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根大阳线,千军万马来相见。 今日,上证指数盘中触及3450点,极度逼近7月高点的3458点,涨幅高达2.34%,带动大盘猛冲的又是大金融。 领涨板块之券商ETF、证保ETF飙超5%,银行ETF飚近3%。其中,中国人寿接连2个涨停板飚21%,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另外,成都银行从8月初以来飙升33%,最近2日大涨14%。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不过,创业板指仅涨1%,盘中还一度倒跌0.6%。最近8个交易日累跌5.7%,严重跑输沪指7.5个百分点。 创业板两大权重——医药、科技,近期表现较为弱势。其中,生物医药ETF8日暴跌9%,其中西藏药业从本轮高点回撤29%,智飞生物回撤23%。这可是今年以来医药板块的明星牛股龙头。 创业板高喊高打,今年前7月涨幅过大,医药类公司估值动不动就100倍起步,而近来机构抱团出现松动迹象。而此前一直被冷落的银行保险地产又受到了资金的青睐。 其实,最近一周A股涨得最好的就是保险、银行,表现最差的是医药。这跟主力资金流向保持一致。其中,最近一周净流出最大的是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行业。 可见当前市场风格又在切换,整体风险偏好有所收敛。今日,沪深两市成交1.15万亿元,较上周五放量3000亿元,但整体量能并不太大,与7月中上旬的1.6-1.7万亿元差距甚大。 今日盘中,两次较大回撤,均有大幅放量,有点类似指数打掩护,主力出货的节奏。一根大阳线改变信仰,散户们可能又忙着追涨杀进去。这波行情沪指不排除会再次拿下新高,但接下来会不会再现7月多轮的“黑色星期五”,尚未可知。 2 今日A股大涨,与央妈的大手笔以及金融高层对A股的表态无不关联。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讲一讲。 1、央妈浓烈的爱 今日,央妈7500亿大礼包来了,包括7000亿MLF以及500亿逆回购: (来源:央行官网) 本次MLF操作的最大亮点在于“量”,这超出了此前市场的预期:续做规模为7000亿元,而本月MLF到期量为5500亿元,净增量为1500亿元。 收到央行大礼包之后,10年期、5年期、2年期主力国债期货合约纷纷上涨。这同样也是刺激今日股票市场走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央行MLF超量续做与当前银行超储率较低、地方债发行压力较大等因素相关。但这不代表着货币政策又转向边际宽松了。看看7月的信贷数据,你就明白了: 7月末, M2余额21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前值是11.1%,预期是11.2%。 货币需求端,7月社融规模增量为169000亿元,预期是18500亿元,前值是34300亿元。 信贷指标方面,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9927亿元,同比减少同比少增631亿元,而预期是12000亿元。 2、郭树清谈养老金 上周末,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求是》上刊文,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表述,刺激着场内投资者的神经: 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增加长期稳定资金。加快养老保险第二和第三支柱建设,推动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占比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据相关资料,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养老金配置的权益资产,平均占比达到24.4%。当然,西方一些国家权益投资比例大多要要与这一水平。 我国养老金余额大致是6万亿,截止去年年底,只有大约1万亿养老金签署了委托投资协议,委托投资占比不到17%,权益类投资占比就更低。 养老金要到达世界平均水平,意味着上万亿资金未来要入金A股。这让股民们兴奋不已。不过,有网友直击灵魂,评论道: (来源:网络) 事实上,即便3月份沪指被打压至2700点以下,也没多少养老金进来。据东财统计,今年一季度,养老金持有市值大致为160亿元左右,即便二季度增仓了一些,应该也不足200亿元(半年报未完全披露,无二季度数据)。 据此前人社部披露,截至6月底,已有26个省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22个省份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累计到账资金9482亿元。 到账9482亿,仅仅入金A股区区160亿,纳尼?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可见,郭树清说要老金权益投资比例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那是远期数年的事了。真的,别老想着,养老金为散户抬轿子! 不过,一有养老金的消息,市场就兴奋,颇有“管它进不进来,先涨了在说”的炒作逻辑。 3、肖刚谈T+0 近日,原证监会主席肖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蓝筹股率先试点T+0交易风险可控。 从科创板设立到最终落地,制度改革的探索,大有裨益。多年雷打不动的审核制转变为当前的注册制,对于退市、减持、战略配售等方面提出了相对严苛的新要求。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要来了,未来还要延展到沪深主板,以及未来或会有的保护中小的投资者的集体诉讼等制度,对于投资者的信心有较大的提振。 当然,还有成熟市场的T+0,亦是市场所期待的。肖刚重提这一点,还说中国重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资本市场,无疑也会提振市场情绪,直接利好券商。 其实,当下监管层的态度很暧昧。希望资本市场相对火热,利于天量IPO募资,为实体经济输血。但又不希望股市太热,因为这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资金反过来流入股市,违背了大政方针。市场太火了,监管层压一压,太冷了,又希望抬一抬。 用下面一句话来形容监管层在合适不过了:少女之心,小鹿乱撞。怕你不来,又怕你乱来。 不过,当前沪指快要超过3458点前期新高,属于有些过热的状态,说不准监管层接下来又会有新动作了。 3 3月19日以来,美股引领全球资本市场集体大反弹。但欧美,包括日韩的经济遭遇严重的下滑,股市却在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下,疯狂大涨甚至创下历史新高。股市越来越偏离基本面,未来孕育着巨大的风险。 郭树清在《求是》中也提到: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当前美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也消耗着美元的信用,侵蚀着全球金融稳定的基础,会产生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世界可能再次走到全球金融危机的边缘。 这是金融高层的一个前瞻性判断,这值得A股投资者足够警惕。如果全球金融市场因经济危机而陷入大幅暴跌的情况下,A股亦难独善其身。今年3月不就是这样的吗? 分析中国7月份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是确定的,但复苏的强度或者说斜率并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快,加之接下来货币政策会偏于常规化,意思是边际收紧,那么这就决定了今年不大可能出现大水牛或是全面牛市。 当然,结构性的行情是存在的,比如当前的交易板块——前期被人看不起的三傻行业。一根大阳线,可能会蒙蔽新韭菜,但对于理性的老韭菜而言,怕是需要多多挖掘被市场前期忽视的行业及个股机会,寻找投资确定性为上吧!
