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的耳边充满了凡尔赛: “哎,气死了,我今天都是七八个点的,就是没有涨停板的” “哎,我的洋河只涨了5个点,人家酒鬼酒都涨停了” “哎,我的宁德今天都没涨停,垃圾” “你们让重仓茅台的我情何以堪,我买了几十手茅台呢,茅台是绿的啊,收盘1997,都没进入21世纪,茅台真垃圾” 不得不说,今天行情非常好,给2021开了一个好头。 上证指数涨了0.86%,明显突破了一个箱体平台。 创业板指涨了3.77%,突破平台继续向上。 咱们的创业板指数啊,也是个奇葩,2020年上半年是个疫苗指数,2020年下半年是个新能源指数,今天基本上宁德和亿纬就贡献了绝大多数涨幅。 在板块上面,以宁德亿纬为龙头为代表的电新指数涨的最多,涨了7.12%,3字头的宁德涨了15.09%,亿纬涨了14.71%,剩下一堆涨停的。在消息上则是周末特斯拉ModelY大降价,但其实这个消息也仅仅是给12月末的趋势行情加把柴而已。另外电新里面的光伏板块,也是一如既往,龙头通威隆基,阳光电源等都是8个点以上。接下去是农业和军工,也是一片涨停潮,市场整体成交额再度突破万亿。 1一季度,从历史看,都是躁动的一个季度 从历史看,每年的一季度,都是一个躁动的季节,这个躁动有长有短,躁动板块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有一波行情的。从数据来说,过去20年几乎每年A股都会有“春季躁动”,发生概率高达100%,其中1月期间开启“春季躁动”的概率亦达到70%。从持续期来看,短则1月内结束,长者一般持续至3~4月,甚至最长可到达5月完结。 今年从第一天的行情看,似乎这个规律会继续下去。 今年从宏观层面上看,一季度会是一个高增长的季度。因为去年疫情低基数的原因,今年一季度GDP预估增长可能高达12%-15%。 另外在信贷层面,一月份往往是信贷投放的高峰。 同时2021年一季度又有其特殊性,因为海外疫情更加严重,国内疫情也是多地区零星有案例出现,ZF也呼吁大家春节期间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所以目前风险偏好有所回落,长端利率亦有回落。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退出节奏可能放缓,尤其在春节前,可能央行还有呵护流动性的举措。 在机构操作层面,一季度往往是机构甩开膀子做选择的一个季度,选择对了,那么今年收益无忧,即使选择错了,后面也有时间来做调整。也就是说,一季度是机构互相博弈的时间。 另外往细了说,一季度的行情,基本面不重要,重要的是预期。举个例子,2020年初,大家认为2020年是5G开支大年,那么首先受益的就是中兴通讯这些设备龙头,然后中兴通讯就是一波大涨,短短时间接近翻倍。但是后来发现5G设备并没有上量,所以又跌了回去。所以在春季躁动时期,对于未来的预期很重要,对于个股流动盘很重要,至于能不能实现这些预期,完全不重要。 所以,朋友们,躁动起来吧! 2一季度哪些板块值得关注? 首先大家比较关注的就是军工了,军工板块过去两周短短时间涨了30%。过去20年,我国军工基本上是自主研发的阶段,目前研发已接近尾声,下面就是上量的阶段。“十四五”期间,我国军工方向往深度聚焦面向现代战争的跨越式武器装备建设、迎来国防装备四十年一遇的大换装期,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将增强,采购费用亦将进一步增长。目前来说,涨幅大的主要就是集中在龙头。因为目前阶段,大家对个股研究不足,很多人会选择板块配置,比如买军工ETF,那么显而易见的就是按照市值大小去配置。 然后是电新板块,电新板块从行业层面确定性很高,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1200万辆,2020-2025年CAGR为38.2%。2025年预计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突破350GWh,2020-2025年CAGR约为40%;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突破800GWh,2020-2025年CAGR约为44%。但是到了个股上面就是一个估值的问题。本来大家以为宁德够贵了吧,结果宁德涨的比谁都好。所以又再次说明了目前行情是一个行业配置模式,配完一线配二线。所以对于电新,没龙头的也别羡慕,一线涨完资金总能找到二线的,比如现在就可以多往上游材料或辅料那边去关注下。随着上游资源端出清持续推进,叠加产业链低库存背景,随着国内及海外新能源汽车产销复苏,锂价有望底部反弹。另外海外疫情仍在冲击钴矿供应,且叠加钴投机属性,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钴价也有可能逐步走出低谷。 其次白酒板块,向来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板块。今天酒鬼酒涨停,老白干涨停,水井坊涨停,其他的也都能有个五个点左右的涨幅,唯独龙头茅台,居然是绿的。可见资金在春季就是希望往小票上面怼,茅台这种大家伙,某种程度就是股市里的现金等价物和现金储蓄池,现在是留现金的时候么?所以只要茅五泸这些龙头不崩盘,那么小白酒就可以继续疯狂。 至于其他食品饮料,外资反正是非常喜欢。与内资不同,外资现在对股市普遍的期望收益率只有个位数,也就是每年能涨个7-8个点,对于外资来说就已经很开心了。所以现在看DCF估值,海天之类的折现率用现在的价格看也有7-8个点,那么在外资看来,百倍估值食品一点也不贵。那么还存在一些涨价预期的伊利可能会有机会。 最后今天的成交量在2020年8月之后再度突破万亿,券商也小躁动了一把。而作为每次行情的大Beta板块,券商肯定是不会缺席的,没有上车电新板块的,说不定可以看看券商。 3总结 一季度是机构每年博收益率的一个季度,大家都会主动出击,再叠加今年经济的复苏与货币政策退出的放缓,一季度可能有一波行情。那么对于大家来说,多少还是值得参与一把。如果实在不知道可以参考什么,那么我觉得两个“十大”就非常不错。进可攻,退可守。
