康的财务结构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均在近期将康师傅的评级展望由“稳定”上调至“正面”。同期,康师傅还入选“恒生沪深港中国500指数”和“恒生防御行业指数”。 穆迪认为,虽然经营环境充满挑战性,但康师傅现时杠杆低、流动性强劲以及现金状况稳健,预期公司未来2至3年将保持强劲的财务状况。标普则预计,考虑到强劲的现金状况,公司未来可能会在饮料领域进行收购,以巩固其在该领域的地位。 因疫情推动的“宅消费”在下半年能否延续,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话题。多家机构认为,随着线下渠道客流陆续恢复,全年快消食品等“宅需品”将保持稳健增长的节奏。更重要的是,疫情加速了行业洗牌的过程,具备规模、渠道、资金优势的龙头企业将能更好地抓住销售机会,抢占市场。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对记者表示,康师傅上半年业绩超出市场预期。从盈利指标来看,期内公司核心业务经营效率持续提升,体现公司强劲的执行力及销售能力;从净负债与资本比率等指标来看,公司财务健康程度进一步提高,充裕的现金流为公司未来拓展业务带来想象空间。 修炼内功增强发展“韧劲” 既要快速调整、确保市场供应,又要保证自身的财务稳健,这样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稳健运营及现金储备,助力公司抵御市场波动风险。”康师傅在半年报中如是说。 据悉,康师傅持续围绕供应链配置合理化、经销商渠道布局的合理化、组织结构合理化进行一系列了改革和数字化建设。此前公司在绝大多数核心城市完成了直营二阶批发商覆盖,服务网格更加细化,确保疫情期间供货能快速下沉至各个社区、县城。 数字化建设则是康师傅各个环节高效运转的关键。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期间公司利用大数据解决了产销协调、物流运输、原物料供应等问题;通过数字化渠道在线工具“师傅通”,帮助经销商伙伴在对的时间及地点,将对的产品呈现给对的消费者。 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经营管理模式亦让康师傅收获来自国际上的认可。日前,康师傅入选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优秀案例。 面向未来,康师傅表示,公司将积极应对消费趋势的变化,短期内聚焦巩固大众消费市场,中长期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公司将继续坚持渠道、供应链的合理化策略,坚定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海外市场机遇。
核心观点: 1.与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不同,我国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变化增添了各界对于我国贸易前景的担忧。但超出预期的是,近年来面对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轮番冲击,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的占比逆势上升。未来我国外贸能否保持如此韧性,与全球究竟会脱钩还是融合? 2.无论是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我国商品“转出口”凸显,还是新冠疫情时期我国防疫物资出口攀升,都彰显出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些似乎并非政治力量可以左右。从供给层面看,我国在出口的门类齐全性和技术复杂度等方面优势明显,跨国数据对此都有印证。东南亚等后起之秀仍难撼动我国的地位。 3.从需求层面看,我国国内零售市场的规模已逼近全球最大的美国,预计在2022年前后实现赶超。随着消费的扩大,我国进口规模也水涨船高,并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进口国。此外,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已降至国际公认的合理均衡水平。这些都预示着我国与全球正在融合而非脱钩。 4.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诸多国家生产供应的恢复也有待时日。而我国率先管控住疫情并积极复工复产,短期内在全球进出口贸易领域的相对优势十分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情过后,基于风险分散等经济安全而非单纯生产效率的考虑,部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布局配置在所难免,但或是慢变量。 正文: 与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不同,我国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变化增添了各界对于我国贸易前景的担忧。但超出预期的是,近年来面对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轮番冲击,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的占比逆势上升。未来我国外贸能否保持如此韧性,与全球究竟会脱钩还是融合? 图1.我国外贸份额逆势上升 来源:WIND,WTO 一、贸易韧性背后:市场的力量? 虽有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等轮番冲击,但市场似乎总能自发维护贸易的某种韧性。受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影响,2019年我国对美出口下滑了约600亿美元,但我国对东南亚出口却上升了近400亿美元,“转出口”等市场行为很大程度对冲了加征关税的不良影响。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虽然全球需求断崖式下滑,但防疫物资、居家办公等需求的迅速增长却使得我国出口具有韧性。 图2.市场似总能自发维护贸易的韧性 来源:WIND,笔者整理 注:出口数据均为同比增速。 二、脱钩还是融合:供给的力量 从供给层面来看,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是参与国际贸易中行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出口产品已具备较强的技术复杂度和规模效应,跨国数据对此都有印证。