随着沪深两市半年报披露逐渐进入高峰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持仓动态开始逐一浮出水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养老金账户已出现在15只个股半年报的前十大流通股东榜中。梳理发现,养老金的持仓行业相对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电子、食品饮料、电气设备、建筑装饰、医药生物、证券等板块。 养老金青睐谁? 从持股数量来看,东方财富是这15家公司中养老金持股量最大的。 详情请扫二维码↓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古人在《礼记·中庸》中强调了事前规划的重要性。很多看起来遥远的事情,在没有预先规划的情况下,结果往往不会很好。 养老,便是如此。 当“人口问题”、“老龄化”等词汇不断登上热搜时,“养老规划”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当人们想要进行“养老规划”时,却发现养老这样一个涉及“余生”的事情,可选的余地却很少。除了被过度营销的商业类养老保险外,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养老规划”看起来既遥远又困难。 失衡的“养老三支柱” 一般来看,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的进程缓慢平稳。例如,法国经过了115年,瑞典经过了85年,但中国特殊的人口政策使中国仅仅30年左右便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9%。如果以国内60岁退休年龄作为统计标准,则我国2018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7.9%。一般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左右。 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的背后,对应的是庞大的养老需求和市场。 然而,在国内巨大的养老需求的另一面,却是“养老三支柱”(政府基本养老保障、企业养老保障、个人储蓄养老保障)的失衡状态。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第一支柱存量资产约5.8万亿元,占比超过70%;第二支柱存量资产约2万亿,占比约为30%;第三支柱刚刚起步,占比微乎其微。发展至今,我国第一支柱的替代率不足50%(即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收入之间的比率),政府面临着收入放缓、支出加快、部分地区的基金耗尽的挑战。 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和技术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养老金融也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也正因为此,作为养老市场的基石,养老金融正在成为各大金融机构争夺市场的“新蓝海”。 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针对本国国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养老产业发展,形成了个性化的养老金融产业发展体系。 目前,中国已启动基本养老金入市,职业年金逐渐发展,第三支柱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个人退休账户)试点即将扩大至全国,养老金融的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 虽然中外国情不同,但建设完善的养老体系的目标一致。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能够为当下我国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美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养老金融相辅相成 麦肯锡基于“养老金结构占比”和“金融市场成熟度”两大维度,对各国的养老金体系进行评估,将全球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市场分为三个形态:国家福利型、自由市场型和巨头主导型。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和养老金制度的成熟,也将逐步走向其中某一形态。 以美国养老金融体系为例,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保障计划,由政府强制执行,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 二是企业养老金计划,如著名的401K计划(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第401条K项的规定,关于企业年金的有关规定),由企业出资建立; 三是个人储蓄及商业养老保险等,由联邦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个人自愿出资加入,例如个人自行管理的个人退休账户(IRA)。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了自由市场型养老金体系。即以第二、第三支柱为绝对主导的商业化模式。这种养老体系的建设,完全取决于养老金融的快速发展,具体来看: 首先,第二支柱中著名的401K计划,成为养老金融发展的法律基础。在该计划下,企业为每一名员工开立独立个人账户,员工每月缴费不得超过个人工资的25%,同时企业按一定的配比为员工缴入相应资金。401K主要投资于股票基金,范围由企业选定,个人选择具体投资产品并自担风险。401K计划具有投资主动权、投资灵活性、转移方便、可进行贷款申请等特点。 其次,成熟的资本市场造就了基金系资管公司的主导地位。无论是企业养老的401K还是个人养老的IRA,个人都对养老产品选择有很大的自主权。成熟资本市场下,基金系资管公司凭借更为丰富的产品组合、更为专业的投资管理服务和美国长期牛市带来的高投资回报,成功超越银行和保险公司,成为美国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的主导者。以IRA计划为例,从投资产品市场份额来看,资管类产品的占比在过去40年显著增加,截至2017年,在IRA计划总资产规模中的占比已高达63%。 在前两者的基调下,税收激励计划也极大促进了第二、三支柱的快速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政府持续完善政策法规,出台递延税收激励政策,不断提高减免限额;同时引入“自动加入”条款、提高账户的“可携带性”,允许多账户(第一、二、三支柱账户)之间资金自由转移。至今,美国第二支柱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资产已合计达到养老金资产总规模的90%。得益于养老金可以享受延迟纳税的待遇,养老金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最后,典型的养老金融产品的开发。除了成熟的养老金体系框架,美国还形成了多样化的养老金融的服务和产品。 一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满足被保险人的护理、经济补偿的保险。