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群都在传一张图片:世界三大知名酒庄,罗曼尼康帝、拉菲、易方达。说的意思是易方达旗下基金集中重仓了酒类股票。很快,网友总结出了世界三大芯片基地,美国硅谷、宝岛台湾和诺安成长。还有三大电池基地、三大调味品制造商等。这种基金公司发行多只基金重仓单个板块,甚至单只股票的事,历史不少见。据说巴菲特的中国传人李录把这个定义为击鼓传花,如果真是这样,游戏就看谁最后跑得慢了。 哔哩哔哩(B站)最近通过关联公司以81亿人民币的高价拍得了上海市杨浦区的一块地。该地块地处杨浦东外滩,为稀缺的沿江地块,出让面积近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B站将在这里建起新的总部大楼。两个月前,美团也花了65亿元拿下与此次B站地块相邻的地块,同样也会在这里建立美团总部。美团有钱市场都知道,但B站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也才81亿,而且还是亏损状态。敢这么花钱,B站去年股价翻了8倍是最大底气。现在明白,上海密集培养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意义了吧? 有媒体报道,贾跃亭创办的电动车公司FF(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正在国内寻求新一轮融资,吉利集团已表达了明确的投资意向,投资金额大概在3000万到4000万美元。同时,FF的老股东恒大集团也参与了此次融资洽谈。此前,就有媒体报道,FF将在国内一线城市新建工厂,初期产能为10万台。而FF的制造服务合作方正是吉利汽车,双方还将在FF车型的自动驾驶等方面开展合作。如果消息属实,贾老板离回国是越来越近了。不对,是离梦(zhi)想(xi)越来越近了。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今天说,截至2020年底,所有省份均启动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合同规模1.24万亿元,到账金额1.05万亿元。当然,这些钱不能全部投入到股市。从今年1月1日起,年金基金财产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40%,投资比例上限提高了10个百分点。所以算下来,大概有4000亿资金进入股市。从上市公司2020三季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共有107只个股出现养老金的身影,主要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去年猛涨的白酒股只有顺鑫农业一家被养老金看上。难道众人皆醉,养老金独醒? 前两天有传闻,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的IBM中国研究院正式关闭。IBM今天进行了解释,研究院确实关了,这里曾经是IBM在全世界的12个研究院之一,也是IBM负责尖端创新的业务条线之一,但没有计划离开中国市场。10多年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去IBM,相当于去了现在的华为阿里腾讯。如果能进IBM研究院、微软研究院,就相当于是华为百万年薪的天才少年。但这些知名外企考核并不苛刻,工作氛围相当轻松,被很多人戏称为 “工程师养老院”。张一鸣就曾经在微软研究院呆了几个月,觉得没啥意思,后来才创立了头条。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加班文化盛行,虽然股票市值节节攀升,工资待遇也上去了,但却遭到了很多质疑。这一代的年轻人,处境究竟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了?
随着全球老龄化发展趋势明显,“三支柱”模式正成为各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主流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何为三支柱模式?我国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包含三大支柱,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与职业关联、由国家政策引导、单位和职工参与、市场运营管理、政府行政监督的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个人利用金融手段增加养老保障供给的有效形式。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为参保人员退休后过上体面养老生活发挥有益补充作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够平衡,与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比例偏低,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需要更充分发展。 “商业保险公司应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特别是在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基金产品吸引力的同时,要确保基金安全,确保产品能够助力实现‘老有所养’目标,使投资者更放心。”褚福灵说。 与此同时,随着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收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步入关键之年。随着2020年底各省份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省级统收统支,下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基金的全国统筹。 “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战略选择,是提高基金规模效应、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养老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在褚福灵看来,全国统筹将会避免地域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解决养老保险不平衡的矛盾。 谈到如何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时,褚福灵认为,在总结省级统筹以及中央调剂金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并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其具体思路包括:统一养老保险的缴费办法,尤其是养老保险缴费费率;统一规范养老保险待遇的计发办法;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垂直管理;建立集中共享的养老保险信息网络。 “系列措施夯实了实现全国统筹的基础,也是国家敢于出台大力度减免措施的底气所在。”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说,应对突发疫情,体现了实施全国统筹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要求,人社部将抓紧推进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实现全国统筹,促进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 围绕养老金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也在提速扩容。日前发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受托运营2019年度报告》显示,自2016年底正式启动市场化投资运营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850.69亿元,较好实现保值增值目标。