东南亚等后起之秀仍难撼动我国的地位。 图3.产业齐全性和技术复杂度的优势 来源:UNCTAD,WIND,笔者整理 注:出口行业数量为海关行业数经各国出口占全球的权重调整。出口复杂度参考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2007)。 三、脱钩还是融合:需求的力量 从需求层面看,我国零售市场规模已逼近全球最大的美国,预计在2022年前后实现赶超。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进口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进口国,从而积极拉动全球的总需求。此外,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维持在2%以内,属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均衡水平。这些都预示着我国与全球正在融合而非脱钩。 图4.我国零售市场引领全球需求 来源:WIND,IMF,笔者预测 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诸多国家生产供应的恢复有待时日。而我国率先管控住疫情并积极复工复产,短期内在全球进出口贸易领域的相对优势十分明显。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近期提出通过补贴等方式推动有关产业回迁国内。基于风险分散等经济安全而非单纯生产效率的考虑,部分产业在全球领域进行重新布局配置在所难免,但或是慢变量。 表1.疫后部分产业或全球分散布局 来源:根据各国官员发言整理 四、基本结论 一是无论是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我国商品“转出口”凸显,还是新冠疫情时期我国防疫物资出口攀升,都彰显出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些似乎并非政治力量可以左右。从供给层面看,我国在出口的门类齐全性和技术复杂度等方面优势明显,跨国数据对此都有印证。东南亚等后起之秀仍难撼动我国的地位。 二是从需求层面看,我国国内零售市场的规模已逼近全球最大的美国,预计在2022年前后实现赶超。随着消费的扩大,我国进口规模也水涨船高,并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进口国。此外,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已降至国际公认的合理均衡水平。这些都预示着我国与全球正在融合而非脱钩。 三是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诸多国家生产供应的恢复也有待时日。而我国率先管控住疫情并积极复工复产,短期内在全球进出口贸易领域的相对优势十分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情过后,基于风险分散等经济安全而非单纯生产效率的考虑,部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布局配置在所难免,但或是慢变量。 【作者】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曾获浦山政策研究奖。 徐剑、文若愚、高莉:长江证券研究员。 田野、郝宁宣、张菁、孟煜朝、高童、李晟:长江证券实习研究员。
澳大利亚国库部长乔希·弗赖登伯格日前表示,由于近期新冠疫情反弹,该国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实行全面封锁措施导致数十万人失业,澳大利亚实际失业率9月末前将升至13%以上。 弗赖登伯格说,因新冠疫情蔓延导致大部分地区经济停滞,澳大利亚实际失业率今年4月曾达14%,创下历史新高。但截至7月末,这一指标已降至9.9%。 不过,随着疫情反弹,该国疫情最严重的维多利亚州及其首府墨尔本在本月初升级防控措施,包括在墨尔本实行全城宵禁、更严格地限制居民活动以及暂停维多利亚州大部分经济活动等。弗赖登伯格表示,这些措施将导致澳大利亚失业人口在8月和9月增加约45万。 据澳联邦卫生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下午,澳大利亚24小时内新增确诊病例180例,累计确诊24407例;新增病例中,有179例来自维多利亚州。
今日盘后,美团点评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根据财报,美团点评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247.22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8.9%。经调整净利润为27.18亿元,去年同期为14.94亿元,同比增长82.0%。美团的营收和经调整净利润皆超过了彭博的一致预期。 分业务看,2020Q2美团的三大主营业务中,餐饮外卖实现营收145.44亿元,同比增长13.2%,恢复了正增长。到店、酒店和旅游业务实现营收45.44亿元,同比下降13.4%,下降幅度较一季度收窄17.7pct。新业务及其他实现营收56.34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7.2pct。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疫情产生的一次性冲击已经越来越小。后疫情时代,我们一方面既要关注疫情对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的重塑,另一方面,更要从长期的时间维度去看美团的发展战略和投资价值。 美团的核心功能是连接,通过美团外卖、美团闪购、美团酒店等一系列的产品,一端连接商家,一端连接消费者。然后,一方面不断在商家端和消费者端持续赋能,如丰富使用场景、增加消费品类、数字化商家运营等,即做大规模;另一方面提升连接的效率,如提升配送的效率、降低等待时间等。疫情过后,我们看到的是美团的业务生态更加完善成熟,而财报的数据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一、商家数量增长,品牌商家跑步进场 在供给端,整个餐饮行业都在疫情中受到重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Q1全国餐饮收入为6026亿元,同比下降了44.3%。实际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因为第一季度中一月份基本不受疫情影响。 为了对冲疫情的副作用,不仅国家采取房租减免、税收减免、金融优惠贷款等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商家。