摘要: 对于“就地过年”政策的影响,我们的基本判断如下:“就地过年”的影响并非单向的,一方面春节往返时间成本减少,这对生产和消费其实都有利;另一方面如果疫情背后对应的是疫情扩散和防控升级,那么经济活动也会整体受限(极端情况是2020年Q1经济全面下滑)。分行业来看,“就地过年”对工业生产和建筑业整体有利,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金融业、信息技术、非市场化行业受影响较小。 在疫情防控不全面升级的前提假设下,预计2021年1季度GDP同比增速约22%,具体影响还取决于“就地过年”政策执行力度以及疫情发展,同时进一步跟踪相关高频数据。 当前局部地区疫情反复,政策提倡“就地过年”,疫情防控对返乡人员重点关注。如果“就地过年”成为主流,那么可能对生产、消费均会形成一些扰动。 “春节回家”期间生产消费均会回落 从往年数据来看,春节前一周到春节后两周,工业生产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完全复工复产要等到正月十五之后。因而,一季度GDP、工业生产、消费等经济数据均会出现季节性回落。 一季度工作日数量确实少一些,但并未显著低于四季度(1-3天,5%以内),主要的拖累还是来自春节往返的时间成本。 因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春节期间不回家对经济的影响大概率还是偏正面,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就地过年”伴随的疫情防控全面升级。 “就地过年”影响分析——生产法视角 1、第一产业:影响不大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行业,一季度也是农业生产的淡季,农业生产受“就地过年”政策预计影响较小,2020年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也仅下滑3.2%。如果疫情防控不全面升级,第一产业增加值环比增速预计维持在季节性水平,有可能略低但影响并不大。 2、工业和建筑业:整体有利 春节前七天到节后十天左右,覆盖约10个工作日,这段时间工业生产往往偏弱,例如发电耗煤远低于正常水平(节前50%-60%,节后2/3)。因而,如果春节前后的工作日满负荷运转,理论上可提升工业产出=10*50%/60=8.33%,这与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环比季节性下降10%的规律基本吻合。考虑到当前制造业订单较好,工作生产可能会有较多的提升。 1、2月天气寒冷施工难度大,同时建筑业吸收了大量外出农民工,因而建筑业在一季度降幅非常明显,环比降幅通常在50%附近。“就地过年”减少往返时间成本,有利于加快复工节奏。 与此同时也不宜高估“就地过年”的正面影响。从目前中央的政策来看,“就地过年”最主要针对的是外出务工人员(典型代表是农民工)。我们可以以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行观察,本地、省内、跨省农民工占比分别为40.07%、34.11%、25.82%。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工业、建筑业员工可能还是以本地/本省为主,外省占比并不是很高。此外,建筑业受天气影响可能更大,“就地过年”本身的提升可能比工作日显示得少。 综合来看,我们保守估计,“就地过年”可能导致工业生产增加约5%、建筑业增加5%-10%(相较于季节性推算值),具体还要看“就地过年”适用范围以及地方、企业的执行力度。 3、第三产业:影响并非单向,取决于疫情防控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三大行业占比最高均在10%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2018年占比分别为8.24%、6.02%、5.87%、3.37%;上述七大行业基本都是市场性活动。剩下的约30%的行业中,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化活动占比不高(文化娱乐、居民服务等,占比约5%)。 春节期间经济活动下降对物流需求下降、门店歇业、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在一季度往往会季节性走低,回家过年对这些行业其实算是利空。 当然“就地过年”对这些行业的影响其实也不是单向的:(1)如果政策只是停留在“就地过年”,居民生活出行还是维持原有的状态,那么“就地过年”对这些行业大概率还是有利的;(2)如果“就地过年”背后对应的是疫情防控升级,居民出行、消费全面受限,那么可能重复2020年一季度,这些行业都会受到明显的冲击。 目前局部疫情反复,对经济的影响在高频数据上亦有体现,例如出现疫情的部分城市拥堵指数、地铁客流量出现回落。此前交通运输部预计2021年春运全国总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预计铁路春运客流2.96亿人次,日均4000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四成多,比2020年增加一成多[1]。不过,目前多数城市的出行数据并未出现明显恶化。 综合来看,如果疫情不大范围扩散、防控不全面升级,批发零售甚至有可能略高于季节性水平(预计环比-8%、同比38%);虽然春运客运量大幅下降,但是如果工业生产强劲,货物运输预计继续支撑交通运输业(预计环比-9%、同比39%);居民长距离出行大概率受限,住宿餐饮景气度回落,考虑到2020年下半年住宿餐饮环比显著高于往年水平而且未完全恢复,一季度环比降幅有可能不会特别大(预计环比-15%、同比58%)。 金融业增加值主导因素是银行存贷款增速和证券交易量,“就地过年”政策本身对其影响不大(背后的疫情影响更大)。从政策不急转弯的导向来看,一季度存贷款同比增速预计小幅下降。2019年、2020年一季度证券交易量都比较大,2021年一季度增速预计会较四季度有所回落(四季度+54.52%)。 信息技术行业在2020年一季度疫情期间信息技术行业其实也受到了冲击,相较于前期增速其实亦有不小的回落,只是由于整体增速较高因而在2020年显得非常亮眼。预计信息技术行业环比基本回到正常水平,一季度增速可以设为往年均值水平。 往年春节期间经济活动趋冷对房地产业也会显著影响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在一季度也会季节性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样在一、二月偏低,因而春节返乡置业虽有提振但并非主流。考虑到“就地过年”政策的双向影响,暂且假定环比增速略高于季节性。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有一季度回落的季节性特征,“就地过年”可能主要冲击的是旅游相关行业,企业管理、法律服务、广告等受影响较小,预计环比降幅在2020和2019年之间,对应同比约14%。 其他行业主要是政府投入相关行业,市场化的文化娱乐、居民服务占比很低,如果疫情不出现显著恶化,财政收支趋于正常,这部分预计还是能回到往年水平(预计环比1%、同比13%)。 [1]http://yn.people.com.cn/n2/2021/0121/c378440-34539292.html 总结 对于“就地过年”政策的影响,我们的基本判断如下:“就地过年”的影响并非单向的,一方面春节往返时间成本减少,这对生产和消费其实都有利;另一方面如果疫情背后对应的是疫情扩散和防控升级,那么经济活动也会整体受限(极端情况是2020年Q1经济全面下滑)。分行业来看,“就地过年”对工业生产和建筑业整体有利,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金融业、信息技术、非市场化行业受影响较小。 预计2021年1季度GDP同比增速约22%,具体影响还取决于“就地过年”政策执行力度以及疫情发展,同时进一步跟踪相关高频数据。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疫情超预期扩散,政策不确定性,外围形势变化。