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24个省份启动基金委托投资,合同金额1.1万亿元,到账9757亿元,其中21个省份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 自2018年起,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三年保持5%左右的上涨幅度。2021年养老金如何涨、涨多少广受退休人员关注。步入2021年,地方层面的城乡居民养老金调整方案已在陆续出炉。其中,山西省明确自2021年1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在褚福灵看来,养老金调整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多种因素相联系,应适时适度调整,以保证购买力水平不降低。 “养老金待遇调整要遵循三个原则,即保障基本生活,适度分享发展成果,基金可负担。”褚福灵表示,养老金调整机制的建立,需要兼顾人民群众养老金上涨需求与财政承受能力的关系,一方面保证调整后的养老金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适当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确保财政可承受、制度可持续,考虑到待遇增长的刚性和制度长期运行,要注意避免“寅吃卯粮”。
2021年伊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纷纷透露了今年的工作重点,涉及你的消费、买房、养老等,中新经纬为你一一划重点。 关键词:消费 2021年,你的购买欲可能又要控制不住了。 新年伊始,商务部等12部门放“大招”,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五大“促消费”重磅举措,关乎你吃饭、买车、买家居、买家电。 在购车方面,《通知》鼓励有关城市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 “吃货”也迎来福音,《通知》鼓励餐饮企业丰富提升菜品,加快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与网络平台合作,推动“互联网++餐饮”发展。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2021年促消费,在交易环节仍有很多文章可做。可联合多方力量,商家出折扣、金融机构出贷款、平台出场景、财政出补贴,精选重点消费品强势造节,用难得一见的“大优惠”激活消费者的购买欲,达到精准刺激消费的目的。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今年将重点围绕新型消费、区域消费中心建设、农村消费、消费供给等方向,推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比如,在挖掘新兴消费潜力方面,将制定出台《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 关键词:住房 2021年,“房住不炒”依然是头等大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明确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 官方要着力解决哪类群体的住房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指出,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比较突出。今年,要重视解决好这部分群体的住房问题。 他强调,要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租赁住房包括公租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其中,公租房主要面向城镇户籍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政策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无房新市民。另外,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重点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加快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 去年,长租公寓市场“爆雷”不断,在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方面,住建部要推动出台《住房租赁条例》,整顿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加大对“高进低出”“长收短付”以及违规建立资金池等的整治力度,防止“爆雷”风险。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 此外,住建部将加快研究编制“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肯定有很多干货!”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新经纬记者说,“‘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应该会对共有产权住房和租赁住房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和规划,我认为是值得期待的。” 关键词:供暖 最近,我国连续遭遇寒潮侵袭,各地气温不断刷新今冬以来、21世纪以来甚至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新低。网友们纷纷直呼被“冻哭”。针对百姓取暖用电需求、煤电气供应保障问题,官方多次发声给民众吃“定心丸”。 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加大力度做好能源安全稳定保供,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优先。要坚持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宜气则气,持续做好群众取暖特别是北方地区取暖用能保障。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务必对民生用气用电用煤切实做好保障,决不允许发生人为断供情况。 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司长童光毅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本轮寒潮天气影响下,全国用气量、发用电量均创历史新高,电厂耗煤量也保持高位。但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全国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稳,人民群众用能有保障 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云卿受访时称,煤炭供应总体充足有保障,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特别是采暖供热用煤需求。此外,还协调重点煤炭生产企业在产地、铁路沿线和北方主要港口,准备了一批应急保供资源,可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东南沿海、“两湖一江”等重点地区。 天然气是北方取暖的重要能源。李云卿介绍,目前全国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管存、罐存和储气库可采气量都处于较高水平,民生用气有保障。 关键词:养老 2021年,养老金又要涨了!