在政府财政税收优惠的支持下,目前约占美国人身保险市场份额的30%。 二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个是世界范围内最成熟、具有代表性的“以房养老”模式,老年人将其房屋产权抵押,由相应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计寿命、房屋的现值、未来的增值折旧等综合评估,按月或按年支付现金给借款人,一直延续到借款人去世。 三是TDF,也称生命周期基金。其典型特点是基金的风险资产配置比例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而自动递减,目标日期通常设置为投资者的预计退休日期。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只需通过选择一只与其退休日期最为接近的生命周期基金产品就可以达到“投资养老”的目的。 巨额的养老金成为华尔街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也是全球最发达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撑。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全美养老金总资产、私人养老金总资产均超过了美国国内股票总市值。 可以说,养老金融的发展,成为打通美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最重要通道,也成为打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通道。 日本:巨头主导,全民养老 日本养老金融市场属于“巨头主导型”,一二三支柱相对均衡。与美国的自由市场型养老体系不同,日本的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欠发达,个人消费者对于不同养老和投资产品的理解水平也较低,追求品牌信任度,于是形成了以保险和银行巨头为主的相对集中的市场格局。 日本养老保障体系也由三个支柱组成,即政府公共养老金、企业补充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全民养老”为原则。 例如,日本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是独具特色的“双层”养老保险制度。其中,第一层是覆盖所有公民的国民年金制度(即“基础年金”),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建立了覆盖整个国民的基础养老保险制度,法律规定年龄范围内的日本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第二层是针对所有企业在职人员包括短时间劳动者的厚生年金,和针对公务员、私立学校教职工、农林渔业团体职员的共济年金。第三层是基于前两者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个人养老保险。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实现了日本全体国民皆保险的制度安排。 在“全民养老”基础上,日本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推陈出新,实现了多支柱立体化。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也学习了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与美国不同,该制度下,美国为商业保险产品性质,日本则是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以强制保险的方式,对40岁以上的公民,按年龄差别费率缴纳保费。这种制度采取“税收+保险金”的形式,在财源稳定的同时,也把保险作为国民看护支出的费用来源,分散和转移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 此外,通过全民的普及教育,遗嘱信托、反按揭等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也为老年人积累养老资金提供了多种渠道。例如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通过政府主导下自治、厚生劳动省与国土交通省实施、私营机构主导的三种模式,互为补充,保障养老金融产品的供应。 总的来看,日本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三个支柱的平衡化、立体化,制度之间相互补充,达到有限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类养老金作为弥补公共年金的重要支撑。以信托类产品为例,对企业产品方面,有确定给付企业年金、厚生年金基金、确定缴费年金等;对个人产品方面,有国民年金基金、个人年金信托、财产形成年金信托等产品。 中国:养老金融,服务夕阳人群的朝阳行业 欧美的养老金融市场发展较早,日韩等国家在走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多数都借鉴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金融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我国的养老金体系中,第一支柱政府基础退休养老计划占比较高,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发展缓慢,覆盖率总计不超过30%,产业趋近于“国家福利型”,零售资管行业尚未成熟,保险公司是商业养老金市场核心玩家。 但是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养老”的模式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几年来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推动第二、三支柱的发展。 特别是2018年5月,个人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拉开了第三支柱登台的帷幕。随后推进的个税改革则将税基由薪酬扩充至综合收入,并明确了教育、养老等定向税收优惠的扶持方向,这为过去分散于理财和房产投资的资金转向养老金投资提供了政策助力。 针对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存在的全民养老制度不完善、三大支柱失衡、养老金产品匮乏、社会资本参与度低等问题,我国可以合理借鉴发达国家养老金融的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顶层设计为养老制度之根本。“人人老有所养”是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必经之路,但是制度建设方面的不完善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打造开放、动态、分阶段的长期规划势在必行。例如,借鉴日本综合性、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充分满足老年人养老保障的各种需求,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当然,更重要的是完善落地税收优惠和补贴支持等方面相应的政策,如借鉴美国的IRA制度,通过税收递延缴制度鼓励个人购买个人养老保险。 