人民日报北京5月13日电(记者屈信明、欧阳洁)银保监会近日发布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38.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6%;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2.3%。 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6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98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季末增加0.05个百分点。银行风险抵补能力较充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943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3.2%,较上季末下降2.88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2.4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4.0万亿元,占比41.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3%;保险公司总资产2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6%,产险公司总资产较年初增长2.6%,人身险公司总资产较年初增长5.8%。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原标题:大众消费股上演结构牛 一季度业绩最高增38倍) 证券时报记者 梁谦刚一季度受疫情影响,A股波动加剧,以食品饮料、农林牧渔等为主的消费板块展现出韧性,部分行业龙头在此期间逆市走强,成为机构和资金争相关注焦点。多只细分食品龙头频创新高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除贵州茅台外,食品饮料、农林牧渔两大板块中,春节后有超过20家公司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如绝味食品、天康生物、妙可蓝多、山西汾酒、千禾味业等。若从历史涨幅来看,贵州茅台上市以来(不含首发日期)累计涨幅超过260倍,泸州老窖、伊利股份历史累计涨幅也在200倍以上。业内分析认为,大消费板块大涨,一方面是因为前期受疫情影响,该板块跌幅较大,本身就具有超跌反弹的动力;另一方面则是近期各地相继出台了刺激消费的各项举措,对板块反弹起到了催化的作用;此外,消费板块整体估值水平较低,大机构长期驻扎,对于板块的反弹也有推动作用。在低风险偏好的背景下,机构更倾向于依托基本面投资,日常消费为主业的食品饮料、农林牧渔类公司一季度受到的影响较小,部分公司已经表现出较大的业绩弹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显示,1月~3月粮油食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2.6%,饮料也增长了4.1%。必选消费类公司业绩显韧性4月一季报收官,受疫情冲击,一季度A股整体业绩出现大幅下滑,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出明显的分化:防疫相关行业及必选消费行业增势明显,而外出消费、投资拉动等行业表现低迷。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农林牧渔、食品饮料、银行、电子等四大行业一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农林牧渔行业营收和盈利增速最高,是唯一营收、净利增长均超过两位数的行业,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农林牧渔提供居民最基本的消费品,尤其是猪肉价格仍处于高位,不少公司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此外食品饮料保持了营收、净利的双增长,原因与农林牧渔类似,也是基于向居民提供必需的消费品。相比之下,影视传媒、休闲旅游餐饮等消费类行业一季度业绩惨淡。影视股中,万达电影、中国电影、金逸影视、华谊兄弟、电广传媒等一季度净利润亏损逾亿元。以万达电影为例,公司下属影院受疫情影响全部停业,同时计划春节档上映的影片未能如期上映,固定成本费用支出却较为刚性,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亏损6亿元。餐饮旅游类公司中,首旅酒店、中青旅、华天酒店、中国国旅、峨眉山A、全聚德等一季度同为亏损状态。刺激消费政策频频出台疫情期间,国内外消费需求均受到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重。扩大消费,成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3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六方面提出19条硬举措,为对冲疫情影响、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路线图。《实施意见》印发,释放出鼓励和促进消费的积极信号。3月以来,南京、合肥、杭州、郑州等多地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消费券,如餐饮券、超市券、乡村旅游券、汽车专项补贴等,取得了积极成效。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在后疫情时代,机构分析认为,民众会首先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包括食品、调味品、超市以及零食等子行业可能成为避险消费的主要方向。即使疫情影响远远超过预期,避险消费依然具有较大确定性,具有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仍然可以掌握定价权。 在消费类行业中,哪些公司一季度业绩保持稳健增长?数据宝统计显示,当前农林牧渔、食品饮料、传媒、休闲服务四大消费行业中,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0%以上,且滚动市盈率不足35倍的公司,共计有31家。