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21年新一轮养老金上调窗口再度开启,我国养老金即将在今年迎来17连涨,全国多地还在加快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上调的落地。 2018年以来,我国养老金就已连续三年保持5%左右的涨幅。为了保证养老金跟得上物价上涨趋势,养老金与物价水平以及经济增长都保持着正相关关系。不少业内人士在对2020年的这两个指标综合考虑后,判断今年养老金涨幅或将继续维持在3%-5%区间内。 不止如此,养老金还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利好消息。今年1月1日起,人社部《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正式实施,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至40%,将为资本市场带来3000亿的增量资金。 武汉科技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通知》做了三方面的扩围,一是扩大资本市场投资范围,允许投资境外市场,这与全国社保基金保持一致的市场投资方向;二是扩大了投资品种,新增优先股、资产支持证券、同业存单、永续债、国债期货等金融产品和工具;三是提高了权益类投资的比重,从30%提高到了40%,与社保基金理事会保持一致,这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长期资金。 关键词:减税降费 新的一年,减税降费仍然是部委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是新年释放的又一大利好。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全年组织税收收入13.68万亿元,同比下降2.6%,比财政预算安排的目标高0.8个百分点。 “2021年要进一步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继续抓实抓细延续实施和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持续优化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的机制和做法。”国税总局强调。 财政部部长刘昆称,财政部门将克服眼前收支压力,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在保持一定减税降费力度基础上,着力完善相关政策。 具体来说,一方面,持续推进。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减税降费力度,继续实施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帮扶企业,再“送一程”;另一方面,严格监管,将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坚决防止弱化减税降费政策红利等。 你都get了吗?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并配套印发《关于印发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有关问题政策释义的通知》。《通知》的出台对促进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在新形势下健康规范发展、更好维护年金受益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利好年金基金投资未来发展 《通知》扩大了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范围,引入港股通标的资产、优先股、资产支持证券、同业存单、国债期货等投资品种;进一步规范了年金基金投资行为;首次明确要求嵌套穿透管理,进一步要求年金基金财产投资比例在计划层面和组合层面实行“双限”,防范年金基金合规风险。 对此,平安养老险相关负责人认为,此次新政将利好整体年金基金投资的未来发展,将国债期货纳入投资范围,可以发展对冲套期保值类产品;将资产证券化类产品优先级纳入到投资范围内,扩大标准类资产投资范围,可兼顾品种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优先股从试点变为正式纳入品种,符合年金基金投资属性,年金基金后续可积极参与;新增港股通标的股票,拓宽投资市场,可以发展港股通养老金产品。 养老金产品迎来更好发展机遇 尤其是在养老金产品方面,此次新政将为养老金产品化投资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更好的发展机遇。当下,养老金产品已成为年金投资管理的主要工具。首先,养老金产品市场发展迅速,自2013年以来,年金市场产品化投资趋势明显。截至2019年底,全市场产品数量由2013年底的17只增长到456只,规模也由2013年底的279亿元增长到9054亿元。其次,通过产品化投资,由调节年金组合层扩大到调节年金计划层面。再次,养老金产品从单一的权益类、固收类产品,发展到今天资产类别更细分、更具个性化的创新型养老金产品。最后,养老金产品功能由原来的归集功能扩展为投资工具。 对此,平安养老险相关负责人认为,年金投资新政发布后,将为养老金产品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投资品种上,将会有更细化的产品创新,如港股养老金产品等;在产品功能上,也将进一步丰富投资工具,从而促进年金市场健康发展。 未来,平安养老险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年金投资新政,认真履行年金管理人职责,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指导下把新政用好,努力完善和优化年金资管体系,进一步树立长期意识,提升风险意识,谨慎经营、久久为功,助推年金投资事业的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cis)
(原标题:多措并举壮大中长期投资力量 年内监管层多次为养老金入市“吹暖风”) 12月2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加快推进投资端改革,壮大理性成熟的中长期投资力量,不断拓展市场深度、增强发展韧性。养老金作为中长期投资力量的代表,近年来受到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年内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加快养老金入市步伐。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养老金投资运营的情况不仅关系到我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因其规模庞大,投资期长,有助于推动形成价值投资的市场氛围,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推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目前,我国已建立比较健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不同支柱之间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作为居民自主积累的养老财富,是我国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中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环。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在老龄化大趋势下,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盘活存量资金,个人养老保险可以成为未来养老金发展的方向。”田利辉表示,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属于个人养老金,其与资本市场是自然衔接、密不可分的。