美团也积极推出举措,帮助商家复产复工。比如启动3.5亿专项扶持资金、提供优惠利率的小额贷款等方式,帮助商家从疫情的冲击中恢复。而对于湖北等疫情较严重地区,美团还实行了免佣、提供特殊保障等优惠措施。 不过,恢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疫情期间,餐饮商户的堂食业务受到较大冲击,外卖作为餐饮业的线上渠道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餐饮商户增加了营收渠道和来源,促进了餐饮行业的消费复苏。 在此趋势下,大量品牌商家也纷纷开通外卖服务,据美团研究院统计,仅2020年一季度就有超过五成必吃榜餐厅上线外卖。餐饮行业,尤其是线上化率低的品牌餐厅,正在跑步进场。 财报显示,2020Q2美团活跃商家数量达到了630万,同比增长6.8%,环比持平。可见,疫情对商家端的影响控制在了非常小的范围之内,而品牌商家的入驻,也让美团餐饮生态更加丰富且均衡。 虽然说,疫情对餐饮商家的冲击是一次性的,但影响却是深远的。疫情为传统的餐饮行业带来了一次大变革,促进了餐饮经营线上线下的融合。 二、消费需求恢复,用户环比回升 根据美团研究院的数据,截至5月底,餐饮商户的复工率已经达到94.9%。而消费复苏率达到88.9%。消费端的复工率要略低于商户端,一方面是因为用户的信心和习惯恢复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之前提到的,外卖业务帮助商家复苏。 不管如何,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回暖。根据7月发布的社零数据,我国7月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下降幅度连续三个月缩窄。其中,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1.0%,降幅比6月份收窄4.2个百分点。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上月,业务总量有所增加。 美团的二季度财报也印证了这一结论。首先是二季度平台年度交易用户数达到4.57亿,环比增加了870万人,结束了此前一季度的环比下跌,可见下单的消费者在增加。 其次是消费者的下单频率也在恢复,使得二季度餐饮外卖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增长6.9%至2450万笔,环比增长52.2%。并且每笔餐饮外卖业务订单的平均价值同比增长9.4%。二季度外卖交易金额达1088亿元,同比增长16.9%。 相比于餐饮行业,酒店、旅游行业疫情的影响更大。旅游禁令的颁布,和民众对病毒感染的普遍恐惧,令酒店、旅游消费坠入冰点。一季度,美团平台国内酒店消费间夜量同比下降45.5%,环比下降61.0%至4280万。 随着3月底各省陆续开放省内游,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宣布恢复跨省游,加之商旅需求的预期反弹。酒旅行业历经冰封期、解冻期,进入全面回暖期。二季度,美团国内酒店间夜量为0.78亿,环比增长81.4%,同比缩减17.0%,下降幅度环比收窄。 航空铁路客运、景区门票、酒店订单等都以不同速度回暖中,可以预见,接下来美团的酒旅业务重归增长只是时间问题。 三、美团即时配送的规模效应 一端是商家,一端是消费者,美团在线上用美团、大众点评等app将商家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在线下则通过强大的即时配送体系消除了物理上的距离。 即时配送和快递行业一样,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当年亚马逊自建的仓储物流,可以忍受多年的亏损,如今“苦尽甘来”,这一点美团也一样。 即时配送属于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一方面需要招聘海量的配送员对各个城市密集覆盖,另一方面需要一个强大的配送系统和运营体系来管理和调度海量的配送员。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建立配送体系的大部分成本是前置的,这也是美团前几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和同城零售的基础设施,即时配送的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 1)订单数越高,对商家吸引力越大,商家覆盖密集越高;2)订单密度和骑手数量越多,配送距离越短,配送效率越高,单均履约成本越低;3)较高的商家覆盖和骑手配送效率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用。 所以,即时配送体系与用户规模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的关系。 美团点评拥有中国最庞大、覆盖最为广泛的即时配送体系。疫情期间,美团又新签约了100万名骑手,为稳定就业做出贡献。美团即时配送的规模效应已经逐渐显现,以餐饮外卖业务为例,订单量和单均金额增长,实现了“量价齐升”。 即时配送体系,兴起于餐饮外卖需求,而后随着生鲜电商、近场零售的发展,和用户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品类不断扩张。 疫情期间,即时配送在守护人们安全方面扮演了很大的作用。除了外卖配送,生鲜果蔬、生活超市、医药健康等品类发展迅速,占比环比提升。 2019年至今,美团上线了美团买菜、菜大全、美团优选,分别面向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和低线城市,赋能传统生鲜市场,布局社区生鲜零售。另一个新业务——美团闪购,则负责除餐饮外卖以外商品的即时配送。疫情期间美团买菜和美团闪购的使用率均大幅增加,美团的即时配送系统已经从餐饮外卖配送向配送万物进化。 四、尾声 二季度的财报反映出美团正从疫情的一次性冲击走出来,其餐饮外卖业务同比恢复正增长,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已经恢复到接近去年九成的水平,新业务则发展较快,增速环比回升17.2pct。 当然,疫情对行业和公司的冲击只是暂时,影响却是深远的。长期来看,商家尤其是品牌商家的线上化率提升明显。用户端,不只是餐饮外卖,商超、生鲜、药品等多品类即时配送的渗透率提升明显。 研究美团,还是要坚持长期主义,而不是拘泥于短期波动和盈利能力上。美团的股价从疫情砸出的坑到现在,累计上涨了249.8%,证明以长期主义看待美团的不只我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