五粮液、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双汇发展、新希望、泸州老窖等千亿白马悉数入围。上述31家公司中,有不少公司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提升,一季度净利润增幅翻倍。唐人神一季度实现盈利2.13亿元,同比增长38.45倍,净利润增幅排在首位。与猪产业链相关的天康生物、牧原股份、金新农、温氏股份、新五丰等一季度业绩均取得不俗成绩。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0年3月末外债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就近期我国外债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问2020年一季度我国外债情况如何? 答:2020年一季度我国外债规模稳中有升。截至2020年3月末,我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20946亿美元,较2019年末增长373亿美元,增幅1.8%。主要由银行货币与存款余额增长推动,体现为非居民机构存款和同业存放余额的增加。 外债结构持续优化。从币种和期限结构看,本币外债占比38%,中长期外债占比42%,分别较2019年末上升3个和1个百分点。 问: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外债形势? 答:近年来,外债规模平稳增长,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持续扩大开放的进程。随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推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2月28日,中国国债被正式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 预计未来外债仍将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外汇局出台多项跨境融资便利化措施,进一步扩大企业借用外债空间,便利企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是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将企业借债空间从原来净资产的2倍提高至2.5倍。二是扩大外债便利化试点,支持试点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并扩大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范围。三是建立外汇政策绿色通道,企业可在线上申请外债登记。数据显示,便利化措施未引发外债规模大幅上升,外债风险总体可控。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预计未来外债仍将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当前,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基础依然坚实,有利于外债继续平稳运行。下一步,外汇局将持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 稳步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在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同时有效防范跨境融资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外汇局: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和3月末国际投资头寸表。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20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如何? 答: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和贸易投资活动,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在此环境下,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呈现小幅逆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1%,继续处于相对均衡的合理区间;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体现了较强的稳定性。 一是货物贸易保持顺差,服务贸易逆差收窄。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231亿美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节假期影响,1至2月货物贸易呈现小幅逆差,3月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以及稳外贸政策效应显现,货物贸易恢复顺差。服务贸易逆差470亿美元,同比收窄26%。其中,旅行项目逆差415亿美元,同比收窄28%;运输项目逆差117亿美元,同比收窄6%,主要是疫情期间出境旅行收缩致旅行支出减少、货物贸易进口下降致货运支出减少。 二是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呈现顺差,证券投资在短期波动后迅速企稳。一季度,直接投资净流入16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532亿美元,存贷款等其他投资净流入277亿美元。具体来看,一是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343亿美元,反映出在全球吸收直接投资低迷的背景下,国外资本仍有较强意愿在华投资兴业。二是证券投资呈现净流出,主要是3月境外疫情蔓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短期动荡加剧以及部分境外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吸引境内投资者向境外投资。同时,来华证券投资中以配置中长期人民币资产为目标的债券投资净流入89亿美元。