同时,他也建议,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衔接的过程中,对养老金产品的发行主体和投资策略予以更为严格的监管。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金第三支柱入市,不仅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大量的增量资金,提供新增流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养老金投资风格较为稳健,以价值投资为主,偏好盈利增长稳定、估值合理的绩优股,其投资理念将会影响A股市场,使绩优上市公司更易于脱颖而出,整体上有利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A股市场走向成熟。政策频频“吹暖风”今年以来,推进养老金入市是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具体来看,2月15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鼓励和支持社保、保险、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两会”期间,养老金入市也成为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建议,打通第二、第三支柱,促进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养老金投资运营体系;支持养老目标基金发展。5月15日,易会满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表示,推动放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尽快推动实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落地。10月21日,易会满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谈及下一阶段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有关考虑时提出,要加强投资端制度建设,并明确表示推动优化第三支柱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12月22日,易会满主持召开证监会党委会和党委(扩大)会,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其中提出,“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根据人社部数据显示,在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已有24个省份启动基金委托投资,合同金额1.1万亿元,到账9757亿元,其中21个省份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方面,二季度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为1.98万亿元。田利辉认为,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目前实现了全国统筹规划,能够统一管理资金,应该进行长期投资规划,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资本市场投资比例。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率低,规模偏小,目前在资本市场中的比例不高于10%。那么养老金入市空间还有多大?李湛认为,基本养老金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可达30%,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存余额约6万亿元,30%即为1.8万亿元,目前委托投资到账金额近1万亿,预计未来可入市的规模可达约8000亿元,短期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新增入市规模约1700亿元,加上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其他类别,短期内养老金新增入市规模或超2000亿元,随着政策条件不断成熟,养老金将继续加快入市。
最近部分地方养老金出现“窟窿”,养老金改革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方大量关注。 养老金改革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利益,改革难度很大,往往各说各话,难以达成共识,特别考验政策制定者的经济学功底和智慧。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很有远见地指出,中国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体制不可持续,此后近40年,他一直关注养老金体制的改革,《养老金改革的分析框架与路径选择》这本书是对他多年来在这个领域思考研究的汇总和整理。 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的案例研究,围绕养老金改革这一挑战极大的改革,周小川以化繁为简、系统思考的方法,剖析了改革的目标、路径、时机等关键问题,并给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本书既浅显易懂,又思考深邃,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决策层凝聚共识、下决心推动养老金改革至关重要。 前瞻性给出了养老金改革的 系统性方案 周小川的政策见解颇具前瞻性。很多时候,在问题刚出现苗头甚至是尚未出现苗头之前,基于国际与历史研究,基于经济学的严谨分析,他就能前瞻性地指出问题所在。对养老金改革问题的观察和建议亦是如此。 他认为,现行养老金制度在宏观上是不可持续的,并针对这个复杂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不仅统筹考虑了养老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资本市场发展等方方面面,而且给出了可能需要横跨数年的具体的路径设计。 第一,中国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的受益基准型(DB)转向预筹积累的供款基准型(DC)为主,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趋势下是必然的选择。 现收现付的DB型养老金制度涉及使用隔代的钱,假设人均寿命、出生率、年龄中位数等人口参数固定不变,那么用现收现付的DB型养老金制度既可解决当前的问题,也可解决未来的问题。 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得也非常快,现行基于现收现付的DB型养老金制度在宏观上不可持续,养老金收支缺口正在显现,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 这个重要的判断,周小川在20年前就已作出,这也是多年来这位有使命感的中央银行家坚持不懈为这个问题示警、发声并给出政策建议的原因。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从目前现收现付制的DB型养老计划转向发展基金积累制的DC型养老计划是必然选择。可逐步提高养老金缴费中进入个人账户的比例,同时通过税收激励鼓励个人开展养老金的储蓄和投资,发挥财富管理功能实现养老金资产的积累壮大,才能实现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 第二,养老金制度改革既要从总量上注重养老金体制的收支平衡,也要重视从微观经济角度研究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对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在现收现付的模式下,用不断提高缴费率的办法满足养老给付需求,导致中国养老保障缴费率属于国际较高水平,影响了企业竞争力。 