第二,创新开发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养老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虽然创新发展了类似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代表的“以房养老”模式,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产品的风评并不好。其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多种类生命周期基金等投资组合产品等也受限于国情、市场基础投资品限制等原因,难以发展扩大。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更应结合当下的国情、资本市场、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等特点,充分考虑客户不同的需求和体验,发挥机构在风险保障和投资管理方面的优势,满足客户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拓宽养老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养老体系,更容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并提供资金支持。我国社会资本参与度低,除了政府的市场化引导,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应该创新适应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承贷主体。如对建设周期长、现金流稳定的养老服务项目,试行特别延长期限和还款方式。当然,除了依靠银行信贷,还应发挥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成熟,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上市融资。 显然,快速发展“二、三支柱”商业养老金是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和潜力所在。同时,除了借助制度和管理促进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开展全民的养老金融教育更加具有必要性。 在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趋势叠加下,老年抚养系数已经由2000年的9.9(平均9.9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人)下跌至2020年的5.8,夹心一代准备好了吗?
在A股市场,7亏2平1赚的格局始终没有变过。其中2平的玩家,因为资金是有时间或机会成本,本质还是亏钱。这相当于股市是9亏1赚的凶狠博弈场,多数投资者注定是赔钱出局。 现实很残酷,9亏基本是散户,1赚基本是机构。我们来看一组统计数据:2016/1-2019/6期间,不管是小散、牛散,单个账户年化水平均告负,而机构投资者则是大幅获益。 一桌赌局上,不能不管不顾,闷头光出牌,否则大概率会输钱下桌。我们作为金融信息、研究能力弱势的一方,便需要紧密跟踪机构的动向,来辅助我们做投资决策。 随着二季度上市公司披露半年报,机构最新持仓动向逐步浮出水面,包括市场非常关注的社保基金、养老金、公私募机构等等。 1 截止二季度末,据中证报统计,A股32家上市公司前10大股东名单里面出现了社保基金,合计持股超过3亿股,持股市值高达70亿元以上。 (社保基金持仓市值TOP10,来源:中证报) 据统计,二季度,社保基金的新进个股有18只,包括思源电气、恩华药业、领益智造、良信电器、湘佳股份、北摩高科、良信科技、汤臣倍健、九强生物、中旗股份、江龙船艇、广和通、艾德生物、国睿科技、再升科技、赛腾股份、优刻得-W、华润微。 社保基金持有市值TOP10为健友股份、艾德生物、长信科技、迈克生物、海大集团、顺络电子、汤臣倍健、领益智造、恩华药业、良信电器,分别持有7.5亿元、6.17亿元、5.74亿元、5亿元、4.7亿元、4.14亿元、3.3亿元、2.78亿元、2.53亿元、2.2亿元。前10大重仓股合计持有超过40亿元。 10只重仓股中,有4只医药股,4只科技股,吃准了今年A股市场主线。看看这10只个股的表现:良信电器飙涨210%,迈克生物飙涨111%,艾德生物、海大集团均大涨超过80%,恩华药业大涨超过62%,汤臣倍健、健友股份均大涨超过50%,其余3只个股上涨均超过14%。 (来源:Wind) 这可见社保基金的选股实力不俗。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同一只个股,社保基金的态度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比如,长信科技,社保基金101组合减仓249万股,减持比例为0.11%,最新持有比例降低至1.52%,仍为公司第4大股东。然而,社保418组合增持1.58亿元,冲进了前10大股东名录。 (来源:Wind) 领益智造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社保501组合减仓378万股,持股比例降低至0.2068%,而社保107组合杀进来,增持了大致1.2亿元,为流通股第7大股东。 (来源:Wind) 以上情形还不少,包括艾华集团、再升科技等等。看到这,你可能要问了:同为社保基金,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分歧呢? 主要原因是社保基金委托的是不同的基金管理人,超盘手的投资风格迥异,可能会导致结果相差较大。但整体投资较为稳健,因为社保基金入市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 (部分社保基金对应管理人名单,来源:Wind) 2 除了社保基金,国家正规部队还有另外一只重磅基金——养老金。 截止二季度末,养老金基金新进入了燕塘乳业、思源电气、普门科技、华润微4只个股的前10大股东名单了。其中,两只为中小板股,两只为科创板股。 再看市场表现,可圈可点。其中,华润微今年以来飙涨334%,普门科技、思源电气均暴涨超过100%,燕塘乳业则大涨近40%。 同样,养老金持有A股总市值并不大,相对外资、公募机构是小巫见大巫。今年一季度,养老金持有市值大致为160亿元左右,即便二季度增仓了一些,应该也不足200亿元(最新二季度总披露持仓暂无)。 (养老金持股数及持有市值,来源:东财) 但据此前人社部披露,截至6月底,已有26个省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22个省份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累计到账资金9482亿元。 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基本养老金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可以达到30%。按照最高比例计算,各省份养老金入市的资金将达到近3000亿元。 如果按照200亿入市的资金来粗略估算,相当于仅仅只有7%的养老金进场扫货了。这意味着场外大部队根本一动不动。 当前A股估值一点不便宜,消费、医药、科技轮番暴涨,整体估值基本已经来到了历史最高。在此大背景下,你让社保基金、养老金如何下得了手。所以,大资金还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整体来看,社保基金、养老金在二季度有一些仓位的微调,但增量入场资金并不大。不过,重仓持股的公司,仍然值得跟踪与关注。 3 除了国家队资金,市场也非常关注公募基金机构的持仓动向。 截止二季度末,基金持有A股市值TOP10分别为贵州茅台、五粮液、立讯精密、恒瑞医药、中国平安、长春高新、美的集团、宁德时代、迈瑞医疗、中国中免,分别持有841亿元、547亿元、542.5亿元、387亿元、367亿元、354亿元、252亿元、248.6亿元、248.3亿元、247.6亿元。 以上重仓股均是中国核心优质资产。