3月下旬以来,境外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投资整体恢复净流入,境内投资者对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资也明显趋稳。 总体来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稳步向好,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没有改变,这些基本面优势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 问:2020年3月末我国国际投资头寸状况如何? 答:2020年以来,我国国际投资头寸状况保持稳健,对外及来华各类投资有序进行,3月末,储备资产规模位列全球第一。 一是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规模较2019年末略降。受资产价格和汇率折算等因素综合作用,3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76354亿美元,较2019年末略降1%;对外负债54981亿美元,略降1.7%。 二是我国对外净资产略增。3月末,我国对外净资产(资产减负债)21373亿美元,较2019年末略增1%。我国对外净资产规模总体保持平稳,储备资产保持在3.1万亿美元左右。
上半年,京津冀三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有序推进,主要领域逐步回暖,新动能加快成长,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区域经济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 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38902.2亿元。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16205.6亿元、6309.3亿元和1638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下降3.2%、3.9%和0.5%,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3.4个、5.6个和5.7个百分点。 稳基础 区域经济持续复苏 上半年,随着新开工项目增加和在施项目加快推进,北京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一季度下降6.4%转为增长4.0%,基础设施投资在二季度园林绿化项目的带动下降幅收窄10.5个百分点。 天津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4.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0.8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自5月起实现增长,上半年增速为8.3%,比一季度加快11.0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11.6个百分点。 河北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由降转增,增长0.9%,比一季度回升8.6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增长7.6%,比一季度加快10.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6%,回升6.4个百分点。 在稳投资效果明显的同时,京津冀三地消费品市场也在逐步回暖。 上半年,北京、天津、河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6.3%、21.7%和5.6%,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5.2个、3.8个和10.7个百分点。其中,生活类商品增势良好,北京限额以上饮料类、通讯器材类和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2.0%、36.1%和14.0%;天津限额以上饮料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3.1倍和43.6%;河北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增长24.9%,饮料类增长31.0%,日用品类增长20.2%。 外贸进出口加快恢复。上半年,京津冀进出口总额16667.8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7%,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天津、河北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1287.0亿元、3456.3亿元和1924.5亿元,京、津同比分别下降18.7%和3.4%,比一季度分别收窄9.4个和4.6个百分点;河北同比增长8.0%,比一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 抓“六保” 惠企利民政策显效 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京津冀三地政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及时出台实施了财政、金融、就业、减税降费等一系列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民生保障和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消费价格涨幅回落。上半年,北京、天津、河北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8%、3.2%和3.3%,涨幅比一季度分别回落1.0个、0.8个和1.2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北京二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城镇就业人口比逐步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天津出台“稳就业32条”“稳就业76条”“高校毕业生就业40条”,新增就业21.4万人;河北稳就业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城镇新增就业43.8万人。 