事实上,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养老金缴费率一路上升,至2005年已经上升到28%(企业缴费20%+个人缴费8%),无论与OECD(经合组织)发达国家,还是与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处于最高水平之列。 持续上升的缴费率对企业来讲是不可承受的,2019年,在企业呼吁下,企业的养老金缴费率由20%降至16%。但降低费率又带来了养老金体系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从全球来看,养老金对企业负担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相较而言,汇率对企业成本的影响至多几个百分点,但养老金企业承担的成本却相差十多个百分点,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很大。 第三,养老金改革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用历史还原法处理代际差异,并划转国有资本做实个人账户,可实现新旧体制的过渡。 如果就养老金改革的目标模式取得共识,则要解决改革路径问题。在一个体制转至另一个体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不同年代的人和不同工作岗位的个人账户空缺的问题,需要考虑代际公平。 周小川基于国内外研究,建议采取“历史还原”的方法。采用历史还原法可能存在空账问题,即个人账户里面没有钱。 考虑到旧制度下的低福利是形成庞大国有资产的重要来源,用国有资本划转的办法弥补养老金历史欠账是恰当的。 2017年,国家决定划转10%的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有专家预计,如果划转成功,养老金缴费水平可以降低3~5个百分点。 未来可以考虑以养老金缴费率作为观测划转社保成效的指标,进一步研究加大划转比例。 这个思路实际上又将养老金改革与国企改革进行了统筹。养老基金作为财务投资者,通过参股方式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实现国企监管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同时,也有利于落实“竞争中性”的原则。 第四,发展基金积累制的DC型养老计划可以促进养老金改革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良性互动。 发展基金积累制的DC型养老计划由于强调了个人的养老责任,实现了个人养老责任和收益的良好互动。同时将家庭部门的短期储蓄变成“长钱”,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有效支持“去杠杆”。 2020年中国GDP已超过100万亿元,家庭金融资产将达到200万亿元。按照家庭资产负债表的结构,30%的家庭资产将用于养老,资金规模大概60万亿元。 其中第三支柱个人账户留存的资金约为40万亿元。交给专业机构运营,如果配置20%进入股权融资市场,那么资金约有8万亿元。只要科学、综合、审慎地配置在股权融资中,可以形成“长钱”,实现养老基金长钱和企业股权融资的期限的匹配,是企业部门去杠杆的重要驱动力。 养老金体系的改革也有利于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长期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散户多、波动性大、炒作风气浓,削弱了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规模优势,有着较为专业和科学化的投资决策模式,行为更接近于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经济人”,其市场地位的提高将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特别强调激励机制在改革方案设计中的 重要作用 周小川在进行改革问题的讨论时,始终坚持市场化理念,只有符合激励机制的基本原理,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和积极性,改革方案才能长期可持续。在养老金改革这个涉及主体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领域,在微观制度设计上更是需要特别注重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第一,养老金改革要解决好不同目标函数的多方博弈问题。养老金涉及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不同主体有各自目标,行为表现不同。比如,由于短期内对自己不利,政府和企业可能都不太愿意真正做实个人账户。在多方博弈的情况下,仅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很难搞好养老金改革。正确的做法是厘清这些复杂关系,然后求解多方博弈问题,找到对各方都相对公平的方案。 解决个人账户的历史问题时,是使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还是使用“历史还原法”,对于新人和老人的影响很大,其中就要特别注意公平问题。使用国有资本补充个人账户,则是综合考虑了这个做法具有历史正当性和公平性。 逐步改变片面依赖政府兜底养老体制,有利于激发各方力量促进养老体制可持续发展。从政府兜底的单一支柱转到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责任共担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是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本经验。 事实上,如果政府推动第二和第三支柱发展起来以后,政府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第一支柱,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第二,养老金改革要特别注重对企业和个人的激励机制。符合激励机制,不仅对于养老金可持续很重要,也关系到对经济效率的深远影响。 周小川强调要增加缴入个人账户的比例,甚至是企业和个人缴纳的部分要全部纳入个人账户,就是出于激励机制的考虑。这是因为,如果养老金没有纳入个人账户,不能作为企业对劳动者的报酬,对企业和个人的激励就没有办法体现,导致生产率下降以及个人参与劳动积极性下滑。 过去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对政策工具的理解不深,追求表面上的简单易懂,但政策的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国际上基本都是等比例缴入个人账户,微观上可以起到激励机制作用。 第三,养老金改革也要统筹对中央和地方的激励关系。实际上,关于实行全国统筹还是地方统筹,在各个层面都有讨论。短期来看,全国统筹虽然可以增强调剂基金余缺的能力,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地区的养老金缺口,但长期来看道德风险问题比较明显,不利于养老金体系的长期可持续性。而地方统筹的模式尊重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现实国情,体现激励相容,更有利于维持养老金体系的长期可持续性。 关于地方统筹还是中央统筹,国际上的主要经验也是维护统一大市场前提下赋予地方财政自主权,增强地方财政激励相容机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 当前应鼓励地方在适当条件下探索不同的改革路径,创新不同的管理模式,通过地方间适度竞争,优化趋同。