今年以来,其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前3强中,贵州茅台上涨42.8%、立讯精密上涨104.6%、五粮液上涨64%。 (来源:Wind) 看到没,公募基金重仓股的表现也非常好。机构是A股盈利的主力军,这一点似乎重来没有变过。 当然,除了公募机构外,著名的私募机构,比如高瓴、高毅、景林、凯丰等重仓持股均能提示一些投资机会。虽然持仓公布有滞后性,但是有时公布出来股价并没有涨上去,并且有些公司是长期只有标的,不在乎短期涨跌的。 比如,立讯精密: (来源:Wind) 重仓股,不管是社保基金、养老金,还是公私募机构,均是给普通投资者的一扇重要的窗,我们绝对应该重视起来,从中挖掘和发现其中孕育的机会。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古人在《礼记·中庸》中强调了事前规划的重要性。很多看起来遥远的事情,在没有预先规划的情况下,结果往往不会很好。养老,便是如此。当“人口问题”、“老龄化”等词汇不断登上热搜时,“养老规划”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当人们想要进行“养老规划”时,却发现养老这样一个涉及“余生”的事情,可选的余地却很少。除了被过度营销的商业类养老保险外,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养老规划”看起来既遥远又困难。失衡的“养老三支柱”一般来看,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的进程缓慢平稳。例如,法国经过了115年,瑞典经过了85年,但中国特殊的人口政策使中国仅仅30年左右便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9%。如果以国内60岁退休年龄作为统计标准,则我国2018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7.9%。一般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左右。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的背后,对应的是庞大的养老需求和市场。然而,在国内巨大的养老需求的另一面,却是“养老三支柱”(政府基本养老保障、企业养老保障、个人储蓄养老保障)的失衡状态。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第一支柱存量资产约5.8万亿元,占比超过70%;第二支柱存量资产约2万亿,占比约为30%;第三支柱刚刚起步,占比微乎其微。发展至今,我国第一支柱的替代率不足50%(即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收入之间的比率),政府面临着收入放缓、支出加快、部分地区的基金耗尽的挑战。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和技术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养老金融也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也正因为此,作为养老市场的基石,养老金融正在成为各大金融机构争夺市场的“新蓝海”。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针对本国国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养老产业发展,形成了个性化的养老金融产业发展体系。目前,中国已启动基本养老金入市,职业年金逐渐发展,第三支柱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个人退休账户)试点即将扩大至全国,养老金融的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虽然中外国情不同,但建设完善的养老体系的目标一致。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能够为当下我国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美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养老金融相辅相成麦肯锡基于“养老金结构占比”和“金融市场成熟度”两大维度,对各国的养老金体系进行评估,将全球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市场分为三个形态:国家福利型、自由市场型和巨头主导型。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和养老金制度的成熟,也将逐步走向其中某一形态。以美国养老金融体系为例,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计划,由政府强制执行,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二是企业养老金计划,如著名的401K计划(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第401条K项的规定,关于企业年金的有关规定),由企业出资建立;三是个人储蓄及商业养老保险等,由联邦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个人自愿出资加入,例如个人自行管理的个人退休账户(IRA)。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了自由市场型养老金体系。即以第二、第三支柱为绝对主导的商业化模式。这种养老体系的建设,完全取决于养老金融的快速发展,具体来看:首先,第二支柱中著名的401K计划,成为养老金融发展的法律基础。在该计划下,企业为每一名员工开立独立个人账户,员工每月缴费不得超过个人工资的25%,同时企业按一定的配比为员工缴入相应资金。401K主要投资于股票基金,范围由企业选定,个人选择具体投资产品并自担风险。401K计划具有投资主动权、投资灵活性、转移方便、可进行贷款申请等特点。其次,成熟的资本市场造就了基金系资管公司的主导地位。无论是企业养老的401K还是个人养老的IRA,个人都对养老产品选择有很大的自主权。成熟资本市场下,基金系资管公司凭借更为丰富的产品组合、更为专业的投资管理服务和美国长期牛市带来的高投资回报,成功超越银行和保险公司,成为美国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的主导者。以IRA计划为例,从投资产品市场份额来看,资管类产品的占比在过去40年显著增加,截至2017年,在IRA计划总资产规模中的占比已高达63%。在前两者的基调下,税收激励计划也极大促进了第二、三支柱的快速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政府持续完善政策法规,出台递延税收激励政策,不断提高减免限额;同时引入“自动加入”条款、提高账户的“可携带性”,允许多账户(第一、二、三支柱账户)之间资金自由转移。至今,美国第二支柱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资产已合计达到养老金资产总规模的90%。得益于养老金可以享受延迟纳税的待遇,养老金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后,典型的养老金融产品的开发。除了成熟的养老金体系框架,美国还形成了多样化的养老金融的服务和产品。一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满足被保险人的护理、经济补偿的保险。在政府财政税收优惠的支持下,目前约占美国人身保险市场份额的30%。二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个是世界范围内最成熟、具有代表性的“以房养老”模式,老年人将其房屋产权抵押,由相应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计寿命、房屋的现值、未来的增值折旧等综合评估,按月或按年支付现金给借款人,一直延续到借款人去世。