民生领域保障有力,企业帮扶效果显现。 北京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推企业复工达产。根据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末超过8成企业认为减税降费对企业帮助和支持效果明显,上半年,规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比一季度降低1.5元。 天津制定实施“惠企21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7条”等一系列政策,企业生产效益逐步恢复,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74.7%,比一季度提高12.1个百分点,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比一季度减少0.3元。 河北二季度对部分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85.6%的企业认为减税降费政策有一定效果,较一季度上升3.2个百分点;上半年,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7.3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9元,比一季度减少0.5元。 添活力 新兴动能加快成长 4月,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市场布局逐步完善。上半年,该公司在大数据、物联网领域深耕力拓,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3.38%。其中,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产品通过华为鲲鹏认证,业务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该公司盈利能力同比上涨186%。 新兴动能加速成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数据显示,上半年,河北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0.3%,比一季度提高14.5个百分点。 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增长3.2%,占比超过1/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下降1.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3个百分点,占比超过1/3(二者有交叉);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5.3%和15.5%,同比分别提高4.4个和1.4个百分点。 传统商超直播带货、网上服务快速便捷。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消费需求增长,新业态释放消费潜力。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25.8%,比一季度提高9.9个百分点;天津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6%,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4.7%;河北龙头电商和大型商超带动网络消费迅猛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72.6亿元,增长1.3倍,比一季度加快96.2个百分点。 新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北京智能手机、显示器、集成电路等高技术领域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5.2%、31.1%和13.7%;天津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1.3倍,光电子器件增长1.8倍,电子元件增长47.8%;河北集成电路增长14.7倍,太阳能电池增长51.1%。 育新机 协同发展持续推进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京津冀三地加强联防联控,促进区域产业链配套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加强区域协作和精准承接,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 从重点项目看,北京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环球主体公园一期建设进入设施安装阶段,预计今年完工。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和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项目开工建设。 冬奥会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张家口南综合客运枢纽、崇礼客运枢纽、太子城高铁站客运枢纽部分工程及崇礼城区至太子城公路改建工程项目预计在8月底前完工。建成后,冬奥会赛区路网建设更加完善,为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较大的支撑作用。 雄安新区加快建设,上半年,雄安新区区域内在建项目同比增加167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倍,拉动河北投资增速3.5个百分点。 上半年,三地产业衔接和协作不断加强。 天津实际利用内资1421.4亿元,其中引入京冀项目627.9亿元,占比超过4成,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 河北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02个,同比增长2.6倍;截至今年6月底,与京津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8家,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5家,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662.9亿元。