对养老金结余的地方,没有“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会损害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对于欠发达地区,如果预期可以将养老金支付责任转给中央政府,则会出现突击扩大领取养老金人数范围的现象。 同时,保持一个养老金投资机构,还是多个投资机构,也要在保持适度竞争与防止过度竞争增加成本之间进行平衡,可能保持一定的数量是合适选择。 有人担心地方统筹是否会影响劳动力自由流动就业。周小川指出,在地方统筹的框架下,为了不影响劳动力自由流动,可设计养老金的可携带,通过电子支付发展实现N对1付款,解决跨省流动的可持续性问题,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这种N对1的支付方法很容易实现。由此,可建立“各省分散负责、跨省流动就业分段缴费、退休地累计发放养老金”的地方统筹制度。 养老金改革到了需要下决心的 关键时刻 养老金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改革难度很大,但改革拖而不决,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当前不能贻误战机,要下定决心尽早推进。 第一,养老金改革问题取得共识、下定决心是很难的。要有历史和国际的视野,对体制机制上的扭曲有充分的认识。 从全球经验来看,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养老金宏观上不可持续的现象很多,有的出现了社保体系破产,有的出现了社会动荡,也有的出现了经济陷入发展瓶颈。任何“拖”的方法都有边界约束,不可持续。 中国过去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未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困难更加突出。本世纪初的时候,国家几乎已经下定决心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但最后没有做成,间接导致了目前越来越高的养老缴费率,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 第二,改革必须勇于决断,尽早推进。改革一般都会有阻力,不能盲动,更不能求稳求全,尤其不能夸大风险,过度维稳,不敢触动既有利益格局,不敢改变现行体制机制。要有序推进改革,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改革时主要应该防范系统性风险,如果过度追求稳定,必然会使改革停滞不前,贻误改革时机并最终酿成危机。 从国际上来看,主要经济体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谁的步子走得更坚定、更扎实,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周小川经历过太多的重大改革,对中国的改革有很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在一次谈话中,他指出,中国的一些重大改革一定要论证清楚,尤其要把长远的目标想清楚,朝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前进,快一点慢一点关系不大,怕就怕为了短期的目标偏离了长远的发展方向,又要走回头路,推倒重来。 很多问题的改革是长期的,有些改革甚至要花5年、10年、20年去看。当前养老金改革面临压力很大,困难很多。我们一定要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推进,否则改革成本巨大。
12月15日,四川省人社厅、财政厅发布通知提出,从2020年7月1日起,四川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5元,即在原每人每月100元的基础上增加5元,提高标准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补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经济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已有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北京等地明确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 其中,上海宣布,从2020年1月份起,继续增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90元。增加后,上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1100元。 江苏明确,从2020年1月1日起,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48元提高到160元。 福建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今年7月1日起上调,由每人每月123元提高到130元,预计这一政策可惠及487.6万60周岁以上参保人员。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包含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除了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根据个人账户里全部存储的钱来计算的。缴费档次越高,交的时间越长,个人账户积累的钱也越多,将来领的养老金相应也越多。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天津、内蒙古、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西藏、陕西等地密集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如广东省根据近年城乡居民收支增长情况,调整个人缴费档次标准,将原来的10个缴费档次调整为每年180元、240元、360元、600元、900元、1200元、1800元、3600元、4800元9个档次。 退休人员另一关心话题是,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养老金能否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财政补助和调剂力度,支持地方做好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经费5827亿元,比去年增长10.7%,并重点向基金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倾斜。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透露,按照新增一人纳入一人、到龄一人发放一人的要求,人社部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动态清零,让更多贫困人员“出得来”“留得下”“稳得住”。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594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9.99%,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此外,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工作也稳步推进。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实账积累,当期支付压力小,为促进保值增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8年联合发文,要求分三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截至今年11月底,已有22个省份如期启动,其他省份正在抓紧推进,今年年底前有望全部完成目标任务。(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