三是TDF,也称生命周期基金。其典型特点是基金的风险资产配置比例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而自动递减,目标日期通常设置为投资者的预计退休日期。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只需通过选择一只与其退休日期最为接近的生命周期基金产品就可以达到“投资养老”的目的。巨额的养老金成为华尔街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也是全球最发达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撑。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全美养老金总资产、私人养老金总资产均超过了美国国内股票总市值。可以说,养老金融的发展,成为打通美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最重要通道,也成为打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通道。日本:巨头主导,全民养老日本养老金融市场属于“巨头主导型”,一二三支柱相对均衡。与美国的自由市场型养老体系不同,日本的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欠发达,个人消费者对于不同养老和投资产品的理解水平也较低,追求品牌信任度,于是形成了以保险和银行巨头为主的相对集中的市场格局。日本养老保障体系也由三个支柱组成,即政府公共养老金、企业补充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全民养老”为原则。例如,日本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是独具特色的“双层”养老保险制度。其中,第一层是覆盖所有公民的国民年金制度(即“基础年金”),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建立了覆盖整个国民的基础养老保险制度,法律规定年龄范围内的日本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第二层是针对所有企业在职人员包括短时间劳动者的厚生年金,和针对公务员、私立学校教职工、农林渔业团体职员的共济年金。第三层是基于前两者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个人养老保险。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实现了日本全体国民皆保险的制度安排。在“全民养老”基础上,日本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推陈出新,实现了多支柱立体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也学习了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与美国不同,该制度下,美国为商业保险产品性质,日本则是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以强制保险的方式,对40岁以上的公民,按年龄差别费率缴纳保费。这种制度采取“税收+保险金”的形式,在财源稳定的同时,也把保险作为国民看护支出的费用来源,分散和转移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此外,通过全民的普及教育,遗嘱信托、反按揭等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也为老年人积累养老资金提供了多种渠道。例如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通过政府主导下自治、厚生劳动省与国土交通省实施、私营机构主导的三种模式,互为补充,保障养老金融产品的供应。总的来看,日本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三个支柱的平衡化、立体化,制度之间相互补充,达到有限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类养老金作为弥补公共年金的重要支撑。以信托类产品为例,对企业产品方面,有确定给付企业年金、厚生年金基金、确定缴费年金等;对个人产品方面,有国民年金基金、个人年金信托、财产形成年金信托等产品。中国:养老金融,服务夕阳人群的朝阳行业欧美的养老金融市场发展较早,日韩等国家在走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多数都借鉴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金融的发展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养老金体系中,第一支柱政府基础退休养老计划占比较高,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发展缓慢,覆盖率总计不超过30%,产业趋近于“国家福利型”,零售资管行业尚未成熟,保险公司是商业养老金市场核心玩家。但是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养老”的模式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几年来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推动第二、三支柱的发展。特别是2018年5月,个人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拉开了第三支柱登台的帷幕。随后推进的个税改革则将税基由薪酬扩充至综合收入,并明确了教育、养老等定向税收优惠的扶持方向,这为过去分散于理财和房产投资的资金转向养老金投资提供了政策助力。针对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存在的全民养老制度不完善、三大支柱失衡、养老金产品匮乏、社会资本参与度低等问题,我国可以合理借鉴发达国家养老金融的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顶层设计为养老制度之根本。“人人老有所养”是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必经之路,但是制度建设方面的不完善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打造开放、动态、分阶段的长期规划势在必行。例如,借鉴日本综合性、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充分满足老年人养老保障的各种需求,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当然,更重要的是完善落地税收优惠和补贴支持等方面相应的政策,如借鉴美国的IRA制度,通过税收递延缴制度鼓励个人购买个人养老保险。第二,创新开发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养老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虽然创新发展了类似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代表的“以房养老”模式,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产品的风评并不好。其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多种类生命周期基金等投资组合产品等也受限于国情、市场基础投资品限制等原因,难以发展扩大。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更应结合当下的国情、资本市场、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等特点,充分考虑客户不同的需求和体验,发挥机构在风险保障和投资管理方面的优势,满足客户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需求。第三,拓宽养老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养老体系,更容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并提供资金支持。我国社会资本参与度低,除了政府的市场化引导,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应该创新适应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承贷主体。如对建设周期长、现金流稳定的养老服务项目,试行特别延长期限和还款方式。当然,除了依靠银行信贷,还应发挥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成熟,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上市融资。显然,快速发展“二、三支柱”商业养老金是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和潜力所在。同时,除了借助制度和管理促进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开展全民的养老金融教育更加具有必要性。在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趋势叠加下,老年抚养系数已经由2000年的9.9(平均9.9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人)下跌至2020年的5.8,夹心一代准备好了吗?参考资料:1.麦肯锡《制胜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白皮书》2.刘宝美. 日本养老金融发展的启示[N]. 金融时报,2016-09-05(012).3.娄飞鹏.发展养老金融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西南金融,2019(08):80-88.4.吴锡扬,黄灿云.国际养老金融发展经验及启示[J].福建金融,2016(05):40-45.特别提示:近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0互金二季报》,读者可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2020互金二季报”,一键获取网盘链接和提取码。
全民关注的养老金今天又有新消息了! 7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在2020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6月底,已有26个省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22个省份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累计到账资金9482亿元。较一季度披露的9253亿元增加了229亿元。 基本养老金合计到账金额 数据来源:人社部 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基本养老金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可以达到30%。按照最高比例计算,可进入资本市场用于买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资金规模近2845亿元。 截至6月底养老金结余4.77万亿 “今年实施减免政策后,预计会有较多的省份出现当期收不抵支,但绝大部分省份都能通过动用历年结余确保发放。上周,人社部对上半年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进行了调度分析,基金总体运行平稳,阶段性政策执行结果符合预期。截至6月底,全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77万亿元,预计到年底还能保持3.8万亿元以上的结余,此外还有2万多亿元的全国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整体支撑能力较强。”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说。 聂明隽指出,将对保发放困难省份加大资金调剂和支持力度。今年基金中央调剂的比例提高到4%,调剂金规模达7400亿元,跨省调剂1700多亿元。“4月初下拨了一季度调剂金,6月中旬二季度的调剂金也全部下拨,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发放。”他说。而对个别压力特别大的省份,在压实省级政府保发放主体责任的基础上,中央也将给予特别支持。 在制度建设上,长期确保发放已有根本性制度安排。目前,全国已经有26个省份实现了规范的省级统筹,剩下的省份也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实现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规范的省级统筹,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全省基金统一调度使用能力,确保全省养老金发放,还为下一步实施全国统筹打下良好基础。 养老金新投了这些股票 据数据统计,从目前已发布的2020年一季报数据来看,共有66家公司的股东中新出现养老基金身影,合计持股量4.89亿股,合计持股市值66.52亿元。从新进股数来看,国投电力(600886)以4807万股居首位;从持流通股市值来看,大族激光(002008)以4.81亿元居首。 养老基金新增重仓股前十 截至今年一季度 三项社会保险全年总减费将达1.9万亿元 减免社保费方面,聂明隽介绍,截至6月底,三项社保共减免企业缴费5769亿元,缓缴社保费431亿元,对纾解企业困难、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6月22日,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延长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期限等问题的通知》,将2月份开始实施的阶段性免征中小微企业社保费政策延长到年底,大型企业减半征收政策延长到6月底,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也可延长到年底。”聂明隽说。 聂明隽预计,减免政策实施到年底,三项社会保险全年合计为企业减少成本1.6万亿元。若加上1-4月养老保险费率比去年同期降低的翘尾因素和全年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减费金额,今年三项社会保险总减费将达到1.9万亿元,力度和规模空前,将对助力企业走出困境、稳定和扩大就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聂明隽强调,减免社保费不会影响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减免政策事先经过了反复研究、缜密评估和精确测算,以必须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为前提。同样,减免养老保险费不会影响今年的养老金调整。今年4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经国务院批准下发了今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调整水平为5%。目前,已有25个省出台了本省具体的调待方案,其余省份正在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组织实施。
这周对于股民来说备受煎熬,刚刚在"8连阳"的火热行情中捂热屁股,又一不小心被踹下了车。 周四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大吸血,周三晚中国神酒被官媒点名带崩白酒股,市场也气壮山河地跌出了大熊市的感觉。 周五尽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沪指3200点失而复得。不过与前几日相比,两市成交额出现大幅度下滑, A股总成交1.12万亿元,较周四减少近4000亿元。 根据大A股的作风,在如今这个时点如果再没有利好消息出现的话,这次众人期待的"慢牛"非常有可能直接变成"死牛"了。 果不其然,昨天收盘后银保监会放出了大招——鼓励险资入市! 1 险资权益类资产上限提升 如果说7月15日国常会上,李总理宣布的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周五银保监会宣布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提升至45%,对于股市而言就是绝对的大利好了。 此前,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权,仅限于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企业的股权。此次取消行业限制,整体利好险企投资端,可以进行更多优质行业的配置获取超额收益。 但是一方面保险公司投资非上市企业股权的比例非常之小,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即使行业限制取消,根据险资的风控要求,依旧是投资在经营稳健的大蓝筹优质企业上。 比如说,中国平安既投资汇丰控股这样的稳定高股息的银行企业,也会投资像上海家化这样的老牌日化企业。 行业限制的取消对保险行业是利好,但是既很难量化,又需要长时间的检验。 而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从30%提升至45%,这就是"量"上的冲击,意味着更多的险资资金流入股市,这对市场的提振就是一剂十足的猛料。 并且,此次银保监会还实行了差异化分类监管,根据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等风控指标,明确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 各保险公司最新指标来看,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人保财险、太平财险等行业大中型保险公司,比例上限可由原来的30%直接提高到35%;而平安人寿2019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0%,比例上限依旧为30%。 此外,针对以往出现的盲目投资、投资冲动带来的过度投资、频繁举牌等不理性行为,监管规定险企投资单一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份总数,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进一步分散类别和品种投资风险。 从银保监会的意图上来看,既有意引导险企的增量资金进入股市,又在风控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降低风险,为A股的长牛奠定基调。 2 长线资金才是长牛的基础 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 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这句经典名言,恰恰反映了中美两国股市的生态。 A股市场是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热衷于短期投资,喜欢追涨杀跌,所以短期内各种垃圾股被炒上天,这是A股没有长牛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美股市场是以长线资金的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大量的资金注重长期价值,配置在优秀的企业,这也是美股长牛的主要基础。 截至2019年底,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高达 93.2%,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不到6%。而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超过了机构投资者。 其实,70年代以前,美股市场也是散户主导,但是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入市后,就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 下图可以看出,进入70年代后,美国养老金规模大幅增长。 美国养老金体系由社会保障、企业养老金计划、个人养老金(IRAs)三大支柱组成。 其中,企业养老金计划中的DC 型计划(收益不确定、雇主员工共同缴费,包括401K计划)、个人养老金(IRAs),在养老金总资产中占比60%,约14万亿美元,是美国养老金的主流。 2019年,DC型计划中,2万亿美元的资产投在了股票型基金上;个人养老金(IRAs)中,54%的资产投在了股市或者股票基金上。 从历史上来,美股在机构投资者壮大后,1980年至今的股市振幅比1980年前下降约6个百分点。 所以,机构投资者扩大后降低了美股波动的风险,使美股的生态更加注重长期投资,奠定了美股长牛的基础。 那么长期投资的收益真的比短期要好吗?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研究了从1930年至今的数据发现,如果投资者错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十年中表现最好的10个交易日,他能得到总回报率只有91% ,而在股市波动中稳定投资的投资者可以获得回报为14962%。 没有人可以在短期内做到精准的抄底和清仓,要想获取"最佳10日"带来的超额收益,也就必须承受长期投资中股价表现不佳的日子。 3 结语 A股市场如今仅仅才30年的历史,长期趋势来看,也一定会经历像美股市场那样由散户主导变成机构主导的过程。 如今,监管上将险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提升,鼓励险资入市仅仅是一个序幕,以后还会有各类指引机构者者入市的政策出台。 站在当前时点,资本市场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在全球大放水和我国经济强劲复苏的预期背景下,A股市场迎来长牛的市场共识正在形成。 监管层历次对险企入市标准的调整时点如下: 2004年10月25日保险资金获准入市,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限仅5%; 2007年7月17日上调至10%; 2010年8月5日上调至20%; 2014年2月19日上调至30%; 2020年7月17日上调至45%。 前面四次的调整市场发生了什么不需要我赘述,虽然不能简单的路径依赖,但是历史非常有可能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